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二地理学生教案七篇

初二地理学生教案七篇

初二地理学生教案七篇初二地理学生教案七篇在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由于系统论的出现而产生了地理系统概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二地理学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二地理学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

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地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

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

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

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通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通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通用5篇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3、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教学难点:说明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学习新课:读《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让学生看地图册P10—1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我国各地海拨高低有什么差别?提示:4000米以上、1000—2000米、500米以下的地方各分布哪些地方?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黄河》八年级上册地理公开课教案

《黄河》八年级上册地理公开课教案

《黄河》八年级上册地理公开课教案教案概述:本节地理公开课的主题是《黄河》。

通过对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发展历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流经的省份;2.了解黄河的特点和发展历程;3.了解黄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流域范围;2.黄河的发展历程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教材《地理》第一册、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或展示黄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黄河的好奇心。

Step 2 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10分钟)通过PPT和地图展示,简单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和流经的省份。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大致位置和覆盖的区域。

Step 3 介绍黄河的特点(10分钟)通过PPT,介绍黄河的特点,例如: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有“中华母亲”之称;黄河水流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河流,被称为“黄金水道”等。

Step 4 介绍黄河的发展历程(15分钟)通过PPT,将黄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介绍。

分别是黄河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的阶段、黄河中游地区的丘陵地带的阶段、黄河下游地区的平原的阶段和黄河所流经的五个省份的区域的阶段。

Step 5 介绍黄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PPT,介绍黄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都与黄河有着密切的联系,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等。

Step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通过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Step 7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或思考题,巩固学生对黄河的了解,并将作业布置在下一次课堂上检查。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黄河的讨论和思考,以及对练习题的回答,检查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4篇)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4篇)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4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一。

内容与分析《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材知识结构由“三级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省级行政中心”四部分组成。

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必备知识、基础知识。

掌握这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各章教学创造较好条件。

是掌握中国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

从地理教学过程来说,要学习中国地理,必需首先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形成我国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特别是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

因为空间位置制约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和资源环境,并影响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本专题内容,学生并不会太生疏。

因为在小学学习过,很多名称在日常生活、读书读报、看电视也都接触过,因此可以说除了三级行政区划知识学生是一知半解以外,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知的。

但如果离开地图,学生就难以全部默出,而且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分布和简称了解不确切,对我国行政区分布未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往往张冠李戴,搞错位置,还有对我国各省区轮廓特征注意不够,分辨不出,对简称中一些名称易写错、读错。

不过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会感兴趣的,如能用活动、游戏、竞赛、评比方式教学,学生积极性会很高。

二。

教学目标与分析知道我国行政区的设置和划分的原则,初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位置,以及行政中心的名称和分布。

能正确阅读中国政区地图,正确读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填充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教会学生正确记忆地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三。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本节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地名,对于一个刚接触中国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还是生疏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训练熟悉掌握。

同时应该避免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地名与地图上的位置不能紧密联系。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

我真想去北方避暑。

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

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

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

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一)天气与气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气候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气候类型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翻到教材P67,自主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部分。

2.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引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3. 分析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 讲解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2. 讲解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以我国为例,分析气候类型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2. 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概述- 课程: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 适用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掌握地图的使用和解读,如地图上的符号和比例尺;- 了解不同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的特点,如气候带和地形地貌;- 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如观察、比较和分析。

- 教学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地图的使用和解读- 教学难点:不同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的特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地球和地球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的组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第二课:地图和地图的符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掌握地图上常用的符号和标记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一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出地图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地图上常用的符号和标记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真实地图的案例,让学生解读其中的符号和标记。

4. 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图,并收集更多符号和标记的例子。

第三课:气候带和地形地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 掌握地形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理区域的照片,引出气候带和地形地貌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气候带或地形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初二地理教案(9篇)

初二地理教案(9篇)

初二地理教案(9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学习不畏灾害的精神,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本节从知识上结构非常清晰,即对每一种灾害都是从原因(或基本活动规律)、影响范围及危害等方面介绍的,但其中各有侧重。

如寒潮和水旱灾害的产生与季风的势力关系密切,所以侧重成因的介绍,而台风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直接介绍它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指出了台风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这就为教师安排学生思考预防台风的地区提重点: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危害;收集相关气象灾害资料;灾害产生的原因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紧密相关,当冬季风活动强烈时,产生寒潮;台风是受夏季风影响产生的灾害;水旱灾害是由于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灾害。

它们共同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季风是其中的关键。

但其中寒潮和台风属于天气灾害,水旱灾害则属于气候灾害,也就是说,水旱灾害一旦出现,对我国农业生产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本节在知识上并无难点,所以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如教师应该通过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季风关系密切这一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季风对我国是极有利又有弊的;通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通过我国准确预报台风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气象灾害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加强。

另外,还可以在讲完形成水旱灾害的自然原因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人为造成水旱灾害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有些灾害不仅需要预防,同时可以避免,人类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尽量达到人地协调的境界。

八年级上册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引言:地理是一门探索地球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是根据教育教学大纲和湖南省教育厅的要求编写而成的,它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地理学的分类等。

2.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学习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等。

3. 地球的层次结构:介绍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地球的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震等。

4. 中国的地理环境: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线、陆地面积和领海面积等基本信息,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等。

5.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中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资源等,了解中国广袤的自然景观和资源状况。

6. 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学习中国人口和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城市和城市化等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的人文景观和人口发展状况。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层面: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等知识,学会分析地球的层次结构和中国的地理环境等。

2. 情感与态度层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地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 智能与创新层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地理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能力。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探究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等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思维。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例4篇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例4篇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例优秀4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

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了解中国的大河流和沿海河流的特点;- 掌握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 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3. 教学内容(1)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2)中国的大河流和沿海河流的特点;(3)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河流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 介绍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全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区域。

步骤三:案例分析-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别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大河流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步骤四:互动讨论- 分组讨论其他主要河流的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五:总结归纳- 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中国主要河流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河流的环境保护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5.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地图6.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观察和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地理公开课围绕中国的河流展开,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利用多媒体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通过导入环节,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河流的兴趣,并主动地进行提问和回答,激发了他们对河流认识的欲望。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清晰地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使学生对全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区域有了初步了解。

对于长江和黄河这两个重要河流,我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突出了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大河流对国家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及其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地球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学的设计,需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首先,在设计地理公开课教案时,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使得地理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城市地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城市地图,了解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道路等,引导他们探讨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在地理公开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和形象。

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时,可以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发他们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思考。

同时,也可以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地理知识,增强他们对地理现象的体验和认识。

另外,在地理公开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资源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在地理公开课教学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地理知识竞赛”环节,让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学应该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了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2)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1)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河流的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熟悉的河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主要河流?它们有什么特点?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讲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我国主要河流,讨论其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案例。

(2)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强调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案例分析环节,通过长江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较少。

(2)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5.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时间分配,增加学生活动环节。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了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黄河》八年级上册地理公开课教案

《黄河》八年级上册地理公开课教案

《黄河》八年级上册地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黄河的基本特征,包括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2.掌握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黄河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及成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基本特征、流域地理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黄河流域地图3.黄河治理与保护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黄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一条河流吗?它有什么特点?2.黄河的基本特征(1)展示黄河流域地图,介绍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基本信息。

3.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1)展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黄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环境特点。

(3)讨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黄河的水文特征(1)展示黄河的水文特征数据,引导学生关注。

(2)讲解黄河的水量、泥沙、洪水等水文特征。

(3)讨论黄河的水文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黄河的治理与保护(1)展示黄河治理与保护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2)讲解黄河治理与保护的历史、现状及成效。

(3)讨论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7.课后作业(1)绘制黄河流域地图,标注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基本信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黄河的基本特征、流域地理环境、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黄河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及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2)在讲解黄河流域地理环境时,教师说:“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的家园,谁能告诉我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黄河流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精彩6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精彩6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精彩6篇)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1、了解山东的地形特点,能够在图上找出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2、了解山东矿产的分布,知道自己家乡主要的矿产资源。

3、知道山东的气候类型,了解山东主要的气息灾害。

4、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说说环境污染和治理。

1、教学重点:山东的地形区和主要矿产自已。

2、教学难点:山东发展工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多媒体课件结合体会发言,教师补充加深新课导入:展示泰山图片。

今天我们了解山东的主要地形和矿产,探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图学生活动:(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区的颜色判断山东地势特征。

(2)分组讨论,确定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讲述:山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

内陆地区中部是泰山为主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鲁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书:一、地形与矿产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展示山地矿产和工业分布图分析讲解:指点图上各种矿产,山东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油等丰富,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在烟台的招远,石油站第二位,是胜利油田。

还有很多其他矿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和淄博等。

学生活动:(1)阅读97页图表,了解山东主要的矿产种类。

(2)讨论山东矿产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总结板书: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展示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学生活动:(1)回忆山东的纬度位置,分析山东气候的特点。

(2)找出山东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他们的危害。

讲述: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灾害是旱涝和干热风等,对于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板书:二、气候与气象灾害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学生活动:阅读99页材料,谈谈自己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

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

八年级地理课程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课程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过程与方法1、在地上图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关于这点,我想强调一下,以前的教材虽也提到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领海和内海等,但并没有明确提到“海洋大国”这个概念。

原来一提到我国国土时,往往学生想到的就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

现在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出发,补充或者说强调了海洋国土是我国国土的重要构成,这也是我们应该向学生特别强调的2、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教学准备地球仪、中国疆域示意图、中国政区拼图课时安排本节共分3课时。

“位置优越”、“国土辽阔”和“34个省级行政区”各用1课时。

34个省级行政区可另加1节课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进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活动一: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活动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教师归纳:其实,爱祖国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她博大或狭小、贫穷或富裕,我们都一样爱他。

因为我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

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他感到自豪。

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设她。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参考(优秀7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参考(优秀7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参考(优秀7篇)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板书)一、寒潮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

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二、台风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

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

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二1. 教材地位和作用《世界的气候类型》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章《多样的世界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但是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今后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台湾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

下面是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的特征,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台湾省的地理概况,学会从图上获取相关知识;
(2)能根据地图和材料,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色,学会提取信息、加工信息。

2、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讲解、讨论相结合,读图与材料分析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感受台湾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资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台湾省在本册教材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地位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读图和材料分析相结合,启发、讨论、讲解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地图、文字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地理概况
1、歌曲引入:祖国宝岛台湾省。

2、了解台湾省的地理概况:(出示中国地图、台湾省地图)
①位置
②组成(出示飞字课件)
③居民
④地形特点与河流特点(板块影响)
⑤沿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出示课件)
二、气候与资源
1、气候的类型与特点
2、自然资源丰富
过渡:台湾是如何利用本省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呢?
三、经济1、农业主要产品2、工业
①加工制造业为主体②工农业生产分布与原因(出示课件)
3、交通业发达
最大港口和机场(出示课件)
4、对外贸易发达
两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行性(出示课件)
5、旅游业
四、主要城市
1、学生看书,做连线题(出示课件)
2、在图上找出主要城市
五、情感教育
1、(引入):同学们,我们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有史可查的。

我们来看一组历史材料:(出示课件)
2、分析材料
3、诗歌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学生齐读)
六、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