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2010-12-02 12:54:41)

摘要:战后日本经济在短短20年间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展现了惊人的“日本奇迹”。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日本的战后改革,离不开他们制定的“科技立国”、“贸易立国”、“教育立国”等战略,也离不开日本的国民精神,更离不开朝鲜战争所带来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内外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百分之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二战后,日本经济则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十一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197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自由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9.4﹪,1974年国家出口总额占“自由世界”出口总额的7﹪,67

年后超过英、法、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堪称世界经济奇迹。日本为何会在短短的30年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呢?本文将试着论述其高速发展的内外因素。

首先,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实质就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采取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倾斜式生产”,它的核心是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企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日本的工业95﹪以上使用能源为煤炭,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首先必须从煤矿业开始;此外还需要有大量的钢材,所以“倾斜生产方式”最初指定的重点产业是煤矿业和钢铁工业。随着煤炭和钢铁生产的发展,供电和输成了问题,电力工业和海运业也相继被列入重点产业。日本政府对重点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点统配物资和重点通融资金。一方面将当时有限的进口物资全部用于重点产业并重点供应国内物资;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投资和美援资金建立专业银行,为重点产业提供优惠贷款,并从国家财政中拿出巨额资金补贴重点产。1956~ 1973年的18年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大幅上升,钢铁、石油、化学三部门分别为178亿美元、85亿美元和147亿美元,而轻工业中最大行业纺织业总计投资仅为55亿美元。其次是大量引进重化工业的国外先进技术,占制造业引进技术的四分之三。为此,还制定了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暂行措施法》(简称机振法)。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带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基础;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确立“技术立国”发展战略。日本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时候,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

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其主要措施有:(1)颁布了《外汇及外贸法》和《外资法》,将吸引外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公布重点产业政策,引导引进技术流向石油、化学、电子、合成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3)政府挑选能承担引进新技术的大企业,给予法律保护。[①]正是由于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55年到1970年的短短15年间,日本引进技术总计24918件,花费57.4亿美元,节省了60%的时间,90%的研究经费[②]。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日本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1955年日本的技术出口已经略有收益,出口额占进口额的1.2% ,到1960年2.4%,1965年为10. 2%,1970年为13. 6%。1971年日本政府在其“7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表向“知识密集性产业转换”,技术的自主开发更受到重视,能力也越来越强,1975年技术的出口与进口之比已达近

1:4[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开发独创,最终在短短的战后20年,超越西欧,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仅次于美国。

第三,注重教育及其民族的素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速度比其他资产主义国家要快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比其他国家

快得多。从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日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而美国值提高了56%,英国59%,加拿大67%,西德118%,法国121%,意大利165%[④]。可见日本劳动生产率之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然离不开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又取决于他的教育程度及其民族素质(民族精神)。

熟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日本日从明治维新开始到本世纪70年代,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地由一个文盲占多数的国家变成为普及高中的国家,这在世界教育史是罕见的。1907年,日本就与同时期的工业强国英国差不多同时普及了小学教育,战后发展更快了,1955年,在25岁以上的人中,受过义务教育的占78%,受过中等教育的占12.6%,受高等教育占3.1%,3项共计94%,这就是说,那时已经为经济起飞准备了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大军,在经济起飞期间,教育的发展也更快。1955—1974年,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高中升学率由51.1%上升到90.8%,大学升学率由18.4%上升到32.2%,仅次于美国[⑤],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日本具有优良的劳动力素质,为经济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科研水平、技术水平页不断提高了。英国诺曼·马克雷在《日本已经崛起》一书中指出:“访问日本的英国人,了解到日本人的最大长处在于教育之后,可以说受到很大震动,因为现在日本已经成为比英国更有教育的国家了,无论怎样看,在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日本都比英国先进。”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

速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规律性:教育培养出优质劳动力→优质劳动力创造出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扩大优质劳动需求→优质劳动力需求扩大带动教育事业发。因此,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日本不仅普及了科学文化水平,同样注重培养其民族精神(民族素质)。如果说战前日本统治阶级向人们灌输的是“忠君爱国”作忠于天皇的臣民,并给国民的价值观以深刻的影响,被看作是最神圣的“灵魂”,战后在经济增长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大肆宣传的则是“爱社心=爱国心”,要作一个忠实于企业的为经济增长而献身的人,即,从战前把“忠君爱国”“作忠实臣民”奉为至高无上到战后把“忠于公司”“爱社如家”视为崇高美德的观念转变,可以说是人们的价值观的转折性变化。一切为了企业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成为人们的生活信条的一个基本方式。许多日本人都乐于为企业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则资料表明:日本工人的劳动强度超过国际标准30%,为美国工人的1.86倍[⑥]。人们常说日本人工作认真,甚至是扫厕所都能可以喝便盆里面的水,我想这就是离不开他们的民族精神。

第四,确立“贸易立国”战略。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要想振兴日本经济,就不得不依赖于国外市场。为此,日本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政策,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以出口贸易为主,进口贸易为辅。1949年,日本实行固定汇率制,发展民间直接贸易,日本经济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52年8月,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1955年9月,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GATT),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由于当时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国际收支连年逆差,为保护国内经济、换取外汇,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贸易和积极的振兴出口政策。在资本流动方面,1949年制定了《外汇及外贸管理法》,其重要内容是限制资本外流,避免国际收支恶化。同时,为防止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对本国企业形成支配,政府对外资进入也实行严格限制,规定必须由通产省逐一审查。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本国市场,培育了主要产业的后备力量,保证了发展国内经济所急需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进口,扩大了主要产品的出口。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对外依赖程不断提高,本国企业实力大大增强,此时世界贸易呈现出自由化倾向,一些国家开始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不得不承担其所应履行的责任,推行自由化。日本进口自由化的速度非常快,1960年其进口自由化比率约为40%,1962年增加到88%,到1974年达到94%,1970年度,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突破1亿美元[⑦]。1978年,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余额为22亿美元,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达到26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外国对日本直接投资余额的12倍[⑧]。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