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和预防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
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
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
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总结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例外科手术病例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对影响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
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因素有关。
结论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标签: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现对我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普外科手术患者300例,男160例,女140例,年龄6~78岁。
其中Ⅰ类清洁切口6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4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95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
其中术前肥胖27例,长期吸烟史35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例。
手术时间30min~5h,平均2h。
1.2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于术后第3、5、7d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1.3方法回顾分析300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1.4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和预防分析
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和预防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目前普通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选择本院502例患者病例进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病例39例,感染率7.7%。
结论普通外科伤口感染率,与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器械的消毒标准以及患者本身的身体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
结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针对上述因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中常见的医院感染,也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伤口感染可能会导致切口的愈合缓慢、甚至可能由部分感染延至全是感染。
这样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医治时间更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后期健康。
所以一直以来控制普通外科手术的伤口感染都是医院手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1观察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本文选择在我院个普外科室住院并且实施手术的患者,共502例。
其中男性224例女性278例。
年龄11-71岁(平均43.4岁)。
包括胃部手术、肠部手术、腹部手术、胆道手术、阑尾手术等。
1.2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调查表分别调查不同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手术用药,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麻醉、切口长度,基本手术准备情况、患者身体状况、感染情况等。
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外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据采集,观察患者切口的愈合感染情况,对发现感染的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等工作。
1.3诊断标准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术后出现切口的红、肿、压痛,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早期出现硬结并同时出现脓性液体渗出;拆线后切口流脓,出现小脓点,手术线头溢出。
1.4结果对于感染患者的细菌样本化验分析下面列出常见五种病菌的耐药率(%)2、感染因素分析(1)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医院感染学规定,切口分为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和污染切口(ⅲ类)。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定义及分类 (4)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5)3.1 医源性因素 (5)3.1.1 手术操作不当 (7)3.1.2 无菌操作不严格 (8)3.1.3 患者自身因素 (9)3.2 物理性因素 (10)3.2.1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11)3.2.2 手术环境污染 (12)3.3 生物性因素 (14)3.3.2 病毒感染 (16)3.3.3 寄生虫感染 (16)四、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18)4.1 加强术前准备 (19)4.1.1 严格筛查患者 (20)4.1.2 消毒与灭菌 (21)4.2 优化手术操作 (22)4.2.1 规范手术流程 (23)4.2.2 提高手术技能 (24)4.3 严密术后管理 (25)4.3.1 观察伤口情况 (27)4.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27)4.3.3 加强患者护理 (28)五、结论 (30)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31)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手术技巧、患者身体状况、术后护理等。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操作规范的普及,大多数手术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影响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
盲目使用抗生素、依赖抗生素,使外科感染雪上加霜。
降低外科感染率,减轻手术病人不应有的痛苦、残废甚至死亡,就应从基础出发,根据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针对伤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1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
感染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有些为暂时停留,有些则长期寄居,可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疾病。
2形成伤口感染的因素2.1年龄、营养不良、肥胖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术后易发生感染。
前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后者机体免疫力降低。
皮肤黏膜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可因营养不良而受影响,特别是白蛋白缺乏时,中性白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补体功能、炎症反应能力均减弱。
肥胖病人由于脂肪的血循环较差,在手术中脂肪细胞难免较多损伤,因此不易准确止血和消灭无效腔,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较高。
2.2 糖尿病此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2.3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和不定型化,造成损伤大、出血多,不可避免地影响脏器的功能,为某些致病菌的异位创造了机会。
2.4 休克、肾上腺素药物及寒冷这些因素可以引起持久性的血管收缩,延迟中性白细胞进入组织,持久的低血压可使巨噬单核细胞功能减退。
2.5免疫功能低下如癌症,显著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2.6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一批免疫抑制者,由于发生免疫缺陷易感染。
2.7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机体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感染。
3手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3.1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皮肤或剃毛后距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率增高[1]。
引起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引起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我院普外科2008年~2010年4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28例,感染率为7%。
其中高龄,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行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循环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关键词】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预防措施1资料与方法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现就本院2008~2010年度28例伤口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
2结果共检出28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7%。
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
年龄分布为27岁~83岁,其中65岁以上14例,占50%。
急症手术12例,约占43%。
手术时间2h共18例,约占64%。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13例,约占46%。
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16例,约占57%。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17例,约占61%,其中高血压9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2例、老慢支及呼衰4例、脑梗塞及中风3例。
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
16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
术前营养支持仅3例,约占11%。
细菌培养共15例约占54%。
术中置引流管21例,占75%。
二类切口手术21例,约占74%。
三类切口手术7例,占25%。
28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d~10d不等。
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
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3相关因素分析3.1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男性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之间所从事的职业及劳动强度不同有关;从年龄上看,婴幼儿和老人免疫能力相对低下会使感染发生率升高。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感染公认为是外科手术中严重并发症,影响着外科治疗的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
有些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致患者手术部位功能缺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只有控制手术切口感染,规范护理流程才能有效提升医疗质量,保证手术近期及远期效果。
1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1.1机体自身因素机体发育不良、肥胖、高龄病患和婴幼儿术后易发生术后感染。
前者免疫系统发育差,后者机体免疫力低下,组织再生能力欠缺,即使是少量致病菌也可引起切口感染性病变。
肥胖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差,手术时脂肪细胞受切割或牵拉受损,不易准确消灭死腔止血,术后易发脂肪液化及感染。
1.2大手术和严重创伤外科手术切除范围广和术中意外,造成创伤面积大、出血量多、输血量大,不可避免地影响机体代谢和脏器功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为致病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1.3糖尿病人群患病率及遗传率高,为感染易发因素。
1.4免疫功能低下影响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和获得性疾病,显著地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1.5长期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长期使用,尤其是大剂量或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致机体菌群失调,发生院内感染及内源性感染。
2易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病原体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于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感染机率更大。
感染的发生与致病菌的侵袭力,数量和人体抵抗力强弱密切相关。
3手术过程中相关因素3.1手术区皮肤的的准备术前备皮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真皮层或剃毛后距手术开始时间超过24h,切口感染率增高15%~18%[1]。
3.2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与术后感染率呈正相关。
手术室环境,患者及手术人员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会随手术时间增加,创面长期暴露,术中出血多,长时间牵拉使组织损伤增多;麻醉时间过长,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造成术后感染。
3.3手术技术电刀的广泛应用使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钝器械造成的组织钝挫伤大,较易引发感染;手术过程中留有无效腔行成积血与积液或止血钳夹组织过多,可增加感染机率15%~20%;切口丝线结扎缝合比尼龙缝线结扎感染率高10%左右。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为医院感染的第三大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院内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标签: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期(或围手术期以后)发生的感染,是手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受多种因素影响。
手术切口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1.1切口等级分类目前公认的切口的等级来源于Berard标准,分为I类(清洁切口)即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II类(清洁—污染切口)即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为轻微红肿,但没有出现肿胀和硬结;III类(污染切口)即切口感染明显,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和硬结;IV类(淫秽—感染切口)即切口感染严重,有脓液形成,表面发亮,需要重新敞开引流。
1.2切口感染标准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Ⅱ、Ⅲ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
II类切口为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属内源菌,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
Ⅲ类切口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病人和病房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不合格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surgiealsiteinfeetion,SSI)是外科患者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SSI一旦发生,常导致切口延期愈合、裂开,影响患者后续治疗,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将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
术后SSI虽不能杜绝,但重视做好防护工作,则可极大程度地防止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下面就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控制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有大量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9~2012年外科2500例手术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共检出58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2.32%。
其中男性感染患者33例,女性感染患者25例;年龄分布在7~93岁,其中55岁以下15例,55~93岁43例;急症手术感染患者42例,择期手术患者16例,伴有各种慢性病者40例,身体素质较好、不存在慢性病者18例。
2 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
通过这些相关因素分析后发现,急诊手术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手术时间≥120 min的感染率明显高于<120min 的患者;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使用抗生素者;住院天数 >15d的感染率高于≤7d的患者;Ⅲ类切口感染率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率。
3感染的预防要点3.1 手术前准备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但是,随之而来的切口感染已成为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对于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①手术前因素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切口感染的风险越高,由于免疫力下降、营养状况不良等原因。
另外,肥胖患者、营养不良的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2.患者疾病状况: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疾病可以影响患者免疫力和代谢水平,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3.手术部位:如果手术部位较为复杂、或手术过程较长,切口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4.手术方式: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切口感染率较高,而采用微创技术的切口感染率较低。
5.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清洁、患者体位等方面,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1.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风险就越高。
2.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必须严格符合消毒、灭菌标准,避免使用污染的器械。
3.手术技能:手术者的经验和技能对于手术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会较低。
4.手术创口管理:手术创口必须进行严格的操作、清洁,同时需要采用合适的缝合方式,以减少创口愈合的时间和感染的风险。
③术后管理因素1.引流:适当引流对于避免伤口积液和感染意义重大。
2.抗生素使用:术后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切口感染,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3.伤口护理:适当的伤口护理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包括换药、清创等,患者自身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于外科医生而言,必须重视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治疗方案等各方面的细节,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分析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分析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还将增加医疗费用。
因此,分析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感染原因1.外科医护人员的操作:医疗人员操作不当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
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该进行充分的消毒以杀灭手术室内的微生物,包括切割工具、手术灯等工具设备的消毒。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污染。
2.术中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部分血液的流失,当血液积聚在切口周围时,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最佳场所。
3.患者免疫系统:手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患者更容易感染。
4.手术时钟: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手术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数量的不断增加,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感染症状1.发热:发热是最常见的感染症状之一,患者的体温可能高达39℃甚至更高。
2.红肿:手术切口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3.疼痛:切口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出现疼痛和不适,这可能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4.流脓:如果切口周围的组织感染严重,则会分泌脓液,这是感染症状的一个典型表现。
5.出血:如果感染引起切口周围的血管破裂,则可能会引起出血。
三、治疗方法1.消毒:如果感染很轻微,可以通过消毒来治疗。
医护人员应该对切口和周围的组织进行充分的消毒,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
2.手术:如果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这通常涉及到旧切口的重新切开,清除感染并重新缝合。
3.抗生素:如果感染比较严重,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感染。
这些药物应该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来选择。
4.氧疗:氧疗可以提高切口周围组织的氧气含量,从而促进细胞再生和愈合。
总之,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虽然它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来避免和治疗,但作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从可能引发感染的各方面入手进行预防,方可达到预防效果。
本文对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合理分析,以求在实践中可以降低感染率。
标签: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预防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型治疗,高频次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不够清洁,使医院感染时有发生。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1、引起外科伤口感染的因素1.1、什么是外科感染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指的是由于进行外科操作,对暴露的组织、器官或体腔造成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又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切口感染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手术切口感染是指发生在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一年以内,并且感染必须与手术有关,伤口内有脓样分泌物流出,活软组织培养能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部位有疼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症状。
1.2、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导致切口感染的直接原因是病菌接触切口形成感染,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病菌接触切口的途径,就能有效防止感染,然而实际工作效果却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对切口感染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生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主要跟四个因素相关: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医疗因素、环境因素。
由于无法通过有效措施具体确定患者感染原因,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项因素。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一.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1.患者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等都可能引发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的相关因素有:(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紧张性和弹性逐渐降低,新陈代谢趋于缓慢,血液循环可能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的基础疾病也增多,也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
(2)体重:肥胖患者损伤部位脂肪较多,而脂肪组织血供较差,因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易发生SSI。
(3)营养状态: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及术前营养不良会增加切口、器官或组织腔隙SSI的发生率。
(4)吸烟:吸烟可以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减慢,从而可能增加发生SSI的危险。
研究证实吸烟是发生SSI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5)损伤部位的灌注及血液供应状态:影响损伤部位血供的任何因素如脱水、休克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等,都将延缓伤口愈合,也增加SSI发生的风险。
(6)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缺陷、术前正在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近期曾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削弱,会使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7)慢性疾病:伴有某些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愈合较为缓慢,且更易产生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
(8)鼻腔的细菌定植或远隔部位共存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导致SSI发生的细菌。
早已明确造成SSI的病原菌与术前患者鼻孔内存在的细菌有关。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术前的住院等待时间、近期用药特别是应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术前因素(1)备皮:术前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与应用脱毛剂脱毛或不刮除毛发相比,发生SSI的危险显著升高。
术前即刻刮除毛发,其SSI发生风险较术前24小时刮除毛发低(3.1%vs 7.1%);如果术前超过24小时刮除毛发,则发生SSI的风险将超过20%。
虽然应用脱毛剂的SSI发生危险低于刮除或剪除毛发,但是脱毛剂有时会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
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与预防
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与预防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后可能会面临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期间感染的疾病,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引入的细菌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一、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1.手术创伤手术切口是感染的主要入口。
手术过程中,如果无法完全消毒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入细菌,导致感染。
2.人员因素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手术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不到位,或者佩戴的手套不符合卫生要求,就会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
3.环境因素手术室的环境卫生也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
如果手术室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或者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就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二、预防手术后医院感染的措施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在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消毒,确保手术切口的无菌状态。
同时,也要确保手术室的环境卫生达到标准要求。
2.手术时的措施医护人员应佩戴洁净无菌的手套,并注意手部卫生。
手术器械和外科用品也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状态。
3.术后的护理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感染。
患者应根据医嘱正确清洁手术伤口,并定期更换敷料。
医护人员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感染。
4.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医护人员的卫生习惯外,患者本身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抓挠手术切口,定期更换床上用品。
5.抗生素的使用在某些高风险手术中,医生会考虑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然而,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原则,以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三、结语手术后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负担。
通过加强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正确执行手术时的措施,以及术后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本身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普外科手术是指对身体外部可见的疾病进行切除、修补或者改变外形的手术,通常包括腹部、胃肠、泌尿、甲状腺、乳腺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手术。
而术后切口感染则是指术后在切口处发生细菌感染,导致切口处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症状。
切口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1. 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的年龄、体质、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抵抗能力差,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而患有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容易导致切口感染。
患者在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不充分、体重过重或过轻、疾病合并症等都可能成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2. 手术相关因素手术的类型、切口的大小和位置、手术时间长短等都是影响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大型手术切口、复杂手术、手术时间过长,都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手术操作技术、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手术部位的准备等,也会直接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
3. 医疗环境因素医院的环境清洁度、空气流通情况、手术室的卫生条件等都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如果手术室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较高,就容易造成切口感染。
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和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也会直接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
4. 术后护理因素患者术后的切口护理对于切口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
如果患者在术后切口护理不当、伤口清洁不彻底、伤口排污不畅、伤口敷料不合理等,都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
患者术后用药、营养支持、体位转换等也会对切口感染的发生产生影响。
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1. 加强患者术前评估和准备对于高龄、基础疾病、肠道准备不充分等高危人群,应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和预防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目前普通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选择本院502例患者病例进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病例39例,感染率7.7%。
结论普通外科伤口感染率,与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器械的消毒标准以及患者本身的身体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
结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针对上述因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中常见的医院感染,也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伤口感染可能会导致切口的愈合缓慢、甚至可能由部分感染延至全是感染。
这样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医治时间更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后期健康。
所以一直以来控制普通外科手术的伤口感染都是医院手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1观察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本文选择在我院个普外科室住院并且实施手术的患者,共502例。
其中男性224例女性278例。
年龄11-71岁(平均43.4岁)。
包括胃部手术、肠部手术、腹部手术、胆道手术、阑尾手术等。
1.2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调查表分别调查不同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手术用药,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麻醉、切口长度,基本手术准
备情况、患者身体状况、感染情况等。
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外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据采集,观察患者切口的愈合感染情况,对发现感染的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等工作。
1.3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术后出现切口的红、肿、压痛,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早期出现硬结并同时出现脓性液体渗出;拆线后切口流脓,出现小脓点,手术线头溢出。
1.4结果
对于感染患者的细菌样本化验分析下面列出常见五种病菌的耐药率(%)
2、感染因素分析
(1)手术切口类型
手术切口类型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医院感染学规定,切口分为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和污染切口(ⅲ类)。
下图为三类切口感染情况。
表中可知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做比较,ⅲ类感染率最高,与ⅰ类切口感染相比有显著差异,从这点我们应该加强对ⅲ类切口的防范措施
(2)手术时间
在我们所做的分析中关于手术时间的长短与感染做了线性分析。
结果表明手术时间越长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人数明显大于手术时间短的患者。
再次基础上猜测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切口感染。
然后
通过实际的手术间的菌落采集,我们发现每小时手术区的细菌会增加大约5万个。
这就验证表明,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时间越长,从而空气或者患者本身持带的细菌越多,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3)患者身体因素
从监测的住院手术患者中调查切口感染的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
和不相关的疾病,发现其中患者的年龄、身体疾病如糖尿病、身体肥胖等都会使得切口感染率上升。
在我们的调查分析中,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是15.3%,非肥胖患者为1.3%,差异显著。
经研究肥患者的脂肪层较厚,切口部位脂肪易液化、积聚而至感染,因而会呈现感染概率高于正常体重患者。
在年龄方面,我们的调查显示的是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
将年龄分段统计我们发现大于六十岁的患者感染率(10.2%)为小于六十岁的(2.94%)三倍多。
这应该跟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身体恢复能力以及新陈代谢有关。
另外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感染率也显著高于一般病人。
(4)抗生素的使用
五种病菌的耐药率(%)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菌株的耐药率,其中以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红黄霉等耐药率为甚。
所以在手术中使用耐药性明显的这类药可能对于细菌的药性不明显,使得作用甚微。
因此,这类敏感性低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耐药性明显的在区域内暂停使用,待敏感后再使用。
3、预防措施
3.1术前准备
(1)手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其是否患有相关的疾病以及所有可能会对手术切口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建立档案,以便及时查看;(2)按照标准为患者清洁皮肤,注意清洁的时间、清洁程度等问题;(3)对于患有另外疾病或者可能对手术产生影响的患者及时服用预防性的抗菌药物,这点对于手术时间与其较长的患者同样该服用药物(4)手术前专职的卫生人员对手术进行地面、墙面、手术台面等物体的严格消毒,定期检查手术室的层流过滤系统,保证手术室的空气洁净。
3.2手术人员的要求
对于接触患者最多的手术期间的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洗手消毒培训和更换衣服鞋袜制度、刷手制度的严格执行。
医务人员手被污染而导致的患者切口感染几率很大,手的消毒方法比较多,无论采用哪种都应该按《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一丝不苟的完成。
手术时应该佩戴无菌手套,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或者在手术过程中手套破损应该立即更换。
组织定期的消毒规范的学习,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要求对于消毒灭菌物品、工作人员个人的消毒等进行强化了解。
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避免感染。
由医生、护理人员等各个不同级别的人员建立管理小组,负责手术的各项指标的检测,术前术后消毒制度的执行情况。
定期抽查,
改善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晃雄.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01)
[2]王灵,张曲娣.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7,(05)
[3]卢林正,徐立毅,李和中.142例术后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