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整合新视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整合新视角摘要: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由组织外部人员转化为有参与性和效益性的内部成员的过程。本文采用纵向式研究视角,试图将组织社会化看成一个不断循环却又螺旋上升的过程,组织社会化过程就是由学习阶段、互动阶段和适应阶段这3个阶段循环形成的阶梯不断向上攀升,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直至个人与组织的契合度达到较高水平,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以此丰富组织社会化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螺旋上升机制;组织社会化近端适应结果作者简介:孙晓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西安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36-03

引言

社会化一词源于心理学,它主要是指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1968年schein在探讨员工适应组织的机制后首次将社会化这一概念引入组织行为学[1],致使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在上世纪中叶一度盛行,但随后研究则开始减少。但是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使得组织社会化的需求依旧存在,基于这种需求,一些学者认为应对组织社会化现有的理论体系做一个

深入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是很有必要的。

近代,西方研究指出,导致新员工离职行为及工作绩效低下的主要潜在原因是缺乏社会化[2]。组织社会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员工融入组织,使他们获取成为组织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与其他组织成员建立联系,形成关系网,并将他们个人与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统一起来[3][4],从而降低不适应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最终达到高工作绩效和高组织承诺。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新入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剖面式研究。由于对企业的发展起能动作用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成长为企业核心力量的资深员工,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一部分人的离职却较为普遍,因此,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对象除了新员工外,还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和职位发生变化的员工。此外,组织社会化应该是一个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始终的过程,而不是仅限于初进入组织的3到5年。

一、组织社会化研究历程回顾

(一)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schein第一次提出“组织社会化”的观点,并指出组织社会化是新员工进入组织学习一些组织内知识的过程,即组织社会化的早期定义。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研究个体如何从组织的“外部人”转化为“内部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实践意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向的差异,研究者对组织社会

化的理解也有所侧重。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对各个时期的学者、研究者对组织社会化的定义进行归纳总结为以下3种:

1、学习论。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组织社会化是组织的外部人不断进行信息寻求行为,从而了解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人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组织规范和行为模式等个体可以学习并内化的过程。除了schein外,fisher(1986)也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指新员工进入组织时,需要获取不同信息来使其行为符合组织内部成员的过程[5]。

2、互动论。组织社会化可以看做是一个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止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同时也发生在人与组织之间。组织通过社会化策略,员工运用主动策略,两者互相沟通,形成互动,并最终完成组织社会化过程。chao(1994)曾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来阐释组织社会化的定义[6]。另外,bauer等人(1998)和daniel(2001)也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个人与组织相互影响并最终融合的过程[7]。国内研究者姚琦和乐国安(2008)教授建立的组织社会化的交互模型是这一领域的代表[8]。

3、适应论。持有该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新员工为了完成从组织外部人向内部人的转化,按照组织所明确要求的和组织所隐性传达的要求而调整个体的行为以适应组织。allen等学者(2004)将组织社会化视为新员工逐渐适应与学习新角色的过程。国内学者王雁飞和朱瑜(2006)也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在组织

中持续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来适应组织的夹趾体系,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并有效融入组织的过程[9]。

本文在各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的基础上,将组织社会化定义为个体通过学习组织的表面的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然后经过与组织深层次的互动,最后调整个体行为以适应环境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逐步由外部人员转化为组织内部成员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二)组织社会化过程的研究

1、组织社会化的阶段模型

组织社会化的阶段模型正是站在个体角度来考察组织社会化过程的。目前,关于组织社会化阶段理论的研究主要有buchanan(1974)的三阶段早期生涯模式、schein(1978)职业过渡的三阶段,即进入阶段、社会化阶段和相互接受阶段。wanous(1992)的整合模式、porter等人(1995)的三阶段进入模式与bauer(1998)的组织社会化阶段模型,但是受到学者最关注的是feldman(1976)的组织社会化权变理论,他认为组织社会化包括三个阶段,即预期社会化,指新员工进入组织前,收集与评估组织的相关信息,从而对组织有一个期望;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员工学习新的工作职责、建立人际关系,确定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角色管理阶段,在此阶段新员工对角色进行管理,从而解决个人与团队、个人所在团队与其他团队间的冲突。这3个阶段是依序而发,每个阶段都会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社会化的效果,每个阶段都能单独评价员

工社会化是否成功[10]。

2、组织社会化过程的整合研究

对组织社会化过程的整合最具代表性的是 saks 与 ashforth

于1997年提出的多水平过程模型。该模型对组织视角、员工视角和员工与组织互动视角进行了综合,认为组织社会化可以分为个人、群体和组织3个层次,并包括了以往组织社会化研究中的所有前因变量、结果变量。组织社会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单因素到关注多因素以及各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有力地引导了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与应用[11]。

二、组织社会化过程螺旋上升模型

国内学者王雁飞和朱瑜在对组织社会化影响机制研究的思考中,曾设想组织社会化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曲线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会产生动态变化的一种复合关系[9]。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即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类似于dna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并且是由3个阶段的不断循环而完成上升。

(一)模型的构成要素

1、循环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这个学习是指狭义上的学习,包含了员工进入组织前对组织的了解以及进入组织后初期,员工对工作技能、企业制度与规章的信息等规定的寻求行为,此阶段有助于员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