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摘要:一、引言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哲学通论》的阅读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塑造。
通过对教育哲学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价值的哲学思考。
它涉及教育的理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教育与个体的成长关系的探讨。
教育哲学对于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可以指导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育者明确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的方法,以及关注教育的个体差异。
同时,教育哲学也可以引导教育者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儒家教育哲学,到近现代的教育哲学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教育哲学,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哲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指导。
通过学习教育哲学,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
六、结论总的来说,教育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
教育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还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一
著作 。布鲁 贝克 的 《 高等 教育 哲学 》英 文版 的书名
为 《 n tep i s p yo ih re u ain ,研 究 o h hl o h fhg e d ct 》 o o
部 系统 的高等 教育哲 学 著作 ?王 承绪先 生 在译 者 “ ( 鲁 贝 克 的 《 等 教 育 哲 这 布 高
育哲 学体 系 。①有 研 究 者 指 出 : “ 体 上 说 ,布 鲁 ” 总
育哲 学 》 ,还 是翻译 成 《 于高 等教育 的哲 学 》 关 ,我
们都 可 以看 出 ,布鲁 贝克在 写此 书 的时候是 要写 一 部 “ 学 式” 的著 作 ,最起 码从其 写作 动机 来看 是 哲
如此 。此外 ,有些研 究者 认 为 , 目前教 育哲 学 的合
维普资讯
高 教 研 究
Hale Waihona Puke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ODERN EDU CATI ON CI S ENCE
20 0 8年 第 1期
布 鲁 贝 克 的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布 鲁 贝克 《 高等教 育 哲 学 》读后 感
杨 黎 明
[ 摘 要 ]布 鲁 贝克 的 《 高等 教 育哲 学 》 一 书在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学 界 产 生 了广 泛 的 影 响 , 众 多 学 者 从 多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耶鲁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
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
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
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
2.【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几点思考

教 育 亦 是 如 此 在 我 国 . 张楚 廷 教 授 写 的 《 高等 教 育 哲 学 》 论 其 述 的主 线 是 人 . 为 高 深 学 问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外 部 特 . 人 ” 认 “ 才 关 键 所 在 . 该把 人 的发 展 作 为 高 等教 育 哲 学 的研 究 基 点 因 应 为 教 育 作 为 培 养 人 的活 动 . 既 是 人 的一 种 生 命 存 存 的方 式 . 它 又 服 务 于 人 的生 命 存 在 . .教育 的 根 本 实 质 是 保 持 和 促 进 人 的 生 命 存 在 .生 命 存 在 既 是 教 育 的 出 发 点 也 是 教 育 的 最 终 归 宿 [ 高 等 教 育 作 为 培 养 人 的 活 动 . 样 是 以 人 的 发 展 为核 心 6 1 同
◇高教论述◇
科 技 居向导
2l 年第 0 期 01 2
读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的几点思考
康 敏 昌 ( 湖南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8 ) 1 0 1
【 摘 要 】 布 鲁 贝 克 的 《 读 高等 教 育哲 学》 笔 者 产 生 了几 点 疑 惑 , 者 针 对 布 氏 高等 教 育 的 二 元 哲 学论 , 辑 起 点 , 术 自 使 笔 逻 学 治和 学术 自由的 限度 . 高等 教 育 的 开放 对 象等 问题 . 结合 我 国现 今 大 学教 育 的 现 状进 行反 思 并做 简要 论 述 。 【 关键 词 】 鲁 贝 克 ; 布 高等 教 育 ; 学 观 哲
3 学 术 自治 和 学 术 自 由 是 否 需 要 限 度 .
布 鲁 贝 克 肯 定 了 学 术 自治 的传 统 他 认 为 “ 去 了 自治 . 失 高 等 教 育 就 失 去 了精 华 . 者 的 活 动 只 需 服从 真 理 . 不 受 任 学 而 何 外 界 的 压 力 ” 但 他 又认 为 学 术 自治 与 学 术 自南 有 一 定 的 限 度 因 为 他 认 为 “ 管 赞 成 学 术 自治 的论 据 看 起 来 是 合 乎 逻 尽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最近,我阅读了哈佛大学教授布鲁贝克(Derek Bok)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它也讨论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使教育更有用,以及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布鲁贝克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指导他们建立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和思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常。
学生们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和探究,去发现以及创造令人惊叹的事物。
然而,在很多学校,把重点集中在成绩上,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这一点也清楚地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而不仅仅是以成绩为导向。
此外,我也认为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寻求共同目标的平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社会规则,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让他们明白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就会更容易形成友谊和联系,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外,书中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支撑。
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它能够提高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为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应该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论文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摘要】《高等教育哲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学派及其重要著作进行了评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知识价值【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4-01近日通读了一遍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禁不住有想表达点“思想”的欲望。
在通才教育倡导者眼中:“职业教育传授的是经验而非知识,因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似乎是谋生。
”近年来,大学逐渐成了国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对于它的批评也是日嚣尘上。
这倒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几分相似,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将这一切写进了他的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一书里。
1 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围绕着高深学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的代表思想及其演变,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分析框架之中,存在着一个二元论的哲学基础,分别是认识论和政治论。
其观点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局限和不足:(1)从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强化了政治论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自身价值和功能发展因素的影响,弱化了认识论的价值。
布鲁贝克在论述高等学校存在的合法基础时指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所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
我们把学院和大学看作是提供牧师、教师、律师和医师的场所,这种观念是从殖民地时代继承下来的,而殖民地时代又是从欧洲继承下来的。
”从这种历史描述性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主要是从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来论述的,也就很自然地得出布鲁贝克后来提到的“政治论哲学盛行”的结论。
而很难从其中看出认识论的价值及其合理性。
(2)偏重描述性地论述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化过程,以及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哲学演化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合理性,也无法对未来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变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
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
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1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
引言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 著作。该书自以来,一直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者所传颂。在本次演示 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阅读该书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和感悟。
五、建议与展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价 值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理论知识是指 那些关于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实践知识则是指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 难以言传和转化的知识。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并介绍美国学者约 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 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对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哲学对于我们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书中对于教育的本质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和品德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于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其次,书中对于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这种对于教育目的的深入思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实践中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书中对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启发性教学。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
这种对于教育方法的深入思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者应该如何去教育,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实践中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阅读《教育哲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哲学对于我们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启发性教学。
这些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实践中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贯彻这些教育哲学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等教育学读后感

读《高等教育哲学》有感2013412949 教育二班王忠丽最近读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它是作者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研究的科学成果,是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著名学术专著。
原书1978年出版,1982年修订再版,1987年由王承绪等人译成中文版,之后一直被学者视为高等教育教育学的经典。
王承绪先生在译者前言中就给予本书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高等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高等教育哲学》这部著作也是时间的产物,当然也与布鲁贝克的学习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自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大学自身及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于同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作用不断提高的趋势是相互吻合的。
1924年,26岁的布鲁贝克刚取得硕士学位,就在达特茅斯学院讲授高等教育。
1928-1958年间,布鲁贝克任耶鲁大学教育史和教育哲学教授,多次讲授高等教育课程。
1958年,他出版了与卢迪合作的《转变中的高等教育》,这是一部美国高等教育的三百年史,是美国各大学高等教育史的基本教材。
1959-1969年,布鲁贝克在密执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授《高等教育思想述评》,并主持高等教育博士后研究班。
另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促成了这部经典的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过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上的很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进行理论的探讨,做出正确的回答。
过去有关教育哲学的著作,主要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同事,一般教育哲学著作往往从各派中推演出教育原理,因此,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等教育专门的哲学。
并且作者目睹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艰难时期”和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战后美国为保证退伍军人的权力,大力推行《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
《 高等 教 育 哲 学 》 是 布 鲁 贝 克 对 整 个 高 等 教育 领 域 全 面 深
人研究的科学成果 . 原书1 9 7 8 年初版 , 1 9 8 7 年 由 王 承 绪 等 人 译 成 中文 版 . 之后一直被学者视为高等教育学的经典。 王 承 绪 先 生 在 译 者 前 言 中就 给 予 本 书 极 高 的 评 价 , 他说 : 这 是 西 方 第 一 本 以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为 书 名 的 专 著 ,是 作 者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工 作 五 十 余 年 的 经 验 总 结 ,也 是 作 者 对 许 多 高 等 教育 问题 进 行 哲 学思考的结晶_ 1 ] 。 这部著作 的成书背景 首先是 由于高等 教育本身 的需要 , 二 战后高等教育快速 发展 , 很 多 问题 需 要 在 哲 学 上 进 行 理 论 的探讨 , 做 出正 确 的 回答 。但 是 过 去 有 关 教 育 哲 学 的著 作 , 主 要 是 关 于 初 等 教 育 和 中 等 教 育 的 ,对 高 等 教 育 的研 究 甚 少 。 另 外 ,关 于 教 育 哲 学 基 本 是 由其 他 哲 学 中 推 演 出教 育 哲 学 , 没 有 专 门的 教 育 哲 学 著 作 ,这 些 都 不 能 满 足 快 速 发 展 的 高 等 教 育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需 要 ,因 此 迫 切 需 要 一 本 高 等 教 育 专 门 的哲 学 。 另外 , 当时 的社 会 背 景 也 促 成 这 部 经 典 的 完 成 。 作 者 目睹 了 二 十 世 纪 六 十年 代 和 七 十 年 代 美 国高 等 教 育 的 “ 艰难时期 ” 和学术界大为不满的“ 冬天”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是 有 原 因 的 , 首 先 是 战 后 美 国为 保 障 退 伍 军 人 的权 利 , 大力推行 《 退 伍 军 人 权 利法案》 。退 伍 军 人 以前 所 未 有 , 无 法 预 料 的规 模 涌 人 高 校 f 3 _ 。 大 量 学 生 涌 入 学 校 给 高 等 教 育 带 来 很 大 压力 。 另 一 个 原 因是 1 9 5 7 年前苏联 卫星成功发 射 , 给 美 国 朝 野 造 成 极 大 的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惊 和 恐慌 , 美 国政 府 把 原 因归 结 为 教 育 并 下 决 心 大 力 投 资 教 育 , 颁 布《 国 防教 育 法 案 》 , 政府大量拨款资助贫困学生 。 从 而 美 国高 等 教 育 进 入 了 黄 金 时 代 …。但 黄 金 时 代 过 后 . 美 国高 等 教 育 紧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为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之一,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布鲁贝克更深入地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以独特性为出发点,以此来支撑它在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建立在认知能力的独特性之上。
他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以独特性为特征的建设体系,而这种独特性是每一个个体知识结构和社会环境都有关联的。
这种独特性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提升社会能力和利用个体智慧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阐明了高等教育的普通性原理。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在综合性高效性可变性的基础上,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这种普通性也是高等教育的精神和核心内容。
布鲁贝克还指出,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模式方面也应该有所变革,以实现“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
还有,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更是深入探讨了温故学习价值的问题。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这种学习价值纳入到课程设置中,以促进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
他还认为,温故学习能够指导教育者融入社会环境、发挥智慧与能力的最佳状态,以及实现高等教育的完整性。
因此,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它是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尤其是它深入探讨的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都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回顾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普通化的观念,已经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而是被“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所取代。
在此必须感谢布鲁贝克对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他对于高等教育作出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关于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反思2019-10-04摘要:布鲁贝克的《⾼等教育哲学》是进⾏⾼等教育研究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料。
本⽂在解析、探究《⾼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作者是否提供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深学问作为⾼等教育的基点是否准确、认识论教育哲学与政治论教育哲学能否协调在⼀起以及学术⾃由与学术⾃治到底有没有限度等问题进⾏了反思并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等教育;哲学观;布鲁贝克约翰·S·布鲁贝克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等教育的著述颇丰,如《转变中的⾼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n American History)《⾼等教育政策的基础》(Bases for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等。
其中,《⾼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严谨的结构及深刻的思想,成为⾼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这本著作以⾼深学问为⾼等教育的逻辑基点,⽴⾜于美国⾼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关于⾼等教育的⼋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从哲学的层⾯进⾏了阐释与说明。
然⽽,在我们深刻领悟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应该时刻⽤辩证与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学问作为⾼等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否准确、本书是否构建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等问题还需要进⼀步的研究与探讨。
⼀、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等教育的起点是⾼深学问在《⾼等教育哲学》这本著作中,布鲁贝克认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
”[1]⽽⾼等教育的共同基点,他认为便是“⾼深学问”。
在这⾥,布鲁贝克⾸先对“⾼深学问”中的“⾼深”进⾏了界定。
⼀⽅⾯,他认为 “⾼深”是与中⼩学教育所传递的内容相对⽽⾔的。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乔叟·布鲁贝克(Joseph Bloombek)于1872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也被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圣经”。
读此书后,我对布鲁贝克的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被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所深深吸引。
首先,布鲁贝克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并将其视为教育的全面归因。
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意识和素养,培养精神发展和责任感。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育“去及贱责”,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鼓励学生向德行和伦理角度考虑问题。
另外,布鲁贝克也提出了一个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型。
他提出的“三角结构”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个角色,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双向管理,使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有效性。
最后,布鲁贝克还强调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他认为,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学
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总之,乔叟·布鲁贝克提出的高等教育哲学不仅被认为是教育的圣经,而且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布鲁贝克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审视和总结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结构、管理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等一系列深远又重要的观点。
所以,自学《高等教育哲学》,对我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摘要: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提出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基础未将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人置于显耀地位,已经引起了众多质疑。
同时,一些新哲学基础论涌现,给现实中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解释。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多元化一、对二元论的质疑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换言之,就是高等教育的存在有什么用?高等教育凭借什么获得其合法地位?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在20 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
”[1]坚持认识论的人把“闲逸的好奇”当作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强调高等教育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心想成为“鸿儒”的有识之士;主张大学应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己任,排除感情色彩和价值影响,达到价值自由。
而坚持政治论的人则认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有别于初级和中级教育,其目标应定位在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认为大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必然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而应努力谋求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很显然,在布鲁贝克所著《高等教育哲学》的二元论基础中,是没有将人置于显耀的地位的。
虽然他也承认:“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需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获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
??????文艺复兴后的大学又把其合法性建立在人文主义的抱负之上??????”,而且,大学继承了所有这些传统。
二、新哲学基础论的涌现叩问“两点论”(一)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1.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从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这个基本职能可以看出,人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因素。
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由于人有缺陷且并未被定型,因此人具备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由于人有缺陷,但为生存需要适应文化了的生存环境,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docx

《高等教育哲学》笔1.【耶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学院 1828 年告》,教授‘ ’和‘装’心灵两条重要原中,前者更重要,即有什么学能比一个受良好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用呢?”感想:段的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不如授人以”之意,但思可,“装”与“ ”的性并不可等同,因是独立的、被的、没有便不可得的;但“装” 是和“ ”相互依托,主互的,温故能知新,但温却不可得新,至多煮熟。
故我,大学在心灵行的同,不能坐被的心灵本身空虚,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会致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内即被忘。
基于段的点,大学在“装”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的科目⋯⋯文学与科学,因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也不会有和机会去探求的学”——可以在学院之外学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和践,而大学所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践中的与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展是及其和不定的。
知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目的,那么就不人地剥离某一知,或歧某一知,我相信知本身有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目,被接受和尊敬,作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似商、机械制造和的被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学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如果将些学科排除,我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以在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行工作的程中与践相适和接的。
2.【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史中提取的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和据基的客性;理的法而不是力的法;广的个人自由幅度。
然,高等教育以比‘不成文法’更正式的形式来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各的个性和系,心智、客、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是教育的两个段的有机合,首先是“智” 智包含所掌握的知、所体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和情感的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累,在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取的学修养、或价,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心行反,无在知的理方面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教育哲学阅读心得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哲学阅读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1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
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
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
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
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
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
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
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
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
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
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
讲求价值中立。
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
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
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
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2007-06-10《高等教育哲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所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该书被誉为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这本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作了分析。
该书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习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有着重要价值。
布鲁贝克以哲学为视角,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独创性,为我国今天全面构建现代和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提供可资启发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来源高等教育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数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艰难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令学术界“大不为满”的“冬天”。
美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持着冷漠的态度。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大学生大多数为谋专业而求学,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被公认是那些专业的准备性学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不需要建立一种论证它们的哲学。
“到了19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阿姆斯·伊顿在润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托马斯·杰弗逊在他那所‘革命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开设包括实用性更强的课程向旧传统提出挑战。
”(P4-5)高等教育是以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点,还是以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沉醉于摆脱外界的束缚探索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还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辩论。
这些辩论带有局限性的观点常常无法检验一般的设想或预测,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解决方法,它要求用共同背景中的各种方法探讨解决所有的问题,即触及高等教育本质的价值观念地冲突明确地要求对此类问题作哲学性的解决,高等教育哲学由此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在现实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学术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经费上做不到完全独立的,当然这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会上各界团体包括宗教团体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学生对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知情权的,特别是在现在,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
“高深的学问是否因为要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而只好被关在密封的象牙塔中,或者应该在具有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炉中得到锤炼?”历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会追求到真理的,更何况现在的社会还没发达到可以完全发展不用改善现有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知识,那么就不能不在社会中“摸打滚爬”,但是“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对于高深学问来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关键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积极的影响,一定要在各种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响,不能让它们“鸠占鹊巢”。
“显然,并不是被个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学问的才能的,那么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谁开放,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门第主义、功利主义还是平等主义?”我觉得,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那些愿意接受并有能力完成对高深学问追求的所有人开放。
这其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我觉得,应该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系统,能够适应从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关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请老师指正。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由布鲁贝克著,王承绪先生等翻译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早在XX年4月就已经在中国第三版第四此印刷了。
从1987年第一版至今,该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教育学界也不乏有人对其作了多角度的解读。
从中国期刊网中搜索的论中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解读多是一种读后感的形式,写出了作者看完此书后的反思。
通过对这些读后感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对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解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分歧,就是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否是一本系统的高等教育哲学著作?王承绪先生在译者前言中指出:“这(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作者从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旁征博引各家学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有的研究者指出:“总体上说,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始终固守着从哲学高度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阵地,而这种哲学高度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正确看待高等教育问题,进行高等教育实践可谓意义重大。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他(布鲁贝克)放弃了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对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质、人物、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
但是,即使如此,并不能由此判断该书不是教育哲学。
”但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式的著作。
4并从作为教育学科的教育哲学与作为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哲学》作为教育哲学的存在都不是一个真命题。
在这个论断的基础上,研究者还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读书界为什么会认为《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英文版的书名为《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education》,研究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便于翻译,在标题上直接采用了‘高等教育哲学’这一概念,但是这种翻译没有凸显原书标题介词‘on’的内涵,因而给读者造成一种误导,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高等教育哲学。
”5在笔者看来,不论是翻译成《高等教育哲学》,还是翻译成《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我们都可以看出,布鲁贝克在写此书的时候是要写一部“哲学式”的著作,最起码从其写作动机来看是如此。
此外,研究者认为,目前教育哲学的合法性还没有一个定论,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框架的建立也就更没有一个标准可寻。
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理由很牵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歧,笔者认为,这与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人认1杨黎明(1980— ),男,山西河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XX级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哲学”,是以一种体系或学科式的标准来看的,属于典型的中国教育学者的“学科情结”。
而之前我国很多学者之所以认为《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是一本系统的高等教育哲学著作,则多是简单地从书名望文生义,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就显得没有说服力。
笔者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学著作。
说其是西方式的,是因为从全书的结构框架以及思维习惯上看,不符合中国式的学科标准。
此外,笔者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也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布鲁贝克在论述中达到了一种“哲学高度”。
哲学和教育一样,都是一门学科,谈不上谁比谁更有高度。
有人认为,教育学脱胎于哲学,因此哲学是教育学更上一级的“母学科”。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母”或“父”就比“子”更有高度。
另一方面,不管是“哲学高度”还是“哲学意义”,都是模糊不清的语言,很难具有说服力。
因此,笔者试图从对哲学的理解上来分析为什么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
学科体系也同样有中外差异和多样化的问题。
笔者之所以认为《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学著作,而不说是典型的教育哲学著作,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必要仿效布鲁贝克来构建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学科建设也同样存在一个适应国情的问题。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人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分析中国的文化,认为中国自古就没有哲学,曾在哲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论。
同样,如果我们以中国教育哲学的标准来看待《高等教育哲学》的话,那么它也不是教育哲学了。
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是灵魂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问。
6哲学最大的意义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作用或目的则在于指导或引导实践。
从我们对哲学的这一认识出发来看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鲁贝克为什么以“哲学”来命名此书。
一、追问在《高等教育哲学》一开始,布鲁贝克在论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时,就指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下同))布鲁贝克所总结出的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影响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但布鲁贝克为什么认为只有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呢?这两种哲学观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他在书中并没有指出。
这也是笔者在多次阅读此书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有的学者认为,布鲁贝克的划分是以他在书中的标题“高深学问”为标准的,认为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都是建立在对高深学问的追求上,只是在具体取向上有所不同,认识论所强调的是“价值自由”,而政治论则主张人们在追求高深学问内时的“价值判断”。
7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实际上也只是说明了布鲁贝克早已在书中就明确指出的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内容,而并没有指出这两种哲学观的划分标准。
而知道布鲁贝克为什么对高等教育哲学作这样的划分,才是理解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根本和关键。
实际上,认识论与政治论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是布鲁贝克对西方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进行反思和追问的结果。
任何哲学都源于反思和追问,只是布鲁贝克并不是简单地在逻辑上进行反思,而是对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进行追问。
布鲁贝克在书中引用了美国律师、实用主义哲学家霍姆斯的话,“经验而不是逻辑才是法律的生命”。
在引用这段话之后,布鲁贝克紧接着指出,“像以后的部分还会讲到的那样,这种观点对高等教育像对法律一样千真万确。
”()在论述学术自治的时候,布鲁贝克又指出,“我们必须记住,有时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制约着学术传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鲁贝克认为,是经验(历史实际)而不是逻辑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这种观点贯穿着《高等教育哲学》全书。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布鲁贝克会得出高等教育有认识论和政治论这两种哲学观。
布鲁贝克在书中仔细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认为在历史中存在着截然分明的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路线,也就是他所认为的认识论与政治论。
布鲁贝克的这种划分并不是他人为地对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类,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行反思和追问中得出的结论,并在现实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实。
布鲁贝克的这种划分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其原因也在于这一点。
即这并不是他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与现实。
二、本质在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布鲁贝克在书中揭示的高等教育哲学的本质就是“高深学问”。
有的研究者认为,“该书自始至终地坚持着一条哲学线索,以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这个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便是‘高深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