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有关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若干思路的研究
有关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若干思路的研究【摘要】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网的关键组成,城市河道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防洪排涝、抗旱救灾的重要功能。
但是,近几年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有关部门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对于城市生态保护的关注,使得例如河道的生态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通过研究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不仅仅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提供思路,促进我国城市有关部门更好的做好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工作。
【关键词】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设计;若干思路;分析研究城市生态河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环境以及水网管理的重要管理因素,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涉及到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而且还需要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等。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是保持城市生态河道生物生存的重要举,是提高城市生态河道水体质量的关键。
只有做好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才可以实现人与水之间的和谐,进而为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
本文主要分析生态河道治理原则,探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思路,为我国城市有关部门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方面的开展提供借鉴。
1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原则首先,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
这里的综合性原则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生态河道的用水需求,而且还包括城市生态河道的生态功能发挥。
因此,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严格遵守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选择最优质的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方案,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综合效益最大化。
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协调性原则。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需要做到与当地的风俗以及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按照城市发展特点以及河道的延曲状况进行治理,将河道沿线的周围风光以及整体风貌相结合。
另外,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自然性原则。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不仅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做到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尤其是对于地形、水文、水下生物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提高城市生态河道的自然化,保障好城市生态河道水系统的自我能力。
河道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河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和保护水资源,河道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本报告旨在对河道治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状和问题,提出改善措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政策文件、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以及行业资讯,获取河道治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2. 实地调研:对目标河道进行调查,了解其水质、植被、野生动物等现状,以及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 问卷调查:针对相关的市民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河道治理的需求和期望,收集民意和社会反馈。
4. 统计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评估河道治理的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影响。
三、现状分析1. 河道污染严重:由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部分河道水质严重超标,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 河道生态环境恶化:部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草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
3. 河道治理成本高:目前的河道治理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较高,部分地区财力有限,无法全面推进治理工作。
四、问题分析1. 资金短缺:部分地区的河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关部门资金有限,无法满足治理需求。
2. 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一些地方缺乏科学有效的河道治理技术和方法,导致治理效果不明显。
3. 规划和管理不到位:部分地方在河道治理规划和管理上存在不足,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五、可行性研究1. 技术可行性:根据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可以运用生物修复、植物滞留、湿地净化等技术手段进行河道治理。
2. 经济可行性: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确定合理的河道治理投入,提出资金筹措和使用的建议。
3. 社会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可以了解公众对河道治理的认知和态度,为治理工作落实提供社会支持。
4. 管理可行性: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构建科学规范的河道治理管理体系,提出管理改善方案。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生态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城市河道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导致的。
此外,城市河道管理机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河道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针对城市河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治理策略:1. 强化政策法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法制保障。
2. 推进综合治理,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污、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3. 加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
4. 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五、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1. 底泥疏浚:通过机械或生物方法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降低内源污染。
2. 引水冲污:通过引入清洁水源,稀释河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3. 生态修复: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业的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许多城市的河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当前,许多城市的河道水环境状况堪忧。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染等不断排入河道,导致河道水质严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频发。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也大大降低。
(二)问题1. 污染源复杂:城市河道污染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
2. 生态环境破坏: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 治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治理难度较大。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同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
(二)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
包括清淤疏浚、岸线整治、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等。
同时,可以在河道中建设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提高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
(三)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养殖、微生物修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通过实施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成功改善了河道水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清理河道垃圾和淤泥;建设人工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城市河道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明显提高,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 水利治理摘要:本文主要对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河道生态化治理必要性;然后对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当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
同时河道生态化治理是河网水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进行设计,从而才能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必要性1、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河道整治项目引起流量及流量过程的变化、泥沙输送过程及数量的变化,水系不连通等原因,导致许多生物栖息地环境改变,使生物骤减甚至消失;2、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河流被裁弯取直,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流功能单一化;3、硬质护岸阻隔水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联系,改变了自然河岸的生态功能及结构,破坏了河道的生态过程,从而降低河道的自净能力,水体污染加剧;4、河床硬化覆盖阻断了城市地下水补给;5、沿岸美丽的自然景色消失,由人造的绿化景观替代,河岸带陆生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
可见,人类活动造成河道生境不连续,生态系统不完整,生态多样性降低,不能发挥河道原有的净化、缓冲、景观等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且易受外界干扰,从而导致水生态及水环境恶化。
为了纠正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河道生态化治理将是今后河道治理的主要方向。
三、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1、平面设计河道平面设计主要为河道中心线、河道岸边蓝线的确定,其受河流现状、水流动力、周围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等诸因素影响。
故河道轴线布置的可变性和自由度均较小。
河道宽度控制线是按水利计算由河道的过流能力确定的,其受城市规划和工程投资控制,可变性和自由度也不大。
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河道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许多河道存在着淤积、污染、河岸坍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
为了改善河道状况,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背景(一)河道现状本项目所涉及的河道位于_____地区,全长_____千米。
目前,该河道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1、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行洪能力大幅下降,每逢暴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2、河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3、河岸缺乏防护措施,部分河岸坍塌,威胁周边农田和建筑物的安全。
(二)整治的必要性1、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3、修复河岸生态,美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任务和规模(一)工程任务本次河道整治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河岸防护加固、污水治理和生态修复等。
(二)工程规模1、河道清淤疏浚长度为_____千米,清淤量约为_____立方米。
2、河岸防护加固长度为_____千米,采用_____等防护措施。
3、建设污水处理设施_____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_____吨。
4、生态修复面积约为_____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和沿岸绿化。
四、工程布置及建筑物(一)工程布置原则1、遵循自然规律,尽量保持河道原有形态和生态环境。
2、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合理布置工程建筑物,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3、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确保工程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主要建筑物1、清淤疏浚工程:采用机械清淤和水力冲淤相结合的方式,清除河道内的淤积物。
2、河岸防护工程:根据河岸的地质条件和水流情况,选择重力式挡土墙、生态护坡等防护形式。
3、污水处理设施:采用_____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河道创新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河道创新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河道治理是城市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逐渐进入高污染的状态,给城市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和应用河道创新治理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技术角度探讨河道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创新技术,以期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参考。
一、河道治理现状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兼顾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使社会、经济、环保保持平衡,在河道治理中,除了要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还要考虑到其它利益的平衡,如防洪、生态修复、交通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城市河道治理存在诸多的难题,在治理过程中,看似完成维护,但仍面临比较大的困境。
其一,河道治理缺少系统化。
有关河道治理的各项工作不具有系统性,无明确的规划和定位,单项性的改善难以达到整体治理的效果。
因此,河道治理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工作系统,时刻关注治理需求,减少短期的应急处理,实现长远的目标。
其二,治理技术比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河道治理工作依靠人工清淤、植被种植和底泥吸附等技术,这些技术无法根本解决河道污染问题,河道水质难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需要研究新型的治理技术。
其三,建设资金难以获得。
由于河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方,因此资金的获得难度较大。
且治理费用高昂,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是难以承担。
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在改善治理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1.水质低劣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河道水质都比较低劣,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环境质量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
这些水质问题主要来自于工业和农业排放,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等方面。
治理需要从源头上入手,采用新型的净水技术,比如光催化和纳米技术等,取代传统的化学方法,以达到更高质量的净化效果。
2.污染物质积淀河道中存在的各种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和氮磷等,会在河床和河水中积淀,导致水质愈加恶化。
为此,需要采用沉积物的清理和注入新能源电磁场技术,通过电磁作用力加速物质的清理,达到较好的效果。
河道治理研究计划
河道治理研究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旨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以下是一个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大致框架:一、项目背景与目标1. 项目背景:介绍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防洪安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 项目目标:明确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主要目标,如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河道现状调查:对河道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河道的形态特征、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
2. 河道治理技术研究:研究河道治理的关键技术,如河道疏浚、护岸工程、生态修复等。
3.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根据河道现状调查结果和技术研究成果,设计河道治理方案。
4. 河道治理效果评估:对治理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包括防洪效果、生态环境改善程度、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评估。
三、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1. 技术路线:明确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技术路线,包括现场调查、技术研究、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环节。
2. 实施步骤:制定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实施步骤,包括项目启动、现场调查、技术研究、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阶段。
四、预期成果与风险评估1. 预期成果:明确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预期成果,如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2. 风险评估:对河道治理研究计划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技术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1. 组织管理:明确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协调机制等。
2. 保障措施:提出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保障措施,如资金保障、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
六、项目预算与时间安排1. 项目预算:制定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预算方案,包括人员经费、设备购置、材料采购等方面的预算。
2. 时间安排:明确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包括项目启动时间、实施阶段的时间节点、完成时间等。
以上是河道治理研究计划的一个大致框架,具体的研究计划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研究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指对城市河道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和保护其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水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河道修复:根据河道的生态功能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河道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其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修复的重点包括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景观,修复河道的自然演替过程,增加河道的水体留滞能力和沿岸带的生物多样性。
2. 水体净化:通过设置生态滤池、人工湿地等水体净化设施,利用水生植被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对河道的污染物进行逐级处理和去除。
还可以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道的直接排放。
3. 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制定水资源管理方案,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推行水资源的经济合理利用。
4. 河道生态系统重建: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手段,加强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建设和重建,促进河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
可以通过人工增加水生植物、设置人工湿地和生物通道等手段,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5. 河道污染源控制:通过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工业企业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城市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可以采取生态化的排水方式,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6. 河道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和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水质传感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保护河道的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1.引言2.河道生态现状分析3.河道生态治理方案4.实施效果评估5.结论引言河道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和污染,需要进行生态治理。
本文旨在探讨河道生态治理方案,以期提高河道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河道生态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许多河道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其中,水污染、水流量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比较突出。
例如,某河道由于附近工业企业排放废水,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使得河道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河道水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针对河道生态现状,我们提出以下河道生态治理方案:1.加强监管,严格防止污染源的排放,减少水污染的发生。
2.增加河道水流量,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水生态环境。
3.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4.河道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实施效果评估在实施治理方案后,我们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治理方案的实施使得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和提高。
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也得到了加强,为河道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论河道生态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本文提出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案,经过实施效果评估,证明了其有效性,为河道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加强河道生态治理,共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综合说明一、项目概况本项目是针对某河道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旨在提高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护沿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项目任务本项目的任务是通过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
张家口市洋河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科技创新张家口市洋河生态治理措施研究□李纲摘要由于洋河河道内采砂严重,局部河段河床沙化、水质下降、植被破坏、河床裸露,河道生态功能逐年退化,通过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思路设计;生态修复收稿日期:2018-10-12作者简介:李纲,男,汉族,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洋河为永定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上游呈典型扇形分布,上源有东洋河、西洋河和南洋河,南洋河在怀安县城柴沟堡镇东北与西洋河汇合,再东流与东洋河在万全区岸庄屯南部汇合后称洋河,至怀来县朱官屯与桑干河汇合为永定河后入官厅水库,干流全长101km 。
1.河道现状洋河为山区河流,洪峰历时短,流量大,是一条典型的游荡性河流。
洋河总体防洪体系还不完善;现状堤防安全超高小、断面单薄,多为砂土筑堤,年久失修,堤身抗冲刷能力弱;堤顶无交通道路,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河道内采砂严重,采砂遗留砂坑众多,砂坑宽窄、深浅不一,致使河道内水质下降、植被破坏,河床裸露,砂坑众多,部分河段倾倒垃圾,局部河段河床沙化、风沙严重,河岸带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设计思路在完善防洪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以水带绿、以绿净水,水丰多蓄、水少多绿,水涨草丰、水绿相间,水来人退、水退人还”的设计理念,通过河道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扩展生态环境空间,把洋河打造成“安全的河、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智慧的河”,构建一条河畅水清、蓝绿相间、岸绿景美、自然和谐的生态河流廊道。
一是通过河道疏浚平整、堤防加高培厚加固、堤顶硬化、生态护岸,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使河道防洪标准满足要求、堤防达标,使洋河成为“安全的河”。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河道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和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并保护和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
二、项目内容与方法1.河道清淤和水质净化:针对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采取清淤和水质净化措施。
清淤工作包括机械清淤和人工清淤,以恢复河道的水流能力。
水质净化则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湿地自然净化系统,以清除污染物质并改善水质。
2.河道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湿地植被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供更好的水生态环境。
这包括重建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鱼类、鸟类等河道生物。
3.建设生态园区和游憩设施:在河道周边建立生态园区,以提供休闲和娱乐设施,并增加人们对河道的保护意识。
这包括建设公园、步道、观鸟台等设施。
4.提高水资源管理和监测能力:通过对河道水资源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对水质和水量的监管能力,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经济可行性: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将带来多重经济效益。
清淤和水质净化措施将改善河道的水质,增加可供居民使用的清洁水源。
河道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园区将提供旅游和休闲设施,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此外,项目还将带来就业机会。
2.社会可行性:河道生态治理项目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水资源供给和旅游设施。
同时,通过河道生态修复和保护,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
3.环境可行性:河道生态治理项目能够显著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清淤和水质净化措施将清除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生态修复措施将恢复湿地和水生植被,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四、项目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河道现状评估和规划设计等。
2.中期实施:包括河道清淤和水质净化、河道生态修复等。
清淤和水质净化工作可以分阶段进行,以确保正常的水流。
3.后期管理与维护:包括生态园区和游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河道水质和生物监测等。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许多河道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良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许多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河道淤积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发展高效生态治理技术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现状1.1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治理中。
通过在河道周围建设湿地,不仅可以提供沿岸植物生长的场所,还可以净化水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目前,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城市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采用了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环境。
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是指通过恢复湿地、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重建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湿地恢复、植被恢复、水体调控等方面。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
上海市对苏州河进行了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通过植被种植、水质改善等措施,使得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1.3 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河道水质、植被、鱼类等生态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在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监测数据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等方面。
2.1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为例,许多城市在河道附近建设了湿地公园,通过植物种植、水体保护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
在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方面,一些城市还对河道周边进行了绿化、植被保护等工程,增强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一、引言河道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河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河道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出现洪灾、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应运而生。
二、河道治理技术1.水污染治理技术(1)生物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滤池、垂直流湿地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过程来净化水体,将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有害物质降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气浮、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
这些技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悬浮物、重金属、有机物等。
2.河道水量控制技术(1)雨水管理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和雨水综合利用。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冲洗、景观水域等,减少城市排水对河道的冲击。
(2)水文调控技术:包括河道径流调控、节制湖泊水位和闸门控制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灵活地调整水位、闸门等控制水量的流动,减少洪水和干旱对河道的影响。
三、生态修复技术1.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的修复、重建和保护。
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和生境条件,保护和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2.岸线生态修复技术岸线是河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岸线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岸护坡、植被修复和鱼类栖息地构建等。
通过修复河岸的植被和生态系统,保护和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3.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水体营养盐调控、水质净化和鱼类栖息地改造等。
通过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并恢复和构建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和增加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四、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恢复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河道治理及生态护岸工程措施研究_2
河道治理及生态护岸工程措施研究发布时间:2023-02-28T03:50:37.18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张雷涛[导读] 河道治理是根据保护对象和范围,对下游河道范围进行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景观等功能建设,以打造生态河道,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水利基本需求,营造适宜的生物群落张雷涛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摘要:河道治理是根据保护对象和范围,对下游河道范围进行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景观等功能建设,以打造生态河道,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水利基本需求,营造适宜的生物群落。
文章详细介绍了河道生态治理的总体原则,并提出了主要的生态护岸工程措施,为我国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了方法方案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护岸;土工材料;生态混凝土1生态护岸概述生态护岸是指不仅除了能防止河道塌岸,保证安全之外,还不破坏河水与土壤交接面的相互渗透,保障水分充分交换,增强河道自净自愈能力,同时具有良好自然景观效果的河道护岸形式。
生态护岸型式及布置力求做到“安全、亲水、景观、生态”四原则,具体如下:(1)护岸在满足河道功能前提下,结构稳定、造价合理;(2)河道两岸尽量不设挡墙等刚性结构,竖向设计考虑坡地排水。
河道整治应体现生态型综合功能的要求,为生态型缓冲式排水创造条件。
(3)护坡尽量考虑生态型的植被护坡,两岸绿化,乔木、灌木、花木、草地适当搭配,常绿与落叶树种适当搭配。
(4)护岸材料宜采用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
2河道治理原则2.1统一筹划原则在正式开展河道治理工程项目之前,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团队的技术人员需要对河道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状况进行考察,学习河道治理规划守则,将河流流域的上游、中游以及下游地区同河道支流部分的治理工作进行统一筹划。
筹划的重点是将河流水域周围的化工企业的工业用水和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分开,同时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做好自然灾害以及重大问题的防治处理工作准备。
最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研究背景和目的河道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水系,对水资源的调节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原因,河道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成为必要措施。
本报告旨在对最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
2.可行性研究方法3.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必要性根据研究发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节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生态系统稳定性。
4.工程技术方案针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本研究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1)水质治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改善水质。
(2)河岸和河床整治:加强河岸和河床的固定和保护,减少土地沉降和河道侵蚀。
(3)湿地建设:在河道两侧合适的区域建设湿地,增加水资源的蓄积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生态修复: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和保护种群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5.社会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发现该工程可以带来以下效益:(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保护生态环境: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3)促进产业发展:工程的实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6.可行性风险评估为了评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可行性风险,本研究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主要风险包括资金不足、技术难题、社会抵制等。
采取适当的措施和管理方法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7.结论本研究认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目前的环境背景下具有可行性。
工程的实施可以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然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关注风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最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方法研究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方法研究摘要:自古人们沿河而居,河道治理是保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借助现代科技、理念,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能够进一步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尽快实现。
当前,通过针对河道治理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治理,才是水美和生态修复建设的有效保证。
而且河道治理与防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河道治理必须坚持生态原则、远近结合原则和规划一致的原则,忌随心所欲,不求实际。
本文从河道治理现状分析,指出河道治理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修复河道的形态;治理修复河床;有效防治污染;紧跟技术发展,实现数字化管理,以期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有所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河流治理引言传统河流治理主要以防洪为主,对河道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因而,在对河道的治理中,我们不能盲从,必须建立在对河道治理现状的科学分析之上,遵循科学和生态的原则,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
河道和水系连通、环境修复、水美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能够进一步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达成。
其主要体现在,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地区农业种植与生产、居民生活用水以及生产企业建设、发展等,均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使其摆脱污染困境,摆脱短缺困境,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可靠的助力。
项目相关负责人,应该在充分认识到水资源有效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能够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办法,对水资源进行有效治理,以此保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合理,保障其能够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支持。
1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河流的治理不仅要了解河流的结构,还需要对重要河段提出治理方案;应了解河流污水形成的原因,防止污水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因此,要综合考虑涵养水源,强化节水优先、环保治污等方面,结合实际,对污水进行处理,提升科学治理的能力,提高处理水的效率与质量,达到人们对生态美好环境的要求。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河流治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虽然采取了措施,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河道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以期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当前,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政府加大了对河道整治的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清淤疏浚、修建护岸、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使得部分城市河道水质得到改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二)问题然而,在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其次,一些地区在治理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效果,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治理项目存在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三、生态治理策略研究(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提高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河道水环境治理。
(二)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在进行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时,应遵循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的原则,系统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治理,实现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河道水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治理项目的验收和评估工作,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四)推进湿地建设,提高自净能力通过在城市河道周边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方式,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能够吸收、转化和储存营养物质、有机物等污染物,有助于改善河道水质。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应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项目名称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背景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农办2009163号等有关规定及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任务,围绕北京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拟通过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区生态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推进镇观光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设计依据1北京市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2北京市县统计年鉴2011;3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4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5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6项目区影像图及1/10000地形图;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项目建设单位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由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实施;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镇东沟、南园、西拨子等三个行政村;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工程、防洪护坡工程、护村坝工程、景观跌水工程、河道护砌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安全围栏工程、防洪道路工程、登山步道工程、安全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生态经济林工程、生态管理房工程、输配电工程、区域环境整治工程等;工程项目覆盖区域5000亩,共涉及东沟、南园、西拨子3个行政村,项目通过河道疏浚综合整治、周边农业设施改造、防洪道路硬化提升、林业多向治理、生态管理基础设改造及环境整治等,以取得综合治理的效果;本项目河道疏浚3000m,防洪护坡10500m2,护村坝1400m2,景观跌水工程4座160m,河道护砌1600m,节水灌溉150亩,安全围栏2500m2,防洪道路工13450m2,登山步2700m2,安全防护林4000株,水土保持林70亩,经济林50亩,生态管理房4座,输配电设备4套,区域环境整治13340m2;具体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表: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量表建设周期项目从2012年4月开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5月完成项目投资建设准备及初步设计工作,2012年5月前完成施工图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前准备工作;项目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2012年10月31日完成工程,总工期154天;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其中直接工程费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万元;资金筹措:全部申请财政资金;工程管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从初步设计至竣工验收的阶段为项目的建设期;在此期间,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镇政府具体负责工程施工;本项目属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投资由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一部分,另一部分地方配套资金分别由北京市、县在地方年度基建投资计划中落实,镇做好投劳折资部分的劳力组织和管理;做到专款专储、专款专用,保证配套资金定额到位,并严格执行三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按期完工;综合评价通过对项目区河道及河道周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疏浚现有河道、新挖排水河道,并对河道进行岸坡护砌和高边坡治理,有利于河道行洪畅通,有力保障河道两侧居民和农业设施安全;河道一侧道路硬化有利于防洪排险交通运输,同时有利于当地居民出行方便和生态防护;对河道一侧部分农田进行滴管改造,有利于节水灌溉的推广和稳产增收;采用安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等林业措施对河堤加固和绿化、对当地生态保持和修复及创造新的经济来源起到应有作用;总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治理提升环境设施,资源优势、项目优势和政策优势,实现从环境自然和人为破坏到整治修复和自我恢复的转变,有利于人水和谐,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有利于当地环境改善,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旅游发展,将在该地区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该工程施工条件良好,技术难度不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第二章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置镇位于京北长城脚下,县东南端,是市区和昌平县进入县的南大门;镇距县城约12km,镇距市区德胜门约60km,车行40min可达市区或首都机场;镇南部与昌平县接壤,西南部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西北部与康庄镇毗邻、北部与大榆树镇相依,东部与井庄镇为邻;项目位于镇,涉及镇东沟村、南园村、西拨子村等三个行政村;县区域位置见图、项目区域位置见图;县区域位置图项目位置项目区位置图项目区自然条件2.2.1自然地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郊,东邻怀柔区,南邻昌平区,西分别与河北省的怀来、赤城两县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之间;北、东、南三面环山,西南临官厅水库;中部为盆地,全县总面积1993.7km2,其中:山区面积1450.7km2,占%;平原区面积522km2,占%;全县共有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和16个居民委员会;镇地处盆地西南部,镇域东南部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关沟地势险峻;镇域北部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和山前黄土冲积台地,地势平坦,间有荒沙河套和冲沟;全镇山地、丘陵、台地、平川均有分布,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最高峰有清水顶海拔1239m,最低点在镇域南部三堡村附近,海拔431m;全镇总面积99.4km2,山地约占70%;2.2.2水文气象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干旱,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少雨,是暖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地带;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热,雨多有冰雹,有时出现伏旱;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无霜期平原区为152-175天,冻土1m左右;陆面蒸发量400mm/年,水面蒸发量1666.2mm/年,多年平均气温8.5℃,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7.3℃,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3.1℃,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8.8℃,年日照时数为小时,光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3.0mm;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747.1mm,最少年份为274mm;镇位于京北塞外,常年气温比市区低2-5℃,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7.6℃,最低气温-18.9℃,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2.3℃,最高气温32.8℃;春季干旱,夏季多暴雨、冰雹,年均降水量354.4mm,全年无霜期156天;年均日照时数2813h;紧邻康庄风口,全年以北风、西北风最多,平均风速3.4m/s,属风沙治理区;2.2.3 社会经济状况截止到2009年,县共辖11镇4乡,376个行政村,万户,其中农业户万户;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人/km2;耕地面积31773.7公顷,人均耕地亩;2006年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1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万元,同比增长%;林业完成产值万元,同比增长%;牧业完成产值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渔业完成产值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1年,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全县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345万元,同比增长%;总财力突破70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财政支出完成62544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0%;2.2.4土地利用及节水灌溉现状1、地形和土壤县内山脉属燕山山脉,一般海拔700~1000m,最高山峰海坨山海拔2241m,盆地、山前带一般海拔70~700m之间,地面坡度较陡,自然坡降1/50,冲沟发育,盆地全部为第四系堆积所覆盖,中部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00m左右,自然坡降1/100~1/1000,在山麓地带许多洪积扇连接起来形成洪积扇裙;县内山区多为中山,且地势较高,山地陡峭,其他属低山丘陵;褐土土壤类型约占全县土壤80%;淋溶褐土亚类分布在山上;石灰性褐土在山下和山前;潮褐土亚类分布在平原,地势较低的部位;在1000m以上是棕壤,海坨山顶2000m以上是高山草甸土,项目区基本为壤土、中壤土;2、种植结构、土地利用状况的粮食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严重地阻碍了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县农业重点产业规划”和县‘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结合农业资源特点、发展农业的优、劣势分析、农业发展总体定位和产业选择原则,确定6 个重点产业:奶牛、蔬菜、马铃薯、干鲜果品、中药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将现有粮食型玉米种植转向饲用型玉米生产,通过发展畜牧业过腹增值,将经济效益差的品种转向种植专用型马铃薯或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逐渐向都市型农业转变;项目区背景本项目区位于西南部的东沟村、南园村、西拨子村等三个行政村;镇位于北京长城脚下,县南端;该镇是市区和昌平县进入的南大门;镇距市区德胜门约60km,距县城约12km;镇南部与昌平县接壤,西南部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西北部、北部、东部分别与本县的康庄镇、大榆树镇、井庄镇为邻;是北京西北旅游经济带,镇域总面积,约70%是山地,30%为平原和丘陵,农业生产用地不足6%;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举世闻名的长城所在地;既有享誉世界的长城及野长城,又有多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旅游产业在该镇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必须保护长城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整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地区集聚了众多市级、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是北京五大风沙治理区之一,京北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景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将突出体现“保护长城,生态建设,现代旅游设施与古老长城游览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核心,挖掘景区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以彻底解决长期制约景区发展的“有景无区”的困扰,使旅游者“变游为住”,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使镇真正成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旅游、休闲、会议度假基地;县旅游业的龙头镇的东沟、南园、西拨子等三个行政村位于镇西南部一条沟谷与镇区过渡地带,三个村庄沿着这条河沟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地势逐渐降低,沟南端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残长城,河沟全长4公里,三村村域总面积亩,其中耕地1876亩;总户数406户,总人口1019人;河道贯穿整个项目区,东沟村山场广阔,但耕地不足,南园、西拨子村人口密集;项目区主河沟全长4公里,河道淤塞严重,部分河道因其他工程施工完全填筑,部分河段边坡高达7m,如遇特大洪水,将危机三个村庄的居民和附近农田;整体农业观光优势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风貌存在部分残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项目区农业综合发展和生态涵养,作为一个生态镇和旅游重镇,相对较少的耕地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之后显出的经济价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有限的耕地发挥更大价值;由于旅游业兴起及常年以后灾害对周边植被破坏严重,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绿化美化环境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对河沟周边生态进行修复和治理,有利于整个地区生态修复和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3.1.1项目实施是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确保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的需要项目区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淤抬较高,部分河道因其他是施工已完全填筑,河道两侧河岸无护砌,部分河段边坡较高,存在滑坡危险,因河道穿行山沟和居民聚居区,若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可能因河道泄洪不畅而危害两岸居民和农田,因此实施本项目,疏浚河道、护砌河岸,将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降低附近居民和农田受洪灾的风险,同时也能提升和美化沿河环境;3.1.2项目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的需要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县划分为“西部发展带”;即县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项目区生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灾毁和人为破坏,河岸两侧河堤裸露,山沟坡谷中植被成片被毁,生态应急硬件设施缺失,在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战略下,现有生态状况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要将县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屏障,需要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持续改良,优化美化当地山区环境;3.1.3项目实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项目所在区域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滞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更难以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对项目区部门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使当地农民真正体会到观光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努力将绿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3.1.4项目实施是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的需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发挥其长远商业价值所必需的,而生态观光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和农林产业紧密结合,镇古长城河道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实现整合山区资源,以生态观光旅游带动农林产业以及民俗旅游产业的局面,促进乡村逐渐退出以外出打工产业为主体的局面;同时由于当地农户能切实参与经济活动,在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山区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当地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联系与协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因此,提升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部分硬件设施条件;3.1.5项目实施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项目区仍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处于无业或部分就业阶段,项目实施本身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由于项目设施后,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和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而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平台,因为它具有几大就业优势,第一,从业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只要身体健康,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事接待服务工作,从现有情况看,旅游从业人员从刚出校门的学生到70多岁的老人均有分布;老年人做农家饭的手艺和年轻人的热情反而形成经营手段的互补,使人力资源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二,从业不受文化层次限制;旅游经营凭的是农家文化和农村生活的经验,可以没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也不必照按星级宾馆服务模式,有热情和真诚,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有不断进步的餐饮制作水平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从业者;第三,旅游从业者可守家待地,免有奔波,即前所说“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因此,旅游就业,不仅有吸引力,而且可以使农民逐步抛弃小农经济思想,确立自身的“投资、经营、市场”三个主体地位;所以拓宽旅游领域,规范发展旅游,就可以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项目建设可行性3.2.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地农户的积极拥护,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地点处于镇,它的实施不仅可以疏通河道,行洪畅通,保障河道两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有效地挖掘中低产田所蕴含的经济潜力,而且还能够优化和整合当地资源,提升当地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户收入,因此将肯定得到当地农户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这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的改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把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随着农业综合整治事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多年来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治理、多功能农业、深加工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的积极性;通过村庄综合整治,逐渐实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3.2.2基础资料准确,施工技术可靠,为项目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项目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资料,采用1/10000地形图、航拍影像图、实地调查勘测及室内量算汇总取得;水文、气象等资料应用项目区附近地区观测记录并结合多年平均气象值取值;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在县已经实施多年,参与项目的各个阶层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项目开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准确把握并及时处理,施工单位也是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能够对工程质量、进度全面负责,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设计,按时并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项目;同时为了使建设项目有序实施,当地农民也经过了专业的施工技术培训,在了解当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项目的建设施工;3.2.3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显着、经济效益良好,使生态环境、河道功能、设施农业综合优化,达到最大综合效益本项目实施后,项目区 3.3公里河道得到疏浚和护砌,保障洪水畅通,维护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社会效益显着;节水灌溉改造工程设施有利于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节能降耗提升效益,经济效益良好;通过林业措施加强安全林栽种,水土保持林实施和生态经济林的补种,将修复项目区内毁损的生态林木,有利于生态功能恢复,生态效益明显;在项目实施当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技能、提高群众的农业科技意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将有重要而深刻的提高与认识;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生态治理方针;以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作为重点,把防灾减灾、美化环境作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开发;以村庄和居住聚集地为单元,以流域河道治理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龙头,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生态治理防护体系入手,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一个完整的、多目标、多功能,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构的生态综合治理体系;工程等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确定镇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规模为小2型,主要建筑物及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和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以及国务院关于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意见,同时结合镇整体规划相关内容,确定古长城河道设计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年,校核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年;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2g;所在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规划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是未来进行发展与竞争的重要资本,今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协调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安排各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防治方针,把预防和监督放在生态治理工作的首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预防监督和监测,坚决防止因土地不合理利用、开发建设项目等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发生;3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文章针对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生态治理设计。
以罗泾生态工程为例,简单介绍了工程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生态治理措施。
标签:生态河道;生态治理;设计
1 背景
罗泾镇位于上海宝山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素有“上海鱼米之乡”之美称。
近年来,罗泾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小川沙河、陶家河、毛家塘、束家湾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2 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
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
(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
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可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罗泾新镇开发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基础条件。
3 设计理念
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
形成以“乔木-灌木-花草-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构成的生物净化子系统,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
工作重点是构建生态景观,包括重建岸坡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放养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环境。
4 生态治理工程措施
4.1 河道平面形态梳理。
根据小川沙河等4条段河道现状及周边区域的规划,把本工程主要分为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美化遮挡及亮点提升等四大部分。
潘泾路东侧毛家塘、陶家河、小川沙河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及修复,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要目标;束家湾在河道走向改造的基础上,完善水生生物的配置,
营造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效果;潘泾路西侧的毛家塘已经整治过,本次在现有护岸的基础上进行疏浚和美化,柔化及掩映硬质护岸的生态景观效果;在小川沙河、陶家河及束家湾,设置多处亲水观景人文景观,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整个罗泾地区的宜居环境。
4.2 生态护岸设计。
河道断面形态的设计应根据河道规划参数、地质情况、景观要求、沿岸地面建筑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在此采用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方案比选。
方案一:一坡到顶的梯形河道断面;方案二:复合式梯形河道断面;方案三:矩形河道断面。
本工程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且位于大型居住区,对景观性也有一定要求,因而河道选择生态性及景观性均较好的复合式梯形河道断面形式(方案二)。
4.3 仿生环境构造。
种植水生植物是本工程仿生环境构造的重点,水生、湿生植物种类配置应根据河道具体的立地条件、功能及生態建设要求来确定,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仿照相同立地和气候类型条件下自然植被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配置。
本工程水生植物主要种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岸坡上,即标高2.3~2.8m。
根据不同水生植物适宜条件、功用,选用种类及品种。
挺水植物根据植株的种类及特点进行配置,沿常水位线由岸边向河内形成梯次,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挺水植物可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方式配置,为使水岸线曲折变化有序,挺水植物带外再种植一些睡莲、大聚草、或萍逢草,使其水生植物林缘线有丰富的变化。
4.4 生态林带布置。
岸坡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在接近常水位线的位置以耐水湿生植物为主,即草滤带,使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千屈菜、海寿花等挺水植物为主。
河道3.0m至坡顶,该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
陶家河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与小川沙河西侧的宝山区人行步道相遇,步道两侧有生长茂盛的白杨林、香樟、无患子、桂花、紫薇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配置的植物以香樟作为背景树,则选用紫薇作为主调树种。
小川沙河以女贞为常绿背景树,以桂花为芳香树,9-10月开花,喜温暖环境,是较好的观赏树种。
4.5 底栖动物放样。
在四条河道内投放水生动物(如蚌、螺等),水生动物在水环境中可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吸引鸟类,提供鸟类食源。
根据经验及生态系统食物链要求,共计投放6400kg蚌、螺类底栖动物。
完善生态系统构建,并吸引鸟类来此觅食、安巢,从而给人们休闲休憩带来乐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5 结束语
河道生态治理应从适宜生物栖息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水文、流速、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构建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