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1.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介于东经102°13"—108°46"、北纬34°54"—42°01"之间。
甘肃地理位置独特,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
省内东西横跨1600公里,南北纵贯1000公里。
2.地貌特征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
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山峰叠翠,森林资源丰富。
甘南高原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低,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势平坦,气候干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通道。
祁连山地位于甘肃省北部,海拔较高,山地草原景色壮观。
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总量为174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黄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甘肃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青海湖、尕海等。
2.土地资源甘肃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草原、山地、沙漠等多种类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等地,草原主要集中在甘南、河西走廊等地。
3.生物资源甘肃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稀动物。
植物资源方面,甘肃有世界著名的祁连山雪莲等高山植物。
4.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甘肃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
近年来,甘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甘肃省土地资源
2008年全省耕地减少4348.43公顷(6.52 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2587.29公顷(3.88万亩),占全省耕地减 少量的59.50%;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 915.37公顷(1.37万亩),占耕地总减少 量的21.05%;2006年实地变更调查完成 退耕还林任务268.33公顷(0.40万亩), 占耕地减少量的6.17%;灾毁耕地575.18 公顷(0.86万亩),占耕地减少量的 13.23%;其它原因减少的耕地2.27公顷 (34亩),占耕地减少量的0.05%。
Page 14
Page 1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情况
2008年到期的国家和省级投资项目99个,验 收通过80个,通过率80.8%,通过验收的项 目规模24174公顷(36.26万亩),新增耕地 8025公顷(12.04万亩)。其中:国家投资 项目24个,通过验收20个,通过验收项目规模 16292公顷(24.44万亩),新增耕地4473公 顷(6.71万亩)。省级投资项目75个,通过 验收60个,通过验收项目规模7882公顷 (11.82万亩),新增耕地3552公顷(5.33 万亩)。
Page 3
土地资源总体状况
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据国务院勘界结果为42.58 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折合6.8亿亩。其中,农用地为 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 土地26.31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 一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 78.2 %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 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 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在未利用的土地中,可 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充足,达1126.15万亩,这对全省经济和社 会发展来说,是十分可观的后备土地资源。根据2001年坡耕地 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大于15° 坡耕地2541.88万亩, 其中,15° —25° 的坡耕地2059.73万亩,占81%;大于25° 坡耕地 482.15万亩,占19%。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概况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
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县七县和西峰区。
庆阳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
庆阳市属黄河中游内陆地区。
介于东经106°20′至108°45′与北纬35°15′至37°10′之间。
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
区内东西之间208公里,南北相距207公里。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样,为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
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
全市海拔相对高差1204米,北部马家大山最高为2089米,南部政平河滩最低为885米。
中南部平均海拔1400米,遍布着数十条原面,自然景观奇特。
临川仰视,两边疑是山峦,登山极目,却是广阔平原。
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大原有12条,最大的董志原总面积136万亩,平畴沃野,广袤无际,土层深厚,质地松软,是农作物主产区,被称为驰名遐迩的“陇东粮仓”。
西北部海拔为1500—2000米,黄土丘陵绵延起伏,总面积7547平方公里,土地辽阔,植被稀疏,有“山童水劣,世罕渔樵”之喻。
东部纵跨南北的子午岭,海拔约1500—1700米,总面积4187平方公里,山势巍峨壮美,风光秀丽宜人,森林茂密,苍翠起伏,为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被称作陇东的“绿色水库”。
市内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5条河流,较大的支流有27条。
年平均总流量为26.7立方米/秒,总径流量8.43亿立方米。
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甘肃省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 107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 37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4。全省水资源分 布的特点为:夏秋两季较多,春秋两季较少;东多 西少,南多北少。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 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跨越 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干支渠长达1265千米,年引水量 4.43亿立方米。 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兴建的最大水利项 目。这一工程的建成,对于解决秦王川地区乃至兰州、白 银两市的干旱缺水现状,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区 域生态环镜,统筹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用水,促 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持,起到 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工程通水运行以来,灌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根本 性改善,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 完善,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为兰州· 白银两市的全面发展鉴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理资源:土地资源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行业利用的土地,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约为42.58万平方 千米,但山地多,平地少,除沙漠· 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 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可用于生产建设的土地占土地 总面积的60.11%。全省草地面积分布较广,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 33.34%,是中国主要的牧场之一。全省耕地,林地比重小,耕地面 积居全国第11位,人均耕地为2.66亩,居全国第六位。
甘肃的主要优势矿产为: 煤矿、铁矿、铜矿、铅矿、锌矿、镍 矿、钴矿、铂族、金矿、钨矿、锑矿、 凹凸棒石、石膏、熔剂用灰岩、水泥 用灰岩等,具有储量较为丰富、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质量好、分布较集中、外部建设条件 好等特点。
(完整版)甘肃省省情概况
甘肃省省情概况地理: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山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
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主要山脉有祁连山、陇山(即六盘山、岷山、阿尔金山、马鬃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等)。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山脉发源。
气候: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
甘肃的地理特征
甘肃的地理特征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它的地理特征独特而多样,包括高山脉、广阔的河谷、沙漠和草原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甘肃的地理特征,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而神秘的省份。
一、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邻宁夏、陕西,南邻四川、青海,西邻新疆,北濒内蒙古。
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理特征的多样性,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广袤的平原,同时还有沙漠和草原等不同的地貌类型。
二、高山脉甘肃境内分布有众多的高山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祁连山和秦岭。
祁连山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它横贯甘肃西部,被誉为“天然的屏障”。
祁连山脉是亚洲大陆上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大山脉之一,其主峰海拔超过5500米,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秦岭是中国的主要山脉之一,跨越陕甘两省,其北麓即为甘肃的一部分。
秦岭地势险峻,山峰连绵起伏,被誉为“华夏屏障”,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黄土高原甘肃的东南部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黄土高原的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农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植谷物、水果和蔬菜等作物。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铝土矿等,为甘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河谷地带甘肃境内有多条重要的河流经过,包括黄河、长江和黑河等。
其中,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从甘肃的青海境内源头发源,并穿越甘肃的中部地区。
黄河冲积物的淤积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同时也为甘肃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和黑河虽然只是经过甘肃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的河谷地带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戈壁荒漠甘肃的西北部地区是戈壁荒漠的分布区域。
戈壁荒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其地表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
由于干旱、缺水和高温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植被相对贫瘠,人迹罕至。
然而,戈壁荒漠也有其独特之处,其风景壮丽,吸引了许多旅游者前来探索。
总结甘肃的地理特征多样而独特,包括高山脉、广阔的平原、沙漠和草原等。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愈发突出。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甘肃省的耕地利用效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对甘肃省耕地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探讨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策略。
一、甘肃省耕地资源概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总面积达45.61万平方公里。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甘肃省的耕地面积约为570.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7%。
甘肃省地处高原山地、沙漠戈壁、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为稀缺。
因此,提高甘肃省耕地的利用效益,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一)产量指标产量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甘肃省农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河道两侧的平原地区。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通过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统计,可以评估甘肃省的耕地产量水平及其潜力。
(二)资源利用率指标耕地资源利用率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甘肃省地形复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关键。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土地的轮作休闲、合理施肥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甘肃省的耕地资源利用率。
(三)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和产量数据,分析农作物的市场价值,进而评估甘肃省耕地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甘肃省耕地的经济效益。
三、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现状目前,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总体上比较低下。
一方面,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等自然因素的制约,甘肃省耕地的产能较低,耕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偏单一,耕地的利用方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导致耕地利用效益不高。
甘肃省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理概况地理位置: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等。
历史文化:甘肃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华夏始祖伏羲氏曾诞生于此,并造文字、创历法、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先河。
三千多年前,泾、渭河谷地出现的原始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农业文明的开端。
甘肃曾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战、骊可·波罗探险游历的经由之地。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沿途撒满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宝。
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记载着中外友好往来、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朽历史,吸引着愈多的文人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行政区划:甘肃省设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庆阳、定西、陇南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业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甘肃,在解放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工农业生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0.3元。
全省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口民族:甘肃人口分布极不均匀,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592.5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0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16‰;全年死亡人口16.6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45‰;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doc 10页)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doc 10页)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
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概况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
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位次矿产名称矿产数合计1 镍矿、钴矿、铂矿、钯矿、锇矿、铱矿、钌矿、铑矿、硒矿、铸型用粘土102 铬矿、水泥配料用黄土、饰面用蛇纹岩 33锌矿、金矿、碲矿、红柱石、普通萤石、水泥配料用红土、凹凸棒石粘土、透辉石、94 铅矿、锑矿、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建筑用砂 55 稀土矿、芒硝、水泥配料用砂 36 钨矿、铋矿、铍矿(BeO)、镉矿、菱镁矿、砷、玻璃用白云岩、石棉87 钒矿、汞矿、钾盐、明矾石、石榴子石、宝石、玻璃用石英岩、蛭石88 油页岩、铜矿、银矿、铊矿 49 石油、锗矿、镁矿、化肥用蛇纹岩、泥炭、 510 冶金用脉石英、叶蜡石、高岭土 311 制碱用灰岩、玻璃用脉石英、石墨(晶质) 312 铁矿、锡矿、铌矿、方解石、水泥用大理岩 513 煤、冶金用白云岩、沸石 314 铟矿 115 锰、钛矿、熔剂用灰岩 316 镓矿、盐矿、饰面用大理岩 317 天然气、石膏 218 钼矿、滑石、膨润土 419 耐火粘土、磷矿、电石用灰岩、玻璃用砂岩 320 长石 122 水泥用灰岩 123 硫铁矿、陶瓷土、饰面用花岗岩 328 水泥配料用粘土 1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
(完整版)甘肃地理常识分析
甘肃地理基础知识1.甘肃地理概况:甘肃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
境内地形复杂。
甘肃地形和地势特点,从西向东,全省大致可分为:河西山地、高原、走廊;陇东和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等四类地形区。
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西南部横亘着高大的祁连山系,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势高耸,气候寒冷,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分布着现代冰川、多年积雪、森林、草原,为走廊和北部沙漠戈壁水资源形成区。
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戈壁广布,为内蒙高原的西端。
除陇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1000m以上。
总观全貌,本省地形实为一个山地型的高原。
“甘肃”的名称取自古代的“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因甘肃大部分地区分布在陇山(六盘山)以西,所以也把甘肃简称为“陇”,如陇原大地就是指甘肃。
2.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古“丝绸之路”和“第二欧亚大陆桥”都从这里通过。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
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3.酒泉行政区划分为七个县、市、区:包括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4.酒泉玉门市:是通往中亚、欧洲的咽喉要地,还是全国第一个石油基地。
5.张掖肃南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下,祁连山北麓,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八下地理第十章 甘肃乡土地理
(4)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能够保存上千年之久,其主要自然原因是___。
A.季风气候空气湿润
√C.气候干燥不易受潮
B.人类干扰少 D.维护手段先进
18.(2023兰州)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兰州市享有“黄河明珠”“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 材料二: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中山 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次整修、加固、抬升,2019年入选中国 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 D.劳动力丰富
12.河西走廊现今已淡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的名录。原因可能是(
)
A.风力过强
B.耕地不足
C.地形崎岖
√D.水源缺乏
(2020兰州)读中国轮廓示意图,图中阴影部 分为甘肃省示意图,据图完成13~16题。 13.关于甘肃省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西北内陆
B.大部分属亚热带 C.在太平洋西岸 D.位于低纬度
材料三:今年“五一”假期兰州市重点景区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大幅增 加。兰州市通过牛肉面制作技艺展示、“秦韵流光——秦腔服饰文化展”、 书香非遗——陶土世界阅读推广等活动,营造了浓厚节日消费氛围,激发 了游客消费热情。 (1)兰州地处“两山一河”之间,享有“黄河明珠”之誉,黄河兰州段 河水水位较高的季节是__夏__季__,河水水位年际变化较__大__(大/小)。 (2)兰州中山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桥梁修缮时,应当__修__旧__如_ _旧__(整旧如新/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甘肃省示意图
2.范围:甘肃省东西蜿蜒1 600多千米,全省面积45.37万平方千米,占 全国面积的4.72%。
知识点2 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 (2)地势:自__西__南__向__东__北__倾斜,地形狭长。 (3)地形区:全省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 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六大地形区。
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边疆内陆省份之一。
作为一个多山地区,甘肃省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然而,甘肃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甘肃省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山地占据了该省总面积的70%以上,其余为河谷和盆地。
这种地理环境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水力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甘肃省的资源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水力资源:甘肃省的山脉众多,拥有许多河流和湖泊。
这些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力发电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土地资源:尽管山地和河谷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甘肃省的土地资源仍然十分丰富。
适宜的土壤质量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矿产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甘肃省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1. 农业发展: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甘肃省的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和牧业为主导。
然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支持,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
2. 工业发展:甘肃省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
该省政府鼓励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3. 旅游业发展: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兰州中山桥等。
近年来,甘肃省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该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4. 区域发展:甘肃省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甘肃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例如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
三、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尽管甘肃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甘肃省地质资源概况与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白银,玉门等城市资源日渐枯竭,甘肃资源发展开始转型,总体上由传统资源向新能源发展。
其中风电,太阳能储量丰富,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由于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全省北部又是沙漠地带,终年降雨稀少,日照及紫外线较强,故太阳能发电先天资源良好,北部又地广人稀空闲土地面积巨大,经济上既能推动老旧的资源结构转型,又可带动本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
风电上,已经成体系在瓜州建立了风电基地,开展了路上三峡的风电项目,无论政策或是技术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在传统资源上,随着勘探力度加大,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查明储量不断上涨。
煤炭资源勘探也在不断提高,而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除玉门油田外没有较大油气田,油页岩总量不断减少。
这就决定了甘肃未来资源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冶金及新能源为主要动力。
同时应当推动环境友好资源发展,开展对金属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处理,更新现有冶金技术,减少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伤害。
走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之路。
甘肃省基本省情
甘肃基本省情一、甘肃基本省情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大,优势和劣势都相对突出的省份。
省情的基本特点是:----幅员较大,自然条件较差。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和蒙古国接壤。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
全省干旱多灾,年均降水量不到300毫米。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的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三分之一,自然环境严酷。
----人口相对较少,民族成份众多。
全省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
总人口2618.78万人,在全国属于中等偏少的省份。
但多民族聚居,省内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30万人,占总人口的8.8%。
回族、藏族人口较多,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历史文化厚重,劳动者素质不高。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取古甘州、肃州首字而得名。
历史上曾有过光辉和繁荣,但随着海路开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甘肃发展明显滞后。
直到现在,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04年,比全国少1年;青壮年文盲率为8.47%,比全国高4.47个百分点。
----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相对滞后。
甘肃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有6种居全国第1位,32种居全国前5位。
能源、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
依托资源开发,甘肃的工业起步较早。
“一五”期间国家1 56项重点建设项目,甘肃就摆了16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由发展农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2023年第18期现代园艺土地沙化也称“荒漠化”,泛指土地退化,具体是指因气候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砂质土壤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相关数据可知,甘肃省现有沙化土地1217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其中,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限制了地区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造成甘肃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更是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给区域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因此,探究甘肃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及防沙治沙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省土地沙化现状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约有1.4亿hm2,沙化土地面积1213万hm2,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61万hm2,约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5%。
其中,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358.4万hm2,黄河沿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持续扩展。
另外,全省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18万km2,分布在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区。
省内大部分地区正在受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和侵蚀,若不能及时改善这一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地区沙化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2甘肃省土地沙化成因2.1地理因素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是我国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一边是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另一边则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因而造就了甘肃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
境内具有高山、沙漠、戈壁、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海拔1500~3000m,海拔差异大,山脉纵横交错。
同时,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年均降水量429mm,降雨量少且气候较为干燥,因水蒸发量大,持续干旱现象突出,极不利于植物成活和生长。
2.2气候因素甘肃省跨越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4个温度带,由于海洋暖湿气候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且降雨量少的特点。
甘肃地理知识大全要点
甘肃地理知识1.甘肃地理概况:甘肃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
境内地形复杂。
甘肃地形和地势特点,从西向东,全省大致可分为:河西山地、高原、走廊;陇东和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等四类地形区。
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西南部横亘着高大的祁连山系,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势高耸,气候寒冷,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分布着现代冰川、多年积雪、森林、草原,为走廊和北部沙漠戈壁水资源形成区。
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戈壁广布,为内蒙高原的西端。
除陇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1000m以上。
总观全貌,本省地形实为一个山地型的高原。
“甘肃”的名称取自古代的“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因甘肃大部分地区分布在陇山(六盘山)以西,所以也把甘肃简称为“陇”,如陇原大地就是指甘肃。
2.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古“丝绸之路”和“第二欧亚大陆桥”都从这里通过。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
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3.酒泉行政区划分为七个县、市、区:包括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4.酒泉玉门市:是通往中亚、欧洲的咽喉要地,还是全国第一个石油基地。
5.张掖肃南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下,祁连山北麓,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甘肃概况导游词
甘肃概况导游词甘肃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甘肃概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甘肃概况导游词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甘肃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全省辖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2002年底总人口为2592.58万人,包括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民族。
全省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海拔最底500米,最高近5000米。
滚滚黄河为甘肃提供了丰富的水电资源,祁连山的积雪浇灌着河西走廊千里沃野;陇东黄土高原富饶辽阔;陇中地区土地广袤,陇南山区气候温和,稻谷飘香,甘南,祁连山草原丰茂,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甘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渭河上游。
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发祥于陇东一带。
汉唐以来,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
举世文明的莫高窟,雄伟的嘉峪关,地下珍藏汉简,金碧辉煌的拉不楞寺和古老的长城等,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
甘肃,在解放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工农业生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0.3元。
粮食实现了省内基本自给;在工业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电力煤炭为主体,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较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基地。
铁路,公路,民航四通八达。
兰州市已成为西北交通,邮电通讯枢纽和商贸中心。
全省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10 | 来源:甘肃国土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
一、土地利用现状
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根据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主要地类面积及地类构成情况为:
●农用地2541.66万公顷(38124.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90%。
其中:
耕地462.37万公顷(6935.52万亩);
园地20.60万公顷(309.01万亩);
林地518.32万公顷(7774.82万亩);
牧草地1410.69万公顷(21160.32万亩);
其它农用地129.67万公顷(1945.19万亩);
●建设用地97.67万公顷(1465.1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15%。
其中: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8.17万公顷(1322.55万亩);
交通用地6.63万公顷(99.39万亩);
水利设施用地2.88万公顷(43.16万亩);
●未利用地1908.41万公顷(28626.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98%。
其中:
未利用土地1849.70万公顷(27745.52万亩);
其它土地58.71万公顷(880.57万亩)。
全省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
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占有耕地2.65亩,居全国第六位。
全省耕地中包括果园在内的灌溉面积共有123.09万公顷。
以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计算的森林覆盖率为9.19%。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8.02%,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98%,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
根据2006年变更调查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小于150坡耕地4751.22万亩,占68.46%;150-250的坡耕地1800.96万亩,占25.95%;大于250坡耕地388.51万亩,占5.59%。
二、耕地变化情况
2008年度全省增加耕地3362.27公顷(5.04万亩)。
其中:开发土地1828.38公顷(2.74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54.38%;复垦增加耕地365.43公顷(0.55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10.87%;整理增加耕地1026.08公顷(1.54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30.52%;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75.18公顷(0.11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2.24%;其它增加耕地67.2公顷(0.10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2%。
2008年全省耕地减少4348.43公顷(6.52万亩)。
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587.29公顷(3.88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量的59.50%;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915.37公顷(1.37万亩),占耕地总减少量的21.05%;2006年实地变更调查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68.33公顷(0.40万亩),占耕地减少量的6.17%;灾毁耕地575.18公顷(0.86万亩),占耕地减少量的13.23%;其它原因减少的耕地2.27公顷(34亩),占耕地减少量的0.05%。
全省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3219.89公顷(4.83万亩),与建设占用耕地2587.29公顷(3.88万亩)相抵,净增耕地632.6公顷(9489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三、耕地保护情况
(一)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
截止2008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量462.37万公顷(6935.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5.7万公顷(5758.63万亩),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2.99%。
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204.74万片(块),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8807个。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情况
2008年到期的国家和省级投资项目99个,验收通过80个,通过率80.8%,通过验收的项目规模24174公顷(36.26万亩),新增耕地8025公顷(12.04万亩)。
其中:国家投资项目24个,通过验收20个,通过验收项目规模16292公顷(24.44万亩),新增耕地4473公顷(6.71万亩)。
省级投资项目75个,通过验收60个,通过验收项目规模7882公顷(11.82万亩),新增耕地3552公顷(5.33万亩)。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情况
2008年,全省分三批安排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42个(含国家17个续建项目),总投资8.1339亿元。
其中,国家投资2.2983亿元(含国家17个续建项目安排1.5756亿元,省级新建项目23个安排7227万元);省级投资项目102个投资5.8356亿元。
2008年省级批准国家和省级投资新建项目125个,投资6.5583亿元,开发整理土地21176公顷(31.76万亩),预计新增耕地7314公顷(10.97万亩)。
(四)土地供应情况
2008年,全省供应建设用地1656宗,面积2602.51 公顷(其中新增土地供应面积1096.12公顷)。
在全部供应建设用地中,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867宗,面积1237.88 公顷; 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437宗,面积766.86公顷;以租赁方式供地4宗,面积4.43公顷;以划拨方式供地340宗,面积585.08公顷;以其他方式供地8宗,面积8.27公顷。
土地的合理供应,保障了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提高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五)土地市场建设
2008年,全省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和工业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各地都建立了土地交易有形市场。
按照监察部等五部门关于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和检查,督促各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有力推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在继续完善落实土地市场建设基本制度的同时,加强了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情况的信息发布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要求,制订工作方案,督促、协调全省各地进一步做好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发布相关信息工作,使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公告以及国有土地出让结果等及时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开进行了发布,对进一步营造各类交易主体平等竞争的土地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年全省土地总收益达到522380.77万元,其中在全部供应建设用地中,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成交价款为434407.74万元;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成交价款为82330.13万元;以租赁方式收取土地租金为78.37万元;以其它有偿方式收取土地收入为2224.5万元。
(六)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完成情况
截止2008年底,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基本结束,已完成调查面积1014.3平方公里,占城镇地籍调查总面积的90.2%;10个市(州)40多个县级单位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已完成外业调查面积33617.8平方公里, 占调查总面积的7.4%;内业建库已完成24351平方公里,占调查总面积的5.3%;酒泉市国家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项目示范和平凉市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项目示范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