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学重点知识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政策工具的概念: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4.政策问题的概念: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5,政策规划的含义: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6.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含义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7.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8..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10.政策变动的含义: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一章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比如,民族区域政策,保障房政策,等等。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1、阶级性(本质特征)-公共政策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2、目标性-每一项政策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是说没有无目标的政策。

3、强制性-公共政策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既要保持稳定又要适时做出调整。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按照我们的理解,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

四、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分配社会资源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

2、规社会行为对其目标团体的约束作用;对广大社会成员具有行为导向和协调作用。

3、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

4、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的总体发展,把握社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政策目标。

五、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社会均衡稳定功能2、社会公平正义功能3、社会变革求新功能拉斯韦尔首次对政策科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成为公共政策科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政策科学》是公共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经典著作第二章一、公共政策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公民、利益集团、大众、思想库二、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重点

公共政策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公共政策学,是指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

(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学近期发展的表现1 .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5.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增强其能力。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3)重视本土资源(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6.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公共的利益。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六种类型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超级总统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制。

[终稿]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终稿]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2.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它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

3.公共管理问题(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意味着社会公众的共同期望不能转化为现实,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胁,社会发展受到影响。

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群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

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7.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9.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具有相同利益并向社会和政府提出诉求,以争取团体及其成员的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

10.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简答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西蒙和马奇提出的,源于对完全理性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在“行政人”的假设基础之上提出的,寻求的不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

(2)决策者并不追求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实践中的公共决策并不是沿着收益成本最大化的思路,而仅仅是满足决策者在某个问题上的满意标准。

(3)评价:西蒙和马奇的有限理性模型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了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这个模式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中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2.精英模型?(1)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莫斯卡、帕雷托,德国的米歇尔斯和美国的赖特·米尔斯;(2)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3)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学科。

学习公共政策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理论与方法论:了解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如政府作用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掌握政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

2. 政策环境与政策演变:了解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背景和政治环境,研究政策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社会变迁、利益集团等。

3. 政策制定与执行:学习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机制,包括议程设置、政策选择、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互动等,同时研究政策执行的问题,如政策效果、政策衡量等。

4. 政策评估与改进:学习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和问题,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政策交流与沟通:掌握政策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协商等,以提高政策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6. 全球化与公共政策:研究全球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跨国政策制定和协调的方式和机制。

以上是公共政策学自考的重点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
可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政策分析和制定的能力。

公共政策学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2)纠正和消除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旳、评 估原则和评估措施五大要素构成。
政策评估系统旳任务是为政策旳去向以及 政策资源旳合理配置提供事实根据和价值根据。
政策评估系统旳基本功能是:
(1)提供政策连续、修正、调整或终止旳根 据;
(2)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三)政策反馈系统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旳生存、发展与
运营具有主要影响旳各种经济原因旳总和,涉及
生产力旳性质、构造,生产资料全部制旳形式、
经济构造、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
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旳制约和影响体现在:

(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旳基本
出发点;

(2)经济环境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营所必需旳
政策执行系统旳基本功能是:
(1)为政策方案旳实施做好准备。 (2)有效实施政策方案。
(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3.间接主体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是指那些虽不拥有正当旳强 制权力,但能够参加或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 产生一定影响旳政策间接主体所构成旳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旳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第二类是跨国政 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政策行为者。
5.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既涉及全球范围内旳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演变旳共同趋势、全球秩序及相应旳规 则,也涉及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和运营产生一 定影响旳民族国家间、跨国组织间竞争、合作与 冲突而形成旳具有一定稳定性旳政治、经济、文 化关系。国家环境对政策系统旳影响体现为:
(1)国际环境影响政策系统旳价值选择;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 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旳一种特殊系 统。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旳突出 特点。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即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3.公共利益: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界定公共利益应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4.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力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四是合理性。

】6.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类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总会在活动中发现与他人的合作不怎么合算(后者有时要求解决“搭便车”问题)。

7.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A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B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C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1)、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2)、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而采取的。

(4)、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5)、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卡尔·弗里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

(7)、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2、政策:某一组织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用以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分配的内容是价值;(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具有权威性;4、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过程性5、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体现: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代表最广大大民众利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

在内容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最广大民众的意愿,通过政府工作程序所认定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程序上,从问题认定、方案规划到政策的合法化,所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6、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为的引导和观念的引导,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定义、性质。

2、政策群与政策面3、方法论体系:后现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1、公共政策基本特征,功能2、政策工具的含义、分类2、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4、政策内容的划分
第三章1、政策系统及子系统的要素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政策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4、公共政策权的配置5、决策规则6、公共利益概念和界定7、民意与公共利益8、非政府的行为者:公民,利益集团,大宗传媒9、中国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不足
第四章1、政策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主义决策模型、集团决策模型
第五章1、决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政策议程定义,类型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4、议程确立模型
第六章1、公共政策基本价值目标2、目标确立原则3、政策规划主体4、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基本要求5/、方案评估6、公共政策合法化:定义。

外延。

内涵
第七章: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2、政策执行手段。

3、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爱及纠正
第八章1、政策效果2、政策评估的标准
第九章1、政策终结原因、对象、形式。

Ps:只是老师讲得重点,如果考试时出现的偏离请大家别激动。

莉莉留。

公共政策整理重点

公共政策整理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作者:————————————————————————————————日期:ﻩ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3“范式”特征①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4 (1)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第二章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②在政策制定中,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

③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3)渐进模式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

②注重目前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目标。

③不适应于政治性和战略性决策。

2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问题、目标。

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政治可行性。

3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①问题界定②标准设立③方案搜寻④结果预测⑤方案抉择⑥政策执行与监测⑦结果评估⑧政策变迁第三章1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①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②它是被感知的③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⑥团体活动过程⑦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2政策问题的特征①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工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3邓恩三分类(政策问题的种类)①结构良好的问题②结构适中的问题③结构不良的问题第四章1四个基本的政策目标:增长、稳定、效率、公平2如果实现帕累托最优,就达到了最高的效率。

3失业(周期性):只有用经济萧条,对劳动力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

4公平鉴定的三个标准:贡献标准、需求标准、机会均等标准5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①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②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曲线成为折线,完全平等时,通过原点的45度线6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所得分配的平均或不平均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0 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第五章1备选方案的来源:①权威②洞察力③方法④科学理论⑤动机⑥相似案例⑦类比⑧伦理体系2备选方案的步骤:①分析者力求查明备选方案的广泛范围,这属于搜寻与发现的工作。

②对新发现的备选方案加以提炼、修改、组合、重构或模式化,这属于设计与创造的工作。

③对于创造或设计出的备选方案加以初步的检验、评估、只保留数个可供进一步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备选方案,这一步属于筛选工作。

(简单写就是划线部分)第六章1三种预测的方法及其内容1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

2理论假设:系统地建构了经验上可以检验的系列定律和命令—它们基于另一个(些)事件而做出一个事件出现的预测。

3灵通判断:灵通的知识指经验、见识、灵感、直觉一类的知识,而不是靠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得来的知识。

第七章方案比较与择优掌握1、常见的方案比较内容:(1)技术可行性的比较:技术可行性标准测量备选方案或项目的结果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这一标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技术可行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有效性或效能,它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提出的方案或将要采取的行动在何种程度上实现预期的目标(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经济可行性既是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效益)。

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来考虑,某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只有利益超过成本或至少利益等于成本时,才是经济上的可行性。

或者说,只有一个方案或项目的利益的值等于成本的值时,才是经济上的可行性。

(3)政治可行性的比较邓恩等人将政治可行性细分为可接受性、适当性、回应行、合法性和公正性等发面。

马杰把政治约束分为三类:一、政治约束即指政治资源的约束二、分配约束三、制度约束(4)行政可行性的比较行政可行性涉及的主要问题有:行政管理系统能否将一个政策方案或项目加以转变或具体化?执行者有多大的授权及控制力?有没有相关的人力物力以保证政策的执行……2、方案比较的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陈本的本质是价值牺牲成本与收益的不同类型 (1)直接受益与成本、间接受益与成本 (2)内部收益与成本、外部收益与成本(3)有形收益与成本、无形收益与成本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第一步首先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

第二步:目标组确定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第三步: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第四步:成本——效益分析的最后一步是计算成本——效益率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净现值法具体看书 P219(2)成本——效能分析步骤:首先,确定决策目标,其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最后,还要按照费用的高低顺序排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3、常见的决策方式及优缺点(1)全体一致规则优点1、一票否决2、“帕累托最优”缺点 1、决策成本过高 2、鼓励“策略行为”(2)过半数规则优点1、决策效率高 2、“少数服从多数”缺点 1、“多数剥削少数”2、决策结果未必可靠3、投票悖论4、投票悖论的实质与消除 (未找到答案,自己看书总结P229)熟悉: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及改进方式 P234第八章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执行运动”1.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3)政策/行动连续(4)工具的选择2.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1)过程模式(2)互动理论模式(3)博弈模式(4)循环模式(5)系统模式(6)综合模式3.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问题的特征(2)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 2.政策的具体明确性3.政策资源的充足性(3)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2.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3.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4.政策工具的定义:政策工具就是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5.政策工具的分类:根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可分为(1)自愿性工具(2)强制性工具(3)混合性工具基本的政府工具分为:(1)市场化工具 (2)工商管理技术(3)社会化手段6.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7.政策监测的定义:政策监测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8.政策监测的种类:(1)事前监测(2)事中监测(3)事后监测9.政策监测的方式:(1)社会系统核算(2)社会实验(3)社会审计(4)综合实例研究10.政策监测的作用:(1)监察(2)审计(3)核算 (4)解释第九章1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母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各自所述内容了解,并会区分判断P284—285)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意外效果④潜在效果⑤象征性效果3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重点):①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②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④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⑤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⑥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4政策评估的过程(重点):(1)准备阶段①确定评估对象②制定评估方案③挑选和培训人员(2)实施阶段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②综合分析政策信息③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3)结束阶段5目标达成模式目标附带效果模式结果—无目标评估模式系统单元—综合评估模式效果模式顾客的关心—顾客导向模式评估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北美)利益相关者的关心等政策委员会(瑞典)生产率模式—生产率模式经济模式成本—利益分析效率模式成本—效能分析职业模式6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1)政策投入不够(2)目标团体不配合(3)政策本身的问题①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②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③政策超前或滞后(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5)外在因素的干扰7前后对比法几种方法:①简单“前—后”对比分析②“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③“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所述内容,自己了解(P305)第十章1政策调整的含义: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惊醒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2政策调整的内容:①问题的重新界定②目标的重新确立③方案的重新拟定3政策调整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的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