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消毒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消毒规程
1 . 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 定义
3.1. 消毒杀灭或消除实验室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
3.2 . 灭茵杀灭一切微生物。
3.3. 清洁通过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等方法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
4. 职责
4.1. 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4.2. 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
4.3. 专职消毒部门或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集中消毒和一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环境消毒工作。
4.4 . 实验室人员负责责任范围的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消毒工作。
5. 消毒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5.1.2 所有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在清洗、储存或丢弃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茵。
5.1.3 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5.1.4 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5.1.5 必要时在工作台面铺用消毒剂浸泡过的消毒巾。当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时,把消毒剂倒在消毒巾上面以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内,至少作用30 分钟,然后把消毒巾移走,并用另一块消毒巾把污染区擦干净。用过的消毒巾应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所有操作应戴手套或双层手套进行。
5.1.6 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化学性污染。
5.1.7 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妥善保存,确保在使用之前不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消毒。
5.1.8 带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物品应进行密闭包装,外包装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对外包装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5.1.9 因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被封闭的实验环境(包括运输工具等)在消毒后必须通过消毒效果评价,确认达到相应要求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消毒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工作的方法、时间、参加人员、评价意见等。5.2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5.2.1 根据消毒对象和病原微生物的类别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5.2.2 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2.3 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5.2.4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2.5 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w 1米。
5.2.
6. 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效果评价。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在正式使用前和大修后经监测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使用。
5.2.7. 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5.2.7.1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5.2.7.2 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
134 C、灭菌时间》4分钟;
•121 C、灭菌时间》20分钟;
•115 C、灭菌时间》45分钟;
5.2.7.3 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5.2.7.4. 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528 采用干热灭菌时,灭菌条件为160C *2小时,170 °C *1小时,180 °C *30分钟。
5.3 及时消毒
5.3.1 实验活动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时,应立即停止危险性操作,并采用适
宜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5.3.2 必要时实验中应立即将被污染的耗材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并达到规定时间。
5.3.3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可能引起感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等消毒。
5.3.4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工作台面、地面等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开启紫外线灯照射 1 小时。
5.3.5 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在去除个人防护用品后应立即按要求洗手,必要时应洗脸、洗澡、更衣。
5.3.6 所有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4 合理消毒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操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个体防护,尽量减少消毒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物品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
5.4.1 耐高温的玻璃、金属器材等物品可选用干热灭菌;耐高温、耐湿度的实验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542 压力蒸汽灭菌器内压力降到0pa、温度降到60 C以下方可取岀物品。
5.4.3 禁止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油剂类和干粉类物品。
5.4.4 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浸泡灭菌处理金属器械。
5.4.5 不耐热、不耐湿材料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5.4.6 对人体皮肤或粘膜消毒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
6 消毒程序及方法
6.1 室内空气消毒
6.1.1 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6.1.2 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 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
6.2 表面消毒
6.2.1 地面消毒
实验室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0.4%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氧乙酸喷洒,也可视情况用有效氯浓
度为0.1 %0~0.5% ( 1 g/L~5g/L )的消毒剂喷洒或拖地,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 /m2 。各实验室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 分钟,用水洗净,悬
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备用。
6.2.2 物体表面消毒
6.2.2.1 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运输工具、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物品的表面可用0.2%~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0.5g/L )的消毒剂喷洒、擦拭。
6.2.2.2 物体表面被明显污染时,应立即用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 5g/L )的消毒剂喷
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区域,作用30~60 分钟。
6.3 实验器材消毒
6.3.1 压力蒸汽灭菌和干热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有器械和物品,如金属器材、玻璃器皿。
6.3.2 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
0 . 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 % ( 1 g/L~5g/L )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用超
声波清洗装置洗涤、沥干,使用前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