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电子书
2020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单元授课课件(付,153)
4. 300+20= 320 320-20= 300 320-300= 20
90+700= 790 940-40= 900 850-800= 50
660-60= 600 50+200= 520 180-100= 80
5. 略
9. 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个珠。 用5个珠还可以 表示哪些三位数?
(2)
(3)
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二百五十九 ),个位再添上一颗 珠子是( 二百六十 )。 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三百九十 ), 十位再添上一颗珠子是( 4 ) 个一百,是( 四百 )。
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九百九十九 ),个位再添上一颗 珠子是( 一千 )。
归纳总结:
1.几个一百就是几百。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合起来是几百几十几。
2
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
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千。
从右边起,第四位吗?
10个一百是一千。
小试牛刀(教材P30想想做做) 1.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
(1) 一十一十地数,从八百六十数到一千。
千百十个
1.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 (2) 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八十六数到八百零五。
4. 右图里有( 4 )个百、( 2 )个十 和( 6 )个一。
5.
这些人民币一共多少元?
一百三十五元
6.
这个数是由4个( 百) 和7个( 十)组成的。
这个数是由4个( 百) 和7个( 一)组成的。
小试牛刀(选题源于《典中点》) 1.数一数,填一填。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10 )。
500 410 401 302 320 311 230 203 221 140 104 113 131 122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
(教案)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认识方向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方位。
2.学会根据图形、实物、记住诗歌等方式认识方向。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方向词语。
教学重点:1.学会用多种方式辨别方向。
2.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方向词汇。
教学难点:1.在感知上正确辨别北、东、南、西四个方向。
2.在生活中准确使用方向词汇。
教学准备:1.教师将准备一张示例图。
2.教师将准备记忆口诀和方向标。
3.准备学生的课堂活动用纸和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I. 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将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一张示例图,询问学生太阳在哪里升起和落下。
教师将以此为开始谈论方向,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方向词汇。
II. 学习方向(20分钟)a. 学生们将阅读教师挂在墙上的记忆口诀:“北极是地球的头,南极就在脚下;面向太阳的那边,右边是东,左边是西。
北面的风那么凉,南面的阳光相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路上面向南北。
”b. 教师将在黑板上和课桌上放置各种不同方向标和实木模型。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位知识将它们放到正确的方向上。
III. 方向词汇巩固(15分钟)教师将为学生提供一些例子来巩固方向词汇。
例如,她将问学生在客厅里,沙发是面向哪个方向的?学生可以回答“沙发面向电视机的西北方向”。
IV. 答疑、总结(5分钟)教师将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
她将重点强调学生需要在生活中注意方位和准确使用方向词汇。
V.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将为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绘制一个大院子或一个市场,将其定位在正确的方向上,并标上不同方位标志物。
教学反思:这次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着方向展开,通过讨论和练习来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方向。
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学习方向的方式和方法感到好奇,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和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让他们兴奋不已。
在巩固方向词汇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地应用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长度单位换算》苏教版(2023秋)
最后,我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反馈,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换算这一知识点,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单位换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长度单位换算的概念和实际应用。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测量问题,我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这一章节的兴趣。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反思。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你们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尝试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7课时 三位数减三(两)位数(退位两次)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7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的减法题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一次)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 板书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2. 板书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的计算方法、例题、练习题。
六、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的计算题目。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类型的退位减法题目,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七、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计算能力。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引导、讲解、练习等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两次)的计算方法。
1.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一次)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6单元第4课时练习六(1)(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新征程》(苏教版)
第6单元第4课时练习六(1)(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新征程》(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的第4课时练习六(1)。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准确计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3. 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
2.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购物场景为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例如,妈妈买了一个苹果3元,又买了一个香蕉2元,问一共花了多少钱?2. 讲解例题:出示一道加减法的练习题,如:45 + 27 = ?,引导学生按照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类似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互相出题,进行加减法运算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加法运算规则: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运算规则:被减数减数 = 差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六(1)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答案:(1)63;(2)72;(3)81;(4)9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如购物时自己计算价格,家庭作业中运用加减法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1. 语言语调:我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语调进行讲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练习课-课件
78幢 79幢 消 80幢 北 81幢 82幢 防 83幢 环
北
通 翠竹大道 道
路
85幢
86幢
1.消防通道的东面是(北环)路,翠竹大道在消 防通道的(西 )面。
2.82幢的东南面是(86 )幢,82幢的(西南)面 是84幢。
3.86幢的西北面是(82 )幢,79幢的西南面是 (81 )幢。
先向东跳2格,再向 西北跳1格。
先向西
北
跳3格,
再向东
南跳2格。
先向西 北跳2 格,再 向东跳 1格。
这一 样个 的人 人所 才受 有的 学教 问育 。超
过 了 自 己 的 智 力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外环 路
115幢 119幢
北
北 116幢 120幢 小学
京 117幢 121幢
路 118幢
小明家住116幢,他上学可以先向( 南 ) 面走到翠竹路,再向( 东北)面走到小学; 也可以向(北 )面走到外环路,再向(东 ) 面走到小学。
先向南 跳2格, 再向东 北跳2
格。
先向西 南跳1 格,再 向北跳 2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练习课
新华书店 市政府 健康药店
鼓楼
超市 人民医院
北
文化宫 天宁塔 健身房
1.新华书店在超市的(西北)面,健康药 店在人民医院的( 北 )面。
2.文化宫在天宁塔的( 西 )面,在超市的 (西南 )面。
3.健康药店在超市的(东北)面,超市的 东南面是(健身房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
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6.12三位数减法的笔算(连续退位减)(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6.12三位数减法的笔算(连续退位减)(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当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教授的内容是三位数减法的笔算(连续退位减),这是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的一个重要章节。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三位数减去一个数,可能会出现需要连续退位的情况,比如:583176。
我们将通过例题来讲解笔算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三位数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笔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类似的笔算题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连续退位的理解,重点是笔算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以及相关的练习题目。
学生们需要准备的是一支笔和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引入今天的主题:583176。
我会逐步展示笔算的过程,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连续退位的概念。
接着,我会讲解笔算的详细步骤,包括如何从个位开始相减,如果出现退位如何处理。
我会通过几个类似的题目来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一个典型的连续退位的题目583176写在黑板上,并逐步展示解题过程,包括每一步的计算和退位。
七、作业设计1. 3452342. 7654533. 890321答案:1. 1112. 3123. 56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连续退位的笔算方法。
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进行辅导。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相关的拓展题目,让学生们进行练习,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连续退位是这个章节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学生们来说,理解连续退位的概念和掌握正确的笔算步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和演示连续退位的笔算过程,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笔算的步骤和方法也是重点之一。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苏教版(2023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亮点。首先,学生们对于不连续进位的概念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困难。他们能够理解个位、十位、百位的计算方法和进位处理,但在具体计算时,部分学生还是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如忘记进位或进位错误。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不连续进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讲解和举例还不能完全让他们掌握这个知识点,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实际操作。
1.培养学生数感与符号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让学生体会数的组成和进位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2)运用不连续进位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审题、细心计算、检查结果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2023秋)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探讨了《角的初步认识》,我发现孩子们对角的概念接受得还不错,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生活实例来理解角的含义。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角,孩子们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讲解角的画法时,有一部分孩子对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还不太熟练。这让我意识到,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需要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新课讲授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孩子们能将角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角的性质和应用。但同时,我也发现直角的识别和角的大小比较这两个难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更多的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2023秋)
一、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选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小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会正确画角,并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如顶点和边。
3.初步认识直角,能分辨直角与其他类型的角。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5课时 第二单元知识小结-课件 .ppt
。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2021/1/142021/1/142021/1/14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1月2021/1/142021/1/142021/1/141/14/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1/142021/1/14January 14, 2021
3.一集电视剧时长( B )。
A.30 秒 B.30 分 C.30 小时
4.时针指着 6 和 7 的中间,分针指着 7,是(C)。
A.6:07
B.7:35
C.6:35
5.小猫和小狗跑步比赛,小狗赢了,( B)用的时间少些。
A.小猫 B.小狗 C.同样多
三、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或数量。(10 分) 1.小兵跑 100 米要用 28( 秒)。 2.一分钟脉搏大约跳动( 80)下。 3.从家走到学校大约用时 15(分钟)。 4.拍 30 下皮球大约用时 20(秒)。 5.一场篮球赛用时 48(分钟)。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第 二 单元
时、分、秒
第 5 课时 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时分秒练习》
-分针与秒针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分针每走一圈,秒针走过60圈的概念。
-时间转换:学生可能在“时”与“分”之间的转换上存在困难,如60分钟等于1小时的概念。
-生活应用: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如根据时间长度安排活动。
举例:使用教具或动画演示分针和秒针的运行关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时间转换。设计生活场景题目,如“小明从8时30分开始做作业,做了45分钟后休息,问小明休息时是几点几分?”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时分秒的基本概念。时间是由时、分、秒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60秒等于1分,60分等于1时。掌握时间概念对我们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时钟的运行,了解时分秒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准确读取时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读取时钟和时分秒转换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时分秒练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看不懂时钟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操作时钟模型,演示时分秒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习题课件:第4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苏教版
3.写出横线上的数。
4028
6009
10000
4.(1)7个百是(700),9个千是(9000)。 (2)5020里面有(5 )个千和( 2 )个十。 (3)6005里面有6个( 千)和5个(一 )。 (4)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4900)。 (5)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4090)。
5. 5000+700= 5700 600+3000= 3600 700+5000= 5700 3900-900= 3000 5700-700= 5000 8400-8000= 400 5700-5000= 700 4000+200= 4200
2.读出横线上的数。
四千五百
五千零六十八
3.选4张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再读一读。 略
4.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再写出来。
六千七百
五百零九
三千零二十四
六千零七十 五千零九
三千二百零四
6700
509 3024
6070
5009
3204
5. 7200-7000= 200 8400-400= 8000 2000+500= 2500
少?
冬冬家的书最多,丁丁家的书第二多,芳芳 家的书最少。
(2)兰兰家的书与其他人家比,可以怎样说?
兰兰家的书比芳芳家多一些,比丁丁家少一些,比 冬冬家少得多。
第4单元·P45试一试
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2016人≈
人
答案
第4单元·P45~46想想做做
1.在□里填数,并说一说填出的数哪些接近500,哪些接 近600。
五千零六 6个一 六千零四十二 6个千 七千零六 十 6个十 三千六百 6个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比我预期的要活跃,他们积极投入,相互交流。这让我意识到,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画角的方法不够规范,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作图技能的指导。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基本作图技能;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讨论成果来看,学生们对于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腼腆,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1.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基本概念、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和米》苏教版
《厘米和米》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数量观念:通过认识厘米和米,加深对长度量的感知,形成准确的量纲意识;2.空间观念:学会使用直尺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和判断能力;3.推理能力:在长度单位换算和应用中,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4.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所学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测量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厘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在测量物品长度时,读取直尺数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直尺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厘米是长度的较小单位,而米是长度的较大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展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如何读取厘米和米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 除法;
第二段,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 第三段,练习一。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通过分组操 作,认识余数 以及有余数的 除法。
P.1
(1)分组操作,填表。
(2)观察表格,分类。 (3)介绍“有余数除法” “余数”和算式读 法。 (4)尝试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和距离→极坐标。
(2)第几排第几个→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
2.认识方向的重点是“辨认”。
(1)现实场景与平面图。 (2)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 (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用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重点在描述。
(1)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表达句式。
4.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发现“余数 要比除数小”。
(1)在对计算过程的比较中归纳。 (2)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
(3)在对典型错例的分析中巩固认识。
P.6
(4)在完成算式的练习中加深理解。
□ 中能填什么数?
□÷□ = 4 ……1 □÷□ = 4 ……2 □÷□ = 4……3 □÷□ = 4……4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1)方块表示的数。 (2)算珠表示的数。 (3)认、读、写。
P.11
2.重视数(shǔ)数 在认数中的作用。
P.8
P.11
P.14
3.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1)日常生活素材。
P.9
(2)环保素材。
(2)说说按原路返回怎么走。
P.48
(3)说说到同一目的地的不同走法。
4.“测定方向”的 重
点是体会物体位置 关系的相对性。
(1)场景图与通常 平面图不同。
P.50
(2)让学生在校园里的不同地点观测并记录。 (3)在交流中加深体会。
第六单元 减 法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教材分四段安排:
P.17
(2)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估计。
P.20
(3)结合简单推理进行估计。
P.22
7.通过解决 简单实际问 题,巩固对 数的认识。
P.10
P.18
第三单元 分米和毫米
一、教学内容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两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分米、毫升,初步建立1分 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第二段,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5.根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 问题。
P.7
第二单元 认 数
一、教学内容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
第一段,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 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 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练习二; 第五段,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练习三; 第七段,复习。
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法验算 减法。
(1)提出:把得到的差与减数相加,你能发现 什么? (2)追问:是不是其他减法题也有这样的规律? (3)概括结论。
3.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基本 的数量关系。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已经掌握 的长度单位,引 出对分米、毫米 的认识。
P.26
2.合理确定教学要求。
(1)相对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升的实际长短。 (2)合理选择长度单位进行交流。 (3)会用“几厘米几毫米”“几米几分米”表述
测量结果。
3.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P.27
2.要恰当把握 “想想做做”
的 教学要求。
P.2
(1)借助操作或看图写算式。 (2)关注求每份数和剩余数的操作。
(3)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
3.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1)联系数量关系,具体思考算法。 (2)分析竖式,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P.3
(3)学会试商,提升思考水平。
P.3
4.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追求准确表达是 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四单元 加法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
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不进位的加法,加法的验算, “比多” “比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二段,进位加; 第三段,连加,加法估算; 第四段,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4.通过操作,理解“比多” “比少”的数量 关系。
第五单元 认识方向
一、教学内容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用学过 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东南、东北、西单的行走
路线; 第三段,测定方向。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弄清“图形与位置”的教材编写思路。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
• 有余数的除法 • 认数 • 加法 • 减法 • 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
• 分米和毫米 • 认识方向 • 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
• 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 测定方向 • 你能跳多远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 让学生产生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愿望。 (2)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计算过程。 (3) 通过分析计算错误,促进对算法的反思。 (4) 在交流中逐步优化算法。
2.重视学生验算意识的培养。
(1) 让学生感觉到验算是有必要的。 (2) 允许并鼓励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3.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P. 40 P.41
第一段,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 第二段,需要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 第三段,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 数
的笔算; 第四段,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把笔算加法的经验迁移到减 法笔算中来。
(1)鼓励自主探索算法。 (2)启发解释算法。 (3)在比较中体会加、减法笔算的相同点。
P.12
(3)自然奇观。
P.24
4.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口算方法,通过口 算巩固对数的理解。
P.9
P.13
5.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不同方法比 较数的大小。
(1)不出大小比 较的法则,在交 流中掌握方法。
P.19
(2)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
P.20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1)结合数的认识进行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