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eb195b8f67c1cfbd6b806.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击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0fd6b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b.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471ef028ea81c758f578ec.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导学案游山西村1.易错字鸡豚(tún)叩门(kòu)腊(là)浑(hún)2.词语释义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足鸡豚:菜肴丰足。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文题解说】陆游,也就是本文的作者游山西村。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
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游山西村这是一首记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98af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b.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最新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最新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44a57ecc7931b765ce15a9.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走进作品了解作者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
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了解写作背景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àng)然:(7)涕:(1)岱宗:(2)夫:(3)如何(4)造化:(5)钟:(6)神秀:(7)荡胸:(8)曾:(9)决眦(zì):(10)会当:(11)凌绝顶:(1)千寻塔:(2)闻说:(3)浮云:(4)望眼:(5)缘:(6)若许:(7)闲乘月:(8)无时:(1)浩荡:(2)吟鞭:(3)落红:二、理解诗歌大意三、合作探究1、《登幽州台歌》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56f0b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2.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学习目标】1.读一读:诵读古诗。
2.记一记:作者简介和重点字词。
3.品一品:品味鉴赏古诗。
【学习准备】准备课文,准备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听讲,一边在课文旁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学习环节主要有:读一读→记一记→品一品。
【作业设计】1.读一读,背一背下面这两首诗:《登幽州台歌》《望岳》2.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读一读,学一学以下诗歌: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尝试着在写作中引用本课所学的两首诗中的诗句。
第二课时《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学习目标】1.读一读:诵读古诗。
2.记一记:作者简介和重点字词。
3.品一品:品味鉴赏古诗。
4.比一比:通过比较学习古诗词。
【学习准备】准备课文,准备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听讲,一边在课文旁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学习环节主要有:读一读→记一记→品一品→比一比。
【作业设计】1.读一读,背一背下面这三首诗:《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2.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读一读,学一学以下诗歌: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暮遣怀》节选注陶宗亮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注】“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作为鉴湖女侠秋瑾女士的遗言而被广为传诵。
3.尝试着在写作中引用本课所学的三首诗中的名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fe8c257c1cfad6195fa7ec.png)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2.《望岳》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3.《登飞来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主持过“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学习探究《登幽州台歌》1.请大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
2.思考: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4.从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5.假如你是陈子昂,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试着有感情诵读。
《望岳》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望岳》,注意读准以下字音,读出节奏。
岱宗造化曾云昏晓决眦2.品析诗歌,思考:(1)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讨论明确:通过“青未了”“钟”“割”“决眦”等词语、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泰山“高大”这个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诵出这种豪迈的气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https://img.taocdn.com/s3/m/e77c559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4451d192e45361166f506.png)
20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5-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5-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9c644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6.png)
课题:《古诗两首》课型:预习•展示备课人:
班级:七()组别:组号姓名:时间:月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领会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赏析诗句。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游山西村》本诗是一首律诗,律诗通常都是8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清平乐村居》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
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
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做词牌。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què)。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设计(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7c5fa64afe04a1b071de7e.png)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我们之前学习过很多古诗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诗词,体会一下这五首古诗词的意境。
(板书课题)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简介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二)创作背景《登幽州台歌》: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看抱负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朗读诗歌。
初读古诗。
自由读诗,提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再读,出示自主学习要求: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说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字该怎么理解?学法指导: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中的字词,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593ce284254b35eefd348f.png)
课题:《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主备教师:共1课时一、认知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预习成果展示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三、课堂学习研讨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课文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四、当堂训练检测《登幽州台歌》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 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 __ 的感情基调。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登飞来峰》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4.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部编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b6ecb1aaea998fcc220ef8.png)
部编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走进作品了解作者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
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了解写作背景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àng)然:(7)涕:(1)岱宗:(2)夫:(3)如何(4)造化:(5)钟:(6)神秀:(7)荡胸:(8)曾:(9)决眦(zì):(10)会当:(11)凌绝顶:(1)千寻塔:(2)闻说:(3)浮云:(4)望眼:(5)缘:(6)若许:(7)闲乘月:(8)无时:(1)浩荡:(2)吟鞭:(3)落红:二、理解诗歌大意三、合作探究1、《登幽州台歌》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0、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1f3ba551810a6f5248685.png)
(3)《登飞来峰》: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 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 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二、活动:细读·品语言。 1.三首诗都与登高有关,三位诗人看到的景各是什么样的?
(1)《登幽州台歌》中并未直接写所见之景,反而写了“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
会 当/凌 绝 顶,一 览/众 山 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千 寻 塔,闻 说 鸡 鸣/见 日 升。 不 畏/浮 云/遮 望 眼,自 缘/身 在/最 高 层。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登幽州台歌》: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 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望岳》: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 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三、活动:再读·悟情理。 1.细读诗歌,体会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又是否相同?
先细读诗歌,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诗句来理解诗 人的感情。
(1)《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远望原野 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后两句写 出空间无限辽远。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 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龚自珍,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清 代 (朝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 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 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 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 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 苏 丹 阳 云 阳 书 院 。 他 的 诗 文 主 张 “ 更 法 ”“ 改 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 300 余篇,诗词近 800 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 己 亥杂诗 》共 350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https://img.taocdn.com/s3/m/af128504195f312b3169a5e4.png)
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20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击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诗人想到宇宙浩大,个人渺小,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内心无限感慨,涕泪纵横。
“独”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一、预习、自学(独立完成)(一)阅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2)未了.()(3)决眦.()2、掌握系列加点词的意义,帮助自己理解句意。
(1)齐鲁青未了.( ) (2)造化钟.神秀( ) (3)阴阳..割昏晓( )( )(4)阴阳割昏晓..凌绝顶( ) ..()(5)荡胸生曾.云()(6)会当(7)会当凌绝顶..( )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划分节凑,掌握诗歌大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归纳诗歌的主题。
(提示:运用“这首诗歌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的句式表达。
)三、品味语言。
(1)“造化钟神秀”中“钟”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2)“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四、拓展思考:《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五、当堂检测。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 __ _的特点,3、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 ____,_______ 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 _ _____,____ ___ 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参考答案二、课堂研讨1、(“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景色秀美、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4、品味语言(1)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或高大雄伟)(1分),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2)"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或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5)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三、课堂练习1、望高大雄伟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3、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预习测评:1.重点字词:⑴千寻:(2)闻:(3)不畏:(4)浮云:(5)眼:(6)缘:(7)最高层:2.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 。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三、巩固测评: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4.对应精炼:(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