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汉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95秦汉时代的城市PPT课件

95秦汉时代的城市PPT课件
17
• (V)礼制建筑区 • 1.圜丘 • 2.辟雍 • 3.社稷 • 4.明堂 • 5.灵台 • (Ⅵ)道路网规划 • 汉长安城道路网布局虽仍继承传统的经纬涂制,
但由于城市形制曲折,故具体布局不得不据总体 规划要求,并迁就城的形制,作出适当安排。
18
秦汉城市规划建设总结
• 城址选择
1.充分发挥近水筑城的传统经验,切实做到确保城 市水源,提高城市防护能力,并充分利用航运之便, 发展城市经济。
4.城市形制应视地形和实际要求而定,不为旧的井 田规划传统概念所制约,故不强求规整。
2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5
6
• 规划特点
– 在总体规划结构上,基本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城的传统, 继续以渭北咸阳宫权充全盘规划结构的重心,此宫之南 北中轴线,仍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 统一后的咸阳城市,实系由两部分所组成。 – 由于城市横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
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确有利于运用 天体规划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 – 以广阔京畿为规划基础,又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巧妙相 结合。 – 正是出于这种结合的要求,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的革新 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 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 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为规划结构中 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 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 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代城市 ppt课件

秦代城市 ppt课件

三,咸阳的发展 首都地理位置: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其宫殿建筑有咸阳宫、离宫、别宫、阿房宫、信宫,形成 结构严谨的宫殿建筑群,建筑群规模宏大、华丽,是秦始 皇居住议政的地方。
认为建设: 自秦孝公迁都咸阳,秦人已经营了140余年, 规模大。据考古探测,咸阳故城占地约45平方公里。不但 城内宫殿林立,而且城外100公里内也是离宫别馆星罗棋 布,共有270余座。始皇又大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 外辐射,以便巡行天下。
3,东汉时期,由于都城东迁,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随之 转移,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城市也得到较大发展,如会稽、 丹阳、豫章。另外,沿海城市番禺、徐闻、合浦也得到发 展。
总体来说,西汉的疆域大于秦朝,。汉代的城市发展极 不均衡,城市发展以北方各省为主。这一现象到了三国和 魏、晋时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经济和城市中心南移 的第一次浪潮。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 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 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 严格管理。
在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始称皇帝的公元前221年,“徙天 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 次城市化行为。仅以每家平均5口人计算,这次迁徙进城的 人口就有60万之多。如再加上咸阳原有的人口,估计能达到 70~80万人。这在2000多年前,恐怕要算作超级城市了。
计有800-900个。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江淮地区。 北方为对付匈奴的侵略,在长城以北新设一个和发展。
郡县制下的城 市体系
全国分36郡, 郡下设县,县 下设乡,乡下 设亭,亭下设 里,设官里管 制。
二,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初步确立了以朝廷为中心,以郡县城市为网络分布状的封

2 秦汉时代的城市

2 秦汉时代的城市
2013-7-31 秦汉时期 19
汉长安

选址——“夫关中,左崤函,右隆蜀,沃野千里,南有
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专制诸 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 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长安建设分三阶段:
汉高帝时代——先改秦离宫兴乐宫为长乐宫,后在其西 面建未央宫,又在二者中间建武库。 汉惠帝时代——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西市。 汉武帝时代——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在未央宫北建桂 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 都城规模齐备。
秦 咸 阳 城 市 平 面 示 意 图
秦汉帝陵分布图
2013-7-31 秦汉时期 12
陕西咸阳秦国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 它建在60m*45m的长方 形夯土台上,高6m, 台上建筑物有殿堂、过 厅、居室、浴室、回廊、 仓库、地窖等组成,形 成一组复杂的建筑群。 • 遗址中发现了具有陶漏 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
秦始皇陵:仿照秦
国都城咸阳建造,大 体呈回字形,内城垣 周长3870米,外城垣 周长6210米;封土夯 筑形成三级阶梯,底 部近似方型,底面积 约25万平方米,高 115米。
2013-7-31
秦汉时期
16
2013-7-31
秦汉时期
17
2013-7-31
秦汉时期
18
西 安 地 区 历 史 城 址 变 迁 示 意 图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陵墓。陵区以东 为正向,位于陕西临潼骊 山主峰北原地上。陵台呈 方锥形,边长350米,高47 米,分为3层,陵外有两道 陵墙。秦始皇陵前后建了 近40年,及其富丽堂皇。 据史书记载,墓室内部上 画天文星宿图,下以水银 为江河九州。

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的建设为配合地 形及现状,平面呈不规则的矩 形,城址周长约25.4km。
城共有12个城门,其中宣 平门亦称东都门,从东西汉直 到南北朝都是主要城门。
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 的道路组成,中间为驰道,为 帝王专行的道路。
作坊区位于城的东北部, 城南建有数组礼制建筑。史书 载,汉长安有九市。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各宫殿区形式分散而自由,之间大多分布着闾里。 •礼制的规划思想。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建章宫,规模宏大,以“大”、“高”、“多”为贵,而不是以居中为贵。同时,城南 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城西、西南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如建章宫、上林苑),
方便了都城咸阳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1 西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 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仍沿用郡县制; • 长期实行“休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出现了著名的
“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时鼓励和提倡手工业生产; • 商业上开关废禁,任其流通。同时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促进了
•运用“象天法地”的观念布局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 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运用了“相土尝水”的规划选址思想。选址在渭水河西北岸,地势高爽,
视野开阔,利于军事防守和监视全城百姓;
•注重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大修驰道,

秦汉时期的城市2

秦汉时期的城市2
于控制全城,还可观察渭北动静。
2020/7/1
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 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 本上与《周礼·考工记》 的规制相符合。城的平 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 城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 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 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 分成平行的三股。长乐 宫和未央宫在城南部, 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2020/7/1

秦咸阳在孝文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 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 ,在渭水南建有一处兴乐宫。
2020/7/1
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 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 年内 ,使咸阳人口骤增,渭 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 河南发展。
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 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 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其 人口规模,武伯纶先生估 计有七八十万人,也有人 推断将近百万人。
2020/7/1
• 3.燕、赵区域 燕在今日河北北部,赵在其南部。赵的最大 城市为邯郸。邯郸在漳河之南,黄河之北, 为故赵国都城。 4.齐、鲁区域 齐、鲁即今日山东,“泰山之阳则鲁,其阴 则齐”。齐国襟山带海,膏壤千里,宜桑麻 ,人民多从事纺织、刺绣等手工业。
2020/7/1

5.梁、宋区域
以今日地理之言,即豫之东北部,鲁之西南部和苏
,都城规模大备。
2020/7/1
• 长乐宫又称东宫,是汉初皇帝视朝的地方,惠 帝以后该为太后所居。据勘探,宫的周围筑有 围墙,全长约1万米,全宫面积约6平方公里, 宫内建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等建 筑。未央宫有称西宫,常为皇帝朝会之处,四 周也筑有围墙,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内 也建有前殿、宣室殿等殿台楼阁。长乐、未央 宫均位于全城南部,龙首原高地上,这样既便
鼓励和提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时期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时期

餘公尺。
◎陵墓建築—秦皇陵
周圍有夯土牆垣兩重,南北狹長呈回字型。內 垣周長3公里,設東西北三門,外垣6公里,只 設東門,陵墓在回字型城牆的南半部,呈座西 朝東的規劃。
◎陵墓建築—秦皇陵
汉长安城建于龙首原上, 宫殿建筑在前,城垣建筑 在后,并受渭河及其支流 皂河的制约,北城垣呈与 渭河平行的东北--西南走 向,并有折曲,即所谓 “北斗”形状。南墙因受 先于建造的长乐、未央二 宫和高庙位置的影响,也 不在一条东西直线上,中 部外凸。城市平面不规则, 后世附会为天象观念。
汉长安城选址于渭河南岸龙 首原,城内的宫殿区均建围墙环 绕,占据地势高的南部,主要殿 宇又建于高台上,都是为了显示 皇权的居高临下。
西汉长安城每边开三座城门,每 门三个门道,中间是皇帝的御道(弛 道)。城内垂直相交的大街分为若干 职能区。 宫殿:长乐宫初为皇帝视朝之 所,后改为太后所居。未央宫为朝会 之所。北宫、桂宫和明光宫为后妃之 宫。 武库:放置兵器,二宫之间。 官署、贵宅:未央宫的北阙附近 和长安城东北的宣平门内,故有“北 阙甲第”与“宣平贵里”之说。
《管子》:“凡仕者近(公)宫,不仕 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东汉雒阳的 市场分布在城门附近。
小结:秦汉城市的变化及特点 1. 秦汉都城以宫殿为城市主体的结构很突出,宫殿与宗庙分离,都城以宫 殿为城市中心,宗庙移出城外,退居次要地位。 2.城墙的军事防御作用明显,但是早期城墙的功能并不仅仅着意于防御性, 是城市的标志;市民居住的闾里和商业市场被正式纳入城市规划中,市场有 了固定的位置,居民由血缘社会转为地缘社会。 3.前朝后寝的宫殿配置与联系,对中国王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产生了 重要影响。 4. 秦汉城市大多依托前代旧城或宫殿而建,尚没有明确的规划思想;注意 城市供水渠网的建设。 5. 伴随着郡县制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地方城市层级网络;秦汉地 方城市形态多方形轮廓。 自秦代之后,中国城市规划已渐渐脱离多元化的自在发展的局面,受到古 代帝王专制权力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开始蒙上一层专权神秘主义色彩,这种思 想,与汉代以后提倡的“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遂形成适应于封 建社会的一套城市规划方法,一直延续了200D多年。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3 秦汉时代的城市

3 秦汉时代的城市
(1)汉高祖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
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 面建未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 之间建武库。
(2) 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 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背面建明光 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 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 宫,至此,都城规模宏大。
3.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2. 规模:全城周长13000米,城内总面 积为9.5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 太规则,大体上近长方形. 3.建筑:城内的主要的宫殿是北宫和 南宫,两宫之间,有复道,以保证皇帝 往来方便和安全。 还有永安宫 4.居住区:达官贵族主要位于城东,南北 宫之间为方整的闾里。
思考题: 1.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2.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二、西汉长安城
பைடு நூலகம்1、位置:渭水之南,与秦咸阳毗邻, 由秦一离宫(兴乐宫)建设而来。
张良——”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 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 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 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 里,天府之国也。“
2、建设阶段: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1、推行郡县制,县、城镇大量发展。 郡县制的推行,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发展
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扩大,我国广大南方、北方、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城市。
3、兴起众多商业中心,形成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如京师长安既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中心。 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 国际贸易可分为海、陆两途,陆途即“丝绸之路”。 5、城市建设 城区居民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盘点:秦汉时期最为繁华的六个城市

盘点:秦汉时期最为繁华的六个城市

盘点:秦汉时期最为繁华的六个城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社会逐渐走向了稳定,手工业和工商业都逐渐走向了繁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了一些都会。

这些都会中集中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有些都会逐渐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秦汉时期最繁华的有六个都会,这六个都会都是都是全国性的都会。

除了这六个都会以外,还有一些地方性质的都会,也比较繁华。

这六个都会分别是: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南阳、成都。

《盐铁论》是如此形容当时的六个都会的:富冠海内,天下名都。

这六个都会之所以会如此繁华,是因为他们都地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

除此之外这些地方的土壤都十分肥沃,农产品丰富。

因此,这六个都会在发达的经济中,成为了名冠天下的繁华大都会。

长安:西汉的''心脏''长安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他处于关中平原的心脏地带,长安的农业十发达,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其实在周朝,长安就已经是当时特别繁华的一个城市了。

秦朝也继承了长安的繁华,还进一步开发了关中地区。

长安长安地处陇、蜀两个城市的交界处,因此这两个城市的货物多集散于此,在长安的多是商人。

长安的南边就是巴蜀了,因此巴蜀的货物,如丹沙、竹木之器往往经过长安到达关中地区。

长安还是西北地区放牧的必经之地,这些都是长安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

特别是秦朝定都咸阳、汉朝定都长安之后,东方的一些富商也相继移居到了长安。

再加上汉朝的首都也在这里,长安的人络绎不绝,以前在长安的小商人也成为了现在的富商。

渐渐地,长安就发展成为了汉代的全国性都会。

西汉时期,长安著名的富商有一些几人。

首先是掌握大片土地地主栗氏和杜氏。

西汉后期,栗氏和杜氏两个家族的产业逐渐走向了衰落,杜陵的樊嘉和平陵的如氏就逐渐取代了栗氏和杜氏的地位。

除此之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富商还有靠卖丹药致富的商人王君房,买豆豉起价的富商樊上翁。

其中,樊嘉的家产高达五千万,其他几个富商的家产也都超过了千万。

第3讲 秦汉时期的城市汇总

第3讲 秦汉时期的城市汇总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不设封国,高度中 央集权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兼事分封,汉武帝时期,强 化中央集权缩小封国,强化郡县
早期,黄老无为之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礼制
早期,重农抑商,后来,开放经济政策
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推崇复古——社会大动乱
东汉光武帝中兴——豪强地主集团的政权——匈奴、 羌族、农民问题——三国鼎立
四、西汉长安城的规划
汉承秦制(览秦制,跨周法)
新建陵邑制
长安总体规划

以秦时建设为基础

前朝后市格局

区域宏观规划革新

城市分区以安门大道为轴线安


发展城郊,不建外廓
(一)长安城市区域(三辅)概况
汉承秦制,武帝时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总称 “三辅”,意为京城之辅。
三辅所领的经济区域由长安城、陵邑及郊县组成,水陆交 通便利。
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 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
秦咸阳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 思想被称为
《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 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之旗。周驰为 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 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宫室也。”
第3讲 秦汉时期的城市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概况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概况 三、秦咸阳的城市规划 四、西汉长安城的规划 五、东汉洛阳城的规划 六、秦汉城市规划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概况
国。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
全面去旧布新,推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思想各个领域的大一统。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一、引言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统一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和进一步的中央集权化,城市开始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汉时期城市的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兴盛。

二、城市的兴起1. 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在秦汉时期,许多城市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和商业中心。

例如,长安作为秦朝和汉朝的都城,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并吸引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于此。

此外,洛阳、成都等城市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 城市规划与建设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规模和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通常按照直角格局和方正布局设计,例如长安的城市规划十分规整,划分成区块式的街区和巷道,便于管理和治理。

3. 城墙与城门城墙是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的建造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安全防御,同时也象征着统一国家的威严和权威。

城门作为城市进出的通道,也被精心设计和装饰,展示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三、城市的经济繁荣1. 商品交流与贸易城市作为商业中心,秦汉时期的商品交流与贸易十分繁荣。

长安作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中转站,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商品和人流,形成了繁忙的市集和商业街区。

同时,政府的贸易政策也对城市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匠人与手工业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匠人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以独特的技艺和高超的工艺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商品,例如陶器、丝织品、铜器等,为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都市文化的兴盛1. 学术之地秦汉时期的城市成为了学术之地,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文化名流。

例如,在长安,有许多重要的学府和学院,各种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行。

这些活动促进了学问和知识的传播,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化活动与演艺秦汉时期的城市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演艺展示。

例如,戏曲、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在秦汉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其中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更为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便利和舒适。

首先,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注重规划和布局。

统治者根据地理条件和交通便利性,在选择城市的位置上进行精心规划。

例如,长安(今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首都,就位于黄河和长江两大交通干线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城市的布局也是经过精确的规划,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宫殿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等。

这种规划和布局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行政效率,还能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其次,城市建设在秦汉时期也注重城市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统治者积极修建和维护道路、桥梁和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

例如,秦始皇修筑的灵渠和郑国渠,不仅解决了当时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还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此外,秦汉时期的城市还修建了宽阔的街道和巷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方便人民出行和物资流通。

第三,城市建设和规划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民的生活,更考虑到了经济的发展需要。

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商业和经济活动被纳入了考虑范围。

商业区的建设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商家和手工业者被集中在一起,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这为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城市建设和规划在社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认识到城市生活的特点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因此加强了对城市的管理和治理。

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改变,更是社会管理的手段。

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加强了对城市的治安和交通秩序的管理,为人民提供了安全和稳定的居住环境。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它不仅象征着当时统治者的治理能力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更为后世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读书报告姓名:钟白毅班级:城规141 学号:201408500226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的产生: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出现产生的变化和意义:(变化)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

(意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华北地区。

作为这个时期的城市,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神奇的城市之一。

首先,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表现出了秦汉政治中心的强大经济实力。

在秦朝末年,长安的城市规模就已经扩大了不少。

到了汉朝初年,高昌、柔然等少数民族纷纷归附,汉朝统治大局稳定,作为中国的中枢城市,长安的建设工程日益繁荣。

长安的城墙高约12米,而且城垣坚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城市防御工程之一。

其次,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视。

长安的城市街道宽敞,市区内有四个较大的市场,市场规模和多样性都非常有名。

此外,市区内还有许多文化场所,如书院、宫殿和寺庙等,成为了汉朝文化的中心。

此外,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还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象征信仰。

长安的城市规模和设计,保留下了许多部族图腾信仰体系和天文观测。

汉武帝时期建造的“太一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太一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纪念神祇的塔,也是一个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表达大汉王朝雄心壮志的建筑。

总之,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遗产。

长安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信仰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它也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他们保护和传承。

第三章_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_秦汉时代的城市

汉上林苑简介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的基础上广上林 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 冬射猎取之。”上林苑本是汉武帝为出游打猎而建,但在实际 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此。 首先,仍然保留了很强的生产性质。一、果木生产。二、 畜牧与养鱼。三、作坊、开矿。上林苑中有丰富的矿藏,有金、 银、铜、铁、玉等,鼎湖宫附近的铜矿被开采用来铸钱。此外, 还可能制造金属器皿以及建筑物的金属部件供应宫廷。汉代人 席地而坐,室内地面都要铺席子,宫廷的房屋成千上万,所需 席子均由上林苑供应,四、农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上林苑管理机构及官员的设置情况看 出,其生产基地的性质是十分突出的。
第二节1.咸阳概况秦朝城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一统 封建帝国的都城,其规划布局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讲 城市的起源
咸阳的营建,以公元前221年为界, 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孝公迁都咸阳至公元前 221年始皇统一中国,历时129年。此 时的咸阳是战国列强国都之一,可称 之为咸阳故城。孝公初建的咸阳故城, 限于渭北,但其规模远超过了《周礼》 诸侯城方九里的规定。至秦昭王时, 建设规模扩大,而渭北适宜用地不足, 城市向渭南发展,当时渭南已有宫室 (兴乐宫),并造栈桥沟通渭河南北。 第二阶段: 从公元前221年至秦统一全 国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咸阳作为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都城历时14年。
3、秦代咸阳的规划意图 ①强化统一是规划的主要任务。 ②重在肃清旧制残余,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的中央 集权的大一统政体,因而在规划上,突出强调“新”、 “尊”、“博” ③由于城市地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 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 运用天体规划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 ④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 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1 秦汉城市(咸阳)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1 秦汉城市(咸阳)

秦都咸阳营建及废弃的四个阶段(文献记载):
• 一 初创期;秦孝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 350-前338年)。商鞅变法、攻魏收河 西之地。
• 二 发展期:秦惠文王元年至庄襄王(公元前337前247)。利用巴蜀之利,总体规划、 跨渭河两岸,并逐渐南移。
• 三 鼎盛期:嬴政统治期间(公元前246-前210)。 五帝所不及的成就,写仿六国宫 室;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丈,长三百八十步的渭水桥,将渭北渭南联系在一起。

在秦都咸阳的北郊有秦始皇避暑的林光宫(今淳化县铁
王乡梁武帝村)和梁山宫(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县乾陵乡梁山)。在泾阳建
筑了防御外来侵略的指挥部望夷宫。

秦都咸阳南郊多是离宫别馆,如帝王别墅的负(加草字
头)阳宫(今户县县西坡头村),皇帝狩猎的长杨宫(今周
至县终南乡东竹园头)等等。东郊、西郊与咸阳复道 、甬
“(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 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 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 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刑徒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宫,或作 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史记·秦始皇本纪》
地震坏城” • 《史记•秦始皇》“三十二年,……坏城郭。”等
等。
• 就是说秦都咸阳的144年中,它的规模是逐 步扩大的,是个大约百万人的城市。东迄 黄河,西达汧渭之交,北由九 山和林光宫, 南至秦岭北麓的长杨宫和负(上有草字头) 阳宫。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城市的 中心在渭北今咸阳市窑店乡一带。

中国城市建设史—秦汉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秦汉时期的城市

咸阳 信宫
阿房宫
温泉宫 始皇陵
两山峰形为“门阙”
秦都外围规划建设示意图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2.西汉长安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 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2 汉长安(西汉)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
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正南 方。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都 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 的二十年间逐步建成。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总结与思考
•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 • 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 •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 汉长安的布局特点; • 理解汉代军市、陵城; • 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 • 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 END
建章宫
市场
桂 宫
明光宫
北 宫
未央宫
长乐宫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城市建设情况
(4)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5)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6)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城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 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7)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3 东都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
25——220年将汉朝首都改在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 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共有十 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 城市的几乎一半的用地。 两宫之 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有几处 皇家园囿。
祭祀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 附近。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宫殿区域

中国城建史—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建史—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帝王园林,建有离宫
三、东汉雒(洛)阳的城市建设简介
1.基址: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 2.形状及规模:呈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的长方形 3.有宫城而无外廓,实行南北宫制 4.宫城附近建有几处皇家苑囿和私家
园林 5.城市共设十二门,南四,北二,东西
各三 6.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 7.城内设有一处市场,另外在城东城
二、秦朝都城咸阳的城市建设
、 (一) 、秦始皇为加强咸阳建设的措施:
、 1.徙天下富户十二万于咸阳, 成为天下第一大都
2.置京畿,筑驰道,强化咸阳的都城地位
3.扩建咸阳,广修宫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运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
(二)、秦咸阳的布局分析
1. 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
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
发展郊区经济
5.咸阳又以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
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
环绕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
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特点
(三)、秦都咸阳的规划观点 1.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规划境界,体现
帝都宏伟 2.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都的尊严
例降低 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 4.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相同之处 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
的近郊 2.同为南北宫制 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
秦汉时期城市的一般特点
1.重视城市总体的发展要求,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强化都 城的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形成城市群的雏形步,占地Βιβλιοθήκη 九百七十三顷”汉长安的城市布局
☆ 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 ☆ 有城门十二,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用天体观念对咸阳改 造
3、秦咸阳的规划结构
• 咸阳城横跨渭河南北两岸,由渭北咸阳旧城和秦始皇增建六国 宫部分,以及渭南扩展部分包括阿房宫。 • 在总体规划结构上,基本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城的传统,继续 以渭北咸阳宫权充全盘规划结构的重心,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仍作为全 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 以地势高亢的渭北区为主体建造咸阳宫,作为秦王朝统治中心 所在。 • 咸阳规划不建外廓,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采取 宫自为城,依山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与地形紧密结合。 • 除以渭河作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 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 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6、新型区域规划结构——四大经济区,以城市群为主干组成
三、秦咸阳的城市规划
秦代城市规划是春秋战国城市建设高潮的延续 大一统的背景带来区域规划的探索
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 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

秦咸阳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 思想被称为“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确立新的城市建设体制
旧营国制度
(三级城邑建设体制和国 野规划体制)
源于奴隶社会宗法分封政体 和城邦联盟国家组织形式
制度瓦解
建立新的三级城市建设体制:国都城、郡城和县城。 中央直接控制郡城、县城。
• 1、新的地方行政建制——郡县制,取代旧的都邑制。 • 2、地方政权及军权都为国君控制,有利于国君集权统 治。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 3、县之下设置乡、亭、里。 • 4、封建城市的政治经济双重职能,既是政治统治据点 网,同时也是经济据点网。 • 5、秦汉城市建制体制——国都城、郡城、县城三级建 设体制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二)城市规模与形制
1.城市规模视城市经济职能要求,亦即在经济分区中所 应起的作用,并结合封建中央集权政体的城市建设体 制而定,不受旧礼制营建制度约束。各种城市的规模 均无定制,都是按实际需要来权衡的。 2.城市人口及城市周围农村生产规模,是决定城市规模 的重要依据之一。 3.城市尚应考虑预留发展余地,以便随形势演变,及时 适当扩展城市规模,以适应需求。 4.城市形制应视地形和实际要求而定,不为旧的井田规 划传统概念所制约,故不强求规整。
(五)道路规划
1.城市道路一般采用经纬涂制的布局形式,具体布置视城 市分区布局的交通功能要求,结合地形作出合理安排。 2.道路数量、道路分级以及城市各部分的道路分布密度, 均视实际交通要求而定,不受旧礼制营建制度约束。 3.道路形制:京城“一道三涂”,一般城市“一道一涂”。 4.道路不强求矢直,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而定,允许有必要 的合理曲折。 5. 首都城市及近郊的各宫观间架设复道,构成空中交通网。 6.水乡城市利用河道发展水上交通,构成水陆交通体系。
4、咸阳城的 布局特点
以宫廷为建构核心 以水系为骨架(渭水) 象天思想,以天体观 念来建 京畿一体的“大咸阳” 排水系统完善 市肆 居住区(什伍之制, 闾里布置规整) 园林(皇帝专用的禁 苑离宫)
四、西汉长安城的规划
汉承秦制(览秦制,跨周法) 新建陵邑制 长安总体规划 以秦时建设为基础 前朝后市格局 区域宏观规划革新 城市分区以安门大道为轴线安 发展城郊,不建外廓
(六)城垣及城门
1 .城垣高度、厚度以及城隅形制和高度,均无定制, 不受旧礼制营建制度约束。 2 .城门数量及形制,亦无定制,按实际要求而定,不 为旧制约束。
3 .一般城垣外均置城壕,也利用天然河道作城壕,以 加固城防。


(Ⅱ)商业区(市)
《西京赋》称:“尔乃廓开九市,通阌带阌,旗亭五重, 俯察百隧。”


(Ⅲ)手工业区
手工业可分两大类,一为官府手工业,一为民营手工业。


(Ⅳ)居住区
长安城内居住分区仍继承了传统的分阶级、按职业组织聚 居的体制而规划的。



(V)礼制建筑区
1.圜丘
2.辟雍 3.社稷 4.明堂 5.灵台
东汉洛阳在西汉洛阳旧城基础上改造——不建外廓,布 局仍留下秦汉传统影响。 与营国制度关系: • “择中立宫”,不仅方位最尊,而且规划用地比例很大, 宫廷区分南北宫制,南宫为主,北宫为辅,和西汉相同。 • 金市(大市)在城西(南宫之北),南城外有南市,东 城有马市。 • 闾里编户除少数在城内,大部分散布在城外。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兼事分封,汉武帝时期,强 化中央集权缩小封国,强化郡县 早期,黄老无为之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礼制 早期,重农抑商,后来,开放经济政策 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推崇复古——社会大动乱 东汉光武帝中兴——豪强地主集团的政权——匈奴、 羌族、农民问题——三国鼎立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概况
与营国制度的关系:
• 南城临洛水地带划为礼制建筑区,建明堂、灵台、 辟雍、太学 经涂制道路,按照各分区用地比例及交通功能的要 求确定路网部署

各分区按照所属性质和功能划分:
• • • 经济活动区,三市; 政治区:宫廷区,官署、礼制建筑区、皇家苑囿等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
东汉洛阳规划
位于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 秦和西汉时洛阳已有南北宫 的建筑。东汉初年南宫尚完 好则作为主要宫殿。 董卓时洛阳受到很大破坏, 主要宫殿均烧毁。魏文帝亦 建都洛阳,当时南宫残破, 则主要宫殿建于北宫。西晋 时亦建都洛阳。南北朝时,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四)分区规划
1.城市仍采取按功能划分区,并以此为基础,聚集若干性质相 关之功能分区,组合为大的综合分区。 2.首都城市以宫廷区为主,结合宗庙、社稷、官署、府库、官 府手工作坊乃至权贵府第等功能分区,组成政治活动中心区; 以市为主,联系民营手工作坊、居民闾里等功能分区,组成 经济活动中心区。 3.手工作坊区分为官府及民营两种。 4.居住分区采取分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但以职业为主。居 住区的分布基本上仍保持“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格局。 5.城内不置墓葬,墓葬区划在城的近郊。 6.首都城市郊外可建置离宫别馆和规模庞大的上林苑,成为京 城的一个特别分区。
(二)长安城规划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 形,缺西北角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 街道与居住区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 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 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 一般百姓“闾里”)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陵邑 园林
城市的布局
《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 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之旗。周驰为 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 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宫室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 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 以咸阳宫为“天极”,渭水为“天汉” ,通过复道甬 道的联系,将城周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观,聚结在“天 极”周围,有若众星拱极一般,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八水”(图)

城市分区规划


(Ⅰ)宫廷区 (宫室区)
长安城内的宫廷区是聚集未央、长乐、明光、桂宫和北宫 五座宫所组成。五宫沿城之规划主轴线——安门大道呈东 西对列,形成庞大的宫廷区。置格局颇与秦咸阳渭南诸宫 相似。


(Ⅵ)道路网规划
汉长安城道路网布局虽仍继承传统的经纬涂制,但 由于城市形制曲折,故具体布局不得不据总体规划要 求,并迁就城的形制,作出适当安排。
汉长安总体规划的特点






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 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实与渭 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 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 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 至为重要。 4 .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 “多”为贵的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的尊严特性。 5.整个分区规划系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来安排,分区规划 用地的划分有条不紊。 6.尝试进一步革新营国制度体系传统,打破“左祖右社” 传统,礼制建筑于城南。
• • • • 排 •
(一)长安城市区域(三辅)概况
汉承秦制,武帝时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总称 “三辅”,意为京城之辅。 三辅所领的经济区域由长安城、陵邑及郊县组成,水陆交 通便利。 关中地理条件优越为重要农业基地,工商业繁荣,秦汉两 代又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天下富豪多聚集于此。
(二)陵邑
汉代新建制, 原为守奉山园陵寝 而设,后因人口众 多,工商业亦发达, 演变为经济实体。 终西汉之世长 安近郊共置七个陵 邑,除杜、霸二陵 在渭南其余五陵均 在渭北。
六、秦汉城市规划制度
(一)城址选择
1. 充分发挥近水筑城的传统经验,切实做到确保城市水源, 提高城市防护能力,并充分利用航运之便,发展城市经济。 2. 近水筑城应注意合理利用地形,务使“高毋近旱而水用 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 ,故宜选择河 流两岸台地建城。 3.城址所在地区要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以确保城市居民的生 活供应。 4. 城址要选在水陆交通干线上,特别是交通要冲处,而且所 在地区应有较丰富的资源,以利繁荣城市工商经济。
(三)总体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建设宏观规划体制的约束。 2.城廓应有分工,一般以城充作政治活动中心区,廓作经济 活动中心区,并兼为城的外围防护。 3.城可建外廓,也可不建外廓,以发展郊县(区)办法,取代 外廓功能,以利适当约制城市的膨胀,加速郊区发展。 4.宫是首都城市的主体,宫廷区是总体规划的核心。按择中 立宫的规划传统,宫廷区应置于全城规划主轴线,亦即南 北中轴线上。 5 .按照各功能分区性质及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地形,布置 各种功能分区,不为旧的礼制规划秩序所约束。 6.一般城市的总体布局应重视扩展规划境界,通过道路、河 道、桥梁等联络手段,使城郊凝为一体,以利城乡交流, 繁荣经济; 7.城市总体规划尚需适当展望未来,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 预筹城市各个方面的扩展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