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论文题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学院名称:新联学院中文系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09级3班
姓名:张铮
学号: 1109172036
2012年6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取士制度。它在隋唐创立以来,前后整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期间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朽的历史演变过程。科举制度盛衰的历史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值得很好地研究。
【关键词】:科举制古代科举制度历史发展演变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长达一千三百余年,对封建时代的文化教育、官僚政治和社会发展进程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提供历史的借鉴与经验。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代继续实行科举取士,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和制科,性质不同,因而在考生的来源、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五十多种,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赋。唐代制科名目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等。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
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四、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会试也分三场,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五、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可直接做官。接下来是会试,紧接着乡试,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围绕五经进行写作。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科举制可以使一介草民进入主流社会,即它给人们提供一条在社会各阶层中流动的通道。正是这条通道的存在把读书人无形地维系其中。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时间长,影响也极为深远。现如今对我们来说,科举考试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科举成为选举人才的首要方法,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同时也要一份为二的看问题,纵观我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继承与创新支持着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文.中国行政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1991.
[2]朱熹.朱子语类(卷109)[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A].康有为政论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全晋文·上疏请罢中正除九品[Z].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Z].北京: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