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总结
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体会生活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购物实践让学生学会进行初步的理性购物。对本学期的以“购物中的学问”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学生实践中的教师体会:
1.计划只是设想,当领着孩子一起进行时,发现,生活的多样性是我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源泉。比如,问及学生小数在生活的应用,学生不仅能从物品的价格中发现,还发现身体的高度、铅笔芯的(直径)号、人的体重、跑步的记时,考试的分数、冰箱的冷热调节度、水表、电表、测力计、视力表等都有可能用小数来表示。虽然无法穷尽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但是,从学生对于小数在生活的足迹的寻找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眼光的培养与数学的意识的形成或许就是这样无声地进行着。
2.数学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唤醒、交流与积累。比如货比三家的调查之前,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购物比较的意识,更为有意思的是,当问及购物地点的选择之时,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都选择去超市,并说及超市购物的种种好处。如批发市场、门口的小商店,则不在学生的考虑范围之内。当在学生进行“货比三家”价格调查之后,学生发现,不同地方的物品价格却不一样,问及原因,没想到的是学生竟然能说出十几条。虽然学生能够把涉及到价格因素的
原因举出很多,但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学生常常考虑到的只是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体的交流便成为智慧的分享过程,成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当物品的质量、卫生条件、售后服务、购物渠道、地段、员工人数、购物环境等影响物品价格的因素都被拉了出来后,不由得为了学生的有心喝彩,也为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机会而开心。
3.教师的及时指导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关键。
当活动进行了一阶段之时,问学生“如果购物你到哪里去?”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回答是到超市去。在重新看到超市深入孩子之心的同时,孩子关注的只是购物的地点的选择,却还不知道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灵活地选择。于是,首先我们对几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成人第一想到的问题都是“买什么”或许,这就是孩子与成人的区别。当听到孩子们这么说时,就让他们回家调查一下自己的父母,看看他们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结果,如预料一样,调查后,知道了需要从购买的物品来决定购物的地点。
4.数学实践活动是孩子从课堂走入生活的一个学习机会,从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
当让学生进行第一次独立购物时,只是设想着可能孩子们自己很少进行独自购物,所以让孩子们尝试一下,单独做事的感觉。却有着家长可能不允许或孩子因为是实践不愿意主动完成的忧虑。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购物活动还真是许多孩子的第一次独立购物尝试,他们听到这一决定时竟然有些激动不已(终于有很好的理由可能自己买自
己想要的东西了)。有的孩子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开始拿着钱本想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到了超市以后,却看到别的喜欢的东西买了下来。有的孩子说,本来估计一玩具的价格是5元,可是到了地方一看,却是十元,带的钱却不够了。从购物实践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购物计划的的重要性,于是,进行了第二次的购物。第二次的购物或许是有了上次的经验,在母亲节的前一天,随着结成伴的孩子们一起去了附近的世纪华,看到他们不仅买了自己的想到的东西之后,一起相约去了附近的绿荫广场。有几个孩子还都为母亲买了一枝花。看到其中的有调皮的男孩儿,还有那平时不爱说话的胆小女孩儿,都大胆地跟着同学从学校走到世纪联华购物,再走到广场,这如同一次旅游。在我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家长骑着自行车在广场边上转悠,准备接他那放不下心的孩子。
二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层面的体会
1.活动的设计要尽量具体,动静结合;
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购物时,当时并不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带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进行尝试。当看到学生写的第一次购物日记后,发现学生更多的是从胆量方面的增长。而对于购物中的细节问题,比如看一看生产日期,找一找自己要买的物品,看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问题,学生没有关注到。问题出在哪里呢?想着,可能在购物前并未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还未引导学生把眼光聚集到交流的细节上来。正好遇到邵主任的指导,意识到需要从购物中的几个点进行引导。于是,关于物品的摆放图、关于购物小票的收集、购物计
划的设定等成为第二次购物的前奏。当看到学生第二次购物的实践体会之后,发现,学生眼光因为教师的眼光转移到细节而转移。第一次的尝试成为学生做的基础,为接下来的引导理性购物讨论作了准备;第二次的购物成了理性购物的一次尝试,是学生把学到的购物知识进行实践内化为自己能力的活动。
2.着力于对大多数学生的引导,对于全班学生的鼓励。
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孩子因为父母的支持缺失而无法进行,或是因为自己的惰性而错过机会。在这样的事实前提下,本着人人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的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诱惑,引导孩子参与。因为孩子对于活动的参与度不同而导致收获的不同,这是一个事实。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的图形,在一部分孩子的积极参与下,带动着另一部分的孩子的参与,影响着另外一部分孩子的参与。虽然有些孩子没有进行实践,但是,从学校课堂上的讨论中他们在或是倾听、或是观察、或是讨论的参与过程中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收获。
3.实践直接导致收获。
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做中学”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正好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做能学习收获更多的说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反思能力有所提高,还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之时,还学会了采用借助于图来表达想法的数形结合思想。从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不仅对于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是对于灵活教法的一个尝试。
4.活动的进行要集中,周期不易太长。
三本期活动存在的问题:
1.对于学生的实践作品(日记等)除了当堂宣读以示表扬与引导、发奖品以外,还亟待引导学生对于资料的整理与储存。
2.利用每周一次的课堂进行可以与学生时间相合,但是容易导致活动周期太长的问题。是不是集中一阶段时间来进行?但是作为常态学习,这样是不是又太着急,不适合孩子?
四关于以后实践活动的设想
1.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与生活的沟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增长机会。
2.以前实践主题的选定是由教师选择的,随着年级的增长,可以引导孩子自选主题,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的确定。
3.合作交流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孩子的成长,同伴间的合作与互助将成为孩子一种重要的实习、实践方式。
4.在实践记录方面,以前进行的主要是文本的呈现,以后可以采用更多的呈现方式。
5.关于评价的问题,在以往的实践活动中只是一个尾声,似乎是对实践活动的补充部分,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作为一个重点,以给学生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