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汉语音韵学教学讲义PPT课件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古汉语音韵 PPT
代把206韵归为16摄。
(BACK)
《广韵》音系里相关术语图示:
( 4 )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声韵 :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
舒声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 [-m][-n][-ŋ ]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p][-t][-k] 结尾的韵 →促声韵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
韵古 汉 语 音
第一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 《诗经》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 :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 : 《中原音韵》 现代音(五四后) : 普通话 二、传统音韵学分为: 古音学(上古音) 、今音学(中古音) 、等韵 学(等韵图)
(二)上古音的声类
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全清 牙音:见 舌音:端 章 唇音:帮 齿音:精 庄 喉音:影 半舌: 半齿: 次清 全浊 溪 群 透 定 昌 船 滂 并 清 从 初 崇 晓 匣 次浊 疑 泥 明 心 山 邪 全清 全浊 次浊 余 书 禅
来 日
清代以后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阿房宮: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 奉母。 逢澤: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轻唇音↘ 舌上音 正齿音 ↗
五音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4
4、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1)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 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章太炎、黄侃等 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2)钱大昕、章太炎、曾运干、黄侃等人相继研 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3)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 展的重要规律;
(一)字母 传统音韵学有关声母的概念主要有声纽、 母、声类、字母等几种。 1、声纽 或简称“纽”,即声母。
.
7
2、声类 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
古人制造反切,同一个声母使用了多个 反切上字,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反切上 字归纳成若干类,每一类就叫做一个声类。
例如“多德得丁都当冬”这组切上字就 叫一个声类,可以给它起一个名叫“都” 类,“都”类代表的声母是[t]
二十世纪新兴部门“北音学”
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 的语音系统,近代指元 、明 、清时期。
.
2
3、音韵学的应用
分析汉字结构、探求同源词、破通假字、 校勘古籍、进行音系比较、从事方言调查、 根据古反切确定今音以及学习和创作古典 诗词
①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
17
(三)开口呼、合口呼
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母首音的状况把韵母分 为两大类:开口呼与合口呼。
今天齐齿呼中古叫开口呼,今撮口呼直到明 代才产生,故明代以前汉语没有撮口呼。
中古的开、合口韵母各有洪细之分。现代汉
语中的开口呼主要来自中古的开口洪音,齐
齿呼主要来自中古的开口细音,合口呼主要
来自中古的合口洪音,撮口呼主要来自中古 的合口细音。
创制字母的人传说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
2024版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古代汉语的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等。
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以主谓宾为基本框架,同时包含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句子的语序相 对固定,一般遵循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之后的原则。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这使得 词语在句子中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意义。
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成 分,古代汉语中常采用 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等。例如, “何陋之有?”即为宾
语前置的倒装句。
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固定 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
“无乃…乎”、“得 无…乎”等,这些句式 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语
气和含义。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词类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类划分上存在差异,如古代汉语 中的“之”、“其”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作为代词使 用。
01
《诗经》、《尚书》 选读
选取代表性篇章进行解读,探讨 其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及注释方 法。
02
《论语》、《孟子》 选读
通过选读孔子、孟子的言论,理 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古 代汉语中的表达。
03
《左传》、《史记》 选读
选取历史散文中的精彩篇章,分 析其叙事技巧、语言特色及注释 方法。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2
文字学基础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
汉字的起源:图画记事、刻画符号、原始文字
2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 楷书、行书
3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由表意到表 音
六书理论与汉字的构造
六书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音韵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吕氏春秋· 重言》
•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 之。日:“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 故何也?”管仲日:“国必有圣人也。”……少 顷,东郭牙至。管仲日:“此必是已。”乃令宾 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日:“子邪?言伐 莒者。”对日:“然。”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对日:“臣闻君子善谋,小人 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对日:“臣闻君子有三色。艴然 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 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 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 莒也。 • 《荀子· 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 • 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人 的研究,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因为方言就是历史上某一阶段的官话即 普通话在某一地区的保留。 幕--北京[mù]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术条件。
反切的文献出处
唐· 陆德明“然 “是应动时 古人音书(即 “孙叔言 已有反语, 为字注音)止 (孙炎)创 为誉况之说 则记于汉末 《尔雅音 (即直音法), 也。” 义》,是汉 孙炎始为反语, 末人独知反 魏朝以降渐 繁。” 语。” · 音辞篇》《经典释文 《颜氏家训 · 条例》《国故论衡· 音理篇》
我国最早一部韵书 是三国魏人李登的 《声类》。其次晋 吕静《韵集》。但 这两部书已失传, 现存最早一部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把同音字编 在一起,按四声分 韵排列,供作诗押 韵选字用的.
音韵学课件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一导语/引言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音韵学,质言之,即中国传统语音学章太炎《国语学草创·序》有言: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二什么是音韵学(一)音、韵→音韵《说文解字·音部》: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
从言含一。
凡音之属皆从音。
於今切。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韻,和也。
从音員声。
…古用均。
音+韵→音韵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二)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音韵学的发展①古代典籍中对汉字读音的描摹:▪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声同、声近、读若、读如②汉末至魏晋时期,反切的创制和音韵蜂出局面的形成:▪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沈约的《四声谱》③汉魏六朝时期“音义”类著作的勃兴④中古音的代表韵书——《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36字母/等韵学的兴起)⑤反映近代口语语音系统的韵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⑥汉语古音学的历史发展——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叶音”说兴衰的历史轨迹:魏晋六朝的“协韵”——唐人继之——朱熹的“叶音”说)2、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国际音标IPA •反切•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广韵》的声韵系统•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上古音研究概略•“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的语音系统•上古音知识的运用《广韵》以后的韵书与近代音研究•后出《广韵》系韵书与平水韵、词韵•《中原音韵》音系与反映近代音的韵书+ 近体诗格律四、音韵学之功用(见《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音韵学常识教案精品PPT课件
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 中同属上声“马”韵。
白居易的五律《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 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 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 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 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 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语音系统。
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
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 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 力工具。
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 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
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 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 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 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 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 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 、ti)二音,《广 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 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 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音韵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古书的读音
❖ 一、古书读音原那么 ❖ 二、古音通假 ❖ 三、破读 ❖ 四、特读 ❖ 国名: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 族名:吐谷浑、 荤粥、先零、吐藩、 ❖ 地名: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铅山、番禺 ❖ 人名: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 姓氏:乐、仇、任、种、|解、万俟、尉迟
近代音
❖ 近代音是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中原音韵>分19个韵 部,21个声母,46个韵母.
❖ 中古到近代汉语声母系统有很大变化:其一 全浊声母清化;其二,轻唇音从重唇音中分化出 来;其三,知、庄、章三组合并未一组;其四, 影、以、云合并归为一格零声母。
❖ 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个韵部,46 个韵母:一是入声韵消逝,并入阴声韵;二是韵 母大幅归并。
❖ 3、读假设、读如 ❖ 4、反切 :东,德红切。 ❖ 三、根本概念 ❖ 1、声母三十六字母.doc ❖ 2、字母 ❖ 3、韵母 ❖ 4、韵摄 ❖ 5、韵部
古今语音的异同
❖ 6、韵 ❖ 7、韵目 ❖ 8、韵类 ❖ 9、阴声韵 ❖ 10、阳声韵 ❖ 11、入声韵 ❖ 五、古今腔调的变化 ❖ 1、平分阴阳 ❖ 2、浊上变去 ❖ 3、入派四声
❖
中古音
❖ 中古音是指六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以< 切韵>为代表。中古音是研讨汉语语音史 的根底。<切韵>在唐宋两代经过多次修订, 书名也有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陈彭 年等修订而成的<广韵>。<广韵>与<切韵> 在分韵上略有差别,但是音系根本上是一 样的,由于切韵本来曾经看不到了,所以 如今研讨中古音实践上主要根据的是<广 韵>。三十六字母.doc
《音韵学》课件第5章第1
第一節 上古韻系
一.對韻文押韻的研究
1.研究方法 2.顧炎武的古韻分部 3.江永的古韻分部 4.段玉裁的古韻分部 5.孔廣森的古韻分部 6.其他古音學家的古韻分部
2.顧炎武的古韻分部(一)
顧炎武的功績:
《廣韻》
一、分古韻爲十部。
二、“離析《唐韻》”。 三、將入聲韻與陰聲韻相配。
2.顧炎武的古韻分部(二) 《廣韻》韻目
第五章
第五章 上古音系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上古韻系 上古聲系 上古調系 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第一節 上古韻系
一.對韻文押韻的研究
二.對諧聲偏旁的研究
三.音值研究概況 四.結論 五.通轉
第一節 上古韻系
一.對韻文押韻的研究
1.研究方法 2.顧炎武的古韻分部 3.江永的古韻分部 4.段玉裁的古韻分部 5.孔廣森的古韻分部 6.其他古音學家的古韻分部
第一節 上古韻系
一.對韻文押韻的研究
二.對諧聲偏旁的研究
三.音值研究概況 四.結論 五.通轉
第一節 上古韻系
三.音值研究概況
1.韻頭的構擬
2.韻尾的構擬
3.韻腹的構擬
1.韻頭的構擬
韻頭尚不能準確構擬: 原因:
①韻文只能提供韻部(韻腹、韻尾)的信
息。 韻尾與所造字相同,其次才是韻頭相同, 因此諧聲偏旁提供的比較準確的信息也是 韻部(韻腹、韻尾)的。
5.孔廣森的古韻分部(一)
孔廣森的功績:
一、分古韻爲十八部。 二、東冬二分。
三、確立“陰陽對轉”的理論。
5.孔廣森的古韻分部(二)
原類陽聲第一 歌類陰聲第十 十八部的排列:
丁類第二 辰類第三 陽類第四 東類第五 冬類第六 綅類第七 蒸類第八 談類第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主要 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成的 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 一学科也叫今音学。
•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
金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 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 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 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元人周德清 《中原音韵》。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在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
要工具。
• 孙炎的《尔雅音义》运用反切法注音。用反切为
整部书注音自此始。
• 孙炎,三国魏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人,著名的经
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人称东州大儒。其 《尔雅音义》一书较早使用反切注音。
• 有了反切,人们就能把切下字联系起来,归纳韵
部,韵部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据,这意味着韵 书的产生为期不远了。
反映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 音韵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 及近古,上推古音。所以在学习 《诗经》韵部及上古音之前应该 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古音,应 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 1、韵书的产生
• (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 佛典的翻译直接促进了人们对梵文(古
印度的一种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而启 发人们对汉语语音进行科学的分析。
• 戴震《声韵考·卷一》:“微有韵书,先
有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重要条件
古代汉语音韵学
• 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不断变
化。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要积聚 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 汉语刚产生时的语音是什么样的?现
在无从知道。近代学者对有文献记载 以来的汉语语音做了较详尽的研究, 各家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但有一 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音古今差 别很大。
•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音常
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
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 则可以列成下表:
36字母表
• 唇音 帮滂並明
•
非敷奉微
• 舌音 端透定泥
•
知彻澄娘
• 齿音 粗清从心邪
•
照穿床审禅
• 牙音 见溪群疑
• 喉音 影晓匣喻
• 半舌 来
• 半齿 日
(见教材1049页)
四、《切韵》系韵书简介
•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中古音
•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 存于反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书随后出现。
• 在音韵学史上,反切的出现非常重要,
它促成了韵书的产生。
• 韵书正是总结了前代的反切,每组同
音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而反切则是 韵书的精华,是今天考察韵书反映的 语音系统的珍贵资料。
• 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节,每个音
节都可以切分出声、韵、调,所以汉语语 音的演变就表现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 声调系统的演变,研究汉语语音就是研究 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 统及其演变规律。
二、语音史的分期
•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
期,目的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 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 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
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 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 巧的提高。
•再次,佛教活动的大盛,导致
了“四声”的确立和“声律论” 的产生。
•最后,文学讲求声律,追求辞
藻,对韵书的出现有推动作用。
•2、从《切韵》到《广韵》
• A《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所著。 • B 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
•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反切的产生,四声
的出现,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 (2) 反切的出现
•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
个汉字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 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 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的读音。如:
• 冬——被切字 •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切
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文献阅读中的 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韵文。
• 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识,后者需要中
古音知识,而学习上古音又必须以 中古音为基础。我们在介绍中古音 和上古音的基础上,讲述文献阅读 的字词问题和格律诗的语音分析。
音韵学常识
• 一、什么是音韵学 • 是研究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
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
的字典。
• 韵书以声统韵,也就是说韵书的产生必须以声
调学说为基础。
• 南朝产生了“永明体”诗(永明是齐武帝的年
号)。“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 如平仄的运用。
•历史背景: •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
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 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 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 良好的物质条件。
•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
四)以后。
三、36字母
•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
纽、母等。古人以五音(或七音)、三 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
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
舌音、半齿音两类。
•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
•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
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 常培和王力。三家分期大同小异,现多 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即先秦至两汉。研究这一时期 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