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日趋重要。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由上海、杭州、南京等强大的城市组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地缘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关乎中国的整体发展。
因此,一份扎实可行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必不可少。
一、长三角城市群目前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其人口总量和GDP也是持续增长的。
根据统计数据,自2012年至今,长三角的GDP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加强,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和经济中心。
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
这些都是长期的制约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发展城市群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确保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
长三角城市群也不例外。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开始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并且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长三角城市群由主城区和周边城市组成,如果想要实现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则需要统筹规划现代化基础设施。
在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加大投资和建设,为城市群内的人员、物资、信息等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以增强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2. 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是一个城市群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础,长三角城市群则需要借助这一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人才资源各不相同,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实现合理分工。
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也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3. 推进环境保护城市群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
长三角城市群同样需要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挑战,为此,城市群内的各城市需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之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本文将就该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一、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概况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沪浙皖的城市群。
区域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包括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一部分。
区域人口约1.13亿,居民收入比发达城市地区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该地区的城市群拥有多个国内知名的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常州等。
同时,该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该地区都领先于其他地区。
因此,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1. 优化空间结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但是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布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密集程度不均衡、城市间的距离过远、缺乏集聚效应等。
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应当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协调性和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作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比如,长三角各城市群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建优质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深化改革等方面。
在加强区域协作的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 重点发展技术创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
可以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学技术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可以通过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
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介绍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南京、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温州、安徽省的合肥等。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
本文将对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进行介绍。
背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制定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规划目标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群,以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2.构建创新型城市群,推动科技创新;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群;4.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5.推动人才流动,实现优势互补。
主要措施长三角城市群2030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主要措施,以实现规划目标。
1.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群: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2.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群。
通过减少污染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改善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
3.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规划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建设的具体措施,以缓解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4.推动人才流动:建设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在长三角地区的流动和交流。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评价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互补发展。
5.加强合作联动:加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合作联动,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目标 7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一)优化总体布局 8(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国家,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城市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将介绍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情况。
一、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和国际创新高地。
该规划强调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二、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创新力的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地。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效、绿色和宜居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和宜居发展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交通、环境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功能转移和协调发展。
四、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成都、重庆等地。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面发展、开放合作和创新驱动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产业互补、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放,推动经济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五、济南青岛城市群济南青岛城市群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
它包括济南、青岛等地。
济南青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化和国际化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产业协同、生态保护和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
六、苏南城市群苏南城市群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它包括南京、苏州等地。
苏南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创新型和宜居型的城市群。
该规划强调加强产业研发、人才引进和文化交流,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
七、武汉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官方word版 附规划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ຫໍສະໝຸດ ,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者:张俊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2期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
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
一、发展目标中期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远期目标:至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城市群分区长三角城市群被细分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大都市圈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
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四条发展带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基金项目:安 徽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重 点 项 目 (A H S K Z 2 0 1 9 D 0 3 2 ) 作者简介:杨 阳 (1990— ),男 ,安 徽 六 安 人 ,博 士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宏 观 经 济 增 长 。
窦 钱 斌 (1989— ),男 ,安 徽 合 肥 人 ,博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开 放 经 济 。 姚 玉 洋 (1 993— ),男 ,安 徽 肥 西 人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宏 观 经 济 增 长 。
已有学者对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研 究 。在 理 论 层 面 ,刘 志 彪 ( 2 0 1 9 ) " 1指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 一 体 化 发 展 中 ,制 度 方 面 的 阻 碍 可 能 是 持 续 扭 曲 其 进 程 的 主要力量 ,因此需要进行区域行政权力调整,并建设统一 竞 争 规 则 ;陈 建 军 ( 2 0 1 9 ) P1从理论层面阐述了长三角高质 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作用、发 展 瓶 颈 、内在动力以及实现 路 径 ;肖金成和李清娟(2020)131指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 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经 济 转 型 、改革开放和经济一体 化 ;高 丽 娜 和 蒋 伏 心 (2020)141分 析 了 当 前 长 三 角 区 域 高 质 量 发 展 中 的 阶 段 性 特 征 ,归 纳 出 四 大 发 展 困 境 ,提出以协 调发展为目标导向构建普惠型政策体系的发展思路。在 实 证 层 面 ,熊 娜 等 ( 2 0 1 9 ) 151利用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了长三 角 区 域 交 通 高 质 量 一 体 化 发 展 水 平 ;王 然 和 成 金 华 ( 2 0 1 9 ) 161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对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2 6 个城市
长三角区域规划全文 长三角区域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4日国务院批复[提要]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
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
示范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部分城市范围内,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2%。
202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确立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经济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活跃的创新能力而著称。
其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经济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也对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解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程(一)初期的分散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分散,各城市以自身发展为主,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
此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较为松散的形态。
(二)集聚发展与扩散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开始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
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同时,这些中心城市也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三)一体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同时,随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一)政策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重要因素。
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因素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集聚。
(三)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一)未来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继续向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规划出炉 明确区域港口建设
长三角规划出炉明确区域港口建设
佚名
【期刊名称】《大陆桥视野》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全文公布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该规划对长三角主要城市进行了功能定位,对综合运输枢纽及港口建设发展规划予明确。
【总页数】1页(P85-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2.3
【相关文献】
1.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出炉:能否突破“诸侯经济”、规避“同门竞争”? [J], 劳佳迪
2.长三角一体化需进一步明确核心区域规划 [J], 陈宪
3.长三角规划出炉明确区域港口建设 [J],
4.《2012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最新出炉 [J], 江霞
5.明确上海为核心城市长三角区域规划将报国务院审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243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38号),现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具有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做好区域内相关规划的修编调整,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紧密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加强《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2
第一章 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 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 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 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 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 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长三
3
角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有条件在更高起点上 提升城镇化质量。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有序推进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 经验。
附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3 第一节 重大意义......................................................................... 3 第二节 发展基础......................................................................... 4 第三节 突出矛盾......................................................................... 6 第四节 重大机遇......................................................................... 8
自然禀赋优良。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环境容量大,自净能 力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 人居环境优良。平原为主,土地开发难度小,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 水系发达,航道条件基础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 和约束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协同并进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 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 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 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 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 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 宣城等 26 市,国土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 12.67 万亿元,总人口 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 11.0%。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 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 发展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 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 发展更加协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带 动全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经济实力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300 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 300 家,人力
4
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
30%。国际化程度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 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
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
表 1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
规模等级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I型 大城市 大城市
II 型 大城市 中等城市
I型 小城市 小城市
II 型 小城市
划分标准 (城区常住人口)
1000 万人以上 500 万—1000 万人 300 万—500 万人 100 万—300 万人
50 万—100 万人
20 万—50 万人
20 万人以下
城市
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合肥市、苏州市
无锡市、宁波市、南通市、常州市、绍兴市、芜湖 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台州市 镇江市、湖州市、嘉兴市、马鞍山市、安庆市、金 华市、、池州市、宜兴市、余姚 市、常熟市、昆山市、东阳市、张家港市、江阴市、 丹阳市、诸暨市、奉化市、巢湖市、如皋市、东台 市、临海市、海门市、嵊州市、温岭市、临安市、 泰兴市、兰溪市、桐乡市、太仓市、靖江市、永康 市、高邮市、海宁市、启东市、仪征市、兴化市、 溧阳市 天长市、宁国市、桐城市、平湖市、扬中市、句容 市、明光市、建德市
第四章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 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22 第二节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3 第三节 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24
第二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的 东亚航线要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 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 位。交通条件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 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 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第五章 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26 第一节 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26
第二节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9 第三节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32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34 第六章 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36 第一节 共守生态安全格局........................................................36 第二节 推动环境联防联治........................................................39 第三节 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43 第四节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44 第七章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44 第一节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44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45 第三节 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46 第四节 培育本土跨国公司........................................................47 第八章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48 第一节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48 第二节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50 第三节 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2 第九章 规划实施...................................................................... 53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53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53 第三节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54
第三章 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14 第一节 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4 第二节 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6 第三节 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7 第四节 打造一体化的城乡体系................................................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