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这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一、当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体现

1、亲情意识淡漠,对父母缺乏感恩。表现为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不理会父母的辛苦劳动,埋怨父母无能,更有甚者还大骂父母,稍不如意,即离家出走等。

2、师生情感意识淡漠,对老师缺乏感恩。部分学生对老师缺乏必要的礼貌和尊重。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玩手机;在路上遇见路上刻意躲避,或者见面时也不打招呼;更有甚者竟对路上的批评教育出言顶撞或殴打路上等。

3、自我意识膨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缺乏感恩。许多学生在享受着别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同时,却只知索取而不知付出,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只被谅解而不懂得宽容,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关心和感谢他人。

4、社会角色意识淡漠,对社会缺乏感恩,不施恩人。如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帮助毫无谢意,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袖手旁观,对不义之举不能见义勇为等。

5、节约、环保意识淡漠,对自然、环境缺乏感恩。许多学生没有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乱丢乱扔,攀折树木,践踏花草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当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偏差是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

现在许多孩子的父母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2、学校教育的缺陷是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学校教育而言,尽管学校都以“五育为重,德育为首”为培养目标,但“唯分论”观念仍然占有较大市场。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没有多大改变,升学率仍然是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学习成绩也就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了。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无暇他顾。在不少学生看来,自己能够考上重点高中、大学就是对家长和老师的最好回报。此外,中学德育课单一、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很难在情感培养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3、社会价值观转变中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

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引起了社会经济利益与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这对感恩意识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施恩于人反而遭诬陷、受恩之人无感恩之心等。这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培养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积极培养学生“恩”“情”认知,这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前提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报恩行动,培养学生感恩品质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能促进道德发展。因此,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切合实际,将感恩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可以实现的,对现实有益的,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推动中学德育向生活化、实践化发展。内容上应该多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有了感恩之心,有了责任之感,再实施施恩行为。但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够达到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