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七分册 第15课、16课 17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
华东版历史第7册知识梳理
华东版高中历史第七分册一本书纯史实性知识点梳理★请简述中国古代儒学形成、发展、成熟的三阶段;以及在相应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张?答:(一)中国古代儒学形成、发展、成熟的三阶段的分别是: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二)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张如下:1、先秦儒学:历史背景:自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加之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社会纷争、争功逐利的局面,儒家提出了一些列救国治世的主张,先秦儒学由此形成。
主要代表:孔子、孟子主要思想:主张“仁”,“礼”,“克己复礼”;施行仁政,性本善、民本思想等2、两汉经学: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代表:董仲舒主要思想: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历史背景:①唐中期以来,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②佛教与道教日益流行,也冲击了儒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③儒家学者极力维护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主张复兴“儒学”,继承孔孟“道统”主要代表: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主要思想: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形成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精致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他们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理后有万物,同时理又与伦理秩序和等级秩序相结合。
◆具体:(1)北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主张万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2)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明天理,灭人欲”。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分册电子版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背景)儒家是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1、孔子①礼: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地位)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含义)并解释说A“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
B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C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D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地位)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含义)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2、孟子认为①人性本善,而这正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②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3、荀子①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荀子的思想在后世也有不小影响。
儒学的经学化(背景)①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
②汉武帝继位以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③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1、汉代儒学的改造:①“天人感应”: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二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体现;◇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故要“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始于16世纪: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七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项不属于近代上海市政变迁的内容?A、租界制度的确立B、近代市政管理的兴起C、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D、传统市井文化的衰落2、以下关于近代上海市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上海市政变迁始于清朝末年,是受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B、上海市政变迁是受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逐步实现的C、上海市政变迁是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自主推进的D、上海市政变迁是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结果3、近代上海开埠后,最早设立的租界是哪一个?A. 英租界B. 法租界C. 德租界D. 日租界4、下列哪一项不是20世纪初上海市政府推行的城市改革措施?A. 建立公共租界警察制度B. 改善公共卫生设施C. 实施义务教育D. 推广电力照明5、19世纪末,上海被外国列强割据为租界,以下哪项是这一时期上海租界管理的主要特点?A. 由外国领事直接管辖B. 由租界内的各国领事共同管理C. 由租界内的各国商会联合管理D. 由租界内的各国政府共同管理6、在近代上海市政变迁中,以下哪项举措最早体现了近代市政管理的思想?A. 设立工部局B.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C. 实施城市环境卫生整治D. 制定城市规划法规7、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列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市政改革的主要措施?A. 建立警察制度B. 实施公共卫生管理C. 成立市议会D. 推行土地批租制度8、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侵略加剧,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上海市政建设,以巩固国防?A.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 扩大军事工业规模C. 实施全面经济动员D. 以上皆是9、近代上海租界内的市政管理与华界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 租界的市政管理更加混乱无序B. 华界的市政管理更加现代化C. 租界的市政管理更加有序高效D. 租界与华界的市政管理水平相当 10、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A.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B. 西方列强在上海设立租界,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C. 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城市改革措施D. 上海本地资本家的投资活动11、在近代上海市政建设中,以下哪项工程是标志着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里程碑?A. 外滩建筑群B. 上海火车站C. 上海港码头D. 上海证券交易所1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下哪项事件不是导致上海市政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A. 鸦片战争的爆发B. 随着经济中心南移C. 洋务运动的兴起D. 铁路交通的完善13、题干:以下关于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描述,正确的是:A. 公共租界建立于1843年B. 公共租界是英国和法国共同建立的C. 公共租界内的土地全部由外国租界会管理D. 公共租界实行的是民主制度14、题干:以下关于上海市政变迁的描述,正确的是:A. 1930年代,上海市政府的市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B. 上海市政府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被撤销C. 上海市政府的市政建设重点一直是经济建设D. 上海市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15、以下哪项不属于近代上海市政建设的特点?A. 铁路、电报、电话等现代交通通信设施的兴起B. 西方建筑风格的广泛应用C. 旧城区改造,形成新的商业中心D. 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呈现无序发展16、以下关于上海开埠后市政建设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上海开埠后,市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B. 开埠初期,上海市政建设主要依靠外国资本C. 上海市政建设在民国时期达到巅峰D. 上海市政建设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市政建设产生了示范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6上海历史等级考上海的历史变迁资料
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后,外国商人 感到《上海租地章程》的内容已不 能适应其需要,要求修改。英国、 美国、法国领事共同签署的新土地 章程,即《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 程》,一般称作第二次《土地章 程》。这个章程完全由英法美三国 公使草拟,在外国“租地人会”上 通过,并在租界内实施以后,才移 文通知上海道,根本没有与清政府 商议。
所提到“万年和约”是指什么和约?
从《虎门条约》中看出,英人获得什么权利?
上海开埠
1、上海开埠 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1843年,《虎门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辟设 美、法相继辟设租界
当时政府为何同意设立租借?
19世纪后半期的上海外滩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 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 “到上海去”的声音 在巴黎、纽约及伦敦 街头回荡。定期航轮 从伦敦、从巴黎、从 香港,驶至外滩,上 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 扩大。
早在1881年,人们已 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 黎相提并论。《申报》 载文:“人之称誉上海 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 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 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 巴黎。”从此,“东方 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 所认可。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租界对影响?
思考: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租界 侵犯了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
贸易主权: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
司法主权: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 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 亦西;
关税主权: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 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主要内容有:
默认“华洋杂居”。中国人可进入租界租地建屋, 但须得外国领事“允准”。 租界可征收地税或码头税,等等。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11)
师:提出问题,学生看书。
1、“西洋”指哪里?
2、郑和下西洋的 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 件。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师:提出问题,学生看书。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
2、传教士来华带来哪些影响?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传教士来华带来哪些影响?
生:看书回答
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生: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 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生: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 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3、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 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2
2
一、了解这几位吗?
1、张骞: 西汉 2、汉宣帝(西汉):
西域都护 3、班超: 东汉
3
你知道成语 “投笔从戎”的含 义和来历吗?
4
西域都护府 长安
5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
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6
丝绸之路
葱岭 今新疆
安息
西域
(古代波斯)
17
1、西汉把 阳关 和 玉门关以西, 葱岭 以东, 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
2、西汉时, 张 骞 出使西域。 东汉时, 班 超 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安息 — 西亚—大秦
18
你信不信佛?为什么? 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 悟?又有什么疑问?
19
课外学史
品、畜牧产品; 而西汉输出的是
丝绸
技术产品。
瓷器
胡萝卜 黑桃 芝麻 葡萄
(2)说明我国 漆器
科技和经济发展 桃
水平居于世界先
进地位。
杏
梨
苜蓿
音乐
舞蹈
佛教
10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11
佛寺
佛塔
12
雕 塑 的 佛 像
13
敦 煌 壁 画
14
世界 觉醒 境界
日
一尘不染阿
拉
身毒
伯
(今印度) )
长安
汉
丝绸之路图
7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 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丝绸之路。
8
中西交流
9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七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上海开埠之前的历史描述,正确的是:A. 上海开埠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B. 上海开埠之前,上海已经是中国的经济中心C. 上海开埠之前,上海已经是中国的主要港口城市D. 上海开埠之前,上海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城市2、以下关于上海开埠之前的历史事件,不属于开埠原因的是:A. 鸦片战争B. 《南京条约》签订C. 《天津条约》签订D. 太平天国运动3、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经济中心,但在近代以前并未大规模发展成为通商口岸,关键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压制B、运输成本高C、地理环境差D、政治因素4、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这一事件标志着上海()。
A、由农业社会完全转变为工业社会B、正式成为中国现代商业中心C、开始了转变为现代城市的进程D、成了洋务运动的主要基地5、以下关于上海开埠前的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上海在明朝时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B. 清朝中期,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地位逐渐上升C. 上海开埠前,主要依赖内河航运和粮食贸易D. 上海开埠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6、下列关于上海开埠前夕的商贸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上海是江浙地区主要的粮食集散地B. 上海是江南丝绸的重要出口城市C. 上海市场的商品供应主要依靠内地和欧洲的需求D. 上海开埠前夕,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达到百万两白银7、以下哪项不是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之前的主要经济活动?A. 纺织业B. 纺织业与航运业C. 纺织业与手工业D. 贸易业与手工业8、以下关于《南京条约》中关于上海开埠的条款,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上海开埠为通商口岸B. 上海开埠后,中国对外贸易权受到限制C. 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在上海享有领事裁判权D. 上海开埠后,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9、上海成为近代通商口岸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B、自然条件良好C、鸦片战争的结果D、清政府的开放政策 10、开埠前上海被定为什么级别的城市?()A、州城B、县城C、乡城D、镇11、19世纪中叶,开埠前的上海港已经开始了一些对外贸易活动,以下哪项不是当时上海对外贸易的特点?A、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主要以进出口memset为主B、与邻国的贸易仍然保持自然经济的模式C、上海的港口设施较为完善,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D、上海对外贸易的总量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了显著增加12、以下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A、《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通商口岸B、上海成为开埠城市,外国商人纷纷涌入C、大批华人劳动力和手工业者被外国企业雇佣D、《南京条约》签订前后,上海人口迅速增长13、题干: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之前,其经济特点最显著的是:A. 农业经济为主导B. 手工业经济为主导C. 贸易经济为主导D. 矿业经济为主导14、题干:以下关于上海开埠前后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上海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大量涌入B. 上海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C. 上海开埠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D. 上海开埠后,上海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5、上海在哪一年正式开埠,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基地?A、1840年B、1842年C、1843年D、1860年16、在开埠之前,上海长期处于哪种状态?A、长期被外国占领B、完全封闭C、原有的江南贸易中心地位D、孤立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之前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5课 远航西洋与巩固海防
1985年 纪念郑 和下西 洋580 周年纪 念邮票
占城(今越南) 受到热烈欢迎 非洲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交往,情况如何?
邮票展现了什么场景?
与亚非各国建立了 友好的关系
阿拉伯
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郑和船队编制
拥有强大的 武装力量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三宝庙 (马来西亚)
到达印度 范围最远
材料: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每百斤值1两,但作 为“贡品”,明朝政府给予每百斤20两,进行 超值回赐。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明朝财政负担
“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漳州民谚
1、“贼”指的是谁? 2、“戚虎”指的是 谁?
戚继光
倭
“倭寇”指日本海盗、武士和不法商人
材料一:倭寇“大肆 毁略,……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河 内积货满千船。”
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 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 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 异族……
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加回强答与:扩海大外了的中联国系和,亚并非宣国扬家国的威经。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规交下模流西大,洋、是的人世目数界的多航是、海什范史么围上?广的、壮友举好。往郑来和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愧指为出世郑界和杰下出西的洋航的海特家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非D
亚
占城
东
南
洲
亚
C 印度洋
B 马六甲海峡
郑 和 遗 迹 ?
泉州百崎后渚港“接官亭” (141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元朝正式设置上海县;知道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知道19世纪下半叶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上海民族资本工厂的行业特征。
2、学习上海租界形成过程,基本掌握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懂得殖民主义的本质,而理解上海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上海变迁的内容
难点:上海历史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评价租界的出现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申”“沪”的由来
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属于吴国,后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这一区域先后曾归越国、楚国管辖。
楚国贵族黄歇被封于江南,称为“春申君”。
后“申”即为上海的简称之一。
古代上海人靠海为生,发明了一种捕鱼工具——“扈”。
捕鱼时在海滨或河口插入竹栅,用绳编结起来,涨潮时鱼群随潮涌入,落潮后渔人便去竹栅里拾鱼。
这种利用自然规律的捕鱼工具沿袭至今,“扈”字则在一用中被“沪”所替代,上海简称“沪”即得名于此。
2、开埠前的上海:
设县与建城:春秋—吴
战国—越、楚
唐代天宝年间: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松江南岸:青龙集镇
南宋末年:上海镇
元代:市舶司→上海县
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
3、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a上海开埠
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b租界的设立
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即华人可以到租界里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入内租地、造房、租房、居住。
1853年,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
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清政府为了切断城厢附近居民与小刀会的联系,强令居民迁徙,并放火焚烧十六铺一带的民宅、商铺,逼迫大批难民流入租界。
于是,租界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
c租界的市政
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部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修改后的章程为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法律基础”。
7月11日,租界的“市政机关”正式诞生。
这个机关在英文中称为“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但在中文中却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
租界的影响
消极:华洋杂居的局面改变了租界中基本只有西人的历史,而工部局的建立以及以后其各种下属机关的陆续设置,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亦有不少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积极:1、促进市政文明建设2、促进近代物质文明建设3、庇护进步事业
4、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经济的发展
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的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开始了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
当时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
但是,直到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还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五、板书设计
一开埠前的上海(古代上海)
上海设县
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
唐朝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
南宋末年,上海镇兴起
元朝在上海设市舶司,后正式设置上海县
明朝,建筑城墙,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二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2)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3)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辟设,美法相继设租界;
(4)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形成“华洋杂居”的局面;
(5)1854年,租界设“市政机关”,工部局(公共租界)、公董局(法租界),成为“国中
之国”。
三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
1、经济的发展
时间:19世纪50年代——19世纪90年代末
特点: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型经济
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贸组织和机构众多
2 、19世纪中后期上海是洋务重镇
(1)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培养翻译人才;
(2)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军事工业);
(3)1873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民用工业);
3 、19世纪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乐土”
(1)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80年代,诞生仿洋机制品工业;
1897年,夏瑞芳创建商务印书馆;
(2) 19世纪80年代,民族工业逐步兴起发展
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行业发展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扩展:继昌隆缫丝厂(广东)
产生在沿海地区、多以轻工业为主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对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
既有反压迫要求,又有一定依赖性。
六、作业布置练习册选做课本抄写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