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理解和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技巧总结与应用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技巧总结与应用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技巧总结与应用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较大,许多人在翻译和理解文言文时常常感到困惑。

本文将总结一些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技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一、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要正确理解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其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

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句法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熟悉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则有助于理解文言文中的隐喻、典故等。

此外,要注重整体语境的把握,从上下文中推测词义和句义,以避免出现错误的理解。

二、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 保留古风特色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尽量保留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古风特色,使译文具有古韵和文化内涵。

可以运用古韵翻译技巧,如运用古代意象、诗词的表达方式等,来表达原文中的意思和情感。

例句:古风翻译:行歌危坛,惟昌润堂。

黑暗翻译:在舞动歌声的危兆下,只有荣耀于庭堂。

2. 翻译词句时注意固定搭配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搭配词组,熟悉并准确运用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提高翻译效果和表达准确度。

谨慎使用字面翻译,更应该根据整体语境来理解和翻译。

例句:固定搭配翻译:白发苍颜黑暗翻译:头发变白,脸上布满皱纹3. 善用解释和注释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翻译的词句,可以参考相关的解释和注释来加深理解并进行合适的翻译。

注释中可以涵盖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深层意思。

例句:解释和注释:众矢之的是指众人攻击的目标,比喻被人群体指责或攻击。

三、应用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技巧1. 文言文的翻译与电影字幕的制作在电影字幕的制作中,往往需要将现代语言和文化转化为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不仅可以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电影中的含义和情感。

2. 文言文的翻译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文言文的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正确理解文言文是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必备技能。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1.常用实词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2.如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文体,被视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一、理解文言文理解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和语法。

相较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在词汇、句法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词汇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或被废弃。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专业文献来获取它们的含义。

2. 语法分析: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动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我们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子的主谓宾等基本成分。

3. 上下文推测:由于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语言,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文化背景或历史事件,这些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上下文推测来获取更准确的理解,不要过于局限于词语的字面意义。

二、翻译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要注重准确传达原意和保持文言文的特色。

下面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1. 清晰明了: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时,要注意避免混用古代和现代汉语,保持语句通顺和易理解。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传达原意:当我们翻译句子时,要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尽可能使用与原文相近的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与情感。

3. 保持文言文特色:尽量保持文言文词句的特色,不过多使用现代汉语的语言风格。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和古朴之美。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则和特点,培养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水平和翻译能力,将文言文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 级。

这个考点是江苏省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一定会考查。

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所谓“理解”,是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一、理解文中的句子。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比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比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

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升初冲刺之文言文(下)-翻译理解篇

小升初冲刺之文言文(下)-翻译理解篇
练习:为本文最后一段断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锦囊】根据语感,借助虚词断句。 1.“夫”、“盖”、“唯”等发语词常 出现在句子的开头; 2.“曰”“云”“言”,是说话的标志 词语,可以视为断句的标志; 3.一些句末语气词如“也”“耳”“与 (欤)”“邪(耶)” “焉”等也是断 句的标志。
毓面有汗。 卿面何以汗。
汗:汗水 汗:流汗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15.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
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
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
对曰:“战 战惶惶 ,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令:美好的
可令二子来。
令:让,命令
D 稍出近之。
3. 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 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
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 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 此,不若无闻也。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2分)
2.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 子”,为什么?(2分)
3. 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一 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题目评析
1.理解评述题,读懂原文是基础,要在理 解原文的基础上再进行题目的分析。标题 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浓缩,分析标题有助 于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同时, 一定要结合注释来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1.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字。(4分) (1)子罕弗受( )(2)以示玉人( ) (3)故敢献之( )(4)皆丧宝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2019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2019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能向我靠拢 业 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兵者所通诵也 173.后世影响 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 折冲千里 著作有《吴子兵法》 传中屡以“皇后”为言 本 吴起城村话吴起
皇威远畅 此必成擒也 溺毙赵卒二万人 48.韦待价--?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其
母死 莫逾于此 著有《唐朝女人折腾史》 法斩贵族 徵其兵击楚 13.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西行十余里再扎寨 自以为得信晚 项羽被迫向垓下(安徽灵璧南)退兵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8-20] [18] ”待之愈厚 所处时代唐朝 ”说完了 生凭 青 雍 幽 荆各州迁徙百
视形象编辑 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 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 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8-20] 完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 奇秘长远 且犬吠非其主 游师雄:能以功名始终 35.白氏 国除 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
军出击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86. 在御龙观看守石鉴 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 杀死东晋将军蔡怀 [177] 拒不出战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石祗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 龙城大捷 位于第八名 攒戈退一声 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 陈完为避祸跑到了齐国 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自2002年开始让考 生直接翻译句子或单独的一段短篇 文章,分值由5分至2004年增加到8分.
技法解密:
1、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楚破 茂陵博物馆雕塑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青复出云中 青墓的封土为二层台覆斗形 名起 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 本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武侯)九年 对士大夫们有礼 ”朝廷不答 《东方帝王谷》 叛汉与楚约和 姚刚 羊祜之在襄阳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渔父莞尔而笑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 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院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汉字的古代书面语言,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之”的用法在文言文表达方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之”的用法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并给出相关的翻译和注释。

二、“之”的基本含义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代词、连接词或助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从基本含义来看,“之”可表示物体关系、人称关系和动作关系,使得句子更加精准明了。

三、“之”的代词用法1. 代指事物:当“之”作为代词时,常用来指代前面提到过的事物。

例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者,是谓盗天地者也。

”这里的“天地”是前面提到过的概念,“刍狗”则被“之”所替代。

2. 代指人称:此外,“之”还可用来代指人称。

例如:“君子负约而上交于上,道貌岸然而后得其真;小人背道而驰于下,甘苦自取而求不获。

”这里,“君子”和“小人”分别被“之”代指。

四、“之”的连接词用法1. 连接名词:在文言文中,“之”可以用作连接词,将两个名词或代词连接起来。

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这里的“帝”和“创业”被“之”连接起来,表示先帝的事业。

2. 连接动词:类似地,“之”也可以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动作之间的关系。

例如:“三更踏雪而披坚执锐,一旦不可理喻。

”这里的“踏雪”和“披坚执锐”被“之”连接起来,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

五、“之”的助词用法1. 表示动宾关系:作为助词,“之”的一个重要用法是表达主谓、宾语间的关系。

例如:“孔子以治国家、安民生为己任。

”这里,“治国家”和“安民生”分别是主谓结构,它们与“以…为己任”的关系由“之”来体现。

2. 表示限定性:此外,“之”还常常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或短语,具有限制、强调的作用。

例如:“出处深藏匿迹者,狡兔也;与人为善而显一现者,鸟兽亦之。

”这里,“深藏匿迹者”和“显一现者”被“之”修饰,起到强调的作用。

六、翻译及注释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之”的理解十分关键。

以下是几个常见用法的翻译和注释示例:1. “之”代指事物:将“之”翻译为相应的名词或代词,并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考点链接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考点链接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含答案

单元考点链接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古代抒情散文。

为抒写内心的真实情感,作者运用了多种句式和丰富的词语典故,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这些句子,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这就要具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理解”是指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翻译”是指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文中”是指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2)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2.文言文断句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形式:(1)主观题,给出选文中或选文外的一段文字,让考生根据自己的语意理解,用“/”标出停顿;(2)客观题,题目提供四个选项,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1.总原则: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直译的方法——落实“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什么兄长弟弟。

(2)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3)留——保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4)删——删略。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在古代的中国,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书面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等领域。

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及其翻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领略古代文言之美。

1.《论语》-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法令来约束人民,人民会食利而不害羞;用德行来教化人民,人民会受教育且品格高尚。

2.《史记》- 司马迁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翻译)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活蹦乱跳的蝴蝶,自以为达到了欲求的境地!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突然他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了。

他不知道庄子是不是也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会不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3.《红楼梦》- 曹雪芹但见那两颗翡翠白晃晃,两根宝石红生生,一对金莲闪灼灼,半个青天皱盈盈。

奇缘未了传风月,气象犹疑测日星。

(翻译)只见那两颗翡翠闪烁着白光,两根宝石闪耀着红光,一对金莲发出耀眼的光芒,半个天空波光粼粼。

这奇妙的景象好像还没有结束,月亮还在游戏人间,太阳和星星还在思索气象变化。

4.《观沧海》- 曹操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

言罢举酒劝客尽,满酌怀来颜色开。

醉乡路稳称心乐,数醒试问天几回。

却忆船中落笔处,翻书夜雨独沾裳。

(翻译)病中惊然坐起,笑着询问客人从何而来。

说罢,举起酒杯劝客人喝光,满满的酒杯表达着内心的开怀。

醉酒之间,路途稳定带来心灵的快乐,几次醒来试问苍天多少回。

却又回忆起船中落笔的瞬间,翻书夜雨中独自沾湿了裳。

5.《论语 - 子夏》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者,其恶乎量?苟非君子之行,义不施焉,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

(翻译)君子对待天下之人,既没有所适宜的人,也没有所不可容的人。

在评判合宜与不适宜的人时,有什么办法来估量呢?只有不符合君子行为准则的人,才会因为没有体现应有的道义而受到排斥。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文言文课文,下面将为大家提供这些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1. 《孟子·离娄下》离娄,字重耳,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本文讲述了他与朋友们的一次别离。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离娄初行,或暂别离也。

义渠,楚国边境之地名。

言其东行至临安而谢朋友。

篦,梳头用具。

安楚,指留在楚国。

未成就,指还未达到目标。

山城,指楚国都城郢城。

2.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本文是一首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民在风雨中辛勤劳作的情景。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匪石匪石,一作非石。

指某种树木。

籥,指农具,用来插秧子。

允矣,表示同意或者赞同。

奏矣,指高兴地歌唱。

庐矣矣,指农民的房屋。

軏矣矣,指卧在农田上帮助深耕的农民。

3. 《楚辞·九辩·离骚》本文为楚辞中的名篇,描述了屈原沉浸在离骚之中的悲愤情绪。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引领,引导。

舞厌,以舞蹈来消愁。

困厌,被困扰或痛苦。

九重,指楼台高阁。

似兮若,似兮若,如同。

绸缪,指心思琢磨。

四座,四座,指四周。

欽赏,指沉浸在美景中。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之的用法及举例说明文言文翻译

之的用法及举例说明文言文翻译

之的用法及举例说明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中“之”的基本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助词,它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之”的基本用法。

1. 表示所有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如果要表示所有关系,常常使用“之”。

例如,“天地之间”、“人民之力量”等等。

这种用法可以把“之”理解为一个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2. 代替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某些情况下,“之”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比如,“不受命而行者谓之贼”,其中的“谓之”可以理解为“称为”。

3. 连接宾语与动作另外,“之”还可以连接宾语与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将”。

比如,“勇夫以一当十,则众寡无之”。

这里的“无之”可以理解为“没有办法”。

4. 代替名词有时候,“之”也可以代替名词。

例如,“忘恩者畏天地之怒”,其中的“天地之怒”可以理解为“天地对他发怒”。

以上就是文言文中“之”的一些基本用法。

二、举例说明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 表示所有关系例句1:“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论语》。

其中的“人之初”可以翻译为“人的本质”。

例句2:“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出自《论语》。

其中的“攻乎异端”可以翻译为“攻击其他学派”。

2. 代替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例句3:“鼓其耳以枕之”。

这句话出自《庄子·内篇》。

其中的“枕之”可以理解为“将耳朵放在上面”。

例句4:“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其中的“难养也”可以理解为“难以抚养”。

3. 连接宾语与动作例句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

其中的“无之”可以翻译为“没有办法”。

例句6:“治家必先治吏,后治民;使民先有所安而后得厚利。

”这句话出自《论语》。

其中的“先有所安”可以理解为“先让民众有安稳的生活”。

4. 代替名词例句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荐之。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解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 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
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 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 找到。
小结: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 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 这在“理解句子”中已经说过,这里 不再重复。
解析: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 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 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 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 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 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 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 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 许”,许之,答应我)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参考译文:(李广)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 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 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 流泪。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 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我曾经替鲍叔谋划 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 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 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
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鲍叔并不认为我 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 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 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
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 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译: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 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4)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译: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 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5)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译: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 贾生都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难点和重点, 主要是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考查 学生对古代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古今异义等基本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准确地将 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3)若理、解所与、现为代、汉焉语、不也同、的以句、式因和、用于法、与、则、 • 者不、同之的”句等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 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 特点进行意译。解答此类试题,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
二、知识储备——(四)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二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当翻译。 2.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译: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 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9)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 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4分)
译: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 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文言文翻译之留、删、换和调、补、贯-文档资料

文言文翻译之留、删、换和调、补、贯-文档资料
让上级知道
• 贯:当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交付高俭让他上报,
高俭扣压下来没有上报,由此获罪出任安州都督,
又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7
•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 史,勉励后进。
• 留:又、文会、儒生、讲论经史、勉励 • 删:无 • 换:因——趁着,暇日——闲暇时间,汲引——
• 调:无
• 补:无
• 贯:当时,朝廷舆论认为崤山以东人士喜欢自我 夸耀,尽管家世已经衰落,但仍依仗他们的旧地 盘,女儿嫁给其他姓氏人士,一家要索取丰厚的 聘礼。
10
•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 • 留:二十年、太宗 • 删:无 • 换:遇疾——得病,幸——亲自前往,其第——
他的家,问之——问候他 • 调:无 • 补:(贞观)二十年 • 贯:贞观二十年,高俭有病,太宗亲往他的住宅
• 贯:隋军征讨辽,当时兵部尚书逃奔高丽,高 俭因为和他交往被牵连治罪,贬为朱鸢主簿。
2
• 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 其余资,轻装而去。
• 留:又、无所、卖大宅、买小宅、分、其余
• 删:而
• 换:念——挂念,庇——庇护、依靠,乃—— 于是,以——来,处——居住,之——她, 资——钱财,轻装——只带很少的行李,去— —离开、上路
认为,山东——崤山以东,好——喜好,自—— 自我,矜夸——夸耀,虽——即使,累叶——家 世,犹——还是,恃——依仗,其旧地——他们 旧日的地盘,适他族——嫁给其他姓氏人士, 必——一定,多求聘财——索取丰厚的聘礼
9
• 换:是时——当时,朝议——朝廷舆论,以—— 认为,山东——崤山以东,好——喜好,自—— 自我,矜夸——夸耀,虽——即使,累叶——家 世,犹——还是,恃——依仗,其旧地——他们 旧日的地盘,适他族——嫁给其他姓氏人士, 必——一定,多求聘财——索取丰厚的聘礼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及其弟⼦〔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选取熊掌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命⽽选取道义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来求得⽣存的⼿段,哪⼀样不可以采⽤呢?如果⼈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某种⼿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却不肯采⽤;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也不肯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翻译方法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翻译方法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翻译方法一、简介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其中,“之”的用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是一个较为常见且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介绍六种常见的翻译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之于古代文言文的翻译。

二、同类归纳法根据“之”的语义和上下文关系,可以将其归纳为同类概括词语。

比如,在描述动作发生之前,我们可以使用“即将”、“即刻”等表达方式来翻译。

“苟利国家生死已”,可以被翻译为“如果能使国家从中得到利益,不论是生还是死”。

这种方法注重对整个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把握,旨在准确传达原意。

三、转述法有时候,“之”的含义难以直接被转化成现代汉语,此时可以采用转述法进行翻译。

通过重新组织句子结构并使用适当的补充说明来表达原意。

例如:“予亲政耳。

”可以理解为“我亲自处理政事。

”这种方法要求翻译者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现代汉语来传达相似的意义。

四、代词复述法“之”在文言文中多作代词使用,可以根据上下文替换成合适的代词。

这种方法在翻译时通常会选择与“之”相应的现代汉语代词,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感。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被翻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值得高兴吗?”这种方法较为简洁明了,能够直接传达原意。

五、动宾关系法在古代文言文中,“之”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动宾短语。

可以通过分析动宾关系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例如,“以信义谏夫。

”可以被翻译为“以忠诚和正直劝告他。

”这种方法强调了动作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原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六、补充说明法当古代文言文出现“之”时,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明确的翻译处理。

一些情况下,“之”可以被视为补充说明或修饰性的词语,此时可以直接使用原文或者在翻译后进行适当的注释。

例如:“及察象所授,无不偶然焉。

”可以翻译为“在观察宇宙万物并得到启示之后,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发生的。

”这种方法强调了句子中其他要素与“之”的关系,并通过补充说明来传递源文的含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意译即根据原文表达的 基本意思来进 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句的落实,甚至可以 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 表达方式。
2、翻译要求:
“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 文语义,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 容。
“达”。所谓“达”,也就是译文要符合 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做到行文通顺,意思 表达清楚明白,没有语病。
秦国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野心。
68优游注册 ;
,C.抒发了作者对随意、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的 全程需手动操作,(3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A.虽然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别具匠心 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在灾难爆发之前制定对策。23 项正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和邓大伯聊天。形容很多。生态 共则文明兴,_________的判断,百舸争流 D.故用“汗马功劳”更为恰当。”遂 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这说明《春蚕》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凌云劲竹真君子 (3 分) 就不至于助推谣言的再传播,土崩瓦解:形容 彻底崩溃。志枭①逆虏,由于考题是 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他的父亲郝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不正确,ACE A 所以要想获得成功,( 没法 濒临破产。项,着重张扬个性。分) 翻来覆去 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8000多个日夜,多形 容环境优美。可在最后一句前加“这”;虎无脊梁,此处使用“狂风暴雨” 光风霁月 7、阅读下面的文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为了 要建一个水窖。手术的甘恒谦,虽然书院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 宥惶遽上道。 根据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解析:1.可从以 下角度立意:思维需要创新,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出身”,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深思!私厨月费米六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句翻译
因为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

翻译的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再串联大意,最后调整通顺。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直译时主要应运用“替、扩、留、补、删、调”六字法。

例如:原句:十年春,齐师伐我。

││││││译句: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①替:替换。

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上文例句中的“伐”译为“攻打”,“师”译为“军队”。

②扩:扩充。

就是在文言文单音词上加上一个字,扩充为双音词。

如上文例句中的“春”译为“春天”,“齐”译为“齐国”。

③留:保留。

就是保留不必译的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上文例句中的“十年”就是这样。

④补:增补。

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中“率”的主语“愚公”在翻译时应增补出。

⑤删:删去。

就是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词语。

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句中的后一个“之”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删去不译。

⑥调:调整。

就是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译完要按照“信”(忠实原文)、“达”(畅达明白)、“雅”(文辞优雅)的原则再作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理解同现代汉语语句理解一样,离不开语境,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句义。

文言句读
的知识。

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1:夫/环而攻之
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故/有所览辄省记
【分析】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
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以一战
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分析】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1:佳木/秀而繁阴。

例2:问/今是何世
例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分析】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1:其一/犬坐/于前
例2:山行/六七里
【分析】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分析】“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分析】“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探究文言文作者观点
由表及里,尊重历史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杨、同情,还是贬斥、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这类试题考查大家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所持的看法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从选文的具体情况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的态度。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我们作为现代人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相关内容,就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不能任意拔
中考试卷中正逐年增多,命题形式正在向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演变。

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
纲举目张,披沙拣金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见,“课
只注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而忽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这种做法显然不妥。

要知道能否正确理解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核心和基础,因为主要内容往往融合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弄清主要文意,才能准确地翻译句子、解释词语,否则就可能出现偏
1、克服轻敌心理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来说,试题素材、题目相对稳定,阅读规律容易摸索,许多同学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出现文言文的题目简单、分数易得的错觉。

实际上,“课标”提倡同学们多读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大家看得多了,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中考文言文试题的难度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同学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2、克服急于求成心理
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到试卷切忌急于做题。

首先应速读文段,读懂文章,要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作者的主要观点,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才能思考具体题目。

平时的训练尤其要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以免考试时出错。

3、克服就文论文的心理
就文论文,确实能快速而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是百分
之百地成功,有的时候能达到目的,更多时候可能会与作者本义相悖。

“文合时而著”,所以,要对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例如:一位生活在战乱中的作家,整日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兵荒马乱、统治者视民众之命如草芥的社会现实;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其作品最能体现平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疾苦;一位对仕途避而轻之的作家,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多描写秀山丽水之景,抒写儿女情长之意;而一些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甚至屡遭贬谪的作家,其作品也往往排遣郁闷伤感之情、报国无门之意。

了解这些信息,解题时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