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630a2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e.png)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c297d9e009581b6bd9ebbc.png)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3ee370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9.png)
《登岳阳楼》赏析优秀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篇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
喜初登也。
”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
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
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
坼,裂开,隔开。
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
有,在。
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
战事犹示已。
赏析: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诗意: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出自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3de1f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c.png)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七十二,直下万里江山如画。
三楚襟江月,巨炉燎原日。
素娥眉梢瘦,谯笏翘如发。
十旬休假日,空对故园泪。
【翻译】
岳阳楼高达七十二层,俯瞰着万里江山美景,如同一幅画一般。
玉霄、巫峡、西陵三个楚地的地界在江边交汇,月色轻轻染上江水。
巨大的炉火在日间烧起,辐射着炎炎热气,仿佛将整个大地都燃烧起来。
如今素娥眉梢难寻,谯笏非发而翘,但记忆中的景象犹在,十天的假期都空落一地,只能独自对着家园黯然泪下。
【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山水田园景色的七绝诗。
这首诗笔调质朴,行文流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以及对三楚江山的渲染,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思念故园的感情。
全诗共六句,前两句直接点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句用上“三楚”、“江月”等词,描述
出了夜色中江水的美丽。
第四句用上“巨炉”、“燎原”等词,来形容夏日的炽热与辐射。
第五句通过描写素娥的形象来表现岁月的流逝,而“谯笏翘如发”则是描述一种持久的风采。
最后一句重点写出作者思乡之情,通过“空对故园泪”来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慨和感情。
整首诗以极其自然的视角来描绘自然风景,并添上作者作为游子的感慨,既凸显了岳阳楼的壮丽,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是古诗中的佳作。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0520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3.png)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郁顿挫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痛苦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对读者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直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然而,在这美景背后,诗人却透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郁闷。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尽追求和对于境遇的不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意味着作者欲求取更加宏大的视野,但以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机会,无法达到如此远大的目标,内心的沉重和无奈无法避免地显露了出来。
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内心的忧伤,而是通过描绘对岳阳楼的登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于境遇的无奈之情。
岳阳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登高远望的地方。
然而对于杜甫来说,这并非只是一次普通的游览。
他将登临岳阳楼视作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试图逃离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然而,在登临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痛苦依然存在,这种沉郁和郁闷难以消退。
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更加强化了他内心的无望与无奈。
诗歌的主题于是呈现出了对于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对于命运的无奈,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情感。
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沉郁顿挫的特点,使得读者们不禁对于诗人内心的痛苦表达倍感同情。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杜甫并非将这种沉郁放之四海而皆准。
诗人的内心苦闷源于曾经的功名无望和境遇的无奈,但这种负面情感也反映出了杜甫的哲学智慧。
他以自己为例,通过内心的痛苦表达,呼唤着读者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拷问。
尽管诗人内心的沉郁显而易见,但这首诗并未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最后一句诗“更上一层楼”,虽然表达了作者无尽的追求,但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ec740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6.png)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天门山前水满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日长江一水间,竟忆此处君可知?登岳阳楼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诗。
该诗写了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情景,以及他对长江水和明月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江水和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了长江川流不息的景象,形容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失。
接着描绘了天门山矗立在长江之前,水天相连的壮丽景色,以及江畔初见月的奇妙场景,表达了诗人才智的卓越和对自然美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诗人写出江月年年只相似,又不知江月待何人的颦脉之思。
他感叹江月虽然年复一年,却无法预测它会照射在何人的身上,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然后,诗人转述了一个扁舟子和明月楼的情节。
他描绘了青枫浦上的愁思景色,表现了惋惜离别的心情。
他询问这个夜晚乘扁舟的是哪个家庭,还有思念之情发生在何处的明月楼。
通过描写这个场景,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
他回忆起登上岳阳楼的美景和深情,却无法回到当时的时光。
他希望能够在长江一水间与思念之地相会,再次重温深情往事。
他以"竟忆此处君可知"来表达对诗中情景和思念之情的期盼。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江流经岳阳楼的景色,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凝聚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主题。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长江和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流露出杜甫独特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73b0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1.png)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登岳阳楼》赏析篇一《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快乐。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快乐。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快乐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快乐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
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
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b3132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a.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 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 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 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 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 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 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 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 得失。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 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 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 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 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登岳阳楼》古代诗词评析
![《登岳阳楼》古代诗词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0275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f.png)
《登岳阳楼》古代诗词评析《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
该诗描绘了杜甫登上湖南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下面将从诗歌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手法等方面对《登岳阳楼》进行评析。
首先,这首诗的主题是景物与思考的结合。
杜甫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如"前浦岳阳楼,西江石城头。
山原旷其盈,川泽纡其鸣。
"“汉文帝高楼臣未识,云间谁寄锦书来?”等诗句,展示了湖光山色的壮丽和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杜甫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忧虑。
整首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又表达了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关切,体现了诗人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其次,诗的结构布局严谨,凝练而又富有变化。
诗分为四个部分,前两节各十六句,后两节各十四句。
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插旋、铺叙、设问等等,使整首诗文思路清晰,节奏鲜明。
此外,杜甫在每一节诗之后都用了回旋手法,使整篇诗产生了一种层层深入的节奏感。
诗中也出现了很多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中的拟人手法将云、花、春风等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特征,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诗中用到的排比手法如"四顾云山迷,三湘度云洞。
"等句,让读者感受到了浩渺的山川和瑰丽的自然景色。
同时,诗中还有不少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
诗中的景物描写让人联想到山川河流的壮美景色,如"洞庭青草遥,荷花落照间。
"这些景物描写带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使得诗歌更有立体感。
而情感描写则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之情和对命运的感慨,如"愿言尽意无穷,老去极中心。
"这些情感描写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力量,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登岳阳楼》这一古代诗词,在主题上体现了景物与思考的结合,通过严谨的结构与富有变化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诗文内容充实而不拖沓,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同时结合个人命运进行人生的反思,体现了杜甫深切的情感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b728b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d.png)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大全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b7453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0.png)
《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二、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天、地。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创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583d7233d4b14e84246874.png)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
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
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
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
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
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A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df99f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f.png)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代宗三年(768年),杜甫出峡,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在江陵、公安一代漂泊,来到岳阳,他登上了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波涛浩渺、久已闻名的洞庭湖,感慨良多。
杜甫自小就刻苦学习,少有詩名,他希望同过考取功名,跻身仕途,然而现实太残酷了,他久有凌云志,想为国效力,却到老也难偿夙愿,只有望洋兴叹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是指吴国和楚国,在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是说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成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日夜在湖中飘浮,寓意大唐江山处于动荡不安的壮态。
亲朋好友们一点消息都没有,穷困潦倒,当时杜甫患有肺病、风痹,右耳已经聋了,仍然在船上飘泊,居无定所,落魄江湖,一代文豪的不幸遭遇是对没落封建王朝的辛辣讽刺,是对杨国忠所奏的“盛世无遗賢”的无情揭露。
在君王侧有佞臣当道的时候,广大知识分子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关山以北,兵荒马乱,有家不能回,站在窗前远望故乡,不禁涕泗横流,不能自己。
国家不幸詩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这首詩打动人心的地方。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顿挫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6de6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7.png)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抒发抑郁之情著称。
其中《登岳阳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沉郁和顿挫,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了解杜甫的《登岳阳楼》,探讨其中的沉郁顿挫之情,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登岳阳楼》背景分析杜甫在这首诗中借岳阳楼这一地标,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岳阳楼是位于湖南岳阳市的一座古建筑,享有盛名。
在岳阳楼上眺望,可以遥望洞庭湖的壮丽景色,然而对于杜甫而言,这里却成为了他倾诉沉郁之情的地方。
在这背景下,他的诗作也更显得悲凉和落寞。
2.诗句赏析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对楼当盘古,怒号更南极”,这两句诗被认为是表达了他的政治失意与抑郁之情。
在这里,“对楼”可理解为倚楼而望,表明杜甫正在回顾自己的往事,思考自己的处境。
而“当盘古”是指鸿蒙初开之时,在这里被用来暗喻杜甫对于时局的不满和愤怒。
后一句“怒号更南极”更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尽愤怒和不甘。
3.主题深入探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所表达的沉郁顿挫之情,其实是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现状。
杜甫身为士大夫,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的关注,他的诗作也常常反映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社会责任。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和挫折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悲观和沉郁的情绪。
这首诗也表现了杜甫的气节和志向,他虽然失意,却仍然有着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4.我的个人观点对于杜甫的《登岳阳楼》,我认为其中的沉郁顿挫之情反映了一个文人在政治上的困境和挣扎。
他的诗作既是对时局的反思,也是对自我境遇的抒发。
作为一名文人,他在诗作中传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之情,这种责任感和情怀也是我们当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总结回顾通过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深度赏析,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其沉郁顿挫之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
这篇诗作不仅是文学上的珍贵遗产,也是历史上政治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我们要学习杜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将其精神内化为当下的奋斗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ac0b58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9.png)
登岳阳楼的文学鉴赏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首先,从文学手法上看,《登岳阳楼》采用了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辽阔、岳阳楼的雄伟、吴楚东南的壮丽等方面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壮丽的景色之中。
其次,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丰富。
诗人通过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描写,表达了自己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同时,通过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最后,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出杜甫的卓越才华。
诗人运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洞庭水”、“岳阳楼”、“乾坤”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登岳阳楼》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的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杜甫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首诗将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527d50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5.png)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③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
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
凭轩:依靠楼窗。
涕泗(si):眼泪鼻涕。
【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
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
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
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
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鉴赏】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
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
登岳阳楼的赏析
![登岳阳楼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16546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e.png)
登岳阳楼的赏析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一首经典诗作呢。
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时候,那心情肯定是很复杂的。
他站在楼上往外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就这么简单的两句,感觉就像是在跟朋友唠嗑一样。
以前就听说过
洞庭湖的大名,今天终于站在这岳阳楼上看到了,这里面有那种期盼终于实现的小兴奋,又有点感慨时光的小情绪。
再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哇塞,这景色描写得太绝了。
那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给分隔开了,天地都好像在这湖面上漂浮着呢。
就好像杜甫站在那,眼睛都看直了,被这宏大的景象给震撼到了。
我就想啊,他当时肯定是嘴巴张得大大的,心里想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壮观的景色呢。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这时候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下来了。
杜甫这时候多可怜啊,亲戚朋友连个信儿都没有,自己又老又病的,就靠着那一艘孤舟生活。
就像一个孤独的小老头,在这岳阳楼前,看着美景,心里却是满满的苦涩。
他肯定在想,自己这一辈子怎么就这么坎坷呢。
最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国家还在打仗呢,杜甫靠着栏杆就哭了起来。
他这哭啊,不仅仅是为自己的遭遇,更是为了国家的命运。
他心里头对国家那是满满的担忧和热爱。
从这几句诗里,能感觉到杜甫的那种善良和伟大。
他在自己那么落魄的时候,
还心系着国家大事。
这就像我们平常人一样,自己过得不好,但还是会关心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的状况。
他的这首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影子。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2c432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7.png)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戚朋友没有一封书信,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泊。
字:指书信。
【鉴赏1】亲朋之间,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不通消息。
迟暮之年,却疾病缠身,孤舟一叶,飘零无依。
短短十字,刻画出诗人晚年漂泊辗转,孤独寂寞的凄凉处境。
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是极其壮阔之景。
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写出的是极其悲伤的内心感触:年老体衰,仍要漂泊流浪,无依无靠,身边无一知己好友可以诉说苦闷。
壮景悲情,极大反差,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与现实悲惨境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鉴赏2】亲戚朋友都不通音讯了,年老多病寄居在一条小船上。
写出了诗人因战乱而飘泊异乡的贫困孤独情况。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极纵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
如工部之《岳阳楼》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下文全不相连。
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
下接‘老病有孤舟’,倘无‘舟’ 字,则去题远矣。
‘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 也。
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
亲朋音乖,戎马阻绝,所以‘涕泗流’。
‘凭轩’ 者,楼之轩也。
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年老有病,杳无亲友音信,孤独飘零。
[例]晚年的苔菲,真所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个女儿远在异地他乡:好友帕·季克斯托恩身罹重病。
……临终那年,她僻处巴黎一隅,孤独一人,身患疾病。
(张冰《心远地自偏》)【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11d33b2998fcc22bcd10d92.png)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1730be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b.png)
诗歌对后世影响及价值评价
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其雄浑豪放、 真挚感人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唐诗中的瑰宝
之一。
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历史、文化 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深刻 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为后世留下 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首诗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也对后 世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 朽之作。
THANKS
对偶
全诗多处使用对偶,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夸张
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通过想象,将洞 庭湖的壮阔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寓情于景
诗人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通过描 绘孤舟、老病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风格与特点
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质朴 自然,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
表现手法
杜甫善于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抒发自己 的感情。
诗歌主题
《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 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 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03
诗歌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诗歌内容解析与欣赏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诗歌艺术手法探讨
目 录
01
诗 歌 内 容 解 析 与 欣 赏
全诗赏析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nk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鉴赏一】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鉴赏二】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