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1)
试论合同诈骗罪主观要件的认定
试论合同诈骗罪主观要件的认定试论合同诈骗罪主观要件的认定范文中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经济领域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其中尤以合同诈骗罪为典型。
然而由于合同诈骗犯罪是利用合同的形式进行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与民事欺诈、合同违约引起的经济纠纷经常很难区别,因此,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其主观要件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一、合同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释义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据此,“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该罪的主观要件,通常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所持有的意图使财物脱离其合法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控制而由自己非法支配的心理状态。
行为人主观上有这种犯罪的故意,是区别合同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主要界限。
比如行为人利用虚假的身份和虚假的担保订立合同,但没有非法占有故意,而是由于本身的声誉(包括人和产品)不够,为了能顺利地订立合同,冒用他人的资信,而后也能实际履行,就不能以合同诈骗论处,只能属于民事欺诈。
不过,就合同诈骗罪的该主观要件,学界仍有一些分歧和争议,而需要进一步的澄清,笔者分析如下:1、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可以包括间接故意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两种形态,就合同诈骗而言,以直接故意实施是没有疑义的,但是,间接故意是否存在于合同诈骗犯罪之中,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三种不同的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刑法明确规定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属目的犯,即以特定的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而在特定目的指引下,只可能是希望并积极追求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而不可能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合同诈骗存在间接故意犯罪。
两种观点主要的分歧体现在解释这样的一种情形时的不同:行为人先通过欺骗方式与对方订立合同,然后抱着有办法就履行、没办法就不履行的心态。
最高院关于合同诈骗的相关司法解释或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853次会议讨论通过)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骗案件的几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容,但不是唯一情节。
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骗未遂。
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合同诈骗罪犯罪金额认定依据
合同诈骗罪犯罪金额认定依据
一、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刑法中的违法行为,涉及签署合同并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后,一方以欺诈手段获取异常利益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之规定,虚假认定或者其他欺诈手段使他人受到财产损失的,数额较大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
依法移送起诉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犯罪金额的认定,要根据犯罪手段、犯罪对象及犯罪成果来进行确定;
(二)犯罪金额的认定,取决于犯罪行为所受到的实际后果,以及犯罪者所针对的目标;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之规定,若合同被篡改,或采取
其他欺诈手段,实际造成的损失数额较低的,应当根据以上规定确定犯罪金额;
(五)犯罪金额,还可以考虑犯罪者赔偿财产损失等方面,综合把握实际情况,来确
定犯罪金额。
三、总结:
合同诈骗罪是一类严重的犯罪行为,犯罪金额的认定要以实际的犯罪情形和犯罪成果
为依据,综合考虑犯罪手段、犯罪对象、受害人或公司所受财产损失等因素,以确定犯罪
金额,对有重大法律效力的合同具有特殊保护,重申了以合同为基础的经济往来和法制社
会的稳定性。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一、本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
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二、本罪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法律⽅⾯是如何进⾏规定的?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为⽅式的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是指在签订、履⾏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当事⼈的财物,数额较⼤的⾏为。
具体包括以下⼏种: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他⼈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当事⼈财物的⾏为。
它是指⾏为⼈向对⽅作出签订合同的要约表⽰时,不是以真实单位或以⾃⼰名义作出,⽽是以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单位和他⼈的名义,使对⽅信以为真,从⽽与⾏为⼈签订合同,对⽅“⾃愿”地履⾏合同规定的义务,⾏为⼈从中获取不法利益。
第⼆,是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以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诱骗对⽅当事⼈与其签订合同、履⾏合同,从⽽骗取财物的⾏为。
此种⾏为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票。
伪造是指⾏为⼈假冒他⼈名义在票据上作假的⾏为,既包括票据的伪造⼜包括在票据上签名的伪造。
变造的票据是指⽆权⽽擅⾃变更签名以外的票据上记载的内容的⾏为,变造的⽅法多种多样:有的是涂改票据数额,将⼩⾯值票据变为⼤⾯值票据;有的是采⽤拼凑⽅法,将⼩⾯值票据变为⼤⾯值票据;有的是将原有的记载除去,改写新的记载,或者直接在原有的记载上添加字句。
其他虚假产权证明是指伪造或通过其他⾮法途径获得证明其对某项不享有权利的财产享有权利的证明⽂件,如虚假的房屋产权证、⼟地使⽤权证、银⾏存单等。
这种⾏为是指⾏为⼈为了使对⽅相信⾃⼰有能⼒履⾏合同,将伪造、变造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交给对⽅作担保使对⽅信以为真,签订合同,并“⾃愿”履⾏合同的义务,达到骗取对⽅当事⼈财务的⽬的。
第三,没有实际履⾏能⼒,以先履⾏⼩额合同或者部分履⾏合同的⽅法,诱骗对⽅当事⼈继续签订和履⾏合同的⾏为。
此种⾏为是指⾏为⼈在并⽆实际履⾏能⼒的情况下以骗取对⽅当事⼈信任的⽅式,以⼩利获⼤利。
第四,收受对⽅当事⼈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为。
诈骗诈骗罪是怎样定性的
一、诈骗诈骗罪是怎样定性的诈骗诈骗罪的定性如下: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敲诈勒索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意思1.不同的对象:敲诈勒索罪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2.客观表现不同:诈骗罪注重诈骗,即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敲诈勒索罪强调敲,即威胁、胁迫、恐吓等;3.受害人交出财产的主观状态不同:欺诈受害人被欺骗后自愿交出财产;勒索受害人害怕被迫交出财产;4.立案标准不同:诈骗罪数额超过3000元;数额超过5万元;数额特别巨大,超过20万元;敲诈勒索罪数额超过2000元;数额超过2万元;5.刑期不同: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敲诈勒索罪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
三、怎么起诉敲诈勒索罪法律快车提醒您,受害人去公安机关报案进行立案调查,由公诉机关进行起诉。
受害者人可以自行到法院进行立案,然后进行自诉。
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式剥夺他人财产,向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强索财务的行为,会触犯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主要方式有口头敲诈勒索、电话敲诈勒索、书面敲诈勒索、书信敲诈勒索等。
构成犯罪可以是当事人直接进行的敲诈勒索,也可以是委托第三人进行的敲诈勒索。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及认定是怎样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及认定是怎样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指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1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数额巨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基于合同的诈骗犯罪,而且涉及到的数额一般都是很大的。
合同诈骗罪的处罚是与诈骗的数额挂钩的,但在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来对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进行认定呢?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为您分析。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及认定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的数额是否较大,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必要条件,即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实施合同诈骗行为所骗取的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其行为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合同诈骗的数额是否巨大、特别巨大,则是对合同诈骗犯罪分子判处较重刑罚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合同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刑法未作明确规定,目前也没有明确司法解释。
各地在审理合同诈骗案件中,常遇到定罪量刑数额或者具体犯罪情节如何掌握的问题。
目前我省公、检、法会同有关部门,经调查研究,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针对合同诈骗的犯罪数额、情节,提出如下意见:合同诈骗罪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为1万元以上不满5万元,“数额巨大”为5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为50万元以上;单位诈骗“数额较大”为1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数额巨大”为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为200万元以上。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主体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个规定的意见是否与形势发展的客观现实相符合?因此,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对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尽快作出明确、具体的司法解释。
什么情况的合同属于合同诈骗
什么情况的合同属于合同诈骗合同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法律文件之一,它作为交易双方之间的约定和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
然而,在商业交易中,有时候也会出现以欺骗为目的的合同,即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是指以虚假陈述或其他欺骗手段进行的交易,旨在获得他人财产的非法行为。
在处理合同纠纷时,了解什么情况的合同属于合同诈骗,对于维护商业交易的诚信和公平至关重要。
首先,一种情况下的合同属于合同诈骗是虚假陈述。
虚假陈述是指在合同交易中,一方故意提供虚假的陈述,以误导对方作出决策。
虚假陈述可以包括对信息的隐瞒、错误陈述或夸大宣传。
例如,某个销售人员声称他们的产品是“世界上最好的”,并且能够帮助买方增加利润,但实际上这是不实的宣传。
如果买方在相信了这种虚假陈述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并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这可以被认定为合同诈骗。
其次,另一种情况下的合同属于合同诈骗是隐藏关键信息。
在商业交易中,每一方都有责任全面而真实地告知对方有关交易的重要信息。
如果一方故意隐瞒某些关键信息,导致对方在签订合同时对交易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这也可以构成合同诈骗。
例如,房产中介在出售房屋时没有透露房屋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导致买方购买了一座不合格的房屋。
在这种情况下,房产中介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合同诈骗。
此外,合同中的误导行为也可能构成合同诈骗。
误导行为是指一方通过欺骗手段,使对方误以为某种事实存在,进而影响对方签订合同的决策。
例如,某个公司在招聘广告中宣称拥有许多高薪职位,吸引更多求职者前来应聘。
然而,在入职后,却发现这只是一种误导行为,公司并没有真实的职位空缺。
这种误导行为同样可能构成合同诈骗,因为它通过虚假宣传欺骗了求职者,使其在签订就业合同时受到了损失。
合同诈骗对商业交易的诚信和公平造成了严重威胁,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了解什么情况的合同属于合同诈骗至关重要。
在遭遇合同纠纷时,如果发现合同存在虚假陈述、隐藏关键信息或误导行为等欺骗行为,受害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追究欺骗方的法律责任,并寻求合理的赔偿。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是什么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是什么现实⽣活中诈骗是经常了⽣的违法犯罪⾏为,诈骗的形式五花⼋门,但每种诈骗罪的认定都是以诈骗⾦额作为认定标准的。
那么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是什么?合同诈骗罪怎么量刑?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解答。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是什么根据最⾼⼈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法占有为⽬的,在签订、履⾏合同过程中,骗取对⽅当事⼈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的,应予追诉:(1)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2万元以上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20万元以上的。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单处罚⾦法定基准刑参照点个⼈合同诈骗,数额不满5000元的,单处罚⾦刑;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为拘役刑;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每增加1200元,刑期增加⼀个⽉。
(⼆)三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个⼈合同诈骗数额满3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的,为有期徒刑三年。
数额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个⽉。
具有两个以上情形的,在六个⽉之内酌情增加刑期:1、诈骗集团的⾸要分⼦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其他组织或者个⼈急需的⽣产资料,严重影响⽣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法返还的;6、使⽤诈骗的财物进⾏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个⼈合同诈骗,犯罪数额4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犯罪数额4万元,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个⽉。
(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1、个⼈合同诈骗,数额10万元,并具有上列情形之⼀的,为有期徒刑⼗年;每增加1万元,刑期增加⼀个⽉;每增加情形之⼀,刑期增加六个⽉;2、个⼈合同诈骗,数额20万元的,法定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年;每增加1。
刑法第193条
刑法第193条刑法第193条解读:合同诈骗罪引言:合同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法律行为,合同诈骗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对合同的公正性与信任产生了重大冲击。
本文将围绕刑法第193条的合同诈骗罪进行详尽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罪行的构成要件、主体特征、量刑标准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按照刑法第193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欺骗手段:犯罪主体通过欺骗、隐瞒事实或者其他手段,使他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进而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欺骗手段的使用是合同诈骗罪的核心要素之一。
2. 损失所得:犯罪主体通过欺骗手段,使他人产生损失,自己却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利益。
这里的损失所得可以是物品或者财产。
3. 构成行为:犯罪主体的行为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合同的要件,即具有合同中的订立、履行、修改等各个阶段的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的主体特征: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只要符合上述构成要件,都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
此外,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都可以判定为犯罪。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巧言令色:犯罪主体通常具备良好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用巧妙的言辞和外表来欺骗他人。
2. 缺乏诚信: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通常缺乏诚信,以非法手段谋取个人利益。
3. 精心策划:犯罪主体通常会事先精心策划合同诈骗,以确保计划的成功性。
三、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根据我国刑法,合同诈骗罪的刑期一般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刑期可达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刑期可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具体的量刑标准还需要结合相关的具体案情、犯罪事实、犯罪动机等因素进行判断。
同时,对于有配合侦查、自首和取得赔偿的被告人,法院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合同诈骗罪,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1. 案例一:甲以虚假合同为噱头,让乙交付一万元定金,以购买一辆二手车。
合同诈骗罪的界别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界别认定内容摘要合同诈骗罪是新《刑法》修订后增加的新罪名,而且被立法者归入扰乱市场秩序罪,是扰乱市场秩序类罪中极重要的一个罪名,因为市场秩序的基础与根基就是合同行为的公平、诚实、信用。
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什么是合同诈骗,什么是合同民事欺诈,什么是合同纠纷等等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本文通过比较的手法,详细阐述了与合同诈骗罪容易相混淆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区别认定。
首先对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进行了比较阐述,详细区分了二者在主观意图和目的上的不同,二者欺诈的内容及手段的不同,二者所欺诈财务数额的不同以及二者所引起的法律后果的不同;然后阐述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之间的区别,区分了二者在理论上的界限和实际中的不同;其次阐述了合同诈骗罪与一般诈骗罪的界限,合同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合同诈骗罪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的界限,合同诈骗罪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罪的界限;最后阐述了合同诈骗罪既遂与未遂之间的界限。
通过以上的比较从而能够认真把握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具体特征。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惩治违法,打击犯罪,准确高效地司法,推行我国法制建设的尽一步发展。
关键词:合同诈骗合同民事欺诈合同纠纷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务,数额较大的行为1。
但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容易与合同民事欺诈,与合同纠纷等违法行为相混淆。
下文就对它们分别进行比较阐述。
一、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合同欺诈行为以其性质上来划分有两种情况:即具有非罪性质的合同民事欺诈与具有刑事犯罪性质的合同诈骗。
二者在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实践中又交织在一起,极易将二者相混淆,因此将二者加以区分界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新的统一合同法中,并没有合同欺诈概念的规定或阐释,但是,一般认为,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性质上的区别:合同刑事诈骗属刑法调整范畴,而合同民事欺诈属民法调整范畴。
合同诈骗罪界别认定
合同诈骗罪界别认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假的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签订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进行行为,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行为。
因此,对于合同诈骗罪,需要进行界别认定。
下面将对合同诈骗罪的界别认定进行分析。
罪名界别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合同诈骗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规定,在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骗取数额在刑事界别的认定中,骗取数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骗取数额在5万元以下的,属于轻罪;在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属于普通罪;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重罪。
因此,在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需要考虑被诈骗人的损失金额。
2. 合同的内容在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还需要考虑合同的内容。
如果诈骗行为只是对合同的某些条款作出虚假陈述或隐瞒了某些情况,那么属于合同纠纷。
但如果虚假的陈述或隐瞒情况涉及到合同的核心内容,使对方在签订合同时产生了重大误解,进而产生财务损失,那么就涉及到合同诈骗罪。
3. 恶意程度在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还需要考虑骗取人的恶意程度。
被告人是否存在对被害人有恶意的故意犯罪行为,如是否存在串谋、胁迫等恶意手段,是判定罪名界别的重要因素。
具体案例以下是两个合同诈骗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认定。
案例一某公司在签订一份合同时,对合同的某项条款作了虚假陈述,致使对方在签订合同时产生了误解,随后又未能履行合同规定,导致对方产生了20万的经济损失。
对于这个案例,可以判定为“普通的合同诈骗罪”。
因为骗取数额在20万以下,但是虚假陈述涉及到了合同的关键内容,导致对方产生了经济损失,属于合同诈骗罪。
案例二某公司为了获得技术合作,采用虚假陈述的方式,骗取了对方公司的信任,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随后,该公司却违反合同协议,使对方公司遭到了500万的损失。
对于这个案例,可以判定为“重大的合同诈骗罪”。
2024版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2024版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1.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2. 构成要件:- 主观要件: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签订、履行合同的行为,且该行为具有欺诈性质。
3. 欺诈行为的认定:- 行为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使对方当事人产生误解。
- 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无知、轻信等心理状态,实施欺诈行为。
4.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 根据合同诈骗的金额大小,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个等级。
- 数额较大,指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但未达到数额巨大标准。
- 数额巨大,指诈骗金额达到数额较大标准的一定倍数。
- 数额特别巨大,指诈骗金额达到数额巨大标准的一定倍数。
5.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诈骗金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可以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 对于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6.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原则:- 根据行为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退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 对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 合同诈骗罪的例外情况:- 对于因合同纠纷引起的民事争议,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 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因误解、疏忽等原因导致的合同履行问题,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8.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9.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要求:- 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实施了欺诈行为。
10. 合同诈骗罪的预防措施:- 加强合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 提高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 加强合同监管,防止合同诈骗行为的发生。
注:本司法解释仅供参考,具体案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进行判断。
合同欺诈罪的认定
合同欺诈罪的认定
1.正确把握立案标准,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构成合同诈骗罪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骗取的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
如果查明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或者骗取的财物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就不构成犯罪,只能按合同纠纷处理。
2.正确区分合同诈骗行为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实际履行能力。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并且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也可预料其没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在合同订立时有履行能力,但在签订合同后,由于种种事由而丧失了履行合同的能力。
却仍然以上述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应当作为合同诈骗犯罪。
但如果是本来有履行能力或本来可以有履行能力,签订合同后虽经努力,却仍然由于某些原因无力履行的,则应作为合同纠纷处理。
3、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诈骗行为,都有诈骗的故意。
区别的关键在于:
(1)犯罪时问不同。
本罪发生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而一般诈骗罪没有具体的时间、条件的限制。
(2)犯罪手段不同。
本罪的行为方式是特定的,即刑法中具体规定的五种方式之一;而一般诈骗罪却没有具体的行为方式限制。
4、关于诈骗数额的计算。
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一、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假手段获取或者试图获取不法利益,在金融、商业、民事等社会经
济活动中行使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各种份子或双方合同的行为,容易使另一方在未知
的情况下被欺骗,构成此类犯罪。
二、量刑标准
(一)对于合同诈骗未达到被追究刑事责任罪的,可以处以罚金或者行政拘留;
(二)若合同诈骗数额达到被追究刑事责任罪,但数额不大,情节较轻,可以从省判,处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三)若合同诈骗数额明显较大,情节恶劣的,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无期徒刑;
(五)对于因合同诈骗受害者损失,应当予以赔偿。
三、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量刑将不同,从罚金、行政
拘留,到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表明对合同诈骗的认定严格。
在社
会负责任正义原则的指导下,应加大对合同诈骗的惩治力度,以此惩戒之,有利于改善社
会的法制秩序。
合同诈骗的总结报告范文
合同诈骗的总结报告范文一、引言近年来,合同诈骗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犯罪行为,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报告旨在对合同诈骗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增强对该类犯罪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二、合同诈骗的定义与特征合同诈骗是指通过伪造或篡改合同文件,或以虚假身份和虚假意向签订合同,以非法获取利益的行为。
其特征包括:1. 隐蔽性强,常以技术手段伪造或篡改合同文件;2. 骗局多样,手法繁复;3. 涉及面广,不同行业和领域均有发生。
三、合同诈骗的主要手法1. 伪造合同:犯罪分子通过伪造虚假的合同文件,制造虚假交易,以获取非法利益。
2. 篡改合同:犯罪分子对原真实合同进行修改,通常是修改相关条款或价格项,以谋取私利。
3. 虚假身份签约:犯罪分子以虚假身份参与合同签订,冒充他人或伪造证件以达到欺骗目的。
4. 虚假意向签约:犯罪分子制造虚假意向,签订合同后不履行或背弃合同义务。
5. 借口诱骗:犯罪分子以合理借口引诱他人签订合同,从而实施诈骗行为。
四、合同诈骗的危害及影响合同诈骗对经济安全和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 1. 经济损失:受骗人遭受经济损失,影响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2. 市场秩序混乱:诈骗行为损害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3. 社会信任缺失:合同诈骗破坏了社会信任,使人们对商业合作持怀疑态度,增加了其他合作风险。
五、合同诈骗案例分析1. “非法借款合同”诈骗案:犯罪分子以高利贷方式伪造合同文件,以虚假借贷为名骗取财物并压迫债务人。
2. 网络购物合同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伪造或篡改网络购物合同,实施虚假交易骗取消费者钱财。
3. 建筑工程合同诈骗案:犯罪分子以虚假工程合同方式,通过恶意拖延工期、偷工减料等手段非法牟利。
六、合同诈骗的防范对策1. 增强风险意识:对合同诈骗风险有充分认识,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2. 强化合同管理:合同签订过程中严格审查,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 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公众对合同法律和商业常识的了解,增强个人对合同诈骗的识别能力。
合同诈骗如何定义
合同诈骗如何定义
合同诈骗是指利用虚假的合同或合同条款,以达到欺骗他人获取财产的目的的
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违反了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合同诈骗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合同过程中,
一方采取欺骗、隐瞒或者虚假陈述等手段,使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有利于其自身的合同。
其次,合同诈骗还包括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一方采取欺骗、拖延或者恶意违约等手段,使对方无法按照合同约定获得应有的权益。
最后,合同诈骗还包括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或者漏洞,以达到欺骗他人获取财产的目的。
合同诈骗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犯罪行为,更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合同诈骗的警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
同时,法律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合同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合同诈骗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
总之,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我
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合同诈骗的打击和防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
法律案件案例讲解(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我国某知名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发现其一项核心技术被同行业一家公司(以下简称“涉嫌公司”)非法获取并应用于其产品中。
科技公司认为涉嫌公司侵犯了其商业秘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涉嫌公司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
二、案件争议焦点1.涉嫌公司是否侵犯了科技公司的商业秘密?2.科技公司要求涉嫌公司赔偿的损失是否合理?三、案件审理过程1.原告科技公司提交的证据(1)科技公司持有的相关技术资料,包括技术图纸、设计文件、技术方案等。
(2)科技公司内部员工证言,证明涉嫌公司人员曾访问科技公司,并获取了相关技术资料。
(3)涉嫌公司产品与科技公司产品存在高度相似之处。
2.被告涉嫌公司提交的证据(1)涉嫌公司产品研发过程的相关资料,证明其产品系自主研发。
(2)涉嫌公司内部员工证言,证明其公司从未获取过科技公司技术资料。
(3)涉嫌公司产品与科技公司产品存在一定差异。
四、法院判决1.涉嫌公司侵犯了科技公司的商业秘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本案中,科技公司持有的技术资料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涉嫌公司未经许可获取并应用于其产品中,已构成侵权。
2.科技公司要求涉嫌公司赔偿的损失合理法院认为,涉嫌公司的侵权行为给科技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科技公司有权要求涉嫌公司赔偿损失。
鉴于涉嫌公司侵权行为持续时间较长,且侵权产品销售额较大,法院综合考虑涉案技术价值、涉嫌公司侵权行为的主观恶意等因素,判决涉嫌公司赔偿科技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00万元。
五、案例分析1.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本案涉及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问题。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提供了法律保护,企业应加强商业秘密的保密措施,防止他人侵权。
2023司法考试刑法高频考点:合同诈骗罪
2023____刑法高频考点:合同诈骗罪2023____刑法高频考点:合同诈骗罪导语: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一)概念与特征本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
1.本罪客体是社会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欺诈手段是指以下情形:(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别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才能,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局部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施行上述行为之一,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的,即可成立本罪。
3.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方面只能是成心,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存在于签订合同时,也可以存在于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但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后并未施行诈骗行为的,不能成立合同诈骗罪。
刑法第224条第4项规定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仪限于行为人在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之前便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而且对方之所以给付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是由于行为人的诈骗行为所致。
行为人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但仅仅是逃匿,而没有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使对方免除其债务的,难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二)认定1.正确区分本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
二者之间为罪与非罪的区别,但容易混淆,尤其是行为人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了一定欺诈手段时,难以区分罪与非罪。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认定标准的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认定标准的一、合同诈骗的认定标准1.虚构事实:诈骗方通过虚构工程项目、资质证书等手段,骗取对方的信任,达到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
2.隐瞒真相:诈骗方故意隐瞒与合同履行有关的重要事实,使对方在误解的基础上签订合同。
3.利用虚假手段:诈骗方利用伪造、变造、盗用他人名义等手段,签订或变更合同。
4.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方签订合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
二、工程合同诈骗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某建筑公司与一家所谓的“大型国企”签订了一份价值数亿元的工程合同。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该“大型国企”提供了虚假的资质证书和项目批文。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筑公司发现项目根本不存在,遂报警。
经调查,该“大型国企”实为一家空壳公司,其负责人已被警方抓获。
2.案例二:某施工单位与一家设计公司签订了一份工程设计合同。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设计公司以各种理由拖延交付设计成果。
最终,施工单位发现设计公司并未按照合同约定完成设计工作,而是将部分工作转包给了其他公司。
经调查,设计公司的资质证书也是伪造的。
三、如何防范工程合同诈骗1.严格审查合作方的资质: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作方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
2.谨慎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真实、合法、有效。
如有疑问,可请教专业律师。
3.加强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加强对合作方的监督,确保合同得到切实履行。
4.及时报警:一旦发现合同诈骗行为,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尽快挽回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1) [摘要]
合同诈骗罪是新刑法修订后增加的新罪名,与普通诈骗犯罪相比,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鉴于新刑法对该罪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化,加上相关司法解释的滞后,对于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争议。
不仅如此,合同诈骗罪既保留了普通诈骗罪的共性特征,又表现出自身的个性,它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所以,此类犯罪的认定目前司法实践中是较为疑难的问题。
本文就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犯罪构成的特征,本罪中合同的含义,本罪与民事欺诈及合同纠纷的区别,在想象竟合犯和连续诈骗情形下认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此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和惩处此类犯罪。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合同民事欺诈想象竟合犯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新刑法修订后增加的新罪名。
在新刑法实施以前,对于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是按照普通诈骗罪处罚的。
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渐趋频繁,经济领域中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诈骗数额巨大。
鉴于此类犯罪极大地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
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比较严重,又具有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的特点,因此,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需要制定和完善作为国家基本法律的刑法,增加新的条款、罪名,有必要将合同诈骗犯罪规定为新罪名,这顺应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刑法罪名规范化、统一化的大趋势,有利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严格区分罪与非罪、违法与犯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利于恰当量刑,准确打击犯罪,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在新刑法修订以后,虽然合同诈骗罪增设为新罪名,但是,由于新刑法对该罪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化,加上相关司法解释的滞后,对于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争议。
我将综合我国合同法、民法及刑法的基本理论作探讨,以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和惩处此类犯罪。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根据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主体特征,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还是单位。
例如下列几种情形就是名为单位实为个
人实施的合同诈骗罪:(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合同诈骗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
(2)国有或者集体企业租赁给个人经营的企业。
承租人利用企业名义诈骗的,应认定为个人诈骗。
(3)国营或者集体企业为个人提供营业执照,名为集体实为个人的企业,企业人员以企业名义进行合同诈骗,应以个人诈骗论。
(4)没有资金、场地、从业人员等有名无实的皮包公司,对它们利用合同诈骗的,应以个人诈骗论。
(5)由被挂靠企业提供营业执照,而由挂靠人员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挂靠企业,挂靠人员实施合同诈骗罪应认定为个人诈骗。
对那些以单位名义实施的而实际犯罪谋取的利益归属直接责任人员的合同诈骗犯罪一律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2、客体特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我国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对于防范合同欺诈,维护公平、自由、安全、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合同诈骗罪中合同成为侵犯他方当事人财物的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
故刑法单设此罪以保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对于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而言,签订合同的着眼点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对合同标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
合同仅仅是诈骗采用的手段形式。
3、主观特征,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仅存于直接故意中”。
因此合同诈骗罪这种目的型犯罪只能存在直接故意的形式。
4、客观特征,从本质上讲,合同诈骗罪属诈骗犯罪的范畴,在客观构成上完全适用诈骗犯罪的构成模式。
即:由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的财产损失。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这里的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信任,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必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合法身份”、“履行能力”的假相;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等等。
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二、合同诈骗中“合同”的含义
合同诈骗罪既然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那么界定“合同”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合同诈骗的司法认定必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其第2条规定了“合同”的定义,即“本法所称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由于《合同法》的宗旨即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因而,这一关于“合同”定义的规定,应当作为合同诈骗罪之中“合同”含义的重要参考标准。
根据这一规定,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当包括所有书面形式的经济合同、民事合同。
其中民事合同,既包括常见多用的债权合同,也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等物权合同,不直接发生债权但确定共同投资、经营和分配盈余等方面关系的合伙合同、联营合同、承包合同。
但是,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以及行政法上行政合同、劳动法中的劳务合同和国际法上国家合同,不属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