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片断与分析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臻观察、抓信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山青水国家,有许多的美丽的风景。
桂林的山水号称“甲天下”。
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
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
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
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
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资料或相关图片,组长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桂林山水》及评析篇1欸乃一声山水绿——《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王文丽评析:钱正权《小学语文教师》20101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师:“峦”呢?生:山峦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师:上来就总结吗?生:不是,是总述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 (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生:山上的树的倒影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生:蓝天白云的倒影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生:和游人打招呼呢!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生:色彩美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集体背诵相关句子)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现在,你们再来看—— (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生:(叫起来)骆驼山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生:天下第一!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生:作者在说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 (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生:外地的游客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牛: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执教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总评】发现“陌生的秘密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篇2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3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3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
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
(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篇:案例赏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有人来到我们家乡南通,问我们南通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利用学生的经历导入:对祖国的热爱应从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
(板书: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从家乡的山水想到祖国的名山大川,逐一拓展。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你们有人去过吗?桂林山水比起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来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带入情境1.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
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2.出示图画(插图或放大插图)3.现在老师给你们做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三、范读课文(老师担当导游,范读课文成了导游的介绍,学生备感亲切。
)四、自学课文,理清层次概括出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五、讲读课文(第二节)1.观察图画。
我们先看看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怎么美?2.教学“观赏”。
刚才我们愉快地看着,享受着大自然的美。
(利用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学词语,生动而真切。
)可以用什么词?(欣赏)还有呢?(观赏)“观赏”也是“欣赏”的意思。
我们常常说“欣赏美景”“欣赏音乐”,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
而“观赏”一定要“看”,也就是通过“看”去欣赏,这个词中,哪个字包含“看”的意思?(观)所以我们就不能说“观赏音乐”。
3.学生自学。
指导: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
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4.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_0
---------------------------------------------------------------最新资料推荐------------------------------------------------------《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转)文章来源朱朱老师的空间【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桂林山水是五年制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赞美了桂林山水的灵秀绝美,也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语言文字实践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好例文。
2. 教学目标(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文中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浅薄,对文本的意蕴、写作方法还不能自己深刻领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采取课前材料拓展,加深感受(在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赞美桂林山水的好词1 / 12佳句,初步品味、感受桂林的美);课中引经据典,让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结合直观的图片、录像体会今人笔下的桂林山水;进而达到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的目的。
【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
因此,阅读教学要创设充满文化磁性的课堂,实现本色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还原传统教学的审美规范,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本着这样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朗读为主,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在教师的扶助下按照品桂林、有桂林、赞桂林的顺序自己在反复的阅读交流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的精妙,同时进行有感情朗读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达到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课堂的目标。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6篇)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6篇)《桂林山水》课堂篇1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
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
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
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
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
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桂林山水》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桂林山水》分析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桂林山水》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关于课堂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关于课堂朗读教学“在小学的朗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
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这是在教学《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漓江水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
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指明生读)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师生接读)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生:对比、比较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评析】:老师在指导此段的朗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下面是由我共享的《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巡游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信任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足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美丽的音乐,来观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观赏。
观赏同时老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漂亮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认真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漂亮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漂亮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犹如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始终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漂亮,是由于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同学回答[板书:(静、清、绿)]同学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方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楚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留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精选5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精选5篇)“桂林山水” 篇1(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生:清生:绿生: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生:清澈见底生:绿如翡翠生:波平浪静生: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生:奇生:秀生:险生:怪生:形态各异生:连绵不断生:怪石嶙峋生:危峰兀立生:形态万千生:绚丽多姿生:奇峰夹岸生:峰峦叠嶂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
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优秀9篇】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优秀9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
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
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四语下册《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1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也是一篇情景并茂的佳作。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句句精彩。
作者对事物能够仔细观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具特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玩赏、无瑕、波澜壮阔、形态万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课件(2)课文朗读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欣赏美景,激情导入1.学生欣赏各地风景图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欸乃一声山水绿——《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王文丽评析:钱正权《小学语文教师》20101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师:“峦”呢?生:山峦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师:上来就总结吗?生:不是,是总述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生:山上的树的倒影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生:蓝天白云的倒影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生:和游人打招呼呢!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生:色彩美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集体背诵相关句子)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生:(叫起来)骆驼山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生:天下第一!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生:作者在说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生:外地的游客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牛: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执教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总评】发现“陌生的秘密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一等奖及反思1、《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一等奖及反思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
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
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
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
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三、漓江的水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掌握桂林山水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桂林山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能够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和优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关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2.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桂林山水的内涵?三、教学内容1.桂林山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桂林山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桂林山水的景点介绍和欣赏;4.桂林山水的保护意义和生态环境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1.导入新课:介绍桂林山水的概念和特点,引出全文的主题;2.讲解桂林山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带领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2.感性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第二课时教师活动1.继续讲解桂林山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3.分析桂林山水的构图和意境。
学生活动1.做好笔记,记录学习和思考内容;2.尝试对桂林山水进行个人理解和剖析。
第三课时教师活动1.给学生讲解一些桂林山水的特殊意义和代表作品;2.带领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名胜古迹;3.强调桂林山水的保护意义和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1.记录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2.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第四课时教师活动1.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2.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桂林山水的内涵;3.总结本次教学,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学生活动1.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2.提出疑问与问题,深入理解桂林山水的内涵。
五、课后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自己寻找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对其进行鉴赏和评价;3.撰写一篇关于桂林山水的短文,表达个人对其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材参考1.桂林山水图及诗文鉴赏;2.“山水画”网络课程。
七、总结通过本次桂林山水教案设计与教学实录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地让学生接受到了桂林山水的宏伟和壮丽,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一、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播放桂林山谁美景图,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1、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生:赞叹:师:看到这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都由衷的发出赞叹,我们就随同作者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那秀丽的风光,同学们把书打开看课文听录音朗读课文并画出中心句。
生: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这是作者听到的,(出示图)师: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呢?(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这时我们乘着木船,荡舟在漓江上,来观赏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师:先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生: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师:好,在这谁能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的思路。
3、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师:这时我们乘着木船,荡舟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和水,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水呢?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写水的这一段,并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生: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生:质疑:可作者为什么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呢?”是什么意思呢?师:哪个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生1:说明作者第一次见过这样的美景。
很吸引人。
生2: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和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背景介绍《桂林山水》是初中地理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描绘了中国桂林的壮丽山水和丰富文化。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往往过于抽象,难以体会其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文化。
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寻求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计划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气息,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以下内容。
1. 视频欣赏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片和游客拍摄的实景短片,了解桂林山水风光和当地文化习俗。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桂林的地理文化特点。
2. 互动游戏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互动游戏,比如学生在班里分成小组,进行旅游计划编写比赛,需要依照文章内容制定旅途路线和景点游玩计划。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旅游路线和景点,还能够锻炼其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艺术创作让学生尝试绘制描绘桂林山水的画作或拍摄短片,从而更深度地理解桂林山水的景色和文化。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其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对桂林山水的情感体验。
三、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桂林的壮丽山水和丰富文化,同时也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在视觉感受和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以至于能够做到仿佛亲临桂林旅游。
同时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评析课堂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真实和情感化的感受中学习和提高,而非僵化的背诵书本知识。
因此,对于地理等相关学科来说,需要从课堂教学方式、资源整合等方面针对性地做更多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桂林山水评课稿(4篇)
桂林山水评课稿(4篇)桂林山水评课稿(通用4篇)桂林山水评课稿篇1今天,有幸听了蒋老师任执教的一节《桂林山水》,桂林山美、水美,而蒋主任的课堂意境美、语言美;学生的朗读美、感悟美……一节课下来,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的我忍不住一次次品味起课堂中的精彩细节。
细节一:学生的朗读之美。
由于听课的老师很多,课桌间的位置也挤得满满当当,幸好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融入了桂林山水的美景中,根本没有受到我们的打扰。
旁边的两个孩子一直在我装作无意却留心的注视中。
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沉浸于文本,品味着字里行间描画出的美好意境中时,学生们下意识地开始一遍遍地朗读、体会。
当其他的学生有幸被老师选中为大家朗读的时候,我旁边的两个孩子总会跟着无声地朗读着,偶尔会不经意地发出那个字的读音,似有似无地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感动。
要想让学生们领悟、品悟,首先要让学生走进课文,而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已然置身其中,有了读的渴望,在这样渴望的引领下,学生一定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更深入的体会。
细节二:教师的语言美得有深度。
一节课教师并没有多少特别华丽的语言,但是经常是看似不经意间的评价、对学生的引导却展现了教师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孩子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课文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而蒋主任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在重点段、重点词语的品味上,教师的视野竟然如此开阔,一个“人们说……”看似简单却让教师挖出了内涵。
蒋主任为学生们展示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对桂林山水的由衷赞美,美景加美句,对孩子们的视觉及想象力都是一个冲击。
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悟课文的同时交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并给学生独立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堂课,教师的每句话都让人感觉那么舒服,又那么有深度。
想来听课的学生也会由衷地敬佩老师,进而会为了向老师靠拢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三、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二、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一、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二、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三、制作的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随同作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刚刚走入,同学们就陶醉其中,留恋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荡舟漓江,共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师板书课题。
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生:先总----分------总的写法,师板书。
生:先写水,再写山。
师板书。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生:静、清、绿。
师板书。
师:山呢?一起来说。
生:奇、秀、险。
师板书。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1)填空:这段话先写()的泰山和()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2)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读,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
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
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
师:“峦”呢?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
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生:分述。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
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
(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
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
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
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
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
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
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
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
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
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
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
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
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生:我是抓,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
(听课老师笑)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生:不是。
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
“悟”有重点。
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
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
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
“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
(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
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
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
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
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
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
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
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