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带答案】

合集下载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带答案】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带答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教学目标:掌握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句对等和词性对品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首先看结构对应:一、结构对应“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那么,词语结构包括哪些种类呢?词语结构指词语之间的关系,对联中常用的词语结构关系包括: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洒、酒浓等。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帆、长河等。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杯、寻幽等。

动补短语如:寻遍、写尽、推开、看罢、携来、带去、留下、理清、醉倒等。

并列短语如:探寻、早晚、开合、风花、雪月、意气、咏叹、胸怀、来去等。

介宾短语如:自……、从……、于……、在……、将……、把……、向……等。

创作对联时应该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句式结构指的是对联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常见句式结构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和相互解释等。

并列关系如:柳绿桃红、莺歌燕舞、舞伴歌随、烹茶煮酒、戴月披星等。

因果关系如:花开惊宿鸟、水落石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成由勤俭破由奢等。

递进关系如:得陇望蜀、斩草除根、得寸进尺、雨润花更艳等。

转折关系如:夜静意难平、承接关系如:凭栏遥望、举樽邀月、踏径寻芳、春来燕子飞等。

我们来看几个对联实例:桃羞雨后添佳韵喜上梅梢唱颂歌桃羞/喜上为主谓结构;梅梢/雨后为偏正结构;添佳韵/唱颂歌为动宾结构,其中佳韵/颂歌为偏正结构。

青天抒远志绿径探幽情青天/绿径为偏正结构;抒远志/探幽情为动宾结构,其中远志/幽情为偏正结构。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对联常识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2)词类相同(3)结构相当(4)意境相合(5)平仄相对。

赏析: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岁——动宾结构过新年——动宾结构千秋业——偏正结构一层楼——偏正结构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相同的位置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1)平仄相异,仄起平收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特点、种类等。

2.分析中考对联题的考查导向,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联,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在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到各种各样课外知识,题型也是多姿多彩。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推测其考查导向,来制定复习策略。

二、学对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

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四、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五、典型例题分析(改写题)例1: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若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简析:例1只要抓住对联的特征进行删改即可,答案: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温馨提示:——对联常识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对联》 讲义

《对联》 讲义

《对联》讲义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源远流长、富有韵味的文学形式。

它不仅是汉字语言独特魅力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

从形式上看,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比如“春风拂面诗情涌,秋月临窗画意生”,“春风”对“秋月”,“拂面”对“临窗”,“诗情涌”对“画意生”,不仅在词性和平仄上相互呼应,在意境上也相互映衬,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联的平仄规律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平仄是指汉字读音的声调,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现代汉语中,一声和二声大多为平声,三声和四声大多为仄声。

在对联中,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使对联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

对联的词性相对也是一大要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青山”与“白铁”,“忠骨”与“佞臣”,都是名词相对。

对联的意境也是其魅力所在。

上下联的意境应该相互关联,或是相辅相成,或是形成对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或情感。

比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对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婚庆、祝寿等喜庆场合,也常常能看到寓意美好的对联。

此外,名胜古迹中的对联更是为景观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创作对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积累。

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词汇和知识。

其次要多练习,从简单的对联开始,逐步提高难度。

还可以借鉴古人的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在欣赏对联时,我们要仔细品味其形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也要了解对联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其魅力。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对联知识第二讲

对联知识第二讲

对联知识第二讲第二讲初识对联格律●第二讲学习内容:(1)初步树立上下联一体观,理解正对、反对、串对概念并尝试应用到创作中(2)初步掌握“词性相当”要素的有关内容和规则,包括重复用字规则,词性、词组、句式结构分类,汉字的多种词性(3)初步掌握“135不论、246分明”的声律规则第一节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网络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

网上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病例:山路踏青风满袖阳关辞故泪两颊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恩师仙逝徒伤心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北国化冰封(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字正腔圆洋教授肢碎身残泥菩萨活血化瘀金罗汉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1、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

例: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

高山须厚土大厦要良材2、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

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莫学杨柳半年绿应效松柏四季青3、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教案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教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生自己看一下楹联相关内容】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墨泉二言:花好月圆三言:书锦绣绘宏图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

(绍兴东湖联)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

对联讲义

对联讲义

第一课时:对联简介§01 汉字和对联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

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

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

吕端,宋宰相。

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

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

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

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

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

“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

“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

“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

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

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微课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微课
• 动补短语如:寻遍、写尽、推开、看罢、携来、带去、留下、理 清、醉倒等。
• 并列短语如:探寻、早晚、开合、风花、雪月、意气、咏叹、胸 怀、来去等。
• 介宾短语如:自……、从……、于……、将……、把……、向……等。
• 创作对联时应该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 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 词语结构指词语之间的关系,对联中常用的词语结构关 系包括: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 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
•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 洒、酒浓等。
•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 帆、长河等。
•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 杯、寻幽等。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
第二课时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
一、结构对应
• “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 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 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 衡。
•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 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 那么,词语结构包括哪些种类呢?
词语结构
节律对拍练习
• 凤冠珠闪烁; • 螭带玉玲珑。 • 声律节奏: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 语意节奏:凤冠/珠/闪烁;螭带/是对联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常见句式 结构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 折关系、承接关系和相互解释等。
并列关系:柳绿桃红、莺歌燕舞、舞伴歌随、烹 茶煮酒、戴月披星等。 因果关系:花开惊宿鸟、水落石出、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成由勤俭破由奢等。 递进关系:得陇望蜀、斩草除根、得寸进尺、雨 润花更艳等。 转折关系:夜静意难平、 承接关系:凭栏遥望、举樽邀月、踏径寻芳、春 来燕子飞等。

公开课对联学案

公开课对联学案

对联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2、掌握对联的一般规则3、学会对简单的对联重难点:1、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自学提示:走进对联,了解对联的基本规则:一、字数相等,长度相同。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仄起平落,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如:屋后松竹添秀色,门前梅兰(着新装)四、结构相应,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断句一致。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A.人杰地灵B.四季如春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整体,但又不能重复。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另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巩固练习一、词语对应下面一幅对联,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忆往昔《朝花夕拾》深情怀旧周树人,修改后的下联:二、语句删节1,改写句中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对偶。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河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

改写:2,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下联:心田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纳他人删改后的下联:三、即兴发挥: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贴在了右边。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第一讲初识对联本讲内容:1、对联的概念(对联、楹联、句脚、联脚)2、对联的功能作用3、古今“四声”和“平仄”。

第一节对联的概念对联,俗称为“对子”,雅称为“楹联”或“楹帖”,是由两行对偶语句构成的文体,是两行在声律、文义相互照应、对仗成文的汉字组成的文字联合体。

一般是书写在纸或布上,也可刻在竹子、木板和柱子上。

是我们民族一项非常传统、较为常见的民间综合性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汉文学特有的产物。

对联属综合性文字艺术,它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既独立于诗、词、曲、赋、骈文、谜语、俚语等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之外,但又包容了这些艺术形式之长。

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民俗性、传统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普及性等特点,应用比较广泛,雅俗共赏。

它与骈文、格律诗词相媲美,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的实用性文体形式。

对联在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完整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

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

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对联有各种分类。

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为长联。

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

按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联格)划分,类别很多,参见本站楹联仓库首页的分类表。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第二节对联的功能作用对联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
• 词语结构指词语之间的关系,对联中常用的词语结构关 系包括: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 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
•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 洒、酒浓等。
•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 帆、长河等。
•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 杯、寻幽等。 Nhomakorabea、节律对拍
•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 通俗的说就是上下联断句规律要一样。节律, 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 的确定分为两种:
• 声律节奏: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 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 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说白了就 是机械的二字一节来断句。
• 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 定节奏点。说白了就是一个词不管有几个字, 都在词的后边断开。
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的异同
• 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 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 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 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 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 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 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 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 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结构对应练习
• 桃羞雨后添佳韵 • 喜上梅梢唱颂歌 • 桃羞/喜上为 主谓结构 ;梅梢/雨后为 偏正结构 ;添佳韵/唱颂歌为 动宾结构 , 其中佳韵/颂歌为 偏正结构 。
结构对应练习
• 青天抒远志 • 绿径探幽情 • 青天/绿径为 偏正结构 ;抒远志/探幽情 为 动宾结构 ,其中远志/幽情为偏正结构 。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 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 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我 们来看下面一联:

• 开卷神游千载上; • 垂帘心在万山中。
•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词性对品练习
• 开卷神游千载上; • 垂帘心在万山中。 • 此联中,“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 “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 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 范畴。
词性对品练习
•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此联中,月/风都是 名词 ,斜/散都是 动词 ,诗/墨都是名词 ,梦/花都是 名词 ,瘦/香 都是形容词。
牛刀小试
• • • • • • (二)填空练习 1、春风报喜==( )迎福 2、水共琴声舞==歌( )彩雾( 3、两岸晓烟杨柳绿==( )春雨杏花( 4、半溪流水绿==( )树( 5、柳塘风淡淡==( )月浓浓。
) )。 )红
牛刀小试
• • • • • • (三)对句练习 1、月色== 2、山带雨== 3、风吹叶落== 4、推窗迎晓月== 5、三餐俱有书调味==
七言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八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九言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 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
特例
• •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 这种联一般是谐趣联,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别的意思而故意 为之。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 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种对 联只是娱乐,不做系统研究。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学案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学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二、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

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可是也有特例,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三、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

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

对联讲义

对联讲义

对联知识(资料来源风轻云淡)联=对+联所谓对是指声律协调[音节同步,单句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反]和词语对仗。

所谓联是指立意合拍、取景相容、语言风格匹配、感情色彩协调。

一、声律1、语音,对联的格律起源于古四声:平上去入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这和我们学律诗是相容的,在此只强调一点,就是我们在完成对联作业时一律采用平水韵,注意入声字和古平字。

单就创作对联来说,也可以用新韵,但必须注明‘今音’二字。

比如:松静云歇脚[一蓑闲今音]如果按平水韵歇字是入声字出句就是平仄平仄仄。

是失替的句子。

2、音步,汉语词汇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双音节词汇居多,一句话中常常是单双搭配。

一般5言分为三节7言分为四节,究竟如何分,要看具体语言环境,没有固定模式。

比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题焦山别峰庵前人]'枫燃\千树\火==菊炼\满篱\金。

[一蓑闲]’是221型,‘花光\醒\倦眼;==燕语\动\琴心。

[一蓑闲]’则是212型;又如‘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古藤书屋倪国琏]’‘棹向\苍茫\寻\彼岸;==心融\浩瀚\忘\微身。

[一蓑闲]’是2212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戏题联百龄]’3、对仗,它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可以说,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一般理解为上下两句相同位子词性相同。

例如湖南岳麓山联:大翼垂天九万里形名动名数数量长松拔地五千年形名动名数数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联律通则强调‘词语对仗’是符合对联语言客观实际的,而不是机械的要求字字词性皆同,因为词语包括词和词组[短语]。

比如‘红花’、‘飞鸟’、‘三杯’和‘秋水’都是偏正短语,但如果纠结每个词性皆同,那么'红'是形容词,'飞'是动词,‘三’是数词,'秋'是名词,本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可以相对。

4、联律,目前联界普遍采用马蹄韵。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带答案】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带答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教学目标:掌握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首先看平仄对立:一、平仄对立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

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上联句脚为仄声,下联句脚为平声对于单句联就很好理解了,下面我们详细地谈一下多句联的分句句脚问题,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

即上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相应下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下联各分句句脚从后往前分别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

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清末朱恂叔)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

再如,李氏规则(明代李开先),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李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二)上下联间平仄对立虽说对联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如果“一三五也论”就更好了。

无论单句联还是多句联,都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对立。

(三)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节课我们提到了“节律对拍”,这里就涉及一个“节奏点”的问题,这里说的一句之内平仄交替,就是指每比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

因为节奏点的字数不固定,一般为二字一节,但也有一字或三字一节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 微课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 微课
上下联各分句句脚从后往前分别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特殊格式
➢ “马蹄格” 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 如: 朱氏规则(清末朱恂叔)
➢ 特征: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 声。即“仄平平平平……” 李氏规则(明代李开先)
➢ 特征:上联各句之句脚,平仄交替,即“仄平仄平仄 平……”
➢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 规则、李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 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一、平仄对立
(二)上下联间平仄对立
总体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 就是“逢双必反”。虽说对联平仄讲究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如果 “一三五也论”就更好了。无论单句联还 是多句联,都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应位置 上的字平仄对立。
一、平仄对立
• (四)古韵与新韵
• 古韵一般指《平水韵》,《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 名。几经编辑整理,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 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 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平水韵》受闽南语的 发音规律影响非常大,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一、平仄对立
• (三)一句之内平仄交替
• 上节课我们提到了“节律对拍”,这里就涉及一个“节奏 点”的问题,这里说的一句之内平仄交替,就是指每联节 奏点上要平仄交替。因为节奏点的字数不固定,一般为二 字一节,但也有一字或三字一节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笼 统的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
• 当然,上述三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 的时候要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
• 意联: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 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 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教案标题:对联知识讲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能够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作品
教学重点:
1. 对联的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
1. 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对联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对联范例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对联的概念,通过展示对联的图片或范例,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2. 分析对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15分钟)
1.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2.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对仗、对比、对景等
四、对联欣赏与创作(15分钟)
1. 展示经典对联范例,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魅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魅力,并展示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对联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对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填空练习
1、春风报喜==(冬雪)迎福
2、水共琴声舞==歌(随)彩雾(飞)
3、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4、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5、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三)对句练习
1、月色==花香
2、山带雨==水迎风
3、风吹叶落==雨润花开
4、推窗迎晓月==启户沐春风
5、三餐俱有书调味==双目常随月动情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


二言:
花好
月圆
三言:
书锦绣
绘宏图
四言:
风梳碧柳
雪印红梅。
五言:
山因禅寺静;
风为草斋凉。
六言:
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三、词性对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词性对品”,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
所谓“品”,就是类。词性对品即词性一致的问题,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词的词类属性相同。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一)排序练习
1、垂钓客==(荷锄翁)(翁、锄、荷)
2、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霁、霞、雨、红、晚)
3、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魄、弓、吐、如、月)
4、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参、曜、斗、西、商、两、东)
5、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上、板、路、桥、青、踪、道、马、锁、霜、行)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此联中,“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此联中,月/风都是名词,斜/散都是动词,诗/墨都是名词,梦/花都是名词,瘦/香都是形容词。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
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此处为动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
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
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
七言: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
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可是也有特例,如: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种联一般是谐趣联,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别的意思而故意为之。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种对联只是娱乐,不做系统研究。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一、基本规则
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
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四、牛刀小试下面我们来做源自个练习: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
学习目标:
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