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用)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仁者爱人的定义和内涵。
仁者爱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仁者爱人的定义和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例子。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仁者爱人的定义和内涵。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2.2 教学内容:仁者爱人的起源和发展。
仁者爱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仁者爱人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仁者爱人的起源和发展。
文献分析法: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仁者爱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仁者爱人的起源和发展。
文献分析:学生能够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仁者爱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实践与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仁者爱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案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者爱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案例。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价值与挑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价值。
让学生认识仁者爱人在实践中的挑战。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仁者爱人》这一主题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2. 提高学生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回顾《仁者爱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2. 教学难点: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针对复习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头报告: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仁者爱人》相关章节。
2. 案例材料:相关的案例和背景信息。
3.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引导讨论和思考。
4. 口头报告: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进一步的思考题目。
六、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频率、思考深度和合作态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
3. 口头报告质量:评价学生口头报告的内容完整性、表达清晰度和语言组织能力。
4. 课堂提问和回答:记录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回答情况,考察其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仁者爱人》核心概念的复习是否充分?2. 学生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是否得到提升?3. 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4.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课后作业2. 阅读额外的文献或案例,深入研究孔子仁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2021届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仁者爱人》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课件(30张PPT)
4.仁和礼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
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 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 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 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 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 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 盾之处。
(4)墨子与孟子比较 ①儒者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 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家 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 【点评】 最后一句与儒家的孝道有冲突,其余部分在谈论儒家差等的爱。 巫马子的推论是由远及近、从外到内,主张上是消极的。
②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点评】 孟子的推论是由近及远、从内到外,主张上是积极的。
③墨子——并不全盘反对仁,而只是反对 仁中的差等性。
2.同情死者(与人同悲)(7.9) (1)儒家对待死亡 ①“助丧”职业(孔子)——
帮别人办丧事
②未尝饱——真诚,在丧礼气氛的感染下,别人的悲伤也感 同身受。
(恻隐之心,礼的表现)
(2)道家对待死亡 ①庄子鼓盆而歌 【原文】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 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 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 子·至乐》) ——人从无形到有形,又回到无形。 【译文】
《论语》考点复习之仁者爱人
考点解读二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探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 善待自然,善待动物,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 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 对百姓作出了贡献。管仲虽然没有“杀身成仁”,但他“霸诸 侯,一匡天下”,对于维护统一、安定百姓功劳极大,他就是 一个真真正正的“仁者”。
实战训练
1、“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明 确: “仁”的具体内涵有: ①“仁”之精:爱人。 ②“仁”之本:孝悌,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③“仁”之则:忠恕。“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仁”之上:达到“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实战训练
5.怎样理解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明 确:孔子主张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钩的方式捕鱼,意思是人类纵然迫于 生计,也只能取自然界中该取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不要射杀在巢穴中孵化 幼鸟的大鸟,为的是避免殃及幼鸟,以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 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我 们知道,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 我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 户网”了。要知道人类绝不是地球资源的独占者,与万事万物若没有共存 共荣的心态,终有一天大自然反扑的力量会吞噬一切。现在该是重温孔圣 人的教诲的时候了。
实战训练
6.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的仁爱观。
明 确:A:“仁”,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凳度看问题,也就是 要多作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 B:“仁”,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于的事,不能强求别 人去做。 C:要达到“仁”,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孝顺父母, 敬重长辈,关爱幼者,同情弱者,这些都是“仁爱”的具体体 现。 D:“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作贡献,而不应 拘泥于小信小节。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概念,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仁者?什么是爱人?仁者如何爱人?”1.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指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是指关心和爱护他人。
引用《论语》中的相关经典语句,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来支持解释。
1.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1.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上的仁者爱人的案例,如孔子、孟子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如何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现仁者爱人的精神?”2.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等。
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寓言来说明仁者爱人的实践意义。
2.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如何在校园或社区中实践仁者爱人的计划,如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价值观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例如:“你们认为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吗?为什么?”3.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促进和谐社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引用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情景,如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你们认为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2 讲解:分析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自我利益的冲突、他人的不理解等。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和知识点。
2.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仁者爱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分析《仁者爱人》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3. 探讨《仁者爱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应用《仁者爱人》的理念。
3. 小组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应用能力和分析水平。
3. 辩论赛评分:评估学生在辩论中的逻辑思维、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仁者爱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第二课时:分析《仁者爱人》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3. 第三课时:探讨《仁者爱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选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应用《仁者爱人》的理念。
6. 第六课时:小组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
六、教学资源1. 书籍:《仁者爱人》原著及相关解读书籍。
2. 文章:收集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文章等。
3. 视频:寻找关于《仁者爱人》的讲座、讨论节目等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与《仁者爱人》相关的讨论和观点。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导学生回顾《仁者爱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巩固已有知识。
2. 第二步:分析《仁者爱人》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3. 第三步:探讨《仁者爱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儒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4. 第四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5《仁者爱人》—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复习课件(共27张PPT)
爱人
▪ 2.仁的根本——
孝悌
▪ 3.仁的基本原则—— 忠恕
▪ 4.实践仁的方法—— 能近取譬
▪ 5.仁的最高境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此章明孔子重人贱畜也?
重人轻财?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 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此章记述孔子参加丧礼时的哀痛之心。
1:盍各言尔志 何不
2:敝之以无憾 使......破
3:愿无伐善
夸
4:无施劳
夸耀,表白
5:老者安之
使之安逸
6:少者怀之: 关怀
▪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轻财重义,车马
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子路忘物 ————重伦轻利:义
▪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
与:通欤 语气词 死:殉难 相:辅助 霸:称霸 匡:正 微:没有
其:表推测的语气词 被:通“披” 谅:信 自经:自缢
莫之知:莫知之(宾前)
一子贡认为管仲非仁的理由: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本应为君王自杀殉节 ,以死尽忠,也就是
“为君而死”,这样才符合道义,符合仁德。
二、孔子认为管仲为仁的理由。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以诚敬的心 对待特殊的人。
【评析】
仁者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同时也 说明: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 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 都应礼貌待之。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 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仁者的做派和气质
仁者爱人复习学案完整版
《仁者爱人》复习学案一、复习要点1.背诵、章。
2.重点掌握“盍”、“诸”、“病”、“伐”、“施”、“匡”、“微”、“弟”、“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本章节的内容:理解“仁”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准确理解“忠恕”的内涵。
了解孔子的“仁爱”观与墨子的“兼爱”观的区别。
4.掌握“博施济众”、“一以贯之”、“能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立人达人”等熟语的意思。
二、重要思想陈述1.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外在的形式,而在其内在本质,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孔子的“仁爱”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墨子的这种观点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2.“仁”的根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即“孝悌”。
“仁”的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即“忠恕”。
“仁”的实行途径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评判标准: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3.“忠恕”:“忠”是指对人尽心竭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是指待人宽厚仁慈,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这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积极意义。
三、课文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左衽.壬.癸烹饪.荏.苒 B.盍.荷.枪溘.然磕.头C.匡.正诓.骗框.架眼眶. D.师冕.勉.励免.除分娩.1.B(A. rèn rén rèn rěn;é hè kè kē;C .kuāng kuāng kuàng kuàng; D. miǎn)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出则弟,谨.(言行不苟)而信夫子之道,忠恕..(饶恕)而已矣B.盍.(何不)各言尔志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周济)众C.见之,虽少,必作.(肃立)微.(卑微的)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D.愿无伐.(攻打)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典籍)2.B(A忠恕:对人尽心竭力,仁爱宽厚 C微:无 D伐:夸)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谨而.信②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③子钓而.不纲④敝之而.无憾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3.A(①②表并列;③④表转折)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②子食于.有丧者之侧③非尔所及.也④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仁者爱人复习
提问: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
什么?
❖答:说明孔子的仁德之心,不但爱 人,而且也爱物。怜物惜命,取物 有度,是仁者之心的体现。 其次,孔子尊重自然,有一种原 始的环保观念。
【补充】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
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sài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 知礼,孰不知礼?” (3.22)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 “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 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 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 “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 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土台,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让 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上就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 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博施济众
特点--------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积极为人)
南怀谨说:人活在世上,许多人都是把自己 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 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仁者爱人》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激发学生对《仁者爱人》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仁者爱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梳理故事脉络。
2. 分析《仁者爱人》中的主要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探讨其现实意义。
3. 欣赏《仁者爱人》中的文学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仁者爱人》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深入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仁者爱人》的文本材料,包括小说原文和相关评论文章。
2. 准备教学多媒体材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仁者爱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预设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小组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4.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提炼出《仁者爱人》的主要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评估学生对《仁者爱人》的理解深度。
2.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估学生对《仁者爱人》的感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仁爱主题的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社团或读书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仁爱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道一以贯.之贯:贯穿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舍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食:吃饭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信,小信解析:选B B项,“施”应解释为“夸耀,表白”。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愿无伐善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选D A项,“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C项,“善”,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对下面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选A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③己欲立而.立人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B①②中的“其”均为副词,表推测语气;③为连词,表并列关系;④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师言之道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仁者爱人的定义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通过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表现,如帮助有需要的人、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安康等。
1.2 仁者爱人的历史背景介绍仁者爱人的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起源和发展,强调儒家思想对仁者爱人的重视。
引用经典文献,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仁者爱人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方法2.1 培养仁者爱人的心态教授学生如何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心态。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2 实践仁者爱人的行动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如志愿服务、帮助同学、关心社区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社会意义3.1 仁者爱人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探讨仁者爱人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仁者爱人对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3.2 仁者爱人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强调仁者爱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人格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包容心和责任心。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与应对4.1 仁者爱人的挑战讨论在现代社会中,仁者爱人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个人利益的冲突、时间的压力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
4.2 应对仁者爱人的挑战提供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如培养自律、合理安排时间等。
强调坚持和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实践仁者爱人。
第五章:仁者爱人的故事分享5.1 分享仁者爱人的故事讲述一些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仁者爱人的故事,展示他们的善行和奉献精神。
通过故事分享,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向善之心。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仁者爱人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上。
第六章:仁者爱人在家庭中的应用6.1 家庭中的仁者爱人讨论仁者爱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仁者爱人复习PPT课件
高考题型专练
一、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原文,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2分)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前一“之”为提宾标 志,后一之为“到、往”
是、之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
(11)曾是以为孝乎? “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 (13)仁以为己任。 “仁以”即“以仁”。
学说,主张 通“导”,训导 通“导”,治理 规矩 道路 道义,道德 方法 道理,学识 取道
其
• 尧舜其犹病诸!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有事,弟子服其劳 • 君子于其所不知 • 陈恒弑其君
“仁”的最高境界:博施济众 实践“仁”的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仁”的内涵: “仁”是儒家所倡导的包括孝悌、忠恕、敬人、 爱人等思想在内的内涵丰富的道德观念。
探讨二、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①,管仲 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用)111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 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 之,必趋。(9.10)
仁人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 悯人的情怀。以上这些人都代表者礼和乐,儒 家主张礼乐治国。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圣人取物有度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如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孟子: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易中天
仁 = 把人当人
= 以人为本
仁
仁的作法: 爱 人
仁的本质:
?
曾参 (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
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 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 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 (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 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 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 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 思想道德修养。
何晏集解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
是无恻隐之心也。”认为孔子有恻隐之心,
所以在有丧事的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哀人所哀。 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欤)?”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
➢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
➢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10.17)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一、文化思想1.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根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对每一个人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保证。
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根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表达那么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的根底上,也是以“礼”为原那么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而墨子“兼爱”那么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根底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 ”,各派之间互相争沦,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挖苦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但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面正确地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
在今天,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2.忠恕——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根本原那么。
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根底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认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
“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4、明确“忠恕”内涵。
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复习重点:
1、总结并掌握该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仁”的内涵。
复习方法: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纠正归纳。
复习时间:
两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形式朗读本课,背诵重点章节。
二、提示重点字词含义。
入:在家里道:学说被:通“披”忠:对人尽心竭力
事:止,仅达:使……达匡:匡正恕,对人仁爱宽厚
病:以为难施:夸耀,表白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病诸:病,担忧。
盍:何不敝:使……坏
三、本课重要文言现象归类。
通假字
出则弟弟通悌可谓仁之方也已已通矣
被发左衽被同披与师言之道与与通欤宾前
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学生分析宾前的三种格式。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敝之而无憾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霸诸侯
不能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一匡天下
【活用分析,生答。
落实重点句子翻译。
】
四、总结并记住本文出现的成语。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
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
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近义词有: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
引申为统一天下
五、重要思想陈述
1、对“仁”的理解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2、“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3、“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
“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即“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仁”的更高程度是“圣”(智慧和道德达到最高境界)
子贡“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
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5、“仁”的具体行为表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对待盲人的态度孔子做人态度的诚敬
6、“仁”的实行方法“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重点字词的记忆。
二、分析考试比较题型,掌握出题方向,归纳答题思路。
(6.30)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指导思路:结合所在语录内涵分类说明,最后总结归纳具体不同之处。
】
【展示答案:“仁”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积极为人”,而“圣”则是“博施济众”。
“仁”与“圣”最大区别在于两者的境界不同。
实现“仁”可从小处着手,实现“圣”却需要有仁心更要有实力。
】
分析答案:概念落实+区别点明确+解析理由
三、分析《仁者爱人》各则语录主旨。
教师引导,全文结构框架图。
第一则“孝悌谨信仁爱”六字总纲,仁者基本修养第六则重人轻财
第二则“忠恕”仁字主要内涵第七则悯不幸
第三则恕道推己及人第八则助弱者
第四则忠道积极为人第九则尊重
第五则普施仁爱第十则惠爱
第十一则大仁与礼大爱与小信
投影结构图:
【本课要点归纳诗
孝悌谨信和仁爱,六字总纲要牢记。
为人修身最紧要,行有余力再学文。
仁字核心共两字,“忠”“恕”答题莫忘记。
“忠”是积极为人谋,“恕”则推己要及人。
仁者可从小事做,为圣需具德与权。
礼为外在仁为核,大爱大仁不较礼。
】
三、实战练习。
(5.12)(6.30)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分析:此类题与前一种评析题区别。
这类要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首先掌握相关概念,围绕该概念(孔子的思想)进行分析。
其次表明观点,观点要明确。
第三探究题要做到能辩证思考。
要能区分该概念中迎合当代的部分和不符合当代的部分,进行分层次思考。
】
学生答。
展示答案,分析不同之处。
“忠”是自己想要立得住也使别人立得住,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可理解为相互帮助,恳切对人,厚施于人;“恕”是推己及人,在现代可理解为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考虑,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贴近、包容、和谐,少些争执,孔子的“忠恕观”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四、答题规律总结。
①掌握基本概念。
②观点明确,紧扣对应孔子思想。
③表达要有序,能有层次性的词语。
④适当援引《论语》文字。
⑤不要刻意求异,不要反面说理。
五、布置作业。
熟练掌握本课知识。
练习巩固课
练习目的:
1、巩固本章知识点。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归纳总结“于”和“若”的用法。
4、了解名词活用现象。
练习方法:
做试题。
练习时间:
一课时。
练习过程:
一、相互提问,复习本课内容。
二、完成“考点链接”,回顾所学知识,归类识记“‘于’和‘若’的用法”。
三、独立完成《创新课堂》(P27——P28内容。
)
四、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拿不准的题。
五、参照答案,纠正错误。
六、教师总结共性错误之处,提醒同学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