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细菌芽胞染色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实验名称:细菌芽孢染色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学习观察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3.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利用染料对细菌芽孢进行染色的方法。
由于细菌芽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抵抗不利环境,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染料和处理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染料是孔雀绿和甲基蓝,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加热和干燥。
通过细菌芽孢染色,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进而推断出芽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采集含有芽孢的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2.芽孢分离:将样品中的芽孢分离出来,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3.加热和干燥:将分离出来的芽孢进行加热和干燥处理,以促进染色效果;4.染色处理:将加热和干燥后的芽孢与染料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均匀;5.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芽孢,如枯草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等。
这些芽孢在染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着色情况和形态特征。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肉毒梭菌的芽孢呈蓝色。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芽孢在样品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的呈单个存在,有的呈链状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学习观察了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细菌及其芽孢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和思考题:1.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对于含有芽孢的样品,应该进行灭菌处理,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在进行芽孢分离时,应该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对于一些难以分离的芽孢,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实验三、细菌芽孢及荚膜染色观察
三、实验材料;
菌 种:苏云金芽孢杆菌、钾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
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孔雀绿水溶液 番红水溶液 石炭酸复红, 石炭酸复红,黑色素等
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 1、制片(涂片-干燥-固定) 制片(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 加数滴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 加数滴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 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气并开始计时,维持5min 5min( 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气并开始计时,维持5min(其间补 充染液防蒸干)。 充染液防蒸干)。 3、缓流水洗 4、复染 用番红染液复染2分钟。 用番红染液复染2分钟。 5、缓流水洗、干燥 缓流水洗、 6、镜检:用油镜观察(芽孢呈亮绿色,菌体呈红色) 镜检:用油镜观察(芽孢呈亮绿色,菌体呈红色)
荚膜 钾细菌菌体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1、绘图表示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绘图表示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2、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细菌的菌体和荚膜的形态。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细菌的菌体和荚膜的形态。
思考题: 思考题:
1、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为什么芽孢及营养体能染成不 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 同的颜色? 同的颜色? 2、组成荚膜的成分是什么?涂片一般用什么方法固定,为 组成荚膜的成分是什么?涂片一般用什么方法固定, 什么? 什么?
芽孢 菌体
二)、荚膜染色 )、荚膜染色 1、制片:取一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上,用接种环取钾细菌在 制片:取一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上, 水滴中,制成涂片,晾干。 水滴中,制成涂片,晾干。 2、染色:用石碳酸复红染色液染色3-4分钟,用水轻轻冲洗, 染色:用石碳酸复红染色液染色3 分钟,用水轻轻冲洗, 晾干。 晾干。 3、刮片:在玻片一端加一滴黑色素,另外取一块干净的载 刮片:在玻片一端加一滴黑色素, 玻片与黑色素接触,将黑色素在涂片上轻轻刮过, 玻片与黑色素接触,将黑色素在涂片上轻轻刮过,形成一薄 层,自然干燥。 自然干燥。 4、镜检:菌体呈红色,荚膜无色,背景灰色。 镜检:菌体呈红色,荚膜无色,背景灰色。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芽孢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结构,了解芽孢的染色特点。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显微镜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对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在常规染色方法中,芽孢不易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
三、实验材料1.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等。
2. 染料: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酒精、蒸馏水等。
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涂片:将菌种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滴加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混匀后涂成薄膜,室温干燥。
2. 固定:将涂片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使菌膜牢固地贴在玻片上。
3. 初染:在涂片上滴加孔雀绿染液,染色5分钟。
4. 水洗:倾去染液,用蒸馏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流无色。
5. 复染:在涂片上滴加番红染液,染色1分钟。
6. 水洗:倾去染液,用蒸馏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流无色。
7. 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结构,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芽孢形态为椭圆形,大小约为菌体的1/3-1/2。
2. 观察到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芽孢形态为椭圆形,大小约为菌体的1/2-2/3。
3. 通过芽孢染色法,成功地将芽孢和菌体区分开来,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结构。
六、实验讨论1. 芽孢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染液的浓度、染色时间、水洗次数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通过芽孢染色法,可以观察芽孢的形态结构,为细菌分类、鉴定和研究提供依据。
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原理---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器材
1、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吸水链孢霉;紫色直丝链孢霉 2、试剂 孔雀绿染液(5%),复红染液 3、其他 接种环、木夹、刀片等
实验步骤---芽孢染色
(1)制片 (2)孔雀石绿染色 :加孔雀绿染液覆盖涂片区,再用木 夹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致蒸汽徐徐冒出,保 持1min (3) 冷却 、水洗、吸干 (4) 复红复染1~2min (5) 水洗、吸干
实验步骤---插片法观察紫色直丝链孢霉
用镊子轻轻取出紫色直丝链孢霉平皿中的盖玻片。
将盖玻片直接放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上镜检。 效果如果不理想,可以用印片法观察紫色直丝链孢霉, 方法同吸水链孢霉的观察.
实验作业
绘出芽孢杆菌芽孢及菌体形态图;绘出吸水链孢 霉及紫色直丝链孢霉孢子及菌丝的形态。实验思考题实验目的
掌握芽孢染色法及芽孢形态 掌握印片染色法及插片观察放线菌的形态
实验原理---芽孢染色
芽孢壁比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复杂而且 致密,透性低,着色和脱色较营养细胞难。采 用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 使菌体和芽孢同时染色后,用蒸馏水冲洗,脱 去菌体颜色,保留芽孢的颜色。并用另一种对 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
(6) 镜检
实验步骤---印片染色法观察吸水链孢霉
印片→微热固定→石炭酸复红染色 1min→水洗→晾干→镜检
印片:用解剖刀取放线菌培养体一块,将菌面朝 上放在一载玻片上,另取一洁净载玻片置于火焰 上微热后,盖在菌苔上,轻轻按压,使培养物 (气丝、孢子丝或孢子)粘附(“印”)在后一 块载玻片的中央,有印迹的一面朝上,通过火焰 2-3次固定;
1.试比较两种观察放线菌方法的优缺点。 2.镜检时,你如何区分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和 气生菌丝?
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
细菌的芽孢染色一、目的要求掌握芽孢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材料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肉汁斜面培养24h;2.染料:5%孔雀绿水溶液、0.5%蕃红水溶液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1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依据。
2 芽孢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可以进入菌体及芽孢使其着色,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若再用番红复染,则菌体呈红色而芽孢呈绿色。
四、操作步骤1.制备菌悬液加1~2滴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挑取2~3环菌苔于试管中,搅拌均匀,制成浓的菌悬液。
2.染色加2~3滴孔雀绿于小试管中,并使其与菌液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置于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20min。
3.涂片固定用接种环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干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然后将涂片通过火焰3次温热固定。
4.脱色水洗,直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5.复染用蕃红染液染色2~3min,倾去染液并用滤纸吸干残液。
6.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和营养细胞为红色。
五、注意事项1所用菌种应掌握菌龄,以大部分细菌已形成芽孢为宜;2 注意控制水浴加热时间。
3 取菌不宜太少。
六、实验记录绘图(芽孢囊的形态;芽孢的形态;着生位置),并注明所观察菌名、各结构颜色及显微镜放大倍数。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微生实验报告姓名:王晶晖级:2011级生物技术学号:************实验三细菌的芽孢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芽孢的染色方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的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有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加热,以促进芽孢染色。
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容易辨认。
三、实验器材1、菌种:培养24~36h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或者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器材:小试管,滴管,玻片搁架,接种环,擦镜纸,镊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上通过2~3次。
3、染色:(1)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一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时,维持15~20min。
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沸腾或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2)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3)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染色3min。
(4)水洗、晾干或吸干。
(5)镜检: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最后在油镜下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4、结果: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五、实验报告六、实验分析最后的形态观察还可以,只是由于第一次接触孔雀绿溶液,前几次的染色都不算成功。
七、思考题1、为什么在孔雀绿染色液加热中,要等玻片冷却后才能用水洗?答:因为热的玻片如果突然用水冲洗,那么很容易造成玻片的破损或破裂。
微生物学实验3 细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
2022/9/12
Hale Waihona Puke 32022/9/12
4
革兰氏染色视频(单击播放)
2022/9/12
5
实验三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 学习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材料
1. 菌种: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2. 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路哥氏碘液、 95%乙醇脱色液、番红染液、孔雀绿染液
➢ 芽孢染色:加1~2滴无菌水于小离心管中→ 用接种环挑 取2~3环菌苔于小离心管中,混匀,制成浓的菌悬液→ 加2~3滴孔雀绿小于离心管中,混匀→置于沸水浴中加 热染色15~20min→取底部菌液数环涂片→干燥→固定 →水洗脱色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用蕃红染液染色 2~3min →水洗→干燥
➢ 镜检:
3. 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2022/9/12
1
三.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染色原理?
四. 实验步骤
➢ 革兰氏染色: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液初染 1min →水洗→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 →水洗→ 95% 乙醇溶液脱色至流下的乙醇溶液无明显的紫色→立即 水洗→藩红染液复染1~2min →水洗→干燥
➢ 油镜维护:
2022/9/12
2
五. 实验内容
1. 对所给的两种菌进行混合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油镜 观察(上交一张自己满意的染色片);
2. 对已进行芽孢染色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涂片、脱色和 复染,并镜检。
芽孢染色法 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形成。
芽孢是一种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生存形式,具有较强的耐热和抗干扰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和分析细菌中芽孢的形成情况。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 芽孢染色试剂盒- 显微镜- 无菌平板- 石蜡刀2. 实验方法:1) 准备细菌培养物:从细菌培养基中取出待检测的细菌菌株,进行液体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制备芽孢悬液:将培养物转移到无菌平板上,用无菌平板划线法制备纯培养物。
将培养物转移到无菌蒸馏水中,轻轻搅拌,制备芽孢悬液。
3) 芽孢染色:取一滴芽孢悬液,滴于玻片上,用芽孢染色试剂盒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染色处理。
4) 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结果经过芽孢染色处理后,我们观察到细菌中出现了大量的芽孢。
芽孢呈圆形或椭圆形,外部有一层坚硬的壳,内部包裹着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
芽孢的颜色因染色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呈红色,有些呈绿色。
芽孢的数量在不同的细菌菌株中也有差异,有些菌株的芽孢数量较多,而有些菌株的芽孢数量较少。
四、讨论与分析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生存形式,具有较强的耐热和抗干扰能力。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到了细菌中芽孢的形成情况。
芽孢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可以形成大量的芽孢,以增加自身的存活率。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快速且可靠的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形成。
通过染色处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和数量,从而推断细菌的生长状态和环境适应能力。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芽孢的形成机制和防治细菌感染的方法。
然而,芽孢染色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不同的细菌菌株对染色剂的反应可能不同,导致染色结果的差异。
其次,染色后的芽孢可能会受到染色剂的影响,使其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
授课题目实验三细菌的芽孢染色与鞭毛染色
1.制片;2.染色;3.水洗;4.复染;5.镜检
三、 实验报告
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芽孢的形态特征。 绘出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
思考题:
1. 为什么芽孢染色需要加热? 2.孔雀绿初染芽孢后,为什么必须等玻片冷却后再用水冲洗?
课后小结:
结合芽孢染色和鞭毛染色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联系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细菌细 胞壁的构造及分类相关的知识,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目: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与鞭毛染色
教学时数: 3 学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 ✔ 实验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鞭毛的形态特征;
教学重点:
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教学难点:
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板书、讲授、实验演示与指导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导入(可选):
由芽孢染色和鞭毛染色的实验导入细菌细胞壁的构造特征的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 实验原理
一些细菌在生长后期能够形成一种特有的休眠状态的细胞,称为内生孢子,亦称芽孢。在不同 细菌中,芽孢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在中部,有的在偏端,有的在顶端。芽孢一般呈圆形、椭圆形、 圆柱形。在有些细菌中,芽孢的直径小于菌体直径,这些细菌称为芽孢杆菌,为好氧细菌;在另一 些细菌中,芽孢的直径大于菌体直径,使整个菌体呈梭形或鼓塑形,这些细菌称为梭状芽孢杆菌, 为厌氧菌。
2013实验三、细菌芽孢及荚膜染色观察.
-个芽袍形成一个细菌实验三细菌芽抱及荚膜染色观察>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芽抱及荚膜的染色方法;2、初步了解芽砲杆菌及细菌荚膜的形态特征。
实验芽砲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 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砲以及芽砲的形状、芽施在芽砲囊 内的位置,芽砲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 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科放芽笊 夕 f十 由于芽砲壁厚.透性低.不易着色,用染料进行单 染色时,菌体和芽砲囊着色,而芽砲囊内的芽砲不着 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
为了使芽苞着色便于观察,可 用芽胞染色法。
芽抱染色的原理是:用弱碱性染色剂孔雀绿,在加 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砲内, 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砲一经着色难 以被水洗脱。
当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砲 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芽胞囊被染成复染剂 的颜色,使芽砲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分为多糖或多肽。
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 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所以通常用衬托染色法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含水量高,制片时通常不用热固定,以免变形影响观察。
三、实验材料;菌种:苏云金芽砲杆菌、钾细菌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石炭酸复红,黑色素等1= ifi 恿当稀怎毛連察輕齿I;扇S 佃咸卅空淡莎"圖菌体方法: ).芽抱染色 K 制片: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加数滴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 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气并开始计时,维 持5min (其间补充染液防蒸干)。
) 缓流水洗 | 复染:用番红染液复染2分钟。
缓流水洗、干燥 | 镜检:用油镜观察(芽砲呈亮绿色,菌体呈红色,或 可观察到伴砲晶体)3. 4、 5.6x芽抱1、制片:取一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上,用接种环取钾细菌在水滴中,制成涂片,晾干。
(不可加热!2、染色:用石碳酸复红染色液染色3-4分钟,用水轻轻冲洗,晾干。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芽孢的形态和结构,了解芽孢在细菌中的
作用和意义。
实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常用于观察芽孢的形态和
结构。
菌落中的芽孢外层被环绕着角质层保护,因此一般的染色
方法难以有效地染色芽孢。
芽孢染色法则通过将芽孢煮热,使芽
孢角质层溶解,使染色剂浸透芽孢内层,从而实现芽孢的染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落涂片,将其煮沸10分钟。
2.待涂片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孢子绿,静置5分钟。
3.倒掉孢子绿,用自来水清洗涂片。
4.涂片再次煮沸5分钟,取出晾干。
5.涂片点少量石蜡油,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圆形芽孢,其直径约为1μm。
芽孢表面有着一层亮白色的角质层,角质层稳定且保护了孢子内层。
在通过芽孢染色法染色的时候,染料能够在芽孢内层有效地染色,从而明显地展现出芽孢的内部结构。
芽孢内层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芽孢内部还一般会有一条小的附属结构,称为芽管。
实验结论:
通过此次芽孢染色法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了解到了芽孢在细菌生命周期及其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此实验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细胞染色方法,为我们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实验3细菌芽孢染色
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方法; 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
易着色,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
不着色,但是一旦染色后又很难脱色。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
亲和力不同,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
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二、基本原理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
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
促进芽孢着色。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
然后水洗,芽孢的颜色难以渗出,菌体会
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
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
三、实验器材
菌种 35-37℃培养20-24h的枯草芽孢杆菌 试剂 生理盐水、5%孔雀绿水溶液、蕃红染液 其他器材
干燥 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切勿干涸 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镜检
芽孢呈绿色,营养体为红色
作业
1.绘图标识枯草芽孢杆菌及芽孢形态,芽孢的着 生位置。 2.你认为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尤其应该注意哪
些环节?
3.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为什么芽孢及营养体
能染成不同的颜色?
4.如果你的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 时间太长,又会怎么样呢?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 为止。
(6)加番红染液,染2~3min后,倾去染液,不用水洗。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2、方法三
(1)取斜面试管一支,另取9mL无菌 水的试管一支加无菌水于斜面试 管中,并用接种环充分均匀搅散 ,制成浓稠的菌液。 (2)加5%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 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 菌液充分混合。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
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很强的结构,能够在干燥、高温等条件下存活。
通过芽孢染色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鉴定细菌的芽孢形态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作为实验材料。
2. 芽孢染色试剂:我们使用了石碱法染色试剂,包括马来酸、石碱和碘液。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
实验步骤:1. 取一小滴细菌培养物放在玻璃片上。
2. 等待培养物干燥后,加入适量的马来酸,使其覆盖整个细菌样本。
3. 在马来酸上滴加适量的石碱,使其与马来酸充分混合。
4. 加入适量的碘液,静置片刻。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清澈无色。
6.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用100倍镜观察细菌样本。
结果与讨论:在观察大肠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长而细的形态,没有明显的芽孢结构。
这与大肠杆菌不具备芽孢形成能力的特点相符。
而在观察枯草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短而粗的形态,并且有明显的椭圆形芽孢结构。
这表明枯草杆菌具备芽孢形成能力,能够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以保护自身。
细菌芽孢的形成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
在不利条件下,细菌通过形成芽孢来保护自身免受干燥、高温、辐射等不利因素的伤害。
芽孢是一种具有高度耐受性的结构,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存活多年甚至几十年。
这种生存策略使得细菌能够在不利环境中存活并传播,从而保持种群的持续存在。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
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然而,芽孢染色实验并不能提供细菌的详细分类和鉴定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具备芽孢形成能力。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法-文档资料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三)实验器材
n
1、活材料:
n
ted
革兰氏染色:培养12h-16h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培养 24h大肠杆菌( Evaluation only. Escherichia coli) n 芽孢染色:培养36 小时 的苏云金杆菌(Bacillus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thuringiensis)或者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 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 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 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 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 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试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法
分离源:自采集土壤样品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马丁氏
(孟加拉红)培养基
溶液或试剂 盛4.5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
珠的三角烧瓶。
仪器或其他用具 振荡器,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接种环,电 磁炉,培养箱,吸耳球等。
牛肉膏蛋白胨平板倒置于37 ℃ 培养培养1~2d 。
4.菌落观察 5.挑菌 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斜面上培养,此后镜检是否为单一微
生物。若有杂菌,继续分离纯化。
16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思考题
1. 如何确定平板上某个单菌落是否为纯培养?
通常情况下,单个菌落就是纯培养,如果不确定是否为纯菌落,可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尹玉芬
2016.11.11
1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知识回顾 1.什么是微生物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
2.什么是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 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就叫无菌操作技术。
11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全组完成)
6.菌落观察
观察并描述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细菌、放线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培养物 生长情况(+或-) 染菌情况(+或-)
牛肉膏10-2
牛肉膏10-3 牛肉膏10-化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全组完成)
7. 挑菌落 将培养出的单菌落进行斜面接种,并分别置37℃和28℃
实验三 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为什么芽孢染色需要进行加热?能否用简单染色 法观察到细菌芽孢?
G+:单层:肽聚糖(厚且致密,20-80nm);磷壁酸 G-:多层:肽聚糖(薄且稀疏,7-8nm,含脂质);外膜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 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 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 色,仍呈紫色。 G- 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 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 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 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用浸没油取代空气的作用: 介质折射率提高
Air:1, water:1.33, oil:1.52, glass:1.54
数值孔径值和分辨力均得到提高 浸没油与玻璃的折射率相近 很多原来由于在透镜及载片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而损失的
光线可以进入物镜,使照明亮度提高,改善观察效果。
实验原理
(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沙黄(即番红) 复染(2min)
水洗
油镜镜检:蓝紫色 G+;红色G-
实验内容步骤
(三)芽孢染色方法骤
涂片、干燥、固定
芽 孢 染 色 法
孔雀绿染色(加热)
冷却、水洗
番红复染
水洗、吸干 镜检
实验结果及思考题
1、绘图并说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状、 颜色和革兰氏染色反应。 2、绘图表示枯草芽孢杆菌的形态,注意芽孢的形状、 位置及芽孢囊的形状特征。 3、使用油镜应注意哪些问题? 4、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 什么?为什么用老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会造成假阴性?
实验原理
(三)芽孢染色的原理
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 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 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 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的染料 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 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 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孢仍 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 芽孢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 使芽饱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细菌芽胞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了解并观察细菌芽孢的结构和形态。
二.实验原理
1.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2.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难以被脱色。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
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2.溶液和试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
3.器材:
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
1.制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斜面上挑数环菌置于载玻片液滴上,小液滴呈混浊状即可。
并按常规方法干燥、固定(每隔几秒在酒精灯火焰上过一遍)。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此时开始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的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待载玻片自然干燥后油镜镜检,观察芽孢的形态并绘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枯草芽孢杆菌(油镜)
局部放大细节图1
2.
梭状芽孢杆菌(油镜)
局部放大细节图2
细菌类别菌体形态芽孢形态芽孢位置
枯草芽孢杆菌长杆状椭圆到柱状菌体中央或稍偏
梭状芽孢杆菌膨大呈梭状、鼓槌状圆形或卵圆形,直径
大于菌体
菌体中央、极端或次
极端
六.注意事项
1.选用适当菌龄的菌种,幼龄菌尚未形成芽孢,而老龄菌芽孢囊已破裂。
2.加热时使用载玻片夹子,以免烫伤。
3.使用染料时注意避免沾到衣物上。
4.加热染色时必须维持在染液微冒蒸汽的状态,加热沸腾会导致菌体或芽孢囊破裂,加热不够则芽孢难以着色。
5.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6.脱色必须等待玻片冷却后进行,否则骤然用冷水冲洗会导致玻片破裂。
七.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芽孢染色需要进行加热?能否用简单染色法观察到细菌芽孢?
答:芽孢是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只有加热时芽孢的渗透性发生了变化,染液才能渗透进入芽孢,所以芽孢染色需要加热。
简单染色不能观察到芽孢,因为简单染色法没办法给芽孢着色。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芽孢染色一般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2若在你的制片中仅看到游离芽孢,而很少看到芽孢囊和营养细胞,试分析原因。
答:芽孢染色涂片上仅看到游离芽孢的原因:因为该细菌的培养时间过长,已经达到生长的中后期。
随着环境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对细菌来说,环境越来越不利于生长,所以必须产生芽孢以度过不良环境。
因此也就会产生大量的芽孢,与此同时,芽孢囊也会解体。
所以,在实验涂片上,就会出现大量的游离芽孢,而很少看见芽孢囊和营养细胞。
3.用孔雀绿初染芽孢后,为什么必须等玻片冷却后再用水冲洗?
答:脱色必须等玻片冷却后进行,否则骤然用冷水冲洗会导致玻片破裂。
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试验,掌握了细菌的芽孢染色法,并了解了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等形态特征。
加热初染是实验的关键步骤,加热时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且要及时增加染液,不要使染液干涸。
分析本实验结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菌种培养时间较长,老龄菌较多且有些芽孢囊已破裂;加热染色时温度过高甚至出现沸腾,导致菌体或芽孢囊破裂;进行番红复染时时间不够长,使染色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