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基于FPGA的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指导老师:戴慧洁武卫华班级:通信111班组长:徐震震组员:胡彬、韦景山、谢留香、徐勇、周晶晶、张秋红日期:一、课程设计目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设计性实践课程。

使大家在综合已学现代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符合实际需求的通信系统电路设计与调试任务。

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和挖掘大家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能力”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时分多路数字电话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课程设计要求任务1、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编译码器的开发设计2、PCM 30/32一次群时分复接与分接器的开发设计3、数字基带编码HDB3编译码器的开发设计4、同步(帧、位、载波同步(可选))电路的开发设计四、小组分工小组成员负责项目徐震震同步(帧同步、位同步)谢留香PCM 30/32一次群时分复接韦景山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编码胡彬PCM 30/32一次群时分分接徐勇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译码周晶晶数字基带编码HDB3译码张秋红数字基带编码HDB3编码五、时分多路数字电话基带传输系统框图PCM编码设计一、设计要求1、PCM编码器输入信号为:一个13位逻辑矢量的均匀量化值:D0,D1…D12其中:D0为极性位,取值范围在-4096~+4096之间;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2、PCM编码器输出信号为:一个8位逻辑矢量的13折线非均匀量化值:C0,C1…C7其中:C0为极性位.C0=1为正,C0=0为负;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二、PCM编码分析脉冲编码调制(PCM)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Stbc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Stbc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Stbc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中空时编码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正交空时编码(Stbc)的原理;2. 学会分析并计算Stbc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及分集增益;3. 掌握Stbc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Stbc编码技术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2. 通过数学软件(如MATLAB)模拟Stbc通信过程,分析并优化系统性能;3. 培养解决复杂通信问题时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通信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面对通信技术挑战时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耐心;3. 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通信原理的高级课程,适合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

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应具备扎实的通信原理基础,对数学和物理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们通常对通信技术有较高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以深化理解和提高实践技能。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深入浅出地讲解Stbc技术;2.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和团队项目,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3. 提供反馈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并持续跟踪学生进展以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Stbc技术展开,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理论基础:- Stbc编码原理及其数学描述;- 空时编码与MIMO系统的关系;- Stbc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分析及分集增益计算。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第四章“空时编码”相关内容,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Stbc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实践操作:- 使用MATLAB软件进行Stbc通信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分析并优化Stbc系统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 探讨Stbc技术在其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理解和应用各种通信技术和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计划本课程包括以下章节:1、通信系统概述2、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4、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5、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6、信道编码与解码7、通信协议与网络8、通信系统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实验和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的知识。

1、课堂讲解:教师将通过讲解和示威实验,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通信技术和系统的实践应用。

3、课外阅读:学生将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教科书,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设计和安排本课程设计以下实验,包括:1、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实验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实验3、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实验4、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五、教学评估和反馈本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2、实验报告:学生将提交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讲义:学生将获得课程相关的讲义和课件。

2、实验指导书:提供实验相关的指导和说明。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教科书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七、教学难点和重点本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包括:1、信道特性和信号传输:学生需要掌握信道特性和信号传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分析不同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学生需要掌握模拟信号的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并能够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优劣。

3、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学生需要掌握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能够分析不同传输方式的优劣和应用。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2)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及特点;(3)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模拟实验和数字仿真,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3)结合实际应用,学习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

2. 模拟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噪声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3.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数字调制技术、数字解调技术、编码与解码。

4.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5. 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进行通信系统的模拟实验,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通信企业或科研单位,了解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

3. 网络资源:通信技术相关网站、论文和视频资料。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学习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一、引言。

通信原理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数字通信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旨在系统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通信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通信原理概述。

通信原理是指在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原理。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编码、数字通信系统等。

信号是指携带信息的载体,调制解调是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输的系统。

三、通信原理教学内容。

1.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原理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信号的分类、性质和处理方法,以及系统对信号的处理过程和特性。

2. 调制解调。

调制解调是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常见调制方式,如调幅调制、调频调制、调相调制等。

3.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学生需要学习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编码原理和常见编码技术,如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等。

4. 数字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输的系统,学生需要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以及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数字信道编码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通信原理的整体认识。

2.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综合教学。

结合案例分析、课外阅读等方式,拓展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应用和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建议。

1. 教学评估。

通过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2. 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
教案主题:通信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通信原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

3. 掌握调制和解调的方法和过程。

4. 知晓常见的通信系统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通信原理的基本定义和原理。

2.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与区别。

3. 调制和解调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
1. 调制和解调的技术细节和实际应用。

2. 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例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例子,介绍通信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20分钟)
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与区别。

3. 调制和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三、讨论与实例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分析不同调制和解调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对整个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答案进行讲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应用探讨。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并展开研究和讨论。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dpsk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dpsk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dpsk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DPSK(差分相移键控)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调制与解调技术;2. 学会分析DPSK系统的性能,包括误码率、功率效率和频带利用率;3. 掌握DPSK与其他数字调制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DPSK调制解调技术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2. 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通信系统中DPSK技术的应用;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使用通信实验设备进行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通信技术发展的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通信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侧重于DPSK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通信原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DPSK基本原理及其数学描述;- DPSK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实现方法;- DPSK系统性能分析,包括误码率、功率效率和频带利用率;- DPSK与其他数字调制技术的比较。

2. 实践操作:- 使用通信实验设备进行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 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以DPSK技术为基础;- 分析实际通信系统中DPSK技术的应用案例。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周:DPSK基本原理及其数学描述;- 第二周:DPSK调制与解调技术的实现方法;- 第三周:DPSK系统性能分析;- 第四周:DPSK与其他数字调制技术的比较;- 第五周:实践操作,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 第六周:实际通信系统中DPSK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一、引言。

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工程中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发展历程,包括了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教案将围绕通信原理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为将来的通信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关键技术;3. 能够分析和设计基本的通信系统;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通信原理概述。

1.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原理的发展历程。

2. 调制解调技术。

2.1 模拟调制技术。

2.2 数字调制技术。

3. 信道编解码技术。

3.1 信道编码原理。

3.2 信道解码原理。

4. 多路复用技术。

4.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5. 通信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5.1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5.2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生动形象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实验教学结合项目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3. 小组讨论结合个人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的30%;2. 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占成绩的40%;3. 期末考试占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通信原理》。

2. 实验设备,调制解调实验箱、信道编解码实验设备、多路复用实验器等。

3. 资料,通信原理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资料等。

七、教学安排。

1. 第1-2周,通信原理概述。

2. 第3-4周,调制解调技术。

3. 第5-6周,信道编解码技术。

4. 第7-8周,多路复用技术。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课程设计一、需求分析本次通信原理和通信技术的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个基于PC和微控制器的双向通信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现PC端向单片机发送数据,然后单片机将信息处理后返回至PC端,同时能够在PC端控制单片机内的LED矩阵实现具有自定义内容的动画效果。

二、解决方案1. 系统结构系统结构PC -- UART ----> 单片机 -- SPI ----> LED矩阵| 数据信息 | | 数据信息 ||返回处理结果| |实现动画效果|其中,PC通过UART串口与单片机通信,单片机通过SPI串行接口控制LED矩阵。

2. 系统实现流程PC端设计在PC端,使用Python编写程序实现向单片机发送数据。

Pyserial 库提供了使用Python与串口通信的接口,可方便地实现PC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具体实现流程如下:1.引用Pyserial库,打开串口。

2.输入待发送的数据信息。

3.将数据信息编码为二进制格式,并发送至单片机。

4.等待单片机返回处理结果。

5.解码单片机返回的结果信息,输出至控制台。

单片机设计在单片机端,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从PC接收数据,并将返回值传递给LED矩阵控制程序。

具体实现流程如下:1.引用SPI库,设置协议参数。

2.初始化串口通信。

3.监听串口,获取PC发送的数据信息。

4.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

5.在LED矩阵控制程序中根据返回结果更新矩阵显示内容。

三、实现步骤1. 硬件环境搭建1.准备一台Windows计算机。

2.准备一块带有串口的单片机开发板,例如STM32F103C8T6或ESP8266。

3.准备一个LED点阵模组,例如MAX7219。

2. 软件环境配置1.安装Python3.x版本。

2.安装Pyserial库,可通过pip命令或者直接下载安装程序安装。

3.安装Keil C51工具集,并编写单片机的应用程序。

4.配置LED矩阵控制模块,可以直接使用成品模块,或自己设计并制作PCB电路板。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2.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使学生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缺点2. 信号传输与衰减信号的分类和传输方式信号衰减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3. 调制解调技术调制的作用和分类常见调制解调方法及其原理4. 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信道编码的目的和原理常见信道编码技术及其性能比较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指标误码率、信噪比、传输速率等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信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通信原理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3. 实验设备:准备通信原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4.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视频、论文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4课时: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2. 第5-8课时:信号传输与衰减3. 第9-12课时:调制解调技术4. 第13-16课时: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5. 第17-20课时: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八、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1. 教学难点: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2. 解决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调制解调过程;采用图示、动画等方式,形象地展示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原理;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通信原理am调制解调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am调制解调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am调制解调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中AM调制解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AM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掌握AM调制解调的数学模型和过程;–理解AM调制解调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AM调制解调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模拟实验器材进行AM调制解调的实验操作;–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AM调制解调的模拟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AM调制解调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AM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介绍AM调制解调的定义、特点和数学模型;2.AM调制解调的过程:讲解AM调制解调的步骤和关键技术;3.AM调制解调的应用:介绍AM调制解调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例;4.模拟实验:进行AM调制解调的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AM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应用;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3.案例分析法:分析AM调制解调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案例;4.实验法:进行AM调制解调的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通信原理》等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2.参考书:提供《数字通信原理》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AM调制解调的原理和应用;4.实验设备:准备模拟实验器材,如信号发生器、放大器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2.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课堂小测或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AM调制解调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信原理matlab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matlab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matlab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调制解调、信号传输、信道编码等基本知识点;2. 学会运用MATLAB软件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和分析;3. 掌握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MATLAB进行验证。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MATLAB软件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2. 学会利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图像绘制和结果分析;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通信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通信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通过MATLAB软件的运用,加深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MATLAB编程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回顾:信号与系统、傅里叶变换、采样定理等;2. 调制解调技术:模拟调制(AM、FM、PM),数字调制(ASK、FSK、PSK、QAM);3. 信号传输与信道:信号传输特性、信道模型、信道编码;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信噪比、带宽等性能指标;5. MATLAB软件操作与仿真:基本命令、数据类型、图形绘制、程序设计;6. MATLAB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设计调制解调器、信道编码器、信号分析仪等;7. 实践项目:分组进行通信系统仿真,分析并优化系统性能。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通信原理基本概念回顾,MATLAB软件基本操作;第二周:调制解调技术,实践项目一(调制解调器设计);第三周:信号传输与信道,实践项目二(信道编码器设计);第四周: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实践项目三(信号分析仪设计);第五周:总结与成果展示。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范例)《通信原理》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范例)《通信原理》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范例)《通信原理》课时1:通信系统概述其中:-Source:voice, picture, text, etc-Input Transducer: Converts the original message into an appropriate electrical form – e.g. microphone, video cameras-Transmitter: Couples the electric message to the channel-Channel: Medium carring the message between the two points- twisted pair, coax, wireless or optical-Receiver: Extracts the original electric signal among many signals in the channel -Output Transducer: Recovers the message from the electric signal – e.g loudspeaker模拟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为:数字通信的结构框图如下图。

其中:-Source coding (信源编码):Source encoder maps the digital signal generated at the source output into another signal in digital objective is to eliminate orreduce redundancy so as to provide an efficie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urce output-Channel coding (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transmission error. This is done by inserting redundant data in a prescribedfashion. Channel encoder inserts redundant information in a very selectivemanner.通过上述讲解,比较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区别和利弊,着重讲解数字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能好,整合性强以及可以通过借助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降低成本等优势。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设计报告课题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起止时间: 2014.06.16-2014.06.29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录一、课题内容二、设计目的三、设计要求四、实验条件五、系统设计1、通信系统的原理2. 所设计子系统的原理六、详细设计与编码1. 设计方案2. 编程工具的选择3. 编码与测试4. 运行结果及分析七、设计心得八、参考文献 (20)一、课题内容本课题是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模拟调制系统仿真二、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系统开发的思想;2、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通信仿真的能力;三、设计要求1、对通信系统有整体的较深入的理解,深入理解自己仿真部分的原理的基础,画出对应的通信子系统的原理框图;2、提出仿真方案;3、完成仿真软件的编制;4、仿真软件的演示;5、提交详细的设计报告。

四、实验条件计算机、Matlab软件五、系统设计1、通信系统的原理(阐述整个通信系统原理,最后之处你主要负责哪一部分)通信的目的是传输信息。

通信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信息从信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

对于电通信来说,首先要把消息转变成电信号,然后经过发送设备,将信号送入信道,在接收端利用接收设备对接受信号作相应的处理后,送给新宿再转换为原来的消息。

通信的一般模型如下:通常,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是利用模拟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信源编码与译码目的:完成模/数转换、数据压缩(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加密与解密目的: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信道编码与译码目的:增强抗干扰能力。

数字调制与解调目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调制)信号 。

我做的是模拟通信系统仿真,就模拟系统典型调制方式AM 、SSB 、FM 进行仿真。

本次设计对AM 调制方式进行了仿真,并对大信噪比、小信噪比条件下对信号进行包络解调。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课设题目数字调制系统误比特率(BER)测试的仿真设计与分析设计内容:1 设计低频条件下相干、差分相干接收2DPSK调制传输系统,做出仿真波形2以相干、差分相干接收2DPSK调制传输系统为误比特率分析对象,被调载频为2000Hz,以PN码作为二进制信源,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对该系统的误比特率(BER)进行SystemView仿真分析。

分析要求1、学习通信系统动态仿真软件SystemView,并学会用该软件建立具体的通信系统仿真模型进行通信仿真;2、建立相干、非相干接收2DPSK调制传输系统误比特率测试仿真模型,仿真过程中原始基带信号波形、差分码波形、2DPSK信号波形、本地载波、解调端相乘器输出、低通滤波器输出、抽样判决输出波形以及码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观测输入和输出波形的时序关系。

3、在2DPSK系统中,“差分编码/译码”环节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克服接收提取的载波存在180°相位模糊度,即使接收端同步载波与发送端调制载波间出现倒相180°的现象,差分译码输出的码序列不会全部倒相。

重新设置接收载波源的参数,将其中的相位设为180°,运行观察体会2DPSK系统时如何克服同步载波与调制载波间180°相位模糊度的。

4、利用建立的SystemView DPSK系统相干、非相干接收的仿真模型进行BER 测试,产生该系统的BER曲线以此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并和理论曲线相比较,验证仿真的正确性;信道模型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详细原理及具体内容见指导书。

目录第一章概述 (4)第二章 SystemView动态系统仿真软件简介 (5)2.1 SystemView系统特点 (5)2.2 SystemView仿真步骤 (5)第三章课程设计内容 (6)3.1 设计要求 (6)3.2 2DPSK系统组成及原理简介 (7)3.3误比特率简介 (9)第四章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10)4.1低频2DPSK相干解调系统 (10)4.2低频2DPSK差分解调系统 (13)4.3高频2DPSK相干解调系统误码率 (14)4.4高频2DPSK差分解调系统误码率 (17)4.5曲线分析 (20)4.6误码率调试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20)第五章心得体会 (23)第六章教材与参考文献 (24)第一章概述《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在学习中有些内容未免抽象,而且不是每部分内容都有相应的硬件实验,为了使我们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通信电路和通信系统原理及其应用,验证、消化和巩固其基本理论,增强对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在通信原理的理论教学结束后我们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

《通信原理》教案(基础部分)

《通信原理》教案(基础部分)

《通信原理》配套教学教案【48学时基础部分教案】第1章1.1 引言1.2 通信系统1.2.1 通信与通信系统1.2.2 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1.2.3 主要通信资源1.2.4 通信系统的分类1.3 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1.3.1 模拟通信系统1.3.2 数字通信系统1.4 信道1.4.1 信道的一般数学模型及分类1.4.2 恒参信道1.4.3 变参信道1.5 香农公式1.6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6.1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6.2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7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第2章本章小结思考及作业1.随机过程?通信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随机过程?2.严平稳和平稳过程的条件。

严平稳过程是否一定是平稳的?3.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输出是平稳的,反过来,如果输出过程是平稳的,是否说明输入也是平稳过程?4.什么是维纳-辛钦关系式?5.什么是高斯白噪声?高斯过程的主要性质是什么?如果随机过程关于时间t的一维随机变数是高斯的,能否说明此过程是高斯过程?6.试说明窄带噪声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性质,以及包络和相位的性质。

7.正弦信号加窄带噪声的包络形式如何?第3章3.2.2 DSB-SC调制3.2.3 SSB调制3.2.4 VSB调制3.2.5 线性调制方案总结3.3 角度调制3.3.1 角度调制基本概念3.3.2 窄带FM3.3.3 宽带FM3.4 连续波调制系统中的噪声3.4.1 接收机模型3.4.2 AM包络检波接收机的抗噪声性能 3.4.3 线性调制相干接收机的抗噪声性能 3.4.4 FM接收机的抗噪声性能3.4.5 连续波调制的性能比较3.5 频分复用3.5.1 频率搬移3.5.2 频分复用原理本章小结第4章4.3.3 实际抽样4.3 量化过程4.4.1 量化基本概念4.4.2 均匀量化4.4.3 非均匀量化4.4 脉冲编码调制4.4.1 PCM系统组成4.4.2 PCM编码规则4.4.3 PCM系统的噪声性能 4.4.2 PCM编码规则4.5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4.6 增量调制4.6.1 DM基本原理4.6.2 DM系统中的噪声4.7 时分复用4.7.1 时分复用原理4.4.2 数字复接则本章小结思考及作业1.模拟信号为什么需要进行数字化?如何进行?2.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是否存在误差?如果解决?3.如何计算低通信号和带通信号的抽样速率和抽样间隔。

创新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创新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创新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如信号、信道、调制解调等;2. 学习并掌握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创新方法,如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3. 了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通信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通信领域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通信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的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要求:1. 结合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通信原理;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基础:- 信号与系统:信号的分类、信号的传输与变换;- 信道:信道的概念、信道特性、信道容量;- 调制与解调:调制技术的分类、原理及应用。

2. 现代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无线通信的原理、技术及其应用;- 光纤通信:光纤的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网络通信:网络通信的原理、协议及其应用。

3. 创新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5G的发展背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物联网:物联网的原理、架构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的原理、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教学大纲安排:1. 第一周:通信原理基础,包括信号与系统、信道、调制与解调等内容;2. 第二周:现代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等内容;3. 第三周:创新通信技术,包括5G通信技术、物联网、卫星通信等内容。

通信原理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综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掌握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3)熟悉信号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技术;(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简单的通信系统,并进行系统设计;(2)具备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认识;(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1)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2)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3)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第二章:模拟通信系统(1)信号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2)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3)模拟通信系统的应用实例。

3.第三章:数字通信系统(1)数字信号编码和解码技术;(2)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3)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实例。

4.第四章:现代通信技术(1)光纤通信技术;(2)无线通信技术;(3)卫星通信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分析案例和交流心得;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4.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通信原理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和动画等,辅助教学;4.实验设备:配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进行实践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信号的概念、信号的两种分类方法。

2.了解信号传输的发展历程。

能力目标1.能对生活中的信号进行分类,理论联系实际。

2.了解信号传输及通信的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先人后己、服务人民、不怕困难的信念。

二、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教学重点1.信号的特征与概念。

2.随机信号与确知信号、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区分。

教学难点1.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区别。

2.理解连续信号的幅值可以连续,可以离散。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学思结合法、归纳总结法。

本课程是一门工科专业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历史情怀。

通过了解古代信号传输的相关历史典故,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捍卫国土、先人后己、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述近代历史上革命先烈以生命为代价传递信息换取和平与解放的故事,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针对从古至今信号传输由难到易的曲折历程,告诉学生事物在曲折中发展的道理,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由信号分类的不同方法,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

四、课程思政元素诚实守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迎难而上、先人后己、诚信待人、捍卫国土、人人有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怕失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忘初心、不怕困难五、教学引入介绍生活中的各种常见信号,如:声信号、光信号、电信号、图像信号等,引导学生总结信号的两个基本特征,由此给出信号的定义。

六、教学展开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专业基础,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好,但普遍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部分学生喜欢新媒体内容,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另外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弱,需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一)古代的信号传递形式古代曾经依靠烽火台传递敌军来袭需要应战的信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最终失去诸侯信任,在敌军真正来袭时无力应战而身亡。

学生可以从这一典故中感受到欺骗别人带来的恶果,体会到诚信为人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级通信工程专业班级题目无线电调频对讲机设计姓名丁学号指导教师2014年12月25日1.任务书简易调频收音机兼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1.1设计要求调频收音机的工作频率88MHz~108MHz,供电电压4.5V,输出功率大于350mW。

对讲的工作电流18mA,对讲距离50~100m。

1.2主要指标性能指标:(1)工作电压:3V(两节5号电池)(2)有效距离:10~50米(3)频率范围:88~108MHZ(4)灵敏度:优于5微伏(5)选择性:40dB(6)整机电池:小于150mA(7)输出功率:大于350mW,发射机输出功率越强,发射信号的覆盖范围越大,通信距离也越远。

但发射功率也不能过大,发射功率过大,不仅耗电,影响功放元件寿命,而且干扰性强,影响他人的通话效果,还会产生辐射污染。

此款对讲机输出功率≥350mW(8)对讲距离:就对讲机而言,接收机灵敏度的高低对通话距离有着明显的影响而提高发射功率,对通话距离的增加不大明显,发射功率增大10倍,通话距离有时可能只有1倍,因此通信机的接收灵敏度越高,通信距离就越远。

此款对讲机对讲距离50—100米该机具调频收音、对讲两功能,对讲的发射部分采用两级放大电路,对讲距离50米左右,造型美观、体积小、灵敏度高,并且性能稳定,只要装配无误,一般都能成功。

1设计方案选择方案一:发射试用调频无线送话器,接收采用集成电路KC538,具有中频放大、鉴频和音频功率放大等功能。

KC538中频放大器采用三极管差分放大器,故有增益高和调配抑制比较好的特点。

方案二:采用集成电路D1800,它作为收音机接收专业集成电路,功放部分则用D2822电路具有体积小、外围元件少灵敏度极高、性能稳定等优点。

方案选择:综上电路,接收频率和工作电流都在要求范围之内,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经过比较,方案二更具有简洁性,电路布复杂。

因此本系统采用方案二设计。

1.接收部分原理:调频信号由TX接收,经C9耦合到IC1的19脚内的混频电路,IC1第1脚内部为本机振荡电路,1脚为本振信号输入端,L4、C、C10、C11等元件构成本振的调谐回路。

在IC1内部混频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后得到10.7MHz的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由IC1的7、8、9脚内电路进行中频放大、检波,7、8、9脚外接的电容为高频滤波电容,此时,中频信号频率仍然是变化的,经过鉴频后变成变化的电压。

10脚外接电容为鉴频电路的滤波电容。

这个变化的电压就是音频信号,经过静噪的音频信号从14脚输出耦合至12脚内的功放电路,第一次功率放大后的音频信号从11脚输出,经过R10、C25、RP,耦合至IC2进行第二次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对讲机接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图(1)2.对讲发射原理:变化着的声波被驻极体转换为变化着的电信号,经过R1、R2、C1阻抗均衡后,由VT1进行调制放大。

C2、C3、C4、C5、L1以及VT1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结电容C构成一个LC振荡电路,其等效电路如图所示:ce3.在调频电路中,很小的电容变化也会引起很大的频率变化。

当电信号变化时,相应的C也会有变化,这样频率就会有变化,就达到了调频的目的。

经过VT1 ce调制放大的信号经C6耦合至发射管VT2通过TX、C7向外发射调频信号。

VT1、V T2用9018超高频三极管作为振荡和发射专用管。

对讲机发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图(2)调频对讲机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D1800芯片功能介绍:D1800 为单片FM/AM 收音机电路,FM 部分包含混频,本振中放,鉴频,静噪,低通滤波器等;AM 部分包括高放检波,此外还有音频驱动级和功放电路,用一块D1800 电路和少数外围元件,可制作完整的收音机。

该电路工作电源电压范围为2.5V~5V。

D1800芯片功能方框如图(4)所示:图(4)D2822芯片功能介绍:D2822用于携式录音机或者收音机作音频功率放大器,主要特点:电源降到1.8v时依旧能正常工作;交越失真小;静态电流小,可作桥式或立体式功放应用;外围元件少;通道分离度高;开机和关机无冲击噪声;软限幅等特点。

D2822芯片功能方框图如图(5)所示:3.电路原理的数学分析(1)电路原理的数学分析,各信号数学表达式,运算过程已调信号:S(t)=cos (⎰+dt t m k t f FM c )(22ππ)消息信号:m (t )载波:c (t )三极管工作原理过程分析: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发射极正偏,集电极反偏。

混频处理公式:)][cos(21)][cos(21)cos()cos(212121212211θθθθθθ-+-++++=++t w t w t w t w t w t w 鉴频:采用非相干解调计算本振公式:∑=LC f π21(2)电阻和电容值的识别和测量方法电阻对讲机电路中选用的电阻器由于耗散功率不大,一般小功率的金属膜电阻。

电阻采用常见的色环标注阻值,即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黑标注,代表数字1、2、3、4、5、6、7、8、9、0,金色环代表电阻值误差精度。

如图所示电容的识别和检测如上图瓷片电容,标值100,容量就是:10X1pF=10pF.如果标值473即为47X1000pF=0.047uF。

(后面的第三位3,表示10的多少次方)。

4系统电路性能指标测试结果1.理论各点波形如图2.实际的测试波形原始语音信号:载波波形:已调信号:用于混频的本振信号:解调后的音频信号:5焊接、调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5.1调频对讲机的焊接与安装1. 焊接(1)清查元器件,使用万用表对每个器件进行检测,熟习各元器件及其功能,做好焊接前预备工作。

(2)整机电路分析,熟悉元件在印刷板上安装位置,确定元件安装方式(3)将元器件弯曲成形,本电路所有的电阻(除R12外)均采用立式插装,尽量将字特置于易观察的位置,字符应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以便于以后检查,将元件脚上锡,以便于捍接;由于本电路工作频率较高,安装时必须紧贴线路板以避免高频衰减而造成对讲距离缩短。

(4)插装:应对照电路图对号插装,有极性的元件要注意极性,如集成电路的脚位等。

(5)焊接:焊接前应先将双联用螺丝上好。

并剪去双联拨盘画周内多余引脚再焊接,各焊点加热时间及用锡量要适当,防止虚焊、错焊、短路,其中耳机插座、三极管等焊接时要快,以免烫坏;(6)焊后剪去多余引脚,检查所有焊点,并对照电路图仔细检查,并确认无误后方可通电。

2. 安装(1)发光二极管应焊在印制板反面 , 对比好高度和孔位再焊接。

(2) 由于本电路工作频率较高 , 安装时请尽量紧贴线路板 , 以免高频衰减而造成对讲距离缩短。

(3) 焊接前应先将双联用螺丝上好 , 并剪去双联拔盘圆周内多余高出的引脚再焊接。

(4) J1 可以用剪下的多余元件脚代替 ,TX 的引线用粗软线连接。

(5) 为了防止集成电路被烫坏 , 套件中配备了集成电路插座 ,22 脚插座由一个 14 脚插座和一个 8 脚插座组成 , 请务必要焊上。

(6) 耳机插座上的脚要插好 , 否则后盖可能会盖不紧。

(7) 按钮开关 K1外壳上端的脚要焊接起来 , 以保证 VD 的正极与电源负极连通。

5.2 调频对讲机的调试1. 接收部分的调试首先用万用表l00mA电流档(其它档也行,只要≥50mA档即可)的正负表笔分别跨接在地和K的GB之间,这时的读数应在10~15mA左右(我的测试了为15.5mA),这时打开电源开关K,并将音量开至最大,再细调双联,这时应收得到广播电台,若还收不到应检查有没有元件装错,印刷电路板有没有短距或开路,有没有焊接质量不高,而导致短路或开路等,还可以试换一下IC1,本机只要装配无误可实现一装响。

排除故障后找一台标准的调频收音机,分别在低端和高端收一个电台,并调整被调收音机L4的松紧度,使被调收音机了能收到这两个电台,那么这台被调收音机的频率覆盖就调好了。

如果在低端收不到这个电台,说明应减少M的匝数,在高端收不到这个电台,说明应增加L4的匝数,直至这两个电台都能收到为止,调整时注意用无感起子或牙牙、牙刷柄(处理后)拔动L4的松紧度。

当L4拔松时,这时的频率就增高,反之则降低,注意调整前请将频率指示牌贴好,使整个圆弧数值都能在前盖的小孔内看得见(旋转调台拔盘)调频率覆盖阴收音机的频率范围(88MHz一108MHz)用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88MHz调频信号,将收音机调谐至波段低端起点位置,微调本振线圈的电感量(线圈匝间距),使毫伏表读数最大。

用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108MHz调频信号,将收音机调谐至波段高端中点位置,微调本振回路补偿电容(半可变电容),使毫伏表读数最大。

在业余条件下,可用已知频率的电台信进行调整,在波段低端接收一调频电合信号,察调谐指针指示的频率是否与该电台频率相符。

若指示的频率偏高,则可将本振线圈的电感量减小;反之,若指示的频率偏低,则应将本振线圈的电感量增大。

上述过程重复几次,直到调准为止。

在波段高端接收以调频广播信号,观察调谐指针指示的频率是否与该电台频率相符,若若指示的频率偏高,可减小本振回路中的补偿电容;反之,则增大补偿电容,直到调准为止。

(我的频率覆盖大概就在70多到90多,就是通过此方法,然后我把L4拨动松一点调到范围在88MHz 至100零几,我是根据88.1MHz一个广播电台调试的。

)2. 发射部分的调试首先将一台标准的调频收音机的频率指示调在100MHZ左右,然后将被调的发射部分和开关K1按下,并调节L1的松紧度,使标准收音机有啸叫,若没有啸叫则可将距离拉开0.2—0.5米左右,直到有啸叫声为止,然后再拉开距离对着驻极体讲话,若有失真,则可调整标准收音机的调台旋钮,直到消除失真。

还可以调整LZ和L3的松紧度,使距离拉得更开,信号更稳定。

若要实现对讲,请再装一台本套件并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调整,对讲频率可以自己定,如88MHz、98MHz、108MHz……这样可以实现互相保密也不至相互干扰。

这样一台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对讲机就实现了。

(我的电感没调动,我先用同学的收音机确定一个大概范围,我再用我的手机收音机功能慢慢的调试,最终测试到我自己的对讲机频率为92.5MHz,)3. 统调调频收音机的统调方法与调幅的相同。

接收波段低端某一频率信号,调整高放调谐回路的电感量(线圈匝间间距),使声音(或毫伏表读数)最大,发光二极管亮度达到最大,接收波段高端某一频率信号,调整高放调谐回路的补偿电容,使声音(或毫伏表读数)最大。

5.3 注意事项(1)连天线的导线从元件面走。

(2)连话筒的线用平行线,照图链接。

(3)从A孔到M孔连一条过线,过线从焊接面走。

5.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对讲机语音信号时续时断,检测喇叭连线是否存在短接,若存在消除短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