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自由基聚合的阻聚与缓聚
高分子化学课件-自由基聚合2
度下聚合。
3、辐射聚合(Radiation initiation)
以高能辐射线引发的单体聚合。
辐射引发聚合的特点: 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温度对聚合速率影响较小, 聚合物中无引发剂残基 吸收无选择性,穿透力强,可以进行固相聚合。
C C +C C
CCCC
0 .1 4 4 n m0 .3 -0 .4 n m0 .1 4 4 n m
0 .1 5 4 n m
当一定量单体聚合时,实验证明体系体积收缩与 单体转化率成正比,所以测定不同聚合时间的体积, 可以计算出聚合速率。
转化率C(%)与聚合时体积收缩率 V V0成线性关系:
式中: V
稳态假定
聚合度很大
等活性
引发速率 Ri:若为引发剂引发
V0
体积收缩值; 原始体积。
苯乙烯加聚反应动力学
苯乙烯在一定聚合条件下随聚合时间的增加而密度加大, 体积收缩,利用膨胀计可测出反应时体积变化,从而得 到反应速率常数。
膨胀计的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聚合容器,上 部位带有刻度的毛细管。将加有定量引发剂的单体充满 膨胀计至一定刻度,在恒温水浴中聚合。聚合开始后, 体积收缩,毛细管液面下降,根据下将值绘出曲线,从 而获得聚合速率常数。 实验中注意事项: 膨胀计要正确小心使用 毛细管要保证清洁,小心安装 实验中避免在聚合容器中有水和气泡存在 计算的K值的单位和数量级
把Ri=Rt代入式
得:
4、聚合总速率的推导:
第三个假定:
在自由基聚合的三步主要基元反应中,链引发和链增长 这两步都消耗单体,高分子的聚合度很大,用于引发的单体 远远少于增长消耗的单体, Ri<< Rp,可以忽略不计,聚合总 速率就等于链增长速率。
第2章 自由基聚合
CH2CH3 CH2=CH
CH3 CH2=C CH3
第二章 自由基聚合
2.1 引言
2.2 连锁聚合的单体 2.3 自由基聚合机理 2.4 链引发反应 2.5 聚合速率
2.6 分子量和链转移反应
2.7 阻聚和缓聚
2.3 自由基聚合机理 (mechanism of polymerization)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elementary reaction)
离子聚合:
有较高的选择性,具有供电子基的单体易进行阳 离子聚合,具有吸电子基的单体易进行阴离子聚 合或自由基聚合。
2.2 连锁聚合的单体
位阻效应 (steric effect)
位阻效应是由取代基的体积、数量、位置等所引起的。 在动力学上它对聚合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它不涉及对不 同活性种的选择性。
1, 1双取代烯类单体 CH2=CXY ,由于结构上更不对称,极化 度增加,比单取代更易聚合;但若两个取代基均体积较大(如 1,1-2苯基乙烯),则只能形成二聚体。 1,2双取代烯类单体 XCH=CHY ,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加 上位阻效应,一般不能均聚或只能形成2聚体。 三取代、四取代乙烯,一般不能聚合,但也有例外:氟代乙 烯。
活性种的产生-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形式 • 均裂 (homolysis)
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分属两个基团,带独电子的基团呈中性, 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
R
R
2R
• 异裂 (heterolysis)
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全部归属于某一基团,形成阴离子 或负离子,另一缺电子的基团,称做阳离子或正离子。
A
B
A
+B
第二章 自由基聚合
2.1 引言
2.2 连锁聚合的单体 2.3 自由基聚合机理 2.4 链引发反应 2.5 聚合速率
第六章自由基聚合-3
(a)对引发剂浓度1/2次方的偏离: 式(13)中聚合速率与引发剂浓度1/2次方成正比
是双基终止的结果;若是单基终止(对引发剂浓度的 反应级数为1级),如存在凝胶效应或沉淀聚合时,链 自由基活性末端受到包埋,难以双基终止,往往是单 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并存,则聚合速率对引发剂浓度的 反应级数介于0.5~1之间。可表示为:
2、通过对链增长速率常数kp与终止速率常数kt以及单体 浓度[M]和自由基浓度[M.]大小的综合比较,可知:增 长速率要比终止速率大3~5个数量级,因此可以得到高 聚合度的大分子。
四、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总聚合速率常数k与温度T(K)遵循Arrhenius经验公式:
k=Ae-E/RT
由前面推导可知:
(14)
以ln[M]0/[M]—t做图,若得一直线,则表明聚合速率与 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
IV、 上述式(13)微观动力学方程是在三个假定下 推导出来的:
1. 等活性理论; 2. 稳定态; 3. 聚合度很大。
还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1. 链转移反应对聚合速率没有影响; 2. 单体自由基形成速率很快,对引发速率没有显著影响。
图1 MMA溶液聚合的转化率-时间曲线 (曲线上数字表示MMA的百分浓度)
自动加速现象
1、概念
当转化率达到一定值时,因体系粘度增加而引起的 聚合速率迅速增大的现象,又称为凝胶效应。
2、自动加速现象产生的原因:
链终止反应受扩散控制所致。 (1)链自由基的双基终止过程的三步曲:
1. 链自由基的平移; 2. 链段重排,使活性中心靠近; 3. 双基相互反应而使链终止。
Ri = d[R.] / dt = 2kd[I]
(3)
由于诱导分解和/或笼蔽效应伴随的副反应,初级自由 基或分解的引发剂并不全部参加引发反应,故需引入引发 剂效率f 。
02自由基聚合ppt课件
2.3 自 由 基 聚 合 反 应 机 理
终止方式与单体结构和聚合条件有关。
一般单取代乙烯基单体聚合时以偶合终止为主,
而1,1-双取代乙烯基单体由于立体阻碍难于双
基偶合终止。
CH 3
如甲基丙烯酸甲酯:
CH 2 C
OC
OCH 3
空间位阻较大,不易双基偶合终止,相反却有5个β H,因而更容易脱去一个H发生歧化终止。
CH2=CH2,结构对称,偶极距=0,难以诱导极化, π 键难均裂。需在高温高压下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LDPE
特殊催化剂作用下低压聚合——离子聚合
HDPE
2.2 单 体
空间位阻效应—取代基的数量、位置、 (i)体单取积代—— CH2=CHX,只要满足电性要求即可
(ii) 1,1双取代—— CH2=CXY,满足电性要求一般可聚 合。取代基体积较大时,只能形成二聚体。如X、Y均为
链转移的方式 1〕向单体转移——长链自由基向单体转移反应与
链增长反应是一对竞争反应。
~CH2-CH-CH2-CH
~CH2—CH + CH2=CH
X
X
X
X
~CH2-CH2
+CH2=C
X
X
~CH=CH +CH3-CH
X
X
2.3 自 由 基 聚 合 反 应 机 理
一个长链自由基夺取另一个长链自由基的β氢原子, 形成两个大分子,其中,一个具有不饱和端基。
2.3 自 由 基 聚 合 反 应 机 理
偶 合
2
C2HC H
X 歧 化
C2HC H C H C2H XX
C HC H + X
C2HC2H X
Rt = -d[M•]/dt = 2kt[M•]2,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Radical Polymerization
链终止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增长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 稳定聚合物分子的反应。可分为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 ①偶合终止(Coupling termination):
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
CH2 CH + X CH X CH2 CH2 CH X CH X CH2
腈基对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的稳定作用是使负电荷离域在碳-氮两原子上:
具有共轭体系的烯类单体 电子云流动性大,易诱导极化,可随进攻试剂性质的不同而取不 同的电子云流向,可进行多种机理的聚合反应。因此既可进行自 由基聚合,也可进行阴、阳离子聚合。如苯乙烯、 α-苯乙烯、丁 二烯、异戊二烯等。
R
+
H2C CH +
依据单烯CH2=CHX中取代基X电负性次序和聚合
倾向的关系排列如下:
阳离子聚合
取代基 X:
NO2
CN
COOCH3
阴离子聚合
CH
CH2
C6H5
CH3
OR
自由基聚合
表2-1 常见烯类单体的聚合类型
单体 中文名称 分子式 自由基 聚合类型 阴离子 阳离子 配位
乙烯
丙烯 正丁烯 异丁烯 丁二烯 异戊二烯 氯丁二烯 苯乙烯 α-苯乙烯 氯乙烯
CH3 C CH2
异丁烯
O C O CH3
甲基丙烯酸甲酯
1,2双取代的烯类化合物XCH=CHY,因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 位阻效应大,一般不能聚合或只能形成二聚体。但有时能与其 他单体共聚,如马来酸酐能与苯乙烯共聚。 三取代、四取代的烯类化合物一般不能聚合,但氟代乙烯例外。 例如:氟乙烯、1,1-二氟乙烯、1,2-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四
续表
第三章-6:阻聚和缓聚
阻聚剂(1)
稳定自由基类:自由基捕捉剂
阻聚剂(2)
苯醌类:最常用的自由基阻聚剂;对苯二酚等也可以,
但必须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阻聚剂(3)
芳胺类,阻碍酚(防老化剂),硝基化合物;
阻聚剂(4)
氧气:室温为阻聚剂,高温为引发剂
阻聚剂(5)
变价金属氯化物:FeCl3 ,CuCl2
诱导期(Induction Time)
进行。从聚合实验开始至聚合反应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时间。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如果体系中存在起阻聚作用的物 质,则聚合反应不能正常
阻聚剂的用途与去除
用途:加入单体中,便于长期储存,运输,纯化, 防 止聚合。 如何判断有无阻聚剂:对于苯醌类阻聚剂,用5% NaOH水溶液处理,如不变色,证明已处理。否则 要进行纯化。 聚合反应前要除去阻聚剂。 方法:柱分离、洗涤、 蒸馏、分馏等。
烯丙基的自动阻聚(Autoinhibition)
所以,这类单体用自由基聚合得不到高分子量 聚合 物。丙烯,烯丙基氯等。 丁二烯对氯乙烯的聚合有阻聚作用,因为氯乙烯
单 体不够活泼。
聚合和缓聚小结
常见阻聚剂的类型 阻聚剂的应用与除去 烯丙基单体的自阻聚 活泼单体可以是不活泼单体的阻聚剂Biblioteka 郑军峰2014-11-12
阻聚剂 (Inhibitor): 容易与初始自由基或链自由
基反应, 使自由基聚合反应终止的物质。
终止每一个自由基,使自由基聚合反应完全停止。
阻聚 (Inhibition): 阻聚剂存在下使链式聚合反 应速度迅速 降为零的过程。 缓聚剂 (Retarder): 可以与与初始自由基或链自 由基反 应,使自由基的活性降低,聚合反应变慢 的物质。活性低的阻聚剂。
【高分子化学题目删减版】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第六章课后答案
【高分子化学题目删减版】高分子化学第五版第六章课后答案重复结构单元:重复组成高分子分子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 单体单元:高分子分子结构中由单个单体分子衍生而来的最大结构单元. 聚合度:单个聚合物分子中所含单体单元的数目成为该聚合物分子的聚合度. 逐步聚合反应:是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物分子是由体系中的单体分子以及所有聚合度不同的中间产物分子之间通过缩合或加成反应生成的,聚合反应可在单体分子以及任何中间产物分子之间进行. 链式聚合反应:是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单体分子之间不能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只能发生在单体分子和聚合反应活性中心之间,单体和聚合反应活性中心反应后生成聚合度更大的新的活性中心,如此反复生成聚合物分子. 单体功能度:单体分子所含的参与聚合反应的功能基或反应点的数目叫单体功能度(f). 反应程度:反应过程中功能基的转化程度. 凝胶化现象:是指在交联逐步聚合反应过程中,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体系粘度突然增大,失去流动性,反应及搅拌所产生的气泡无法从体系中逸出,可看到凝胶或不溶性聚合物明显生成的实验现象. 凝胶点:出现凝胶化现象时的反应程度叫做凝胶点,以pc表示. 诱导分解:诱导分解的实质是自由基(包括初级自由基、单体自由基、链自由基)向引发剂分子的转移反应. 引发效率:初级自由基用于形成单体自由基的百分率,以f表示.通常情况下引发效率小于100%,主要原因有笼蔽效应和诱导分解两种. 自加速现象:在许多聚合反应中,当转化率达到一定值(如15~20%)后,聚合反应速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迅速增大的反常动力学行为称为自加速现象.自加速现象主要是由体系黏度增加引起的,因此又称为凝胶效应.因为只有自由基才会双基终止,只有双基终止才会出现自加速现象,故自加速现象是自由基聚合的一个特征. 阻聚和缓聚:某些物质对自由基聚合有抑制作用,这些物质能与自由基(包括初级自由基和链自由基)反应,使其成为非自由基或反应性太低而不能增长的自由基即稳定的自由基.根据对聚合反应的抑制程度,可将这类物质分成阻聚剂和缓聚剂.阻聚剂能完全终止自由基而使聚合反应完全停止;而缓聚剂则只使部分自由基失活或使自由基活性衰减,从而使聚合速率下降.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分别称为阻聚和缓聚作用. 动力学链长:是指平均每一个活性中心(自由基)从产生(引发)到消失(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链转移常数:链转移速率常数与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以C表示,它代表这两种反应的竞争力,反映某一物质的链转移能力. 竞聚率:每种单体同系链增长速率常数与交叉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称为竞聚率. 不饱和聚酯的主要原料为乙二醇、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若要提高树脂的柔韧性可采用什么方法?比例调整的原则.用苯乙烯固化的原理是什么?考虑室温固化使用何种引发体系?乙二醇、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是合成不饱和聚酯的主要原料.乙二醇提供羟基,与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发生缩聚反应;马来酸酐可在聚酯中引入双键,增加交联密度,从而提高脆性;邻苯二甲酸酐可降低双键含量,降低交联密度,防止聚酯过脆.若要提高树脂的柔韧性,可加入饱和二元脂肪酸或长链二元醇. 不饱和聚酯是主链中含有双键的聚酯,聚合时,由二元醇提供的羟基与二元酸的羧基发生酯化反应而聚合.马来酸酐使聚合物主链含有双键,这些双键能够发生交联反应,得到体型化合物.如果加入邻苯二甲酸酐共缩聚,可以提高树脂的刚性和耐热性.用1,2-丙二醇、1,3-丁二醇以及一缩乙二醇等代替部分乙二醇进行共缩聚可以提高树脂的柔韧性.邻苯二甲酸酐和马来酸酐的比例是控制不饱和聚酯的不饱和度和以后材料的交联密度的.苯乙烯固化是利用自由基引发苯乙烯聚合并与不饱和聚酯线形分子中双键共聚最终形成体型结构,如考虑室温固化可选用油溶性的过氧化苯甲酰-二甲基苯胺氧化还原体系. 比较链式聚合和逐步聚合的特征. 链式聚合:(1)聚合过程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由于各基元反应机理不同,因此它们的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差别大;(2)单体只能与活性中心反应生成新的活性中心,单体之间不能发生聚合反应;(3)聚合体系始终是由单体、聚合产物和微量引发剂及浓度极低的增长活性链所组成;(4)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一般不随单体转化率而变(活性聚合除外),延长聚合时间,单体转化率增加.逐步聚合:(1)聚合反应是由单体和单体、单体和聚合中间产物以及聚合中间产物分子之间通过功能基反应逐步进行的;(2)每一步反应都是相同功能基之间的反应,因而每步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都大致相同;(3)单体以及聚合中间产物任意两分子间都能够发生反应生成聚合度更高的产物;(4)聚合产物的聚合度是逐步增大的.其中聚合体系中单体分子以及聚合物分子之间都能相互反应生成聚合度更高的聚合物分子是逐步聚合反应最根本的特征,可作为逐步聚合反应的判断依据. 分析产生自加速现象的原因,比较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腈三种单体在进行本体聚合时,发生自动加速现象早晚. 自加速现象产生的原因:链终止反应受扩散控制,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粘度增加,长链自由基运动受阻而导致其扩散速率下降,双基链终止速率常数kt显著下降.而链增长反应是链自由基与小分子单体的反应,粘度增加还不足于严重妨碍单体扩散,也就是说粘度增加对链增长反应的影响较小,链增长速率常数kp基本保持不变.因此,聚合反应速率方程式中RP=kP(fkd/kt)1/2[I]1/2[M]的kp/kt1/2项大幅度增加,聚合速率相应随之增加,即出现自动加速.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腈三种单体在进行本体聚合时,最早发生自加速现象的是丙烯腈,其次是甲基丙烯酸甲酯,最晚是苯乙烯.丙烯腈的单体是其自聚合物的非溶剂(即沉淀剂),在聚合过程中一旦大分子链自由基生成,很快会从单体中析出,链的自由基的卷曲和包裹都很大,双基终止困难,所以很容易发生自加速现象,聚合一开始就出现;甲基丙烯酸甲酯并不是其聚合物的良溶剂,在本体聚合时,长链自由基一定的卷曲和包裹,同时体系的黏度相对较高,所以自加速现象在较低转化率10~15%以后便开始出现;对于苯乙烯的本体聚合,由于单体是聚苯乙烯的良溶剂,长链自由基处于比较舒展状态,体系黏度相对较低,双基扩散终止比较容易,所以自加速现象出现得较晚,要到转化率30%左右. 自由基聚合中,链终止反应比链增长反应的速率常数要大四个数量级左右,但一般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却仍然可以得到聚合度高达103 ~104以上的聚合物,为什么?链终止和链增长是一对竞争反应,两者的活化能都较低,反应速率均很快.但相比之下,链终止活化能更低:链增长活化能约为20~34kJmol-1,链终止活化能约为8~21kJmol-1.因此,链终止反应速率常数远大于链增长速率常数(分别为106~108 Lmol-1S-1、102~104 Lmol-1S-1).但在自由基聚合体系中,链自由基浓度很低,约为10-7~10-9molL-1,远远小于单体浓度(一般约为1molL-1).综合考虑速率常数和反应物浓度,链增长反应速率较链终止反应速率高三个数量级. 苯乙烯本体聚合时,加入少量乙醇后聚合产物分子量下降,加入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产物分子量增加,请解释. 加少量乙醇时,聚合体系仍为均相,但是由于乙醇的链转移作用会使其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当乙醇量增加到一定比例后,聚合体系变为非均相沉淀聚合此时由于增长自由基被包埋会出现明显的自动加速现象,从而造成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反而比本体聚合的高. 乳液聚合的一般规律是:初期聚合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然后进行恒速聚合,最后聚合速率逐渐下降.试从乳液聚合机理(和动力学方程)分析上述动力学现象. 阶段I:乳胶粒生成阶段—成核期. 引发剂在水相中分解,产生的自由基扩散至增容胶束内,随即在增容胶束中发生聚合反应,使增容胶束转变成乳胶粒.此阶段相态特征是乳胶粒、增溶胶束和单体液滴三者共存. 聚合反应开始后,水相中的自由基进攻增溶胶束,将生成越来越多的新乳胶粒.聚合发生场所的增多意味着聚合速率的增加,以动力学的角度看,这段可称为加速期. 随着聚合的进行,乳胶粒可不断地吸收来自单体仓库—单体液滴扩散而来的单体,以补充聚合消耗掉的单体,而使单体浓度保持在一平衡(饱和)水平.这样,乳胶粒逐渐变大,而单体液滴体积相应不断缩小,但数目保持不变. 乳胶粒不断增大,要保持稳定,就需要更多的乳化剂分子对其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乳化剂从水相转移到乳胶粒表面上,使溶解在水相中的乳化剂不断减少,直到其浓度低于CMC,增溶胶束不稳定而被瓦解破坏以至最后消失,相应地乳胶粒的数目也不再增加,这时标志着阶段I的结束.单体转化率仅约为2-15%. 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这阶段乳胶粒数目保持恒定,约为开始存在胶束数的0.1%.同时单体液滴的存在为乳胶粒内的聚合反应提供稳定的单体补充,因此聚合速率是恒定状态,又被称为恒速期.随着聚合的进行,乳胶粒体积不断增大,单体液滴体积不断缩小,直至最后消失,意味着恒速期的结束,此时单体转化率约为15~60%范围内.这阶段体系的相态特征是乳胶粒和单体液滴二者共存. 阶段Ⅲ:聚合后期(完成)阶段这阶段乳胶粒数目虽然不变,但单体液滴消失,乳胶粒内单体得不到补充,所以乳胶粒内单体浓度逐步减小,聚合速率不断降低,直至聚合完全停止,因此又称减速期.聚合完成后乳胶粒熟化,外层由乳化剂包围的聚合物颗粒,其相态特征是只有乳胶粒(最后变成聚合物颗粒). 概况地说,乳液聚合机理是:在胶束中引发,随后在乳胶粒中进行增长.单体/聚合物乳胶粒平均只有一半含有自由基. 聚合速率方程为:Rp=kp[M][N]/2式中,kp为链增长常数;[M]为乳胶粒中单体浓度;[N]为乳胶粒数目.又故由速率方程可知,当聚合温度一定时,kp是常数,此时聚合速率主要取决于[M]和[N].在聚合初期,由于单体液滴(单体储库)存在,扩散速度一定,所以乳胶粒中的单体浓度[M]也近似为常数.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乳胶粒的数目不断增多,由此导致聚合速度随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聚合进行一定时间后,乳胶粒的数目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体液滴又未消失,此时[N]和[M]都近似恒定,所以聚合速度进入恒速期.最后由于单体液滴消失,乳胶粒中的[M]急剧下降,导致聚合速率下降. 典型乳液聚合的特点是持续反应速度快,产物分子量高.在大多数本体聚合中又常常出现反应速度变快,分子量增大的现象.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比较其异同. 典型乳液聚合反应中,聚合是在乳胶粒中进行.平均每个乳胶粒中只有一个活性链增长,若再扩散进入一个自由基即告终止.由于链自由基受乳化剂的保护因而双基终止的概率小,链自由基的寿命长,链自由基浓度比一般自由基聚合要高得多,因此反应速度快,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高. 在本体聚合达到一定转化率后,由于体系黏度增大或聚合物不溶等因素,使链终止反应受阻,导致活性链浓度增大,活性链寿命延长,结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两者相似或相同之处是,聚合体系中活性链浓度比一般自由基聚合要大,活性链寿命亦比一般自由基聚合时要长.但二者的控制因素不同.在乳液聚合中,通过改变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可以控制体系中链自由基的浓度和寿命,从而可持续维持反应的高速度和产物的高相对分子质量.而在本体聚合中,自动加速是由于体系物理状态不断变化造成的,这种状况虽可改变但其可控性不如乳液聚合. 在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能否出现自动加速效应,为什么?在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自动加速效应.自由基聚合反应过程中出现自加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体系的黏度不断增大,当体系的黏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双基终止受阻碍,因而kt明显变小,链终止速度下降;但单体扩散速度几乎不受影响,kp下降很小,链增长速度变化不大,因此相对提高了聚合反应速度,出现了自动加速现象.在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由于相同电荷互相排斥不存在双基终止,因此不会出现自动加速效应. 用动力学法推导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并说明:(1)推导过程中的假定;(2)可能产生的偏离;(3)何谓竞聚率,其物理意义是什么?-d[M1]/dt=k11[M1*][M1]+k21[M2*][M1] -d[M2]/dt=k12[M1*][M2]+k22[M2*][M2] d[M1]/d[M2]=k11[M1*][M1]+k21[M2*][M1]/k12[M1*][M2]+k22[M2*][M2] 由稳态条件:k12[M1*][M2]= k21[M2*][M1] 又r1 = k11/k12,r2 = k22/k21 整理得d[M1]/d[M2]=([M1]/[M2])×(r1[M1]+[M2])/(r2[M2]+[M1]) (1)推导过程中的假定:(a)链增长活性中心的活性与链长无关;(b)长链假定,即链增长是消耗单体并决定共聚物组成的最主要过程,引发与终止反应对共聚物组成没有影响;(c)稳态假设,体系中两种链增长活性中心的浓度恒定;(d)不考虑前末端(倒数第二)单元结构对链增长活性中心的影响;(e)假设共聚反应是不可逆的.(2)该方程不适用于有解聚的二元共聚,有前末端效应的二元共聚,以及多活性种的二元共聚. (3)竞聚率是单体均聚链增长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即r1=k11/k12,r2=k22/k21;它表征两个单体的相对活性,根据r值可以估计两个单体共聚的可能性和判断共聚物的组成情况. 在生产丙烯腈(M1)和苯乙烯(M2)共聚物时,已知r1=0.04,r2=0.4,若在投料重量比为24:76(M1: M2)下采用一次投料的工艺,并在高转化率下才停止反应,试讨论所得共聚物组成的均匀性. 此共聚体系属于r1<1,r2<1有恒比点的共聚体系,恒比点的f1若为(f1)A,则(f1)A=(1-r2)÷(2-r1-r2)=(1-0.4)÷(2-0.4-0.04)=0.385两单体的分子量可知,两单体投料重量比为24:76,相当于其摩尔比为45:70,则f1为0.39.f1与(f1)A十分接近.因此用这种投料比,一次投料于高转化率下停止反应仍可制得组成相当均匀的共聚物. 过硫酸盐无论在受热、受光或受还原剂作用下均能产生SO4- ·自由基.如果要随时调整反应速度或随时停止反应,应选择哪种方式产生自由基.如果工业上要求生产分子量很高的聚合物,需聚合温度尽量低,应选择哪种方式产生自由基. 选用受光引发、停止光照或改变光强可以停止或调节反应速度.选用氧化还原体系,通过乳液聚合,可以在较低聚合度下得到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合物. 在自由基均聚反应中,乙酸乙烯酯的聚合速率大于苯乙烯,但在自由基共聚反应中,苯乙烯单体的消耗速率远大于乙酸乙烯酯,为什么?若在乙酸乙烯酯均聚时,加入少量苯乙烯将会如何,为什么?自由基聚合反应中,聚合反应速率由单体活性和自由基活性两者共同决定.苯乙烯带共轭取代基,乙酸乙烯酯不带共轭取代基,而单体及其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与其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密切相关,取代基的共轭效应越强,单体活性越高,但自由基越稳定,活性越小.因此,由于取代基的共轭效应,苯乙烯单体的活性大于乙酸乙烯酯单体的活性,苯乙烯自由基的活性低于乙酸乙烯酯自由基的活性.但由于取代基共轭效应对自由基活性的影响要比对单体活性的影响大得多,即取代基共轭效应使苯乙烯自由基活性相对乙酸乙烯酯自由基活性下降的程度比其单体活性相对乙酸乙烯酯单体活性增大的程度要大得多,因此两者综合的结果是苯乙烯单体与苯乙烯自由基反应的活性比乙酸乙烯酯单体与乙酸乙烯酯自由基反应的活性要低得多,即乙酸乙烯酯均聚反应速率远大于苯乙烯均聚反应速率.但在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的共聚体系中,苯乙烯单体和乙酸乙烯酯单体共存于同于聚合体系中,两单体面对的自由基是相同的,因此两单体的消耗速率仅取决于单体活性,由于苯乙烯单体活性大于乙酸乙烯酯,体系中的自由基优先与苯乙烯单体反应,因此苯乙烯的消耗速率远大于乙酸乙烯酯.在乙酸乙烯酯均聚体系中加入少量的苯乙烯时,由于苯乙烯活性高于乙酸乙烯酯,自由基优先与苯乙烯反应,链自由基转化为苯乙烯自由基,而苯乙烯自由基由于苯环的共轭效应其活性低于乙酸乙烯酯自由基,结果聚合反应由原来的高活性自由基与低活性单体之间的反应变成了低活性自由基与低活性单体之间的反应,使得乙酸乙烯酯聚合反应速率下降. 讨论无规、交替、接枝和嵌段共聚物在结构上的差别. (1)无规共聚物,两种单体单元M1和M2呈无序排列,按概率分布:; (2)交替共聚物,M1和M2两种单体单元有规则的交替分布: ; (3)嵌段共聚物,M1和M2两种单体单元各自组成长序列链段相互连结而成: (4)接枝共聚物,以一种单体为主链,在主链上接上一条或多条另一单体形成的支链: 比较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的基本特征和优缺点. 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或分散介质(常为水)的条件下,由少量引发剂或光、热、辐射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反应.根据需要有时还可加入必要量的颜料、增塑剂、防老剂等.优点:产品纯度高,有利于制备透明和电性能好的产品,聚合设备也较简单.另外,由于单体浓度高,聚合反应速率较快、产率高.缺点:聚合体系由于无溶剂存在而粘度大,自加速现象显著,聚合热不易导出,体系温度难以控制.因此会引起局部过热甚至暴聚而影响最终产物的质量,如变色、产生气泡、分子量分布宽等.为了解决聚合热的导出问题,实验室或工业上往往采用分段聚合工艺,即分预聚合和后聚合两段进行.可先在低温下预聚合,然后逐渐升高温度进行后聚合.也可相反,先在较高温度下预聚合,控制转化率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再迅速冷却再较低温度下缓慢聚合(后聚合). 溶液聚合是把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在溶液状态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优点是溶剂可作为传热介质,有利于聚合热的导出,体系温度容易控制;体系粘度低,自加速现象较弱,体系中聚合物浓度被溶剂稀释而变小,向聚合物链转移生成支化或交联产物的几率大大降低.缺点是体系单体浓度小,聚合速率较慢而使生产效率下降;由于适用溶剂,对人体或环境都有污染;同时产物是聚合物溶液,必然涉及聚合物分离纯化,溶剂回收等后序,增加了成本;再者由于溶剂的链转移作用,溶液聚合难以合成分子量较高的聚合物. 悬浮聚合是在分散剂存在下,借助搅拌把非水溶性单体分散成小液滴悬浮于水中进行的聚合反应.优点是水做分散介质,无毒安全,散热好,温度易控制;由于产物是珠状或粉状的固体微粒,分离、干燥等后处理方便,适宜大规模生产.主要缺点是分散剂易残留于聚合物中,而使其纯度和透明性降低. 乳液聚合是非水溶性(或低水溶性)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和搅拌下,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而进行的聚合反应.乳液聚合的优点有:用水作分散介质、传热、控温容易;体系粘度与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物含量无关,反应后期体系粘度仍然较低,有利于搅拌、传热和物料输送,特别适合制备粘性大的橡胶类聚合物;由于特殊反应机理,导致聚合速率较快,产物分子量高,且不像其它聚合方法那样,聚合速率与产物聚合度成反比规律的限制,能在提高聚合分子量的同时又不牺牲聚合速率.缺点是产物含乳化剂而纯度差,需经破乳、洗涤、干燥等后工序,增加生产成本.。
阻聚和缓聚
DPPH分子能够化学计量地消灭一个自由基,素有自由基扑捉剂之称。
R
R ·+
O2N
N N·
歧化 NO2
O2N
NN H
(21)
NO2
O2N
O2N
DPPH通过链转移反应扑捉自由基后,变为无色,而起始为黑 色,故可通过比色法,采用DPPH定量测定引发剂的引发效率。
15
高分子化学
3.11 阻聚和缓聚
iii、电荷转移型阻聚剂有氯化铁、氯化铜等
10
高分子化学
3.11 阻聚和缓聚
(2)阻聚剂的阻聚机理
i、加成型阻聚剂
与链自由基快速加成,使之转化为活性低的自由基,从而起 到阻聚剂或缓聚剂的作用。
常见的有氧气、硫、苯醌衍生物和硝基化合物等。
• 苯醌
苯醌的阻聚行为比较复杂,可能涉及下列一些加成和 氢转移反应:
11
高分子化学
3.11 阻聚和缓聚
9
高分子化学
3.11 阻聚和缓聚
2、几类典型的阻聚剂和阻聚机理
(1)阻聚剂分类 i、按组成结构
• 分子型阻聚剂
苯醌、硝基化合物、芳胺、酚类、含硫化合物等;
• 自由基型阻聚剂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等。 ii、按阻聚剂和自由基反应的机理
• 加成型阻聚剂 • 链转移型阻聚剂 • 电荷转移型阻聚剂
在高转化时,特别有凝胶效应时则不适合
GPC -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3.10.1 聚合度分布
歧化终止:
数均聚合度:
1 Xn 1 p
聚合度分布指数:
重均聚合度:
X
1 p 1 p
X 1 p 2 Xn
第2.7节 自由基聚合的阻聚与缓聚
这类阻聚剂与自由基的反应可有歧化和夺 氢两种方式。例如:DPPH(1,1-二苯基氢两种方式。例如:DPPH(1,1-二苯基-2-三硝 基苯肼) 基苯肼)
NO2 R• + • N-N NO2 R NO2
歧化
NO2 → N-N NO2 NO2
CH3 H3C C + CN
O2N N N O2N
·
·
夺氢 NO2
由于链转移生成的烯丙基自由基很稳定。不 由于链转移生成的烯丙基自由基很稳定。 能引发单体聚合,只能与其它自由基终止, 能引发单体聚合,只能与其它自由基终止,起缓 聚或阻聚作用。 聚或阻聚作用。 注意:但是如果双键上有吸电子取代键, 注意:但是如果双键上有吸电子取代键,如甲基 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等: 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等:
阻聚剂的脱除 物理法(精馏、蒸馏、置换) 1. 物理法(精馏、蒸馏、置换) 对阻聚剂与单体沸点差较大的体系可以采用 精馏或蒸馏的方法; 精馏或蒸馏的方法; 对氧等气体阻聚剂采用惰性气体置换的方法。 对氧等气体阻聚剂采用惰性气体置换的方法。 2. 化学法 向单体中加入能与阻聚剂进行化学反应的物 质,使阻聚剂转化为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再用 使阻聚剂转化为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 去离子水进行水洗、干燥。 去离子水进行水洗、干燥。
▲常见阻聚剂的阻聚常数 阻聚常数的定义
阻聚剂 DPPH 苯醌
Cz = kz / kp
单体
常见阻聚常数表p53 2常见阻聚常数表p53 2-22
温度℃
44
44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4 45 50 50 60 60
CZ
2000
5.5 0.91 528 0.0002 0.012 0.0001 0.015 0.00464 0.326 11.2 0.075 470 33000 14600 536 3.33
第 节 自由基聚合的阻聚与缓聚
(i) 芳胺类
M n +
H N
M n H +
N
稳 定 自 由 基
(ii) 酚:如三取代苯酚
R1 R' +
OH R2
O
O
O
R1
R2 R1
R2 R1
R2
R'H +
R3
R3
R3
R3
OR'
O
O
R'
R1
R2 R1
R2 R1
R2
+ R'
+
R'
R3
R3
R3
单体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常加入阻聚剂以防止 单体聚合,因此单体在聚合反应以前通常要先除 去阻聚剂(通过蒸馏或萃取),否则需使用过量 引发剂。
三、阻聚剂的分类
阻聚剂和缓聚剂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链转移型阻聚剂
指含有氮或氧独电子的化合物,它们在空气 中稳定,与自由基发生链转移反应,反应后生 成非自由基,从而可阻止引发单体聚合。
▲常见阻聚剂的阻聚常数
阻聚常数的定义 Czkz常/见kp阻聚常数表p53 2-22
阻聚剂 DPPH 苯醌
苯酚 苯胺 硝基苯
硫 氧 FeCl3在DMF中
单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苯乙烯
丙烯酸甲酯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甲酯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 醋酸乙烯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醋酸乙烯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RCH2 CH CH2 X
+nM
R CH2 CH n CH2 CH CH2 X CH2 X
中科大 历年高化名词解释
有下划线的部分,表示该概念的核心,有助于快速记忆。
第一个句号以后的为拓展知识,可不作答。
第一部分科大历年考研名词解释2011活性中心等活性:链终止反应:聚合度:2010界面缩聚:两单体分别溶解于两不互溶的溶剂中,反应在两相界面上进行的缩聚,具有明显的表面反应的特性。
最高聚合温度:聚合和解聚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温度胶束成核:乳液聚合中,对于水溶性小的单体,通过自由基扩散进入胶束内引发单体聚合,使胶束变成胶粒的过程均相成核:水溶性较大的单体,除了胶束成核外,自由基会引发水相中的单体聚合,聚合物发生沉淀并吸附乳化剂于表面,形成乳胶粒子的过程。
定向聚合:能够生成立构规整聚合物的聚合。
理想共聚合:竞聚率 r1*r2=1的共聚反应。
2007遥爪聚合物:分子链两端带有特殊官能团的聚合物。
悬浮聚合: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四部分组成。
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的质量占总聚合物质量的分率。
活性聚合:无终止的聚合反应。
①单体消耗完后,活性中心仍然存在,再加入单体可继续聚合(如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SBS)②无链转移,产物单分散接枝反应效率:2006开环聚合:状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开环,形成线形聚合物的聚合反应交联聚合物:分子链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聚合物官能团等活性:在缩聚反应中假定两官能团或多官能团单体的官能团反应活性是相等的,与分子量的大小无关动力学链长:引发聚合反应的自由基所消耗的单体分子平均数凝胶效应: 在自由基链式聚合中,反应速率随转化率的提高自动增加的现象接枝共聚物:聚合物主链只由某一种结构单元组成,而支链则由其它单元组成聚合物老化:聚合物及其制品在加工、贮存及使用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及力学性能逐步变坏,这种现象称老化竞聚率: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用于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几率效应:高分子链上官能团相互反应,或与小分子反应时,由于反应了的官能团之间残留有未反应的单个官能团,因这些官能团难于继续进行反应,存在着最大转换率2005聚合物:有许多结构和组成相同的单元相互键接而成的大分子本体聚合:在引发剂、热、光或高能射线照射的作用下只有单体存在的聚合反应诱导期:聚合体系中存在杂质、阻聚剂等时,聚合反应完全停止,只有当阻聚剂耗尽时,聚合才开始进行,聚合反应停止的的这一阶段叫做诱导期自动加速效应:在自由基链式聚合中,反应速率随转化率的提高自动增加的现象。
分子量和链转移反应(含阻聚和缓聚)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
将已经预聚好的聚丁二烯加到单体苯乙烯中进行共 聚,反应中苯乙烯链自由基向聚丁二烯转移,结果 形成带聚苯乙烯短支链的聚丁二烯。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
• 高抗冲聚苯乙烯可以通过5 %顺丁橡胶的苯乙烯溶液 在搅拌的条件下聚合而成, 橡胶相成颗粒状分散在连 续的聚苯乙烯塑料相中, 形成海岛结构,而在橡胶 粒子内部,还包藏着相当 多的PS,在两相界面上形 成一种接枝共聚物。
链转移反应:链自由基除了进行链增长反应外,还可向 其它分子发生链转移反应,在其本身失去活性生成高分子 链的同时,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如果新的自由基具有足 够活性的话,可再引发单体聚合:
M x + YS 揪 ? M xY
kt r
S
M
S +M揪
ka
SM
井 SM 2 鬃 桩
链转移反应对聚合速率和聚合度的影响
HIPS的胞状结构
解释下列现象
已知在苯乙烯单体中加入少量乙醇进行聚合时,所 得聚苯乙烯的分子量比一般本体聚合要低。但当乙 醇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得到的聚苯乙烯的分子 量要比相应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的要高。
加少量乙醇时,聚合体系仍为均相,由于乙 醇的链转移作用使其分子量降低; 当乙醇量增加到一定比例后,聚合体系非均 相沉淀聚合,此时由于链自由基被包埋会出现明 显的自动加速效应,从而造成产物的相对分子质 量比本体聚合的高。
2.6 分子量和链转移反应
1、动力学链长 (ν )
(1)定义:平均每一个活性中心从引发开始到消失这一过程中 (包括链转移反应的延续)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表达式 (2)关系式
ν = Rp / Rt
[M ] 1/ 2 1/ 2 2( fkd kt ) [I ]
阻聚和缓聚
CH2 CHR + O 苯醌
CH O CH2 CHR O CHR + HO HO CH2 CHR O O
O
CH2 CHR O
O
(17)
生成的自由基由于有苯环的强共振作用而稳定,引发活性低。
极性效应对苯醌(缺电子物质)的阻聚作用有显著影响。
12
高分子化学
3.11 阻聚和缓聚
• 芳族硝基化合物
.
17
高分子化学
3.11 阻聚和缓聚
烯丙基单体聚合低活性的原因:
一方面,单体活性不高且加成反应生成的链自由基是二级 碳自由基,不稳定,不利于加成反应的进行; 另一方面,由于烯丙基氢很活泼,且链转移后生成的烯丙 基自由基由于有双键的共振作用非常稳定,因此对链转移 反应非常有利。这样,由于链转移反应极易发生,ktr>>kp,
反应方程式如下hC O
N O
-
O O CPh
PhC O O CPh + O N
TEMPO可以加速BPO的分解,活化能由 120kJ/mol降为40kJ/mol,大大提高了链引发 的速率。
SFRP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O C O CH2 CH n CH2 CH O N kL k-L
O C O CH2 CH n CH2 CH O N
例如:SFRP方法可以制成分子量分布很窄的聚 苯乙烯
引发-链转移-终止法(iniferter法)
引发转移终止剂:在自由基聚合过程 中同时起到引发、转移、终止作用的一类 化合物。 目前已发现很多可作为引发转移终止 剂的化合物,可分为光分解型和热分解型 两种。
a.光引发转移终止剂
一般含有S-S或C-S弱键,主要是指含有二硫代 二乙基氨基甲酰氧基(DC)基团的化合物。 通式是 例如
二章_自由基聚合(终稿)
ln[ M ]e
1 H ( S ) R Te
- -
(2-1)
其中,H 和S 分别为平衡单体浓度等于 1 mol· L-1 时的焓变和熵变。 聚合热的大小和聚合极限温度的高低常常用来粗略判断聚合物热稳定性的高低。 聚合热 数值大的单体生成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比较高; 聚合热数值小的单体生成的聚合物的热稳定 性比较低。 聚合极限温度高的单体生成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比较高; 聚合极限温度低的单体 生成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比较低。 开发某一聚合物时, 单体能否聚合须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考察。 如果从热力学 上已经判断不能聚合,就不必作动力学研究。 2.2.2 自由基聚合(radical polymerization)反应机理 一、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活性 某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中弱共价键的均裂和具有单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产生自
2
由基的两种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加热、光照和高能辐射等方式也可以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的活性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 即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 一般而言: (1)取代基的共轭效应的结果,使自由基电子云密度降低,从而降低了自由基的能量,自 由基稳定性增强。 (2)取代基诱导效应:推电子取代基的+I 效应使自由基电子云密度增加, 能力升高,自由基稳定性降低;而吸电子取代基的-I 效应使自由基电子云密度降低,能量 降低,自由基稳定性增强。 (3)空间位阻效应:取代基的位阻和排斥作用,给自由基的反应 增加了困难,自由基稳定性增强。 当(1)和(2)对自由基稳定性影响发生矛盾时,共轭效应起主导作用。当(2)和(3) 对自由基稳定性影响发生矛盾时,空间位阻效应起主导作用。 判断哪一类活性的自由基适合引发烯烃单体进行聚合的总原则是: (1) 太高活性的自由 基如氢自由基和甲基自由基的产生需要很高的活化能, 自由基的产生和聚合反应的实施都相 当困难。 (2)太低活性的自由基如卞基自由基和烯丙基自由基的产生非常容易,但是它们不 仅无法引发单体聚合, 反而常常会于别的活泼自由基进行独电子之间的配对成键, 形成稳定 化合物。 (3)中等活性的自由基(如 RC HCOR、RC HCN、RC HCOOR 等)和苯基自由基 是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反应最常见的自由基。 二、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自由基聚合反应一般都包括三个基元反应,即分子链的引发(chain initiation) 、增长 (chain propagation)和终止(chain termination)反应。自由基聚合基元反应的特点是:慢 引发、快增长、速终止,三者速率常数递增。其中链引发反应速率主要由引发剂分解速率决 定。链终止反应包括双基终止和转移终止两种类型。 双基终止包括双基偶合终止和双基歧化终止。 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 终止反应称作双基偶合终止(coupling termination) 。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 其它原子的终止反应,则称作双基歧化终止(disproportionation termination) 。 双基偶合终止有三个特点: (1) 相对分子质量 2 倍于链自由基; (2) 带 2 个引发剂残基; (3)分子中含一个头-头连接结构单元。双基歧化终止也有三个特点: (1)相对分子质量 与链自由基相等; (2)带 1 个引发剂残基; (3)一半分子链端饱和,一半分子链端含双键。 这各自的三个特点可用来判断某一聚合反应各终止方式所占的比例。 不同单体的聚合反应具 有不同的链终止反应方式, 主要取决于单体结构和反应条件。 最常见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腈 是按双基偶合方式终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是按照双基歧化终止方式完成聚合反应的。 由于双基歧化终止涉及活化能较高的氢原子转移, 所以升高反应温度往往会导致歧化终止倾 向的增加。 链转移反应包括:向单体转移、向引发剂转移、向溶剂转移、向大分子转移和向阻聚物 质转移。聚氯乙烯是典型的以向单体转移的方式来终止聚合反应的。 三、自由基聚合反应特点 自由基聚合的反应特点为: (1)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微观上可以明显地区分成链的引发、 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其中引发速率最小,是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可以概括为 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2)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一个单体分子转变成大分 子的时间极短,不能停留在中间聚合度阶段,反应混合物仅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在聚合全 过程中,聚合度变化较小。 (3)在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相应提高。 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对相对分子质量影响较小。 (4)少量(0.01%~0.1%)阻 聚剂足以使自由基聚合反应终止。 2.2.3 链引发反应
自由基聚合—缓聚与阻聚
~~~Mn• + X
~~~Mn X •
阻聚剂和自由基的反应 就像单体的增长反应一样
常见的有
苯醌衍生物 硝基化合物 氧气 硫
活性低或活性无
苯醌
苯醌的阻聚行为比较复杂,可能涉及下列的加成和氢转 移反应:
CH2 CHR + O
电荷转移型阻聚剂
一些变价金属盐可与自由基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反应(即 氧化-还原反应),将自由基转化为非自由基,使之失去活 性,阻止或减慢聚合反应。如氯化铁、氯化铜等
CH2 CH + Fe3+Cl3 X
Cl CH2 CH + Fe2+Cl2
X
HC CH + Fe2+Cl2 + HCl X
氯化铁不仅阻聚效率高,并能化学计量地消灭一个自由 基,因此,可用于测定引发速率。
稳定自由基型阻聚剂(终止型)
~~~Mn• + X •
~~~Mn X
主要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由于硝基的吸电 子倾向,苯环的共轭效应,使得DPPH成为稳定自由基。它不能 引发单体,却能与活性自由基发生双基终止。
R
R+
O2N NN
O2N
NO2
O2N
NN
NO2
H
O2N
DPPH分子能够化学计量地消灭一个自由基,因此素有自 由基捕捉剂之称DPPH起始为黑色,通过链转移反应捕捉自由 基后,变为无色,故可通过比色法,采用DPPH定量测定引发 剂的引发效率
6.2 阻聚剂和缓聚剂的类型
✓ 加成型阻聚作用 ✓ 终止型阻聚作用 ✓ 链转移型阻聚作用 ✓ 电荷转移型阻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氧自由基有时与少量单体或自由基反应,生成 过氧自由基有时与少量单体或自由基反应, 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低温时稳定, 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低温时稳定,高温时却能分解为 活泼自由基,起引发作用。 活泼自由基,起引发作用。 因此氧在低温时(<100oC)为阻聚剂。高温时则可作 因此氧在低温时( 为阻聚剂。 引发剂。 引发剂。乙烯的高压高温聚合用氧做引发剂就是利用此道 理。
阻聚剂的脱除 物理法(精馏、蒸馏、置换) 1. 物理法(精馏、蒸馏、置换) 对阻聚剂与单体沸点差较大的体系可以采用 精馏或蒸馏的方法; 精馏或蒸馏的方法; 对氧等气体阻聚剂采用惰性气体置换的方法。 对氧等气体阻聚剂采用惰性气体置换的方法。 2. 化学法 向单体中加入能与阻聚剂进行化学反应的物 质,使阻聚剂转化为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再用 使阻聚剂转化为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 去离子水进行水洗、干燥。 去离子水进行水洗、干燥。
六、 阻聚剂在引发反应速率测定中的应用 AIBN类型以外的引发剂分解动力学的研 除AIBN类型以外的引发剂分解动力学的研 究可以采用加入高效阻聚剂的方法。 究可以采用加入高效阻聚剂的方法。其他类型 引发剂分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加入高效阻 聚剂的方法。 2,2-二苯基-2,4,6聚剂的方法。如2,2-二苯基-2,4,6-三硝基苯肼 (DPPH)能够定量捕捉自由基 能够定量捕捉自由基, (DPPH)能够定量捕捉自由基,将其定量加入单 体——引发剂体系以后只需测定聚合反应的诱 引发剂体系以后只需测定聚合反应的诱 导期长短即可测得引发剂的分解速率: 导期长短即可测得引发剂的分解速率:
与阻聚剂
兼 阻聚 聚
缓聚作用
诱导期
单体在贮存、 单体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常加入阻聚剂以防 止单体聚合, 止单体聚合,因此单体在聚合反应以前通常要先 除去阻聚剂(通过蒸馏或萃取), ),否则需使用过 除去阻聚剂(通过蒸馏或萃取),否则需使用过 量引发剂。 量引发剂。 三、阻聚剂的分类 阻聚剂和缓聚剂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链转移型阻聚剂 1.链转移型阻聚剂 指含有氮或氧独电子的化合物, 指含有氮或氧独电子的化合物,它们在空 气中稳定,与自由基发生链转移反应, 气中稳定,与自由基发生链转移反应,反应后 生成非自由基,从而可阻止引发单体聚合。 生成非自由基,从而可阻止引发单体聚合。 主要品种:1,1-二苯基- 三硝基苯肼(DPPH)、 主要品种: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 芳胺、 芳胺、酚类
氧含量 含氧不足 链自由基 ~CHX• 取代基 阻聚剂选择
X为给电子 先选醌类、芳硝基化合物,后选酚类或芳胺 X为吸电子 先选酚类、胺类,后选醌类、芳硝基化合物
含氧充足
~CHX• ~CHXOO•
先选酚类、胺类,或酚胺混合;后选醌类、 芳硝基化合物、变价金属盐等
五、阻聚剂的利用与脱除 利用: 利用: 1,1-二苯基- 三硝基苯肼(DPPH) (DPPH)、 ①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 FeCl3 定量与自由基反应, 能1:1 定量与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捕捉剂,测定引发速率及f 自由基捕捉剂,测定引发速率及f ②单体保存,为防止自聚,加入少量阻聚剂。 单体保存,为防止自聚,加入少量阻聚剂。 聚合过程中,为防止双键反应,加入少量阻聚剂。 ③聚合过程中,为防止双键反应,加入少量阻聚剂。
(i) 芳胺类
Mn + H N N MnH + 稳 定自 由基
(ii) 酚:如三取代苯酚
OH R1 R' + R3 R2 R'H + R3 OR' R' R1 R2 R1 + R' R3 R3 O R2 + R' R3 R1 R3 O R2 R1 O R2 R1 O R2 R1 O R2
R3
2
电荷转移型阻聚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苯乙烯 丙烯酸甲酯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甲酯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 醋酸乙烯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醋酸乙烯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 苯乙烯 丙烯腈
苯酚 苯胺 硝基苯
硫 氧 FeCl3在DMF中
四、阻聚剂的选择 因阻聚剂较多,且对不同单体阻聚效果又不 因阻聚剂较多, 所以,如有对应的阻聚常数, 同,所以,如有对应的阻聚常数,可按阻聚常数 选择,如没有对应的阻聚常数,按下面方法选择。 选择,如没有对应的阻聚常数,按下面方法选择。
(iii) 硝基化合物:硝基苯、多硝基苯
Cl Mn + NO2 NO2 Mn Cl NO2 NO2
Cl R RH + Mn NO2 NO2
4
烯丙基单体的自动阻聚作用
所谓烯丙基类单体是指带有以CH2=CH-CH2Y为 所谓烯丙基类单体是指带有以CH =CH烯丙基类单体是指带有以 通式的取代烯烃。 通式的取代烯烃。因为自由基与烯丙基单体反应 存在加成和转移两个竞争反应: 时,存在加成和转移两个竞争反应:
一些含活泼氢的芳仲胺和酚类, 一些含活泼氢的芳仲胺和酚类,其活泼氢 易被自由基夺去, 易被自由基夺去,而本身则因苯环共振作用生 成稳定自由基,该自由基不能引发聚合, 成稳定自由基,该自由基不能引发聚合,而与 其它自由基发生终止反应。 其它自由基发生终止反应。 常见的有:芳胺,对苯二酚,2,6常见的有:芳胺,对苯二酚,2,6-二叔丁 甲基苯酚等 基-4-甲基苯酚等。
(ii) 苯醌
CH2 CHR + O 苯醌
CH O CH2 CHR O CHR + HO HO CH2 CHR O O
O
CH2 CHR O
O
苯醌上的氧原子或碳原子都可能与自由基加 分别生成醚或醌。 成,分别生成醚或醌。生成的自由基由于有苯环 的强共振作用而稳定,引发活性低。 的强共振作用而稳定,引发活性低。
Mn CH3 + CH2 C O C OCH3 CH3 CH2 C O C OCH3 + CH2 CH3 C CN CH2 CH3 C CN
Mn
由于生成的链自由基有酯基和氰基的吸电子作用 而稳定化,降低了链转移活性, 而稳定化,降低了链转移活性,其次由于取代基的吸 电子作用,使单体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电子作用,使单体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更易接 受链自由基的进攻,即更易进行加成反应, 受链自由基的进攻,即更易进行加成反应,因而这些 单体容易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 单体容易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
链增长 R +CH2 =CH CH2 X +nM
RCH 2 CH CH2 X
R CH 2 CH n CH 2 CH CH 2 X CH 2 X 链转移 CH =CH CH X +RH 2 CH 2 CH=CH X 烯丙基自由基的共振式
R +CH2=CH CH 2 X
一方面, 一方面,单体活性不高且加成反应生成的链自由基是二级碳 自由基,不稳定,不利于加成反应的进行; 自由基,不稳定,不利于加成反应的进行; 另一方面,由于烯丙基氢很活泼, 另一方面,由于烯丙基氢很活泼,且链转移后生成的烯丙基 自由基由于有双键的共振作用非常稳定, 自由基由于有双键的共振作用非常稳定,链自由基向单体的转移 反应在与链增长反应的竞争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反应在与链增长反应的竞争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链转移 反应非常有利。这样,由于链转移反应极易发生, 反应非常有利。这样,由于链转移反应极易发生,ktr>>kp,烯丙 基单体的聚合速率很低,烯丙基单体聚合只能得到低聚物。 基单体的聚合速率很低,烯丙基单体聚合只能得到低聚物。
CH3 H2C C + CN
O2N N N H O2N NO2
DPPH: DPPH: 可与活性自由基1:1定量反应 1:1定量反应; 可与活性自由基1:1定量反应; DPPH反应前紫色,反应后无色 反应前紫色 无色; DPPH反应前紫色,反应后无色; 阻聚效果好, 阻聚效果好,是高效阻聚剂
测定引发反 应速率及f 应速率及f
由于链转移生成的烯丙基自由基很稳定。不 由于链转移生成的烯丙基自由基很稳定。 能引发单体聚合,只能与其它自由基终止, 能引发单体聚合,只能与其它自由基终止,起缓 聚或阻聚作用。 聚或阻聚作用。 注意:但是如果双键上有吸电子取代键, 注意:但是如果双键上有吸电子取代键,如甲基 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等: 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等:
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FeCl3 ,CuCl2 等变价金属 盐
CH2 CH X + Fe3+Cl3 CH2 Cl CH X + Fe2+Cl2
或
H C CH + Fe2+Cl2 + HCl X
一些变价金属盐可与自由基之间发生电子转移 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将自由基转化为稳定分 ),将自由基转化为 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将自由基转化为稳定分 使之失去活性,阻止或减慢聚合反应。 子,使之失去活性,阻止或减慢聚合反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见阻聚剂的阻聚常数 阻聚常数的定义
阻聚剂 DPPH 苯醌
Cz = kz / kp
单体
常见阻聚常数表p53 2常见阻聚常数表p53 2-22
温度℃
44
44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4 45 50 50 60 60
CZ
2000
5.5 0.91 528 0.0002 0.012 0.0001 0.015 0.00464 0.326 11.2 0.075 470 33000 14600 536 3.33
这类阻聚剂与自由基的反应可有歧化和夺 氢两种方式。例如:DPPH(1,1-二苯基氢两种方式。例如:DPPH(1,1-二苯基-2-三硝 基苯肼) 基苯肼)
NO2 R• + • N-N NO2 R NO2
歧化
NO2 → N-N NO2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