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含氮化合物
第九章含氮及杂环化合物
![第九章含氮及杂环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6acd2a7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b.png)
第九章含氮及杂环化合物一、简答题1、由苯胺制对氯苯胺一般都在稀酸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
如在强酸中进行,会得到什么产物?为什么?2、为什么三甲胺的沸点低于二甲胺?3、苯胺能与硫酸形成铵盐, RNH4+是间位定位基。
但苯胺与硫酸经长时间高温加热,并未得到间位产物,而得到了高产率的对氨基苯磺酸。
试解释原因。
2、亲电试剂进攻苯并呋喃的α-位或进攻吲哚的β-位。
5、将下列化合物按碱性由强到弱排列成序。
N H N NH NH2(1)(3)(2) (4)6、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或结构式。
N CON(CH 3)2SNNH 2CH 3NOHClOO 2NCHNHCONH 2C 6H 5CON 2[(CH 3)3NC 2H 5] OH(1)(3)(5)(2)(4)(6)(7) (Z)-偶氮苯 (8) 对甲苯胺盐酸盐(9)N,N-二甲基环环己酰胺 (10)氯化-4-氰基-2-硝基重氮苯(11) N-氧化三甲胺 (12) 异腈酸异丁酯二、 完成下列反应。
N HCH 3CH 23CH 3IAg 2OHNO 2(CH 3)2CHCH 2NH 2(1)(2)△ClCOOHNH 2CuOK 2CO 3NO 2NaOH△ , H 2(3)(4)+N CH 3NN(CH 3)2SnCl 2/HClBrCl2(5)(6)+SN CH 3CH 3CH 2CClOAlCl 3NHCH 3N SO 3H(7)+(8)O CH3 CH3COOCH3 COOCH3(9)+SPOCl3HCN(CH3)2O3H3(10)(11混酸加热PCl5(12)NHCH3I CH3COClLiAlH4三、从指定原料用其它必要试剂合成。
(1) 从甲苯合成CH3Cl NHCOCH3(2)从H2C=CH-CH=CH2合成H2N(CH2)6NH2(3) 从CH3(CH2)3COOH合成CH3(CH2)4NH2(4)从苯合成N(CH3)2CH CH CHO(5) 从苯合成间硝基苯酚(1)从苯合成CNBr(7)从苯合成Br O2N(8)从庚二酸二乙酯及ClCH 2CCH 3CH 2合成O CH 3(9)由苯合成CH 3COH CH 2NH 2四、结构推断1、某化合物(A)C5H10N2,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含氮化合物》课件
![《含氮化合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75e4a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a.png)
硝基化合物具有特征的紫外-可见光谱 和红外光谱,可用于鉴别和检测。
硝基化合物的溶解性
硝基化合物一般难溶于水,但可溶于 有机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压力、溶 剂类型等因素影响。
硝酸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01
02
03
硝酸盐的稳定性
硝酸盐在常温下稳定,但 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可能 发生分解。
硝酸盐的溶解性
硝酸盐易溶于水,也是植 物生长所需的氮肥来源之 一。
硝基有机化合物
定义
结构特点
分类
性质
硝基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含硝基 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通常以 C-NO2形式存在。
硝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 含有硝基官能团,硝基中的氮 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相连,形成 一个稳定的电子结构。
硝基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脂肪 族硝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硝基化 合物两类,根据硝基连接的碳 原子数,又可以分为一元硝基 化合物、二元硝基化合物和多 元硝基化合物。
氮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标准 状况下密度为1.25g/L,沸点为195.8°C,熔点为-209.8°C。
化学性质
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易与其 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放 电等条件下可以与氧气、氢气等 发生反应。
氮气的制备和用途
制备方法
工业上主要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来制备氮气,实验室中可以用金属镁和氮化物 反应制备氮气。
用途
氮气是合成氨、尿素等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也是工业上常用的保护气体, 可用于填充灯泡、食品保鲜、医疗麻醉等领域。此外,氮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 的惰性气体,可用于制作氮肥、硝酸、炸药等。
02 氨和铵盐
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氨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沸点为-33.5℃,极易溶 于水,形成氨水。
第九章 含氮化合物
![第九章 含氮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10325c44b307e87101f69610.png)
芳香胺: 芳香胺: • 高沸点的液体或固体,有特殊臭味,有毒。 高沸点的液体或固体,有特殊臭味,有毒。 • 能随水蒸汽蒸发,可用水蒸汽蒸馏法分离和提纯。 能随水蒸汽蒸发,可用水蒸汽蒸馏法分离和提纯。
• 胺能与 胺能与CaCl2形成络合物,不能用 形成络合物,不能用CaCl2干燥。 干燥。 可用固体NaOH、KOH作干燥剂。 、 作干燥剂。 可用固体 作干燥剂
三、与亚硝酸作用 RCONH2 + HNO2 → RCOOH + N2↑+H2O
四、脱水反应 强脱水剂: 强脱水剂:P2O5、PCl5、POCl3、SOCl2、(CH3CO)2O等。 等 O R C NH2 -H2O
RCN
RCOOH
NH3 HCl
RCOONH4
-H2O +H2O
RCONH2
-H2O +H2O
亚硝酸→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 叔胺 + 亚硝酸 亚硝酸盐( [R3NH]+NO2¯) (不稳定,加碱水解重新得到叔胺。) 不稳定,加碱水解重新得到叔胺。 不稳定
ArNH2
NaNO2,HCl 0~5℃
ArN2+Cl- + 2H2O + NaCl 重氮盐
• 重氮化反应所用的酸通常为盐酸或硫酸。 重氮化反应所用的酸通常为盐酸或硫酸。 • 干燥的重氮盐极不稳定,受热或震动易发生爆炸,而在水溶 干燥的重氮盐极不稳定,受热或震动易发生爆炸, 液或低温时则比较稳定。 液或低温时则比较稳定。
RCN
降级反应( 五、霍夫曼(Hofmmann)降级反应(霍夫曼重排) 霍夫曼 降级反应 霍夫曼重排) O R C NH2 + Br2+2NaOH
R-NH2+CO2+2NaBr+H2O 伯胺
有机化学课后第九章习题答案
![有机化学课后第九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516534a98271fe910ef9bd.png)
七、写出下列各反应的主要产物:
NH2
1、
+ (CH3CO)2O
O
NHC CH3 Br2 Fe
O
NHCCH3 H2O NH2
H+
Br
Br
CH3
2、
HNO3
H2SO4
CH3 NO2
KMnO4 CH3 OH-,△
COOH NO2
Zn COOH H+
COOH NH2
COOH
NO2
NO2
NH2
3、CH3(CH2)4CH2NH2 + CH3I(过量) → [(CH3)2 N CH2(CH2)4CH3]+I-
2、乙胺、乙醇、乙醛、乙酸 解:⑴、加NaHCO3,产生CO2的是乙酸。
⑵、加硝酸银的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乙醛。 ⑶、加入HNO2,有N2放出的是CH3NH2。
3、CH3CONH2, CH3COONH4 解:与HNO2反应,有N2放出的是CH3CONH2 。
或加入NaOH稀溶液,有NH3放出的是CH3COONH4。
NH2 C6H5NCO
C2H5CONHCH3
O NH C NH
N2Cl
4、
CuCN
KCN
CN
H+ H2O
COOH
十一、完成下列合成: 2、对甲苯胺→间溴甲苯
NH2
Br2
CH3
NH2 Br
CH3
NaNO2,HCl 0~5℃
N2Cl Br
C2H5OH
CH3
Br CH3
4、乙烯→1,4-丁二胺
CHCH3)2 N CH2(CH2)4CH3]+OH- CH2=CH CH2 CH2 CH2 CH3 + (CH3)3N
第九章 主要含氮化合物的代谢
![第九章 主要含氮化合物的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2e978faed0d233d4b14e692c.png)
第九章主要含氮化合物的代谢⏹蛋白质的酶促降解⏹氨基酸的降解和转化⏹氨同化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核酸的酶促降解⏹核苷酸的生物降解⏹核苷酸的生物合成第一节蛋白质的酶促降解⏹肽酶(P e p t i d a s e) 末端⏹蛋白酶(肽链内切酶)肽链内部消化道内几种蛋白酶的专一性二、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重要性⏹排除异常蛋白质(翻译出错的蛋白)⏹排除积累过多的酶或调节蛋白三、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机制(1)不依赖ATP的溶酶体途径,没有选择性,主要降解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取的外源蛋白、膜蛋白及长寿命的细胞内蛋白。
(蛋白酶的pH 偏低,5左右)(2)依赖ATP的泛素途径,在胞质中进行,主要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调节蛋白),此途径在不含溶酶体的红细胞中尤为重要。
(选择性降解)⏹泛素是一种8.5KD(76AA残基)的小分子蛋白质,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
一级结构高度保守,酵母与人只相差3个aa残基,它能与被降解的蛋白质共价结合,使后者活化,然后被蛋白酶降解。
⏹蛋白质是否被泛素结合而选择性降解与该蛋白N端的AA有关,N端为Asp Arg Leu Lys Phe时,蛋白质的半寿期为2-3分钟。
泛素化的蛋白质在ATP参与下被蛋白酶水解。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第二节氨基酸的降解和转化⏹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一、脱氨基作用⏹定义:氨基酸失去氨基的作用叫脱氨基作用。
⏹脱氨基作用包括:氧化脱氨基作用非氧化脱氨基作用脱酰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㈠氧化脱氨基作用⏹定义:α-AA在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α-酮酸,并产生氨的过程。
⏹AA氧化酶的种类L-AA氧化酶:催化L-AA氧化脱氨,体内分布不广泛,最适pH10左右,以FAD或FMN为辅基。
D-AA氧化酶:体内分布广泛,以FAD为辅基。
药用有机化学试题(第九章:含氮化合物(胺类)附答案 )
![药用有机化学试题(第九章:含氮化合物(胺类)附答案 )](https://img.taocdn.com/s3/m/554913be551810a6f524869e.png)
第九章:含氮化合物(胺类)223.下列化合物中,低温下能生成稳定重氮盐的是?[1分]A苄胺B苯胺CN-甲基苯胺DN-甲基苄胺参考答案:B224.下列化合物中,沸点最高的是?[1分]A乙酸B乙胺C二乙胺D乙醇参考答案:A225.下列化合物中碱性最强的是?[1分]A NH3B CH3NH2C C 6H5CH2NH2D CH3NHCH3参考答案:D226.的正确名称为?[1分] A苯乙胺B乙苯胺CN-苯基乙胺DN-乙基苯胺参考答案:D227.下列化合物属于芳香胺的是?[1分]ABCD参考答案:B228.能与乙酰氯发生酰化反应的胺是?[1分]A异丙胺B二乙丙胺CN,N-二甲基苯胺D甲乙丙胺参考答案:A229.下列化合物中,沸点最高的是?[1分]A CH3NH2B CH3CH2CH2NH2 C(CH3)3N D CH3NHCH2CH3参考答案:B230.关于苯胺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1分]A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B能与盐酸所用生成季铵盐C能与羧酸反应生成酰胺D 能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参考答案:B231.与亚硝酸反应可放出氮气的是?[1分]ACH3NH2BCH3NHCH3C(CH3)3NDCH3NHCH2CH3参考答案:A232.与NaNO2和盐酸反应,能生成黄色油状物的是?[1分]AC6H5NH2BCH3CH2NH2CCH3NHCH2CH3D(CH3)3N参考答案:C233.芳香胺的碱性一般较脂肪胺弱。
[1分]参考答案:T234.在实验室合成乙酰苯胺时,可采用苯胺和乙酸进行制备。
[1分]参考答案:T235.所有的胺及其衍生物均呈碱性。
[1分]参考答案:F236.胺的碱性取决于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电子云密度越大,碱性越强。
[1分]参考答案:T237.胺的盐类属于离子型化合物,具有强酸性。
[1分]参考答案:T238.利用伯、仲、叔胺与HNO2的不同反应性能,可以鉴别伯、仲、叔胺。
[1分]参考答案:T239.胺可与不溶于水的中性或酸性物质分离,是由于胺具有碱性。
第九章有机含氮化合物优秀课件
![第九章有机含氮化合物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0d8ef6482fb4daa48d4b29.png)
R N H 2
N2 H C3 H COO 4 NH N2 O
170℃
N2 O
N2 O
2. 腈和酰胺的还原
O
=
C3H
L
C 6 H 5NCC3H
i4 ,A 醚 lH C C 6 H 3 5H NC2 C H 3H
C15H 31CO O H
N H 3,△ H 2O
C15H 31CO NH 2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一个或几个氨基取代后的 化合物统称为胺。
胺按氮原子连接的烃基数目不同, 可分为1°、 2°、3°胺。
RNH2 1°
R2NH 2°
R3N 3°
命名参见书P368
§9-2-1胺的制备方法 1. 氨或胺的烃基化
亲核试剂:NH3、RNH2(以1°胺为宜)。 烃基化试剂:卤代烃
R X + N H 3
OH N2O
◆Cl原子的邻、对位上的-NO2数目↑,其反应活性↑
Cl NO 2
Na2CO 3
130℃
O H NO 2
Cl NO2
NO2
10% Na2CO3 △, 煮沸
OH NO2
NO2
Cl O2N NO2
NO2
H2O 沸腾
OH O2N NO2
NO2
NO2 NaOH
Cl
Cl H2O
NO2
Cl
OH
§9-2 胺
P2O 5 ,△
H 2O C16H 31C
NH 2, N i
C15H 31CH 2NH 2
3. 酰胺的Hofmann降解
=O N a O C l,N a O H
N H 2
N H 2
第九章含氮化合物代谢
![第九章含氮化合物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2a73a43e0b4e767f5acfce62.png)
6
第三节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z 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de nove synthesis):利用氨基酸、
磷酸戊糖等简单的化合物合成核苷酸。 补救途径(salvage pathway):利用核酸降
解或进食等从外界补充的含氮碱基或核 苷酸合成新的核苷酸。
嘌呤的从头合成最先合成的是IMP,再由IMP生成AMP和GMP。
①再氨基化合成新的氨基酸。 ②直接进入TCA后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③ 转变成糖和脂肪。
33
根据氨基酸碳骨架的代谢途径可分为:
z 生糖氨基酸:降解为三羧酸循环中间代 谢物,进入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
z 生酮氨基酸:转变为酮体(乙酰乙酸、 β-羟丁酸、丙酮)后可转变为乙酰CoA。 只有亮氨酸是纯粹生酮氨基酸。
5
(二)氨甲酰磷酸的形成
1、氨甲酰激酶催化的反应:
NH3+CO2+ATP
O H2N-C-PO3H2 + ADP
2、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NH3+CO2+2ATP
O H2N-C-PO3H2 + 2ADP+Pi
6
1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z 氨基酸生物合成中氨 基的来源:谷氨酸作 为重要的转氨基的供 体,通过转氨基的作 用传递给其他的碳 架,合成相应的氨基 酸。
z CTP合成酶催化来自谷氨酰胺 的酰胺氮转移至UTP的C-4,形 成CTP。
45
dTMP的合成
dTMP
四氢叶酸
46
嘧啶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P303)
尿嘧啶 + PRPP 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UMP + PPi
核苷直接转变成核苷酸
腺苷+ ATP 腺苷激酶 AMP + ADP 尿苷(胞苷)+ dNTP 尿苷-胞苷激酶 UMP(CMP) + (d)NDP
第9章含氮化合物
![第9章含氮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72b85cf8f524ccbff12184fb.png)
腺苷酸代琥
氨 基 酸
α-酮戊 二酸
珀酸合成酶
天冬氨酸
转 氨 酶
转 氨 酶
1
2
腺苷酸 代琥珀酸
谷氨酸 α-酮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次黄嘌呤 核苷酸 (IMP)
腺嘌呤 核苷酸 (AMP)
NH3
腺苷酸 脱氢酶
H2O
三、氨的代谢
19:46
(一) 体内氨的来源
1.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血氨主要来源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线粒体)
消耗2分子ATP
CO2 + NH3 + H2O + 2ATP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 (N-乙酰谷氨酸,Mg2+) O
H2N C O ~ PO32- + 2ADP + Pi
氨基甲酰磷酸
19:46
2) 瓜氨酸的合成(线粒体)
19:46
NH2 (C H 2)3 CH NH2 COOH
19:46
• 从头合成途径:
• 是指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二氧化碳和磷酸 核糖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 成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途径。
• 补救合成途径:
• 是指利用游离的嘌呤、嘧啶或其核苷,经过简 单的反应过程,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19:46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α-氨基酸2
19:46
重要的转氨酶
19:46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谷丙转氨酶(GPT)
ALT
谷氨酸 + 丙酮酸
-酮戊二酸 + 丙氨酸
临床意义:急性肝炎患者血清ALT升高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谷草转氨酶(GOT)
第九章 含氮及杂环化合物
![第九章 含氮及杂环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7c0389115f0e7cd18425361c.png)
CH3NO2
硝基甲烷
NO 2 CH3CHCH3
2-硝基丙烷
O2N
CH 3
对硝基甲苯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R N
O O
或
R N
O O
两个N-O键的键长相等。硝基的结构可用共振结构式表示如下:
O N
+
O N
+
O
O
1
9.1 硝基化合物
9.1.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征
硝基化合物的异构体是亚硝酸酯,其中C原子与O原子相连:
10
9.1 硝基化合物
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1) 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
一些其它的强吸电子基也能起到硝基的作用,例如:
O CH 3 C F + (CH3)2NH O CH 3 C (96%) N(CH 3)2
离去基团可以是—X,-OR,-NO2,-CN等。这类反应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13
9.1 硝基化合物
9.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9.1.3.5 硝基对芳香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1) 硝基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
只有当硝基处在离去基团L的邻对位时才对其相应的Meisenhemer络合物更有效地起到稳定化 作用。如五氟硝基苯与氨反应,只有邻、对位上的氟原子能被取代。
NO2 F F F
Cl NO2 OH NO2
+ OH
NaHCO3, 130 ℃
Cl NO2
OH
+ OH NO 2
Cl
NaHCO3, 100 ℃
NO2
NO 2
OH NO2
O2N
高一含氮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含氮化合物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e5f85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6.png)
高一含氮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含氮化合物是化学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本文将对高一涉及的一些含氮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有机含氮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由碳、氢和氮元素构成,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分支。
常见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包括胺、腈和酰胺等。
1. 胺胺是一类含有一个或多个氨基(-NH2)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氨基取代基的不同,胺可分为原胺、一级胺、二级胺和三级胺。
举例来说,甲胺(CH3NH2)、乙胺(C2H5NH2)和三甲胺((CH3)3N)分别属于一级胺、二级胺和三级胺。
2. 腈腈是由碳氰基(-CN)连接两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常见的腈有乙腈(CH3CN)和丙腈(CH3CH2CN)。
腈可以通过从含有卤素的碳原子上脱去卤素而制得。
3. 酰胺酰胺是由酰基(-CO-NH2)与氨基组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酰胺有乙酰胺(CH3CONH2)和丙酰胺(CH3COCNH2)。
酰胺可以通过酰氯与氨反应制得。
二、无机含氮化合物无机含氮化合物主要指的是氨及其衍生物,它们在化工和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1. 氨气氨气(NH3)是最简单的无机含氮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氨气可用于制备硝酸、尿素等化学品,并被广泛应用于肥料制备过程中。
2. 硝酸硝酸(HNO3)是一种重要的强酸,在化工和农业中广泛应用。
它可由氮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制得,也可以通过硝酸铵的分解获得。
3. 尿素尿素(CO(NH2)2)是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分解的代谢产物。
尿素在农业上作为一种重要的氮肥使用,也可用于制备塑料、树脂等化学品。
三、含氮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因不同化合物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质和应用:1. 胺的氨基具有亲核性,因此胺具有碱性。
胺可用作有机合成中的试剂、药物合成的中间体等。
2. 腈由于碳氰基的极性,可用作合成有机染料和药物的重要原料。
3. 酰胺是许多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也可用于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等领域。
含氮化合物ppt课件
![含氮化合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cc7999d5bbfd0a79567360.png)
O
H3C N O
H2C N O
O H2C N
O
生成的碳负离子可与羰基化物缩合。
CO H
CH3NO2 NaOH
CC HH
NO2
3 硝基对芳环的邻对位基团的影响
(1) 对邻对位卤素的影响
Cl
OH
O2N
NO2
Na2CO3 O2N
NO2
NO2 (2)对酚的酸性的影响
H2O
O2N
OH
NO2
OH
NO2
NO2
CH3
NH2 Br
CH3
磺化
NH2
H2SO4
硝化
NH3HSO4
H2O 180~1900C
NH2
重排
NH3
SO3H
SO3
(内盐)
N(CH3)2
HNO3 H2SO4
NH(CH3)2 NO2
NH(CH3)2
N(CH3)2
NaOH
NO2
NO2
(主产物)
N(CH3)2 NO2
多巴胺(Dopamine)
含氮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d5684c3d4afe04a1b071def3.png)
含氮化合物
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s
下页 返回 退出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 硝基化合物、胺、腈、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构造、化学 性质;
➢ 季铵盐和季铵碱; ➢ 芳香族伯胺的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
成上的应用。
重点掌握胺的结构和碱性变化规律;胺的化学性质; 霍夫曼热消去反应;重氮盐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NO2
2- 甲基-2-硝基丙烷 (叔硝基化合物)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CH3
对硝基甲苯
NO2
Cl NO2
2, 4-二硝基氯苯
NO2
2, 4, 6-三硝基苯酚 (苦味酸)
2, 4, 6-三硝基甲苯 (TNT)
1, 3, 5-三硝基苯 (TNB)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10.1.2 硝基化合物的制法
10.1.2.1 脂肪烃的硝化
CH3NO2
pKa 10.2
CH3CH2NO2
CH3CHCH3 NO2
CH2(NO2)2
CH(NO2)3
8.5
7.8
4
强酸
上页 下页
退出
由于α-氢的活泼性,在碱性条件下,硝基烷可生成类 似于烯醇负离子结构酸式的中间体,与羰基化合物发生类 似羟醛缩合反应(Henry缩合):
O
OH
+ RCH2NO2 R′ C R″
碱
R′ R″ C CHNO2
H2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R″ C C NO2
R
R
例如: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10.1.4.2 还原
硝基化合物容易被还原。用氢化铝锂、催化加氢 或铁和盐酸还原时,最终的产物是生成相应的胺。
含氮有机化合物ppt课件
![含氮有机化合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9dd9f049649b6648d7473d.png)
2.成盐 胺是弱碱,只能与强无机酸反应生成盐, 但遇到强碱又重新游离析出。
HCl + CH NH CH NH 3 2 3 3Cl OH 氯 化 甲 铵
—
HCl + — NH NH 3Cl 2 OH 氯 化 苯 铵
胺的成盐反应有两个重要用途: (1)制作针剂:把难溶于水的胺类药物变成 可溶于水的盐 。
铵 表示胺的盐或季铵类化合物。
1.简单胺的命名:
以胺为母体,把烃基的名称写在“胺”字前面。
烃基名(先小后大) + 胺
CH3NH2 甲胺
(C2H5)3N 三乙胺
CH3-NH-CH(CH3)2 甲异丙胺
CH 3 CH CH -NCH CH CH 3 2 2 2 3
NH NH 2 2 CH -CH -CH -CH -CH-C 3 2 2 3
O C — CH 3 CH CH NH CH O 3 2 3+ C — CH 3 甲 乙 胺 ( 仲 胺 ) O CH 3
酰 化 剂 (CH ) N 3 3
CH COO + CH CH N-COCH 3 3 2 3
不 反 应
三 甲 胺 ( 叔 胺 )
生成的酰胺在酸或碱催化下水解,可除去 酰基,恢复氨基。因此,在有机合成反应中, 常利用酰化反应保护氨基。 胺酰化反应的应用:
1.伯胺与HNO2的反应
HCl + [ R N N C l ] + ≡ + RNH H O HNO 2 2 2 脂 肪 伯 胺 脂 肪 重 氮 盐 ( 极 不 稳 定 )
低 温 或 室 温
ROH(混合物 ) +N HCl 2+
可定量测定-NH2
芳香伯胺与HNO2在低温下反应,生成芳香族 重氮盐——重氮化反应。
第九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f0271a34eefdc8d376ee3206.png)
芳香胺的共轭效应,溶剂化效应与空间位阻的 影响是一致的,其碱性强弱次序为:
脂肪族仲胺 > 脂肪族伯胺 > 脂肪族叔胺 > 氨 > 芳香族伯胺 > 芳香族仲胺 > 芳香族叔胺。
胺是弱碱,与酸生成的铵盐遇强碱会释放出 原来的胺。
RNH2 HCl [RNH3]ClHBr
NaOH
RNH2
NaCl
H2O
NH2
+
NO2
NH2
当芳胺的苯环上连有给电子基时,可使其碱性增强, 而连有吸电子基时,则使其碱性减弱。例如,下列芳 胺的碱性强弱顺序为:
NH2 > OH pkb 8.50 C H3 8.90 9.30 NH2 > NH2 > Cl 10.02 NH2 > NO2 13.0 NH2 > NH2 NO2 NO2 13.82
三.胺的化学性质
胺的分子结构
●●
..
N
N R R1(H) R2 (H)
H(R') H(R")
脂肪胺
氮原子为不等性sp3杂化轨
道,胺分子的构型是三角锥 形。
芳香胺
N原子为 sp3杂化轨道,未 成键电子对的p轨道性质增加, N原子由 sp3杂化趋向于 sp2 杂化 ,形成p-π共轭系 。
1.碱性
氨基的未共用电子对能接受质子,因此胺显碱性。 胺可以和大多数酸反应生成盐。 RNH3 + OHRNH2 + H2O
H2O(H+或OH-) CH3COOH
O2N
NH2
4.磺酰化反应--兴斯堡(Hinsberg)反应
与酰基化反应相似,脂肪族或芳香族1°胺和2°胺在碱性条件 下,能与芳磺酰氯(如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作用,生成相 应的磺酰胺;叔胺N上没有H原子,故不发生磺酰化反应。
第九章 含氮小分子
![第九章 含氮小分子](https://img.taocdn.com/s3/m/a71e22b26529647d2728524b.png)
• (3)氮的负平衡
• 排出的氮量多于摄入的氮量。这 表示动物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多于补充, 见于疾病、饥饿和营养不良等情况,说 明动物由饲料摄入的蛋白质不足.
2、蛋白质的最低需要量
在动物生产实践中,由于蛋白质饲料通常 价格较高,从经济效益出发,人们要考虑至少 要给畜禽饲给多少蛋白质,才能既使动物正常 生长和生产,又不浪费饲料。对于成年动物来 说,在糖和脂肪这类能源物质充分供应的条件 下,为了维持其氮的总平衡,至少必须摄入的 蛋白质的量,称为蛋白质的最低需要量。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互补作用
• 1) 决定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因素有:
•
① 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
②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
•
③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即具有与机
•
体需求相符的氨基酸组成。
2) 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后食用, 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在畜禽饲养中,为了提高饲料蛋白的生理价值,常把 原来生理价值较低的不同的蛋白质饲料混合使用,则其 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称为何料蛋白质互补作用。 例如,谷类蛋白质含赖氨酸较少,而含色氨酸较多,有些 豆类蛋白含赖氨酸较多,而含色氨酸较少.当把它们单 独喂给动物时,生理价值都比较低,但如果把这两种饲料 混和使用,即可取长补短,提高其生理价值。
氨基酸代谢概况
体蛋白
食物蛋白质 氨基酸
特殊途径 (次生物质代谢)
生物固氮 硝酸还原
NH4+
-酮酸 CO2 胺
NH3 糖及其代谢
鸟氨酸 中间产物 循环
脂肪及其代谢 中间产物
TCA
激素 卟啉 嘧啶
嘌呤
尼克酰氨 SO4 2 衍生物
NH4+ 尿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2 氨基
R N R + R X -
NH 亚 氨基
R N R + R OH
R
R
-
季 铵盐
季 铵碱
伯、仲、叔胺与伯、仲、叔、醇(或卤代 烃)不同,醇或卤代烃的级数是根据与官能团 相连的碳原子的级数决定的,而对于胺,则是 按照氮上所连碳原子的数目来决定, 如叔丁醇 为三级醇,而叔丁基胺则为一级胺:
硝酸甲酯
CH2CH2ONO
亚硝酸乙酯
2.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中将硝基和亚硝基 NO 看作为取代基 CH
2
CH3
3
CH3NO2
NO
硝基甲烷
邻硝基甲苯
对亚硝基甲苯
硝酸酯和芳香多硝基化合物都有爆 炸性,常被用做炸药,如:
CH3 CH2ONO 2 CHONO 2 CH2ONO 2 NO 2 O 2N NO 2
有机
CH3 H3C OH CH3
H3C
CH3 CH3 NH2
叔丁醇(3级醇) 叔丁基胺(1级胺) 胺类化合物根据烃基的不同而分为脂肪胺 和芳香胺;根据分子中氨基的数目可分为一元 NH2 胺、二元胺和三元胺等:
CH3CH2NH2 乙胺
H2NCH2CH2NH2
苯胺 (芳香胺,一元胺)
乙二胺 (脂肪胺,一元胺) (脂肪胺,二元胺 )
NO2 Fe(Zn,Sn), HCl 或H2, Ni(Pt) NH2 + H2O
目前工业上生产芳香胺的主要方法是催化 加氢法。催化加氢法以镍,铂等作催化剂,在 中性条件下反应,在产品质量、收率和环境保 护方面都优于化学还原法。
酸性介质中硝基苯用金属(铁或锡) 和盐酸为还原剂还原时,得到苯胺:
中性介质中用锌粉和氯化铵在水溶液 中还原硝基苯,得到N-羟基苯胺:
甲乙丙胺
邻甲苯胺
二苯胺
N(CH 3)2
CH3 CH3CH2N CH3 二甲乙胺
NHCH3
N-甲基苯胺
N,N-二甲基苯胺 有机
对较复杂的胺,按系统命名法,则氨基作取 代基,以烃或其它官能团作母体,取代基按次序 规则排列。如:
CH3 CH3 CH CH2 CH NH2 CH2 CH3
2-甲基-4-氨基己烷
脂肪胺pKb在3~5(通常情况下碱性大于 NH3,因烷基具供电子能力); 芳胺存在吸电 子共轭体系及芳环的空阻使质子难于接近 氮原子, 因而芳胺碱性小于NH3。
..
pKb: 9.3
NH2 > O2N
..
12.9
NO 2
NH2 >
..
NH2
13.82
原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空间效应。
பைடு நூலகம்
(CH3)2NH CH3NH2 NH3 C6H5-NH2 (C6H5)2-NH pKb 3.27 3.34 4.75 9.30 13
季铵盐具有盐的性质, 稳定易溶于水, 长碳 链季铵盐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多种应用 (1227等), 季铵盐与强碱作用可得季铵碱的平衡 混合物(类似于复分解反应):
R4N+X- + NaOH R4N+OH- + NaX
季铵盐制备季铵碱:
R4N+X- +Ag2O/H2O(或KOH/CH3OH) R4N+OH-
有机
叔胺在水中溶解度较之同分异构 伯、仲胺低,但低级脂肪胺,即使 是叔胺在水中溶解度还是较大的。 胺类通常使用碱性物质KOH、 NaOH作干燥剂,CaCl2 能与胺类形 成络合物(同乙醇), 故不能使用CaCl2 作胺的干燥剂,芳胺能随水蒸汽蒸 发,可进行分离与提纯。
有机
三. 化学性质
胺的化学性质很大程度上与氮原子上的未 共用电子对有关(胺具亲核性)。 1. 碱性(接受质子)
碱性介质中还原时,不同的还原剂可以得到不 同的产物,一般都是由中间产物缩合及进一步 反应而生成的双分子还原产物 :
多硝基 化合物 可以选 择地将 多硝基 化合物 中的一 个硝基 还原成 氨基。
NO2 NH4SH NO2 CH3 NO2 NH4SH C2 H5OH,H2O
NO2
NH2 CH3 NO2
CH3
CH
CH
CH3
CH3 NH2
2-甲基-3-氨基丁烷 -N(CH3)2 二甲氨基
CH3 N CH CH 3 2
-NH2 氨基
-NHCH3 甲氨基
甲乙氨基
有机
季铵类化合物命名:
(CH3)4N+OH氢氧化四甲铵
CH3 H3C N
+
Cl
-
CH3 CH3
三甲基乙基氯化铵/氯化三甲基乙基铵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1227/洁尔灭)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 (新洁尔灭)
+
+
NaOH
+
H2O
3 与亚硝酸的反应
硝基化合物与亚硝酸反应生成兰色结晶, 二者对氢氧化钠有不同的反应。
R CH2 NO2 + HONO NaOH R CH NO2 NO 蓝色结晶 R2 CH NO2 + HONO R2 C NO2 NO 蓝色结晶 R C NO2 Na
NO 溶于NaOH 呈红色溶液 NaOH 不溶于 NaOH 蓝色不变
NO2 NH2 NO2 NH4SH
NH2 NH2 NH2
NO2
NO2
2.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酸性
含α-氢原子硝基化合物的α-氢原子与硝基 之间存在着超共轭效应而变得活泼,可以转移到 硝基的氧原子上去,形成假酸式异构体。
H R CH N O O R CH N O OH
硝基式
RCH2NO 2
假酸式
[ RCHNO ] 2 Na
NO2 NO2 NO2
9.2 胺 一. 分类、结构与命名 1. 分类 胺可以看作是氨的衍生物,氨中氢原 子可依次被取代,生成伯、仲、叔胺:
伯胺(1°胺): RNH2 仲胺(2°胺):R2NH 叔胺(3°胺):R3N 季铵盐: R 4 N +X 季铵碱: R4N+OHCH3NH2 甲胺 (CH3)2NH 二甲胺 (CH3)3N 三甲胺 (CH3)4N+Cl氯化四甲铵 (CH3)4N+OH- 氢氧化四甲铵
[(CH3)3N+CH2CH3]OH- (CH3)3N + CH2=CH2 + H2O
[(CH3)2N+( CH2CH3)CH2CH2CH3]OH- (CH3)2N CH2CH2CH3 + CH2=CH2 + H2O
有机
3. 酰基化
该性质实际上是羧酸衍生物已介绍的酰 氯及酸酐的氨解反应, 由于叔胺没有可取 代的H, 故是伯/仲胺的酰基化反应,酰基化 试剂常使用酰氯及酸酐, 羧酸活性低较少 使用:
..
N H H 氨 H H3C
..
N H H 甲胺 H3C
..
N CH3 CH3 三甲胺
溶剂化效应:胺的氮上的氢原子愈多,溶剂化的程 度愈大,铵正离子就愈稳定,碱性愈强。
H + R2N H ¨ O ¨ O H H H H
溶剂化的 程度大
+ R3N H ¨ O H H
芳香胺中氨基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苯 环的电子形成共轭体系,使氮原子上的电子部分 地移向苯环,降低了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与 质子的结合能力降低,碱性减弱。氨基的邻、对 位有吸电子基团,碱性减弱。取代基是推电子基 团时,碱性增强。
NH3 + H2O
RNH2 + H2O
NH+4 + OHKb RNH +
3
pKb=4.75
OH +
K b=
+ ] [OH -] [RNH3 [RNH2]
pKb = -lgpKb
有机
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诱导效应:胺的氮原子上所连的烷基增多,推 电子能力增强,氮原子上电子密度升高,碱性 增强。 空间效应: 烷基数目的增加,占据了氮原子外 围更多的空间,使质子难于与氮原子接近。使胺 的碱性降低。
2.结构
氨具有棱锥形的结构, 氮原子构型为 1S2、2S2、2P3,氮原子以不等性sp3杂化轨 道和氢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三个σ键。剩 下的未共用电子对占据一个sp3杂化轨道而 处于棱锥形的顶端。空间排布近似于四面 体的立体结构,氮处于四面体的中心。键 角为107.3。胺的结构与氨相似,在脂肪 胺分子中,氮以三个sp3杂化轨道与三个其 他原子(氢或碳原子)形成三个σ键,剩下 的未共用电子对占据另一个sp3轨道。 有机
季铵碱的碱性与NaOH相当,某些性质也与苛性 碱相似,如:具很强吸湿性,能吸收空气水分, 吸收CO2,其溶液对玻璃有腐蚀性等。
有机
季铵碱受热会分解为叔胺及醇(烯烃+H2O), 醇在加热环境下会失水为烯烃(消除反应), 脱水方式主要是从含氢最多的碳原子与羟 基脱去水分子(违反扎衣切夫规则), 没-H 则不脱水。
氨、甲胺和三甲胺的结构:
未共用 电子对 sp3杂 化
..
N H H 氨
H3C
..
H
N H H 甲胺 H3C
..
N CH3 CH3 三甲胺
2.命名 简单的胺命名按烃基来命名:
CH3NH2
甲胺
(CH3CH2)2NH
二乙胺
H2NCH2CH2NH2 乙二胺
NH2 CH3 NH
CH3 CH3 CH2CH2N CH2 CH3
有机
芳香胺气味较淡,但极毒,且易 渗入皮肤,因此,无论吸入蒸气或皮 肤与之接触,都引起严重中毒,某些 芳胺有致癌作用, 如: 苯胺可诱发膀 胱癌。 伯、仲胺含有活性氢,能通过氢 键缔合,其沸点介于醇及烷烃之间, 这说明其缔合能力比醇低(较醇分子间 的氢键弱),叔胺因没有活性氢,没有 缔合作用,沸点与烷烃相当, 较之同 分异构体的伯、仲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