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篇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篇《鲁迅杂文集》精选了四十多篇语言犀利且富于战斗性的杂文,以愤激地呐喊,唤醒沉睡在迷茫中的人们,激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破除一切恶,让真善美的光辉永驻人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说来惭愧,学了多年的语文,至今还不知道何为“杂文”,小说,诗,散文倒还能说出点所以然来。
说起杂文,最好的例子便是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用尖锐准确的笔尖写下民国时期的漏病的先生。
而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两者相得益彰。
根据杂文的特点,就能看出民国时期正是杂文发生的最好时期,鲁迅先生用他的杂文带动了我,虽然时隔几十年,但仍有几篇文章依然能带动我的情感,有时读着读着也能发出“然也”的感叹,无奈的是如今的陋习依然延续几十年前的潦倒黑暗,准确的说,是延续几千年的历史。
当我们感慨于中国经过千百次的战乱,或是他国的侵略,在子民奋力抗战中赢得胜利,成为泱泱大国的喜悦之余,却始终无法摆脱一些遏制我们的陋习。
正如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所谓正中我的下怀,确实道出了千百年的人民的心声。
正如现在网上也有人提议,生子前必须领到证书,就是一本如何成为父母的技能证书。
自从人类史上第一个猩猩仰望星空开始,只负责生却不教养的时代应该远去,更何况如今的这个社会。
有时我想,三纲五常究竟是好还是坏,后来我笑了,根据马克思理论说到,事物需要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看待。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固然稳定了古时候的朝政和人民,却也禁锢了新一代的思想。
鲁迅先生说“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杂文》我估计有大半篇幅设计到教育,重点呼吁中国人将子女,学生,青年作为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强调需要“培养”,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
《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
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
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化合物 3A02: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5(t,J=9.0 Hz,2H),6.83(br.s,1H,NH),5.97(s,2H),4.46(d,J=5.5 Hz,2H)。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
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作者:尚新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6期摘 ;要:鲁迅的杂文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极强的战斗性。
鲁迅杂文的批判性特点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上“骂”的现象的重要基点。
本文通过分析以鲁迅为中心的“骂”的现象来谈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 ;杂文 ;批判性;“骂”鲁迅开现代杂文之风。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数据显示,鲁迅的杂文篇目高达900多篇,而小说、散文、诗歌、学术作品加起来才近200篇。
杂文也是鲁迅战斗的主要武器,具有着极强的战斗性,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具有无法磨灭的价值。
鲁迅杂文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批判性,表现在批判封建制度、国民的劣根性等。
谈到鲁迅杂文的批判性,就无疑要引出“骂”的现象了。
那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局混乱,不同利益的阶级、不同派别的文学人士论战不休,“骂”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笔者主要以鲁迅的杂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骂”的现象与鲁迅批判的艺术。
一、“骂”的现象的界定房向东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与鲁迅的“骂人”现象》中说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骂人‟的时代。
说好听的,叫百鸟争鸣,说难听的,叫彼此相骂。
”[1]而鲁迅也只不过是“百鸟中声音比较洪亮的一只鸟,…骂人‟不是只有鲁迅才为之。
”[2]文人学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出声音,鲁迅也是其中一员。
论争中,“骂”成为家常便饭。
特殊时代导致的“骂人”现象,囊括了当时文坛上的参与论战或者“骂战”的人。
然而,这一现象下“骂”的实况实在不忍直视,立场的对战很多时候变成人身攻击、随意的侮辱。
所谓“骂”,字典释义为“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
然而,我们所要探讨的“骂”,不是随意的骂,不是“辱骂”“谩骂”,我们所要探讨的鲁迅的“骂”与大众所理解的“骂”是有区别的,与当时时局下的“骂”也是不同的。
所以,首先要对鲁迅的“骂”进行界定。
鲁迅在《谩骂》中清楚地说明:“假如指着一个人,说道: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谩骂;倘使她实在是做卖笑生涯的,就并不是谩骂,倒是说了事实。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看鲁迅《呐喊》中的讽刺性艺术
看鲁迅《呐喊》中的讽刺性艺术一、以乡愚的眼光嘲讽乡愚即乡镇愚民,他们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而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因此,往往被智识之士称为愚人。
与此同时,乡愚的朴实、无知与憨直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力的攻击。
乡愚式的嘲讽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下愚民的口吻风趣而犀利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装腔作势的伪善嘴脸,无论“真命天子”如何乔装改扮,在对他知根知底的乡愚们面前,都要脂粉脱尽、原形毕露,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典型的“脱冕”,而这一“脱冕”则是通过一个愚人――一个乡间愚民的无知却又质朴真实的眼光而达到的,但是这种眼光却具有所向无敌的洞穿虚伪的揭露力量。
二、白描中隐含嘲讽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
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
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
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
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以对照手法淡定、客观嘲讽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有尊卑之分,命自然有贵贱之别,在中国革命还没有胜利、社会处于动荡的旧社会,以赵太爷、鲁四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牢牢掌握着其他人的命运,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其他劳动人民,而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仗着有钱有势对别人的剥削和压榨都是理所当然毫无异议的。
鲁迅的杂文
岁涵 Biblioteka 分期: 早期 1918--1924 《热风》与《坟》 的一部分,带有五四初期热忱健朗 的特点,但个性气质以相当显著。 第二时期 1925――1929 《华盖集》 及其续编《而已集》《三闲集》, 包涵了剧烈而丰富的思想挣扎。 第三时期1930――1934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 风月谈》《花边文学》。 后期 1934――1936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 末编》和“附集”,长文增多,从 容的陈述代替了峻急的情绪。
三、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杂文的广义和狭义 就体裁形式而言,鲁迅的杂文 几乎包括从古到今所有可用于 现代的文章样式。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1、典型形象的塑造:“论时 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 型”。 2、形象化的说理是鲁迅杂文的 重要特征 3、主观思想情感个性的注入
4、鲁迅的讽刺艺术 (1)愤怒到了极点,悲到极致 所产生的辛辣无情的嘲讽。 (2)技巧上有反语、讽刺、夸 张、漫画、比喻等手法,显示 了他特有的人格力量。“攻其 一点,不及其余”。 5、自由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 言,语言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 力,风格清峻、通脱。
一、鲁迅杂文名字的含义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 1、对封建礼教、道德、宗法 制度乃至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 最有生命力,热忱健朗的风格, 个性气质已十分明显。 (1)《我之节烈观》(《坟》 1918年7月) (2)《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坟》1919年11月) (3)《灯下漫笔》,揭露封建 社会吃人本质。
5、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 批判国民劣根性 如《皇汉医学》《以脚报国》 《宣传与做戏》 《说“面子”》 《习惯于改革》《作文的秘诀》 《奇怪》《吃白相饭》《揩油》 《男人的进化》 6、对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艺 思想的批判 (1)1928年前后,太阳社、创 造社攻击鲁迅(左翼文人), 鲁迅予以回击。
浅谈《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
刺 ’非 写 实 的 讽 刺 , ; 即使 能 有 这 样 的东 西 ,也 不过 是造 谣和 污蔑 而 已 。”《 介亭 杂 文二集 ・ 讽 (且 论 刺 》 “ 想 : 个 作 者 , 了精 练 )我 一 用 的 ,或 者 简 直 有 些 夸 张 的 笔 墨—— 但 自 然 也 必 须 是 艺 术 的—— 写 出或一 群人 的或 一面 的 真 实来 , 被写 的一 群人 . 这 就称 这 作 品为 ‘ 刺 ” , 讽 刺 ’ 讽 ’… 的生 命 是真实 , 不必 是 曾有 的实 事 , 必 但 须是 会有 的实情 。 以它 不是 ‘ 所 捏 造 ’也 不是 ‘ , 污蔑 ’既 不是 ‘ 发 ; 揭 阴私 ’又不 是专 记骇 人 听闻 的所 , 谓‘ 闻’ ‘ 奇 或 怪现 状 ’ 所写 的 。它 事情 是公 然 的 , 常见 的 , 时 也是 平 是 谁都不 能 为奇 的 ,而且 自然是 谁都 毫不 注意 的 。不过 这事 在那 时却 已经 是不 合 理 , 笑 , 可 可鄙 , 甚 而 至于可 恶 。 但这 么行 下来 , 习 惯 了, 虽在 大庭 广众 之 间 , 谁也 不 觉 得奇 怪 ; 现在 给 它特别 一 提 , 就
动人 ”“ ,有意 的偏 要 提 出这 等 事 , 而 且加 以精练 , 至 于夸张 , 甚 却确 是‘ 刺’ 讽 的本 领 ”“ 果 貌 似讽 ,如 刺 的作 品 , 而毫无 善 意 , 毫 无热 也 情, 只使 读者 觉得 一切 世事 , 一无 足取 , 一无 可 为 , 就 并非讽 刺 也 那 了, 这便 是 所 谓 ‘ 嘲 ” (《 介 冷 ’ 且 亭杂 文二 集 ・ 么是 ‘ 刺 ’ 什 讽 —— 答文 学社 问》 。 ) 下面 我们 就循 着先 生 的讽 刺 观 , 解 剖一 个麻 雀 ,分 析一 下 来 《 拿来 主义 》 的讽刺 艺术 。 二 、 拿来 主义 》 《 的讽刺 艺术 1 讽 刺是 全 文的 情感 和 结构 .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2011年04月事,宁愿少卖几个钱,财政少一点收入,留下几间房子,用作社区的学习、开会、开展活动的场所,让同在一个小区的居民,有空到这里走走,坐坐,让他们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家”,让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里,通过心对心的交谈、沟通得以顺利解决。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区人员队伍,加强社区工作力量。
重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挑选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及具有较好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社区干部。
同时,根据管理范围和开展工作需要,从离、退休队伍中挑选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并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人员,担任长期的或是某项特定事项的工作人员。
另外,还可聘请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开展某项特定工作,也可以接受假期返乡或是待业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文化知识、技术专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尤其可以探索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的有生力量,一方面为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人力保证,另一方面让那些精力充沛却感到无所事事的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各级组织、各部门、单位培养、锻炼实用人才,使他们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可谓是两全其美。
第三,有的放矢地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组织学习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政治时事、政策、法律等,邀请当地的法律工作者作普法讲座,或邀请有关人士作形势、任务报告等,帮助社区居民拓宽眼界,提高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可以组织恳谈会,采取一对一的或众人帮一人的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思想,排解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
有些问题,说不定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倾吐出来,郁闷也就消除了;有的问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怎么说都想不通,可是听的人听着听着,很快云开雾散了,于是,你一点拨,他一开导,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四,努力给社区居民创造就业半就业的机会。
社区组织要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就业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向辖区范围内的企业、单位推荐就业人选,也可以向辖区居民介绍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引进或培养一些经纪人来社区办一些小作坊,搞一些小加工等,让需要就业的社区居民得到就业或半就业。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
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简析鲁迅杂文中的讽刺手法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杂文是他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武器。
单从数量上说,鲁迅一生创作了700多篇杂文,16本杂文集。
在文中,他以情动人,以理制胜,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政治批评,泼辣而幽默的讽刺,是构成鲁迅杂文战斗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修辞技巧(一)夸张鲁迅杂文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使讽刺对象浓缩或突显,坏的显得更坏,丑的显得更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在《张资平的小说学》一文中用“A”符号,夸张地描绘出专写黄色三角恋的张资平的卑劣灵魂,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又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并非中庸,并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他解释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并不常见,但我们又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因为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是确有夸张成分的,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让人忍俊不禁。
他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的结论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
(二)对比对比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他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显示反动阶级的假、丑、恶的真面目。
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一文中,列举了同时出现的极不相干的两件事加以对比,通过对比,把国民党反动派表面宣扬“王道”“仁政”,实际上却不顾人民死活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来。
(三)反语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好用反语,在文中往往以貌似肯定的话,迂回驳斥敌论。
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
就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还有“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也是反语,实为“倒退”。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以犀利、讽刺和激烈的语言风格著称。
鲁迅的语言讽刺艺术在他的杂文中得以充分展现,其讽刺手法常常以夸张、比喻、讥讽等手段来揭露社会现象,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以下是关于鲁迅杂文语言讽刺艺术的相关内容。
首先,鲁迅的杂文常常以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例如,在《呐喊》一书中的《阿Q正传》,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将其身上的缺点和弱点夸大和放大,以此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阿Q偷羊被抓后淡定自若地说:“我不怕,我还有债主呢。
”这种夸张的语言方式,使得读者无法不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感到愤慨和厌恶。
其次,比喻也是鲁迅杂文中常见的讽刺手法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而讽刺社会或某些个体的行为。
在《狂人日记》一书中,比喻被广泛运用。
疯狂的主人公将自己比作“抽屉”,将一切困扰他的事情都丢进抽屉,以此来讽刺当时的社会及其道德规范。
此外,讥讽是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
讥讽是通过言辞或行动上的嘲笑来揭示人们的虚伪和荒谬。
例如,在《鲁迅杂文精选》中的《四讲四不讲》一文中,鲁迅通过挖苦和讥讽的方式,讽刺官僚主义的特点。
他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官员们的四讲四不讲的行为,以此来揭示他们的虚伪和可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杂文语言往往使用简练明确的句子结构和犀利的词语选择。
他运用严肃而犀利的语言对时弊进行批判,令人深感鞭辟入里。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讽刺,营造出一种深刻而讽刺的意境,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总结而言,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夸张、比喻、讥讽等手法,他以简练明确的句子结构和犀利的词语选择来揭露社会现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的杂文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讽刺手法对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模板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杂文的语言讽刺艺术
的,下面试做赏析 :
一
、
反语
例 :中国军人 的
屠 戮 妇 婴 的伟 绩 ,八 国联 军 的惩 创 学 生 的武 功 ,不 幸 全 被 这 几 缕
血痕抹杀 了—— 《 记念刘 和珍君》 其 中 , “ 绩” “ 功” 伟 、 武
两 词 是 运 用 反 语 ,抨 击 了北 洋 军
通 过 反 语 、 比喻 等 修 辞 手 段 实 现
地 ,这才能够安心读 书—— ‘ 友 邦 惊诧 ”论》 把 对 内镇 压 ,对 外 投 降 的 “ 国民党 反动派政府” ,采用 曲笔 说成 “ 大人 老爷们 ” ,刻 画 出了 他 们对外十足的奴才嘴脸 ,表达
了作 者 对 “ 民党 反 动 政 府 ” 的 国 愤 慨 和蔑 视 。 六 、仿 词 例 : 中 国一 向是 所 谓 “ 关 主 义 ” 自己不 去 , 闭 ,
然 而 据 我 看 来 , 还 不 如 将 这
“ ” 割 去 了 , 同 别 人 一 样 粹
好—— 《 随感录三十五》
鲁 迅 在 文 中把 所 谓 的 “ 国 粹 ” 比喻成 “ ” “ ” , 瘤 、 疮 ,非
品卓越 的讽 刺艺术的形成 ,虽然
有作家本人 的条件 ,但从根本上
说是 当时的斗争环境 造成的 。正 像毛泽东所指 出的那 样 : “ 鲁迅 的倒掉》
雕。
同杀出一条生存 的血路 的东西” ,
强 调 它 必 须 通 过 生 活 的形 象 和 语 言 的魅 力给读 者 以艺术 感染 力 。
五 、婉 曲
例 :读 书呀 。不
错 ,学生是应该读 书的 ,但 一面
也 要 大 人 老 爷 们 不 至 于 葬 送 土
其 杂文 语言表现 出杰 出的幽默才 能 ,卓 越的讽刺艺术 ,往往使 文 章机趣横 生 ,让读者发 出会 心的 微笑 。鲁迅 杂文讽刺艺术 主要 是
简述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讽刺手法而闻名。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通过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1.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现象,通过讽刺的笔法将这些问题暴露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呐喊》中,他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扭曲,以及对封建道德的讽刺,例如描述了“送葬宋江”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 对人性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还常常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莫言的自白,讽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的颠覆。
3. 对权力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也经常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权力进行讽刺。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糜烂和腐朽,以及对旧式伦理道德的讽刺,展现了对权力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懑。
总结起来,鲁迅的讽刺手法贯穿了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对社会、人性和权力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讽刺的手法,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讽刺手法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贯穿了他的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作品。
其讽刺手法的深刻和犀利,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鲁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和讽刺,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呐喊》中,通过对晚清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扭曲;而在《彷徨》中,他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旧式封建伦理和社会倒退的现象。
这些作品以其毒舌和犀利的讽刺手法,直指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性的批判也是他讽刺手法的重要方面。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性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上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
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上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
01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将反讽从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手法上升到了一种整体性的体现,通过大体量反讽的话语和表达,深刻表现出其反传统以及提倡新文化的思想倾向。
鲁迅的反讽艺术和《故事新编》的特殊题材也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 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肖缙灵 蒋 菠一、反讽的概念及《故事新编》反讽意识的背景来源(一)反讽的概念及其发展反讽,也叫反语,指的是在讲话和书写中使用的一种讥讽的语调和手法,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能完全从字面上看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原意却恰恰与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简单来说,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相反是反讽最主要的特征。
但反讽并不只是这么理解,最早在19世纪,反讽通常是以一种修辞的方式出现,并在古希腊的戏剧中被广泛使用。
其主要用于呈现戏剧中人物之间言行的相互矛盾,或体现在哲学的对话上被看作是一种揭示对方某种理论悖论之处的方法。
主要体现在:在表面上,他接受了对方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用更深层次的反讽来获得对方认可的推论,最后得出了与对方所持观点相矛盾的结论。
[1]在19世纪之前,《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对苏格拉底式反讽的生存哲学解读此前的文章中认为,反讽仅仅是一种用于写作的修辞方法;而19世纪以后,反讽渐渐超越了传统修辞学的层面,向着哲学的方向发展。
从《雅典娜神殿断片集》弗·施勒格尔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哲学观中有一条“反讽”的道路,它体现了弗·施勒格尔对“冷酷”“理性”的反抗,并且暗示了“反讽”所代表的哲学观将会转向一种有别于“理性哲学”的哲学视野。
[2]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它已经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扩展到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变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综合性的概念。
(二)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意识的背景来源本文针对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进行研究,无疑是以文学上的反讽为主。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鲁迅杂文选读书心得5篇
鲁迅杂文选读书心得5篇《鲁迅杂文》是一本很好的册子,读完之后,有一种畅快淋漓的爽劲,昂首挺胸,横眉冷对千夫指,道尽社会不公。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鲁迅杂文选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鲁迅杂文选读书心得1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会使能力分散。
《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里,鲁迅的语气分明温和了,转而利用巧妙论证法道破知识阶级能否存在的问题。
鲁迅自嘲:“有一班从外国留学回来,自称知识阶级,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要灭亡的,却不在我所论之内,像这样的知识阶级,我还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呢。
”一巴掌拍向所谓的知识阶级,看来鲁迅的哀愁已达到悲壮的程度了。
因为中国人陋习不少,鲁迅认为这是个要不得的习惯。
常言道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习惯”停留在不思进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
《习惯与改革》一文,作者主张给“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进行一点改革。
但改革就必须革新,而不是复古,这点与作者“摒弃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最终,此文同样成为讽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开停留在“习惯”或大喊未来而依旧怠慢的革新的事实。
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也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听众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如此看来,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
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就算说到家庭这个原本带着“和”的气息的概念,鲁迅先生并没有强调家庭对人的一种正面影响。
活在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处于抗战的前夕,家庭在中国来说是个可贵的概念。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里,作者还是老调子地讽刺现状,抨击社会,鞭策有良知的人。
“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这句结语恐怕是暗含不少读者的潜意识。
在国人赌牌九,吸大麻,吃喝玩乐嫖吹赌时,鲁迅并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些什么。
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游戏,在《南腔北调集》里揭露部分丑陋的国人的面目,求的是他们能痛改前非,做个清醒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扬州大学09级汉语言文学季鹏超【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反帝国反封建和改造国民性的斗争,杂文是他主要的战斗武器,“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而真正发挥杂文的战斗性作用的与他杂文中的讽刺艺术是分不开的。
离开了讽刺性艺术,鲁迅的杂文将大大逊色,鲁迅也难成其为鲁迅了。
鲁迅的讽刺艺术是通过其语言艺术、鲜明的文学形象以及故事等体现出来的,并与之一起发挥着“匕首”、“投枪”的作用,鲁迅的这些手法的综合应用对杂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讽刺战斗性武器艺术形象故事【Abstract】Lu Xun is our country modern great writer, thinker and revolutionist. He devoted his life to anti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truggle, the essay is his main weapon," is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brothers"," daggers, spears and really play essays is" fighting role and his essays in satire art are inseparable. Leave the satirical art of Lu Xun 's essays, will greatly inferior, Lu Xun also difficult to be Lu Xun. Lu Xun's satire art through its language arts, distinctive literary images and stories reflected, and together with the play" dagger"," throw ", Lu Xun these techniqu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essay on the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Key words】Lu Xun Satire Combat weapons Artistic image Story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鲁迅正是应时代而产生的,代表中民族现代文化意识在痛苦中觉醒,促成名族文化转换的一代巨人中的杰出代表。
他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他的笔为武器,创作了诸多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
在反帝国反封建以及改造国民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杂文更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战斗武器。
鲁迅一生创作杂文700多篇,约135万字。
占全部著作字数的近百分之八十。
他的杂文全面反映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风貌,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
它“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②“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③在鲁迅的笔下,战斗性成为杂文的灵魂,它使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而鲁迅也是杂文得到了大步地发挥,成为文学花园中的一支大放异彩的奇苑。
鲁迅的杂文,幽默、泼辣、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讽刺的艺术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他对讽刺的娴熟的运用,使它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通过语言艺术,通过鲜明的形象和通过对故事的描摹等体现出来的,它们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其“匕首”、“投枪”的作用。
这种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对杂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讽刺艺术与语言艺术乳水交融。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与鲁迅的语言艺术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鲁迅语言幽默、泼辣,修辞手法灵活多样,表现力极强。
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其中蕴含的讽刺能恰好分地表达鲁迅的深刻思想,为世人所瞩目。
(一)、借助修辞格达到讽刺目的。
鲁迅的杂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很多修辞手法中含有一定的讽刺目的。
在鲁迅的杂文中,修辞格的作用往往产生一种辛辣的讽刺作用,使其文章犀利而幽默,起到“匕首”的作用,举其要者主要有反语、夸张、比喻等。
1、反语。
鲁迅是运用反语的高手,“每逢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④把自己憎恨和愤怒的感情表达出来。
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为了讽刺和揭露反动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就运用了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呀!中国人的屠戳妇婴的伟债,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在这里“文明人”发明的枪弹,攒射着三个女子,而且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作为中国军人,来屠杀妇婴,却创造了“伟债”,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在显示着“武功”,这些反语的运用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反动派统治者的残忍和无耻,更是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和悲痛。
“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都有血污~”这是何等的愤怒!在《论“费后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把“叭儿狗”说成是“国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些在阔太太、小姐后面摇尾巴的叭儿狗也正是那些反动卖国贼的形象吗?那是何等的耻辱。
岂可“国光”?这里的反语,讽刺得十分得力。
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将托派的谬论捧上天,从而更加显示其荒谬可笑,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的多,岂但是多,简直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反语的运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不是吗?当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着高超有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这高到天上的卖国贼谬论便不攻自破了。
2、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 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合现实的思想展示出来,产生一定的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来讽刺国民党的不得人心。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的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3、比喻鲁迅杂文中的比喻,生动形象、俯拾皆是,她往往就近取譬,精妙无比,在鲁迅的杂文中描写了诸多的“坏种、“屠杀者”、“帮闲文人”、“政治流氓”、“文坛魑魅”、“正人君子”、“社会渣子”等等。
这些人,鲁迅用“叭儿狗”、“蚊子”、“苍蝇”等作比喻,生动形象。
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描写的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地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用了很多的词去描绘修饰叭儿狗,使那些帮闲文人、正人君子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像这样的比喻如散落在杂文中的珠子一样,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如“耸身一摇将水点撒得人们一身一脸”的落水狗,“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犬”、“饿得精瘦的”、“丧家得资本家的走狗”、“吸人血要光哼哼地发一通议论的蚊子”、“嗡得闹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舔一点油汗”的苍蝇、“脖子上挂着小铃绎,作为知识阶层徽章”的山羊等等,不胜枚举。
(二)、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鲁迅杂文中的冷嘲热讽还体现在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中,他的杂文笔调轻松、活泼,他认为是受社会现实的制约,他要与讽刺相结合并达到讽刺的目的。
在《从讽刺到幽默》中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是不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于是虽然幽默也就免不了改变样子了,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
也就是说幽默是以现实为基础,用轻松的笔法写出可笑的讽刺的对象。
例如《拿来主义》中:“我只想鼓吹我们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以很幽默轻松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外国的有用的东西的看法,讽刺了“送去”者的赶时髦。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出’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在《文学和出汗》中,鲁迅更是用幽默笔调在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让人在“香汗”和“臭汗”的比喻中得冷嘲热讽的理趣!再如《现代史》一文在描写了街头或广场变戏法者变把戏,一套又一套,一轮又一轮,不断地卖关子,每到关子必要钱,在叙述过程中不作任何点评,直到文章最后,才说是自己写错了题目,而人们一看便知,这是说中国现代史就是统治者变花样,欺骗民众,搜刮民脂民膏的历史,文笔幽默,却发人深省。
(三)、词语的选用。
鲁迅的语言中用词很有特色,能让人耳目一新。
或高雅,或俚俗,在他的笔下都能发挥其讽刺的作用,尤其是庄俚错用,更是能造成诙谐的趣味,产生独特的讽刺效果。
1、赋予词语的新意。
一些词语鲁迅负于它新的内容,从而产生了诙谐的讽刺意味。
如“华盖”这个词,根据鲁迅在《华盖集•题记》里介绍:绍兴民俗认为:人是会交“华盖运”的,这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是成佛成仙的兆头,而俗人交了华盖运,那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于是他把自己的杂文集以《华盖集》的“华盖”为名,这“华盖”就含有自嘲、反讽的含义,意为我“处处碰壁”,遭到了“学者文人”、“正人君子”的攻击了。
《“友邦惊诧”论》中,面对学生的请愿,国民党政府却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如果“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则能“永远‘国’下去”.这里的“国”通过鲁迅的活用,收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讽刺的作用。
再如《三闲集》的“三闲”也是针对成仿吾的批评而名的具有一定反讽意味。
2、俚庄错位除了以上用词用语之外,鲁迅还把一些俚俗的词语庄用或庄语俚用,同样产生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如:在《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子匪派”考古学之一》中讲女人缠足时说:“女士们勒令自己的脚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