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分工与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日本和中国女性就职现状比较
日本和中国女性就职现状比较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都受到儒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女性就职这一问题,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
尽管众所周知,日本女性结婚后就成为全职主妇是很普遍的,但是现在的日本政府从制度方面呼吁男女共同入职,女性进入职场的人正在逐渐增多。
当今中国社会,夫妻共同工作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与育儿问题产生的冲突也非常严重。
一共同点1 现状共同点共同点一夫妻共同工作在中国夫妻共同工作是很正常的。
女性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中国普通的公司员工或公务员的工资很难担负起整个家庭的开支,夫妻共同工作能够保障家庭的安定,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
以前的日本女性结婚后成为全职主妇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给女性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而且,现在家用电器的普及,小家模式的出现,女性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入职场。
原因分析:(1)政府的政策支持①男女就业平等制度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为女性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权益保障法》,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女性发展纲领》,明确了政府对女性就业问题的重视和对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
为了改善女性劳动环境,实现女性工作家庭的兼顾,日本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经济领域,劳动基本法在1947年公布。
劳动基准法是规定了男女同工同酬,也就是拥有“女性保护规定”条款的法律。
1986年,制定了在雇佣领域确保薪资待遇相关法律的《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
②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政府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构造调整中,出现女性暂停工作者。
为女性特别是年龄较大女性暂停工作者再就业提供援助,各地政府积极推出适合女性的工种。
“未婚期成为正职员工、结婚生子辞职、孩子长大再就业”,日本女性出现这一特有的工作模式。
因此,政府1992年施行的《育儿休业制度》从法律层面对改善家庭主妇就业困难起了支持作用。
(2)高学历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和家庭都抛弃了对女性的偏见,国家和社会都对女性的教育寄以了很大的关注。
日本文化中的性别与家庭问题探究
日本文化中的性别与家庭问题探究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庭和性别的社会。
在日本文化中,性别和家庭都被视为特别重要的事物,这两个方面对于日本人来说都有着特别独特而复杂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日本文化中的性别和家庭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文化中的性别问题。
在日本,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非常明显,男性通常被认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支持者和照顾者。
因此,在日本,男女的职业选择和行为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男性通常会选择一些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服务性质的工作,例如教师、护士、服务员等等。
这种角色划分不仅仅存在于职场中,家庭中的男女角色也十分明确。
在日本,妻子家务活、照顾孩子的任务往往都落在了女性身上,而男性则大多负责工作和赚钱。
然而,这种明显的角色分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妇女劳动力参与率较低。
过去,日本女性被禁止出门工作,这导致了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非常低。
而即使到了现在,尽管女性的参与率逐渐增加,但是女性在职业和工资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
对于许多日本女性来说,即使进入职场,她们的出路仍然非常有限,并且很多时候仍然要面临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
除了这些职场的问题之外,日本的婚姻制度也与性别问题有关。
在日本,妻子嫁入丈夫家庭之后通常会改姓,但是,夫妻之间的财产也往往是分别拥有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离婚了,女性往往会失去她们原本拥有的部分财产,而这可能会导致她们经济上的困境。
此外,由于日本的离婚率很低,情侣们经常选择同居而不是结婚,这在传统的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不道德和不稳定的行为。
除了性别问题之外,家庭问题在日本文化中也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在日本,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被认为是传统价值的重要体现。
由此,日本人们对于家庭有很高的期望和承诺,结婚、生子、抚养子女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日本,双方父母都会给予新人足够的支持,掏出一笔丰厚的婚礼资金,为新婚夫妻购买家庭用品和家具,提供金钱上的后盾显然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在日本社会中这一点被放大到了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程度上。
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
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关于“男工作,女守家”的固有观念问题,总理府2000年《男女共同参画舆论调查》表明赞成这一想法的占25.0%,不赞同的有48.3%,男性赞同的比例和女性不赞成的比例较高。
在日本妇女的工作观问题上,赞同女性没有工作的占4.1%,赞同妇女“结婚前拥有工作”的占7.8%,认为女性“在生孩子前有工作好”的占10.4%,赞成女性“有了孩子后辞掉工作,待孩子稍大再工作”的人占37.6%,赞同“即便有了孩子也要继续工作”的占33.1%、比平成7年的调查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女性赞同“有了孩子后辞掉工作,待孩子稍大再工作”的比例较高。
现在持“即便结婚也要继续工作”的想法的女性人数呈上升趋势。
但男性很多表示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希望妻子能留在家里做全职太太。
在性别角色分工意识上男性的意识表现得较为落后。
据2000年4月29日《朝日新闻》报导,1999年10月1日枥木县“创造有利于女性劳动研究会”对《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修改实施半年后,县内民间企业中除去农林水产的10人以上的6639家企业的一千家进行了调查。
有6成的女性认为管理职务和男性从业人员的意识没有发生变化,而持此观点的男性还不到一半。
由此看出男女意识之间存在差距。
目前性别分工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状况距《消除对妇女歧视条约》的目标和《内罗毕战略》》的实施还有着相当远的距离。
三)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1、婚恋观和家庭观当今日本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弱化,结婚观的多样化呈发展趋势。
传统的结婚观认为:男女想要一起生活必须得结婚,婚后妇女必须要生孩子。
结婚后的家庭模式是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做贤妻良母。
过去妇女将婚姻作为自己幸福的归宿和终生的职业,认为结婚可以提高经济水平和地位。
现在日本社会持这一观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传统的以家庭为本位的婚姻观逐步让位为以个人幸福为本位的婚姻观。
日本年轻女性在择偶时虽不能完全摆脱现实、功利的影响,但追求个人幸福,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仍然是大多数日本女性的婚姻模式。
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
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引言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平等。
本文将探讨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经济地位教育程度日本女性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女性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比例逐年增加。
然而,尽管有较高的教育程度,日本女性在职业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职业机会尽管日本女性在职业领域越来越有能力,但相对男性而言,她们仍面临困难。
传统上,日本的工作环境常常将男性视为更合适的选择。
许多女性在职业发展中面临性别歧视、晋升机会不均等等问题。
工资差距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日本也存在着女性在薪资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根据研究,日本女性的平均薪资比男性低。
这种工资差距一部分可能是由于女性在职业方面受到限制,也可能是由于缺乏家庭友好政策以帮助女性兼顾家庭和职业。
社交地位家庭角色传统上,日本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照顾家庭和子女方面。
尽管如此,现代日本女性对传统角色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这使得家庭和职业的平衡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
政治参与日本女性在政治方面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女性参与政治,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代表性和比例仍然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在影响女性对政治活动的参与。
政策和进展为了改善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政府和其他机构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
1.提高女性参与职业领域的机会和平等。
2.推动实施家庭友好政策,如育儿休假和灵活工作安排。
3.加强教育和意识形态,鼓励打破性别角色观念和促进性别平等意识。
结论尽管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一些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不平等。
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来提高女性的职业机会、薪酬平等和政治参与。
同时,加强家庭友好政策和性别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步骤。
关于现代日本女性生活方式的研究
而电视剧将部分生活抽出并整合,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想法和意识,是映射社会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镜子。
本研究根据先行研究,通过考察电视剧并参照日本内阁府和厚生劳动省等的调查,明确了不同年龄层的现代日本女性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本研究分为五部分。
首先在序章中叙述本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意义以及生活方式的含义。第一章考察了中日两国有关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现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现行研究的问题点和本研究的课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女性更看重对方的经济实力,而符合要求的男性相对较少,这也是现在日本晚婚化发展的一个原因;第二,现代40代的日本女性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拥有稳定的事业,生活充实,相比家庭更想寻求自我价值,追求自己的梦想,过更自由的生活。这类女性中不结婚的人呈增长趋势;第三,50代女性大多已结婚,而她们当初结婚时,日本社会“都结婚”的意识较强,再加上职场结婚和经济形势等影响,当时很多女性没有太多选择和思考的余地就选择了结婚。
第二、第三章中选取电视剧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再结合日本国势调查等相关调查,以结婚意识和家庭意识为中心,划分不同的年龄层考察了日本女性的生活方式。第四章中分析了影响日本女性生活方式的原因,最后一章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为素材,考察了现代日本女性的结婚意识。通过考察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20代至30代的女性结婚欲望依然很高,但迟迟无法结婚,陷入了“结婚难”的境地。
当代日本社会的性别角色冲突
中年人的婚姻则从夫妻角色分工走向夫妻角 色分离 。当今中年已婚女性所扮演的“主内”角色 的内涵已悄然发生变化 。她们往往不但掌握着家 庭经济 、日常事务 、子女教育的管理权 , 而且还参 与甚至操纵着家庭重大事项的决策 。她们已习惯 了“丈夫不在”的家庭生活 ,通过自我“充电”、参与 社会活动等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更有半数以上 的中年妇女在外再就业 , 成为家庭经济的共同承 担者 ,改变着依附性的人格和寂寞的生存状态 。在 90 年代的一项调查中 , 当问及中年夫妻“与谁在 一起感到舒服自在”时 , 有 51. 7 %的丈夫回答“与 妻子”, 而妻子回答“与丈夫”的却仅为 29. 6 % (野 野山久也 , 1997) 。有半数以上的妻子休闲与谈心 的对象是女伴而不是丈夫 。从中不难看出婚姻双 方精神生活的隔离 。资料还显示 , 婚龄在 20 年以 上的中年人群的离婚数 , 自 80 年代以来明显上 升 , 1999 年的离婚率是 1970 年的 3 倍 , 1980 年的 2 倍 ,比 1990 年也增加了 18 % (日本厚生省统计 , 1996) 。
第一 ,制度要素 战后 30 年间 ,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农业和个体经 营人口急剧下降 , 日本的雇佣劳动者从占全体劳动 者的四成发展至近八成 , 但在雇佣领域内无处不反 映出男性中心社会的鲜明特征 。由于女性的生育 、 哺乳等生理特点和因袭的家庭角色定位对企业追求 最大效益的负面影响 , 使企业在录用培训 、服务安 排 、晋升提薪 、福利补贴 、退休待遇等制度上都排斥 女性 (尤其是就业的已婚女性) , 而对男性雇员网开 一面 。1975 年雇佣者平均工资收入的男女比率仅为 100 : 56 (福武直 , 1982) 。同时 , 社会的纳税制度 、养 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等也都向男性雇员和妻 子无收入或少量收入的男性雇员及其家庭倾斜 。明 显的性别差别的制度环境 , 使女性的能力得不到培 养和施展 ,工作的业绩与报酬不成比例 ,就业所得明 显低于照料子女 (老人) 等家务劳动的成本 。于是 , 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只能是已婚女性明智的选择 。男 女“差别”分明的制度环境将已婚两性的生命时间分 别隔离在职业与家庭两个空间之内 , 它使双方的精 力投向趋于背反 。 第二 ,文化要素 随着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 , 企业成为日本 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 从而形成以“集团主义”为 文化内涵的“企业中心社会”。终身雇佣制 、年功序 列制等企业经营方式 ,不但激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 维护了企业内部秩序 ,而且给从业者带来安全感 ,使 广大劳动者“工蜂”般地为企业精诚奉献 。工薪阶层 每天的工作时间在 10~12 小时以上 ,年平均劳动时
现代日本女性的地位现状分析
现代日本女性的地位现状分析文章从日本女性的地位演变出发,分析了当今日本女性的地位现状。
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直扮演着贤妻良母角色的日本女性女权意识越来越强,无论是在社会、职场、家庭中,女性地位均有或多或少的提高,她们以努力与自信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标签:日本女性;地位;现状;原因一、日本女性的地位演变早期的日本社会以女权制度为基础,曾出现八位女帝执政,并且平安时代从小接受文化教育的传统造就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女性,例如清少纳言、和泉式部、紫式部……到了武士称雄的幕府时代初期,贱视妇女的观念开始产生。
江户时代,中国儒家伦理纲常深入日本社会,加之社会分工的变化,女性地位彻底沦落。
明治维新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明开化运动带来了家庭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政府提倡男女要受到一样的教育,实现共同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民主改革,劳动力资源短缺,妇女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当今日本女性地位现状1、社会地位1946年4月10日,是日本历史上妇女获得参政权后首次行使投票权的日子,66.97%的有选举权的妇女参加了投票。
在这次选举中,产生了为数39人的日本历史上第一代妇女众议院议员。
这次选举促进了日本妇女的政治觉醒,象征着妇女解放的历史开端。
在1946年11月颁布的《日本国宪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全体国民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和“全体国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男女在法律上实现了平等。
二战之后,日本女性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1990年以后女性入学率的增长也比男性快,1994年,高等教育入学者占适龄青年人口的比率,女性为65%,超过男性的59%。
由此可见,日本高等教育女性数量规模的扩大。
从接受高等教育的院校类型来看,1990年以前短大和专修教育比率增长较快,而之后则是大学占主导,1990至1994年5年间增长了10%。
然而,接受精英教育的比率,即进入名牌大学的人数非常少。
试析当代日本女性修养与性别角色变化的关系
重 庆交通 大 学学报 ( 社科版 )
21 0 0年 l O月
V 11 o5 J U N L O HO G I G J O O G U I E ST S c l ce cs d i ) O t 0 0 o.0 N . O R A FC N Q N I T N N V R IY( o i i e io A a S n E t c. 1 2
“ 古事 ” 稽 的先 行 研 究 者 铃 木 (o o 指 出 , 道 及 茶 道 2o ) 花 再 次 , 艺 术 史 上 看 ,稽 古事 ” 原 型 是 近 世 ( 户 时 从 “ 的 江 的游 艺 文 化 。 明 治 3 代 开 始 的 国粹 主义 运 动 可 0年 成 为 女 性 的 修 养技 艺 , 以 女 性 为 中 心 盛 行 始 于 日本 的 近 代 ) 并 看 出游艺文化是对 1本传统 文化 的回归 , 同时游艺艺 术 3 但 代 。那么 , 稽古事究竟何时兴起?为何在大正末期 、 昭和初
只限 于 “ 察 学 习 过 去 的事 物 ”之 意。维 基 百 科 词 典 考 (08 对 1语 的“ 20 ) 3 稽古” 有如下记述 : 稽古 ’ … 一词 出 自于
《 事记》 安 侣序 文末 , 为考察 学 习过去 之 事 , ‘ 古 太 意 与 照
等学校令》 布, 颁 各府 县被要 求设 置高等女 子学校 , 贤妻 “
本 文 从 日本女 性 从 事 的修 身 学 习 内 容 着 手 , 较 上 世 发 , 察 “ 古 事 ” 盛 的 原 因 。 比 考 稽 兴
纪中旬的大正 ・ 昭和时期与 当代 日本女性 的修 养状况 , 分 养与社会 的性别角色意识的变化关系。
首 先, 稽古事 的起源。要弄清这点 , 须追溯古代 日本社
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作者:师艳荣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出现,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相结合的产物。
M型就业模式在不影响女性完成其家庭角色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意愿,逐渐成为日本女性的典型就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化、未婚女性的增多和已婚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底部逐渐上升,并呈现出向倒U型就业模式转化的趋势。
今后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就业率;倒U型就业模式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84-07M型就业模式是不同年龄段女性就业率①的变化曲线,这种变化曲线形似“M”,国际上通常称之为“M型就业模式”。
在日本,大多数女性毕业后参加工作,结婚育儿期辞职回家,待孩子上学后再重返就业市场,由此形成了女性婚前就业的第1个高峰,结婚育儿期的就业低谷及育儿期后再就业的第2个高峰,即典型的M型就业模式。
一、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原因分析(一)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出现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批军人转业,日本很快迎来了第一次“婴儿潮”②,新生儿数量激增。
为照顾孩子,也为了给大批转业军人让出工作岗位,已婚女性从劳动市场中撤离,回归家庭。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为保证男性精力充沛地工作,日本再次掀起了女性回归家庭的热潮,鼓励已婚女性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做“专职主妇”。
丈夫在外工作赚钱养家、妻子在家相夫教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得到认可和普及。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劳动力短缺问题显现,需要通过女性参加工作来弥补劳动力不足问题。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战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政治和家庭等方面对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进行详细分析。
教育是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使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女性的义务教育普及率逐渐逼近男性水平,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也持续上升。
这些教育改革使得女性有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她们在各个领域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女性在劳动市场中逐渐受到重视。
战后的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上升,女性的就业机会也逐渐扩大。
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办公室工作方面,女性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法律和政策的改变也对女性的就业权益起到了保护作用,例如实施了一系列的性别平等法律和育婴假政策。
这些改变使得女性有更大的选择权和平等的就业机会。
尽管日本女性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政治领域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
女性在政界的代表人数相对较少,女性议员和政府高级官员的比例仍然较低。
这与日本的政治文化和传统观念有关,女性在政治领域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有关性别平等的声音逐渐增多,女性政治参与的呼声也在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
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对女性社会地位产生了影响。
传统上,日本社会中存在着明确的性别角色分工和家庭责任分配。
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有自己的职业,并追求个人的发展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改变逐渐改变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观念,有助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的权利和地位。
战后的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女性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尽管在政治领域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日本女性社会参与的研究
日本女性社会参与的研究作者:郝好冯晓敏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日本关于女性的社会参与问题一直争论不断。
“出社会”思想观念的历史原因与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社会现象的现实原因,迫使日本女性脱离社会。
解决日本女性的社会参与问题不仅能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对世界各民族女性的经济地位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革命意义。
【关键词】日本女性;社会参与;平等意识;经济一、背景与现状日本女性的“出社会”观念自古有之,即便是二战之后日本仍沿用“性别角色分工”的劳动模式,社会劳动对于女性的排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社会工作机会仍不平等,另一方面部分法律或是政策也迫使女性主动放弃工作,回归家庭。
此外,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日趋严重,导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生育任务加重女性负担,迫使女性与社会脱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在职场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日本也不例外,更多的女性社会意识觉醒,想要重新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原因分析日本女性社会参与度比较低,有着很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日本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日本女性在结婚后会选择成为全职主妇,因为日本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禁锢,女性既要工作,同时又要兼顾家庭,现实很难实现。
一般有孩子的日本家庭,女性多数都是全职主妇。
2.生育以及抚养孩子的压力。
在日本,没有上一辈帮忙照顾孩子的传统。
再加上保育园资源匮乏,家政服务不发达等因素,女性不得不辞职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3.以男性为主导的职场文化压力。
日本采取的是终身雇佣制,一般只要不犯错误,便可终身任职。
在这样的环境里,日本的集体归属感很强,而女性因为家庭原因,在职场的前途本就黯淡,所以一般在工作之初,女性就不会被安排到很有前途的核心工作。
日本一般也很少有女性会担任到较高的职位。
4.男性的工资可以承担起家庭的经济开销。
在这种情况下,回归家庭,照顾孩子,便成为大多数女性的选择。
“一亿总活跃”形势下日本女性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亿总活跃”形势下日本女性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作者:吴佳妮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摘要:当今日本社会,职业女性参与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当前日本政府“一亿总活跃”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由于日本传统文化、现行企业雇用制度和职场文化对女性的种种要求和限制,身负育儿、看护老人等家庭责任的日本女性,往往面临就业与家庭生活的难以两全的困境。
本文试分析当前日本社会经济条件下,日本职业女性就业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日本推进女性职场活跃表现的可能对策。
关键词:日本女性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男女平等;育儿1、“职业女性活跃”的迫切需求与女性传统角色的矛盾由于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未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日本政府安倍内阁推出了“一亿总活跃”政策,其中“推进女性职场活跃表现”、“在男女平等工作上加把劲”等呼吁引发了从政府方针到舆论的巨大反响。
2014年10月3日的日本内阁决议表明,将成立专门的事务机构推进女性就业,以期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力量。
内阁于同年10月10日更公布了一系列政策,專门面向职场女性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期待在职场获得更大发展、希望有更理想的创业环境和更灵活的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等各领域的现实需求。
日本推行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已有几十年历史,1972年日本颁布的《劳动妇女福利法》与1986年颁布的《《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都旨在减少雇佣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促进女性就业。
但受到1989年日本生育率降至1.57史上最低的巨大影响,此后的法律建设多注重减少女性就业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力求营造能令职场女性在有生育、照顾老人的需求时,随时能安心退休的就业环境。
因而,尽管《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的实施,要求企业应该无差别雇佣女性,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均等,但由于全社会对女性生育、育儿以及养老的传统期待根深蒂固,导致女性在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生涯成长上机会远少于男性。
从家庭性别分工看中国与日本的育儿利弊
从家庭性别分工看中国与日本的育儿利弊作者:王首薇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1期【摘要】家庭性别分工是当代社会主要的社会性别规范。
在中国,家庭性别分工还不算明显,而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曾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如今的女性“M”型劳动曲线和非合同工的就业形态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性别分工依旧制约着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她们大多在生完孩子后会选择暂时放弃工作,在家相夫教子,等到孩子长大后再继续工作。
而中国的女性就业呈倒U字型,她们在生育完孩子后继续工作,丈夫并没有将育儿看作是妻子一个人的事。
本文将从家庭性别分工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与日本的育儿,并且分析各自的利弊。
【关键词】家庭;性别分工;育儿一、中国与日本的家庭性别分工中国的家庭中,家务分工与两性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与持有的权力大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承担家务多的不见得在家庭中地位就低【1】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在我国,与受父权主义与儒教文化影响较深的北方不同,南方更加渗透着男女平等的思想。
由男性分担家务事是很常见的事情。
现代城乡家庭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2】上海的家庭购物承担者中,丈夫为主占23.87%,妻子为主占51.35%,夫妻共同占20.39%。
青浦的家庭购物承担者中丈夫为主占69.57%,妻子为主占13.04%,夫妻共同占43.68%。
在家庭做饭承担者分布调查中,上海的家庭做饭承担者中,丈夫为主占19.74%,妻子为主占53.16%,夫妻共同占19.10%,这些数据表明了在中国,家务并非全部由妻子承担,丈夫也会参与做家务。
如今,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会说父亲做的菜更加美味,母亲的厨艺不如父亲,而这在过去的父权社会是很难出现的事情。
中国女性的就业率呈倒U型,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为育儿辞职的女性也很少。
尽管在大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回归家庭,但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还较大,双职工(DEWKS即Double Employed With Kids)类型的就业模式在中国依旧很普遍,丈夫并没有将家务看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会帮助分担。
关于日本的男女性别分工意识
关于日本的男女性别分工意识作者:李旭然来源:《科学与财富》2021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日本政府为应对劳动力和人才短缺问题,积极采取了鼓励女性参与就业的政策。
但是,随着女性进入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急需直面的困难。
阻碍女性进入职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就女性自身情况而言,根据《令和元年版男女共同参画白皮书》一书中平成30年(2018)非正式劳动者的比例占56.1%,与前年相比有所上升。
平成30年(2018)女性希望参与就业人员达到237万人,没有参与求职的原因中占比最多的是“因为生孩子,抚育孩子”达到32.6%。
(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局,2019)这样的现状可以看出,对于女性而言,工作和家庭(包括结婚,抚养孩子,做家务)真的很难两者兼顾。
因为一旦离职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岗位或者找到新工作,所以在日本社会女性正式员工的比例比男性低很多。
从社会的要素来看,日本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以及育儿休假制度的不完善也被认为是阻碍女性就业的原因。
我现在致力于研究日本女性就业和进出社会的问题,尤其是男女性别分工意识相关的问题。
过去日本是“男性负责在外工作,女性负责守护家庭”这样的传统思想决定了日本社会的男女分工,照顾家庭就自然而然的被认为是女性的责任。
因此,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就业时面临着更加复杂而艰难的局面。
我想就这个题目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考察关于在日本社会环境下男女性别分工的意识和现状,在日本现在直面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希望能够为女性进出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另外,也希望能够在调查清楚日本社会女性就业问题的基础上,为中国女性理想的生活方式等课题提供一些参考。
我重点考察的是“丈夫负责工作,妻子负责做家务,照顾孩子”这样固定的男女性别分工现在在日本是什么样的态度,这样传统的价值观是否还存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研究和调查文献的基础上,做以下的陈述。
日本少子化社会中女性自立意识的分析
日本少子化社会中女性自立意识的分析一、概述在当今日本社会,少子化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这导致了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和少子化趋势的加剧。
在这一背景下,女性自立意识的崛起成为了影响少子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女性自立意识的提升,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使得她们不再需要依赖婚姻和生育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从而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也为女性自立意识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更加多元和包容,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家庭和婚姻中,而是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在少子化社会中,女性自立意识的提升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家庭层面来看,女性自立意识的增强使得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更加平等和谐。
从社会层面来看,女性自立意识的提升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女性自立意识的提升有助于缓解少子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日本少子化社会中女性自立意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少子化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能为我们寻找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介绍日本少子化社会现象及其背景日本社会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问题,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影响了人口结构,更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生育率下降,导致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难题。
少子化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原因。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复苏和工业化进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育儿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个人自由和事业发展,对结婚和生育的意愿降低。
从日本女子短期大学看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的发展
从日本女子短期大学看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的发展[论文关键词]性别教育社会性别利益需求[论文摘要]本文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日本女子短期大学的发展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反思目前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现状,认为其基本上是停留在满足实用性的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的水平上,只有向满足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转化,才能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
在我们赴日考察的几所大学,都设有女子短期学院。
其实,在日本,女子短期大学很普遍。
足以说明日本对性别教育的重视。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对我们的高校性别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1什么是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是先天的。
社会性别,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中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和巩固。
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认为,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它表现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中,如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分工、教育和政体中,也表现在两性对自己身份的主观认同中。
根据摩塞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利关系结构,不同的社会性别便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实用性社会性别的利益和需求,是在现有的社会性别分工条件下,由两性角色所产生的生活上的迫切需求;这些利益和需求的实现不挑战现存的两性关系格局,不会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些利益和需求来自两性现存的生产与再生产角色;其满足将促使两性有效地完成并继续现存角色要求。
所以,我们又称之为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
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则基于女性改变从属地位、争取平等的要求。
它们与劳动、权力和控制资源相关,包括诸如法律权利、同工同酬和女性对其土地资源的控制等方面。
满足女性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的工作或项目包括促进女性参与立法、进入高层决策等。
满足女性的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需求并不排斥满足她们现实需要的活动,而是提倡在性别平等的框架下满足女性现实需求,达到两性的和谐发展。
社会性别分工与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日本的社会性别分工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专职主妇的诞生很明显是社 会性别分工规范的产物。日本专职主妇的诞生是 在大正到昭和初期,这正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飞 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 础建立起来的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场所分开,资本 主义体制以竞争为手段不断地追求经济效率。“男 性在外面赚钱,女性在家里做家务育儿,这种按照 性别分担各自的职责的社会性别分工体制经济效 率很高”。[6]当丈夫的工资达到了只靠其一个人劳 动就能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生活时,就产生了专 职主妇。所以,“日本的社会性别分工决不是封建 社会的产物,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诞生的、 形成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社会规范”。[7]
3
对于日本女性来说,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大 致是:出生→读书→就业→结婚→生子→辞职→ 家务、育儿→再就业→老年生活→死亡。当代日 本女性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发生了一些变 化。在读书时期,年轻女性呈现高学历化。现在 日 本 社 会 的 中 老 年 女 性 一 般 是 高 中 、专 科 学 校 、 短 大 毕 业 ,但 是 年 轻 女 性 一 般 都 是 大 学 毕 业 ,甚 至是硕士、博士。在结婚时期,未婚化、晚婚化趋 势 明 显 ,在 高 学 历 化 的 趋 势 下 ,年 轻 女 性 呈 现 出 推迟结婚甚至独身的倾向,希望单身继续工作的 想法越来越普遍。在生育时期,少子化已经成为 日本的社会问题,DINKS 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的 生 活 方 式 ,很 多 夫 妻 为 追 求 宽 裕 的 经 济 条 件 ,享 受自由生活的乐趣,在不养育孩子这一点上达成 了共识。在家务和育儿时期,日本女性要花费 7 到 10 年的时间离开劳动力市场,在家庭中专心养 育 、教 育 孩 子 。 在 再 就 业 时 期 ,为 了 解 决 工 作 和 照 顾 家 庭 之 间 的 矛 盾 ,短 时 工 、兼 职 等 灵 活 的 非 正规劳动方式是已婚日本女性的主要选择。在 退 休 后 的 老 年 生 活 时 期 ,随 着 老 龄 化 社 会 的 到 来,介护保险、养老设施在不断完善,在相对完备 的 社 会 福 利 、医 疗 制 度 的 保 障 下 ,女 性 的 健 康 寿 命越来越长。
在日本和中国,如何看待性别角色?
在日本和中国,如何看待性别角色?在日本和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产生了变化。
然而,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仍然会对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性别角色的起源与演变性别角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早期。
在传统的社会中,男性往往扮演着外出劳作、决策及掌管家庭等重要角色,女性则主要承担家务和育儿等家庭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胜任不同的角色,不应该歧视或限制性别。
2. 日本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日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依旧占有很强的地位。
在日本的家庭中,男性通常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女性则主要是家庭主妇。
此外,在职场中,男性的晋升机会往往比女性更多,女性的薪水更低,并且需要分担更多家务和育儿责任。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被一定程度上打破,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仍需要更多的努力。
3. 中国的性别角色观念在中国,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同样存在。
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女性应该处于男性之下,在家庭和职场中承担被动的角色。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进入职场,拥有更多独立的思考和行动的机会。
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就业,打破性别歧视的政策。
4. 性别角色的改变虽然在日本和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存在,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性别不应该成为制约人们发展的障碍,在家庭和职场中应该给予男女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更多的女性也开始走出传统的角色定位,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5. 总结在日本和中国,性别角色的观念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考和认知也正在改变。
尽管这种转变的速度并不是那么快,但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最终会成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点不同,并不是歧视,是平等的。因为女性是生 育的性别,由于这样的生理结构,所以女性更适合 在家庭里照顾丈夫、养育孩子、看护老人。“在日 本,社会性别分工规范并不是强制性的,有时这种 分工甚至很能让女性接受并将其作为一种幸福的 生活方式。社会性别分工的思考方式,在日本社 会中成为了一种难以崩溃的力量。”[4]社会性别分 工不仅会影响男女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还让 男性作为主要劳动力进入市场,进行有报酬的劳 动(paid work),但女性却只能被束缚在家庭中进行 没有报酬的无偿劳动(unpaid work),或者让女性作 为劳动力后备军根据雇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随 时进出劳动力市场。
3
对于日本女性来说,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大 致是:出生→读书→就业→结婚→生子→辞职→ 家务、育儿→再就业→老年生活→死亡。当代日 本女性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发生了一些变 化。在读书时期,年轻女性呈现高学历化。现在 日 本 社 会 的 中 老 年 女 性 一 般 是 高 中 、专 科 学 校 、 短 大 毕 业 ,但 是 年 轻 女 性 一 般 都 是 大 学 毕 业 ,甚 至是硕士、博士。在结婚时期,未婚化、晚婚化趋 势 明 显 ,在 高 学 历 化 的 趋 势 下 ,年 轻 女 性 呈 现 出 推迟结婚甚至独身的倾向,希望单身继续工作的 想法越来越普遍。在生育时期,少子化已经成为 日本的社会问题,DINKS 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的 生 活 方 式 ,很 多 夫 妻 为 追 求 宽 裕 的 经 济 条 件 ,享 受自由生活的乐趣,在不养育孩子这一点上达成 了共识。在家务和育儿时期,日本女性要花费 7 到 10 年的时间离开劳动力市场,在家庭中专心养 育 、教 育 孩 子 。 在 再 就 业 时 期 ,为 了 解 决 工 作 和 照 顾 家 庭 之 间 的 矛 盾 ,短 时 工 、兼 职 等 灵 活 的 非 正规劳动方式是已婚日本女性的主要选择。在 退 休 后 的 老 年 生 活 时 期 ,随 着 老 龄 化 社 会 的 到 来,介护保险、养老设施在不断完善,在相对完备 的 社 会 福 利 、医 疗 制 度 的 保 障 下 ,女 性 的 健 康 寿 命越来越长。
在女性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生产率和 家庭生产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日本女性在一生 中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家庭劳动时间和市场劳动 时间的供给,以求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在 早期阶段,女性用于工作的时间较少,用于接受教 育的时间较多。而在晚期阶段,都会逐步或者彻 底退出劳动力市场。在中年阶段,例如 25~50 岁 之间,当大多数日本男性都持续处于劳动力市场 之中时,已婚的日本女性却要忙于家务和育儿,待 育儿结束后,社会劳动时间才会增加,市场劳动率 才会上升。从日本女性的生命周期来看,女性的 劳 动 就 业 是 不 连 续 的 、阶 段 性 的 ,常 常 会 因 为 结 婚、育儿、看护老人而中断。高桥保提出了日本女 性生命周期中的“灰色时期(Gray Zone)”的概念, 所谓“灰色时期”,是指女性在生育以后不得不离
由此可见,日本社会存在的社会性别规范,并非 女性天生适合、或者是主观愿意接受这样的社会角 色分配,而是由于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学科中的性别 分化以及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将女性塑造成适于 担当家庭职责的主妇形象,社会舆论和文化传习都 在不知不觉地对女性进行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塑 造,在女性一生的生命周期中,社会性别规范都在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对生活模式的选择。
NIHONGO NO
2009 年 第 5 期 总 144 号
GAKUSHU TO KENKYU
日本文化研究
社会性别分工与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赵 敬
[摘 要] 社会性别分工是当代日本社会中最主要的、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性别规范,日本的现代家庭 就是以社会性别分工为基础建立的。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 别分工家庭曾经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当代日本女性的 M 型劳动力 率曲线和以非正规劳动为主的劳动就业形态表明,日本女性仍在以家庭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社会劳 动,社会性别分工仍在限制着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和就业选择,日本女性理想中和现实中的生活 模式有着巨大的落差。
104
爱 心 ”等 长 久 以 来 的 传 统 女 性 德 行 ,而 对 男 孩 的 要求则是“信赖、正义、勇敢、进取心、开拓精神、 创新能力等”。如果教科书中频繁出现模式化的 “男、女形象”和男性优势地位的信息,反复向孩 子们灌输,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将性别职责分 工和男尊女卑的思维模式定型化。而且,在日本 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分化男生和女生未来 发展方向的教学安排。日本初高中的技术课和 家 庭 课 ,一 直 都 是 分 性 别 、分 学 习 内 容 的 。 男 生 学 技 术 ,女 生 学 家 庭 ,这 种 划 分 体 现 了 对 男 女 生 未来分担不同的社会职责的期待。在男女生同 修家庭课运动的影响下,从 1994 年开始,日本高 中家庭课的教学计划终于明确规定为男女共修, 1998 年开始,日本中学的技术课、家庭课的内容 全面变为男女共修。但是实际上在一部分高中, 以 提 高 升 学 率 、师 资 不 足 等 为 理 由 ,只 让 女 生 去 学习一些家庭实用技能,而让男生去学习升学所 需的其他科目。[8]其结果是,女性只能去掌握家庭 生活所需的日常家务劳动技能,而接受各种职业 教育的男性却丧失了日常生活所需的能力。
其次,日本教育中的性别学科专业分化现象 严重。女性主义者认为,所谓“男性学科专业”和 “女性学科专业”的出现和划分,并不是男女两性 的本性使然,也不是学科理性沉思的结果,而是社 会意识形态、权力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表现的结 果,它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对于男性和女性适 合 学 习 什 么 学 科 和 专 业 ,完 全 是 一 个 人 为 的 过 程。[9]在日本,初中毕业生进入专科技术学校时,学 习内容的性别分化就非常明显。男生多选择工业 方面,而女性多倾向于选择医疗、商业、事务、家政 等。进入高中以后,女生除了选择普通的必修科 目以外,大多要为将来进入商科而准备考取簿记、 会计资格,而男生多选择与就业紧密联系的理工 科,这种学科的性别分化十分明显。近年来,日本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四年制大学教育 比较普遍,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女性比例也在 不断增加,但是从学科专业来看,比较热门的女性 学科专业仍旧是家政学、健康营养学、文学艺术、 金融财务、文秘行政、教师护士等。女性主义者将 性别学科专业分化与社会性别分工相联系,认为
社会性别分工为何能在日本社会存续至今 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学校教育环境中存在着明显的性 别偏见,并一直在灌输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社 会性别角色分工。很多调查研究显示,日本中小 学 使 用 的 教 材 中 ,性 别 偏 见 很 明 显 。 在 教 科 书 中 ,常 将 女 性 描 写 为 照 顾 家 庭 的 人 ,而 将 男 性 描 写 为 赚 钱 养 家 的 人 ,这 会 强 化 社 会 性 别 规 范 ,强 化社会职责角色的定型。在教材中出现的人物 中 很 多 都 是 男 性 ,有 着 多 种 多 样 的 社 会 角 色 ,而 女性角色不仅很少,而且都是强调其容貌和母性 特 征 ,很 少 突 出 男 女 一 起 工 作 的 家 庭 生 活 方 式 , 支持以专职主妇为榜样的贤妻良母形象,很少描 写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活跃情况。日本中小 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都在强调按照传统社会规 范描画的“男人形象”和“女人形象”,塑造的女孩 形象都具备“礼貌、和蔼、同情、勤劳、爱家庭、有
103
日本文化研究
2009 年 第 5 期 总 144 号
的领域,成为政治、商业、科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其 劳动被认为是高度智力或体力性的。长期以来, 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通过种种“合理”的论 证和先验假设,已经将这种将家庭劳动和社会劳 动分别分配给男性和女性,将“男主外,女主内”的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绝对化和神秘化,并使其牢 牢扎根于日本的社会结构之中。
2
日本的社会性别分工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专职主妇的诞生很明显是社 会性别分工规范的产物。日本专职主妇的诞生是 在大正到昭和初期,这正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飞 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 础建立起来的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场所分开,资本 主义体制以竞争为手段不断地追求经济效率。“男 性在外面赚钱,女性在家里做家务育儿,这种按照 性别分担各自的职责的社会性别分工体制经济效 率很高”。[6]当丈夫的工资达到了只靠其一个人劳 动就能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生活时,就产生了专 职主妇。所以,“日本的社会性别分工决不是封建 社会的产物,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诞生的、 形成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社会规范”。[7]
2009 年 第 5 期 总 144 号
日本文化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别学科分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性别分工的预演, 而学科上表现出来的性别倾向就是社会性别分工 在学科领域的“隐而不显”的表现。社会性别分工 导致了两性的职责分化,两性的职责分化又影响 着 教 育 ,影 响 着 男 生 和 女 生 对 学 科 和 专 业 的 选 择。女性从小就被培养向所谓的“女性气质”方向 发展,为选择适合女性的职业做准备。[10]从这个意 义上讲,学科与专业分化中的性别倾向正是社会 性别分工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反过来,高等教育 又为未来的社会分工创造了客观条件,接受了女 性学科教育的女性在未来进入社会以后,不自觉 地就具备了“贤妻良母”的素质。
再次,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 社会性别分工意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 媒 在 人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中 无 处 不 在 ,因 其 受 众 广 大,所以影响力也极其巨大。大众传媒所塑造的 性别形象会起到维持和强化社会性别意识的作 用。在广告、电视剧、娱乐节目、纪实报道甚至新 闻报道都在反复强化着“男为主,女为从”、“男主 外,女主内”“男人强壮,女人迷人”的固定形象模 式。尤其是在广告中,常出现和产品毫无关系的 女 性 形 象 ,广 告 中 的 男 性 形 象 跨 越 了 各 个 年 龄 段,但女性形象都是年轻漂亮的。在报纸和杂志 中,强调性别,特别是强调女性兴趣取向的文章、 新闻题材随处可见。大众传媒体系中如果存在 着社会性别偏见,那么对整个社会的社会性别构 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会是极其巨大的。大 众传媒每天都在向受众日常性、持续性地进行着 大量的信息传播,这就暗藏着信息向受众单向流 动的结构性危机,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收到的 信息中的社会性别分工意识潜移默化地接受并 内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