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订鬼》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1。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7、订鬼
27、《订鬼》导学案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理解实词,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实词。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知识链接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幼年聪明,家贫无书,常借书以读,已经过目便能记忆,因此“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论衡》,为唯物主义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文选自《论衡订鬼篇》,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人死为鬼”的思想,指出所谓“鬼”“非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
否定了鬼的存在,显示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大无畏的精神。
2、识字正音学法指导:在课文中勾划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注音订.鬼()寝衽.()庖.丁()持箠.()殴.击( ) 椎.()绳纆.()【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3、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结合语境推测人死精神为.之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寝衽..何以效.之传.曰顾玩..所见用精至..矣精:至:病者困剧..妄.见之也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据:案:俱用.精神同一实.也4、指出下列句子中“夫”的用法含义。
学法指导:了解“夫”字的常见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夫精念存想()梦见夫人据案其身()5、准确翻译课文,以下列句子为重点。
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翻译要落实重点字词,遵循“留、增、删、调、换”五字诀。
(1)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译句:(2)致之何由?译句:(3)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译句:(4)何以效之?译句:(5)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译句:第2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掌握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难点】掌握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方法。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指导: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地方。
2015.10.27订鬼导学案
订鬼(东汉)王冲【学习任务】: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3.树立无神论的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世界。
【资料助读】【宋定伯卖鬼】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之,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恐其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故事理解】宋定伯在看到鬼后虽然不害怕,但他骗了鬼,说自己是鬼。
当鬼发现宋定伯很重,可能不是鬼时,宋定伯又骗了鬼,说自己是因为是新鬼而重。
后来当他以请教的口吻问鬼鬼怕什么时,鬼如实回答,说怕人的口水,没有骗宋定伯。
当鬼发现他渡河时有声音时,他又骗了鬼。
最后他使鬼化为一羊,把鬼卖了,还用口水吐鬼,不让他变回来,得了钱后就走了。
宋定伯在骗了鬼后得了利益,还逃走了。
【课文引读】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如果不信,就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作者与题目】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这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订鬼 教案教学设计
订鬼教案教学设计订鬼教案教学设计27、订鬼――王充一、教学目的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
难点: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三、教学设想:以字词的讲解为主,在此根底上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文分析时注意把当时迷信鬼神与科学开展的今天作比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作者简介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
他出生在“细族孤门”,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居贫苦而志不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本文节选《论衡订鬼篇》。
《论衡》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二十余万字。
写作历三十多年,是作者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
全书广泛论述了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论衡》因敢于“非圣无法”而遭到不少封建卫道士的攻击,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泯灭,不少有识之士对它及其作者是十分赞赏的,蔡邕“恒秘玩以为谈助”,葛洪誉之为“冠伦大才”,章太炎甚至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7 《订鬼》教学案
总序:NO:21课题:订鬼-----01【今日格言】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
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课型:新授课执笔:曾德刚审核:执行时间:姓名:班级组别完成情况【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掌握文言词语,读懂文意。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读懂文意。
【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
2、扫除阅读障碍。
寝衽()传曰()庖()丁箠()椎()绳墨()欧()杖3、了解作者作品。
4、思考:你觉得世界上有鬼吗?请说说理由。
二、高效课堂(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四)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提示:阅读、搜索、理解、分析)问题助学:1、通假字。
2、多义词: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夫.精念存想()非人死精神为之.也()梦见夫.人据案其身()身自.疾痛()俱用.精神()非人死精神为.之也()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给其食用.()然得而腊之以为.饵()3、古今异义觉.见卧闻:古义今义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古义今义凡人..不病则不畏惧:古义今义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暮卧则梦.闻()(五)学生展示学期成果(六)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1、本文选自的,订鬼即的意思,如同它的《论死》《死伪》是刺向的利剑,是投向的檄文。
王充,字,(朝代)家。
他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
★★2、翻译下列句子。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觉见我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畏惧则存想,存想则虚目见致之何由?由于疾病★★★3、读《聊斋》,话鬼神。
道士手执木剑,站在庭院中间,叫说:孽鬼,快还我拂尘来!老妇人在室内吓得脸色大变,出门想逃,道士追击,妇人往地下一倒,人皮哗的一声脱下,立刻化为厉鬼,躺着做猪叫。
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顷刻头化为烟,遍地皆是。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7《订鬼》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27《订鬼》导学案语文版一.文学常识。
1.解题:“订”,订正、修正的意思。
“订鬼”的意思为订正对鬼的认识。
2.作家介绍: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和无神论者。
一生志在纠正世俗虚谬,经四十余年,写成《论衡》一书。
3.作品介绍:《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八十五篇,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学艺术等诸方面。
书中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字词精解。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畏.惧(wèi)寝衽..(qǐnrèn)庖.丁(páo)持箠.(chuí)杖殴..(zhàng,ōu)椎.(zhuī)绳纆.(mò)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传zhuàn\chuán 解jiě\jiè\xiè觉jiào\jué3.通假字。
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着昼日则鬼见:“见”通“现”,出现4.一词多义。
若若.见鬼把椎(或者)若.有所畏惧(如果)仿佛若.有光(好像)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生三年不见生.牛(活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生存)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君将哀而生.之呼(使……活)病人病.则忧惧(动词,得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君之病.在肠胃(名词,疾病)其立守其.旁(代词,他,代怕鬼来的病人)未必有其.实(代词,这种)泄于目,目见其.形(代词,鬼)夫夫.精念存想(句首发语词,引发下文议论)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引发下文议论)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那)荷担者三夫.(指成年男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那些)精二者用精.至矣(精神)夫精.念存想(专一,纯正)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灵魂)自自.见异物也(自然)身自.疾痛(由于)自.此(从)用二者用.精至矣(使用)俱用.精神(因为)之非人死精神为之.(指鬼)宋之.庖丁学解牛(的)犹伯乐之.见马(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杖殴击之.(他,指病者)何以效之.(这样的事,这种事)见鬼之.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助词,不译)传传.曰(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为非人死精神为.之(变成)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作,欣赏)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实未必有其实.也(真实的事)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真相、本质)见昼日则鬼见.(通“现”,出现)存想则目虚见.(看见)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自见异物也(动词,看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5.词类活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订鬼--导学案
《订鬼》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重点:掌握重要词语及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预习交流:1、关于作者及作品: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著名思想家。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自称出身“细族孤门”,父、祖曾与豪族对抗。
二十岁左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但不守一家之言而好博览各家之说。
一生除做过几任小官外,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生。
著有《论衡》、《养性书》(已佚)等。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你这个世界上有“鬼”吗?3、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4、解释重要词语:为:凡:效:妄:或:夫:案:用:5、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世界上有没有“鬼”这个问题的呢?请朗读课文后找出其观点。
问题设置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句回答)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展示拔高: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巩固拓展: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达标测评: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27、订鬼
27、《周公诫子》导学案2.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知识链接,常识积累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灭商。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
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学法指导:熟读课文,看课下注释、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伯禽. 吐哺. 畏.睿.智 桀纣.. 相.天子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然后了解课文内容1、解释加点的实词周公诫.子 ( ) 子无以鲁国骄.士 ( ) 又相.天子( ) 一饭三吐哺.( ) 德行宽裕..( ) 守之以恭.者,荣( ) 守以卑者,贵.( ) 守以畏.者,胜;( ) 聪明睿智....( ) 守之以愚.者,哲. ( ) 哲.( ) 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顺课文,积累文言常识,掌握生字读音。
博闻强记....()2、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①子无以.鲁国骄士()②成王封伯禽于.鲁()③吾于.天下亦不轻矣()④守之.以恭者,荣()⑤禄位尊盛,守以.卑者()⑥可不慎欤.()3、翻译下列句子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字词落实,要遵循“留、增、删、调、换”五字诀翻译,切忌翻译时丢三落四。
①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③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第2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主旨,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
2、感恩师长教导,培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品质。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品读课文,把握内容学法指导:结合翻译,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探究。
1.周公诫子的背景是什么?周公在文中提出了哪六种谦德?学法指导:看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当时周公诫子的情形明确:背景:六种谦德是: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学法指导:阅读全文,看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为议论文,它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7《订鬼》导学案 语文版
《订鬼》学案一.文学常识。
1.解题:“订”,订正、修正的意思。
“订鬼”的意思为订正对鬼的认识。
2.作家介绍: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和无神论者。
一生志在纠正世俗虚谬,经四十余年,写成《论衡》一书。
3.作品介绍:《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八十五篇,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学艺术等诸方面。
书中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字词精解。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畏.惧(wèi)寝衽..(zhàng,ōu)椎.(zhuī)绳纆.(mò)..(qǐnrèn)庖.丁(páo)持箠.(chuí)杖殴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传zhuàn\chuán 解jiě\jiè\xiè觉jiào\jué3.通假字。
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着昼日则鬼见:“见”通“现”,出现4.一词多义。
若若.见鬼把椎(或者)若.有所畏惧(如果)仿佛若.有光(好像)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生三年不见生.牛(活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生存)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君将哀而生.之呼(使……活)病人病.则忧惧(动词,得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君之病.在肠胃(名词,疾病)其立守其.旁(代词,他,代怕鬼来的病人)未必有其.实(代词,这种)泄于目,目见其.形(代词,鬼)夫夫.精念存想(句首发语词,引发下文议论)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引发下文议论)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那)荷担者三夫.(指成年男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那些)精二者用精.至矣(精神)夫精.念存想(专一,纯正)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灵魂)自自.见异物也(自然)身自.疾痛(由于)自.此(从)用二者用.精至矣(使用)俱用.精神(因为)之非人死精神为之.(指鬼)宋之.庖丁学解牛(的)犹伯乐之.见马(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杖殴击之.(他,指病者)何以效之.(这样的事,这种事)见鬼之.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助词,不译)传传.曰(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为非人死精神为.之(变成)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作,欣赏)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实未必有其实.也(真实的事)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真相、本质)见昼日则鬼见.(通“现”,出现)存想则目虚见.(看见)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自见异物也(动词,看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5.词类活用。
《订鬼》导学案
《订鬼》导学案教学设想以字词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文分析时注意把当时迷信鬼神与科学发展的今天作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教学目标(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
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会很不稳定。
在这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严重毒害人民的心灵。
王充在这是发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义1、给下列斜体字注音:传()庖()丁寝衽()椎()绳纆()箠()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致之何由?(2)畏惧则存想.(3)何以效之(4)顾玩所见(5)二者用精至矣(6)病者困剧(7)妄见之也(8)昼日则鬼见(9)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10)觉见卧闻4翻译下列重点语句(1)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2)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3)思念存想,自见异物。
(4)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5)皆存想虚见,未必有其实也。
(6)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四)、探究以下问题(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2)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按怎样的思路来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结合有关的文段谈谈自己的阅读见解。
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7课《订鬼》word导学案
菱角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学内容:27、订鬼课型:新授主笔人:尹柳青审核:周学军一、教学目标1、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2、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树立唯物主义观。
二、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订鬼”之意是:存想:。
致:。
何:什么。
困:困顿。
把:拿。
顾玩:。
用精至矣:。
妄:。
第一课时1、)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
著作有《》。
2、)教师范读。
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准备集中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是什么? 。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认为有鬼的原因是什么?3、第二段用、的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4、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指出所谓“鬼”是“”的观点。
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
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l拓展延伸,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提示: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
王充批评迷信鬼神者,思起上是科学的。
)写作特色:1.论点鲜明,有理有据。
2.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第二课时1、给下列字准确注音:衽()庖()箠()椎()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致之何由..?②顾玩.所见③何以效.之④妄.见之也3.请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①觉.见卧闻古义:今义: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古义:今义:4.请准确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昼日则鬼见.: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6.选择解释错误的一项()A、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箠,锤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订鬼》导学案 语文版
《订鬼》[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疏通全文大意。
学习难点:翻译课文,掌握常见文言文字词[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
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
他著有《论衡》八十五篇,解释万物的异同,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
《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2、相关背景: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二、学生自学作者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
三、读文正音。
1、出示自读目标,让学生明白朗读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2、学生自读课文;3、指名学生试读4、师生解决学生试读中存在的问题;5、学生再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学,尝试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对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2、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
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质疑,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学生都不能泽讲则由老师讲授;3、指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五、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订鬼》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 义。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自主预习】
1、 注音:
衽( )庖( )箠(
2、 解释加点的字 (1)病者困剧困:
剧:
(3)顾玩所见顾: 玩:
(5)若见鬼把椎、锁、绳纆 把:
(7)昼日则鬼见见:
3、本文选自的《
》,订鬼即 《死伪》一样,是刺向 的利剑,
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 5、本文的论点是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明确观点
1•“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你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2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椎(
)纆(
) (2)何以效之效:
(4)夫精念存想精:
(6)俱用精神用:
(8)或泄于目泄:
的意思,如同他的《论死》 4、王充,字 (朝代) 家、 家。
他批判:
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
是人的生命和精
3.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世界上有没有“鬼”这个问题的呢?请朗读课文后找出其观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诵读全文,给生字正音后再诵读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解释重要词语:
为凡效妄
或夫案用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五、拓展延伸
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世界上有“鬼”吗?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
【当堂达标】
阅读文段,做文后的问题:
A,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人病见鬼, 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1、选文列举了和
的论证方法,证明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
了”的道理。
8、“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
9、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⑵二者用精至矣
B,
①夫精念存想,或泄于,或泄于,或泄于。
②泄于目,目其形;
泄于耳,耳其声;泄于口,口其事。
③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④
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⑤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10、在原文的横线上各填一个词。
想一想:①②句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两句当中三个方面顺序一致吗?
11、本段文字从“精念存想”表现于“”、“ ”、“”的现象来证明“”是人的主观思念,是人产生的幻觉,并非实有。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夫精念存想()⑵俱用精神()
13、翻译画线句子。
14、两段选文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27.《订鬼》导学案参考答案
三、2.解释重要词语:为一一变成(另,替、给)凡一一凡是(另,平凡、总共)效一一验证妄一一荒诞,无把握或一一有时(另,有的人)夫一一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一一因为
四、1.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
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的阐释。
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1 r e rp a ochu i chu i md2、困:困顿剧:厉害,严重效:验证顾: 看,玩:欣赏,玩味精:专一纯正把:拿着用:因为见:出现泄:显露3、王充论衡、订鬼篇评论鬼神有神论者统治者。
4、仲任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文学批评天人感应精气灵魂。
5、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6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类比论证;思念存想,不见异物。
7、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
8、(双重)否定句式;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9、(1)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
(2)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
10、目;口;耳;
见;闻;言;不一致。
11、目;耳;口;鬼。
12、专一,纯正;精神。
13、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同样的情况。
14A设问B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