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四季与节气

合集下载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了解昼夜的成因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第一节昼夜的成因第一节的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概念与规律】1、地球自转(rotation):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自转周期(period):约24小时(1日)。

4、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5、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6、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日(day)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1日=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8、通过测量竿影长度和方向活动,可知一天中太阳不仅从东到西地改变位置,还在不断变化着自己的高度。

一、昼夜形成的原因?昼夜交替形成原因?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一般的表面积。

3、地球的自传。

二、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朝哪个方向?从南极看朝哪个方向?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三、地球自转以什么为中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地轴。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日,24小时。

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和日晷。

如何定义一日?太阳连续两次位于正南位置的时间间隔,即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日。

例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顺时针D、逆时针分析:地球自转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1)习惯上定义为自西向东;(2)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3)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2.四季与节气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2.四季与节气

2024/9/21
8
阅读
节气歌和九九歌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 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是用来反应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 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应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则反应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 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 大差异。
就广州而言,“惊蛰”时历年平均日气温达16-18度,在这个节气的15天内平 均雨量约达40毫米左右,所以从“惊蛰”开始,广州地区一般不出现长时间的低 温阴雨天气,是春播的有利时机。对山塘水库要注意蓄水和勤俭用水,这段时间 将处于蔬菜春淡期,要认真安排好蔬菜的度淡生产。“惊蛰”期间天气变化较大 ,要及2时02添4/9减/21衣服,以防感冒,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急性肠胃病的产1生5 。
此时夏季风已推动到整个岭南,平均气温比立夏又有升高,全 省的平均气温都在24度以上,大部分地方还在25到27度之间。农谚 说“小满大满江河满”,说明这个期间也是广东广西前汛期的雨水 集中时期,同时也是防汛的主要时期。
一般来说,如果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就容 易造成暴雨,因此,小满节气后期往往是汛期的紧张时期。
2024/9/21
12
“雨生百谷”,是谓谷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是谷雨。今年的谷雨是4月20
日。这时天气和蔼,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
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应
了“谷雨”对现代农业气候的意义。如果谷雨期间干旱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后期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四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七年级上册季节划分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季节划分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季节划分知识点季节划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的穿衣、饮食、出行等方方面面。

而在物理学中,季节划分是以天文学知识为基础的。

那么,季节划分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季节的定义、划分依据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等方面来探究这一话题。

一、季节的定义季节是指在一年中,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经历的不同气候和天气现象。

一般认为,春夏秋冬是一年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特征。

在中国,季节主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二、划分依据季节的划分是以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为依据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上有两个特殊的位置,分别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远日点”和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

而在轨道上,如果画出一条穿过地球北极和南极的虚拟线,这条线就是地球的轴线。

地球的轴线与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倾角,目前地球的倾角大约为23.5度。

由于地球轴线的倾斜,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我们就进入了春、秋季,此时南北半球光照时间相同,白昼和黑夜的时间也大致相同;当太阳垂直照射南回归线时,我们就进入了冬季,此时南半球累积白昼时间较短,出现寒冷现象;而当太阳垂直照射北回归线时,我们就进入了夏季,此时北半球累积白昼时间较长,出现炎热的天气。

三、季节变化规律季节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密切相关。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24天,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约为92天。

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气温、日照时间、降水等因素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比如,在冬季,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很低,所以日照时间较短、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而在夏季,则恰恰相反,白天时间长、降水量大、气温高。

总之,季节划分是一个复杂而美妙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天文学知识来理解季节变化的规律,进而更好地享受不同季节带来的乐趣。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中国传统节气是根据农历和天文现象来划分的,共有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些节气的变化代表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农业、气象、生活以及保健等方面,介绍一些与24节气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农业1. 节气与农作物的种植节气不仅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关,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例如,立春之后,春节过后很多地方开始春耕备耕工作。

立夏后是夏季作物的生长季节,如水稻、玉米等。

小雪之后是小麦的播种期。

熟悉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更好地掌握作物的生长规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节气与农业灾害节气变化也对农业灾害形成一定影响。

春分刚过,气温回升,是诸多害虫的孳生期,可能对庄稼造成危害。

而梅雨季节也是农作物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时期。

农民可以根据节气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农业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二、气象3. 节气与气温变化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时间相对固定。

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温度变化的规律。

例如,大暑过后,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下降。

而小寒之后便是寒冷的冬天。

掌握节气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天气变化,更好地做出衣着和出行等方面的决策。

4. 节气与降水雨水和谷雨是两个与降水相关的节气。

雨水之后,雨量明显增多,是春季降水的开端。

而谷雨时节,天空多云,有利于作物生长。

冬至之后,大部分地区降雪量逐渐增大。

通过了解节气与降水的关系,人们可以合理规划农作物灌溉和水资源利用。

三、生活5. 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中国,24个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立春之后,人们会吃春饼、喝春茶,表示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明时节,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纪念逝去的亲人。

白露节气之后,人们开始喝菊花茶,以消暑降温。

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习俗和风俗习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

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

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包括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2. 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了解节气的特点;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实验和报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难点,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时间,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2. 学习。

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

3. 实地观察。

安排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田野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记录当天的气温、天气情况和植物生长状况,以了解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 实验。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节气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节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系,并撰写小组报告。

6. 总结。

通过学生的报告和讨论,总结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记录。

学生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当天的气温、天气情况和植物生长状况,完成观察记录表。

2. 报告评价。

根据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知识检测。

通过问答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科学活动,《二十四节气》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加深了对节气与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样的科学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章第2节四季与节气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章第2节四季与节气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处暑不纳头,到秋喂老牛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春分(chūnfēn)秋分,昼 夜平分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夏至 冬至 秋分 春分 (chū nfēn) 小暑 大暑 处暑 清明
四季的开始
夏天、冬天到了 昼夜平分
是什么原因赋予了地球 (dìqiú)如此多姿的色彩呢?
第十六页,共31页。
二、四季的形成
1.四季的形成
(1)媒体演示:四季(sìjì)成
因(2)图片资料 (3)“二至二分(èr fēn)”与太阳直射点 2.的昼关夜系(zhòuyè) 的长(1短)媒体演示:昼夜与纬度 (2)特点:
a.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b.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稍热,大 暑最热,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 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 (mínɡ jié)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两种运动(yùndòng)方
比较项目 式比地较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定 义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围绕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1天
地理意义
第十页,共31页。
地球上不同(bù tónɡ)地区的太阳高 越度接角近:直射(zhíshè)点时,太阳高度
角越大
α
第十一页,共31页。
春 雨 绵 绵
第十二页,共31页。
夏日(xiàrì) 炎炎
第十三页,共31页。
秋风落叶 (qiū fēng luòyè)
第十四页,共31页。
冬雪皑皑

七年级上册科学课课练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课课练参考答案

新课标助学课课练科学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走进科学第1节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一)(1)水会流出一点,但硬板纸不会掉下(2)水会流出一点,而硬板纸却不会掉下(3)为什么硬板纸不掉下?4.(1)为什么会下雨?(2)为什么树叶会再秋天开始下落?;(1)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易发芽?(2)湿衣服在什么条件下易干?示例: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是地球上一片黑暗,植物大量死亡,以植物为食的恐龙渐渐死亡,食肉恐龙也因为别的动物减少而渐渐灭绝了。

6.(1)×(2)×(3)√7.(1)B (2)A (3)B(4)A(5)A(6)B(7)A(8)A(9)A(10)A (11)A(12)A(13)A(14)A(15)A(16)B(17)A (18)A(19)A(20)A第1节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二)像光照处弯曲生长 2.红 3.它会向上滚,但是它的重心是向下的。

4.明信片一边下落,一边旋转;明信片飘落5.(1)有无色变红色(2)又红色变无色(3)再次变成红色2.C3.B4.A5.C6.B7.C8.B9.A 10.C 11.C 12.(1)冰会熔化(2)为什么冰块放在水中会熔化?13.为什么兔和猫的双眼位置不同?14.CD 长;一样大;一样大15(1)深度越浅,干细沙的温度高,湿沙的温度低(2)深度略深,干细沙与湿沙的温度一样高 (3)深度越深,干细沙的温度低,湿沙的温度高 结论蝎子越往深处藏,温度就低。

第2节 什么是科学探究(1)是(2)SARS 的病源究竟何在?(3)一个假设(4)至少还要多找一些其他的野生动物进行研究。

(5)示例:为什么SARS 病毒的病源会在动物上?2.(1)问题:为什么身体会不舒服?探究过程:去超市在买一瓶饮料,检验饮料是否有问题。

(2)问题:为什么会失窃 探究过程:去看看门窗是否关闭。

(3)问题;为什么灯会突然熄灭? 探究过程:去看看是不是断电了,灯是不是坏了。

3.磁铁能吸住铁制图钉,不能吸住塑料纽扣;示例:铁制图钉为什么会被磁铁吸住?第3节 建立的你的健康信息(一) 刻度尺 米 m 厘米,毫米 2.(1)250 3105.2-⨯(2)0.88 5108.8⨯(3)9101-⨯7101-⨯ 3.C 4.B 5.A 6.A 8.B 8.D9.1 毫米 2.C 3.C 4.A5.2.600cm6.2.70 2.77.A B8.刻度尺 909.D 10.312米11.2.24厘米 2.13厘米第3节 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二) 冷热程度 温度计 6.计时器秒 s 7.(1)60 3600(2)150 24 8.-23℃ 零下二十三摄氏度 25℃ 二十五摄氏度 2.C 3.B 4.C 5.C 6. C 7.C 8.B 9.53分钟没有10.示例:我在玻璃管上刻上度数,放入水中时,如果气温高,气球会膨胀,如果气温低,气球不会膨胀。

科学:二十四节气解读

科学: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科学:第二章第2节 四季与节气(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科学:第二章第2节 四季与节气(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中午太阳高度比早上和傍晚 (大或小) 大
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气温的变化
竹竿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 反映出太阳高度方向的变化
时间 方向 偏西 正北 偏东 长短 长 一天中 最短 长 太阳方向 偏东 正南 偏西 太阳高度 小 一天中最 大 小
一天 早晨 中的 正午 变化 比较 傍晚
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是不 同的,竿影变化的规律:
时间 6.22 北半球 南半球
昼最(长),夜最 (短)北极圈以内 为极(昼)
昼最(短),夜 最(长)南极圈 以内为极(夜) 昼最(长),夜最 (短)南极圈以内 为极(昼)
12.22
昼最(短),夜 最(长)北极圈 以内为极(夜)
3.21 9.23
全球昼夜(等长)
恒星日:距地球遥远的 同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 同一地点的上中天所经 历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66 .5 °
2、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大小:23.5 °
23.5 °
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 不因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 赤道
地轴 黄道面 赤道
赤道
观察四地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回归线
看课本第65页“地球的公转” 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公转的日?以及特点?
昼夜的成因
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呢?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 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做 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做顺时针方向旋 转。 产生了:(1)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征?产生了哪些天文现象?

正午竿影及太 阳高度变化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们以太阳直射黄经的位置划分,反映了自然界中气候、物候和农事的变化。

这些节气的出现与地球运行、太阳高度角、气温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与生物的生长繁衍、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24节气的科学知识,从太阳、地球和自然界三个方面解析其原理与意义。

一、太阳:节气与太阳直射黄经的关系每年的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南回归线上,也就是南纬23.5度。

此后,太阳逐渐北升,直到夏至时达到北纬23.5度的位置。

这两个极点分别被称为“冬至点”和“夏至点”,两者之间形成的直线称为“黄道”。

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则正好位于黄道上,分别位于南北回归线与黄道的交点上。

因此,每个节气与太阳直射黄经的关系密切,昭示着太阳能量的分配和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节气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天。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年。

这两种运动造就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四季交替。

由于地轴倾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受到太阳光照的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形成了南北半球之间的温度差异和季节分界。

节气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十分密切。

例如,立春是太阳直射黄经为315度的时候,此时太阳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也就是春分所在的位置。

经过立春,北半球的气温开始回升,昼长夜短,温暖的春天到来。

同理,立秋也是太阳直射黄经为225度的时候,南半球正好是春分的位置。

此时,北半球的夏天过去,渐入凉爽的秋季。

三、自然界:节气与物候、气象现象的关系每一个节气都与自然界中的物候和气象现象有关。

例如,惊蛰是描述春雷开始响起的节气。

当太阳直射黄经为345度时,地球赤道以北的地区开始进入春季,气候逐渐转暖,冻土开始解冻,昆虫苏醒,蛙声蝉鸣,春雷随之而来,预示着春天真正的到来。

谷雨则暗示了降雨的重要性。

太阳直射黄经为30度时,也就是谷雨的时间。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知识要点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知识要点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知识要点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简记: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球表面的一半,这就是白昼,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

4..地球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表日温度变化平缓,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晚上不会太低(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晨昏线:1)晨线--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2)昏线--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如北京的时间指东经116°的地方时7.时区:每隔15度划分一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8.区时(标准时):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

如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东经120°)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9.日界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的西侧(东十二区)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却差一整天。

10.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阳历:以地球饶日公转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上面两种历法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每年的位置是固定的(最多相差1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划分的,将四季更替周期划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成分。

练习:(1)现有三种历法,分别是阳历、阴历和阴阳历。

而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其中的阴阳历。

公历是以地球饶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

(2)公历年以公元记年。

一年12个月,每月30或31天。

但二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天。

(3)阳历每400年设97个日的年,303个日的平年。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第2节 四与节气课件华东师大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第2节 四与节气课件华东师大
一年为什么会有春夏 秋冬四季(sìjì)之分呢?
第八页,共三十三页。
第九页,共三十三页。
(sìjì)
四 季 的 变 化
不同纬度的太阳(tàiyáng)高度角(夏 至)
第十页,共三十三页。
不同纬度(wěidù)的太阳高度角(冬至)
不同纬度的太阳(tàiyáng)高度角(冬至)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chìdà o)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nán huí ɡuī xiàn)
冬至
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冬至时,太阳(tàiyáng)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春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所以,季节的不同(bù tónɡ),竿影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
3、地球的公转是四季的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轴与 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一个66.5°夹角。因此地球是侧
着身子在轨道面上运动的。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
4、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yèwǎn)最短的一天叫夏至。 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yèwǎn)最长的一天叫冬至。一年 中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的两天叫春分和秋分。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四季与节气。3 、一年中哪个季节的竿影较长,哪个季节竿影较短。2、中午的竿影方向是怎样的呢。 例如:1996年、2004年。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_______,光线传播路线越______,气温越______.。4、太阳高
No 度越大,光照强度越大、光照时间越长。太阳高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小、光照时间越短。5、太阳高度最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每天都 在变化,从而引起地球上同一根竿子,在不同的日子 正午(zhèngwǔ)的竿影长度不同。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第节四季与节气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第节四季与节气教案 华东师大版
2、探讨杆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杆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思考P64】问题3:一年中哪个季节的杆影较长,哪个季节的杆影较短?(冬季杆影长,夏季杆影短)
3、探讨杆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杆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Leabharlann 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考讨论、引入课题
观测杆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杆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杆影日变化的启示
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杆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64】问题1: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杆影最短?(中午杆影最短)
问题2:中午的杆影方向是指向什么?(方向正北)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第2节四季与节气教案 华东师大版
课题
2.2 四季与节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3、知道公历、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难点: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而精确的时间观念——24节气。

这古老而智慧的时间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以科普的方式,为大家介绍24节气的科学背景和知识。

一、节气的概念与起源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它基于太阳视运动和地球自转的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节点。

每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界的变化。

这一时间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农业、气象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24节气的划分不仅仅是按照日期进行划分,更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变化。

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业活动。

例如,立春预示着春天的开始,大地回暖,春雷初现;而谷雨则标志着春雨的丰沛,是田间农事的关键时期。

节气的变化与气候现象密切相关,通过24节气的划分,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三、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4节气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界,也对人体健康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每个节气都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冬至是阴气最重的节气,此时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弱,因此要注意保暖,养护肾脏;而立夏则意味着阳气开始升华,此时宜多晒太阳、适度运动,以增加体内阳气的活力。

合理了解和利用24节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调整生活作息,改善身体健康。

四、节气的科学价值24节气作为一种时间划分方式,不仅仅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更有着深刻的科学价值。

通过观察和研究24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太阳视运动的规律,揭示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同时,节气也为气象科学、农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挖掘和应用24节气的科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气候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24节气作为一种独特的时间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节气的划分基于太阳视运动和地球自转的规律,与气候变化、人体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6 月 21 日和 12 月 22 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 2 月 18 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每年公历的 3 月 5 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 4 月 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 4 月 20 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 5 月 21 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 6 月 5 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大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 9 月 7 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 10 月 8 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 10 月 23 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序,小雪在每年公历 11 月 22 日,大雪则在 12 月 7 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四季与节气教案

四季与节气教案

《四季与节气》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本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要包括三个主题:一、地球的公转;二、四季的形成;三、二十四节气。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球公转,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中的难点之一,因此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以便学生能够更细致全面的学习本节知识。

学生之前已学习了一些宇宙空间知识,对地球的公转在太阳系范围的层面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地球的自转和地轴有了相应的认识,本节着重于地球的公转以及黄赤交角所引起的四季轮回的方面知识的学习。

下面是本节课程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形成原因(初步了解,下一课 时细讲)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在前面几个章节中大致了解了地球公转以及它的方向,但他们对公转的具体周期、特殊点及不同视角的公转方向不是很了解;知道四季轮回,部分同学也许知道四季与地球公转有关,但不知具体原因。

✧ 【能力方法方面】:学生已具有使用简易的测量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动手能力,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观察描述、归纳总结等学习能力。

✧ 【情感态度方面】:平时学生定已发现影子的不同变化,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浅层的认识。

地球公转 太阳高度角地球公转规律 公转方向 公转周期 地轴方向 黄赤交角 赤道面 黄道面 地球公转的意义 倾斜、始终指向北极星四季的成因公历、闰年 天南、天北极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三、课时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太阳公转的基本规律,包括公转方向、公转周期、地轴方向。

2、知道闰年的编排规律。

3、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4、知道黄赤交角的定义及具体大小。

5、熟悉黄赤交角是我国四季形成的重要条件。

【过程方法目标】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用图片、动画使课程更为生动,结合现实生活的常见现象引出话题、解释现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使所学内容在学生脑中具体化、实物话,联系性更强。

七年级科学_第二章_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_第二章_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概括昼夜的成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逆时针,南极上看:顺时针(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周期:约1日(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四季与节气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24节气是中国古代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所编制的一种历法。

中国的24个节气可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1. 立春:在黄道带上,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称为“立春”。

这时候,春天正式开始了。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开始起床早,因为天明时间逐渐延长。

此时,一些人会到房屋四周祭祀土地神和家神,以求平安。

2.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农历二月十二日或十三日,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中国人就庆祝雨水节了。

在这个节气里,大雨、暴雨会增多,天气会变得更加潮湿。

由于多雨,这个节气里适合种植一些水稻、梓树等植物。

3. 惊蛰:惊蛰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这是一年的第三个节气,在农历二月末或三月初,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称为惊蛰。

这个节气里,天气渐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植物和昆虫开始苏醒。

4.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它标志着春季正式开始。

它在阳历每年的3月20日左右,此时天气变暖,百花盛开,生机勃勃。

过春分节气后,昼长夜短,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5. 清明:清明节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15日左右,是24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此时,天气温暖,万物开始萌发。

此时,家人们会到坟前祭拜祖先,还会清扫墓地,洒清水,整理清洁墓地和家中。

6. 谷雨:谷雨,位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记述,每年阳历4月20日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南方进入早稻的收获时节,北方地区则是小麦和谷类作物的播种时节。

谷雨节气里的雨水多,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节气之一。

7. 立夏:立夏是24个节气之一,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称之为立夏。

这时候,气温逐渐升高,雨水频繁,万物蓬勃生长。

立夏节气此时正式标志着进入了夏季。

8.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每年阴历5月21日或22日前后。

小满节气所指的是夏季即将来临,气温也在不断上升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探讨杆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杆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思考P64】问题3:一年中哪个季节的杆影较长,哪个季节的杆影较短?(冬季杆影长,夏季杆影短)
3、探讨杆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杆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联系生活看下表,同时思考讨论你听说过或感受过哪些与节气有关的四季变化或对生活的影响。
(1)、节气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即将开始之意,表示春夏秋冬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至——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到了
春分、秋分
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惊醒冬眠动物开始活动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2)、综观节气和天文、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个方面:
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地球作公转(板书)。
地球公转特点: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且与赤道平面倾斜的角度为66.5°。
(三)公转周期: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即公历,一般一年等于365天,每隔四年有一闰年等于366天。
2、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于阴阳历。
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二、四季形成
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北极星附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得出结论】
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小满来自麦类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炎热,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终止,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形成积雪
(4)九九歌: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课堂小结
1、绕日公转特点。
2、四季的成因。
3、熟悉二十四节气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划分依据。
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地球绕日公转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公转特点并结合讲解说明
四季与节气
课题
2.2四季与节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3、知道公历、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难点: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法学法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以教师的演示结合地球绕日公转课件与讲解想结合,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互相联系。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特点及农村广为人知的《节气歌》、《九九歌》,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进一步领会。
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同时学生配合演示
思考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会怎么样?可以作为课后思考内容去探究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课件说明
从而导致杆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P64】问题4: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长?
(冬至日(12月21或22日)最长)
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短?
(夏至日(6月21或22日)最短)
一、地球的公转
1、归纳上述杆影长短的特点: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在一天),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引入课题
观测杆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杆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杆影日变化的启示
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杆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64】问题1: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杆影最短?(中午杆影最短)
问题2:中午的杆影方向是指向什么?(方向正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