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我校培训了有关语文教学方法的内容,虽然本人是教数学的,但也有许多感受。说起语文和数学,几乎从所有人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教学中的重头戏,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丝丝联系,其实在教学中能感受到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应用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试卷中占的比重相当于作文在语文中的地位。但是很多同学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往往有这样几个出错的地方:一是计算错误;二就是没有把应用题的意思读懂,后者就涉及到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常识。

比如一个应用题是这样说的:杨树是柳树的三分之二,是柏树的四分之三,已知柳树是90棵,求柏树的数量?这个题目很多同学做不对往往不是计算的原因,而是没有理解三种树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不能正确的列出算式,正确解答。我在给学生讲此题时,重点强调了这个题目的解析。我告诉同学,这个题目只有一个主语,那就是杨树,它贯穿于整个题目当中,只是后面有两个谓语和两个宾语。所以这句话可以细化为:杨树是柳树的三分之二,杨树是柏树的四分之三,柳树九十棵,求柏树的数量?这么一解析,学生豁然开朗了,题目迎刃而解。

学生在做题时有时不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而是因为读题不细,比如有一个题目是这样:一个半圆的直径是15厘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这个题目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做,但是很多同学没有注意

到题目中单位的变化,所以没有能够答对。在讲这个题目中,我用到了语文中的一个成语:偷梁换柱,学生们刚一开始都笑起来,感觉这个成语与题目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但笑过以后,他们细细想来,才体会到了成语与题目的联系。成语中的“梁”不就相当于我们题目中的“厘米”么,而“柱”不就相当于题目中的“米”么!偷了厘米换上了米,让很多同学措手不及。通过这个成语在这个应用题中的巧妙应用,同学们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出错明显少了,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刚开始,同学们在做题时没有写公式的习惯,比如在讲圆的知识时,告诉学生在做计算题时要首先把公式写上,不要漏写公式。但是很多同学不注意,我从语文议论文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写公式的重要性。写议论文需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放到我们的数学题中也是一样,论点就是你要求得的量,论据也就是你在做题过程中的数学依据,论证就是你的解题过程。这些内容与语文中的议论文是类似的,议论文中必须要有论据,同样我们在做数学题目时,也需要我们的论据——数学公式,没有公式,题目的解答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是不准确不完整的。

浅显的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使用,往往会有单纯用数学语言解释所达不到的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类比,从而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