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人格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人格教育

发表时间:2017-03-23T15:01:41.8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2期作者:朱跃东王立超明乃严[导读] 要真正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回归,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261300

小学生从6岁到12岁,是心理最丰富的年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将从不自觉变得一点一点地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小学语文是不是具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教育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何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都需要在这一阶段完成。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崇高的教育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思想,知道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这些都必须在语文教材中解决;而什么叫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什么叫现代健全的人格,都应该通过语文教材,通过活生生的感性形象来解决。

小学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丰富、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的伦理结构;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确立强化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感培养,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2000年颁布的试验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把语文学习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因而我们必须充分发掘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格教育:

一、教学内容渗透人格教育

1.对学生进行理想、志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彰显作者或主人公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志趣教育。在日益物欲化了的环境中,青少年极易迷失自己,追求物质享乐,失去了高尚的志趣。教师可通过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道德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追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硫酸啃噬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气体吹皱她秀美的额头……”学生读到此,怎能不让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怎能不深深地感悟到:唯有内在的理性的美丽才能经历时间的考验而光彩永驻。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时代、解读作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作品及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养料,扩大自己的人生境界,培养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执着勇敢、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及乐观的人生态度。选入小学课本的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在人生遭到大的挫折打击之后的呕心之作,或抒抑郁不平之气,或表坚定不移之志,体现了对理想的执着,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互利的美好社会,但当他认清黑暗的现实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山林。“久在樊林里,复得返自然”显示了他美好的人生追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正义,舍生取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人格力量的表现。

3.进行多种形式的美育渗透,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集古今中外文学的精粹,以美的形式、善的内容,传达出作家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优良人格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观察美、感悟美、品味美,让“美”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学习方式上渗透人格教育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极易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和唯前人是尊的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缺少主体意识,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人格缺失——自卑、软弱、压抑、内向。因而,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自我发现、自我创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学习者自信勇敢、勇于挑战和善于选择的人格特征,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立学”首先要“立人”,语文教材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形成人的健康人格、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语文教育中溶于人格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语文学科承担着不可推卸和无与替代的重担。要真正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回归,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