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
我国刑罚的目的及基本内容

一、我国刑罚的目的及基本内容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目的,也就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追求的社会效果。
这一目的的主要内容是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并为最终消灭犯罪创造条件。
刑罚目的主要通过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方面的活动予以实现。
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改造他们,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警戒社会上不稳定的、可能实施犯罪的分子,并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预防和制止犯罪。
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刑罚是指国家统治者和管理者用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目的及基本内容二、刑罚的特点刑罚的性质为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刑罚的对象只能是犯罪行为;刑罚的适用与执行必须严格依照刑法规定;刑罚权的主体是国家审判机关。
这些特点也构成了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的区别所在。
三、刑罚的功能刑罚的功能是指国家确立和运用刑罚同犯罪作斗争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它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作用。
(一)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
主要包括惩罚的功能和改造的功能。
惩罚功能表明刑罚适用于任何构成犯罪的行为人,都将造成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
改造功能意味着刑罚的适用还应当产生将犯罪人改造为新人的作用。
(二)刑罚对社会的功能。
包括对犯罪被害人的安抚功能和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威慑与教育功能。
对犯罪被害者的安抚功能表现为刑罚对罪犯加以惩罚,籍以弥补被害人的心灵创伤、经济损失,平息社会的义愤。
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功能在于既威慑社会成员中一些不稳定分子,使其不敢轻易实施犯罪,同时也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法律意识,自觉与犯罪斗争,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合法利益。
刑罚的目的与种类

刑罚的目的与种类刑罚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刑罚的目的和种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惩罚犯罪行为: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通过剥夺犯罪人的自由、财产等权利,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起到震慑作用,防止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2.保护社会利益:刑罚的另一个目的是保护社会利益。
通过惩罚犯罪行为,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等社会利益。
3.教育和改造罪犯:刑罚的第三个目的是教育和改造罪犯。
通过刑罚的实施,可以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二、刑罚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刑罚的种类有很多种。
常见的刑罚种类包括:1.主刑:主刑是对犯罪人主要权利的剥夺或者限制,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这些刑罚可以根据犯罪情节和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2.从刑:从刑是对犯罪人的附加处罚,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这些刑罚通常与主刑同时适用,或者作为主刑的补充。
3.附加刑独立适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常见于判决生效后执行之前暂时不用存入国库。
此外还包括并处、数罪并罚等多种执行方式和缓刑等适用情况。
4.非刑罚处罚方法:对于某些犯罪行为,可能无法给予罪犯刑罚处罚,因此可以采取非刑罚处罚方法,例如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轻微犯罪或者不构成犯罪的情况。
此外,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刑罚的具体种类和适用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国家中,死刑已经被废除或限制使用;而在另一些国家中,拘役和无期徒刑可能被视为较轻的刑罚方式。
总之,刑罚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适用于不同的犯罪行为和情节。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刑罚种类,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同时,也应注意保障罪犯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注重教育和改造工作,为罪犯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评估

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评估刑法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秩序和惩治犯罪的法律体系,不仅明确了犯罪行为的定义、量刑标准等概念,也提出了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评估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就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与效果进行评估,旨在探讨刑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犯罪与刑罚的目的在刑法中,犯罪与刑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惩罚与报复:刑法认为,通过对犯罪者实施惩罚与报复,可以对其实施伤害,以达到对其行为的惩罚和报复效果。
这种目的旨在通过实施刑罚,使犯罪者蒙受与其犯罪行为相称的痛苦和惩罚,以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
2. 预防与妨止:刑法强调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社会危害性,认为通过对犯罪者实施刑罚,可以达到预防和妨止犯罪的效果。
这种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惩罚犯罪者,降低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提高整个社会的治安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
3. 教育与改造:刑法意识到刑罚的单纯惩罚效果有限,因此强调犯罪与刑罚过程中的教育与改造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的教育与改造,促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错误性,并帮助其改造,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公民。
这种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和改造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犯罪者的二次教育和成长。
二、犯罪与刑罚的效果评估刑罚作为对犯罪行为的回应与处罚,其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和法治建设。
犯罪与刑罚的效果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 刑罚的威慑效果:刑罚对犯罪行为的威慑效应是评估刑罚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犯罪者实施刑罚,可以向其他潜在犯罪者发出警示,起到威慑和遏制犯罪行为的作用。
评估威慑效果可以通过犯罪率的变化以及社会安全指标等进行分析。
2. 刑罚的预防效果:预防效果是刑罚评估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通过刑罚的实施,可以使犯罪者蒙受惩罚,并对其可能再次犯罪的意愿进行打击。
评估预防效果可以通过犯罪复发率、再犯率以及社会治安指数等进行分析。
3. 刑罚的改造效果:刑罚作为对犯罪者的教育和改造手段,其改造效果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6年】论刑罚的目的【刑法论文】

刑法论文-论刑罚的目的引言何谓刑罚的目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目的的意思是“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那么刑罚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即刑罚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想通过刑罚来得到什么结果呢?对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哲学家和法学家都绞尽脑汁,得出了各自的答案,尤其是近现代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对此更是具有极大的热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这些见解也就被归纳成了不同的派别。
一、对西方各派别的评析根据日本人岛田武夫的著作——《日本刑法新论》,关于刑罚的目的,有几种不同认识观点:(一)绝对主义此派认为人的“自由是天赋的,而意志自由是自由的思想基础,没有自由意志,就不可能有其他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在内。
人的行为是根据其自由意志进行选择,归诸道义责任。
依据自由意志只能选择实施有利于社会的行为,不能选择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选择实施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就是危害社会,就是恶,就是犯罪。
为恶或者犯罪都要受到报应”①。
刑罚就是相应的报应,是犯罪的结果,犯罪是刑罚的原因。
换句话说就是,罪犯只是由于其犯罪行为的存在才被科处刑罚,除此之外,刑罚不追求其他任何目的,所以被称为绝对主义,又称报应主义。
它可分为狭义的报应主义和赎罪主义:1〃狭义的报应主义。
这种主张从因果报应和维护正义出发,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实施了恶的行为,那么就是非正义的,就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
由于对正义的出处持不同的观点,又可分为:神意报应主义、道德报应主义和法律报应主义。
(1)神意报应主义。
此说认为正义来源于神,神意就是正义,犯罪行为违反了神意,所以就应当受到惩罚。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法理学家斯塔尔。
现在的大多数人看来,这只不过是出于当权者的需要,借宗教这个工具维护统治罢了,很少还有人持此观点。
但是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难道法律不是人们借以统治社会的工具吗?只不过这个工具要远比宗教先进,更能使日益趋向于理性的人信服,也更能够迷惑人,因为无论人类多么趋于理性,始终摆脱不了自身的局限性,摆脱不了自身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论刑罚执行的目的

论刑罚执行的目的刑罚执行的目的就是将刑罚从未然状态转变成现实状态,但是刑罚执行是对已然的犯罪而言的,这必然与刑罚的目的不同。
从当前的刑罚执行活动中归纳出了惩罚、阻止再犯罪、震慑与教育和矫正。
标签:刑罚;执行;目的“刑罚不再施加于肉体,……那就必然是灵魂。
”[1]刑罚执行,是指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依法将生效的刑事裁判对犯罪分子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一般预防论主张刑罚是对一般人的犯罪的前瞻,其立足点是一般人未然的犯罪。
报应论主张刑罚是对犯罪的回顾,其立足点是已然的犯罪。
刑罚执行就是将设置刑罚的目的转变为现实,其经历了报复惩罚、矫正和促进罪犯重返社会几种理论阶段,然而,都难全其说。
一、惩罚“惩罚就是公共当局认为某人做或不做某事、是违法行为、并为了使人们的意志因此更好地服从起见而施加的痛苦。
”[2]刑罚是惩罚犯罪人的手段,它以限制或剥夺的某种权益,同时也体现着国家对犯罪行为否定评价和严厉谴责。
因此,适用刑罚必然会给犯罪分子带来痛苦,不仅使其散失某种权益,而且使其因受到否定的评价和严厉的谴责而在心理上感受到莫大的耻辱。
(一)限制或剥夺罪犯的权益。
行为人实施犯罪是为了追求某种非法利益或满足某种需要。
而刑罚的执行意味着犯罪人在法律面前必将付出一定的代价,使本来享有的一些权益受到一定限制或剥夺成为现实。
刑罚的意义在于否定犯罪,显示刑法的有效性。
费尔巴哈认为“不顾威吓而仍然犯罪,必须对罪犯科以刑罚,因为他事先已经知道要受罚的。
”[3]黑格尔说:“犯罪行为不是最初的东西、肯定的东西,刑罚是作为否定加于它的,相反地,它是否定的东西,所以刑罚不过是否定的否定。
现在现实的法就是对那种侵害的扬弃,正是通过这一扬弃,法显示出其有效性,并且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必然的被中介的定在。
”[4]贝卡利亚也认为“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
这种大于好处的恶果中应该包含的,一是刑罚的坚定性,二是犯罪既得利益的散失。
刑罚的目的与权力

一、刑罚的目的
(一)预防目的刑罚的目的具体表现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刑罚是作为犯罪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创制、适用和执行刑罚的目的,只能是为了预防犯罪。
由于预防的对象不同,刑罚的目的可区分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二)报应目的报应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报答或者反应。
作为刑罚目的,报应是指刑罚作为对犯罪的一种回报、补偿的性质以及对此的追求。
二、刑罚的权力
刑罚权是国家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国家权力。
刑罚权的存在是以国家权力为前提的,两者密切相关。
(一)制刑权刑罚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首先表现为制刑权即刑罚的创制权。
(二)求刑权刑罚创制以后,还要适用于一定之人。
这其中就产生了由谁通过何种方式请求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问题。
这种请求对犯罪人予以刑罚处罚的权力,便是求刑权,也就是起诉权。
(三)量刑权根据求刑权而决定是否科刑以及科处何种刑罚的权力,就是量刑权。
(四)行刑权,就是对犯罪人执行刑罚的权力。
最新-刑罚的目标及实施 精品

刑罚的目标及实施刑罚的目的问题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刑法中的任何问题都与刑罚的目的相联系,同时,刑罚的目的也具有重要的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的问题略抒浅见。
一、刑罚目的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辨析一刑罚目的的界定如何界定刑罚的目的,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
⑴也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
还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刑罚活动过程中,亦即国家在制刑、量刑、行刑过程中对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
⑶上述关于刑罚的目的的定义存在的分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刑罚目的是仅限于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还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制定、适用、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二是刑罚的目的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指刑罚预期的效果。
笔者赞同上述不能将刑罚的目的界定为人民法院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观点,其理由是虽然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但立法机关在制定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刑罚时也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
立法机关在其制定的刑法总则中关于刑罚种类、刑罚制度、刑罚执行等方面的规定,刑法分则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的规定,本身都有威慑作用,从而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
执行刑罚的机关对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的执行,既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也具有特殊预防的目的。
所以,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分别进行的制刑活动、定罪量刑活动以及刑罚执行活动,都是具有目的的。
理论上那种认为将刑罚的目的延伸到刑事立法阶段不尽合适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并不妥当⑷。
关于刑罚的目的究竟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对刑罚预期效果的期望,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尽妥当。
首先,将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作为刑罚的目的,违背了关于直接目的与长远目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浅析刑罚的目的

李 瑞
摘 要 :刑罚 目的,是指 国家制定 、适用 、执行刑罚的 目 的 ,也 即国家的刑 事立 法采用刑 罚作为对付犯 罪现 象的 强制措 施及其具体 适 用和执行所预期 实现 的效果。本文主要根据现有的几种 学说 来分析 我国的刑罚 目的。 关键词 :刑 罚 目的;制裁 ;预防犯 罪
类似的犯罪行 为。虽然惩罚 无辜者一般不会产生有效 的威慑力量 ,但 重 型则可能会 产生有 效的威慑 力量 。为了在社会上惩一做 百 ,法官有 时候 会做出重型判决。 … 人们 理所 当然地 不会赞 同一 个故 意惩 罚无 辜者 的
刑罚制度 ,为了消除危害 , 维护安全 ,人们努力预 防犯 罪。如果故 意惩
震慑老百姓 ,以维护其 自身的统治地位 。但是学 习中外 的历史我 们可 以 看 到,但 凡每一个封建王朝末期 ,酷刑 的数 量往 往会 达到这个 朝代建立 以来 的顶 峰。封建君主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不得 不用酷刑 来震慑 、威 慑老百姓 。而老百姓也是在这 种高压 恐怖 的统治之 下不得 不起来 反抗 。 所 以我们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但凡改朝换代 ,统治者为了巩 固其统治 ,不 得不顺应 民意减 少酷刑。所 以在每个朝代 的鼎盛 时期 都是政 治清明 ,酷 刑较少 ,人民安居乐业 。 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率先发起对酷 刑的批评 ,并提 出新的刑 罚 目的论——威 慑论。贝卡利亚指 出:“ 刑罚 的 目的既不是 要折磨 摧毁 一 个感知 者 。也不是要消除业 已犯下 的罪行 。 ” 刑罚 的 目的仅 仅在 于 :阻 止 罪犯重 新侵害公 民,并规 诫其 他人不 要重蹈 覆辙 。继 贝卡利 亚之后 , 德 国刑 法学家费尔巴哈提出威吓说 。 美 国学者贝勒斯对于威慑论提 出了一下 的观点 : “ 对 通过 威慑来 达 到预 防犯罪的 目的 。有人提 出了道德 的和实证的异议 。有一 种道德 的异 议认为 ,无辜者可能受到惩罚 。如果 一系列犯罪发生后 ,检 察官拒不 提 供证 明被告是无罪的证据而使其定 罪 , 则 其他人就会受 到威 慑 。假 如大 部分人都 不知道被告是无罪的 ,他们 就会 因为害怕受到惩罚 而不敢这 就类似 于我国封建时代 的统治者为 了震 慑和巩固其统 治喜欢 的 “ 杀鸡儆猴” 或者说是 “ 杀一儆 百” 。从功 利的 观点看 ,杀一儆百也许会有效果 。但是 从道德 的观点来 看 ,为 了吓猴 而 杀鸡是毫无道理的。因为统治者毫无根 据的剥夺 了一个 人的生命权 。反 过来 ,我们 再从功 利主义的观点来说 ,杀鸡儆猴是在一 定程 度上起 到了 威慑的作用 ,但是作者认 为这种威 慑是 治标不治本 。纵 观中 国古代史 来 看 ,统治者们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杀鸡儆猴 的事件 屡见不鲜 ,我 们不 能否认杀杀鸡儆猴的功效 ,但是 杀鸡儆猴 不会使人们真 正的去服从 和遵 守律法。相反 ,人们会因为恐惧 而变得 服从 , 但这种恐 惧积蓄到一 定的 程度 ,就会爆发出来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 的 “ 揭竿而起 ” 。再者 ,给无 辜者定罪 ,只会造成越 来越多 的冤 假错 案 ,这是 法治 的退 步 而不是 进 步 。最后 ,由于威慑刑的观点可能会演变成重刑主义 和重刑政策 ,不仅 对重罪处 以重罚而且对轻罪也处以重罚 ,这样一 来就会 严重损害人 们对 刑法的可预测性与期待可能性。 在1 7 9 7 年 出版的 《 法的形而上 学原理 》一 书 中,德 国哲学家 康德 提出 了以 “ 正义” 为核 心理念的刑罚 目的报复论 。 “ 公共 的正 义可以作 为它 的原则和标准的惩罚方式与尺度是什么?这只能是平等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在公平 的天平上 ,指针就不会偏向一边的 ,换句话说 ,任何 个人对人 民当 中的某个个 别人所 作 的恶行 ,可 以看 做是 他对 自己作 恶 。因此 ,也可 以这样说 ,如果你诽谤别人 ,你就诽谤 了 自已;如果你 投 了别人 的东西 ,你就是偷了你 自己的东西 ;如果你打 了别 人 ,你就是 打 了你 自己;如果你 杀 了别人 ;你 就 是杀 了你 自己。这 就是 报复 的权 利。 ” 康德认 为在 犯 罪与 刑罚 问题上 ,正义 原则 要求 惩罚 与 犯罪 的平 等 。这种平等 的具体体现就是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 对于报复刑 的观点 ,笔者 认为有其 可取之处 ,但还是 有不 足之处 。 首先 ,报复刑观点认为 ,为 了报复罪犯 的恶行而施行刑罚是 出于正义 的 要求 。针对这一观 点,笔者认为 ,康德所说的公共的正义 是什么 ,什么 才算是公共 的正义 ?如果将道德理解为正义 ,本质上是没 有错的 。那 么 是应 当坚 持具体 的道德还是应 当坚持道德原则 呢?而所谓 的道德原则就 是哲 学家建 立起来 的哲学体 系。按照一般来看是应 当坚持 道德原则 ,然 而有学者 提出质 疑 ,不 同的哲学家对 于社会道德 的理解不 同 ,所构建 出 来的道德原则也就 不尽 相同。立 法者在 制定法律时应 当坚 持哪种道德 原 则来 制定 法律 ,哪种道德原则是正确 的?这会让立法者在 制定法律 时左 右为难。其次 ,有批评 者提出 ,刑罚本 身也是 一种恶 ,如果 出于报 复而 施加刑罚就是正义的话 ,这无异于说 两种罪恶相加等 于正义 ,或刑 罚加 罪恶等于正义。从实际角度出发 , 对 大义灭 亲、为名 除害 、见义 勇为等 诸如此类的行为施加刑罚是出于正义的要求 么?诚 然我们要承认从 法律 上来讲以上的行为确实是一种恶行 , 但 是对他们施加 刑罚就 是正义么? 意大利刑法学家菲利根据天生犯 罪人的判断提 出 ,刑罚 的作用 不是 对 已做的犯罪行为的惩罚和报复 ,而是进行社会防卫 ,是前 瞻性 地 、预�
刑罚的目的和功能

刑罚的目的和功能引言:刑罚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在社会治安和公平正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刑罚的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犯罪的预防和改造。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刑罚的目的和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刑罚的意义和应用。
一、刑罚的目的1. 保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刑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犯罪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公民的安全构成威胁。
刑罚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能够维护社会秩序,恢复被侵害的权利,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2. 维护公平正义刑罚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维护公平正义。
刑罚机制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实现对罪犯的公正惩罚,让罪有应得。
这样能够让受害人得到公正的赔偿,也能平衡和抵消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 防止犯罪的再次发生刑罚的目的之一是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
通过对罪犯的惩罚,可以产生警示作用,威慑犯罪分子,防止他们再次犯罪。
同时,罪犯在刑罚过程中也会接受相关的教育和改造,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其再犯的可能性。
二、刑罚的功能1. 惩罚功能惩罚是刑罚的主要功能之一。
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既可以让犯罪分子承担法律责任,也能产生对犯罪行为的强烈警示作用,以起到威慑效果。
刑罚的惩罚功能是对犯罪行为的回应,也是对违法行为的制止。
2. 预防功能刑罚的预防功能是指通过对罪犯的惩罚,使其他潜在的犯罪分子感到恐惧,阻止他们在考虑犯罪之前。
这种威慑效应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3. 改造功能刑罚的改造功能是指通过对罪犯进行教育、心理疏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罪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刑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改造功能,刑罚能够改变罪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降低再犯率,构建和谐社会。
4. 治安维护功能刑罚的治安维护功能是指通过对罪犯的制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刑罚能够使罪犯失去自由,削弱他们对社会造成的潜在威胁,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论刑罚的目的和功能

一、论文提纲:1、刑罚的概念、产生及刑罚本质的概述。
2、社会主义刑罚的目的。
3、社会主义刑罚的功能。
4、总结全文。
二、论文关键词:刑罚的目的和功能三:正文:论刑罚的目的和功能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①。
”它是统治阶级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
单从字面上解释,“刑”是指对人的体罚,“罚”是处罚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以国家名义制定刑法,把某些侵犯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从而,刑罚作为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也就随之产生了。
由此可见,刑罚和犯罪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由于刑罚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那么它本身也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厉的惩罚性,换言之,也就是国体不同,其刑罚的阶级本质也就不同,它的目的和功能也自然不同。
在此,笔者仅就我国社会主义刑罚的目的和功能做一简要论述,以求探讨。
一、社会主义刑罚的目的刑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强制方法,其本身并无任何目的。
但作为统治阶级却希望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能够达到某种效果。
因此,刑罚的目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它的产生不仅对立法、司法和行刑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制约着刑法的性质和内容。
所以,由于国家类型的不同,其刑罚的目的也自不相同。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它不仅有悠久的文化,而且刑罚的渊源也极其深远。
它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终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廊中,我国的刑罚制度亦是几经曲折,从维护剥削阶级少数人的利益、维护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几经斗争,才逐渐转变成为今天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惩罚和打击少数不法分子和迫坏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建立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
刑法与社会公正刑罚的目的与效果

刑法与社会公正刑罚的目的与效果刑法是一种法律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公正和实现刑罚的目的与效果。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刑法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规范和惩罚,构建了一个相对公正和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探讨刑法与社会公正刑罚的目的与效果,并对刑法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刑法的目的刑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保障社会秩序。
刑法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和规范,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认定和惩罚,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罪责刑相适应:刑法通过对不同犯罪行为的量刑原则和刑罚机构的设立,保证刑罚与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这样的刑罚体系既能保护社会秩序,又能使犯罪分子承担合理的法律责任。
2. 预防犯罪:刑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刑罚的威慑和预防作用来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可以起到警示、威慑的作用,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3. 惩罚与教育:刑法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也是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
刑罚旨在让犯罪分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责,通过刑事处罚的过程,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走上正轨。
二、社会公正刑罚的效果社会公正刑罚的效果是指刑罚实施后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合理、公正的刑罚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效果:1. 威慑效果:社会公正刑罚能够对其他潜在犯罪分子起到威慑作用,使他们在面临诱惑时选择遵守法律而不是违法犯罪。
只有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才能有效遏制犯罪的扩散,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2. 司法公正效果:社会公正刑罚体现了司法的公正与公平。
对于同样的犯罪行为,刑法应当对所有犯罪分子给予一致的量刑和惩罚,不应因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偏袒或歧视。
实现司法公正是保障刑法有效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 教育改造效果:社会公正刑罚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旨在让他们在服刑期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责,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对于一些犯罪分子来说,刑罚也是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刑罚执行的基本知识

刑罚执行的基本知识刑罚执行是指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惩罚、改造和监管的过程。
对于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来说,了解刑罚执行的基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法律、人权、社会秩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刑罚的目的、刑罚执行的程序、刑罚减刑与假释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保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教育犯罪分子,预防犯罪。
刑罚执行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刑罚的对象能够改过自新,重返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刑罚执行的程序刑罚执行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刑罚生效、服刑入监、改造教育、刑满释放等。
首先,刑罚在判决生效后,才能正式实施。
接着,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将被送往刑罚执行机关,即监狱或者看守所。
在监狱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分子,会进行相应的改造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
最后,在服刑期满后,根据刑罚执行机关的评估,判定是否进行刑满释放。
刑满释放后,犯罪分子将重新回到社会,并接受社会的观察和监管。
三、刑罚减刑与假释刑罚执行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可以采取刑罚减刑和假释的措施。
刑罚减刑是指对服刑期间表现良好、认罪悔罪并能改过自新的犯罪分子,减少其刑期的措施。
而假释则是在犯罪分子服刑期满前,根据其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前释放的法律规定。
刑罚减刑和假释的实施是一项严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评估和监督,以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犯罪分子的改造效果。
四、刑罚执行的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刑罚执行理念的不断更新,刑罚执行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一方面,刑罚执行机关注重犯罪分子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使其在服刑期间得到改造,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电子监管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提高刑罚执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刑罚执行的基本知识涉及刑罚的目的、刑罚执行的程序、刑罚减刑与假释等方面。
对于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够保证刑罚执行的合法性和效果性,维护社会的安全秩序,达到惩罚犯罪、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
论我国的刑罚目的与刑罚人道

论我国的刑罚目的与刑罚人道【关键词】刑罚目的;合理性根据;刑罚人道0 前言在西方国家日益强调刑罚人道的口号下,刑罚正在越来越失去其具有的惩罚主体、剥夺权利与应得报应等功能,这是否意味着刑罚的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中国刑法将走向何方?现代刑法理论一般都同意这样的说法:刑罚目的是指国家运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国家运用刑罚是为了履行宪法赋予国家的保护社会的任务,因此在刑罚目的意义上所说的目的指的是刑罚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从国家这个行使者的角度看来,这种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鼓励性的,是国家通过刑罚的运用在社会中鼓励从而产生某种效果。
另一方面是阻碍性的,是通过刑罚的运用阻挡某种行为的发生。
无论哪种,只要是属于国家通过刑法选择的,就是国家希望达到的目的。
在刑法学理论中,刑罚目的不仅会直接在刑罚论中影响刑罚体系、种类乃至量刑,而且会对犯罪论的结构和内容发生重大影响。
在现代刑法理论中,刑罚目的的理论已经相当广泛地用来作为证明刑事司法制度合理性的基础。
在中国刑法的社会危害性理论中,社会危害性是与社会对特定行为进行惩罚,尤其是采用刑罚这种最严厉的手段进行惩罚的愿望相联系的。
我们可以说,认为某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就是认为对这种行为进行刑罚惩罚是正当合理的。
因此,对犯罪适用刑罚的正当合理性,也的确与刑罚目的的选择紧密相关。
1 刑罚目的我赞同的刑罚目的是三层次说: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第二层目的——预防犯罪,第三层目的——保护法益。
1.1 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要论刑罚的内在属性,我认为应当首推惩罚性。
我们说要使刑罚发挥惩治犯罪的作用,一方面是就是通过刑罚对犯罪分子造成一定的痛苦,使其思悔改。
另一方面,通过内心赎罪感使其主动悔改,赎罪感经常意味着行为人在内心中将刑罚作为正义的标杆而加以接受,从而通过心灵上的反省而改过自新,并且通过赎罪使自己重新获得人格和社会性的纯洁,但是这样一种以人格心灵的自主方式显示出来的赎罪方式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人格的自新。
监狱学与刑罚审视刑罚的目的与效果

监狱学与刑罚审视刑罚的目的与效果监狱学是一门研究监狱制度与刑罚执行的学科,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刑罚的目的与效果。
刑罚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手段,旨在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维持,同时也应关注对犯罪分子的改造与社会重返的途径。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综述监狱学对刑罚的目的与效果审视,并探讨当前刑罚执行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刑罚的目的审视刑罚的目的是基于社会需要,旨在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来恢复被侵犯的社会秩序。
监狱学通过对刑罚目的的审视,为刑罚执行提供理论支持。
1. 社会惩罚:刑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犯罪者的惩罚来实现社会表达正义的需要。
惩罚可以起到威慑作用,遏制潜在犯罪行为的发生,树立法律威严和公共秩序。
2. 犯罪分子的改造与教育:刑罚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监狱学的教育和改造机制,让犯罪分子认识到自身错误,引导其重新融入社会。
监狱学在刑罚执行中注重犯罪人员的教育培训,为其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二、刑罚的效果考量刑罚的效果评估是刑罚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监狱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刑罚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惩罚与威慑效果:刑罚的核心作用是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使犯罪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通过实施刑罚,可以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犯罪人员的改造与教育效果:刑罚执行中应该注重犯罪人员的教育和改造,以便他们在服刑期间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明确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教育改造达到回归社会的目标。
3. 社会安全与防止再犯效果:刑罚的目的之一是确保社会安全,防止罪犯再犯。
监狱学研究着重于发展安全与预防再犯的策略,通过刑罚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和帮助,减少可能再次犯罪的风险。
三、刑罚执行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刑罚的目的与效果的实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监狱学提供解决方案。
1. 监狱改革与人权保障:监狱系统在改革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过度拥挤、人权问题以及不足的职业培训等。
监狱学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改革和立法来保障犯罪人员的基本权益。
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研究

刑法立法是刑罚 目的实现的必要前提 J 。而刑法 司法能够 有效促进 刑罚 目的的实现 。公安等相应机关应及时揭露犯罪分子 的罪行 ,只有犯 罪案件及 时得到侦破 ,才能够提升 司法机关和法律的权威性 。人民法院 也应及 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 ,实现对犯罪分子的特殊预 防 ,提升刑罚 的威慑力 。同时,应保证适用刑罚 的准确性 ,使犯罪分子能够 真正的认 罪伏 法,从 而主动改过 自 新 。另外 ,监狱也应对犯罪分子进行 良好的改 造, 提 升其法律意识 和道德素养 ,避免其再次犯罪。 现阶段 , 从我 国往年侦破案件 的经验 中可 以看出 ,及时性 并没有在 案件 侦破等方 面得 以充分发挥 ,很多犯罪分子得不到有效 的改造 ,导致 新 的犯罪行为不 断出现 。因此 ,还需 要相 关人 员加 强对 刑罚 目的的研 究 ,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刑罚 目的的实现 ,有效避免犯罪行为的出现。
关键 词 :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目的 ;实 现
前 言
刑罚 的 目的对其体系的建立和实际运用等方面都有 着重要 的影响作 用 和制约作 用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刑罚制度 的建立 的最初 原因和刑 罚制 度运 用的最终 目标。因此 ,对刑罚目 的及其实现 的研究 ,能够获 得对我 国现有法 律制度的有关 启示 ,对我 国法 治社会 的建设 有着 极其 重要 的
意 义。
一
、
刑 罚 目的 相 关 概 述
( 一 )刑 罚 目的 的含 义 刑罚与所有人类活动一样 ,都具有一定 的目的性 ,刑罚在制 定和运
用过 程中 ,也有其特定的 目标 。现 阶段对刑罚 目的含义 的界定 主要分为 三种 ,分 别是广义上所讲的国家制定和适用刑罚所期待 达成 的 目标 、狭 义 上的国家统治阶级主观意识上所认 为的刑罚适用 结果 、以及 中义上 国 家 制定与人民法院适用刑罚需要达成 的 目标 。 刑事法律活动包含多种不 同的 阶段 ,每一 阶段 既相互独立 ,又能够 相辅相成 ,且始终 以刑罚活动为核心运行 ,因此 ,其 目的不应 仅仅局 限 于片面的理解 ,而是应从 国家 的角度 ,以国家适用 刑罚的 目的为刑罚 目 的的确切 含义 。
论我国刑罚的目的

论我国刑罚的目的论我国刑罚的目的论文摘要刑罚目的是国家制定、诉求、裁量、执行和监督刑罚所预期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
它决定着刑罚体系和种类,以及刑罚的适用与执行,可以说刑罚目的是整个刑罚制度赖以建立的出发点和归宿。
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乃至刑法总则原理部分十分重要的问题,它贯穿于刑罚创制、适用与执行的整个过程,对于刑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刑罚的惩罚目的,如果刑罚有的只是教育、改造甚至治疗的目的,当罪犯没有受到身体上的痛苦,其犯罪所获得唯一后果却是免费受教育的权利时,刑罚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手段也好,属性也罢,与惩罚作为刑罚目的并不矛盾,对犯罪分子施加刑罚,追求的惩罚的目的是刑罚这一剥夺载体的应有之义,其它一切刑罚目的包括教育、改造、预防都是在对犯罪分子追求惩罚这一首要前提上进行的。
即使统治者不承认,或没有意识到,但在事实上,惩罚作为刑罚的目的内容一直在运行着,其实刑罚目的受刑罚属性的制约,刑罚属性所包括的目的性因素完全能够成为刑罚目的。
之所以有许多学者否认刑罚具有惩罚目的,是出于承认它将有损于我国刑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善良本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刑罚会越来越走向轻缓,原来的以肉刑、生命刑为主的刑罚体系发展到今天的以自由刑为主的刑法体系足以说明这一大趋势。
刑罚的轻缓代表着刑罚的人道,随着人道刑罚时代的到来,报应刑的观念会变的越来越淡化。
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提高,犯罪这种社会疾病将会得到有效治理。
所以实施犯罪的人将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预防刑之重点将由一般预防转向特殊预防。
但是,只要犯罪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存在,国家就会动用刑罚来报应犯罪、预防犯罪,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中。
关键词:刑罚目的惩罚教育一、刑罚的定义、意义和特征:定义:刑罚作为实现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基本方式,是一种强制方法,它本身并无任何目的,这里我们所说的刑罚目的,是统治阶级发动刑罚主观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一种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主观追求,这就决定了刑罚目的属于主观范畴,但具体到刑罚目的的定义,我国刑法学者又大体上形成了二种观点,一是最狭义的刑罚目的说,认为是国家对犯罪适用刑罚的目的,即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①;广义的刑罚目的说,认为刑罚目的应包括刑事活动的所有阶段,不应仅局限于适用阶段,实际上是国家通过创制、适用与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理想之结果。
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引言刑罚是一种法律制度,它通过对犯罪者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正。
刑罚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者实施惩罚,达到一定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社会安全、作为社会的威慑力量以及为犯罪者改造提供机会。
本文将探讨刑罚的目的及其意义。
一、保护社会安全刑罚的第一个目的是保护社会的安全。
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威胁,刑罚通过对犯罪者实施惩罚,将其从社会中隔离出来,从而实现保护社会安全的目标。
刑罚的严厉性和公正性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实施合适的刑罚,社会能够防止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确保公民的安全和利益。
二、作为社会的威慑力量刑罚的第二个目的是作为社会的威慑力量。
刑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者进行惩罚,更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罚来起到威慑作用。
当犯罪者知道犯罪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刑罚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和畏惧,减少犯罪的动机和潜在危险。
因此,刑罚在社会中起到了预防犯罪的作用,减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为犯罪者改造提供机会刑罚的第三个目的是为犯罪者改造提供机会。
刑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犯罪者的一种教育和纠正。
刑罚不仅仅是剥夺自由,还可以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犯罪者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悔过自新。
在刑罚的过程中,犯罪者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改变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念。
同时,刑罚还可以通过改造犯罪者的行为和思想,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结论刑罚是一种保护社会安全、作为社会威慑力量以及为犯罪者改造提供机会的手段。
通过对犯罪者实施合适的刑罚,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正,保护公民的安全和利益。
刑罚的严厉性和公正性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当犯罪者知道犯罪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和畏惧,减少犯罪的动机和潜在危险。
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刑罚为犯罪者改造提供机会,使他们反思自己的错误,重塑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第一节刑罚的目的

第一节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其中预防犯罪分为两个方面: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一)特殊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针对已经犯罪并且被判刑人的预防。
通常有三种途径实现:1.剥夺犯罪人犯罪的条件,关押起来或者没收财产,使其不能在社会上进行犯罪。
2.积极地教育改造犯罪人,使其出狱后不再继续犯罪。
3.通过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适用死刑,永远剥夺其重新犯罪的能力。
(二)一般预防一般预防,是指对犯罪人以外的其他人所产生的预防。
这里的预防主要采用威慑主义,同时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除此以外,关于刑罚的目的还有一个本质的理念,就是报应主义。
所谓报应主义,就是强调罪犯受到应得的惩罚作为刑罚的本质。
其中在理解上要注意,不能认为报应主义是残酷的。
惩罚是刑罚固有的属性,但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目的。
第二节刑种一、死刑的适用及其限制适用(一)死刑的适用有两种情况:(1)立即执行;(2)缓期两年执行。
(二)死刑的限制适用1.设置了死缓制度,减少死刑实际的执行。
需要注意:(1)2年期满,减为无期徒刑。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缩短为3年以上10年以下;(2)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2.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从立案侦查时起)的孕妇不能适用死刑。
3.死刑复核制度。
减少死刑的适用。
二、财产刑的适用(一)扣除罚金的模式《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选合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并合制)。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混合制)。
(二)罚金刑适用依据适用罚金刑要以事实为根据,酌情考虑缴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摘要: 本文厘清了刑罚目的与刑罚的属性,刑罚目的与刑罚的功能,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本质等范畴的关系;揭示了刑罚目的的内容即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阐释了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立法的关系;围绕着刑罚目的的实现提出了现行刑法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还就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司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刑罚目的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刑罚目的的实现刑罚的目的问题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刑法中的任何问题都与刑罚的目的相,同时,刑罚的目的也具有重要的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的问题略抒浅见。
一、刑罚目的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辨析(一)刑罚目的的界定如何界定刑罚的目的,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
⑴也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
⑵还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刑罚活动过程中,亦即国家在制刑、量刑、行刑过程中对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
⑶上述关于刑罚的目的的定义存在的分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刑罚目的是仅限于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还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制定、适用、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二是刑罚的目的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指刑罚预期的效果。
笔者赞同上述不能将刑罚的目的界定为人民法院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观点,其理由是:虽然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但立法机关在制定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刑罚时也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
立法机关在其制定的刑法总则中关于刑罚种类、刑罚制度、刑罚执行等方面的规定,刑法分则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的规定,本身都有威慑作用,从而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
执行刑罚的机关对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的执行,既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也具有特殊预防的目的。
所以,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分别进行的制刑活动、定罪量刑活动以及刑罚执行活动,都是具有目的的。
理论上那种认为“将刑罚的目的延伸到刑事立法阶段不尽合适”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并不妥当⑷。
关于刑罚的目的究竟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对刑罚预期效果的期望,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尽妥当。
首先,将“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作为刑罚的目的,违背了关于直接目的与长远目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应该是先有直接目的而后有长远目的,在没有论及直接目的的情况下就将刑罚的目的界定为“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并不妥当。
其次,虽然刑罚的最终目的是存在的,但是鉴于刑罚直接目的的实现与刑罚最终目的实现之间相互、相互影响的原理,刑法理论上也没有必要去研究刑罚的最终目的,因为刑罚直接目的的实现也意味着刑罚最终目的的实现。
(二)刑罚的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1.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属性。
属性,其语词含义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⑸根据“属性”的这一语词含义,刑罚的属性应是指刑罚的性质。
那么,刑罚究竟具有何种性质呢?应该说,刑罚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惩罚的性质。
刑罚的惩罚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客观的。
由于作为刑罚属性的惩罚性是客观的,因此,与作为主观范畴的刑罚目的有着根本的不同。
虽然作为客观范畴的刑罚属性与作为主观范畴的刑罚目的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毫无关系,相反两者有着密切的,具体表现在:(1)刑罚的属性决定刑罚的目的。
因为刑罚具有惩罚性,才使得刑罚的制定、适用及执行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否则,刑罚目的的实现就无从谈起。
反过来,刑罚目的的实现则是对刑罚属性的一种检验。
(2)刑罚的目的不只是消极地受刑罚属性的左右,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刑罚的属性。
如基于刑罚目的的考虑而增设的新刑种可能使刑罚的属性发生一定的变化。
如增设侧重于教育的刑种就会使刑罚不仅具有惩罚性,而且具有教育性。
2.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功能。
功能,从语义上讲,是指事物或者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
⑹据此,刑罚的功能,则是指刑罚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
关于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功能的关系,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要使刑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刑罚的积极效果得以实现。
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刑罚的目的虽然与刑罚的功能有一定关系,但刑罚的目的不能等同于刑罚功能的发挥。
⑻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大有疑问的。
所谓刑罚的目的就是要使刑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刑罚积极效果得以实现的说法,是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正确的表述是,刑罚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刑罚积极效果实现的前提,因为刑罚的功能本身是指刑罚的积极作用,刑罚自身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只能是为实现刑罚的目的服务的,而不能反过来说刑罚的目的就是要使刑罚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根据刑罚对社会上不同的人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同,可将刑罚的功能分为对犯罪人的功能、对犯罪被害人的功能以及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功能。
其中,对犯罪人的功能包括惩罚功能、改造功能和感化功能;对犯罪被害人的功能则包括安抚功能和补偿功能;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功能又包括威慑功能、教育功能和鼓励功能。
⑼上述刑罚功能的实现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前提,而不是刑罚目的的内容。
3.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⑽据此,刑罚的本质,是指刑罚固有的,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由此可见,刑罚的本质具有客观性、根本性,它决定着刑罚的性质、面貌。
而刑罚的目的具有主观性,是一定的主体制定、适用与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刑罚的本质呢?刑罚的本质应是报应。
所谓报应,是指种恶因得恶果⑾,换句话说,就是恶有恶报。
犯罪是一种恶,刑罚也是一种恶,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就是以恶报恶,以恶报恶是刑罚固有的属性。
刑罚的本质与刑罚的目的也是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的两个范畴。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刑罚的本质表明的是刑罚自身的内在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刑罚的目的则是一定主体主观上所追求的结果。
两者的表现在:报应这一刑罚的本质衍生出刑罚的目的,报应可以衍生出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也能够派生出特殊预防的目的。
二、刑罚的目的的内容(一)刑罚目的的内容的学说之争关于刑罚的目的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我国刑法理论上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双面预防说。
此说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其内容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是指通过适用刑罚对犯罪的人进行惩罚改造,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制定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威慑、儆戒其他人,预防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⑿2.报应与一般预防说。
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报应与一般预防。
⒀3.报应与双面预防说。
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包括报应目的和预防目的。
报应作为刑罚的目的,是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是因为他犯了罪,通过惩治犯罪表达正义观念,恢复社会心理秩序。
刑罚的预防目的,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实现防止犯罪发生的社会功利效果。
预防犯罪具体包括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
个别预防,又称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一定的刑罚,使之永久或在一定期间内丧失再犯罪力。
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一定的刑罚,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主要是指对那些潜在的犯罪人产生阻止其犯罪的作用。
⒁ 4.教育改造说。
此说认为,我国刑罚既有惩罚犯罪分子的目的,又有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
⒂5.惩罚、改造与保护说。
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惩罚犯罪人;(2)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3)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
⒃6.刑罚目的三层次说。
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应包括三个层次: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⒄7.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说。
此说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是指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直接结果。
直接目的包括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和教育人民群众自觉地遵守法律,鼓励他们同犯罪作斗争。
间接目的,是指借助适用刑罚所追求的附带积极效果,即堵塞漏洞,铲除诱发犯罪的外部条件。
根本目的,是指通过刑罚适用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就是《刑法》第1条规定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⒅(二)刑罚目的的具体内容之确定上述关于刑罚目的的具体内容的各种主张所提出的争议问题是:第一,刑罚目的是单层次还是多层次的。
其中,双面预防说、报应与一般预防说、报应与双面预防说、教育改造说认为刑罚目的的层次是单一的,而惩罚、改造与保护说、刑罚目的三层次说以及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说则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多层次的。
第二,刑罚目的中预防犯罪是指单面预防还是指双面预防,单面预防究竟是指一般预防还是指特殊预防。
双面预防说、报应与双面预防说不言自明,显然既包括了一般预防,也包括了特殊预防。
而报应与一般预防说则表明预防的内容是一般预防。
第三,报应是否属于刑罚目的的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刑法学上所研究的刑罚目的应该是人为孤立的范畴,即是将刑罚的目的从直接目的、间接目的、根本目的多层次的相互的范畴中抽出其直接目的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刑罚直接目的的内容,如果在普遍的范围内研究刑罚的目的,那么,永远也不会达成关于刑罚目的的共识。
在将研究的视野确定为刑罚的直接目的之后,那些关于刑罚目的多层次的主张就不在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之内。
关于刑罚目的中的预防犯罪是指单面预防还是指双面预防,笔者赞同双面预防说。
单面的特殊预防说仅将刑罚的目的解读为通过对犯罪人适用、执行刑罚而使其不再犯罪,这就意味着将刑罚的目的限制在具体适用、执行刑罚的环节,而将立法机关制定刑罚的目的排除在外,这与通行的刑罚目的的定义不相符合。
此外,单面的特殊预防否认刑罚具有预防社会上不稳定的人实施犯罪的目的,这是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
一方面刑法立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刑罚制度、刑罚执行的方式本身就是对社会上危险分子的威慑,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所以,作为静态的刑罚本身就具有一般预防的目的。
从动态方面讲,国家对已经犯了罪的人适用刑罚、执行刑罚,就是对社会上有犯罪思想的人的一种儆戒、威慑,从而使其放弃犯罪思想,不去实施犯罪,这就是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
反过来,单面的一般预防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对已经犯了罪的人适用刑罚,决不仅仅是为了威慑可能犯罪的人,使之不去犯罪,不是将已经犯了罪的人作为工具和牺牲品,相反,是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的惩罚、教育、改造,使其不再犯罪。
所以,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是刑罚预防目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于报应是否刑罚的目的之一,对此,笔者在前面谈到刑罚目的与刑罚本质的时候已经作出了回答,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学者认为,报应是刑罚的本质而不是刑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