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阅读8-2】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个体正是根据自我意识来不断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意识始终指引和确定行为方向,从而使个体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从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以及温饱感、病痛感、舒适感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性别、种族、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认识,如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意识。
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自我,它包括自己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所能产生的看法。
从心理过程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些看法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有时候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是错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自我认识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进行比较而实现的。
自我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产生的情绪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没有满足主观的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客观的我能否满足主观的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例如,自信可以激励个体努力地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是如果过于自信,则容易陷入自负的状态。可见,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语的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暗示等。自我控制主要涉及“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等问题。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和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有着调节作用。①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①王晓明,周爱保.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