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剩余价值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剩余价值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必然出现资本所有者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为前提的。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统一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只是劳动者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并非就是劳动本身。当劳动力投入使用,这种能力就转化为现实的劳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并非天然就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有支配和处置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权利。
这一条件意味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如果他没有自由或者没有完全的自由,他就不能自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例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社会的农民,囚禁于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之中,其人身处于半依附状态,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也不能随意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丧失了或者缺乏自主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所有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或者缺乏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或其他生存条件,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劳动力也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生。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条件的具备和实现,就是货币拥有者为增殖而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商品生产,也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这是由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当然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相比,又具有根本不同的特殊性。
首先,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有特殊性:
马克思指出: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因素比一般商品复杂得多。除了维持劳动者物质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物质条件外,还包括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养、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等许多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比如每一个劳动者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费用。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作为自然人,都要经历衰老和死亡,因而劳动力必须再生产,才不会使劳动力资源枯竭。由此需要解决劳动者“人口生产”所必须的各种物质条件。这就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除了从事简单劳动外,随着生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必须通过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来解决,因而这也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此外,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价值还要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各种因素。
在所有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第一、二方面。由它们决定着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其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特殊性:
其他商品的使用,并不产生价值,只是消耗或者转移价值。
例如:面包食用后价值就没有了。煤炭烧掉后价值转移到烤制的面包成本中去了。
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它的价值不仅不会消失或者转移,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用劳动力商品就是让它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为什么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会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呢?因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特别是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因而它是价值的源泉。资本家买回劳动力,也就获得了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资本增殖,资本家必然要在劳动力的使用中让其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所以它能够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一超出部分,就是资本的增殖,被称为“剩余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
当货币所有者为增殖——获取剩余价值而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货币就转化成了资本。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但如果没有能够增殖的劳动力商品,就不能达到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货币也就不能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并非必然是资本。普通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资本与货币的区别:
普通货币只是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商品流通公式:W—G—W
其中“G”表示货币,当它履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两种商品实现交换的媒介。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为增殖而购买商品,其运动公式恰恰相反。
资本运动公式:G—W—G′(G′= G +ΔG)
用货币去购买劳动力商品和各种生产资料然后进行生产,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获得价值增殖,即ΔG。这一过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前后货币在量上是不同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1、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所有权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意味着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生产剩余产品。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3.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当货币转化为资本,也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私有制是对奴隶私有制和封建私有制的扬弃,也是私有制历史的最后形式。资本私有制是形成雇佣劳动制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所以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由此取得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所有制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的本质就是: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劳动者因为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为自己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他也能够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为了得到劳动力,把自己的财产当作资本,既购买生产资料,也购买劳动力,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入商品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