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贾谊、渔父的人生选择 写作指导(课件41张)
合集下载
渔父ppt13 课件
![渔父ppt13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23ae5a14791711cc791778.png)
视频朗读欣赏
——《渔父》
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各处在怎 样的人生境遇中?从文中哪些外形描 写中可看出他们不同的境遇和状态?
屈原:行至水穷处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塑造 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 原怎样的人格?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 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 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 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 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 渔父这一形象,是怎样一位形象?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从文本看,作者 有无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 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 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 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 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提示:结合以下语言分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是一个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 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伟大人格。
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 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渔父PPT50
![渔父PPT50](https://img.taocdn.com/s3/m/b82e2bbfbceb19e8b9f6ba34.png)
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 歠(chuò)其酾酉离(lí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 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 n)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 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 与言。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汨罗泽 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 上写满了愤怒与孤独,雨无情地
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
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
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
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
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
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达标反馈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不拘于时 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⑦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渔父的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 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 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 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 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 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他 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 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 升华。
合作探究
1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特征?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性格特征?为何要塑造这一形 象?
情感达标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醉我独醒”、“宁赴湘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 — 塑造了一个英雄末 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路、憔悴不堪、四处游 乎” 塑造了一个舍生取义,宁 荡的人物形象。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物形 — 象。 描写手法: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还运用了肖像描写和 动作描写的手法。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汨罗泽 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 上写满了愤怒与孤独,雨无情地
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
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
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
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
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
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达标反馈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不拘于时 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⑦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渔父的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 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 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 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 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 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他 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 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 升华。
合作探究
1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特征?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性格特征?为何要塑造这一形 象?
情感达标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醉我独醒”、“宁赴湘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 — 塑造了一个英雄末 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路、憔悴不堪、四处游 乎” 塑造了一个舍生取义,宁 荡的人物形象。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物形 — 象。 描写手法: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还运用了肖像描写和 动作描写的手法。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24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24](https://img.taocdn.com/s3/m/5198800eaf45b307e9719725.png)
屈原和楚辞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 爱的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 (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 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翻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课文分析
1、屈原被流放 的原因是什么?
2、渔父提出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什么? 3、屈原是如何 回答的?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屈原形象时, 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 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 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 用。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 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国魂》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 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 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 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 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 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 的灵魂!
《写给屈原》
披散了长发 一路行去 /江畔风影里几丛压伤的芦苇 / 摇曳出披着晚阳的飞鸟 /和 你疲惫的清姿 /幽曲弯折的流 途中 /瘦了江月 瘦了脸容 /腰间陆离的长铗/ 冰冻住长长的 思念 /胸中的那一壶酒 /为何难醉流放的人 轻风吹散了一天云霞 /吹皱了一江湘水 和/ 几缕思念/ 一章《离骚》怎能抚平/ 静月悬于江上的空皓/ 求索路上 难忍的孤寂 渔父飘然而去 /他的洒脱/ 无法理解 你的执着/ 世人皆 醉了/ 你痛苦因为你清醒/ 收录太多无奈后/ 终于 风急云沉 的一天 /你的清高刺痛了幽幽汨罗水/ 一怀沙石随江而去/ 一朵白莲 在污泥中枯萎/ 漫天彩霞默默致哀/用一天如血 的惨红书写着/ 楚国千古难消的忧伤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 爱的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 (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 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翻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课文分析
1、屈原被流放 的原因是什么?
2、渔父提出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什么? 3、屈原是如何 回答的?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屈原形象时, 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 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 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 用。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 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国魂》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 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 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 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 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 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 的灵魂!
《写给屈原》
披散了长发 一路行去 /江畔风影里几丛压伤的芦苇 / 摇曳出披着晚阳的飞鸟 /和 你疲惫的清姿 /幽曲弯折的流 途中 /瘦了江月 瘦了脸容 /腰间陆离的长铗/ 冰冻住长长的 思念 /胸中的那一壶酒 /为何难醉流放的人 轻风吹散了一天云霞 /吹皱了一江湘水 和/ 几缕思念/ 一章《离骚》怎能抚平/ 静月悬于江上的空皓/ 求索路上 难忍的孤寂 渔父飘然而去 /他的洒脱/ 无法理解 你的执着/ 世人皆 醉了/ 你痛苦因为你清醒/ 收录太多无奈后/ 终于 风急云沉 的一天 /你的清高刺痛了幽幽汨罗水/ 一怀沙石随江而去/ 一朵白莲 在污泥中枯萎/ 漫天彩霞默默致哀/用一天如血 的惨红书写着/ 楚国千古难消的忧伤
9.《屈原列传》课件4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课件4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f647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0.png)
《屈原列传》
史
上 贵族出身
遭人妒忌
最
强 长相俊美
忧国忧民
“ 美 才华横溢 强
两次流放 自投寞的贵族,他是被祖国遗弃的孤儿, 是怀才不遇的才子,常怀悲愤,又常有希望。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 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背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
景
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 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
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
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张仪由
屈屈原平痛疾心(楚怀)王王惑听于之小不人聪之(言,不)能也明,辨谗是谄非(,说)坏 话之、蔽奉明承也献,媚邪的曲小(人遮)蔽之了害楚(怀王的)明公见也,,品方行正不正 的(小人)损之害不国容家也,,端故方忧正愁直幽的思人而不作被《朝离廷骚容》纳。,“所离以 忧骚愁”深者思,,犹就离创(作了)《忧离也骚。》。“离骚”,就犹如遭 遇忧愁的意思。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担任)楚怀 王左徒。博闻强志(记),明于治(指国家安 定)乱,娴(熟练、熟悉)于辞令。入(对内)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
上妒官屈大原夫的与才之能同。列怀●,王本争让段宠屈写而原了心制什害订么(法?令,)屈其原能起。草怀尚王未 使定(稿,)上屈官原大造夫为见(了就)想宪强令取,它屈为平己属所(有,屈)原草不稿赞 未同定,,他上就官在大怀夫王见面而前欲谗夺毁(屈原说):之“,大屈王平叫不屈与原制订 (法令,)大。家因没(有不)知谗道之的曰,:每“一王项使法屈令平发为出令,,屈众原就 莫夸(耀自己)的不功知劳。说每:一除令了出我,,平没伐有(人能做)的其。功”,怀王 曰很以生为气‘,非就(疏远了)屈我原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5.3.1 渔父 实用课件(共24张PPT)
![5.3.1 渔父 实用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7150b101f69e3142329432.png)
• 《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
• 唐勒等人诗歌作品的一本作品集。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 “楚辞”是屈原吸
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 ,因《离骚》而得名,又称“楚辞体”、“骚体” 。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 “唐楚勒辞等人”诗的歌特的点一本“楚辞体”诗歌总集。
(一)屈原流放,渔父问故(第1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既:“已经”,或“以后” 而:表承接。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子:您。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与:同“欤”,吗。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 到(今指另提一件事) 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二)渔父劝告,屈原拒绝(第2-3段)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之:音节助词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安:怎么。 振:抖。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皓皓:洁白光亮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 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怎么能让洁 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 葬身于鱼腹之中。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 埃的玷污呢?”
(二)渔父劝告,屈原拒绝(第2-3段)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第三部分:
• 第4段
渔父离去,不与之言
整 概括文章内容
体
感 知
文章主要通过 屈原和渔父的对话 , 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和 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
• 唐勒等人诗歌作品的一本作品集。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 “楚辞”是屈原吸
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 ,因《离骚》而得名,又称“楚辞体”、“骚体” 。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 “唐楚勒辞等人”诗的歌特的点一本“楚辞体”诗歌总集。
(一)屈原流放,渔父问故(第1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既:“已经”,或“以后” 而:表承接。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子:您。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与:同“欤”,吗。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 到(今指另提一件事) 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二)渔父劝告,屈原拒绝(第2-3段)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之:音节助词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安:怎么。 振:抖。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皓皓:洁白光亮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 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怎么能让洁 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 葬身于鱼腹之中。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 埃的玷污呢?”
(二)渔父劝告,屈原拒绝(第2-3段)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第三部分:
• 第4段
渔父离去,不与之言
整 概括文章内容
体
感 知
文章主要通过 屈原和渔父的对话 , 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和 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
高一语文(苏教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专题《渔父》(共41张PPT)
![高一语文(苏教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专题《渔父》(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c35fdc9e518964bce847c59.png)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离骚》为代表,被 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 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 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第资9章料链扩接声系统调音 (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 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 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 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令人持后 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 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 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土。然是否 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 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 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 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 不可征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古义: 今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枯稿( ) 震聋发聩( ) 浩首穷经( ) 苍海桑田(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1)《楚辞》是战国时代 为代表的楚 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 》 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其代表作有《 》《 》《 》 《 》和《远游》等。
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13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13](https://img.taocdn.com/s3/m/20f1a6d4770bf78a64295400.png)
世人对屈原的悼念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 李 白
离骚未尽灵均恨, 志士千秋泪满裳。 ——宋 陆游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滩滩的龙船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视频朗读欣赏
——《渔父》
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各处在怎 样的人生境遇中?从文中哪些外形描 写中可看出他们不同的境遇和状态?
屈原:行至水穷处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塑造 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 原怎样的人格?
从《离骚》解读屈原
屈原一生志洁行廉,一方面培养自己美好的人格。就 美好的人格而言,即包括内质的纯正,又包括外表的 芬芳,所以《离骚》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用香花芳草比喻美好的德行。内美与修能相统一,乃 是屈原追求的德行。另一方面是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 即“美政”: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
提示:结合以下语言分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是一个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 立独行的形象。
屈原、贾谊、渔父的人生选择写作指导(课件41张)
![屈原、贾谊、渔父的人生选择写作指导(课件41张)](https://img.taocdn.com/s3/m/8ea3e5a2be1e650e53ea9981.png)
• 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 同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身 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 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 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 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刘家彪《良禽择木,贤士择君》)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3.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岁月的时钟不停转动,多少 为官者,随波逐流,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多少志士, 为得以重用,背井离乡,周游他国……而屈原忠心不 二,矢志不渝的信念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1. 世人皆说官场如泥潭,踏进去就会污染污秽,世 人中有多少人能超脱泥潭而“出淤泥而不染”,官场 又如大海,进去犹如波浪般随波逐流,谁又能坚定 自身波澜不惊呢?在我所识之古人中屈原可谓榜首。 (王琦《清浊,醉醒》) 2.既无佳木,何来良禽居;既无圣君,何来贤士佐。 择善而从,绕树三匝,有枝可依。人应如高仞重的 凤凰,翱翔于千仞高空,遇善则落。
李世民见魏徵说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就赦免了 他。魏徵为李世民爱才、惜才之心所感动,决定归顺李世民,竭 诚效劳。魏徵自从为唐太宗重用后,“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 知无不言”。他曾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 错误,不断提醒太宗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对 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成就了魏徵 的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 徵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
不随波逐流:
嵇康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
场仕途,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一曲“广陵散” 弹不尽心中悲愤。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31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31](https://img.taocdn.com/s3/m/cc784c28e87101f69e319568.png)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环境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 的预习,班级配置了多媒体教学 系统,我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 学。
渔 父
教材分析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1.正确朗读文中生字词,培养学生 的诵读能力; 2.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 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知探讨
总结巩固
预习展示
学习导入
感知探讨
总结巩固
预习展示
学习导入
感知探讨
总结巩固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点
图 片
展示作者的相关图片,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进 一步了解作者。
音 频
播放课文录音和背景音乐,营造哀婉的氛围,让 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视 频
播放影片《屈原》中的片段,给学生造成强烈的 视觉冲击,让他们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渔 父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环境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1、学生喜欢朗读、背诵短小精悍的 文言文; 2、高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 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初步反思历史, 思考人生;
3、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 文的能力,但在一节课中要理解文意, 探究人物形象,有一定的难度。
渔 父
渔 父
教材分析
重 点 难 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 情地诵读课文; 2.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渔 父
教材分析
重 点 难 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鉴赏屈原与渔父的人物形象, 探究其现实意义。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环境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 的预习,班级配置了多媒体教学 系统,我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 学。
渔 父
教材分析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1.正确朗读文中生字词,培养学生 的诵读能力; 2.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 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知探讨
总结巩固
预习展示
学习导入
感知探讨
总结巩固
预习展示
学习导入
感知探讨
总结巩固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点
图 片
展示作者的相关图片,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进 一步了解作者。
音 频
播放课文录音和背景音乐,营造哀婉的氛围,让 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视 频
播放影片《屈原》中的片段,给学生造成强烈的 视觉冲击,让他们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渔 父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环境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1、学生喜欢朗读、背诵短小精悍的 文言文; 2、高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 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初步反思历史, 思考人生;
3、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 文的能力,但在一节课中要理解文意, 探究人物形象,有一定的难度。
渔 父
渔 父
教材分析
重 点 难 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 情地诵读课文; 2.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渔 父
教材分析
重 点 难 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鉴赏屈原与渔父的人物形象, 探究其现实意义。
渔父公开课PPT课件
![渔父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bce59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a.png)
7
古今异义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现象)
(1)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
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8
而能与世推移 (转变) 圣人不凝滞于物 (表示被动)
2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3
经典回顾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被迫去官。楚顷 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 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 遂投汨罗江自杀。
1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 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 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 “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 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 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 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27
2024/10/15
28
20
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 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 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 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 国理想,表明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 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 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 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 选择!
古今异义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现象)
(1)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
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8
而能与世推移 (转变) 圣人不凝滞于物 (表示被动)
2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3
经典回顾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被迫去官。楚顷 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 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 遂投汨罗江自杀。
1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 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 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 “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 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 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 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27
2024/10/15
28
20
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 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 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 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 国理想,表明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 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 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 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 选择!
屈原渔父ppt课件
![屈原渔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a58f5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c.png)
渔父的历史背景与形象
历史背景
渔父是古代中国江河湖海中的职业渔民,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艰辛。在屈原 的作品中,渔父是一个智慧、豁达、淡泊名利的形象,他的人生哲学与屈原截 然不同。
渔父的形象
渔父在屈原的作品中,是一个隐逸高人,他看淡世事,与世无争。他认为人应 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过于执着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他的这种人生哲 学,与屈原的忧国忧民、执着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渔父的其他作品介绍
《渔父辞》
以渔父的口吻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理 解,体现了道家思想。
《江雪》
描绘了江上雪景,表现了渔父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两者作品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
屈原和渔父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唐诗、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评价
屈原的作品情感深沉、思想深邃,被誉为“楚辞”的代表;渔父的作品则以简练、自然 的语言表达了道家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REPORT
屈原渔父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屈原与渔父的简介 • 《楚辞·渔父》的解读 •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分析 • 屈原与渔父的人物形象对比 • 《楚辞·渔父》的文化内涵 • 屈原与渔父的其他作品与影响
REPORT
CATALOG
DATE
屈原对楚国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他 身为国士,国民的安乐,国家的强盛 岂能不忧。因此,他直言敢谏,即使 面对的是楚王,他也不曾有过丝毫的 避讳。
屈原的执着
渔父ppt课件41
![渔父ppt课件41](https://img.taocdn.com/s3/m/9dbdd999e45c3b3566ec8ba0.png)
魂 年滔 成 礼 ,瘦怒 泽
——
!
,的 永
的、 畔
波远
身孤 ,
浪的
躯独
,
,。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 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 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 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 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 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 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 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 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 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
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
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 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之: 渔父见而问之 吾闻之
代词,代屈原 代词,代下文的内容
安能以身之察察
定语后置的标志
沧浪之水清兮
助词,的
合作探究
1、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 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 不同的思想性格。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课件 3.1 渔 父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课件 3.1 渔 父](https://img.taocdn.com/s3/m/b49e03e1bcd126fff7050bd1.png)
-24-
渔父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6.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 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25-
渔父
首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目标一】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参考答案: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不随波逐流,特立独行的形象。显 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隐者形象。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不愠不怒、心平气 和。对屈原的形象具有对比、衬托作用。 3.《渔父》中的两次对话的用意是什么?对话的内容又反映出了 怎样的两种思想? 参考答案:第一次揭示出悲剧根源,第二次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两种思想意识: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一种是 不分是非、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处世方式。
湘江秋雨,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 加以渲染,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 阔。第三联侧重抒情,从乡思难遣说到仕 途不遇,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 伤。尾联以景结情,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 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愤慨 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 已。
-6-
渔父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1-
渔父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22-
渔父
首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34
![【高中语文】渔父ppt精品课件34](https://img.taocdn.com/s3/m/2892d7c581c758f5f61f6772.png)
流着楚泽的寒凉。
推荐阅读:
《行吟阁遐想》 《屈原· 贾生列传》 黄秋耘 司马迁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第17课《屈原》课件(共3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课件(共3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91509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5.png)
了解戏剧
➢ 悲剧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 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 郭沫若的《屈原》 • 关汉卿的《窦娥冤》
了解戏剧
➢ 喜剧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讽刺或者嘲笑丑恶的落后 的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
感谢聆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戏剧是一门集舞台、语言、音乐、肢体等多种因素的综 合艺术。
西方:戏剧就是话剧(起源于古希腊) 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了解戏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
• 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冲突, 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 台词:表现形式以对话和独白为主,还有旁白、内白等。 • 幕和场:一幕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是戏剧中较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 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作 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 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了解戏剧
戏剧是什么?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 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 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这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 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 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必要交 代,为读者理解下文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舞 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 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环境意味着现 实世界带给屈原的肉体精神的伤害,又象征着光明 与黑暗的搏斗。
《渔父》教学课件(43张PPT)
![《渔父》教学课件(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1438f1b76c66137ee0619c1.png)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 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 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 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 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 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 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 得拯救与升华。
脸色今多指色彩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被动句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却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中介词在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三读文本肖像描写屈原
• 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四读文本
齐读文本,探讨问题
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点拨深化
观点一:屈原是主角
课堂讨论
1、屈原和渔父谁是主角?
观点二:渔父是主角
面对社会的黑暗,屈原始
终坚守着高洁的人格精神,宁 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
其一,文题是“ 渔父”;
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 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他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 协,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形象。
2、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处世态度
他是一位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的处世态度。
点拨深化
•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 •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 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 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 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 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 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 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 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位 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 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 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 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屈原贾生列传PPT课件
![屈原贾生列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e954cfa8114431b80dd8be.png)
2021/3/7
CHENLI
5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 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①。”张仪闻,乃曰:“以一仪 而当汉中地②,臣请往如楚。”如 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 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 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④,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 悔,追张仪不及。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之。
2021/3/7
CHENLI
8
屈原至於江滨,被髪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 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 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 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 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 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
自屈原沈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 投书以吊屈原。
2021/3/7
CHENLI
10
屈原传 选自《屈原贾生列传》
2021/3/7
CHENLI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 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 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 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 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渔父ppt18 课件下载
![渔父ppt18 课件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3bf11b536bd97f192379e944.png)
教学目标:
1、了解伟大诗人屈原及楚辞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 词和特殊句式 3、通译、背诵全文 4、能分析屈原慷慨赴死的原 因,感受其伟大人格
5、能赏析文本的艺术特 点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 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 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九歌》 ( 11 ) 《 九 章 》 ( 9 ) 《招魂》,凡23篇。《卜 居》《渔父》等是否为屈 原所作,学术界有争议。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 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 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 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 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 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 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 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 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 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 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 遇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 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第2段重点字词: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
(古今异义)
自令- -令自,让自己,宾语前置。
放- -被放逐。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①是“渔”,含
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 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 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②是“父”。“父”
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 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
屈原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后”。他的人生使命是 要完成千古《史记》,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 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 了庸常的“死节”观念 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 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 的荆棘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子胥 原为楚国人.有谋略,具胆识.父伍奢是楚国大夫,曾任辅导楚 太子建的太傅.楚平王七年(前522),楚平王听信佞臣费无极谗言, 逼走太子建,杀伍奢及其长子尚.伍子胥经宋、郑等国逃到吴国.乃 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被召为行人(官朝觐聘问的官职), 参与国事.荐著名兵家孙武于吴王阖闾,并助吴王整饬内政,加强武 备,使吴国日渐强盛.自吴王阖闾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吴军攻楚 伐越,屡获胜利.
•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 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 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
坚守节操,献身理想。是人品,是国格,
是民族灵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操,秉持 “节操生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的理念,形 成了“威武不屈,福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意 志品格。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苏武在荒凉孤寂的 异域苦苦守节19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梅兰 芳蓄须明志拒为日本人演出……
不随波逐流:
嵇康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 场仕途,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一曲“广陵散” 弹不尽心中悲愤。
范缜是杰出的无神论者,他写的《神灭论》 是一部坚持唯物论的不朽著作,范缜是一个非常 正直的人,不愿意随波逐流,不畏权势,不卖论 取官,坚持真理,矢志不渝。
2.渔父方面,消极方面吗,随遇而安,苟活于世,决不 与自己过不去,积极一点,就是与其一味固守高洁,不 如适应世界,等待生命的出口,与其殉楚,不如等待。
“Hale Waihona Puke 拟标题”,应试作文要讲究拟题艺术,以靓丽的标题吸引阅卷 人,
或引用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曾经沧海难为水”为题,激活文 化积淀,
或以哲理新见拟题,“做大生命的价值”“等待生命的出口”,廓 开人们的眼界,
或以二元亮题,“与其固守,不如适应”“与其殉楚,不如等 待”“与其自沉,不如逃离”“坚守高洁人格与做大生命价值”, 启迪后人等。
• 气节是指坚持正义,指人的志气和节操。气 节是一种风骨,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是民族 的灵魂。屈原的气节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他 坚守自己的理想,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 为了心中的“气节”,他不愿和世俗妥协,以 “橘树”自喻,以自己的方式坚守,从他的纵 身一跃,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去保全自己的“气节”。
诸葛亮清静无为,高卧隆中,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 钩一样,诸葛亮也在等那个愿者上钩的豪杰。他清楚的 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会像孔子一样,待价而沽。深 知刘表不是当世的豪杰人物,,跟着他只会浪费自己的 才华和青春。这样的人不值得自己这个经天纬地之才的 人为他效命。
贾诩换了三个老板终于换到曹操麾下,此后就一直在 曹 营服务,而贾诩在战阵上各种狡诈奇谋,屡屡帮曹操建 功,才华尽展,真的让人不敢轻视他的智慧。
赞成贾谊观点可写要学会变通,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 不必拘泥于楚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以 趋利避害的智慧体现个人己见。
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
管仲 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 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 捐弃前嫌,任为上卿,相桓公,称“仲父”.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 革赋税,发展农业,控制山海之利,从庶民中选拔贤能,使齐国民富兵 强.又提出“尊王攘夷”策略,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霸主.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 衽矣.”著有《管子》八十六篇.
赞成渔父可以写佛系生活,乐天知命,可以站在生命角 度上,讴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价值不一定就体现 在眼下的正道直行,它可以是爱国,心系故国,可以是 为国辅君,正道直行,可以是活在当世,也可以活在未 来,即随波逐流、决不与自己过不去,在与世沉浮中等 待生命的出击,在历史长河中做大生命的价值。这种主 张虽不怎么高尚,但务实稳健,看淡外在,体现随遇而 安、听天由命的活法;
(刘家彪《良禽择木,贤士择君》)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3.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岁月的时钟不停转动,多少 为官者,随波逐流,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多少志士, 为得以重用,背井离乡,周游他国……而屈原忠心不 二,矢志不渝的信念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李一凡《在绝望中坚守,在污浊中直行》)
4.屈原立汨罗江边,那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 醉而我独醒”是对黑暗浑浊世道的愤恨,也是对昏庸 统治者驱贤招恶的叹息。但即使世人皆浊、世道无常, 屈原仍不弃心中那份坚定,即使死亡也要追求洁净, 追求羽化而登仙。(李克宇(洁身为国,死亦无浊》)
严霜降处,难伤夫翠松青竹; 烈火焚时,不损其良金璞玉。
——徐夤yín《钓玑文集》
霜雪严寒到来的时候,也很难损伤青松翠竹。 焚烧的火焰也很难伤及良金美玉。 这句话是说高洁的人,即便身处恶劣的环境中, 仍能够保持高尚的节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 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 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 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 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 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 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 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 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 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上述材料中,屈原、渔 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 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什么: 审读话题材料,仔细分辨其中隐含的各种写作角度。
1.屈原方面,身处“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因 “正道直行”而遭放逐,又不愿让外物的污染、世俗的尘 垢玷污自己的清白高洁,于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 淖隐渠沟”,怀石投江; 赞成屈原行止,可以抓住“清白身躯”“高洁品质”,立 意写其守我高洁,不随波逐流;写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 虽处困厄,宁可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即使 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讴歌其洁身自好,对 理想的坚守,为理想、为国家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 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 同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身 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 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 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 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
沈从文评价汪曾祺:“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新政权建立,汪曾祺收敛起锋芒,但后来还是没躲过被划为“右 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的沙岭子。年近40的文弱书生,就这样干 了三年插秧、锄地、打药、抗包的活儿。但他说,“人不管走到 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 呢!”喷洒农药的时候,他欣赏着 “波尔多液”好看的天蓝色。 他成了打药能手,别人让他总结经验,他说,“我觉得这活有诗 意”。马铃薯开花,他掐一把放在玻璃杯里,对着画花和叶;马 铃薯熟了,他就画薯块,画完就烤上吃掉。
3.汉人贾谊方面,“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 留恋楚国呢?”言外之意,就是俗话说的“此处不留爷, 自有留爷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吊死在一棵树 上,即跳出楚国看世道,眼界放宽阔,摒弃坐井观天、约 束自我之弊。“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 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要学林中 凤凰,趋利避害,运用脑髓,善于分辨,在浮世中做大生 命的最大值,楚国之外还有燕赵韩魏,不要只陷于一国一 地,而忘了外面的世界,从而为像屈原一般身处困境的屈 原们廓开胸襟。
用什么写:
要求限制中,“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前三句是就审题立意而言,虽显啰嗦,但示强调。
后两句,“明确文体”,一般而言,文题本身就带有文体趋向性, 因是历史评说类,该材料多指向议论文体,但又没有限死,在议论 文体之外,适当选用应用文、记叙文等文体,也许还能带来审美新 鲜感,如选用书信,让屈原写信给贾谊,曾经沧海难为水,情理难 以两全;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1. 世人皆说官场如泥潭,踏进去就会污染污秽,世 人中有多少人能超脱泥潭而“出淤泥而不染”,官场 又如大海,进去犹如波浪般随波逐流,谁又能坚定 自身波澜不惊呢?在我所识之古人中屈原可谓榜首。 (王琦《清浊,醉醒》) 2.既无佳木,何来良禽居;既无圣君,何来贤士佐。 择善而从,绕树三匝,有枝可依。人应如高仞重的 凤凰,翱翔于千仞高空,遇善则落。
多年之后,他打趣下放的遭遇说:“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 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那里的日子并非悠闲,有时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但没什么人管, 对他来说,就是神仙日子了。汪曾祺很喜欢宋人的一句话,“顿 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或许也是他不写自己的苦, 反而要“人间送小温”的初衷,也让他在当时人性撕裂的黑暗中, 守住性情不至于太动摇。80年代初又开始写小说,像是深埋多年的 莲藕,突然开出了花。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5.屈原的正直和坚守令世人敬佩,然而我认为屈原为 了实现抱负,应选择换一种方式,也许这样会更好。
龙应台有言“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 庆幸的是,总有人将头伸出窗外”。屈原生活的那个 小人掌权、政治腐败的黑暗年代。他“竭忠尽智以事 其君”,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生不逢时,图强 未可,这是屈原的遗憾,也是楚国的遗憾,楚亡已成 定局,如果屈原离开这个“腐败的车子”而“走向窗外”, 照贾谊所说那样,他便会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即可 “凤凰涅槃”,换种方式,以求更好,岂不快哉?(张 英豪《换种方式,以求更好》)
东汉马援 决绝离开野心膨胀的隗嚣而投刘秀。以其雄才 大略,屡建奇功,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终成一代名 将。马援能够在动荡的形势下,选择投奔明主刘秀,其 举措非常明智而富有远见。其时天下“百姓思汉”而渴 望统一,而刘秀集团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可见,马援 确实是识大体而能慧眼择明主,让人叹服。
•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 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 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
坚守节操,献身理想。是人品,是国格,
是民族灵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操,秉持 “节操生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的理念,形 成了“威武不屈,福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意 志品格。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苏武在荒凉孤寂的 异域苦苦守节19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梅兰 芳蓄须明志拒为日本人演出……
不随波逐流:
嵇康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 场仕途,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一曲“广陵散” 弹不尽心中悲愤。
范缜是杰出的无神论者,他写的《神灭论》 是一部坚持唯物论的不朽著作,范缜是一个非常 正直的人,不愿意随波逐流,不畏权势,不卖论 取官,坚持真理,矢志不渝。
2.渔父方面,消极方面吗,随遇而安,苟活于世,决不 与自己过不去,积极一点,就是与其一味固守高洁,不 如适应世界,等待生命的出口,与其殉楚,不如等待。
“Hale Waihona Puke 拟标题”,应试作文要讲究拟题艺术,以靓丽的标题吸引阅卷 人,
或引用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曾经沧海难为水”为题,激活文 化积淀,
或以哲理新见拟题,“做大生命的价值”“等待生命的出口”,廓 开人们的眼界,
或以二元亮题,“与其固守,不如适应”“与其殉楚,不如等 待”“与其自沉,不如逃离”“坚守高洁人格与做大生命价值”, 启迪后人等。
• 气节是指坚持正义,指人的志气和节操。气 节是一种风骨,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是民族 的灵魂。屈原的气节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他 坚守自己的理想,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 为了心中的“气节”,他不愿和世俗妥协,以 “橘树”自喻,以自己的方式坚守,从他的纵 身一跃,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去保全自己的“气节”。
诸葛亮清静无为,高卧隆中,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 钩一样,诸葛亮也在等那个愿者上钩的豪杰。他清楚的 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会像孔子一样,待价而沽。深 知刘表不是当世的豪杰人物,,跟着他只会浪费自己的 才华和青春。这样的人不值得自己这个经天纬地之才的 人为他效命。
贾诩换了三个老板终于换到曹操麾下,此后就一直在 曹 营服务,而贾诩在战阵上各种狡诈奇谋,屡屡帮曹操建 功,才华尽展,真的让人不敢轻视他的智慧。
赞成贾谊观点可写要学会变通,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 不必拘泥于楚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以 趋利避害的智慧体现个人己见。
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
管仲 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 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 捐弃前嫌,任为上卿,相桓公,称“仲父”.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 革赋税,发展农业,控制山海之利,从庶民中选拔贤能,使齐国民富兵 强.又提出“尊王攘夷”策略,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霸主.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 衽矣.”著有《管子》八十六篇.
赞成渔父可以写佛系生活,乐天知命,可以站在生命角 度上,讴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价值不一定就体现 在眼下的正道直行,它可以是爱国,心系故国,可以是 为国辅君,正道直行,可以是活在当世,也可以活在未 来,即随波逐流、决不与自己过不去,在与世沉浮中等 待生命的出击,在历史长河中做大生命的价值。这种主 张虽不怎么高尚,但务实稳健,看淡外在,体现随遇而 安、听天由命的活法;
(刘家彪《良禽择木,贤士择君》)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3.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岁月的时钟不停转动,多少 为官者,随波逐流,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多少志士, 为得以重用,背井离乡,周游他国……而屈原忠心不 二,矢志不渝的信念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李一凡《在绝望中坚守,在污浊中直行》)
4.屈原立汨罗江边,那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 醉而我独醒”是对黑暗浑浊世道的愤恨,也是对昏庸 统治者驱贤招恶的叹息。但即使世人皆浊、世道无常, 屈原仍不弃心中那份坚定,即使死亡也要追求洁净, 追求羽化而登仙。(李克宇(洁身为国,死亦无浊》)
严霜降处,难伤夫翠松青竹; 烈火焚时,不损其良金璞玉。
——徐夤yín《钓玑文集》
霜雪严寒到来的时候,也很难损伤青松翠竹。 焚烧的火焰也很难伤及良金美玉。 这句话是说高洁的人,即便身处恶劣的环境中, 仍能够保持高尚的节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 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 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 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 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 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 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 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 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 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上述材料中,屈原、渔 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 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什么: 审读话题材料,仔细分辨其中隐含的各种写作角度。
1.屈原方面,身处“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因 “正道直行”而遭放逐,又不愿让外物的污染、世俗的尘 垢玷污自己的清白高洁,于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 淖隐渠沟”,怀石投江; 赞成屈原行止,可以抓住“清白身躯”“高洁品质”,立 意写其守我高洁,不随波逐流;写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 虽处困厄,宁可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即使 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讴歌其洁身自好,对 理想的坚守,为理想、为国家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 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 同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身 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 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 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 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
沈从文评价汪曾祺:“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新政权建立,汪曾祺收敛起锋芒,但后来还是没躲过被划为“右 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的沙岭子。年近40的文弱书生,就这样干 了三年插秧、锄地、打药、抗包的活儿。但他说,“人不管走到 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 呢!”喷洒农药的时候,他欣赏着 “波尔多液”好看的天蓝色。 他成了打药能手,别人让他总结经验,他说,“我觉得这活有诗 意”。马铃薯开花,他掐一把放在玻璃杯里,对着画花和叶;马 铃薯熟了,他就画薯块,画完就烤上吃掉。
3.汉人贾谊方面,“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 留恋楚国呢?”言外之意,就是俗话说的“此处不留爷, 自有留爷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吊死在一棵树 上,即跳出楚国看世道,眼界放宽阔,摒弃坐井观天、约 束自我之弊。“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 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要学林中 凤凰,趋利避害,运用脑髓,善于分辨,在浮世中做大生 命的最大值,楚国之外还有燕赵韩魏,不要只陷于一国一 地,而忘了外面的世界,从而为像屈原一般身处困境的屈 原们廓开胸襟。
用什么写:
要求限制中,“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前三句是就审题立意而言,虽显啰嗦,但示强调。
后两句,“明确文体”,一般而言,文题本身就带有文体趋向性, 因是历史评说类,该材料多指向议论文体,但又没有限死,在议论 文体之外,适当选用应用文、记叙文等文体,也许还能带来审美新 鲜感,如选用书信,让屈原写信给贾谊,曾经沧海难为水,情理难 以两全;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1. 世人皆说官场如泥潭,踏进去就会污染污秽,世 人中有多少人能超脱泥潭而“出淤泥而不染”,官场 又如大海,进去犹如波浪般随波逐流,谁又能坚定 自身波澜不惊呢?在我所识之古人中屈原可谓榜首。 (王琦《清浊,醉醒》) 2.既无佳木,何来良禽居;既无圣君,何来贤士佐。 择善而从,绕树三匝,有枝可依。人应如高仞重的 凤凰,翱翔于千仞高空,遇善则落。
多年之后,他打趣下放的遭遇说:“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 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那里的日子并非悠闲,有时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但没什么人管, 对他来说,就是神仙日子了。汪曾祺很喜欢宋人的一句话,“顿 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或许也是他不写自己的苦, 反而要“人间送小温”的初衷,也让他在当时人性撕裂的黑暗中, 守住性情不至于太动摇。80年代初又开始写小说,像是深埋多年的 莲藕,突然开出了花。
优秀开头(引材料得观点):
5.屈原的正直和坚守令世人敬佩,然而我认为屈原为 了实现抱负,应选择换一种方式,也许这样会更好。
龙应台有言“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 庆幸的是,总有人将头伸出窗外”。屈原生活的那个 小人掌权、政治腐败的黑暗年代。他“竭忠尽智以事 其君”,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生不逢时,图强 未可,这是屈原的遗憾,也是楚国的遗憾,楚亡已成 定局,如果屈原离开这个“腐败的车子”而“走向窗外”, 照贾谊所说那样,他便会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即可 “凤凰涅槃”,换种方式,以求更好,岂不快哉?(张 英豪《换种方式,以求更好》)
东汉马援 决绝离开野心膨胀的隗嚣而投刘秀。以其雄才 大略,屡建奇功,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终成一代名 将。马援能够在动荡的形势下,选择投奔明主刘秀,其 举措非常明智而富有远见。其时天下“百姓思汉”而渴 望统一,而刘秀集团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可见,马援 确实是识大体而能慧眼择明主,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