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写的
《后出师表》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写的《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姊妹篇。
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后出师表创作背景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
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
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
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
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
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
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
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艺术价值极高
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艺术价值极高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艺术价值极高陕西省岐山县城南五丈塬,是诸葛亮几十年南征北战中最后一个战场。
诸葛亮死后,唐初便有人在此立庙,后来殿内东西两壁镶嵌的40块二尺见方的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
此本为光绪4年的一个拓本。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深受世人所喜爱,为了获得拓本,人们便加以复刻。
至今,在全国保存有七八处之多。
诸葛亮与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人们敬其人也爱其文,所以很珍视这墨迹,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此书笔力雄逸,气韵生动,有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的风格,艺术价值极高。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
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竭忠尽智,效死不渝。
《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
流传千古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出此表中。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岳飞一代名将,精忠报国,成为民族英雄,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词《满江红》备受推崇,草书作品《前后出师表》,挥洒恣肆,刚劲挺拔,亦草亦行亦属精品。
有关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伪之争,尚有待考证!公元1138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到南阳武侯祠拜谒了诸葛亮,适逢天阴下雨,就在祠内住了下来。
入夜之后,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以及前后出师二表,看着看着,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当天晚上,他思绪万千,竟无法入睡,坐着等待天亮。
第二天早晨,祠内的道士给他倒茶请安,然后摆出文房四宝,请题词留念。
于是,岳飞便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了出来,在写的过程中,他异常激动,涕泪泗流,写完搁笔,才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舒展。
《出师表》(前后)原文及赏析
《出师表》(前后)原文及赏析(前)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有两份,一部流传千古一部埋藏千年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有两份,⼀部流传千古⼀部埋藏千年诸葛亮⼀⽣最著名的作品是《出师表》,《出师表》分成前后两篇,前篇已成经典,⽏庸赘述,关于后篇的真伪却⼀直有争议。
《后出师表》在《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诸葛亮集》⾥也没提。
裴松之注引此篇出⾃习凿齿《汉晋春秋》,⽽最原始的出处,则是吴⼈张俨的《默记》。
蜀汉丞相的上表,⾃家都没收录,却从⼀个吴⼈私撰的笔记⾥流传去,这不能不引起别⼈的疑问。
关于《后出师表》的真伪细节,历朝历代有许多学者做过辩证,各执⼀词,对⾥⾯⼏乎逐字逐句做过审视。
就我个⼈感觉,更倾向于是伪作。
《后出师表》的写作时间是建兴六年,也即公元228年,恰好是诸葛亮在第⼆次北伐之前所上,与前出师表相差正好⼀年。
第⼀次北伐虽然失败,但并⾮惨败,⽽是功败垂成。
对这次失败,诸葛亮⼼⾥懊恼是肯定的,但不⾄于颓丧成这样。
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蹶不振,反⽽摩拳擦掌,积蓄⼒量准备再⼤⼲⼀场。
随后的第三、第四次北伐打得都不错。
如果是第五次北伐之前诸葛亮上这个表,情绪和史实就能对上了。
那时候的蜀汉连年征战,精疲⼒尽,损兵折将毫⽆战果,国内也有反对之声。
这个阶段的诸葛亮⼼⼒交瘁,流露出颓丧情绪并不奇怪。
⼆伐之前的诸葛亮,北伐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带有这样的情绪。
差⼀分没上重点线⽽已,何⾄于搞得跟连续复读五年似的。
尤其在《后出师表》中还有这么⼀句:“⾃⾂到汉中,中间期年⽿,然丧赵云、阳群、马⽟、阎芝、丁⽴、⽩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余⼈,突将、⽆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千余⼈。
此皆数⼗年之内所纠合四⽅之精锐,⾮⼀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也,当何以图敌?”“期年”就是⼀年,诸葛亮罗列的这份战损名单触⽬惊⼼:仅仅⼀年时间,从赵云以下的⾼级将领有⼋⼈,中层军官有七⼗多⼈,整整⼀⽀军队的建制没了。
可在这期间,诸葛亮⼀共只跟曹魏交锋了⼀次,⽽且除了马谡惨败街亭之外,并⽆败战记录,怎么会造成如此之⼤的损失?更何况赵云死于建兴七年,诸葛亮在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就拿出来说,未免太未⼘先知了。
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区别
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区别
1、出处不同
《前出师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而《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具体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仍有异议。
2、创作时间不同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作于三国时期(227年),而《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
3、创作背景不同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后出师表》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献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4、侧重点不同
《前出师表》以开导后主刘禅的昏庸为主,《后出师表》以审时度势坚定出师的决心为主。
较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
九年级语文: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书籍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书籍阅读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诸葛亮《前出师表》书籍阅读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前出师表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前出师表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前出师表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前出师表文言文原文前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后出师表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兵力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诸葛亮《后出师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诸葛亮《后出师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篇一: 诸葛亮《后出师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
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
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之差异
《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之差异内容摘要: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才干无双,忠义两全。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先后两次率军北伐,也因此而留下了两篇《出师表》。
《前出师表》就写于公元227年初次伐魏前,当时的诸葛亮豪情万丈,奈何首战失利,深受打击。
公元228年,他又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后出师表》就写于此时。
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这些变化在他的两篇文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关键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诸葛亮变化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努力实现匡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先后写出两份出师的表章,表现出忠诚竭智,而两篇文章成了千古名作。
学界一般比较重视《前出师表》,对《后出师表》注目者较少。
我们觉得将两篇出师的表章对照着看,两者不仅体裁相同,主旨似乎也一致,但是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同,这显得颇有意趣,且会有不少发现一.从内容上看,前者侧重内政,后者侧重外战《前出师表》主要写的是对于内政的劝谏,虽然也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但大部分的笔墨还是用在劝谏刘禅任用贤人,励精图治上。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中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召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这些文字读来真挚感人,诸葛亮希望刘禅可以亲贤远佞,向先帝学习,不妄自菲薄,做到内外公正,赏罚分明。
只有如此,朝廷方能安定,民心才能归附。
诸葛亮把外战的使命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关于内政,刘禅一个人肯定是管不好的,他只能够把希望寄托在那些贤臣身上。
从这些告诫看,诸葛亮从大政原则和具体操作都作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欲藉此培养出一位贤君,以达到原定的政治目标,完成刘备生前的夙愿。
前后出师表比较
前后出师表比较国学常识(一)昭明文选(二)奏议类文体(三)文体略说(四)四史(五)三国志※注本价值高于原著者:( 裴松之 )注三国志、( 李善 )注昭明文选、( 刘孝标 )注世说新语、( 郦道元 )注水经。
(六)后汉书※四史:(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
※正史:历代史书中,( 纪传体 )成书者称为“正史”,“四库全书”收入二十四史。
※二十五史:自“四史”始,不含《清史》;另于民国纳入(《新元史》),并为二十五史―柯劭忞着《新元史》;二十五史由徐世昌命名。
(七)中国古代三大抒情佳作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尝引安子顺(生平不详)曰:“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不慈。
”此三篇文章因而被并称为抒情文佳构,而传诵于世。
课文深究(一)《昭明文选》将本文题作出师表,而文中哪些文句与“出师”有关?“出师”是否为全篇的重点?1.本篇昭明文选虽题作出师表,文中却仅“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数句与出师有关。
2.“出师”并非全篇的重点,因为全篇主旨是期望后主以(君德自励,奋发图强)。
(二)本文旨在劝勉后主以君德自励,哪些句子与此有关?1.诚宜开张圣听。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4.亲贤臣,远小人。
5.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三)本文首段为什么特别提出内外文武官员忘身不懈?这和本文旨趣有什么关系?1.表示蜀汉虽处危急存亡之秋,仍有忠直之士可以信任依赖,大家追念刘备的恩宠、信任,而想回报在后主身上。
2.本文旨趣在于劝勉后主(亲贤纳谏),而首段就先提出内外文武官员为国尽忠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关键在于后主能否光大刘备遗德,充分发挥诸多优秀人才的作用。
(四)文中三次提及郭攸之、费禕、董允等人,有何用意?三次提及的重点有什么不同?他们三位都是刘备的(贤良旧臣)(“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希望后主务必加以信任、重用,以便增进君德。
后《出师表》是否诸葛亮所写
后《出师表》是否诸葛亮所写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的文章名篇,受到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文学家的赞赏。
《前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是诸葛亮兴兵北伐曹魏之前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
表中陈述他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决心;又叮嘱后主励精图治,“亲贤臣,远小人”,依靠忠纯良实之臣下,把国家治理好。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此文评价很高,将其收入诸葛亮传和他的文集中。
《后出师表》写于公元228年,是诸葛亮第二次兴兵北伐曹魏之前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
当时曹魏的大将曹休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被东吴名将陆逊打败,魏军东下救援,关中空虚。
诸葛亮欲乘此机会再伐中原,但由于第一次北伐的失败,群臣对此举多有疑虑,诸葛亮乃在《后出师表》中分析当前形势,伸张“讨贼之义”,表明自己“鞠躬尽瘁”,以死报国的决心。
此表收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中,原出东吴官员张俨的《默记》,但陈寿编写的诸葛亮传和诸葛亮文集均未收录。
所以后来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感情真挚,文笔朴实,与曹魏时代的华丽文风大异其趣,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给予高度的赞扬:“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术其靡丽,则未是美矣;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
”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前后《出师表》大加赞美之词:“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真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下以事君为说者所能至。
”桐城派大家方苞则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其言语气象”,“高朗切至”,“绝非两汉文士之所能近似”。
诸葛亮的《出师表》尤为历代爱国者所喜爱。
传说宋代名将岳飞过南阳,谒武侯祠,深夜秉烛读诸葛亮的石刻出师二表,感动得“泪如雨下”,是夜,竟不能成眠,惟“坐以待旦”。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气贯长河的爱国诗篇《正气歌》里对《出师表》亦有极高的评价:“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尽管陈寿《三国志》未收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但在宋元明时期很少有人对此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îu )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原文解读
出师表原文解读《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全文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其中《前出师表》更为人所熟知。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展现了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出师表》的原文解读:1. 开篇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里诸葛亮指出蜀汉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国家危机时刻到了。
2. 文中提到“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说明蜀汉朝廷内外都有忠诚的臣子,他们为报答先帝的恩情,愿为国家竭忠尽力。
3.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句话建议后主刘禅要虚心听取忠臣的建议,发扬先帝的遗德,鼓舞士气,同时不要轻视自己的责任,以免堵塞忠臣们的进谏之路。
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里诸葛亮强调宫廷和府邸应当团结一致,执行纪律和赏罚时不应有偏差,要以公正公平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5. 诸葛亮推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忠诚正直的臣子,建议后主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弥补不足,更好地治理国家。
6. 文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话总结了历史上汉朝兴衰的原因,提醒后主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7. 最后诸葛亮表示:“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诸葛亮表达了自己接受使命后的忧虑和寝食不安,以及打算北征的决心。
通过《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蜀汉国家的忠诚和担忧,他不仅分析了当前国家的困境,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后主刘禅寄予了厚望。
这篇表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一:[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二:[后出师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欣赏《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出师表螺蛳古诗文1
我猜你想了解的是螺蛳古诗文《出师表》的相关内容,为你提供以下信息:《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34年)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
《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
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
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来源于张俨的《默记》,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
如果你想了解《出师表》的具体内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千古贤文《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启示人生!
千古贤文《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启示人生!诸葛亮,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 /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前后《出师表》
前后《出师表》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
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即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