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分析 朱川霞

合集下载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引言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析和安全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一、风险因素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患者常常伴随有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

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脏负荷过重等都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

2.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等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增加心脑血管的阻塞及栓子形成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糖,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4.肥胖肥胖不仅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左心室肥厚等。

5.吸烟、酗酒二、安全防范对策1.健康教育宣传针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强调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的危害性,引导他们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合理膳食指导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3.定期体力活动定期的体力活动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4.药物管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药物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确保药物的规范使用和合理调整。

5.心理护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观察和干预,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6.安全环境建设在心血管内科病房,护理人员应当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安全防范对策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1. 患者身体状况:心血管疾病常伴随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容易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复杂,容易出现多系统并发症。

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同时加强团队协作,多学科的合作,确保患者的综合护理。

对策:加强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史、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

加强护理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制定多学科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综合护理的质量。

2. 技术操作: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涉及到一些技术操作,如血管造影、心电图监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这些技术操作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对策: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

要加强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保证技术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3. 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常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药物过敏、药物相互作用等。

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推注药物时需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和推注的速度。

对策: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使用规范和安全用药的知识,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推注速度。

要做好药物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4. 疾病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护理管理中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策:加强对疾病并发症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

护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急救措施和技能,确保在出现疾病并发症时能够迅速应对。

5. 安全意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要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预防和避免潜在的危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等。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病人一旦发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果护理不到位,那么病情可能会加重,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因此,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必须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来确保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一、风险因素分析1、疾病本身: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容易导致各种心脏不适和心血管事件,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异常等。

这种疾病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因素,需要护士及时进行监测和观察,以防误诊或延误治疗。

2、药物因素:许多心血管病病人需要长期用药,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使用长期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护士需密切关注病人的用药情况,并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身体因素:心血管病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

例如,老年人、女性以及身体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病。

护士需要了解各位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安全防范对策1、严密监测: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症状变化和身体状况等信息,定期进行护理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规范用药: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作用机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将病人的药物治疗出错。

3、心理关怀:心血管病在心理上对病人的压力很大,护士可以通过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病人的压力和不适。

4、营养指导:健康饮食也是心血管病的治疗重点之一,护士应该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进行营养指导,降低风险。

5、宣传教育:护士应该告知病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和危险因素,帮助病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同时,护士还可以向家属宣传教育,提高家属对病人的关注和照顾水平,共同为病人的康复助力。

总之,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发病,护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占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健康负担。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而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危险因素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

控制高血压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而且发生心脏病和中风风险更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需特别关注其心血管健康。

4.抽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害,易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液增稠,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在护理工作中需帮助患者戒烟。

5.不良饮食: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易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问题。

护理工作中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6.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健康,而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肥胖、高血压等问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在护理工作中需鼓励患者适当参与运动。

二、防范对策1. 高血压的防范:护理工作中需加强患者的高血压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压,规范用药,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从而稳定血压。

2. 高血脂的防范:对于高血脂患者,护理工作中需加强用药管理,控制好饮食结构,限制摄入高含脂肪的食物,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

3. 糖尿病的防范:糖尿病患者需要规范用药,严格控制血糖,饮食上需要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4. 戒烟的防范:护理工作中需向吸烟患者进行耐心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其认识到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并提供戒烟的相关指导和帮助,帮助患者顺利戒烟。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以下是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1.护理过程风险:(1)风险因素:错误的药物给予、药物交互作用、注射器、液体的选择错误、忽视护患沟通不畅。

(2)安全防范对策:护士在给药前要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等信息,并与护患进行沟通确认,减少药物错误给予。

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药物交互作用的发生。

使用注射器和液体时,要选择准确的型号和规格,避免使用错误的设备。

护士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确保患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护理计划。

2.意外伤害风险:(1)风险因素:患者行动不便、脆弱的血管、治疗设备的使用不当。

(2)安全防范对策:护士要密切关注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减少患者自行行动时可能引起的意外伤害。

对于血管脆弱的患者,护士在进行抽血、输液等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

对于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要进行详细的培训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意外伤害。

3.感染风险:(1)风险因素:护患手卫生不规范、器械消毒不彻底。

(2)安全防范对策:护士要时刻保持个人手卫生,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等。

在使用器械时,护士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和灭菌,确保器械的清洁和无菌状态,避免感染的发生。

4.药物安全风险:(1)风险因素:药物品种多、用药途径复杂、剂量计算错误等。

(2)安全防范对策:护士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的要求给药,并仔细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剂量等信息。

护士要熟悉常用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计算方法等,避免因错误的用药途径或剂量计算而引发药物安全风险。

5.护患沟通风险:(1)风险因素:护士对患者的沟通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准确。

(2)安全防范对策: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患者对护理措施和计划的理解和配合。

护士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时要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提供满意的服务。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保障心血管病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而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是其关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入手,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一、风险因素分析1. 患者情况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往往因疾病症状严重、身体虚弱、情绪不稳定等原因而容易产生意外。

尤其是中风、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其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监护和及时救治。

2. 医疗过程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涉及到各种医疗操作和治疗方法,如心电监护、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这些操作在不慎下易引发医疗事故。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规检查和治疗也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大量的接触,因此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3. 护理环境心血管病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护理环境安全和舒适度对其康复非常重要。

而病房内设备的使用安全、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身心健康。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影响整个医疗保健机构的声誉和运营。

二、安全防范对策1. 加强患者观察与监测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特别是急性事件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定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和病情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和跟进。

2. 强化医疗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医疗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规范进行,确保操作的正确和安全。

在进行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消毒、质量检查和药品管理的规定,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加强感染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而临床医疗设施也要保证卫生条件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和负担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险因素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疾病,还容易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3、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等心血管疾病。

4、吸烟饮酒:吸烟和饮酒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会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大量饮酒会引发高血压、房颤等疾病。

6、缺乏锻炼:缺乏锻炼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心肌萎缩、心脏功能下降等问题。

二、防范对策1、建立卫生防病意识:对于人群中患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需要加强卫生防病意识,不吸烟、少饮酒,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预防心血管疾病。

2、进行体检:年度或半年度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及时采取治疗,预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生活方式改变: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加强锻炼、控制饮食、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等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病情。

如降压剂、降脂药、降糖药等。

总之,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共同理解和信任,加强卫生防病工作,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努力。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一、风险因素分析1.患者自身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家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

患者自身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2.医疗操作因素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患者导管脱落、血栓形成、感染等。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也是潜在的风险因素。

3.药物治疗因素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抗凝药物的剂量过大,易导致患者出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不当,易导致血栓形成等。

4.人员因素医护人员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若医护人员对护理操作不熟悉、操作不规范、知识技能水平不过关,易造成患者经济损失及医护人员道德损害。

二、安全防范对策1.建立健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等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2.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履行责任,确保心血管内科护理操作的安全。

3.严格执行药物治疗指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药物治疗指南,合理选用药物、剂量和途径,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风险。

4.加强团队协作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减少因人员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

5.加强患者教育和管理通过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知识,引导患者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嘱,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风险。

6.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手卫生、消毒、无菌操作等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内科护理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和预防工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和防范对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危险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的风险。

一、危险因素的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且危险的因素之一。

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卒中等。

2. 高血脂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

它们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病和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同时糖尿病本身也可能导致心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也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4.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容易遗传父母的遗传基因,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

二、防范对策1. 严格控制患者的生活习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教育患者注意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鼓励适量运动,提倡戒烟戒酒,以及保持充足的睡眠。

通过控制患者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 行为干预护士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为干预方案。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进行血压监测和药物干预,同时教育患者定期锻炼,避免高钠饮食,减轻压力等。

3. 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控制。

护士应该协助医生进行用药监测,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4. 患者教育在护理中,护士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普及和宣传,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探讨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探讨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

方法将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200例同期收治的没有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心血管内科感染率,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合并症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结果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率为8%,大于本院心血管疾病的平均感染率5%,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占45%,上呼吸感染患者占23%,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占14%,胃肠道患者感染患者占11%,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占7%。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感染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控制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率,就要采取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并采取侵入式操作,对于患者基础症状改善以及住院时间缩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处理现如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对于人们的生活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作用,同时心血管疾病不仅仅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同时对于患者的器官也有着一定的损害作用[1,2]。

本院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男120例(60%),女80例(40%),病程20~83岁,平均年龄(18.6±3.1)岁。

病程1.8~30年,平均病程(11.9±2.6)年。

选取200例同期收治的没有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30例(65%),女70例(35%),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18.2±2.6)岁;病程1.5~28年,平均病程(11.7±2.3)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2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感染部位调查统计,并对心血管内科感染率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合并症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更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帮助。

一、危险因素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又有相当比例为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4.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2倍。

5. 饮食不良: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过量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

6.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二、防范对策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并解释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2. 定期监测: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的指导,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服药时间、剂量等信息,确保用药的正确性。

4. 心理护理: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定期康复训练: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在稳定期应定期参与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增强心肺功能。

6. 家庭支持: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护理人员应加强家庭支持力度,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支持。

7. 早期干预: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护理人员应进行早期干预,采取措施防范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当前社会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也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高危疾病,所以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风险因素的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风险因素分析:1. 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基础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2. 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的膳食、缺乏运动、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心理因素:包括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

心理因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4. 医疗因素:包括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并发症、医疗设备故障等。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药物副作用,手术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医疗设备故障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安全防范对策:1. 提高患者的自我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醒患者关注自身风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2. 个性化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科学的运动、戒烟限酒等,减少患者的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3. 心理护理: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长期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4. 加强药物的安全使用:护理人员应熟知常用心血管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确保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过量或用错。

5. 严密的监测和观察: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异常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

对于损坏的设备要及时报修或更换,并将设备故障记录下来,以便于后续的改进和管理。

7. 强调团队合作: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各个环节的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和优质的护理。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因素和处理方式。

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12例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对112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进行记录,对感染危险因素实施分析。

结果:112例患者中出现感染的患者有11例,感染率为9.82%,与医院的平均感染率比较明显较高,患者的感染位置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患者最多,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比例最高。

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出现感染与其年龄、并发症、住院时间、有创性治疗以及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有直接关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危险因素;护理对策;呼吸系统感染心血管内科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相对其他科室比较多,就医环境也相对比较复杂,将医院感染完全控制和管理比较难施行,需要完善管理体系,建立感染控制制度,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降低感染的出现[1-2]。

本文对112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进行记录,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12例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的年龄处于42~80岁之间,平均59.6±2.4岁,患者的住院时间处于3天到21天之间,平均9.6±1.3天。

112例患者中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共有88例,其中包括心肌病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肺心病39例;患者中进行有创治疗共有52例,没有进行有创治疗患者共有36例;112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4例,合并肾病患者6例,合并其它疾病患者6例。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心血管内科是一门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心血管内科护理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的一些措施。

一、护理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肺部感染:病房通风不良、护理操作不规范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

护士应保持病房通风,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2.跌倒:患者可能存在乏力、头晕等症状,容易发生跌倒。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安装扶手、适时提供辅助器具等。

3.噪声:病房噪音过大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护士应控制噪音,避免过于吵闹。

二、用药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药物错误: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可能发生错误,如给予错误的药物、剂量不准确等。

护士应严格执行用药规范,核对患者身份、药物名称和剂量,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

2.药物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或通知医生。

3.药物管理不规范:护士在药物配置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如药品过期、存放混乱等。

护士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药品管理,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和存放方式,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护理操作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导管感染:因使用导管,如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时,易引起感染。

护士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严格按照导管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2.误吸误吞: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容易发生误吸误吞。

护士应进行风险评估,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和护理措施,如调整饮食质地、提供辅助进食等。

3.失禁: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护士应及时观察和更换尿布,保持患者的干燥和舒适。

以上仅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一些分析及防范措施,实际护理工作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内科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处理措施

心内科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处理措施

心内科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处理措施作者:孙翠玲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16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6.14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科常见感染因素及处理措施,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1200例出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并对我院内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在本院心内科1 200例患者中,发生临床感染83例,感染发生率6.92%。

感染发生的部位有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最多占总数的73.49%。

导致临床感染的原因有抗生素的应用、住院时间过长、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等。

结论:心内科患者在治疗中有较多的感染危险因素,医师在治疗中应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心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处理措施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common infec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un CuilingThe Hospital of Huji Town in Mudan District,Heze City,Shandong 274000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mmon infection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Methods: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discharged datas of 1200 cases from January 2011 to May 2012,and analyzed the infection situation in our nosocomial.Results:In 1200 cases of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 our hospital,83 cases of clinical infection,the infection rate was 6.92%.The location of infection: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urinary system infection,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as the most which accounted for 73.49% of the total. The cause of clinical infection in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long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low immunity,invasive operation and so on.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with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more in treatment.The physician shoul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the treatment.Key words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Infected;Risk factors;Treatment measures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其病死率及残疾率在医学领域中居高不下。

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必须具有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的认知。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会增加人体内心脏的负荷,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吸入致病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心血管疾病。

3. 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体内的脂肪物质在血管内依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会相对增加。

4. 缺乏锻炼: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运动不足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血液管内脂肪物质沉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

5. 受到心理应激的影响:心理应激容易导致自律神经系统的紊乱,引起自体内分泌系统异常,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可采取以下防范对策:1. 积极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变化,维持正常水平。

2. 停止吸烟:强调吸烟伤害健康,在宣传中加强吸烟危害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3. 均衡饮食、控制摄入进食的热量、改善生活方式等: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推广健康饮食,减少人们的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瘦肉,摄入足量淀粉,尽量选择粗粮和杂粮等。

4. 加强人们的体育锻炼:坚持长期锻炼,逐步提高锻炼的强度,加强体能锻炼,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5. 稳定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心理应激。

总之,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危险因素也非常多,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防范对策十分必要,只有认真对待这些危险因素,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以及合理的锻炼方式,才能更好地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内科是专门负责诊治心血管疾病的科室,也是患者风险因素较多的科室之一。

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对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和安全防范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风险因素分析1.疾病本身导致的风险:心血管疾病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存在心脏骤停、出血、脑卒中等风险。

2.药物治疗导致的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出血等。

3.心血管介入治疗导致的风险: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血栓形成等。

4.术后并发症导致的风险:心血管手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出血等。

5.护理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护理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的风险,如造成导管感染、误用药等。

二、安全防范对策1.加强患者评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心肺功能、血压、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方案,根据药物特点进行监测,及时调整剂量和药物种类。

3.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对于需要进行心血管手术的患者,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确保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4.术后护理:加强对心血管手术的术后护理,包括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5.科学、规范的操作: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遵循操作规程,保证操作安全。

6.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多需要留置导管或进行手术,因此需要加强院内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

7.加强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8.加强团队合作:心血管内科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需要护士与医生、药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工作。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 柳荫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 柳荫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柳荫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相关预防对策。

方法:在本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选择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处理对策。

结果:调查发现并发症、实施有创治疗、住院时间、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是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危险因素。

168例患者中共有15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几率为8.9%。

结论:为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感染率,积极调查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十分重要。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处理对策心血管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有明显上升。

心血管疾病不仅会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能诱发其他脏器并发症,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心血管疾病临床多采取内科疗法治疗,但有时也需要为患者进行有创治疗。

心血管内科接诊病患较多,就诊环境复杂,临床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有统计发现心血管内科发生感染的几率约为12.8%,不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危及患者身体健康[2]。

为此本次研究将以本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选择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相关预防对策,现将结果做下述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在本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选择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81例。

患者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为(50.6±4.7)岁。

患病时间:1-25年,平均患病时间为(10.4±2.3)年。

住院时间:2-26d,平均住院时间为(10.6±4.1)d。

其中15例为先天性心脏病、47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50例为肺心病、56例为心肌病。

168例患者中113例接受有创治疗,55例未接受有创治疗。

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高献荣【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nalysis. Methods June 2013~June 2014 period of Cardiology infected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or observation group 100 cases, 100 cases of alternative uninfecte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alyze the causes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re a major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patients infected site of infection.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 invasive procedures, such as excessive and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ns.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given targeted against common routes of infection precautions can reduce the chances of infection and reduc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ffering of patients.%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吉伟青【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4(11)4【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patients with common infection. Method:150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the study,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statisticed,and th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The infection rate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patients in this group was 14.7%(22/150),the commonest position was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G-infections had high proportion,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was related with the patient’s age,duration of hospita lization,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and the invasive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Clinicians should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patients with common infection,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分析朱川霞
发表时间:2015-11-06T15:11:31.2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8期作者:朱川霞[导读] 江苏省扬州江都人民医院 225200 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因素,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用见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

(江苏省扬州江都人民医院 225200)【摘要】目的: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的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和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对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
发生率为14.7%(7/50),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G-菌感染比例高;从统计学来看,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以及有创性治疗的影响(P<0.05)有关。

结论: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因素,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用见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215-02心血管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肺、脑、心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健康[1-2]。

笔者借助本研究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现将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16例;年龄41~78 岁,平均(61.7±3.5)岁;其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11 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 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4例,肺合并其他疾病 5 例,包括糖尿病 1例,肾病1 例,高血压 2例,其他 2 例;住院时间3~22 d,平均(10.7±2.4)d。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特点进行统计,并根据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是否接受有创性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两组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以判断以上各项是否为心血管内科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感染发生情况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 14.7%(7/50),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G-菌感染比例高,见表1、表2。

2.2 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器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以及有创性治疗的影响(P<0.05),见表 3。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疾病种类繁多,并且疾病多具有发病突然、猝死率极高的特点,此外高龄患者比例高、机体抵抗力低;因此容易发生医院感染,这符合相关提示的心血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病症、心功能及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3]。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可见发生感染可以危及患者机体各个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密切相关,而且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4]。

医院感染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

发生感染不仅造成患者住院期延长,还使病死率增加,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医院感染率各不相同,就同一所医院而言不同科室感染率不同[5-6]。

临床工作中要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首先了解发生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提示,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发生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G-菌感染比例高,考虑可能科内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呼吸系统的感染[7]。

谢诚等[8]研究提示心血管内科共检出感染致病菌革兰阴性菌占54.41%,在致病菌的分布上排名前3位的G-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支持了本研究结果的成立,临床工作者应根据感染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提示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器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以及有创性治疗的影响。

年龄越大、有器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均可造成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感染,而有创性操作增加了感染的几率,一旦消毒以及无菌制度不严格就容易导致患者的感染。

杨彪等[9]报道年龄>60岁、心功能Ⅲ和Ⅳ级、住院时间>30 d、合并其他疾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和低蛋白血症是心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值得信赖,但是研究资料限制,本研究中观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不全面,有待积累资料进一步研究。

了解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制订合理预防感染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率通过规范管理是可以降低的[10]。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患者与探视者共同遵守;注意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时送检病原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与时间,对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及插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此外,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也应视作重点,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11-13]。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小梅,李月.心血管内科控制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23( 4) :2055.
[2] 李燕,左玉兰.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 10) :2050-2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