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学生随手涂画有助其集中注意力学生听课时若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教师通常会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随手涂画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杰姬·安德雷德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她邀请40名成年男女参与实验,所获结果2月26日由英国《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刊载。
安德雷德让受试者听一段2分半钟模拟电话录音,内容单调乏味,涉及策划一场聚会。
录音提及参加和缺席聚会者的姓名、地点和一些不相关信息。
她让所有受试者听录音时写下参加聚会者的姓名,要求其中一半人同时在纸上随意涂画,对另一半人没有这项要求。
放音结束后,安德雷德发现,随意涂画的人所记姓名多于另一半人。
而且,他们大脑中平均记住的人名和地名比其他人多29%。
这些结果显示,随手涂画或许能让人记住更多细节,提高记忆效率。
安德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边涂画边记住更多信息,首先是因为随手涂画简单得不用动脑,丝毫不影响大脑完成主要任务;另外,随手涂画能让人避免走神,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她说:“人们做一项枯燥工作时,如听单调的电话录音,注意力可能开小差,影响工作效率。
随手涂鸦之类简单方法既不会影响主要工作,又足以让人不再走神。
”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随手涂画是好事。
如果在涂画和开小差之间选择,前者更能让教师放心。
2.双耳分听实验和鸡尾酒会效应心理学家Cherry曾做过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他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任务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的刺激的一些物理特征,被试还是能够觉察的,他们能报告语音的变化以及男声换为女声等。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第四章 认知过程——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二) 根据思维的过程是否被清晰的意识到,把思维分
为:
1、分析思维:主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思维的过程并按一 定的程序进行的思维。如做几何证明题、科学研究等。 2、直觉思维:主体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却对某些问题,直接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方向性,可分为: 1、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一定的知
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的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
2、概念的种类
(1)根据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① 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 中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属性,而忽略了 本质属性。 如,把“鸟看成是会飞的动物”,“活的东西是能动的物 体”等。 ②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 形成的概念。个人主要是通过书本或课堂学来的概念。其内涵是确切和 明确的。
识或事实以求某一问题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于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探
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从问题的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各种
可能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是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 是主导成分。
二、思维的种类
(四)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为: 1、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思维。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
2、概念的种类
(2)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 度,可分为: ① 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按事物的外 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②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按事物的内 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感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个别属性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整体反映 ❖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57:3812 December 202013:57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2020 1:57:38 PM13:57:38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57 PM12/12/2020 1:57 P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第四章 认知过程——想象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五节 想象
第五节 想象
一、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分为两大类: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第五节 想象
(二)有意想象:有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根据想象的 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新形 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人们的生活愿望相联 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称为理想。 凡是脱离客观现实发展规律的的幻想称为空想。
第五节 想象
三、想象的加工方式 (一)粘合 (二)夸张 (三)拟、名词解释 想象、创造想象 二、填空 1、想象的核心特征是——。 2、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和——两大类。 3、想象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大脑主要借助于——、——、拟人化、——等方式来
实现对已有表象进行认知加工。 4、“猪八戒”、“美人鱼”等的形象就是通过想象的——方式而形成的。 5、——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三、辨析题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时,头脑中出现阿Q的形象;读者在阅读《阿Q正传》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感知、注意和记忆。
二、感知过程感知是人类获取环境中信息的过程,从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信息传导到大脑和对刺激做出认知反应等步骤。
1.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每个感觉器官都能接收特定的刺激,如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等。
2.感觉信息传导到大脑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
大脑中的感觉皮层对不同的感官输入进行处理和解码,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
3.认知反应感知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是认知反应。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读和理解,从而使个体能够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注意过程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等不同形式的注意力。
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众多感觉信息中选择并集中注意力于某些特定的刺激。
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任务需求或目标来决定注意的方向和对象。
2.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刺激之间进行切换和分配。
个体能够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快速地切换注意力,以适应不同的认知需求。
3.持久注意持久注意是指在感知过程中,个体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个刺激的集中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的延续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记忆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存储、再现和使用。
记忆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和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等阶段。
1.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感知信息首先进入个体的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阶段,个体可以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处理。
2.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经过个体的注意和加工,就会进入工作记忆。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上)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然而一 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 上产生的。感觉是个体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个 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个体获得一切知识的 源泉。 感觉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感觉, 人的心理活动很难正常维持的。而且对于每一个 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这个问题已为“感觉剥夺”实验所证实。
(三)感觉适应
当感官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 (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感觉适 应。 感受性的变化有可能是提高,也有可能是 降低。 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适应在视觉和嗅 觉中最为明显,而在痛觉中最不明显。
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视觉适应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开始感觉到很耀眼, 明适应 很快就能看清周围的物体了,明适应是感受性 的降低; 暗适应从亮处走到暗处,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 暗适应 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周围的物体了,暗适应是 感受性的提高。 听觉适应有对静的适应和对闹的适应之分。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是对气味的适应,所谓“入芝兰之室, 嗅觉适应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痛觉是机体的一种警报系统,一般难以适应。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一个典型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 一张舒适的小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 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他的基本感觉 就被剥夺了。要求被试在这样的条件下 (除了进食与排泄)生活尽可能的长的时 间。结果,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中生 活一周。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 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 还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 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 对刚从实验室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 他们的精细活动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 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 响。 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 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 多么重要。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 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生活也不能维持。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
第四章社会认知
2.好坏评价的重要性 奥斯古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维度:评价(好—坏)、力量 (强—弱)、活动(积极—消极)。也就是说,人们基本 上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 象的。其中,好坏评价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 对他人或事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下来了,其他两个 维度的作用就不太大了。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
1.信息加工的主要模式
①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 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②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 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加权平均化模型 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 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比如对科学家而言,智力因 素的权重大;而对演员来说,则是吸引力的权重大。相对 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广,它 是我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四、印象管理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 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 角色理论的精彩比拟就是: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 如同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特定的角色,遵守着一定表演规范, 展示着各异的表演技能。而这种自我表演实际上就是印象管 理的过程。
怎样识别欺骗的行为和非真实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 二是个体不大留意或难以控制的身体姿态和眼神等。 识别谎言——非语言背叛了“他” 1.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2.各通道间表达的不一致。
3.说谎的人音调经常升高,并且他们更加犹豫,还 会有很多错误发生。 4.撒谎的人比说实话的人更经常眨眼睛、瞳孔扩大。 5.撒谎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间接获知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某些信息。 例如,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工作 态度,教学方法等。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 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 观察时善辨多思 ; 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 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 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 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 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 的必要条件。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 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 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 形象性 概括性
二、记忆的过程
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 环节,也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 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 过程。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性和意向程度---有意识记和无 意识记。 按照性质和理解程度---机械识记和意义 识记。
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 (1)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 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 对比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 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认知过程
(二)感知觉的作用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环境与信息的平衡。 3、感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人的全部心 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的刺激。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接身肌体内部的刺激。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④深度知觉
●深度线索: 1)生理线索(肌肉线索) ●眼睛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轴合 2)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3)单眼线索 a、对象的大小 b.对象重叠(遮挡) c. 明暗和阴影 d.空气透视 e.线条透视 f.运动视差
2、时间知觉
①概念: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 ②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4)对时间的预测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 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 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 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K=△I/I
(I为原有刺激量,△I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常数) 即:刺激的增加量与原则激I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关系。即△I/I=K,K为一个常数, 整个公式所表达出来的规律叫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只适宜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 过强或过弱,韦伯常数发生变化。 ③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怎样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好坏? 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认为 符合自己情况的,在括号内画 “O”,不符合的打“×”。
(1)听别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 ( ) (2)学习时,往往急于想干另外的一项工作。 ( ) (3)一有担心的事,便终日萦绕在心。 ( ) (4)学习时,常常想起毫无关联的其他事情。 ( ) (5)学习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 ) (6)被别人指责时的情景始终也不会忘记。 ( ) (7)有时忙这忙那,什么都想干似的度过一天.( ) (8)想干的事情很多,却不能专心于一样事情。 ( )
第四章--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PPT优秀课件
l 、可逆性——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 以朝相反方向进行。例如刚才所说的“倒水”操 作,不仅在头脑里能把水从瓶子倒进杯子,还要 能从杯子再倒回瓶子,使之恢复原来状态,这就 是可逆性或称可逆运算。可逆性又分反演性(也 称逆向性)和互反性两种:如+ A是-A的反演, A>B则是B<A的互反;
22
3
第四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节 生平
皮 亚 杰 (Jean Piaget , 1896 ~ 1980) , 最 著 名 的 发 展心理学家之一,生 于瑞士纳沙特尔。发 生认识论的提出者, 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 三位心理学家”之一。
4
学术背景:生物学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1918年
“梦是从哪儿来的?” ——“我想你睡的很香所以作梦”
“它们是来自我们自己还是来自外面?” ——“从外面”
“我们用什么作梦?” ——“我不知道。”
“用手吗?……什么都不用?”
6
——“是什么都不用。” “你在床上作梦时,梦在什么地方?”
——“在我床上,在被子底下。我真的不知道。 说不定在我肚子里(!)那么骨头一定在那里, 所以我才看不见它”
8
幼儿说道所有珠子都是木头的,说大部分是棕 色的,小部分是白的。但如果你问他是棕色棕子多还 是木珠子多,他立刻回答:“棕色珠子多因为只有两、 三个白珠子。”于是你说:“听着,这不是我所问的。 我不想知道是棕色珠子多还是白珠子多,我是想知道 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同时,为了使问题更简 单,我拿一个盒子放在装珠子的盒子边,问道:“如 果我把木珠子放在旁边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 几个?”幼儿回答:“没有,没一个剩下,因为它们 都是木头的。”于是我说:“如果我拿棕色珠子放在 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几个?”幼儿回答: “当然剩两、三个白珠子了。”显然,现在他理解这 问题了,事实是所有的珠子都是木头的,其中有些珠 子不是棕色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认知过程一、导入:美丽心灵介绍1928年出生,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30岁的时候得精神分裂。
大多数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包括基因(遗传)、化学平衡失调、怀孕和分娩期间的并发症。
精神分裂症在同一家族中多发,近亲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没有近亲患者的更容易发病。
1、思维障碍也称联想过程障碍,较轻病状时为思维散漫,病者讲话或写文章时,每句话文法结构尚通顺,但上下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连贯性,因而整段讲话或文章使人无法理解其中心内容。
病状严重时加重思维破裂,不仅句与句之间无联系,每个语句也不完整,好象语词的杂拌或语句的堆积,紊乱得支离破碎,好象一个文盲的人乱按打字机所打出来的文章。
有的可表现为思维中断,与人谈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再接下讲时己转变了话题。
此外还有思维涌现,即脑子内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连串毫无联系语句,有如泉水一般涌出,病者想压也压不住。
2.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病者在安静时表现冷淡,对周围事物无兴趣,不关心,与亲人疏远,告知重大事件时无动于衷,喜欢一人独坐房中,甚至连吃饭也不与亲人一起吃。
有时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焦虑抑郁等反应,但大多与周围环境无联系而是受幻觉妄想所支配,有时其情感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为亲人开追悼会的时候他却站在一旁自笑。
其情感也常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笑嘻嘻的叙述她的悲惨遭遇。
二、介绍认知过程认识过程:是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形式,认知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心理过程。
分自我认知过程和客观事物的认知。
一、感觉㈠感觉的概念及意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只有通过感觉,人们才能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通过感觉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从感觉开始的。
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人们获得了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自身的状态。
其次,感觉是保持信息平衡,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任何信息过载或信息不足都会破坏这些平衡,给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等人在1954年进行了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被分别孤单地关闭与外界隔绝的暗室里,戴上隔离套,躺在舒适的床上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胡思乱想,吃喝也不用移动手脚。
被试者在感觉被剥夺后,心理活动发生异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连贯,甚至产生了幻觉,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
实验结束后,每个被试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实验表明,感觉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和心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感觉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如果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其他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㈡感觉的生理基础及种类1.感觉的生理基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将感受到的不同形式刺激所含的能量转换成相应的神经冲动,后者沿一定的神经传入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由此可见,感觉的产生都是通过以上三个特定的部分共同活动而产生的。
这三个部分称为感觉分析器。
它们各部分的作用是:①感受器或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并将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②神经传入通路,把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③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感觉中枢),将传入信息分析综合,产生特定的感觉。
2.感觉的分类: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类:①外部感觉,是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外部信息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又可分为远距离感觉和近距离感觉。
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由与机体有一定距离的刺激引起,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其中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人脑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中,至少有70%来自视觉。
近距离感觉由机体表面或邻近的刺激引起,包括味觉和皮肤觉。
皮肤觉又可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②内部感觉,是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机体内部信息的反映,如运动觉、位置平衡觉及各种内脏感觉等。
㈢感受性和感觉阈值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衡量指标是感觉阈限。
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值成反比,感觉阈值越低,感受性越高。
对于同一性质的两个刺激,其强度的差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人在感觉上加以分辨,这种刚刚能分辨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称为感觉辨别阈。
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身心状态,其感受性是有差异的。
年龄、功能状态、情绪、个人意向等因素对感受性都有明显影响。
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青年期达高峰,老年期感受性普遍下降。
老年人对视、听、嗅、味的感觉越来越迟钝,但对痛的感觉有上升的趋势。
机体处于疲劳状态时,感受性降低。
人患病时,可能变得对声、光、温度等非常敏感,甚至对自己内脏的活动及身体的姿势也非常敏感,直接影响到睡眠和情绪,所以,在病房管理中十分强调光线柔和,放轻谈话声和脚步声。
医护人员对病人感受性的差异及变化应有正确认识并引起重视,在工作中尽量采取措施减少让病人感觉不适的刺激。
㈣感觉的特性1.适应:是指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适应可表现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适应对于人适应环境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根据适应的快慢,感觉可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两类。
前者有皮肤触压觉和嗅觉等,后者有听觉、痛觉及体内的各种感觉。
感觉适应的快与慢有不同的生理意义:快适应有利于机体再接受新的刺激,慢适应则有利于感受器对机体某些功能进行长期持续监控,并根据其变化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2.对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中的对比是很明显的。
例如,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暗些;若把这个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明些(图2-1)。
对比现象在味觉中也很明显,如吃过山楂再吃苹果,觉得苹果很甜;吃完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这是两种感觉在继时对比时所产生的影响。
又如,当人咬紧牙关或紧握拳头时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感觉要轻一些,食物的温度及颜色可影响食物的味觉,照明会加强声音的强度,噪声下会更感疼痛等。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刺激引起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其他刺激引起感觉的感受性。
3.联觉: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有多种表现,最明显的是色觉与其他感觉的联系。
色觉可以引起不同的温度觉,如红、橙、黄等颜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焰而产生温暖的感觉,因而称为暖色;蓝、青、绿等颜色使人联想到蓝天、大海、树木而产生清凉的感觉,被称之为冷色。
色觉还对情绪和健康有影响,如黑色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红色给人以欢快热烈之感,蓝色则给人以静谧之感;红、橙等暖色能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上升,而蓝、绿等冷色能使高烧患者体温有所下降。
4.后象: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在短暂的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
后象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但视觉中尤为突出。
视觉后象有两种,即正后象和负后象。
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象,相反的叫负后象。
例如,在注视电灯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象;随后可能出现灯的黑色形象位于明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象。
5.发展与代偿:人的感受性不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暂时性的变化,而且能在个体实践活动和训练中获得提高与发展。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不同,人的各种感受性发展各不相同。
由于职业的训练,可使某些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明显高于—般人。
例如,专门制作黑色纺织品的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医生能听出心脏的各种杂音等。
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由于适应生活的需要,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提高其他健全的感觉来加以代偿。
例如,盲人失去了视觉,其听觉和触觉可变得异常敏锐。
可见,人的各种感觉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练习可有明显的提高。
二、知觉㈠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和人都有多种属性。
物体有形态、大小、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当物体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里将物体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的关系和联系,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知觉。
当我们看到红旗的红色时,是感觉,因为红色只是红旗的个别属性。
当我们辨认出红旗时,就是知觉了。
因为红旗本身包含了颜色、形状、大小、寓意等红旗的所有特征。
通过知觉,人们才能对某一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映像。
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
二者的相同点在于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对事物的反映都具有形象生动性和直接性。
不同点在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升华。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但知觉不仅取决于刺激物的特性,而且取决于人本身的特点如知觉经验,人格、情绪状态,需要和态度等。
㈡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当事物的部分属性作用于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从而保持认识的完整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图2-2)。
知觉的整体性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性,也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
知觉的整体性使人能够根据事物的个别属性迅速认识整个事物,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知觉的选择性人们根据当前需要,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与周围背景区分开来,对其产生清晰的知觉映像,对周围背景只给予模糊的认识。
这种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往往集中在新颖的、变化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上。
但人的意识和以控制知觉对象与背景(图2-3)。
知觉的选择性使人们的知觉既清晰准确,又完善丰富。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主动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解释和理解,使其具有一定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知觉。
图2-4是一个不完整的图形,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帮人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使人们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可以使知觉更深刻、更精确,并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最明显,如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