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讲解
鲁迅纪念馆讲解稿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展厅讲稿(志愿者)各位观众,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我们所纪念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馆名由周恩来总理题写。
大家现在见到的庭院楼房,白墙,黑瓦,绿树,就是依照江浙一带的居民所建的。
这里还有一条“人”字形小道,它带我们走进鲁迅童年时代活动的乐园——百草园。
这里是中庭,让我们来瞻仰这座铜像:先生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带微笑,手中拿着香烟,眼望着前方,好像在思索着生命,又像在憧憬光明,美好的未来。
他身后的木格框像是写文章的文稿纸,告诉我们,他用纸盒笔为武器,唤醒民众,反抗黑暗的旧社会。
这块石头上还有一句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古人有击石取火,意味着革命的烈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接下来,请跟随我走近鲁迅的世界。
序厅展现在您眼前的是序厅的浮雕《呐喊》和《彷徨》。
浮雕《呐喊》是以木刻家李桦“怒吼吧!中国”为基本原素创作的,既反映出鲁迅小说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鲁迅一生的思想追求,鲁迅为中国的文化,人民的觉醒,名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呼号呐喊,他用自己手中的笔疗救这社会。
浮雕《彷徨》以陶元庆设计的作品《彷徨》封面画为基本原素,反映出鲁迅在思索着,又在寻求着社会解放,寻求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右面展墙上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全篇诗文,彻底地反映出鲁迅与民众间的关系。
或者为多数人,俯下身来为人民做牛马,死后却活在人民的心中,人民把他看得很高很高 反映出人们对鲁迅的敬仰。
左面展墙上是鲁迅的二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仅是鲁迅一生的精神体现,也是他正直的名族脊梁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写就出中国人民之子的光荣形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华名族之子——鲁迅一生所走过的路吧!第一部分生命之路电视艺术片《生命之路》,展现了鲁迅励志学医、远赴重洋又弃医从文,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到他提出立人兴国,呼唤新的民族性格,呼唤新的社会的到来,直至他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鲁迅 复仇讲解
角色转换,被赏鉴者反过来成了 赏鉴者。
路人,则变成了被赏鉴者。
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
本篇散文诗的特点: 精巧的构思 象征性的人物 细腻而尖新的描写 复沓而有力的语句 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匪夷所思的鲁迅式“复仇”。 他们将这种姿态保持“至于永久”, 以生命为代价——“圆活的身体,已将
干枯”。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复仇”的结果。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而这无聊发自内
心,又相互感染,“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 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 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持刀对立者的目的达到了,在他们持续的报 复下,路人们干枯了,而且干枯到失了生 趣——这是一种“无血的大戮”。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阿Q正传》 “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 跟定他,要吃他的肉……永远记得那狼眼睛, 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 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 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 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 西……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了。”
二、散文诗,怎样读?
解读这一类作品,要关注其特殊形式:
形象化的运思过程,可意会而难于言传; 还需注意其“互文性”。但文本指向有一致
性,可以互为解说之资。
三、鲁迅因何而“复仇”?
“复仇”是鲁迅一生心 头萦绕不去的重要主 题之一;
旁观心态、看客行为 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 民的劣根性之一。
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2. 如何复仇?
复仇:两难的抉择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
本文局部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准时联系,本司将马上删除!== 本文为,下载后可便利编辑和修改! ==鲁迅《呐喊》学问点讲解201X 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马上公布,但是我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当复习,我特意整理出了呐喊学问点,期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 1918—1922 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 14 篇。
《呐喊》表达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 1922 年12 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忆自己从 19 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受、思想进展及探究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白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表达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受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化,所以实行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表达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孤独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谈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生疏作者的思想进展进程。
篇章构造: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转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孤独与哀痛。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孤独苦闷中奋勉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故乡鲁迅教案课件
故乡鲁迅教案课件第一章:鲁迅简介1.1 鲁迅生平背景出生年份:1881年出生地点: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学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2 鲁迅的主要成就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1.3 鲁迅的思想观念反封建、反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民生主张文学改良主义第二章:《故乡》背景及故事梗概2.1 《故乡》背景发表时间:1918年杂志:《新青年》背景: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现实2.2 故事梗概主人公:我回到故乡:久别重逢的喜悦与陌生感童年伙伴:闰土故乡的变化:贫困、落后、保守我与闰土的对话:了解故乡的现状第三章:《故乡》人物形象分析3.1 我主人公,受过新式教育,具有进步思想对故乡的变化感到困惑和无奈童年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3.2 闰土童年的玩伴,乡下人,纯朴、善良生活困苦,被封建礼教束缚与我之间的距离与变化3.3 其他人故乡的其他人物形象,反映封建社会的现实第四章:《故乡》主题分析4.1 怀旧与现实对故乡的怀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童年的美好回忆与成长后的困惑4.2 封建社会的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农村社会的贫困与落后4.3 反思与启示反思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启示人们积极改变现状,追求民主、科学、民生第五章:《故乡》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平背景及其思想观念理解《故乡》的故事梗概及人物形象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及主题分析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乡》中的具体情节及描写5.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鲁迅生平及主要成就讲解:讲述《故乡》的故事梗概及人物形象分析:剖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第六章:《故乡》文学特色分析6.1 叙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加真实感插叙与顺叙相结合,展现故乡的变化与回忆6.2 语言特色白话文的运用,通俗易懂细腻的描绘,富有诗意对话描写,展现人物性格6.3 象征手法故乡的象征意义:代表落后、封闭的社会闰土的象征:代表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第七章:《故乡》与其他作品的关联7.1 与《呐喊》的关联《故乡》是《呐喊》中的重要篇章,体现相同的主题思想鲁迅在《故乡》中进一步探讨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7.2 与《彷徨》的关联《彷徨》中的主人公也面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两部作品都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呼唤改革的心态7.3 与《狂人日记》的关联《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故乡》关注农村社会的现实两部作品都展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第八章:《故乡》现实意义探讨8.1 对个人的启示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关注社会变化培养批判精神,勇于追求真理8.2 对社会的启示关注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倡导改革提倡民主、科学、民生,推动社会进步8.3 对文化的启示批判封建文化,倡导现代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第九章:《故乡》教学实践与反思9.1 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9.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故乡》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强调鲁迅的文学地位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0.2 拓展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探讨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引发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文学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故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鲁迅作品》社会现实主义思想讲解
鲁迅作品:社会现实主义思想讲解1.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以深刻揭示社会现实、批判尖锐的笔触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鲁迅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剖析,传达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
2. 鲁迅作品中的人性探索鲁迅在他的作品中经常通过各种形象生动地刻画人物,表达了人性中存在的善恶、弱点和矛盾之处。
他通过对于个体命运和集体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人性在残酷与艰难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状态。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形象塑造,深入探讨了屈辱自卑感、软弱服从态度等因素在个体中产生影响,并反映出当时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道德低落情况。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
他通过探讨农民、工人、教育、妇女等群体遭受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局面。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我”视角,详细描述了那个时代由于旧文化束缚而导致社会进步停滞、思想僵化的情况。
这些作品无不呼吁人们对社会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改革努力。
4.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鲁迅也以其深厚的学问背景和独具匠心的创作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阻碍了国家和个体的前进,制约着实现现代化和自由发展。
在《呐喊》一书中,他通过对“金缕衣”、“药”等故事篇章的写作,暗示了旧文化逼迫个体沉溺于过去,无法面对自身的现实和未来。
5. 社会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批判旧思想及制度,并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思路,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进步、民主与人权的渴望。
他以其独立而坚定的精神,成为许多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留下的作品中汲取启示,不断探索和改变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鲁迅先生《呐喊》的内容讲解
鲁迅先生《呐喊》的内容讲解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杰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作品由鲁迅于1922年至1923年之间写就,首次发表于1923年5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
《呐喊》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以下是《呐喊》的主要内容概要:
《狂人日记》: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主人公从一个被压迫的小人物,逐渐发展为一个疯狂的、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人物的心路历程。
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冷峻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白光》:
通过描写一个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物,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残酷和人们在其中的迷茫。
作品中表达了对文明进程带来的精神冲击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
《药》:
讲述了一个卖药的小贩的故事,通过这一小人物的经历,反映了
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人们对未来的渴望。
小贩为生计不得不变卖药物,表达了对社会矛盾的无奈与愤怒。
《记梦》:
描写了主人公的一场梦境,通过梦的象征性意义,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民族境遇的思考和担忧。
梦中的情节充满了荒诞和反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表达。
《野草》:
由多篇短小小说组成,通过对一些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呐喊》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洞察力,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通过小说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直面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严峻问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介绍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内容讲解
《鲁迅全集》搜集了鲁迅生前所创造上的佳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日子等,他的作品精湛 感人。 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 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 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一生写了《坟》《热 风》《华盖集》《华盖续集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停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 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 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的论断, 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 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 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小说创作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 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像《孔乙己》, 《祝福》 、《阿Q正传 》、《故乡》等都是一把批为我们所熟悉的作品。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 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 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 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
鲁迅生平简介PPT课件
2019/10/23
14
三、鲁迅作品
2019/10/23
15
三、鲁迅作品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 《坟》、《花边文 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集外集》、《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三闲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这期间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 和封建道德的虚伪。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这些无疑有重要的影 响。十六岁父亲终于去世,巨大悲痛和对庸医巨大痛恨之余,鲁 迅对治病救人、除人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影响了他以后选 择职业。
2019/10/23
7
一、成长经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
“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 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 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 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 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 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成对的, 结子的平地木……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 重一日地亡故了。”
这些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出发点,也使他终生不能忘怀。不 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2019/10/23
8
一、成长经历
青年求学经历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 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 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 人”的社会发展观。”
故乡鲁迅课文原文讲解
故乡鲁迅课文原文讲解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
它以作者回乡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
首先,小说开篇就描述了“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迫不及待想要回到故乡的心情。
但是,当“我”真正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故乡已经变得破败不堪,毫无生气。
这种反差强烈的景象让“我”感到十分失落和痛苦。
其次,小说中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但他的生活却十分贫困。
而杨二嫂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两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最后,小说中描写了“我”离开故乡时的情景。
“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于未来的信心。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乡愁和对于未来
的信心。
这种对于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都是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鲁迅故居的讲解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
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
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
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
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
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
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
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
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
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
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结集并付印,再次强调命名《呐喊》的原由。
藤野先生鲁迅讲解
理解课文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的家去,
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 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给他。但我这时适值没 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 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说明了什 么?
• “惜别”这个情节写得格外动人。学生的 安慰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叹息,以及接 受邀约,赠送照片与临别叮嘱等,有限的 文字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体现了藤野 先生对“我”格外的关怀与爱护。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年夏末至1906年春在日本留学的 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 藤野先生20多年后的1926年10月12
日。作者写此文时正当“八.一三”惨
案发生之后,用战斗的文章抨击反动派 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 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 友谊。
• 1、藤野先生概括地将这些书的内容向学 生讲述,说明他知识的渊博。
• 2、“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 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 并不比中国早。”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
理解课文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支,致使管车的 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 说明他因为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具有艰 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格。活画出一 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理解课文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
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 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 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 也都一一订正。 • 表现了他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
理解课文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
【2019最新】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推荐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201X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
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呐喊》讲解
《呐喊》讲解《呐喊》是一部由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对《呐喊》进行全面的讲解,包括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以及文学价值等方面。
一、作品背景《呐喊》是鲁迅在20世纪初期所创作的,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灾难性时期,国家陷入了被列强欺凌和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这个时期,人民痛苦不堪,社会风气败坏,传统文化危机四伏。
鲁迅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笔调,对这一时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揭露。
二、作品主题《呐喊》主要以反映社会黑暗、尖锐批判封建道德束缚为主要主题,表达了对旧中国现实的绝望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呼唤。
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痛苦的刻画,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三、作品结构《呐喊》由多个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每个小说都以个体的经历为主线,围绕着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揭露展开。
这种短篇集的结构使得作品可以多角度地展现社会的问题和人物的命运,使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全面的认知。
四、文学价值《呐喊》以其激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写作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的笔触犀利而真实,通过对细小事物的描写,直接触及人物内心的痛苦,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作品解读《呐喊》中的每个小说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价值,比如《故乡》揭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痛苦和迷茫,《狂人日记》探讨了疯狂和正常的边界,《孔乙己》展现了社会的虚伪和对底层人物的嘲讽等等。
通过这些故事,鲁迅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中国社会,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六、作品的影响《呐喊》创作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时期,作品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呐喊》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界,也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鲁迅讲解一分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鲁迅,今天我站在这里,想用这短暂的一分钟,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活、文学和国家的思考。
首先,我想谈谈生活。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无尽的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也是自己的演员。
生活不是剧本,没有固定的结局,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每一个陪伴我们走过的人,感恩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因为正是这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其次,我想谈谈文学。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是心灵的港湾。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
在我看来,文学有两大作用:一是娱乐,二是启迪。
娱乐,是为了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放松和愉悦;启迪,则是为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 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社会和国家的大问题。
2. 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3. 真实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应该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4. 丰富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
接下来,我想谈谈国家。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过去的百年里,我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我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点:1. 坚定信仰: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鲁迅名言讲解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名言很多,以下是一些鲁迅名言的讲解:
1. “猛兽永远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
这句名言意味着强大的人往往孤独前行,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相比之下,弱者则更容易成群结队,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以单独面对困难。
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困难,不要依赖他人。
2.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
这句名言强调了真诚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用心去交流,而不是利用对方或对对方进行批评或指责。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真诚的朋友,用心去对待他们。
3.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这句名言意味着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开辟出新的道路。
如果一个人能够勇于尝试和开拓,即使没有现成的道路,也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句话鼓励人们不要被传统观念束缚,要勇于创新和探索。
4.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这句名言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如果一个人只是空想而不去实践,那么他永远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
这句话鼓励人们要勇于实践,不要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总之,鲁迅的名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启示意义,它们不仅反映了鲁迅个人的思想和态度,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苦苦一生的等待
这相差18岁的爱情 • 有实无名
1923年,北平女子师范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鲁迅的生活。
许广平听了鲁迅一年的课就喜欢上了这个不修边幅的老师, 开始以写信的方式发起情感攻势。 经过反复思量,鲁迅作出了决定,他终于答复广平说:我 可以爱。
她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走进了她最想看清的风 景,眼里闪烁的尽是欣喜。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 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 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 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 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 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 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 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 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 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 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 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 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祖 父 父 亲 母 亲 儿 子 星 座 妻 子 周福清 周伯宜 鲁瑞 周海婴 天秤座 朱安、许广平 主要成就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 有名无实 1906年7月26日,鲁迅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24岁。 鲁迅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 母亲在娶儿媳妇。 “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进了洞房后,鲁迅坐了半夜。婚后第四天,鲁迅就逃回日本 从此,两人分别陷身婚姻的坟墓,一人在里头,一人在外头。
鲁迅的三位尊师
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 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 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 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 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 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 主动送挽帐致哀。 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 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 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 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 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 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也有一些报 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 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 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 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其他作品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两地书
苏雪林: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钱玄同:多疑,轻信,迁怒 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爱憎分明 真性情 谈到他的论敌,他对许广平说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礼 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 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死》) 毛泽东在评价鲁迅时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岸精神。 喜欢的就是他文章的刻薄和刻毒,虽然冰冷但也常常是有趣的。 作为一个真性情的人,鲁迅从来也不掩饰自己的刻毒,正如颇有钱锺书所谓“他说你刻 毒,你就说,岂止刻毒,还想下毒”的味道,着实“刻薄儿童欢乐多”。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
风子是我的爱,于是我起始握 着风子的手。奇怪,风子同时 也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 并且我脉搏的跳荡,也正和风 子呼呼的声音相对。于是,它 苦药中 加点糖份?加了糖是否不苦?
他连夜回信并开出的药方: “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 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 手段当作胜利,算是乐趣,这 或者就是糖罢 ”
其他作品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两地书
杂文
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一书中,对鲁迅的行文特征辨析道:“谁都知 道鲁迅的杂感文有一种特殊的风格,他的文字,有他的一种特殊的方 式。倘若说出来,就是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 开了,却又猛地一提,仿佛放开水流,却又预先在下游来一个闸,一 张一弛,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读者的思想,先是随着驰骋,却终 于兜回原地,也即是鲁迅所指定之所。这是鲁迅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 却也是他占了胜利的地方。”
其他作品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两地书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有四年多,曾经经 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 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 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 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 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 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 年的甘蔗,蟋蟀要成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是不容 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其他作品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两地书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彷徨· 题辞》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论文和讲义 坟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小说集 散文诗集 回忆录 医学 集外集 呐喊 野草 朝花夕拾 药用植物 集外集拾遗 彷徨 集外集 故事新编 拾遗补篇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为鼓励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 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中 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是 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鲁迅文化奖 鲁迅文化奖,由搜狐网和鲁迅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以“为中国发现创 造的力量”为宗旨,坚持公正与独立的评判原则,坚持作品质量和社会 影响力并重的选择标准,传播多元、开放、自由的文化价值观,提倡关 怀社会、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的创作理念,为中国的文化领域树立标杆、 指引方向、凸显价值。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由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倡议发起,这一奖项与活动的 宗旨是“尊重母语、学习语文、独立思考、培养韧性”。该奖项也是国 内最高水平的青少年文学奖项
鲁 中 迅 华 民 族 之 魂
鲁迅:“晚安!”。
语文老师:“晚安”中“晚” 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 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 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 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 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 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 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 鲁迅:“。。。。”
鲁迅一生的遗憾:我用生命去写文章,后人却拿它布臵作业。
潘 汉 年
沈 端 先 ( 夏 衍 )
话 剧 电 影
钱 杏 邨 ( 阿 英 )
戏 剧
杂 文 革 命 者
呐 喊 欲 驱 长 夜 黑
先 生 常 充 左 翼 先 锋
1898年 戛剑生 1902年 树人 1903年 庚辰 自树 索子 索士 1907年 令飞 迅行 周逴 1910年 树 1912年 黄棘 周豫才 1913年 周树 1918年 鲁迅 1921年 风声 尊古 巴人 1922年 某生者 小孩子 1923年 雪之 1924年 敖者 宴之敖者 俟堂 “……即鲁迅” 1925年 L.S. 冥昭 杜斐 1927年 楮冠 华约瑟 中拉 1928年 旅沪一记者 旅沪记者 葛何德 记者 许霞 封余 1929年 许霞 1930年 L 隋洛文 洛文 乐雯 1931年 唐丰瑜
论文和讲义 坟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小说集 散文诗集 回忆录 医学 集外集 呐喊 野草 朝花夕拾 药用植物 集外集拾遗 彷徨 集外集 故事新编 拾遗补篇
“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怕不配,因而也不敢 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 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贬抑到那样的人了, 我可以爱。”
“两地书”凝固了他们所有的爱情,再往后,就只剩 下生活了。 并无怨言,彼此在生活中相扶10年。
画 室 ( 冯 雪 峰 )
郁 达 夫
田 汉
话 剧 传 统 戏 曲 词 作 者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 诗,题为《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给人民当牛马的 他已经死了 人民永远记住他! 有的人死了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他还活着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