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结构探析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结构探析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在传递故事时,借助于叙事结构来展开情节和表达主题。
本文将探讨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故事的影响。
一、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之一,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没有跳跃和倒叙。
这种叙事结构通常用于叙述传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发展和结局。
例如,在戏剧中,经典的三幕结构常用于线性叙事。
第一幕引入人物和背景,第二幕推动故事发展,第三幕展示高潮和结局。
同样,在影视作品中,线性叙事结构也被广泛应用。
观众通过连续的场景,跟随主角的经历和成长,逐渐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与线性叙事结构相比,非线性叙事结构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它使用时间跳跃、回溯和交错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以更具创意和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故事。
在文学作品中,诸如威廉·福克纳的《追憶众心》,通过跳跃式的回忆和流溢的意识流描写,呈现了多个角色在不同时间线上的故事。
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需要进行自我推断和解读,增强了作品的思考深度和艺术感受。
类似地,在影视作品中,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通过在不同时间层面上的跳跃和交织,为观众呈现了复杂的梦境世界。
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为影片中的主题和概念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三、多视角叙事结构多视角叙事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和观点来展现故事,以此来呈现更加全面的画面。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叙事中相互交织,形成独特而生动的叙事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维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是一个著名的多视角叙事作品。
通过多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观点,揭示了各个角色的思想、感觉和动机,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故事。
同样地,在影视作品中,像奥斯卡获奖影片《洛杉矶之战》,通过交织主要角色的故事线和观点,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回环叙事结构回环叙事结构是一种将故事元素在不同时间段循环出现的叙事方式。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 故事结构
叙事学故事结构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研究叙事的方法、结构和功能。
故事结构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故事中各个元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一个典型的故事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背景和人物介绍:故事开始时,通常会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
2. 引发事件:某些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故事的平衡,引发了主要冲突或问题。
3. 上升动作:主人公开始应对问题,采取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
4. 危机:故事中的矛盾达到高潮,主人公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5. 高潮:主人公在危机中做出关键决策,解决问题或面对结局。
6. 结局:故事的最终结果,通常是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解决。
7. 后续影响:故事结束后,展示主人公和故事世界的变化。
这种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的故事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些故事可能以倒叙或闪回的方式展开,而有些故事可能没有明确的结局。
此外,故事结构还可以包括次要情节、支线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发展。
通过分析故事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的基本元素和组织方式,从而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意义。
叙事学理论
•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概括 • ”这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很早。“ • 例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叙事人称
• 第一人称叙事 • 第三人称叙事
•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 距离不同。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第三人 称的叙事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叙述频率
•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 的关系。
•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单一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 • 二、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也是一种单一叙事 • “星期一我起得很早,星期二我起得很早,星期三我起得很早” • 三、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重复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 • 例子:鲁迅《祝福》通常用来展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
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
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 念了四句言词道:
•
•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
叙述顺序
• 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倒卷帘法” 例子 • 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例子
倒卷帘法例子:
• 《红楼梦》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 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 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 撂liào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 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 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 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 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研究叙事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叙事的过程、结构和形式。
它探讨叙事的基本元素,如叙述者、叙述内容、叙述文本和叙述环境。
叙事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通过叙事来传达情感。
叙事学有多种模式,如社会叙事模式、实证叙事模式、符号叙事模式和象征叙事模式等。
社会叙事模式是一种社会叙事,它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参与者的行为为基础,以社会变化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复杂性。
实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基本结构,它探讨叙事的构建原则和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基本形式,如讲故事、记录历史、叙述经历等。
符号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意义和功能,它探讨叙事如何形成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叙事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象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表达形式,它探讨叙事如何赋予人们新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叙事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
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塑造自我价值观,以及建立社会关系。
叙事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
叙事学模型
叙事学模型
《叙事学模型》是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研究和分析故事,包括小说、电影、戏剧、传说等各种叙事形式。
该模型关注故事的结构、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等方面,旨在揭示故事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叙事学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时间和空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虚构和现实等。
2. 人物:主角、配角以及其他出现在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外貌、性格、行为和心理等方面。
3. 情节:故事的情节和事件,包括冲突、转折、高潮、结局等要素,以及它们的发展和关系。
4. 主题:故事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和意义,以及它们的传达方式和影响。
5. 语言:故事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学风格、叙述手法、语言技巧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叙事学模型可以揭示故事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同时,它也可以为故事的创作和理解提供指导和启示。
- 1 -。
文学概论
文体分类,三分法:1 叙事类:指通过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作品。
特点:作品描述的生活事件仿佛是本身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作者是故事的叙述人,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都渗透在描述的具体对象之中。
代表:叙事诗、叙事散文、小说和寓言故事等。
2 抒情类:指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求描写完整的生活事件,出现的事物都被感情化,向读者揭示作者的内心精神。
代表:抒情诗、抒情散文等。
3 戏剧类(表演类、舞蹈类):指把人物形象安排在舞台上,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有完整情节,生活事件不由作者叙述,而是让舞台上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在展现矛盾事件发生过程中,不过分显示基内在的精神,从特殊的方式把主观的或抒情的,客观的或叙事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叙事与叙事学1. 叙事——是与抒情相区别的一种话语类型,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讲述故事。
所以“讲故事”即叙事,进一步说,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见备注)2. 叙事学(naratologie)作为专业的学术话语,并没有形成定论,所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界定:普兰斯《叙事学》——叙事学是对叙事文形式与功能的研究。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学是“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巴尔《叙事学》——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
叙事的主要特征:1. 与抒情文学相比较而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 与历史考证比较而言,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构成1.叙事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要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关心的中心内容。
2.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3. 叙事动作——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叙事内容故事:完整的故事包括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和具体明确的场景。
戏剧学中的叙事理论与叙事方式
戏剧学中的叙事理论与叙事方式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戏剧学中,叙事理论和叙事方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和分析戏剧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戏剧学中的叙事理论与叙事方式,并分析其对戏剧作品的影响。
叙事理论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它探讨了戏剧作品中的叙事元素和叙事规律。
在叙事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故事情节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最为常见,观众可以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来理解故事的内涵。
非线性叙事则是以非时间顺序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来增加观众的思考和参与感。
在戏剧作品中,叙事方式是指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技巧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常见的叙事方式包括对白、独白、旁白、舞台动作等。
对白是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独白则是一种通过一个人物的独白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方式,通过独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旁白则是由一个不参与故事情节的声音来进行叙述和解释,旁白可以提供背景信息和引导观众的理解。
舞台动作则是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舞台动作可以增加戏剧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叙事理论和叙事方式对于戏剧作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叙事理论和叙事方式可以影响观众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不同的叙事方式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思考方式,观众可以通过对叙事方式的理解和分析来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其次,叙事理论和叙事方式也可以影响戏剧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
戏剧创作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戏剧风格和艺术效果。
最后,叙事理论和叙事方式还可以对戏剧作品的观众反馈和评价产生影响。
观众对于叙事方式的喜好和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戏剧作品的评价和口碑传播,因此,叙事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也是戏剧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完整版叙事学
第一章表达第一节视角一、视角与声音二、视角的承当者与构成视角的承当者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表达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表达文中的人物兼表达者“我〞,也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局部构成.三、视角的根本类型:(一)非聚焦型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 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 表达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表达的故事, 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总之,在非聚焦型中,表达者知道得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传统的叙事文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二)内聚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根据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表达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1)固定内聚焦型被表达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2)不定内聚焦型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3)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表达屡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三)外聚焦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表达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四、视角的变异理论上互相区别的聚焦类型在实际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渗透现象.具体说来,许多叙事作品都不是运用一种视角类型完成的,聚焦方式也不一定一成不变地贯穿于一部作品的始终,有些作家在创作中甚至有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视角变异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减少信息和增加信息、减少信息又称省叙,指从已采纳的视角类型中扣留一些信息,换句话说,表达者或人物知道而成心向读者隐瞒.省叙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非聚焦型视角的限制.增加信息又称扩叙,表达者或人物突破单一的聚焦方式进入更广阔的视野,或者说,向读者提供超过表达者或人物在某一聚焦位置上所了解的信息.扩叙可出现在内聚焦作品中, 或插入表达者的议论,或描写人物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或披露另一人物的思想.第二节表达者表达者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它与视角一起,构成了表达. 一、表达者与真实作者、暗含作者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 表达者那么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 真实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表达者那么是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 是叙事文本的话语.表达者也不同于暗含者,尽管两者同居于叙事文内.暗含作者,又称“作者的第二自我",他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中.暗含作者是作品创作和交流中的构成因素之一,他是由读者从文本中建构的, 是读者把握和理解作品的产物.与表达者相比,暗含作者没有声音、没有直接的交流手段, 也就是说他未表达为语言符号.二、表达者类型〔一〕异表达者与同表达者异表达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表达的是别人的故事;同表达者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表达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异表达者由于不参与故事, 因此在表达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同表达者不如异表达者那样自由,他必须讲自己的或自己所见所闻的故事.同表达者可以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同表达者也可作为故事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二〕外表达者与内表达者外表达者是第一层次故事的讲述着.他在作品中可以居支配地位,也可以仅起框架作用. 内表达者指故事内讲故事的人,换句话说,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了表达者. 这类表达者在作品中往往具有交代和解说的功能.〔三〕“自然而然〞的表达者与“自我意识〞的表达者“自然而然〞的表达者指表达者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写作或表达的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由此造成一种真实的“幻觉〞.“自我意识〞的表达者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出面说明自己在表达.〔四〕客观表达者与干预表达者客观表达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说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 即使讲到最伤心或最得意之处也保持不介入的态度.当今,客观表达者呈现两种开展趋势, 一是对外部世界的“实录〞,二是对内心世界的“复制〞.干预表达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干预表达者可以直接对故事中的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发表长篇评论.此外,干预表达者还可以通过与表达接受者的对话和问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寻求读者的支持.四、表达者的违规现象五、表达者的功能〔一〕表达功能〔二〕组织功能〔三〕见证功能〔四〕评论功能〔五〕交流功能第三节表达接受者一、何谓表达接受者表达接受者是与表达者相对应的概念,是表达者的交流对象,文本里的听众.表达接受者不同于读者. 表达接受者是叙事文内的参与者,是虚构的,而读者那么是叙事文外的真实存在,是现实生活中千差万别的人.表达接受者也不可与暗含读者混淆,虽然两者同居于叙事文内, 有重合之处.暗含读者是暗含作者设想的读者形象, 由暗含作者赋予他某种特性、水平和爱好.暗含读者隐身于作品之中,充当作品的全面接受者.而表达接受者是表达者的听众,与表达者互相依存. 在作品中表达接受者有显隐多寡的差异,甚至可以作为人物出现.同时他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全部或部分的差异.表达接受者也不同于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一种理论建构,它具有完全的“文学水平〞,并能在某一特定文体里发现无限文本并进行阐释. 表达接受者那么是文本的组成局部, 他的水平和活动范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理解或证实表达者的话语,也可能显得很笨拙,不能理解叙述者的话语,甚至抗拒表达者的话语.二、表达接受者的信号第一,表达接受者显而易见得信号是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出现,换句话中,表达者向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讲述.第二,表达接受者的信号可以出现在表达者对表达接受者的称谓上.第三, 表达接受者的信号还可以从表达者的直觉表达或表达中表达.第四, 表达接受者的信号也可以表现在表达者的语气上.第五,从表达者对事件、人物的介绍、说明、解释和比拟中感受表达接受者的信号三、表达接受者类型(一)个体表达接受者与群体表达接受者个体表达接受者,指表达者在表达中所面对的一位听众,这位听众一般以人物的身份在故事中出现.群体表达接受者指表达者拥有的几个或众多的听众.群体表达接受者又有同质与异质之分.表达者假设面对的是一种类型的听众,这些听众就是同质的表达者,异质表达者那么指叙事文中的听众在身份、道德、智力、情感等方面不尽相同.(二)外表达接受者与内表达接受者外表达接受者与外表达者同处于第一种叙事之中,他是外表达者的听众.内表达接受者与内表达者相应,处于第二叙事中,是内表达者诉说的对象.四、表达接受者的功能第一,通过对表达接受者与表达者之间种种关系的分析,可以建构起不同的表达者形象.第二,表达接受者〔尤其在充当作品中人物时〕对情节的开展和故事的表达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第三,表达接受者是表达者与读者之间的终结,这是表达接受者在叙事文中一直起着的作用.第四节叙事时间一、时序〔一〕逆时序开端时间:即叙事文开始表达的那一时刻,一般指作品中第一段话语标出的时间位置. 结尾时间:即叙事文最后一个表达段的时间位置,它标志着故事的结束.在此根底上,我们将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表达称为现时表达,它与偏离这一表达层去追溯过去或预言未来的逆时表达构成一组对立,而现时表达与逆时表达之间的时间距离为跨度,逆时表达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为幅度.逆时序主要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闪前、交错. 闪回又称“倒叙〞,即回头表达先前发生的事情.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 外部闪回叙述的是开端时间之前的故事,内部闪回表达开端时间之后的故事,混合闪回那么是外部闪回与内部闪回的结合,幅度从开端时间之前一直延续到开端时间之后.这种以开端时间为基点对闪回的区分其价值在于把握叙事文的情节运动,是直线开展,还是往返往复,由此揭示出情节开展的曲线轨迹.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这一区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闪回在情节中所占比重以及该作品的文体风格.整体闪回,指闪回构成情节的中央或主干.表达者把整个故事作为往事加以追述.局部闪回,又称偶然闪回,是对故事中某一时刻的回忆或交待.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又可将闪回分为填充闪回、比照闪回、重复闪回.这些性能的闪回将对情节的开展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填充闪回指在事件之后追叙事件发生的过程,填补故事的空白.填充闪回是对表达中省略、遗漏的事件的补充、具有交待、解释、修正等功能.比照闪回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追忆而与现实表达中的情景产生反差,由此加深作品的意蕴.重复闪回指对过去事件的重叙,是对往事的一种强调或重新评价.闪前又称“预叙〞,指表达者提前表达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闪前不同于暗示.闪前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是对后来事件的预先表达, 它通过时间上的指向性以引起读者的期待.而暗示大都模糊其辞,可视为后来事件的某种心理准备,读者只能在回味中领悟其中的含意.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闪前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外部闪前指表达故事结束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提前表达的事件在故事中不会出现.外部闪前常用来表现人物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担忧,以及对主人公后来的生涯和他的后代的交待等.内部闪前指对叙事文中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提示,它可用于故事开端对故事梗概的介绍和对故事结局的预言,使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在阅读中获得求证的快感.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将闪前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填充闪前指事先填补事件空白的预叙,或者说事先表达在后来的情节开展中被省略的局部,填充闪前假设用于结尾时间之外,那么与外部闪前相同.重复闪前指事先预叙后面的事件.它与填充闪前不同的是它预叙的事件将在现时表达中展开.交错即闪回闪前的混合运用.在叙事作品中,表达时间的轨迹有时并不是清楚可见的,过去、现在、未来常常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交错.〔二〕非时序非时序不等于无时间,而是缺乏时间的线型开展.非时序是一种自由的时间连接,它往往依靠故事的结构特点、事件的相似性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组构作品,其表现形态大致有三种情况.块状即将时间上并无直接联系的几段表达按其语义组构成叙事作品.点射作品从某一时间点出发,向不同的时间点扩散.画面作品中时间处于凝固状态,表达者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物件,整个作品犹如一幅静物画.二、时限时限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表达长度的关系.叙事学的速度概念即为故事时间与表达长度之比.我们将表达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根本相等的表达称为等述, 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表达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述,表达时间长于故事时间为扩述, 表达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表达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那么是静述.〔一〕等述表达时间与故事时间根本吻合.〔二〕概述表达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具体表现为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个长的或较长的故事时间.〔三〕扩述与概述相对,表达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表达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开展的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四〕省略表达暂停,故事时间无声地流逝.〔四〕静述与省略相反,故事时间暂停,表达充分展开,换句话说,表达不与任何故事时间对应.三、表达频率表达频率研究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表达次数的关系.表达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这是表达频率中最根本的类型,我们称之为单一性表达.表达几次发生几次的事件这也属于单一性表达,由于表达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次数相等.不过.这一类型表达的是屡次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屡次表达发生一次的事件这是一种表达上的重复,这种重复旨在通过屡次表达以造成事件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增加阅读的难度,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表达一次发生屡次的事件这种重复表现在事件上.这一类型是概述的特殊形式,由于表达的事件相同或相似,因而它是一种带规律性的综述.第五节话语模式话语模式研究表达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1.直接引语由引导词引导并用引号标出的人物对话和独白.2.自由直接引语省掉引导词和引号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3.间接隐语表达者以第三人称明确报告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4.自由间接引语表达者省掉引导词以第三人称模仿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第六节非叙事性话语非叙事性话语指表达者〔或表达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 它表达的是表达者的意识和倾向.一公开的评论公开的评论指表达者直接出面,用自己的声音述说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告诉读者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领悟作品的意义.(一)解释解释的任务是告诉读者一些以其他方式难以得知和理解的事实,以便使他们更全面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意义.介绍由表达者概述故事的根本情况,如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梗概和结局等.分析由表达者出面分析事件的缘由,人物的行动、心理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修正由表达者纠正被人物、表达接受者曲解的局部.(二)议论议论指表达者发表的各种见解和看法,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读者了解情节和人物,还在于努力使表达接受者和读者同意他的看法,在作品的价值观上获得某种共识.指点这是对表达形式的挑明.为什么写这部作品,如何构思、编排等式指点的任务.指点突出了叙事文的虚构特征,它一般由自我意识的表达者担任.抒发指表达者明确表达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感和倾向.抒发是公开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干预表达者的标志之一.揭示这是表达者对人生、社会的探讨和看法,它往往超越作品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意义.三、隐蔽的评论隐蔽的评论指表达者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表达技巧来表达其对世界的看法,而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说明观点.〔一〕戏剧性评论戏剧性评论指表达者自身不出面评说,他隐身于幕后,由人物和场面显示其见解.人物的对话和思考是戏剧性评论的主要方式.在有些观念派作家笔下,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议论,在他身上表达对自身、对世界的一种观点和看法.戏剧性评论也可以通过事件的设置、场景的描写表现出来.〔二〕修辞性评论修辞性评论指表达者通过各种表达手段暗示其意义的方式.象征这是表达者的修辞手段之一,它的功用在于取代对某一理性观念的逻辑陈述.表达者借助叙事结构中的某一局部或整体,利用它们与经验世界的关联,含蓄形象地表现某种思想观念.比照表达者将相互对照或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反差从而使意义不言自明. 四、含混的评论含混的评论介于公开的评论与隐蔽的评论之间,其特征为表达语言的歧义性和意义的多重性.它既可以是公开的评论中的话中有话,也可以是隐蔽的评论中的言外之意.反讽是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也是一个用得较滥的词汇.我们所理解的反讽是在罗马式反讽与近现代反讽因素融合的意义上.反讽的核心在于言意之间的对立,它展示的是言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章故事叙事学的“故事〞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已脱离具体故事所承载的历史或现实的内涵而成为自主的存在.故事在这里被定义为从表达信息中独立出来的结构.第一节情节情节在这里被定义为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它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 人物、环境的支撑点.一、情节的构成我们将情节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为功能,中间层为序列,最高层为情节.〔一〕功能功能是叙事文结构分析的一个根本概念,是故事中最小的叙事单位. 核心功能是故事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情节结构的既定局部, 具有抉择作用,引导情节向规定的方向开展.附属功能那么起着填充、修饰、完善核心功能的作用.它的功能性较弱,但在表达上有一定位置,它可以加快或减慢话语的速度,有时甚至以一种拖延性的符号出现,阻碍事件开展.〔二〕序列序列是由功能组成的完整的叙事句子,它通常具有时间和逻辑关系,序列有根本序列和复杂序列之分.根本序列由三个功能组合而成,这三个功能的组合与任何变化过程的三个必然阶段相适应, 即起因〔潜在的〕、过程、结果.根本序列以不同方式结合可产生发杂序列,其典型形式有以下三种.链状一个序列的结尾同时又是下一个序列的开头嵌入将另一序列插入这个序列中,使之成为这个序列的说明、比照和细节等.并列同一层次的序列借助某种相似点作平行连接.二、情节的组织原那么情节的组织原那么指序列组合为情节的规律.〔一〕承接原那么承接原那么包括时间连接、因果连接和空间连接.在这些连接方式中,也孕育着某些对抗和背叛,但它们仍是以常规为参照系列.时间连接序列按时间轴方向组合因果连接序列按因果关系连接空间连接序列按空间关系或空间位置组合.〔二〕理念原那么理念原那么是序列的语义排列原那么,它包括否认连接、实现连接和中央句连接.否认连接序列逐步向对立面过渡.实现连接序列向既定目标进发.中央句连接序列根据作品中央句的语义排列和扩展.三、情节类型〔一〕线型与非线型线型又称故事型,是情节的形式分类.它标明情节开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复线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论述的一种根本情节类型,它由四个层次组成:①主线,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并在故事中起支配作用的故事线;②副线,贯穿整个作品的次要主人公的一系列事件;③作为背景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出现在作品的一个或几个片段之中;④非动作因素,即作品中关于哲学、社会、历史、道德的思考和论述,如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议论.单线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环形环形情节的主要特征是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动作话语.传统的环形连接一般为连环式,即从一个故事中引出另一个故事,其中多为故事结尾处出现某人,再由此人带入另一个故事.环形的另一连接方式是并列式,即作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非线型非线型情节类型是相对线型而言的,是对传统的故事型情节的一种冲击.它表现为线型情节的紊乱或隐退,其根本特征为打乱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淡化人物和情节.情节结构的开放这是对完整的情节结构的突破.情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也不是事件的句号,而是潜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开放体系.情节的淡化这主要表达为叙事文中因果关系的消褪,故事呈自然状态,情节平淡、朦胧乃至支离破碎. 〔二〕转换型与范畴型转换型转换型情节指由情节由第一种情境转变为相应或相反的另一种情境,它显示了情节在语义上的开展变化.转换型情节大致有两种趋势:发现与对立.发现这是一种逐步揭示或证实事件真相的情节类型,它表达为不断追求、寻找的模式,具有认知的特征.对立这是一种由事件的对抗或事件向对立面转化构成的情节类型,它的深层结构式是二元对立.范畴型范畴情节指用为数不多的的具有指代意义的概念或短语去标准、统辖情节.在这种类型中, 序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集合,情节被视为某一范畴的繁衍.第二节人物一、人物理论之一:特性论〔一〕查特曼的“特性〞概念〔二〕福斯特的分类他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人物分类理论.〔三〕尤恩的人物轴线为了更广泛地描述和概括人物类型,尤恩在?叙事文中的人物?一书中提出用三根轴线区分人物类型的主张,这是对人物特性的宏观描述.单一至复杂轴即从单一的区别性特征出发不断增加其特性数量逐渐向复杂的方向延伸.静态至开展轴静态一极的人物特性一般从开头到尾无重大变化,人物一出场就固定了.外部至内部轴在外部这一极上,人物只有纯粹的形体动作,不敞开内心世界.。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叙事(narrative)含义:用话语 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 2、文学叙事:用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 生活事件与过程。 3、文学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形态和 内容。 1、叙事活动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例:上古神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 性作品。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分类总是相对的, 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 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 哀诗、情诗、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 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叙事作品结构的两个向度:共时向度与历时向度 历时向度: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共时向度: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性。前者又称为表层结构,后者又称为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表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理念是:从句法分析角度讲,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可以将一篇叙事作品看成是 几个放大了的句子,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从 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句子中, 主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谓语对应叙事作品的行动,状语或 表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状态和环本事件和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指讲故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本身展开的时间, 后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在叙述文本中呈现 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时序 1、顺时序:讲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同一的。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李启斌绝大多数情况是,戏剧离不开故事。
这可以从戏剧理论家的定义中找出答案,也可以从经典的戏剧文学文本中寻求佐证。
既然故事对戏剧来说至关重要,那么,能否对戏剧文学文本进行叙事学分析,从而构建一套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呢?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所谓叙事学,通俗一点讲就是研究如何讲故事的学问。
那么,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讲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离不开讲什么、谁在讲、怎么讲这三个问题。
相应地,我把叙事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故事,即情节还原后的故事本身。
它是文本(完成了的故事)的参照系,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我们就很难确定“内容”与“完成的内容”、“经验”与“艺术”之间的差距和变化,而这些差距与变化正是叙事学重点讨论的对象;二是叙事者,即讲故事的人,除了隐藏在叙事行为背后的作者之外,在文本中还有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两种情况,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人称和语调等方面感知得到。
叙事者是内容与完成内容之间的调控者,叙事者的存在确定了讲故事是一种创造行为;三是话语形态,即经过叙事者调控后的文本呈现,它是叙事者叙事策略的具体体现,是具体化了的叙事策略,也可以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表现结构。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戏剧文学文本叙事的特点,分别论述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形成一个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
1、情节还原:故事分析戏剧文学文本中的“故事”,实际上是“情节”,是已经被叙事化了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化了的文本,已经掺杂了叙事者的叙事行为,已经有了人为加工的痕迹。
我们更愿意把故事与情节看作是一种“内容”与“完成内容”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情节进行“还原”,得到的就是故事。
所谓“还原”,就是取消其中的叙事成份,恢复故事的本来面貌。
“还原”工作的“操作平台”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任何情节都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顺序重新进行梳理排序,情节就像是故事海洋中露出水面的冰山,它毕竟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分析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是人们娱乐和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它们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
本文将分析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并探讨它们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叙事结构1.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
故事从起始点开始,经历一系列事件,直到最终的结局。
这种叙事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多用于传统戏剧和文学作品中。
2.非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关系,通过回忆、闪回、闪forward等手法将剧情片段打散,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
这种叙事结构常用于复杂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增加故事的悬念和观赏性。
3.多线叙事结构多线叙事结构是同时展开多个故事线索的一种形式。
这些故事线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交织,最终汇聚到一起。
多线叙事结构可以增加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复杂性,提供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二、故事情节1.起始点与角色介绍每个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都会有一个起始点,从这里引出整个故事。
在起始点,对主要角色进行介绍,揭示他们的个性、目标和动机。
这是故事的开端,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与冲突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矛盾。
冲突的发展推动故事向前推进,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3.高潮与解决故事达到高潮时,事件和冲突达到最高点,观众期待着解决。
高潮往往是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最精彩、最激动的部分,它引发观众的情绪并产生强烈的反应。
4.结局与反思故事的结局是整个叙事的总结,它为观众提供了对故事的解答和反思。
好的结局能够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们对故事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三、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在创作中的重要性1.吸引观众注意力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戏剧学中的戏剧结构与叙事技巧研究
戏剧学中的戏剧结构与叙事技巧研究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在戏剧学的研究中,戏剧结构与叙事技巧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戏剧学中的戏剧结构与叙事技巧,并分析其对戏剧作品的影响。
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戏剧的整体框架和发展方式。
在戏剧结构中,常见的形式包括五幕剧、三幕剧以及单幕剧等。
五幕剧是最常见的戏剧结构形式,它通常包含引子、起承转合和结局等部分。
引子用于引入观众,起承转合则是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结局则是戏剧的高潮和结束。
通过这种结构,戏剧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给观众带来戏剧性的体验。
除了戏剧结构,叙事技巧也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叙事技巧可以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展现。
其中,对话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观众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
动作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信息。
通过动作的细微变化,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舞台布景则通过舞台设计来传达信息。
通过布景的变化,观众可以感受到戏剧情节的时空背景和环境氛围。
在戏剧结构与叙事技巧的研究中,有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被广泛运用,那就是三幕剧。
三幕剧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戏剧结构,它通常包含引子、冲突和解决等部分。
通过这种结构,戏剧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同时,三幕剧的叙事技巧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手段的巧妙运用,演员可以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剧的内涵。
除了三幕剧,单幕剧也是一种常见的戏剧结构形式。
单幕剧通常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在单幕剧中,叙事技巧的运用尤为重要。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演员需要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迅速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要求演员具备出色的表演技巧和创造力,以便将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戏剧结构与叙事技巧的研究不仅对于戏剧学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戏剧从业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
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一、概述在文学研究领域,叙事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通过叙事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所呈现的叙事结构、叙述策略和意义。
本文将围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展开讨论,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阐明其应用。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叙事学起源于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叙述者角度、叙述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学逐渐扩展到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
2.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故事”和“叙述”两个概念。
故事是事件或情节的内容,而叙述则是将故事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呈现出来的过程。
叙事学通过分析故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叙述者的立场、观点和意图。
三、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1. 整体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首先是对整个文本进行分析。
研究者需要关注文本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等方面,以揭示出文本的整体叙事特点。
2. 手法与策略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还包括对文本中使用的叙述手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这涉及到叙述者对故事的选择、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揭示出叙述者的意图和叙事效果。
3. 叙述者角度分析法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还要注重对叙述者角度的分析。
研究者需要考察叙述者对事件的态度、观点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方式,以揭示出叙述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四、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将通过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案例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叙事结构复杂,人物众多。
通过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可以发现:1. 整体分析法:《红楼梦》以宝玉、黛玉等人物的命运起落为主线,通过情节交错、伦理矛盾等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2. 手法与策略分析法:《红楼梦》中运用了诸多文学手法,如悬念设置、对话描写等,构建了丰富的叙事策略,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与叙事结构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与叙事结构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心构思和呈现,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能够引导观众或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使他们与角色相互共鸣,投身于故事的发展之中。
本文将讨论戏剧、影视和文学中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叙事结构的运用,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一、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指的是作品中所描述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及逻辑推进,构成了整个作品的骨架。
在戏剧、影视和文学中,故事情节的构建有以下几个要素:1.1 主线与支线主线是故事情节的核心,通常是一个主要的事件或冲突,贯穿整个作品。
支线则是相对较次要的故事情节,与主线平行或交织,丰富了整体的内容。
1.2 冲突与发展冲突是故事情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了紧张和悬疑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也可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内心的纠葛。
通过不断的冲突和发展,故事情节得以紧凑和持续引起观众或读者的兴趣。
1.3 高潮与转折高潮是故事情节的高峰,通常是冲突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高潮的出现使得故事变得更加扣人心弦,吸引了观众或读者的关注。
转折点则是故事情节中的重要转折之处,它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给予了作品全新的意义和发展空间。
二、叙事结构的运用叙事结构指的是作品中故事情节进行叙述和呈现的方式和组织方式。
不同的叙事结构可以给作品带来不同的风格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叙事结构:2.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叙事结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一步步推进。
它通常以起始点为开始,经过发展和高潮,最终达到结局。
线性叙事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适合讲述相对直接的故事。
2.2 倒叙叙事倒叙叙事是以时间的逆向顺序进行叙述,先将结局或高潮呈现出来,然后再逐步解释背后的原因和过程。
倒叙叙事能够引发观众或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故事的探求,营造出悬疑和神秘感。
2.3 多重叙事多重叙事是将不同的时间线或视角交织在一起,通过不同角色的叙述和回忆来展现故事。
叙事学教学大纲
叙事学教学大纲叙事学教学大纲叙事学是一门研究故事结构和叙述技巧的学科,其在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本文将探讨叙事学教学大纲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部分:叙事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在叙事学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介绍叙事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
这包括故事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故事的基本要素,如起承转合、冲突与解决、人物的内外在动机等。
此外,他们还应该学习不同的叙述技巧,如时间线的运用、视角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
第二部分:叙事学在文学中的应用在第二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叙事学的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创作中。
他们应该学会通过分析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和叙述技巧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他们还应该通过写作练习来运用所学的叙事技巧,创作出具有故事性和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叙事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在第三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叙事学的理论应用于电影的分析和创作中。
他们应该学会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叙事结构、剪辑技巧、镜头运用等来理解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
他们还应该通过拍摄短片或写剧本的练习来运用所学的叙事技巧,创作出具有故事性和影视效果的作品。
第四部分:叙事学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在第四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叙事学的理论应用于广告和市场营销中。
他们应该学会通过分析广告中的叙事结构、情感营造、品牌塑造等来理解广告的叙事方式和传播效果。
他们还应该通过设计广告和市场营销策略的练习来运用所学的叙事技巧,创作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广告作品。
第五部分: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领域在第五部分,学生将学习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领域。
他们应该了解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叙事分析等。
他们还应该了解叙事学的前沿领域,如跨文化叙事研究、数字叙事研究、虚拟现实叙事研究等。
通过学习研究方法和了解前沿领域,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叙事学的发展和应用。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的由生而死 的神话 , 一个反 复 出现 的意象。因此 , 是 他
把这 个“ 复 出现 的意 象” 反 定义为 “ 学原型 ” 文 。他 认
故 事来说 , 些事件是 功能性的 , 有 即角 色面临选择 , 对
整个故事进程起 着决定性的 那些事件 , 有些事件是 非 功能性的 , 它们都有各 自不 同的功能。 第二 , 两种 变化之 间要 有一 定的联 系, 这 具有整
巧 。 谓技巧 , 所 就是 “ 内容 与 完成 内容 之 间 的 差距 ” 叙 。
学重点讨论 的对 象; 二是 叙 事者 , 即讲故 事的人 , 事 叙
者是 内容与 完成 内容之 间的调控 者 ;三是 话语 形 态,
事 学就是探 讨 这种 差距 , 因此 , 对戏 剧 文 学文本进 行 叙 事学研 究 必须首先把 情节还原 为故 事 , 以便确 立一
戏剧文 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口严程莹 李启斌
内容提要
讲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行为 , 离不 开讲什 么、 谁在讲 、 么讲这三个 问题 。相 怎
应地, 戏剧 文学文本叙 事学 由三个部分 构成 : 一是故 事与 文本 , 事与 文本的 差距和 变化 故 是戏剧叙 事 学重点讨论 的对 象之 一。二 是叙事者 , 故事 的人 , 事者是 内容与 完成 内 即讲 叙 容之 间的调控者 。三是话语 形 态, 即经过叙 事者调控后 的文本呈现 , 它是叙 事者叙 事策略
的 内外关 系, 么 , 事的母题 研 究就是 故事 内容 的 那 故 表 里关 系。世 界上 的故 事千千万万 , 从表 面上看是形
态各异 、 异彩 纷呈。但 是 , 为文学批 评 家的弗莱 , 作 却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一种文学研究的理论,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叙事学理论把个体的叙事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个体叙事可以用来补充已有文本或广义地理解人类行为。
它主要内容包括叙事的范式,叙事的结构、叙述本质与叙事方式等等。
叙事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现代文本解析理论,如法兰克·福特(Frank Ford)2002年在《新叙事主义读本》中提出的新叙事理论。
此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学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叙事学理论观点,如弗里德曼(Freedman),卡洛斯·考伯特兰(Carlos Cortes)等。
他们认为,叙事不仅仅是一种文本,它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形式化理解。
叙事学理论强调故事中的元素,如故事的结构、情节设计,以及故事的叙述视角。
叙事理论认为,个体的叙事可以表达文化和社会的结构,叙述视角可以映射出更大的文化结构。
此外,叙事学理论也强调叙事的动态,即未来的叙事可能会改变社会文化的结构。
叙事学理论对文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被用来分析一个故事中的文本,分析叙事模式,从而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来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此外,叙事学理论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社会中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间的关联。
叙事学
“功能”的四大原则
• ①功能是故事中恒定不变的因素,不管这 些功能是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它 们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份。
• ②民间故事里的“功能单位”的总数是有 限的。
• 对此,普罗普采取了对情节抽象简化的方 法。他通过抽象简化,从丰富复杂的民间 故事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并加以归纳整理,用拉丁字母符号化。普 洛普一共找出31种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 3、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顺序 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使叙事体 的研究更趋科学化。
• 普洛普对叙事学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他的研究为叙事体结构和要素分析开掘了 一条新路,结构主义叙事学正是以此为起 点,并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
• 后来的结构主义理论家都致力于叙事规则 具体化的探讨,如托多洛夫、格雷马斯、 罗兰·巴特等等。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起源受惠于20世纪20年代弗拉基米尔·普 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 普洛普于1928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民间 故事形态学》,书中他首次提出“叙事功
能”的概念,即对故事发展产生意义和作 用的人物行动。
•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 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 “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 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 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 个层面。
• 不但施动者是行动元,受动者、帮助者、 反对者等等也都是行动元。
• 普洛普曾经把俄国民间故事中的所有的角 色概括为七种,格雷马斯显然从中受到了 很大的启发。
• 他根据行动元之间的接合原理,将原来只 有三种类型的行动元改造为三对互相对立 的“行动元范畴”:主体/客体、发信人/收 信人、辅助者/反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李启斌绝大多数情况是,戏剧离不开故事。
这可以从戏剧理论家的定义中找出答案,也可以从经典的戏剧文学文本中寻求佐证。
既然故事对戏剧来说至关重要,那么,能否对戏剧文学文本进行叙事学分析,从而构建一套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呢?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所谓叙事学,通俗一点讲就是研究如何讲故事的学问。
那么,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讲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离不开讲什么、谁在讲、怎么讲这三个问题。
相应地,我把叙事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故事,即情节还原后的故事本身。
它是文本(完成了的故事)的参照系,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我们就很难确定“内容”与“完成的内容”、“经验”与“艺术”之间的差距和变化,而这些差距与变化正是叙事学重点讨论的对象;二是叙事者,即讲故事的人,除了隐藏在叙事行为背后的作者之外,在文本中还有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两种情况,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人称和语调等方面感知得到。
叙事者是内容与完成内容之间的调控者,叙事者的存在确定了讲故事是一种创造行为;三是话语形态,即经过叙事者调控后的文本呈现,它是叙事者叙事策略的具体体现,是具体化了的叙事策略,也可以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表现结构。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戏剧文学文本叙事的特点,分别论述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形成一个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
1、情节还原:故事分析戏剧文学文本中的“故事”,实际上是“情节”,是已经被叙事化了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化了的文本,已经掺杂了叙事者的叙事行为,已经有了人为加工的痕迹。
我们更愿意把故事与情节看作是一种“内容”与“完成内容”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情节进行“还原”,得到的就是故事。
所谓“还原”,就是取消其中的叙事成份,恢复故事的本来面貌。
“还原”工作的“操作平台”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任何情节都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顺序重新进行梳理排序,情节就像是故事海洋中露出水面的冰山,它毕竟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我们能够对任何一部戏剧文学文本的情节进行“还原”工作。
“还原”工作就是一种“完形”活动,我们总是能够通过感知,把情节“完形”为故事。
故事有时有一定的“本事”(生活的原生态)作依据,但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构,当我们开始“讲”故事时,由于使用了哪怕是最简单的语言,实际上都已经参与了一定的创造活动。
对情节进行还原,可以方便我们在故事与情节的比较中,寻找其中的叙事策略和创作技巧。
所谓技巧,就是“内容与完成内容之间的差距”。
[1]叙事学就是探讨这种差距,因此,对戏剧文学文本进行叙事学研究必须首先把情节还原为故事,以便确立一个坐标系,一个参照物,其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是叙事学研究的对象,这些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叙事策略。
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就很难从根本上破解这种或那种叙事处理方式的动机和用意。
同时,故事可以从一种传播媒介转移到另一个传播媒介中,如电影《日出》与话剧《日出》讲述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故事。
正是故事从一种语言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事实,使人们有理由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来加以研究。
西方叙事学研究一直有两个方向,一是注重叙事结构的研究方向,他们从分析叙事作品的内容入手,从中抽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深层结构,并寻找故事的表述逻辑。
其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普洛普、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格雷马斯等。
另一个方向是叙事话语的研究方向,他们以总结讲故事的规律为目标,力求说明故事、叙事行为和叙事文本之间的关系,回答何时何地谁在讲、以什么方式讲、讲到什么范围、其可信程度怎样等问题。
代表人物有罗兰·巴特、托多洛夫、热奈特等。
在我看来,这两种研究方向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都有失偏颇,对叙事结构进行研究而不涉及叙事话语,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批评。
这是一种脱离作者、脱离文本、脱离叙述的批评,它忽略了对文本的细读,忽略了经验如何转化为艺术。
这种跨越文本、忽略文本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化和形而上学的批评方式。
因为谈论内容本身决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
对叙事话语进行研究而不涉及叙事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批评,它无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忽略了对内容即生活经验的阅读和品味,也忽略了叙述意味的挖掘和传达,技巧成为目的,结果导致了写作活动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语言游戏。
因此,叙事学既要研究经验,又要研究艺术。
既要注重技巧,也要注重意味。
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微观的细读。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这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常常听到的例子是:“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不是故事,如果改成“国王死了,王后因为忧郁也死了”才是故事。
为什么说后一种情况是故事呢?就让我们从这个例子开始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有四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这四个要素正是故事的四要素。
首先,故事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变化过程。
第一个例子实际上是两个静止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只是两个孤立的判断句,缺少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
如果单独说“国王死了”,它也是一种状态的变化,从生的状态向死的状态变化,但死的状态再也无法向其它状态变化,变化在这里中断了,这种变化由于缺少连续性,实际上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况且,当我们孤立地理解“国王死了”这句话时,它更多地表示一种属性和状态。
这种变化过程暗示出故事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态,否则变化就无从谈起。
对一个复杂的故事来说,有些事件是功能性的,即角色面临选择,对整个故事进程起着决定性的那些事件,有些事件是非功能性的,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第二,这两种变化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具有整体的连续性。
如果这两种状态在各自不同的时空中发生,各吹各打,就难以结构成一个连续性的整体,它仍然不是故事。
比如说,“国王死了”与“西边的墙倒了”,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此,两种状态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联系性。
第一例子中,我们就看不到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因果关系;第三,促成这种变化的是故事主体的行动,没有行动的作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就不太可能。
在第二个例子中,行动就是忧郁。
如果把故事看作是一个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必定有一个谓语动词。
如《西厢记》的故事,如果把张生看作是行动的主体,就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张生追求崔莺莺。
如果以四凤为行动主体,《雷雨》的故事就可以简化为“四凤爱上了周萍”。
当然,一个句子可以没有宾语,行动主体与行动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主谓结构,如《等待戈多》中,戈戈和狄狄的等待,等待什么并不明确;第四,这种由行动而引起的状态变化必定引起我们对行动主体的价值判断,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
总之,过程性、联系性、行动性、情感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故事四要素。
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过去发生的事。
这一定义好像说故事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其实不然。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到过“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和“按生活可能的样子”进行创作的问题,那么,是不是说故事都是生活本来样子的翻版呢?不是。
这就涉及到故事的指称与指向问题。
故事可以指称现实,成为实在,也可以指向现实,成为虚构。
研究故事的指称与指向,有助于我们对戏剧文学文本的风格进行研究。
故事的指称一般相对于写实主义或摹仿,故事的指向一般相对于表现主义或虚构。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故事内外关系,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自身的表述特征。
无论是实有其事的历史故事,还是经过初步虚构的故事,都有二重性,一方面,每个故事中的事物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转喻,另一方面,每个故事与现实世界在物质意义上完全不同,它是现实世界的隐喻。
转喻和隐喻是语言学概念。
雅各布逊曾经研究过“失语症”这种现象,并指出失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似性错乱”造成的,一种是“邻近性错乱”造成的。
前者无法通过联想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但他们对具有相邻关系的概念却能够理解。
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香烟”和“烟囱”之间有什么相似,却会用自己熟悉的“白色”或“高兴”来说明“香烟”,这就是修辞学上讲的“隐喻”。
后者正好相反,他们无法用在句法上相邻的概念组织句子,只能用隐喻性质的词语来替换一个需要说明的概念。
隐喻是人对不同事物类比的认识,而转喻是人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和说明。
故事实际上是现实世界隐喻和转喻的结合体,说它是转喻,是因为历史与现实具有相邻关系,是人的现实经验的延伸,说它是隐喻,是因为它企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如果说故事的指称与指向涉及到的是故事内容的内外关系,那么,故事的母题研究就是故事内容的表里关系。
世界上的故事千千万万,从表面上看是形态各异,异彩纷呈。
但是,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弗莱,却从众多文学作品的字面和描述层面入手,深入地分析了文学作品的诸多层面。
结果他发现,文学作品都与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直至复活有关。
关于神的由生而死的神话,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
因此,他把这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定义为“文学原型”。
他认为,文学原型,是一切文学故事的“故事”。
因此,他说:“There is one story and one story only,That will prove worth your telling。
”(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真正值得你细细地讲述。
)[2]这个故事就是关于神由生而死的神话。
在此基础上,他又认为,不同的文学形式,实际上只是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某一部份或某一段落:喜剧讲的是神的诞生和恋爱的部份;传奇讲的是神的历险和胜利;悲剧讲的是神的受难和死亡,讽刺文学则表现的是神死而未再生那个混乱的阶段。
从文学原型和文学形式的分析中,他得出“文学是…移位的‟神话”这一结论。
[3]也就是说,在古代作为宗教信仰的神话,随着这种信仰的过时,在近代已经“移位”即变化成文学。
这种“移位”是在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移位”成文学原型,二是“移位”成各种文学形式。
弗莱通过对文学原型的研究得出了对原型的认识。
这个思路比荣格的原型理论要直观得多,形象得多。
当然,它的深刻性不如荣格说得那么透彻。
西方叙事学理论家格雷马斯甚至提出了“语义矩阵”和“角色功能”的概念,企图探究所有故事背后的故事,还有俄国童话学家普洛普在分析了一千多个俄国童话之后所进行功能分析,布雷蒙的“叙事逻辑”、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等等,都表明了叙事学寻找故事背后的故事企图和野心。
那么,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呢?我们经常说这个故事好,那个故事不好,没戏。
尽管它也是一个故事,但激发不了我们的兴趣,因为它毫无意义。
在弄清有意义的故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意义,意义有哪些类型。
关于意义的定义有很多,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意义可以这样被定义,就是有所意谓的客体对主体的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这种指向只有在人的理解中才能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