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长江干流区径流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长江上游降水径流趋势分析

长江上游降水径流趋势分析

长江上游降水径流趋势分析徐成汉【摘要】通过对长江上游流域1956-2014年合计59年的降水、径流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秩和检验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径流量减少主要诱因为降水量减少所致.【期刊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8)00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趋势分析;长江上游;径流【作者】徐成汉【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来水有持续偏枯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及业内专家的极大关注。

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延续,势必会对以三峡水利枢纽为核心的长江梯级水库群的调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三峡枢纽工程的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王渺林、孙甲岚、夏军、王艳君、许继军、姜彤、秦年秀等专家学者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但都没有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径流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为探明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量演变趋势,我们对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岷沱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宜宾至宜昌区间、乌江流域及整个长江上游全区1956-2014年长达59年的降水、径流等水资源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为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为整个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冶区、直辖市,于崇明岛注入东海。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流域面积100×104km2,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km,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km。

长江上游流域气候分属青藏高寒和西南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降水,除高山和青藏高原部分多降雪,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250 mm~1400mm;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地表径流约占年径流量的75%~80%,地下径流约占20%~25%,还有少量冰雪融水补给;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80%左右,枯季仅占20%左右;长江干流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近50年十好桥水文站径流变化特性分析

近50年十好桥水文站径流变化特性分析

近50年十好桥水文站径流变化特性分析作者:周栋罗黄来张凡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2年第05期摘要:选用十好桥水文站1970—2020年径流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有序聚类法、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十好桥水文站近50年径流变化特性。

结果表明:十好桥水文站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年径流量倾向率为0.288×108m3/(10a)。

十好桥水文站年径流量在1986年左右出现了突变,突变不明显,突变原因是上游修建了景观拦河闸,引起径流特性的变化。

关键词:径流变化;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Yamamoto;有序聚类法;Mann-Kendall;咸宁十好桥中图法分类号:TV121.4 文献标志码:A1 概述金水河属长江中游干流右岸支流,发源于咸宁市通山县黄沙铺镇,入河口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

金水河干流以斧头湖为界,斧头湖以上段称为淦河,斧头湖以下段称为金水河。

十好桥水文站位于淦河中游,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由于淦河流域气候条件的变化、涉河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淦河的径流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必要选取典型水文站点对淦河进行一次系统的径流特性分析。

本文选用十好桥水文站1970—2020年的径流资料,分析淦河的径流变化趋势性及突变性,为淦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防洪抗旱、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1]。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2.1 研究方法十好桥水文站径流的趋势性分析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滑动平均法,突变性分析采用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有序聚类法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

各种方法主要原理如下。

2.1.1 线性倾向估计法线性倾向估计是通过建立径流量与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判断径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2-3]。

当方程的斜率为正则表示两变量之间呈正比例的关系,斜率为负值则表示两变量之间呈反比例关系。

长江三口的分流变化及原因分析

长江三口的分流变化及原因分析

长江三口的分流变化及原因分析宋平;黎昔春【摘要】文章以统计分析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长江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的通流时间、通流水位和流量、年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变化的原因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期刊名称】《湖南水利水电》【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长江;洞庭湖;三口;分流【作者】宋平;黎昔春【作者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410007;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410007【正文语种】中文1 概述长江自出三峡以后,进入中下游平原区。

枝城以下沿江两岸均筑有堤防,并与众多的大小湖泊相连。

自枝城至城陵矶河段为著名的荆江,两岸平原广阔,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河段,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玄(已堵塞)四口分流进入洞庭湖,由洞庭湖汇集四水调蓄后,在城陵矶注入长江,江湖关系最为复杂。

由于江湖关系演变、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运用等原因,由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和洞庭湖的水资源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三口分流变化的规律和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三口分流的变化2.1 历年分流变化统计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相应5个水文站1956~2007年流量资料,三口年均径流量分别为404.6亿m3、155.2亿m3和305.4亿m3,同期枝城年均径流量为4 412亿m3,三口多年平均分流比为9.2%、3.5%和6.9%,总分流比为19.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兴建等人类活动对三口分流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按下荆江裁弯前(1956~1966 年)、裁弯期(1967~1972年)、裁弯后(1973~1980年)、葛洲坝裁流至三峡工程蓄水前(1981~2002年)和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3~2007年)5个时段统计分析三口分流变化,除新江口站变化较小外,其它各站径流量沿时程减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单选题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1~2题。

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B.分布在湿润区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 D.经多次堆积形成2.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解析:第1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经多次堆积形成。

第2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受山间河流水量影响大,流量不稳定,落差较小,河道较浅,可能有结冰期。

答案:1.D 2.C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3~5题。

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5.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解析:第3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

第4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

第5题,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答案:3.B 4.C 5.A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6~8题。

6.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口地区100多年来(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的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堆积速率8.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A.河流输沙量增大 B.湖泊面积减小C.植被覆盖率提高 D.降水强度变大6.A 7.D 8.C [解析] 第6题,①处1880年露出水面,而在1945年则在水面上消失,说明该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

长江大通站径流量的丰平枯水年划分探讨

长江大通站径流量的丰平枯水年划分探讨

20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年
序列号;③按照表 1的丰平枯水年的频率划分标准,
确定经验频率满足特丰水年、偏丰水年、平水年、偏枯
水年、特枯水年的频率范围所对应的径流量,即确定
丰平枯水年的径流量划分标准。
表 1 丰平枯水年的频率划分标准[15] Table1 Classificationstandardofhigh/medium/low flow
长江大通站径流量的丰平枯水年划分探讨
徐宇程1,朱首贤1,张文静2,周 林2
(1.河海大学 海洋学院,南京 210098;2.解放军理工大学 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
摘 要:河流和河口水文研究一般都采用年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根据长江口枯季盐水入侵研究对径流量 划分的需要,探讨了以大通站的年平均、洪季平均、枯季平均、枯季月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类型的差异。结 果表明:洪季平均和年平均径流量划分的丰平枯水年类型吻合度达 74%,但是枯季平均和年平均径流量划分的丰 平枯水年类型吻合度仅 38%,枯季各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划分的丰平枯水年类型吻合度平均为 33%。对于长江 口的各种研究来说,采用多种径流量指标划分丰平枯水等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径流量;长江;大通站;丰平枯水类型;划分指标 中图分类号:P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485(2018)06-0019-05
表5枯季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的不吻合次数table5numberofmisfitsbetweenclassificationresultaccordingtodryseasonmonthlyaveragerunoffandthataccordingtoannualaveragerunoff丰平枯水年类型按年平均径流量的划分次数枯季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的不吻合次数1月份2月份3月份4月份11月份12月份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特枯水年7546151304151枯水年1511114211412161100平水年20100140110140120180丰水年1711212292120101130特丰水年7415040602152合计66418515407471344513表6枯季月平均与枯季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的不吻合次数table6numberofmisfitsbetweenclassificationresultaccordingtodryseasonmonthlyaveragerunoffandthataccordingtodryseasonaveragerunoff丰平枯水年类型按枯季平均径流量的划分次数枯季月平均与枯季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的不吻合次数1月份2月份3月份4月份11月份12月份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不一致严重不一致特枯水年9714142306061枯水年1512190907080120平水年181009010010090110丰水年15929060110101120特丰水年9506060802151合计66414371352390352462由表5可见枯季6个月中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划分丰平枯水年不一致的次数在3451之间占全部年份的5277平均为67两者的吻合度为33

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川径流演变与响应

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川径流演变与响应

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川径流演变与响应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刘艳丽;鲍振鑫【摘要】气候变化是区域水文变化最直接和重要的驱动因素。

采用Mann-Kendall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近60 a来气温、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探讨了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近60 a来,黄河流域气温显著性升高;降水量总体减少,但呈非显著性变化趋势;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实测径流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

黄河干支流4个重点水文站的实测径流与响应区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年代的降水-径流关系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21世纪以来,相同降水下的产流量明显偏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文情势的显著影响。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6页(P1-5)【关键词】黄河;气温;降水;径流;演变趋势;响应关系【作者】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刘艳丽;鲍振鑫【作者单位】[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过程的扰动影响越来越显著。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 结冰期.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外流河水交特征原因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由降水决定的。

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秒,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长短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

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

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

反之,含沙量小。

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

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水文状况答题如下:1:汛期变化---落实在气候里的降水;2:含沙量多少----沿途植被状况3:有无封冻期---落实在气候的气温;4:有无凌汛---落实在气温与河流流向上水力资源答题:1落差问题----落实在地形上;2水量问题----落实是降水多少上航运问题:1水流要稳----地形;2水量要大---降水;3水位变化要小---雨季长短问题筑港问题:侵岸堆岸问题---地转偏向力;深度问题----等深线的密集程度长江中游水系系指长江宜昌至湖口间的河湖水系,包括长江中游干流、洞庭湖、汉江、鄱阳湖水系和其他分布两岸的湖群以及直接汇入长江的一些支流。

区间流域面积约68万km2。

下荆江裁弯后干流河段长955km。

流域内除各支流上游为山丘区外,平原区面积占较大比重,因此是防洪重点地区。

每年春季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向北输送,区域南部4月甚至更早就开始进入汛期;6~7月梅雨雨区广阔,雨量集中;7~8月上游洪水频发,中游干流汇集上游及中游各支流来水,常在这一时期出现年最高水位,成为长江中游干流的主汛期;10月以后,汛期基本结束。

长江中游的年径流和洪水径流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其余主要来自洞庭湖、汉江、鄱阳湖三大支流水系。

1966—2015_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 

1966—2015_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 

第34卷第3期2023年5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3May 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3.0031966 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杨肖丽1,2,崔周宇1,2,任立良1,2,吴㊀凡1,2,袁山水1,3,江善虎1,2,刘㊀懿1,2(1.河海大学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㊀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㊀210098;3.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㊀210098)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长江流域干旱情势日益严重且复杂多变,严重威胁着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需探究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的作用机制,量化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事件发生频次㊁破坏深度以及恢复速度的影响㊂本研究运用可细化人类活动影响的PCR-GLOBWB 2.0模型,耦合标准化径流指数(I SR )和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RRV)框架,构建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评估指标(I SRI-RRV ),揭示长江流域1966 2015年水文干旱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定量评估水库调度和人类取用水等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极端水文干旱事件发生频率㊁持续时间和破坏深度的影响程度㊂结果表明:PCR-GLOBWB 2.0模型和I SRI-RRV 可准确表征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情势,量化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时空演变特征的影响;1966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整体呈现恶化的趋势,但人类活动减少了1992年以来长江流域水文干旱面积占比;2006 2015年人类活动情景下长江流域的I SRI-RRV 明显高于自然情景,以水库调节为主的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整体I SRI-RRV 的提高贡献率较大㊂关键词:水文干旱;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框架;PCR-GLOBWB 2.0模型;人类活动;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P33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3-0349-11收稿日期:2022-11-28;网络出版日期:2023-05-23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2/detail /32.1309.P.20230523.0848.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2243203;52079036)作者简介:杨肖丽(1976 ),女,河北邯郸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㊂E-mail:yangxl@ 通信作者:任立良,RLL@ 干旱作为最复杂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统计全球不同地区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亿~80亿美元[1]㊂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大的流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发生干旱的频率㊁范围和强度均呈增加的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对流域水资源㊁粮食和生态安全带来了极大风险[2-3]㊂如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耕地受旱面积达4.42万km 2,约500万人用水困难[4]㊂随着城镇化㊁工业化的发展,流域取用水量的增加,水文干旱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大[2-3,5-9]㊂因此,厘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状态的影响,对于制定缓解极端干旱的措施及管理计划,实现长江大保护战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㊂表征干旱事件特征常用的干旱事件发生频次㊁历时和强度,无法反映干旱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期间流域健康状态的变化,因此,无法确定干旱事件对流域的持续影响和干旱应对能力㊂Hashimoto 等[10]开发的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RRV)框架可以表征系统发生故障的频率(可靠性,Rel)㊁系统发生故障后恢复到令人满意状态的速度(回弹性,Res)和 不满意状态 对系统造成破坏的严重程度(脆弱性,Vul)[11],对量化风险指标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干旱事件影响的流域干旱状态评估提供了工具[12]㊂近年来,Zeng 等[11]㊁Hazbavi 等[13]将RRV 框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㊁标准化蒸散发指数(SPEI)相结合,定量评估了不同地区的流域气象干旱的状态㊂RRV 框架通过流域应对干旱的可靠性,经历干旱事件后的恢复能力以及应对干旱的脆弱性[14],定量评估流域干旱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流域或区域对干旱的350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响应,弥补了传统干旱指数的不足㊂但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降水短缺的气象干旱[11,13,15]或以土壤水短缺表征的农业干旱[16],对以径流短缺为表现形式的水文干旱缺乏关注㊂能充分考虑人类用水与其他水文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PCR-GLOBWB(PCRaster Global Water Balance)2.0模型,通过水库调节㊁灌溉和用水模块模拟人类活动对产汇流的影响,可以量化人类活动对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17-19]㊂鉴于此,本研究耦合PCR-GLOBWB2.0模型㊁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框架,构建长江流域水文干旱评估指标,综合考量水文干旱的频率㊁严重性和历时,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时空特征变化及影响机制,探究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时空特征及归因,以期为长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的应对和水资源规划配置提供科学参考㊂1㊀研究区与研究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长江流域位于24ʎ30ᶄN 30ʎ45ᶄN㊁90ʎ33ᶄE 122ʎ25ᶄE,总面积约180万km2,横跨中国西部㊁中部和东部三大经济区,流经19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㊂该流域处于亚洲季风气候区,水资源量较为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900亿m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100mm㊂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衡,60%集中在夏季,从西部的约500mm到东部约2500mm㊂截至2020年,流域内有大㊁中型水库1700多座,其中2003年建成的三峡水库累计拦洪总量超过1800亿m3,补水总量为2894亿m3㊂基于长江流域1ʒ25万二级子流域分级数据集(http:ʊ),本研究将长江流域细分为长江干流流域㊁金沙江流域㊁岷江流域㊁乌江流域㊁嘉陵江流域㊁洞庭湖流域㊁汉江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8个子流域(图1)㊂图1㊀长江流域气象站㊁水文站和二级子流域分布Fig.1Map of meteorologic stations,hydrologic stations and sub-basi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1.2㊀数据与方法1.2.1㊀数据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包括1966 2015年日降水和气温数据(https:ʊ/),长江流域9个水文站2006 2015年逐日径流量数据,长江流域2006 2015年年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㊁工业用水㊁牲畜用水和灌溉用水)和年末水库蓄水量统计数据(2006 201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㊂PCR-GLOB-WB2.0模型的参数主要包括气象驱动参数㊁土地覆盖参数㊁土壤参数㊁每层土壤的根系分数㊁地形参数㊁Arno方案(土壤水容量分布)指数㊁物候相关的参数㊁栅格土壤最大(最小)蓄水量㊁地下水参数和人类水管理参数[20](如非灌溉用水需求,自然水体和非自然水体)㊂㊀第3期杨肖丽,等:1966 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351㊀1.2.2㊀PCR-GLOBWB 2.0模型模型的空间分辨率为10km ˑ10km,能充分考虑人类用水与其他水文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水库调节㊁灌溉和用水模块模拟人类活动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20-21],极大地提高了季节性㊁极端性和正常状态下的流量特性的捕捉能力,且能够再现大多数河流总蓄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季节性特征㊂1.2.3㊀标准化径流指数采用标准化径流指数(I SR ),假设一定时间内径流量符合某一概率分布,通过对径流进行正态标准化[22],评估流域水文干旱[23]㊂基于I SR 的水文干旱[24]可以分为轻旱(-0.5~>-1)㊁中旱(-1~>-1.5)㊁重旱(-1.5~>-2)和特旱(ɤ-2)等5个级别㊂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区干旱程度达到中旱及以上(I SR ɤ-1)的水文干旱事件㊂1.2.4㊀I SRI-RRV 评估指标基于模型模拟的I SR 和能够衡量流域系统性能的可靠性(I Rel )㊁弹性(I Res )和脆弱性(I Vul )的RRV 框架,本研究构建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评估指标,综合评价水文干旱事件发生频次㊁破坏深度以及恢复速度,定量描述流域一定时间段内水文干旱的状态[25]㊂其中,RRV 框架的计算过程如下[26]:I Rel=1N ðN t =1Z t (1)I Res =ðN t =1W t /ðN t =1Z t (2)I Vul=1N ðT t =1L obs (t )-L std L std (t )ˑH (L obs (t )-L std )[](3)式中:N 为分析的总时段数;t 为当前时段;Z t 为当前时段的状态,若当前时段处于满意状态,则Z t =1,否则Z t =0;W t 记录总时段内处于满意状态遭到破坏的次数,若Z t =1且Z t +1=0,代表1次连续破坏的开始,则W t =0,否则W t =1;L obs (t )为第t 个时段的I SR ,L std 为相应的I SR 阈值㊂H (x )为Heaviside 函数,x <0,H (x )=0;x ȡ0,H (x )=1,确保对脆弱性的计算仅限于不满意状态㊂几何平均数对个体变量的变化更敏感,可选择其计算I SRI-RRV 值[27]:I SRI-RRV =3I Rel ˑI Res ˑI Vul (4)式中:I SRI-RRV 为水文干旱评估指数,该指数越高,表明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健康度越好,即满意度越高[28],I SRI-RRV =1则表明某个时段该地区水文干旱状态处于 好 的状态㊂2㊀结果与讨论2.1㊀模型精度评估本研究采用百分比偏差(B P )和均方根误差(E RMS )验证PCR-GLOBWB 2.0模型对人类取用水和水库蓄水量的模拟精度,采用纳什效率系数(E NS )和皮尔逊相关系数(R )验证人类活动情景下径流过程的模拟精度[29-30]㊂长江流域2006 2015年生活用水㊁工业用水㊁灌溉用水和水库蓄水量模拟值与长江水资源公报统计值对比结果表明,B P 均小于10%,工业用水模拟的E RMS 稍差㊂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模拟精度最好,B P 分别为-0.71%和-0.42%,E RMS 分别为15.97亿m 3/a 和26.98亿m 3/a;工业用水的B P 为-9.58%,E RMS 为99.34亿m 3㊂2006 2015年年末水库蓄水量模拟值与统计值的B P 为6.9%,E RMS 为264.39亿m 3/a㊂9个水文站2006 2015年的观测值与人类活动情景下模型模拟值的E NS 和R (表1)表明,PCR-GLOBWB 2.0模型模拟的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的结果较好,E NS 均达到0.6以上,九江站㊁螺山站和大通站E NS 均大于0.8,R 均大于0.9,其结果可用于进一步分析长江流域水文干旱过程㊂352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表1㊀2006—2015年PCR-GLOBWB 2.0模型径流模拟精度Table 1Validation results of the PCR-GLOBWB 2.0model simulation for month discharge from 2006to 2015站点经度纬度E NS R 寸滩106.60ʎE 29.62ʎN 0.620.93万县108.42ʎE 30.75ʎN 0.720.91朱沱105.85ʎE 29.02ʎN 0.740.90宜昌111.28ʎE 30.70ʎN 0.660.85高场104.42ʎE 28.80ʎN 0.710.95九江116.05ʎE 29.73ʎN 0.820.95汉口114.28ʎE 30.58ʎN 0.790.94螺山113.37ʎE 29.67ʎN 0.850.94大通117.62ʎE 30.77ʎN 0.830.962.2㊀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空特征图2㊀长江流域及各二级子流域水文干旱面积占比Fig.2Proportion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966 2015年长江及各二级子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每年干旱程度达到中旱及以上(I SR ɤ-1)水文干旱的面积在流域总面积中的占比对比图(图2)显示,长江流域历史时期极端干旱主要发生在1972年㊁1978年㊁1986年㊁2006年和2011年,这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和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㊀第3期杨肖丽,等:1966 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353㊀公报记录的长江流域历史旱情记录较为一致(表2),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I SR能很好地识别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㊂表2㊀长江流域历史大旱实际文字资料记录与I SR识别水文干旱对照Table2Comparison of hydrological droughts betwee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 SR calculateddrough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资料记载来源资料记载干旱年份资料记载干旱本文识别干旱范围‘中国气象灾害大典“1972年全国特大旱灾汉江流域㊁嘉陵江流域㊁金沙江流域㊁岷江流域1978年全国特大旱灾及高温洞庭湖流域㊁长江干流流域㊁嘉陵江流域㊁金沙江流域㊁鄱阳湖流域1986年长江中游地区旱灾及高温㊁江南旱灾洞庭湖流域㊁嘉陵江流域㊁岷江流域㊁鄱阳湖流域㊁乌江流域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6年长江流域特大旱灾长江干流流域㊁金沙江流域㊁岷江流域㊁乌江流域2011年长江中下游和西南五省严重旱灾洞庭湖流域㊁长江干流流域㊁嘉陵江流域㊁金沙江流域㊁鄱阳湖流域㊁乌江流域㊀㊀1992年前自然情景下长江流域中度以上干旱发生面积小于人类活动情景,而1992年后则高于人类活动情景(图2)㊂二级子流域都呈现类似的规律,但在突变时间上略有差异,鄱阳湖流域最早(1973年),金沙江流域最迟(2000年)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流域㊁长江干流流域和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流域受旱面积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二级子流域㊂这可能与各个子流域人类开发利用的开始时间和强度有关㊂长江流域年代际水文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㊁平均历时和强度时空差异性显著(图3)㊂2种情景下整个流域的水文干旱频率较低,历时多小于6个月,且以轻中度干旱为主㊂高频率的水文干旱主要发生在2006 2015年长江干流流域的上游及乌江流域,平均历时大于2个月,且多为平均干旱强度大于1的特旱㊂2.3㊀长江流域干旱状态时空演变特征I SRI-RRV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时空分布图(图4)表明,长江流域和二级子流域的干旱状态的时空差异性显著㊂2006 2015年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长江流域的I SRI-RRV比1966 1975年分别提升了4.91%和6.54%,但同期自然情景下部分二级子流域的I SRI-RRV均值均呈下降趋势,如汉江流域下降了3.28%,嘉陵江流域下降了0.04%,乌江流域下降了11.98%㊂人类活动改善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状态,扭转了自然状态下长江流域干旱状态的恶化趋势㊂1966 1975年,长江流域人类活动情景下的I SRI-RRV均值较自然情景低0.73%,仅有洞庭湖流域和长江干流流域人类活动情景下的I SRI-RRV均值高于自然情景,但相差较小(0.33%和0.36%);2006 2015年,人类活动情景下的I SRI-RRV均值比自然情景高1.68%,8个二级子流域中,仅有嘉陵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加深了水文干旱状态的恶化,但是相较于1966 1975年,I SRI-RRV均值的恶化幅度由2.11%缩小至0.05%㊂图5对比了8个子流域2种情景下I Rel㊁I Res和I Vul均值㊂人类活动和自然情景下(图5中分别用N㊁H表示)可靠性指标在1966 1975年约为0.85和0.86,至2006 2015年分别提升了3.43%和1.99%,人类活动提升了可靠性的改善趋势㊂自然情景下各子流域的可靠性㊁回弹性和脆弱性变化趋势差异显著,汉江流域可靠性和回弹性指标均值分别下降了3.01%和6.64%,乌江流域可靠性㊁回弹性和脆弱性指标的均值依次下降了7.83%㊁23.45%和1.92%,其余的子流域则普遍呈上升趋势㊂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的回弹性影响最为显著,2006 2015年人类活动情景下的回弹性均值比1966 1975年提高了近15.86%,而自然情景仅提升了9.20%㊂2种情景下水文干旱的脆弱性指标变化最小,分别提升了0.75%和0.64%㊂35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图3㊀1966 2015年长江流域的8个二级子流域水文干旱历时㊁频率与烈度特征箱线图Fig.3Frequency,duration and intensity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eight sub-basin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rom1966to20152.4㊀干旱状态与人类活动相关性评价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水库调度和取用水等影响河道径流,进而影响水文干旱的状态㊂据长江水资源公报统计,2006 2015年期间,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为9425.3亿m3,总耗水量由820.2亿m3增长至848.5亿m3,水库蓄水量由923.8亿m3增至1988.7亿m3㊂因此,本研究采用2种情景下I SRI-RRV的差值及其与水库蓄水量的相关分析,来计算人类活动(水库调节和人类取用水)对长江流域I SRI-RRV即水文干旱状态的影响程度(图6)㊂㊀第3期杨肖丽,等:1966 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355㊀图4㊀自然情景与人类活动情景下I SRI-RRV年代对比Fig.4Chronological comparison of I SRI-RRV under the natural and human scenarios㊀㊀2006 2015年长江流域整体的I SRI-RRV均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自然和人类活动情景下年尺度I SRI-RRV均值分别提升了27.15%和18.09%㊂流域年末水库蓄水量与2种情景I SRI-RRV均值差的相关系数R=-0.90,蓄水量与干旱状态呈显著的负相关㊂2种情景下I SRI-RRV均值差较大的年份的年末水库蓄水量也偏少,水文干旱也较为严重,表明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状态受到水库调蓄的影响㊂三峡水库2003年6月开始蓄水,2006年10月蓄水156m,将1996 2015年三峡水库下游的宜昌站的径流过程划分时段Ⅰ(1996年1月至2003年6月)和时段Ⅱ(2006年1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对比(图7)㊂时段Ⅰ人类活动对宜昌径流的影响较小,人类活动对月径流的改变率为-0.81%~1.37%;时段Ⅱ内人类活动削减洪峰和补充枯水期径流的能力提升显著,水库调节于4 7月削减径流,使得6月削减径流幅度最大,年均约2.31%,于10 2月补充径流,12月补充径流的幅度最大,年均约4.19%㊂Chai等[31]发现在三峡水库2003年建成后出现了 旱季流量偏大,汛期流量偏小 的现象,2011年三峡水库缓解水文干旱的能力明显高于2006年㊂据统计,2006年和2011年大旱中,三峡水库分别向下游补水约35.8亿m3和215亿m3,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旱情[32],表明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调度)对水文干旱状态有着显著的影响㊂35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图5㊀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长江流域I Rel㊁I Res和I Vul均值热点图Fig.5Heat map of average I Rel,I Res and I Vul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under natural and human scenarios图6㊀长江流域2006 2015年大型水库蓄水量与平均I SRI-RRV指数变化Fig.6Changes of water storage and I SRI-RRV of large reservoi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rom2006to2015㊀第3期杨肖丽,等:1966 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357㊀图7㊀1996 2015年宜昌站自然情景与人类活动情景下月平均径流对比Fig.7Comparison of monthly discharge under two scenarios at Yichang station from1996to20153㊀结㊀㊀论本研究耦合考虑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影响的PCR-GLOBWB2.0模型和水文干旱评估指数,定量评估了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水库调节和人类取用水等活动对长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发生频次㊁破坏深度以及恢复速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人类活动影响了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1966 1985年人类活动情景下水文干旱事件的面积占比高于自然情景,1985 2015年人类活动减少了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的面积占比㊂(2)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状态在自然情景下呈现恶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小幅改善了干旱状态,大幅提升了从不满意状态恢复的速率(回弹性)和减缓处于满意状态概率(可靠性)的下降趋势㊂(3)2006 2015年,人类活动情景下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状态明显高于自然情景,水库调度是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状态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参考文献:[1]周帅,王义民,畅建霞,等.黄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的空间格局研究[J].水利学报,2019,50(10):1231-1241. (ZHOU S,WANG Y M,CHANG J X,et al.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drought patter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9,50(10):1231-1241.(in Chinese))[2]任立良,沈鸿仁,袁飞,等.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文干旱演变特征剖析[J].水科学进展,2016,27(4):492-500. (REN L L,SHEN H R,YUAN F,et al.Hydrological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eihe catchment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6,27(4):492-500.(in Chinese))[3]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7,18(2):230-234.(ZHANG J Y,ZHANG S L,WANG J X,et al.Study on runoff trends of the six larger basins in China over the past50 year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7,18(2):230-234.(in Chinese))[4]夏军,陈进,佘敦先.2022年长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及其影响与对策[J].水利学报,2022,53(10):1143-1153.(XIA J,CHEN J,SHE D X.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xtreme drough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2022[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22,53(10):1143-1153.(in Chinese))35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5]ZHANG D,ZHANG Q,WERNER A D,et al.GRACE-based hydrological drought evalu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2016,17(3):811-828.[6]HONG X J,GUO S L,ZHOU Y L,et al.Uncertainties in assessing hydrological drought using streamflow drought index for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J].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2015,29(4):1235-1247. [7]SUN F Y,MEJIA A,ZENG P,et al.Projecting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s fo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96:134076.[8]JIAO D L,WANG D J,LV H Y.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hydrological drought patter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J].Natural Hazards,2020,104(1):1111-1124.[9]HUANG S,ZHANG X,CHEN N,et al.Drought propagation modification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Hydrology,2021,603:127138.[10]HASHIMOTO T,STEDINGER J R,LOUCKS D P.Reliability,resiliency,and vulnerability criteria for water resource systemperformance evaluatio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2,18(1):14-20.[11]ZENG P,SUN F Y,LIU Y Y,et al.Future river basin health assessment through 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thresholdsof multiple dryness condition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41:140395.[12]MAITY R,SHARMA A,NAGESH KUMAR D,et al.Characterizing drought using the 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 concept[J].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2013,18(7):859-869.[13]HAZBAVI Z,SADEGHI S H R.Watershed health characterization using 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 conceptual frameworkbased on hydrological responses[J].Land Degradation&Development,2017,28(5):1528-1537.[14]MAIER H R,LENCE B J,TOLSON B A,et al.First-order reliability method for estimating reliability,vulnerability,and resil-ience[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1,37(3):779-790.[15]FOOLADI M,GOLMOHAMMADI M H,SAFAVI H R,et al.Appl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for assessing watershedhealth using fuzzy-based reliability,resilience,and vulner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 66:102616.[16]MAHMOUDI P,MAITY R,AMIR JAHANSHAHI S M,et al.Changing spectral patterns of long-term drought propensity in Iranthrough 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based drought management inde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22,42(8):4147-4163.[17]YANG X L,ZHANG M R,HE X G,et al.Contrasting influence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hydrological drought regimes over Chinabased on 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20,56(6):e2019WR025843.[18]van BEEK L P H,WADA Y,BIERKENS M F P.Global monthly water stress:1:water balance and water availability[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1,47(7):W07517.[19]HOCH J M,HAAG A V,VAN DAM A,et al.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ydrodynamics on large-scale flood wave propagation:acase study for the Amazon Basin[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7,21(1):117-132.[20]SUTANUDJAJA E H,van BEEK R,WANDERS N,et al.PCR-GLOBWB2:a5arcmin global 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model[J].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2018,11(6):2429-2453.[21]WADA Y,van BEEK L P H,BIERKENS M F P.Modelling global water stress of the recent past: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trends in water demand and climate variability[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1,15(12):3785-3808. [22]SHUKLA S,WOOD A e of a 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 for characterizing hydrologic drought[J].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2008,35(2):L02405.[23]邵进,李毅,宋松柏.标准化径流指数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14,23(6):79-87.(SHAO J,LI Y,SONG S B.New computing method for 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14,23(6):79-87.(in Chinese))[24]李敏,李建柱,冯平,等.变化环境下时变标准化径流指数的构建与应用[J].水利学报,2018,49(11):1386-1395.(LI M,LI J Z,FENG P,et al.Construction of time-dependent drought index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8,49(11):1386-1395.(in Chinese))[25]孙鹏,孙玉燕,姚蕊,等.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的水文干旱特征分析:以塔里木河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2):261-268.(SUN P,SUN Y Y,YAO R,et al.Analysis on hydrological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based㊀第3期杨肖丽,等:1966 2015年长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归因359㊀on 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a case study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8,54(2):261-268.(in Chinese))[26]SUNG J H,CHUNG E S,SHAHID S.Reliability-resiliency-vulnerability approach for drought analysis in South Korea using28GCMs[J].Sustainability,2018,10(9):3043.[27]徐博,张弛,蒋云钟,等.供水系统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与多元要素的响应关系研究[J].水利学报,2020,51(12):1502-1513.(XU B,ZHANG C,JIANG Y Z,et al.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 of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its response relationship to multiple factor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20,51(12):1502-1513.(in Chinese)) [28]CUDE C G.Oregon water quality index a tool for evaluating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1,37(1):125-137.[29]HAZBAVI Z,BAARTMAN J E M,NUNES J P,et al.Changeability of reliability,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indicators withrespect to drought pattern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8,87:196-208.[30]NASH J E,SUTCLIFFE J V.River flow forecasting through conceptual models part I:a discussion of principles[J].Journal ofHydrology,1970,10(3):282-290.[31]CHAI Y F,LI Y T,YANG Y P,et al.Influence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reservoir operation on streamflow in the Yangtze River[J].Scientific Reports,2019,9:5060.[32]YU M X,LIU X L,LI Q F.Impact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n its immediate downstream hydrological drought regime dur-ing1950 2016[J].Natural Hazards,2019,96(1):413-430.Patterns and attributions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Yangtze Riverbasin from1966to2015∗YANG Xiaoli1,2,CUI Zhouyu1,2,REN Liliang1,2,WU Fan1,2,YUAN Shanshui1,3,JIANG Shanhu1,2,LIU Yi1,2(1.The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Disaster Preven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2.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3.Yangtze Institute for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Nanjing210098,China)Abstract:As one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extreme drought becomes more frequen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human activities altered the hydrological droughts patter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rom1966to2015by using the I SRI-RRV.I SRI-RRV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CR-GLOBWB2.0model sim-ulated I SR and 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RRV).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simulated I SR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hydrological drought situ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From1966to2015,the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can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the hydrological drought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fter1992.The I SRI-RRV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under the human activity scenario from2006to2015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natural scenario.The human wa-ter intake activities dominated by reservoir regulation hav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increase of I SRI-RRV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Key words:hydrological drought;reliability-resilience-vulnerability framework;PCR-GLOBWB2.0model;hu-man activity;the Yangtze River basin∗The study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U2243203;No.5207903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和长江流域极端径流影响的预估研究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和长江流域极端径流影响的预估研究
C AR全球环 流模式 F v GC M 结果驱 动高分辨 率区域气 候模式 R e g C M3( 2 0 k m) ,进 行 1 9 6 1 ~1 9 9 0年 当代气候模 拟 ( 控制 试验 )和 2 0 7 1 ~2 1 0 0年 I P C CA 2排放情 景下未来气 候情景模 拟 ( A2 情 景 模拟试 验) 。将 R e g C M3同高分辨 率大 尺度汇 流模型 L R M ( 分辨 率 0 . 2 5 。 ×0 . 2 5 。 )连接 ,分析水文 极端事件 在 A2情景 下相对于 当代气候 的变化 , 预 估未来气 候变化对 我 国黄河 和长江流 域水文极 端事件 的影响 。 结 果表 明: ( 1 )未 来黄河流 域径流年 变率增大 ,月变率减 小, 日变率在 头道拐站 以上流域减 小 ,以下流 域增大 。未来 兰 州 以上 半湿润地 区 ,流 域东 南部湿润 区 出现径 流量峰 值 的可 能性增大 ,而流 域西北 部干旱 半干旱 区出现径 流 量百分位 极值 的可 能性减 小 。未来黄 河流域 中游地 区发生流域洪 水 的风 险在夏季 月份减少 ,其余 月份 均增大 。 ( 2 )未 来长江干 流径流年 际变率增 大 ,上 中游地 区径流 日和月变率 减小 ,下游地 区略有增 大 ;未来汉江 流域 径流量 的年 、月和 日变率均 增大 。未 来长江 干流发 生流域洪 水 的风 险在夏 季 明显 降低 ,而 汉江流域 各 月发生
流 域 洪 水 的可 能 性 均 增 大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 径 流 黄河流域 长 江 流 域
文章编号 1 0 0 6 - 9 8 9 5 ( 2 0 1 3 ) 0 3 - 0 6 3 4 - 1 1 d o i : 1 0 . 3 8 7 8 8 . i s s n . 1 0 0 6 - 9 8 9 5 . 2 0 1 2 . 1 2 0 2 3

微专题——输沙量与含沙量

微专题——输沙量与含沙量

微专题——输沙量与含沙量输沙量与含沙量⼀、输沙量河流输沙量是指⼀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断⾯的泥沙的重量,单位为t或万t。

简⾔之,输沙量就是输送沙⼦的量。

河流输沙量的⼤⼩,与含沙量⼤⼩有关,还与河流⽔量的丰枯有关。

⼀年中最⼤输沙量在汛期,最⼩输沙量在枯⽔期,年际输沙量也不⼀样,变化较年径流更为剧烈。

在⼀次洪⽔过程中,最⼤输沙量与最⼤洪⽔量出现时间⼤体⼀致。

就⼀条河流⽽⾔,⼭区河段输沙能⼒强,河道以冲刷为主,输沙量沿程增加;平原河段河道以淤积为主,输沙量沿程减少。

⼆、含沙量⽽含沙量则指单位体积浑⽔中所含泥沙的数量,计量单位为千克/⽴⽅⽶。

河流含沙量也随时间变化⽽不同:⼀年中最⼤含沙量在汛期,最⼩含沙量在枯⽔期。

含沙量⼤的河流输沙量不⼀定⼤,含沙量⼩的河流输沙量不⼀定⼩,因为这还要考虑到其⽔量多少的问题。

中国长江年平均含沙量仅0.54千克/⽴⽅⽶,⽽年输沙量⾼达4.78亿吨;辽河年平均含沙量为6.86千克/⽴⽅⽶,⽽年输沙量仅0.41亿吨。

同⼀条河中含沙量分布也不同:含沙量沿⽔深分布,⼀般在⽔⾯最⼩,河床底最⼤。

含沙量在河流断⾯上的分布随断⾯⽔流情况不同⽽异。

含沙量沿流程⽽变化,通常在⼭区河段含量⼤,平原河段含量⼩。

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植被覆盖差,⼟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就⼤;反之,含沙量就⼩。

⽽内流河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

除了植被情况外,地质构造,地层构成以及⼤型湖泊、沼泽的分布也都会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1)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差则含沙量⾼,反之则低。

(2)⼟质:⼟质疏松则含沙量⾼,反正则低。

(3)降⾬强度:降⾬强度⼤则含沙量⾼,反之则低。

(4)地势:地势落差⼤则含沙量⾼,地势平缓则含沙量低。

(5)地形:平原地区⼀般含沙量低,⼭地,丘陵区则相对⾼。

(6)河流含沙量⾼低的具体影响因素要结合河流的具体情况进⾏具体分析: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强列、岩⽯破碎等)、地层构成(黄⼟⾼原黄⼟易受侵蚀)、湖泊沼泽(河流流经这些地⽅泥沙易沉积,下游含沙量⼩)等。

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

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

第34卷第12期2012年12月2012,34(12):2306-2315Resources ScienceVol.34,No.12Dec.,2012收稿日期:2012-04-25;修订日期:2012-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编号:5093900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SKLEC201205);九江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编号:8869209)。

作者简介:赵军凯,男,河南新郑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E-mail :junkaizhao@ 通讯作者:李九发,E-mail :jfli@文章编号:1007-7588(2012)12-2306-10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赵军凯1,李九发2,戴志军2,王一斌2,张爱社1(1.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九江332000;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采用长江流域宜昌、寸滩和武隆站长系列水文资料,借助Mann-Kendall 统计分析、dbN 小波分析、径流集中度与集中期等方法对宜昌站几十年来径流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对宜昌径流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近60年来宜昌站径流汛期有显著减少趋势,枯季则有不明显增加趋势,年内分配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在2000年-2010年时段表现最明显;2000年后,宜昌站2月(径流量最小月)和10月(汛期末端)径流有突变现象,径流跳跃点(2006年)恰好与三峡水库二期蓄水时间一致。

径流变化的时空分析结果证实,三峡工程运行加剧了长江上游径流汛期减少与枯季增加的趋势,使年内分配差异减小。

枯季水库增泄发电使同期坝下游径流量增加,保证了中下游枯季基流量;汛末蓄水使同期坝下游长江径流量减少,可能使枯水年中下游提前进入枯水季节;这必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乃至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长江;宜昌水文站;三峡工程;径流量;洪枯季;统计分析方法1引言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以径流量大而著称于世。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河流的径流量是指单位时间里通过某过水断面即河流横断面水的体积,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的水源补给。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是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的,以积雪融雪和冰川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融雪融冰量受气温高低的影,故其径流量的变化是随气温的变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地下水稳定可靠,故河流径流量几乎无季节变化。

什么叫正常年径流量呢?河流受气象气候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各年的年径流量各不相同,其多年平均值随着年数不断增加而趋向于一个稳定数值,这个稳定数值就叫正常年径流。

一、河流1、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河流的上下游1看线条的粗细。

一般情况下河流愈下向游汇集的水量越多河道越宽阔线条粗。

2看入海口位置。

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海洋入海口即下游的终点。

3借地势高低。

水往低处流下游地势一定会低亍上游内流河的流向判断尤其如此。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水源补给直接相关。

雨水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径流量随降水量季节变化,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而变化,季节性积极雪融水易使温带和寒带河流形成春,冰川融水径流量随气温变化,以夏季为最大,湖泊水对河流起调节作用径流稳定,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形式不河流水成互补关系。

【说明】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补给形式。

具体看主流看一般时间。

3、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即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规律1降水量少的地区年际径流变化大于降水量多的地区,因为降水量大的地区水汽输送量大而且稳定。

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际径流变化大于以冰川积雪融水戒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3平原和盆地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值大于相领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因为高原高山地区多地形雨其变量小。

4流域面积小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于流域面积大的河流。

因为大河积水面积大且流经不同的自然区域,各支流径流变化情况不一致,丰水年枯水年可以相互调节。

我国华北及淮河流域年际变化最大,次为东北,再为长江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河流,西北内陆以冰雪融水为主,河流年际变化最小。

高中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常考知识点汇总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我国内、外流区域的界线——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线。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与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系形状等。

4.我国四类地区河流的判断:①春汛、夏汛→东北地区河流;②流量小、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长→南方地区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节变化大→华北地区河流。

5.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状况;④土壤质地等。

6.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及防治A、洪水的来源——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汉江。

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B、长江中下游洪灾严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这是因为:流域内气候湿润,雨季长,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使长江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二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较缓,水流不畅,排洪不畅;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此外,由于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还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

可见,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洪水灾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兴修水库,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分洪等);④长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⑤修建三峡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高三地理河流专题复习(教师版)

高三地理河流专题复习(教师版)

高三地理河流专题复习一、知识体系二、相关概念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流速、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航运等。

(一)径流量1.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取决于地形)、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取决于气候,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季节变化及汛期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补给类型,还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最高,故径流量最大),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东北地区的河流(春汛和夏汛),以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风活动),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我国无论是降水还是径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都是南方小,北方大;而西北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小,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变化小。

(二)流速: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

(三)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还受流速,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四)冰期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地区(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河流才会结冰。

(五)凌汛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有凌汛,而是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

(六)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且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七)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是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的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曹 丽娟 张冬 峰 张勇 董文 杰。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北京
2国家 气 候 中 心 , 京 北
10 8 001
10 8 00 1



3北京 帅 范 大 学 地表 过 程 与资 源 生态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 , 京 10 7 北 085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 ( g M3 ReC )和大尺度汇流模型 ( RM) 研 究土地利用/ L , 植被覆 盖变化对 长江流域气
Rvrbsnl] hn s o ra o mo p ei S i cs( hn s) 4( ) 2 —7 6 ie ai _ .C ieeJun l f J At s hr ce e i C iee ,3 4 :7 6 8 . c n n
土 地利 用 变化 对 长江 流域 气候 及 水 文 过 程 影 响 的 敏 感 性 研 究
Ru o fo e h n t e Ri e s n n f v r t e Ya g z v r Ba i
CAO ja HANG Do geg ,Z Li n ,Z u n fn HANG n n Yo g ,a dDONG ej 3 W n i e
科 候及水文过程的影响。ReC 嵌套于欧洲数值预报 中心 ( C g M3 E MWF )再分析资料 E 4 , RA 0 分别 进行 了中国区域
5年 ( 9 7 0 1 )时 间长 度的积分试验 。随后 , eC 18  ̄2 0 年 R g M3两个试 学 在 实际植被和理想植被分布情况 F两个各 1 验 的输 出径流结果分别用来驱动 L M,研究土地利用 R 植被覆盖 变化对长 江流域河川径流 的影 响 。研究结果 指 出,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流域降水 、 蒸散发 、 径流深及河川径流等水文气 候要 素的改变较大 ,对气温 的

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关系的影响的分析

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关系的影响的分析
境 的 改 变。
关键词 : 江干流; 流量; 沙量; 沙关 系 长 径 输 水
中图 分 类 号 :3 9 P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0 5 (0 80 —0 8 0 10 — 8 220 )2 0 3— 5
长江 作 为 我 国 的第 一 大 河 ,其 丰 富 的 水 资 源 和 水 能 资 源 。
由于 受 到人 类 活 动 和 气候 变 化 的 影 响 ,长江 的水 沙 特 性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发生 了变 化 。特 别 是水 库 大 坝 的修 建 势 必 会 对 现 有 的 水 沙 平衡 状 态 产 生 影 响 。 而 对河 道 形 态 , 域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构 带 从 流 来影响 , 已有 学者 在 这 些 方 面 做 了一 定 研 究I 1 域 输 沙 是 复 杂 1。 - .流 3
380 9
含 沙量 ( g m- k・ 3 )
18 . O
0.4 5
22 水 沙 年 际 变 化 -
宜 昌 站 年 径 流 量 变 化 相 对 于 输 沙 量 比较 平 稳 。 量 最 丰 的 水
宜 昌
汉 口
河 段 最 上 端 , 干 流 流 量 的 总 控 制 站 , 制 的流 域 面 积 占 长 江 为 控
总流 域 面 积 的 9 %。 5
本 文 所 选 用 的 基 础 资 料 分 别 是 宜 昌 站 1 5 — 0 5年 . 90 20 汉
口站 1 5 — 0 4年 。 通 站 1 5 — 0 4年 的 日 流 量 和 日含 沙 94 20 大 93 20
马 颖 ,李琼 芳 ,王 鸿 杰 。 ,夏 自强 ,邹振 华
(. 1河海 大学 水 文 水资源和 水 利工程 科 学 国家 重 点实验 室 , 江苏 南京 2 o 9 ; 1o 8 2海 河下游 管理局 , 津 3 0 6 ;3河南 信 阳水 文水 资源勘 测 局 , 南 信 阳 4 4 0 ) . 天 001 . 河 600

中国地表径流及径流地带

中国地表径流及径流地带

中国地表径流及径流地带中国地表径流分布很不均匀,由于气候、地址、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中国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时程分布以及中国地表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这一部分我们将从中国的流域水系、年径流量、径流模数和年径流深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一)中国的流域与水系1、流域概况我国河流可划分为外流流域与内流流域两大部分。

外流流域包括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和新疆西北部一角,总面积达61,213百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63.8%。

内流流域处于欧亚大陆内流流域的东部,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蒙新干旱地区和青藏大高原内部,面积达34,787我国内、外流域的主要分界线,北起中、苏国界大兴安岭西麓,大致沿东北—西南向南下,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止于我国西端国境,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

分水线以东,除鄂尔多斯高原和松嫩平原有面积不大的内流区,其余均为外流区;以西除新疆西北角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为外流区,其余全属内流流域。

●外流域中的内流区a.鄂尔多斯高原之所以在这里出现内流区,是因为:首先,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日照强烈,蒸发量大(如图);其次,由于该地的构造基底属于鄂尔多斯盆地,所以本来径流量不大的河流最终汇入内陆湖盆;再者,由于该地区沿河农业的灌溉用水,更加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致使河流在中途断流,形成内流区。

b.松嫩平原北部该地区成为内流区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河道变迁。

早在几十万年前,松嫩平原就发展形成一个大型凹陷盆地,平原东、北、西面山地的各条河流相继延伸到平原内,后来,平原产生差异性沉降,河水漫溢消失在地势低洼的平原内。

因地下水排泄和循环慢,地表径流也缓慢,蒸发较弱,地表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平原内最终形成一大片封闭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区(如图),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扎龙湿地。

关于长江的资料简介

关于长江的资料简介

关于长江的资料简介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长江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长江简介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比黄河(5464㎞)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

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

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长江历史变迁古长江的形成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

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

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

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

同时,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长江的流向相反。

1959-2014年赣江径流量变化特征

1959-2014年赣江径流量变化特征

1959-2014年赣江径流量变化特征王莉莉【摘要】以赣江外洲站1959-2014年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采用一般统计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分析赣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赣江年径流变化趋势处于增加的状态,但趋势不显著;2)赣江年径流量存在着5-7 a、8-10 a、25-30 a等3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其中,28 a左右的周期变化震荡最强;3)秋季径流量变化最大,冬季次于秋季,夏季次于冬季,春季变化最小;春夏径流量处于减少状态,而秋冬季径流量处于增加状态,趋势变化均不显著;4)20世纪60、70年代降水-径流相关系数较高,降水与径流线性相关性很高.20世纪80、90年代,相关性依次下降,而21世纪初降水与径流线性相关性有所提高.【期刊名称】《江西科学》【年(卷),期】2017(035)001【总页数】6页(P113-118)【关键词】赣江;径流变化;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小波分析【作者】王莉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30022,南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3.1河川径流受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人类的共同作用,其演变过程必然存在确定性与随机性[1]。

河川径流特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影响社会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对其研究可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尤其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径流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2]。

赣江是长江的第七大支流,同时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纵贯江西南北,主河道长823 km,流域面积是82 809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0%。

其干流自南向北流经赣州、吉安、南昌等地,于南昌市八一桥下先后分成南支、中支、北支等多支流注入鄱阳湖。

赣江流域地处南岭以北、长江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小度写范文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模板

小度写范文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模板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第15卷增刊湖泊科学 V ol. 15, Suppl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沈浒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武汉 430010)提要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年、季降水量资料、1885-2001年梅雨量资料以及一百多年以来长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大通年径流量资料,对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气候转折以及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 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径流量有减少的趋势,大通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关键词降水径流年代际变化气候趋势长江流域分类号 P426.614+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水文气候变化是许多人非常关注的课题之一.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降水、径流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发生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长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 对科学地防汛决策、水利工程调度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重要意义.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据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5℃左右. 不过这个变暖在时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NOAA 环境实验室气候研究组使用了大约5千个测站的资料,提出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序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15a 降水偏少,以后虽有波动但无明显多雨期.1950年代到1960年代前半期,及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为多雨期. 从长期趋势看,近百年有变湿的倾向,但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 这似乎与全球变暖的结论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循环加强—降水量增加,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温与降水年[1]代际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1.2 中国的气候变化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北半球并不完全一致,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变暖是一致的. 但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降温则激烈的多.1950年代中期及1960年代末期寒冷的程度超过了20世纪初的水平.1980年代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近百年均值. 近百年直线增暖的趋势只有0.09℃/100a.实际上1980年代中国北部还是变暖的. 有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华北及新疆的变暖可能与北半球一致,但长江流域的气温反而有所下降.* 2003-07-10收稿;2003-11-18收修改稿. 沈浒英, 女, 1963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email:. 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11920-19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也是最旱的时期,这与全球趋势相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降水偏多也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 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雨水偏多与全球的趋势相反. 其中长江流域的降水与全国的变化又是不一致的.2长江流域降水的气候趋势2.1 分析方法在气候趋势分析中,直线是最常用来表征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的,分析水文气象要素时间序列时,以时间为自变量、以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即直线方程. 其直线即为序列的直线变化趋势,在序列变化图上也可以绘出其拟合直线,从图中看出趋势演变是增加还是减少. 其趋势变化也可以用直线的斜率的符号及大小来度量其演变趋势是增加还[2]是减少的程度.2.2 年、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面平均降水量资料建立直线方程,方程中的直线斜率即为降水量的线性趋势项,列于表1中. 由此分析流域内年、季降水量的气候趋势.表1 各区面平均雨量气候趋势变率(mm/10a)Tab.1Variation Rate of Climatic Trend of Average Rainfall (mm/10a)区域宜昌以上汉口以上大通以上春季(3-5月) -2.87 -8.68 -10.92 夏季 6-8月) -0.74 4.00 6.22 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6.83 -5.66 -5.47 0.93 0.52 0.22 全年 -9.51 -9.82 -9.95以大通以上地区代表长江流域,春季长江流域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10.92mm. 夏季长江流域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6.22mm. 秋季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5.47mm. 冬季降水呈弱的递增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0.22mm .宜昌以上地区降水量在秋季平均每十年减少6.83mm ,其次为春季平均每十年减少2.87mm ,夏季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冬季降水量呈弱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接近1mm. 汉口以上地区降水量春季平均每十年减少8.68mm ,其次秋季平均每十年减少5.66 mm ,夏季降水量平均每十年增加4mm ,冬季降水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大通以上地区降水量春季平均每十年减少近11mm ,其次秋季平均每十年减少约5.5 mm ,夏季降水量平均每十年增加6.22mm ,冬季降水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1951-2001年的51a 期间,长江流域的宜昌以上、汉口以上、大通以上地区年降水量的气候趋势是递减率分别为-9.51mm 、-9.82 mm 、-9.95 mm. 我国1951-1989年(39a )降水气候趋势是平均每十年递减 12.66mm,以大通以上地区降水量趋势代表长江流域降水量,在相同时期内(1951-1989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气候递减率为平均每十年递减 20.53mm.同期相比,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气候递减率高于全国降水量的气候递减率.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然而夏季降水量却呈增加的趋势,这一事实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92 湖泊科学 15卷2.3 雨量的年代际变化全流域降水量由大通以上流域雨量表示,分析1951-2001年长江流域降水量资料可以得到,1950年代为多雨年代,1970、1980年代为少雨年代,1960、1990年代属基本正常;宜昌以上流域降水量在1950、1960年代都为多雨年代,1970、1990年代为少雨年代,1980年代基本正常;汉口以上流域降水量在1950、1960年代为多雨年代,1970年代为少雨年代,1980、1990年代为正常偏少年代(表2).表2 长江流域各区年代际雨量(mm)距平Tab.2 Decadal Scale Rainfall(mm)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年代宜昌以上汉口以上大通以上 1950 29.5 22.9 34.1 1960 12.8 17.9 3.8 1970 -23.4 -15.9 -16.9 1980 -1.6 -8.6 -12.2 1990 -17.7 -9.5 -1.6 3 梅雨的年代际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干流五站梅雨量的时间序列作分析. 在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时,使用低通滤波方法,它是把序列高频分量滤去以便突出长期或气候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低通滤波方法是对序列作滑动平均. 这里用5a 滑动平均,以消除5a 内短周期的影响,揭示出序列的周期变化特点;此外用3阶多项式拟合作了梅雨量序列的年代际趋势预测.分析表明梅雨量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1880年代后期属多梅雨期,1885-1890年的6a中有三年丰梅年;1890年代为少梅雨期,十年中有8a 梅雨量偏少,但有1年(1896年)梅雨量特多;20世纪初1900至191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多梅雨期,20a 中有14a 为丰梅年;1920年代-1980年代为少梅雨阶段,1990年代为多梅雨期. 根据趋势分析,2000年代(本文指2001-2010年)仍将是梅雨量偏丰的年代.图 1中折线为1885-200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五站梅雨量序列,粗折线为5a 滑动平均. 根据分析得到近20a 来梅雨量偏多,与长江中下游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的趋势是一致的.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3 4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长江属雨洪型河流,年平均流量可以真实的反映长江流域气候的干湿、旱涝的变化特征和气候趋势. 长江干流控制站宜昌、汉口站有一百多年的流量观测资料. 连续完整的长期资料序列是进行气候分析研究的基础.4.1 宜昌站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宜昌站1881-2001年的年平均流量的气候趋势分析显示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直线斜3率为9.3,即平均每一百年减少930m /s(见图2,图中点线为年平均流量,折线为5a 滑动平均,粗直线为线性趋势).宜昌年径流量自1880年代-1940年代及1960年代均为径流偏丰年代,其中1910年代为最多,1900年代为其次,1880年代排第三.1950年代、1970年代-1990年代相对均为径流偏少年代(即枯水年代),其中1970年代为最少,其次是1990年代,第三为1950年代. 因此,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前面提到的全球降水或全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中,1950,1970年代降水偏多的趋势是相反的. 分析近百年来宜昌年径流量年代际变率变化(图略),宜昌年径流在向逐渐减少的趋势发展. 在逐年变化过程中,宜昌流量自1970年代以来,3在1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明显处于相对偏枯时期,1881-1970年间的多年均值为14430m /s,331971-2001年期间均值为13680 m/s,可以说1970年代以后流量比之前减少了750 m/s.当然流量减少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而且在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并不能排除有个别年份出现径流量较大的可能. 基于这种观点,预测2000年代仍处在年径流偏少的年代.4.2 汉口站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长江干流汉口站的年径流量变化既受到上游来水的影响,同时又受中游降水汇流的影响,因此汉口站与宜昌站年径流量的变化是有差异的. (图略),1860年代后期,汉口年径流量属于偏丰期,1880年代、1900-1910年代、1930-1940年代为径流偏丰年代,其中1880年代为最偏丰年代;1870年代、1890年代、1920年代、1950-1990年代为径流偏丰年代,94 湖泊科学 15卷其中径流量最偏枯的是1970年代.1940年代以前偏丰年代多于偏枯年代,1950年代以后至1990年代,汉口均为径流量偏少年代. 由此得出汉口年径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为振荡下降的趋势.2000年代汉口站年径流量仍将维持偏枯的趋势.1865-2001年汉口年平均流量逐年演变图(图3,图中点线为年平均流量,折线为5a3滑动平均,粗直线为线性趋势)分析,其气候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100a 流量减少1480m /s. 其中,1960年代以后,汉口流量在逾100a 以来的历史演变中明显处于偏枯阶段,1961-2001 333年期间的均值为22560 m/s,比1865-1960年间的均值23700 m/s少1140m /s.大通站1950年以后才有连续的流量资料,对1950-2001年的年平均流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1950年代为径流偏丰年代,1960-1970年代为径流偏枯年代,1990年代又转为径流偏丰年代(图略).1970-1990年代的变化趋势与汉口站相同,1970年代达到最低,1980、1990年代呈上升趋势. 比较1950-1990年代大通站流量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5 的变化趋势,两者趋势非常相似. 根据趋势预测,2000年代大通站年径流量将是偏丰趋势. 由于资料时间序列不同,大通站与宜昌、汉口站难以做比较.4.4 宜昌、汉口站径流量比较根据1881-2001年长江上游控制站宜昌站和长江中游控制站汉口站年平均流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图略),用低通滤波平滑掉5a 以下的时间周期后,可见长江中、上游的这2个重要控制站近百年来存在着明显的周期变化. 汉口站流量的振幅大于宜昌站,而这2个站的周期变化基本上是同位相的.对宜昌、汉口站年径流量序列(1881-2001年)进行线性拟合,揭示出长江上游宜昌3站年平均流量的演变呈减少的趋势,减少幅度为平均每100a 流量减少930.36m /s.汉口站3年平均流量的气候变化也呈下降趋势,平均100a 流量减少1710.6m /s.由于宜昌、汉口站平均流量多年均值不同,与各自均值比较,宜昌站流量递减百分率为6.34,汉口站流量递减百分率为7.35,汉口站流量的递减速度大于宜昌站.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宜昌、汉口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是比较一致的,即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并且在逾100a 的趋势演变中,长江中、上游在1960、1970年代以后年径流量都有明显转为偏枯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得出,1960、1970年代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水文气候的转折期.4.5降水量与径流量年代际变化的比较对各个年代的降水量与径流量进行比较,1950年代长江流域(大通以上)雨量和径流量均为正距平,降水和径流量距平符号一致.1970年代和1980年代全流域雨量偏少、径流量偏少为干旱年代,降水量和径流量距平符号也呈一致性,均为负距平.1960年代全流域降雨量正常略偏多为正距平,径流量正常略偏少,但雨量和径流量值在均值附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1990年代降水量正常略偏少,而径流量却明显偏多见表3.表3 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比较Tab.3 C omparison on 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rainfall and runoff年代19501960197019801990均值大通流量Q (m /s) 377 -123 -1633 -423 1857 28563 3*大通以上降雨量R (mm ) 34.1 3.8 -16.9 -12.2 -1.6 1099*表中1950—1990年代数据代表流量或降雨量的距平值.按自然规律降水量偏多必然导致径流量偏多. 根据统计分析,195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降水距平和径流量距平符号一致,符合这种规律. 特别是1970年代由于长江流域干旱比较严重,土壤严重缺水,降水量储留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等原因使一部分降水量不能变成河流径流量流出.1990年代,在降水量属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径流量明显偏多,造成径流量大大多于降水量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导致产流量增大.96 湖泊科学 15卷 5结论通过对长江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对1951-2001年流域降水量的趋势分析,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递减率趋势为平均每十年减少9.95mm ,长江流域降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降水递减率. 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6.22mm. 这一事实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2)根据分析揭示出长江流域1950年代为降水偏多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为降水偏少年代.1990年代为长江中下游多梅雨年代. 据趋势预测,2000年代仍将是梅雨量偏丰年代.(3)通过分析长江干流宜昌站、汉口站一百多年的年径流量,指出长江中、上游在1960、1970年代以后都有明显转为径流偏枯的趋势,由此认为,1960、1970年代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气候转折期. 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站径流量将有减少趋势,而大通站径流量呈增加的趋势.参考文献12王绍武. 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气象学报, 1994,(8): 261-273 黄嘉佑编著. 统计动力分析与预报.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143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Rainfall-Runoff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SHEN Huying(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P.R.China )Abstract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rainfall-runoff as well as the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rain-fall-runoff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ere studied. Observations reveal a trend that the rainfall in the summer perio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ill be more and more concentrated, that is to say, the raining period will be more concentrated an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will be stronger,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flood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in trends, the future runoff in Yichang and Hankou Stations will possibly decline while the runoff in Datong station will increase.Keywords: Rainfall, runoff,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climatic trends,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总体上看 , 汉口等地年径流量随气温上升呈下降趋势 , 贵池则随气温上升而增加 , 这仅 是针对研究站点的个别现象 。 由于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 对长江下游一般情况需作进 一步分析 。长江流域(五站)年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 。
3 40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7 卷
摘 要 长江干流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是我国东西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 气 候变化是当今气象界讨论的重要课题 , 其 对全球日益紧张的 水资源影 响已引起各 国政府 、学者的 关 注 。以 重庆 、万县 、汉口 、宜昌 、贵池五站为代表 , 通过长 江干流区 近 80 年 观测资 料和每站 对应的 气 温 、降水资料 ,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江干流区径流量的影响 。 以分组频率法找出了各站的枯水年 、平 水年 、丰水年 。 丰枯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别为 22 .6 %~ 30.8%及 -22 .1 %~ -29.4 %, 径流 量 为 6.4~ 9 .6 %及 -2.7~ -7 .0 %。
用“分组频率法”计算出按降水量从小到大排列累积频率 , 以频率小于 20 %的年份为枯水 年 , 大于 80 %的为丰水年 。 取各年距平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可得出各站在丰枯年份的距平百分 率(表 2)。
第 4 期 景元书等 :气候变化对长江干流区径流量的影响
339
降 多年均值(mm) 水 丰年距平百分率 量 枯年距平百分率
经分析 , 五站的降水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不完全一致 , 万县 、汉口 、宜昌三站降水量随时间 减少 , 其它两站则呈递增趋势(表 1), 这与我国降水量要素气候研究的一般结论一致[ 1] 。 用降 水量与年径流量相比较 , 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 说明影响径流量还有其它因素 。 五站 的年平均气温为负倾向率 , 这与我国华东 、西南 、华中地区呈降温趋势的气候变化事实相符 , 而 与我国年近北方和华南地区气温以 0 .04 ℃/ 10a 上升的趋势不一致 , 它表明不同范围的气候 变化各有其特点 。因此应对区域性气候作专门的研究 , 以了解其变化规律 , 为工农业生产服 务。
参 考 文 献
1 郑斯中 , 黄朝迎 , 冯大丽 , 等 .气候影响评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989 . 2 林学椿 , 于淑秋 .近 40 年我国气候趋势 .气象 , 1990 , 16(10):16 ~ 21 . 3 佘之祥 .长江流域与长江沿江经济地带的特点及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1993 , 2(2):97 ~ 102 . 4 傅国斌 .全球变暖对区域水资源的计算分析 .地理学报 , 1991 , 46(3):277 ~ 288 .
Abstract
Areas in w hich the trunk st ream of Chang jing River flow s have impo rt ant posi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 he effect s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flow in t he t runk st ream of Changjiang River in these areas w ere analysed based o n climatic and hydrorog raphic dat a of Chongqing , Wanxian , H ankou , Yichang and Guiqi st ations High , no rmal and low-w ater y ears w ere identified f or each station in terms of f requency-distribut ion .Ano rmalous percent age of annual precipi tation w as +22 .6 %~ +30 .8 % in high-w ater year and -22 .1 %~ -29 .4 % in low-water year , w hile t he anormalous percentage of flow w as +6 .4 %~ 9 .6 % and -2 .7 %~ -7 .9 % respectively .
表 1 各站气候要 素值倾向率
重庆
万县
汉口
宜昌
贵池
P(mm)
104 .62
-26 .08
-33 .18
-22 .35
72 .44
T (℃)
-0 .135
-0 .195
-0 .090
-0 .170
-0 .079
从历史资料来看 , 各站的径流深度和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 , 可用年径流量和年径 流深度中的一个量来衡量水资源河川正常径流量虽然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特征值 , 但它并不能 说明河川径流量的不变性 。在丰水年份径流量可能很大 , 而枯水年份径流量又可能很小 。通 常可按相对离差大小或按旱涝灾害范围 、程度划分为枯水年和丰水年 。 如长江汉口站观测资 料中丰水年平均年径流量为多年平均值的 1 .9 倍 , 而枯水年年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 0 .9 倍 , 这 是气候变迁波动的结果 。 由于温度是影响蒸发过程的重要因子 , 并影响流域水量平衡方程数 值之间的关系 , 从而年径流量和温度 、降水之间有密切联系 , 可用这三个量建立模型来预测气 候变化对区域径流量的影响 。
南京气象学院科研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 :1998-01-19 , 修回日期 :1998-03-23
3 38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7 卷
dy(t )/ dt = ai (i = 0 , 1 , 2 …p)
把 ai ×10 称作气候倾向率 , 单位 :℃或 mm/ 10a 。 方程中系数 ai 可用最小二乘法或经验正交 多项式来确定 。
表 2 各地丰枯年份 的距平百分率
重庆
万县
汉口
1 095 .1
1 169 .2
1 185 .9
30 .8
22 .6
38 .1
-24 .0
-23 .8
-.2 -28.1
贵池 1 411 .7
27 .0 -22 .1
径 多年均值(亿 m3)
3 480 .9
7368 .3
长江地处中位地带 , 从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的东部到资源丰富 、经济水平较低的西部 , 是我 国东西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 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自河源至河口全长 6 300 km , 其流域面积约为 180 ×104 km2 , 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 其年平均径流量约 9 600 ×108 m3 。长江流域人口约占我国的三分之一 , 工农业总产值约为全国的 40 %[ 4] 。 这表明长江干流 区在我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本文查阅长江干流区重庆(1959 ~ 1980 年)、宜昌(1924 ~ 1937 , 1951 ~ 1979 年)、贵池(1959 ~ 1990 年)五站上水文资料 —年径流量 r 、年径流深度 h 及各站对 应年份的气候资料 —气温和 T 降水量 P , 然后分析这几个要素的相互关系 , 预测气候变化对水 资源的影响 。
2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关系
由于陆地水都来源于降水 , 而自然水等于年降水乘以区域面积 , 故自然水是一个重要的 量 。自然水不可能都被利用 , 有相当一部分要损失掉 , 这包括蒸发和渗漏 。一般情况下 , 蒸发 比渗漏大得多 , 损失量主要是蒸发量 , 而可被利用的主要是径流水 。 从水量平衡方程可知 , 自 然降水量是各项水资源量的总补给来源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的年内分配决定一地区水资源 数量的动态特征 。由于丰枯水文交替变化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 在此用年径水量和年径 流深的丰水年 、枯水年的距平百分率作为探讨气候对长江干流区水资源影响的基础 。
第7卷 第4期 1998 年 11 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Vol .7 No .4 Nov .1998
气候变化对长江干流区径流量的影响
景元书 缪启龙 杨文刚
(南京气象学院应用气象系 南京 210044)
由于重庆 、万县 、汉口 、宜昌在上述模式下年径流量对气候模式响应的变化趋势相同 , 现只 选取汉口 、贵池两站来研究其响应规律 。在温度降低 3 ℃、降水量增加 10 %时 , 汉口年流量增 加 10 .5 %;在降水减少 20 %、温度增加 1 ℃时 , 径流量在本设计方案中减少最多 , 达 -6 .5 %; 同理贵池地区年径流量变化幅度在 -28 .1 %~ 11 .6 %, 超过汉口地区变化量(表 3)。
4 初步结论
气候变化对长江干流区水资源的影响比较显著 。 长江流域的年径流量在总体上随降水量 的增加而上升 , 随气温的下降而增加 。 水资源数量上变化对全区生态 、农业 、环境乃至社会经 济产生一系列连锁影响 。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大型水利工程 、土地利用 、农业建设 、工业步 局 、城市建设等方案制度都是认为过去的水资源可以作为未来的指南 。 这种假定方案已有一 些偏差 , 实际应用时须适当修正这些方案 。
关键词 长江干流区 , 气候变化 , 径流量 , 气候模式
目前大气中人为排放 CO2 等温室气体的速度正在明显增加 。 人们普遍担心由于温室效 应地面温度会逐渐升高 ,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总的来看 , 在过去的 100 年里全 球温度上升了 0 .3 ~ 0 .6 ℃[ 1~ 2] 。随着全球温度变化 , 实际蒸发耗损量增大 , 径流深和水储量 会相对减少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影响是气候影响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 。近几年来 , 国内国 外广泛开展了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关系的研究工作 。
CLIMATE CHANGE EFFECT ON RUN-OFF OF MAIN AREA FOR CHANGJIANG RIV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