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4章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被称 为“第二次诞生”“自我的发现”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自我意 识突出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随着身体的成长、性意识 的觉醒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地位和角色的改变,对自己的认 识 不断加深,甚至出现自我意识的迷惘和困惑。大学生只有积极 做好自我调适,通过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会认识自己,才能 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忸怩、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
的内倾性。 抑郁质的人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
气质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
消极的方面,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
成就的高低。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
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的消极品质,发扬积极的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筑工程学院 刘 玥
第三章 大学生自我意 识与培养
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会遇到关于学 业、情感、人际关系、个人前途等 方面的各种问题,虽然每个人的情 况差别会很大,但所思考的核心问 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些方面:“我 是怎样的一个人”“我适合做什么”“我 应该做些什么”“我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等,这些在心理学中都属于自我意 识的范畴。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四、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你认识你自己吗?这样简单的问题却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回答的。事实上, 很多人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完全了 解自己,真的很难。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四、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第三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能促进个体个性的自我完善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个性也随之相 应地发展和完善。1-3岁儿童出现自我意识的第 一次飞跃,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到了青 春期,个体出现了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能认 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 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水平,要培养 个体优良的个性品质,就要不失时机地提高个体 的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体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的能力,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
自我体验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 产生的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 生的,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豪感、成功感、自卑感、 愧疚感等方面。自尊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自尊指 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及伴随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对个体 的思维、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要求高 自尊和低自尊的人在思维逻辑性、聪慧性、人际吸引性 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各方面 的评价普遍较低,他们的自我感准确度较差,更容易给 人以对自己了解不多的感觉,缺乏自知之明致使他们难 以预测自己是否能经过努力取得成功。
成长烦恼——两个“我”
请看这个案 例
案例描述:周某,21岁,某理工学院四年级学生。他相貌堂 堂,一表人才。四年来,他一方面努力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从事 一些兼职工作,显得很成熟,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在别人眼 中,他是一个自信、开朗、有幽默感、坚强而有头脑的人。但他 说这不是他,他在心底藏着另一个胆小、懦弱、自卑的自我,他 认为这个自我才是真正的“我”,而那个外在的“我”不过是表 面现象而已,从未真正在他身上存在过。 案例分析:周某始终能体验到两个“我”的斗争,一个要求 他自信坚强,一个要求他自卑懦弱。他觉得自己每天都戴着面具 生活,外在的“我”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外罩,所以他总是被真正 的“我”打击着,经常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担心这种不一致 的状况。他越努力表现自己,就越有压力。总觉得外在的“我” 和内在的“我”不能统一起来。这就是青年时期容易遇到的自我 同一性的问题、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的问题。 建议:加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外在 “我”还是内在“我”,都是自我构成的一部分,接纳自我,整 合自我,既要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也不要贬低内在“我”,通 过实际行动提升内在的“我”,从而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危机。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这种觉察不仅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体的外貌、生理机能等,也包括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性格、情感、思维等。
同时,自我意识还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表现。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此外,自我意识还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教育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互动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培养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
它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自我意识是什么意思
自我意识是什么意思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
(2)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3)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个人思想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
个人思想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个人思想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并把自己的意识、认知与行为有意识地与外界进行积极的互动与调适。
这一主题是心理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和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个人思想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过程中,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价值观、信念、动机等,并对这些进行反省、分析和评价,以实现自身认知的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提升。
一、自我认知的定义与内涵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进行观察、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认识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特征以及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和表现的评价与反思。
自我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方面。
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主体感知。
它是一个主体性的状态,使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具有自我意愿和行为,并能够从内部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观察和评价。
2.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特点、行为等进行的评价和判断。
这种评价可以基于个体内部的标准,也可以与外界的评价进行对比。
自我评价对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至关重要。
3.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关于自己的知觉、认知和理解。
它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份、特点、角色和关系的认识。
自我概念是自我认知的核心要素,对于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二、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个人思想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从幼儿期到成年期,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会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1. 幼儿期的自我认知在幼儿期,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主要基于感觉和行为的体验。
幼儿通过感知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的反应来认识自己,渐渐形成对自己的某些特点和能力的基本认识。
然而,幼儿期的自我认知还非常片面和主观,很容易受到外界评价和他人意见的影响。
2.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对自己的自我认知逐渐全面起来。
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性格特点以及社交关系。
第二章 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塑造
自我意识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温饱感、饥饿感、 舒适感、病痛感、
对身高、体重、 容貌、性别的认识
对自己的地位、 角色、权利、 义务、责任、 力量等的认识
对自己的感知、记忆、 智慧、兴趣、爱好、 气质、能力、性格、 情绪等的认识和体验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 识有可以分成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 理想的自我。
分化
冲突
整合
整合结果: A: 自我肯定型——积极统一 即:正确的理想我与进步的现实我的统一)
(心情舒畅、生活如意、容易成功) B: 自我否定型——消极统一(胸无大志、悲观失望、难有作为)
自我夸大型——虚假统一 C: 自我冲突型——难以统一(内心苦闷、心事重重、无所适从)
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肯定型
•
关注外界、忽视内 心
• 用自己的想法解释外界
• 自我同一性形成
• 心理自我发展
• 主我和客我、理想我和 现实我整合统一
• 丰富的认识内容
• 深刻的情绪体验
• 自觉的自我调控
• 矛盾突出
二、自我意识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 现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3 个心理成分构成,3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 自我观念
自我感受、 自爱、自尊、自恃、
自卑、责任感、 义务感、优越感等
自立、自主、 自制、自强、 自卫、自信、
自律等
自我控制、自律
自强、自我监督
等,其中自我控
制是关键。 自我调 控(意)
自尊、自信、自豪、自卑、自怜、 自责等,其中自尊感是关键。 自我体验(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认识你自己
心理学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2.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这种理想在头脑中的形象化即构成了大学生的理 想自我,而其自身的现实经历又构成了现实的自我。大学生作为同辈人 中的佼佼者,步入大学殿堂后,在脑海里设计出自己的完美未来(包括 学习、爱情、就业),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障碍会阻碍“理想自我” 的实现,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新生刚进入大学 时容易出现“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 的方位。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学生自 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往往在对现 实自我不满的情况下否定自己。 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 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 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无所事事,没有 动力。
心理学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多有浓厚的优越感和很强的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才 华和未来充满信心。当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有些 大学生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在他们的内 心深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矛盾状态。 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 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当取得小小的成就时,很容易表现出 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有世界尽在手中的控制感。 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 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自我否定、自 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 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心理学堂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认识你自己。”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铭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经》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 困难的课程。” ——塞万提斯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自我意识与自我觉知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40
二、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的成就动机,两者呈 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
正比
成就动机
41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效能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1955)通过实验提出 , 即当人们产生“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 验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 自我效能。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而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 而减少习得无助。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③作为思考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参照效 应方面的研究)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 与否定的判断。依赖于: 社会比较: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评价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章_大学生自我意识
学校因素
个体的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他人的影响
二、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案例导读: 网络中的自我 当人们坐下来准备上网时,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一 个迫切的问题:今天我要是谁?互联网生活丰富多彩, 其中之一就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新身份。当人们进入 聊天室,她可以决定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不是女人; 是一个成功的理人员,而不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互联网把各种可能的自我,生动地带入日常生活。接下 来讨论的是这些网络自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的一面。 现实中,人们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来表现自我, 使他们感到很沉重:在和家庭成员、朋友、老师、同事
悦纳自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
对时间的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与两 性混淆
服从与领导的认同 对自我与对他人 的认同 价值观的形成 他人的影响
悦纳自我
二、 影响大学生悦纳自我的认知偏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自我否定 自负心理 虚荣心理 逆反心理 从众心理 自我中心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即 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具体地说,自我意 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 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弗洛伊德认为:
• 自我三结构说: “本我”遵行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悦纳自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资料导读: 神气的发卡
人的容貌并没有因戴发卡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 态。“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验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 都不要排斥自己,对于那些已经成为无法更改的客观现 实,与其整天抱怨苦恼,还不如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 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
(精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发展
自我不肯定
为了讨好别人,掩饰自己 的感情。 同时从事多种活动,但没 有一件完成。 内心不安时外表仍若无其 事或惊惶失措。 常敷衍了事,无法专注。
35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3.积极的自我提升
36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4、有效的自我控制
37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5.塑造健全的人格
38
作业
1. 自学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2. 解释下列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理想自我
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 象。
10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
4.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
11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 自我调控 自我体验 自我认知
12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
认知成分,主要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
7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
1.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I)
以“主体我” 的身份 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 ——此时的“我”处于 观察地位。
客体我(me)
以“客体我”的身份被 认识、被改造——此时 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
每个人都是“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体
8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
的 人
个体在对自我作出正确认识、合理规划的基础 上,能够对自己的注意力、情感、道德、行为、时 间、精力等加以控制,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17
四、自我意识的作用
内省作用
当面临挫折时,个体自我 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 意志、能力、行为、社交等方 面进行反思反省,努力寻找受 挫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 原来的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 我的内容,使其与现实自我趋 于统一。这种内省和归因是一 种积极的自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阅读8-2】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个体正是根据自我意识来不断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意识始终指引和确定行为方向,从而使个体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从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以及温饱感、病痛感、舒适感等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性别、种族、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认识,如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意识。
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形象。
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自我,它包括自己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所能产生的看法。
从心理过程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这些看法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有时候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是错的。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自我认识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进行比较而实现的。
自我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产生的情绪体验。
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
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没有满足主观的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
客观的我能否满足主观的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
例如,自信可以激励个体努力地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是如果过于自信,则容易陷入自负的状态。
可见,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语的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暗示等。
自我控制主要涉及“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等问题。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和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有着调节作用。
①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①王晓明,周爱保.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