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精简篇)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阅读都阳和王美艳《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一文。
1.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右)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约束更具刚性,因此,人口变量是一个更稳定、不容易对短期的价格信号产生反应的影响因素。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对应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我们进一步观察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变化情况。
由于快速的人口转变,目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正经历着急剧的下降。
考虑到就学时间的延长而导致的新加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群劳动参与率低的现实,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会对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局面产生更大的影响。
结合劳动力需求由于经济总量扩大而不断增长事实,我们就不难理解“民工荒”为什么愈演愈烈。
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局面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增量分析的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最近几年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会频繁出现,以及是否由短期因素所主导。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供求关系的边际分析,并不是只针对农民工群体,而是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进行观察的结果。
可以想见的是,由于供需双方在增量上的差异,必然需要从现有的劳动力存量中弥补劳动力短缺的缺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察到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持续上涨的原因。
从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构成看,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资源分别来自于两个部分。
其一,是继续挖掘农村劳动供给潜力;其二,挖掘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潜力。
而只有当市场的工资率高于保留工资时,这两个存量部分的劳动力的供给才会增加。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就如何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政策,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做进一步的讨论。
由于不同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个人特征和劳动供给行为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以及队列变化效应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产生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化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供求关系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就业形态的演变。
本文将就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一、供求关系的调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调整。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劳动力需求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普及和技能培训的提升,劳动力供给也得到了提高。
相较于过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渐趋于平衡,这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就业机会。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转型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传统的制造业正在逐渐减少,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正迅速崛起。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引发了不同行业的用工需求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高技能岗位和知识型岗位出现,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传统工人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成为了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
三、就业形态的演变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就业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选择在传统企业中求职,享受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自由职业、雇佣自己或者加入创业团队。
同时,在互联网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逐渐兴起,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诸多变化。
供求关系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就业形态的演变,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应积极推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制定,引导劳动力适应新经济形态的需求。
只有这样,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简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描述:1. 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总量超过9亿人,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
2. 劳动力结构逐渐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就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 就业形势复杂多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需求增加;另传统产业的用工需求减少,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就业压力。
4. 劳动力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除了技术工人、生产员工外,高素质人才和服务行业人才也备受青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 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向高技能、高素质、高薪酬方向转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需求越来越大。
2. 劳动力供求关系加剧:随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劳动力市场发展呈现出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双重矛盾。
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些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用工荒的困境。
3.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我国就业,一些我国劳动力也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4. 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劳动芳龄,劳动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近14亿的人口数量。
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创新化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就业形势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2%。
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2.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但还有提升空间。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迁的加快,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缺乏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不少企业的难题。
3.收入差距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民生水平差距较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与内陆、西南、西北地区相比收入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还存在于不同的收入层次内。
高收入人群正在享受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较低的收入群体却在低收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二、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1.失业率稳定未来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将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新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努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能够保持稳定。
2.外部压力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国内就业。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形势严峻,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业与失业情况、工资与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结合一些预测与趋势,探讨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劳动力供需关系中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资源供给方面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然而,劳动力需求方的需求情况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阶段,需求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某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更高素质、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渐增大。
因此,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将更加侧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需求。
二、就业与失业情况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
部分原因是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高精尖人才与普通劳动力供应之间的差距较大。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压力。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推进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兴起,给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量的中高端岗位逐渐形成,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
此外,强调创新和创业的政策也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新兴产业和技术的普及,某些传统劳动力岗位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将给某些劳动力带来失业风险。
因此,未来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就业结构调整、技能培训的需要。
三、工资与福利待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差异,中国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线城市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王金营;顾瑶【摘要】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会导致未来劳动供给减少.为了对未来劳动供需关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采用生产函数法,设计高低两个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方案,在给定经济增长速度下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未来资本存量的增长,结合对TFP给出相应假设,测算得到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已有的劳动供给预测结果,即可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将在2015-2020年前后出现.因此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刘易斯拐点;劳动供求关系;宏观经济【作者】王金营;顾瑶【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有的制度约束和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模式,使得经济更加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
[1]伴随改革的深入,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丰裕的劳动资源,也形成独特的劳动群体:农民工,这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投影在劳动力市场,形成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这一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 21世纪,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急增、人口增长模式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和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因而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未来劳动供求关系演变的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日益显著。
本文就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进行分析,了解该市场的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1 劳动力市场总体概况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主要部分。
其中,城市劳动力市场较为发达,包括白领、蓝领、服务业等不同类型职业;农村劳动力市场则主要涉及农业和建筑劳动力等领域。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力规模为9.69亿人,其中城镇劳动力为4.07亿人,农村劳动力则为5.62亿人,占总人口规模中的78.5%。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1.2 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中国的就业情况近年来一直表现较为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去年持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1万人,实现了计划目标。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同样较为稳定,主要涉及农业就业和建筑业就业。
从就业行业来看,中国的三大行业就业人数分别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餐饮业。
这三大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三成,表明中国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就业的重要支撑领域。
1.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问题尽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规模巨大,但该市场的结构问题依然十分显著。
首先,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巨大。
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量的工薪阶层和高收入人群使得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就业稳定性也比较弱;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则较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失业和贫困风险较大。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劳动力过剩问题。
尽管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岗位数量不断增多,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许多劳动力市场岗位变得供大于求,增加了个体失业的风险。
1.4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中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也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影响最为深远的趋势。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1.就业人口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就业人口也随之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已达14.9亿,其中就业人口超过7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2.劳动力结构调整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位逐渐减少,高技能人才和知识经济人才需求急剧上升。
这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竞争将更加激烈。
3.用工方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方式已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全职就业,还包括兼职、临时工和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
用工方式的变革对于用工环节的管理和普及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问题分析1.供需不平衡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口增加,但是就业结构、就业速度和就业质量却不尽相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逐渐减少的传统产业就业结构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创新性崛起的新职业领域招聘条件较高,一些优势人才形成一定程度的稀缺资源。
2.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
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仍存在不足,培养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
工种标准带来的更大问题是,新技术和产业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一些人才不得不面对以往时代所需的职业能力的积累与现实市场需求的形成悬殊的问题。
3.用工环节的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多样化,但用工环节的管理草率。
虽然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法规,但一些企业对于劳动诉求反应滞后,甚至形同想象,并未真正实现给予劳动者尊重和保障其权益方面所说的目的。
国内劳动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加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一)劳动力总量1. 总量规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9.11亿人。
2. 增长趋势:从增长趋势来看,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劳动力结构1. 年龄结构: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比逐年下降。
2. 性别结构:男性劳动力占比略高于女性,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3.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明显,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三)劳动力素质1. 教育程度: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
2. 技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一)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保持稳定,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 区域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劳动力市场流动1. 城乡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将减弱,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2. 区域流动:劳动力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跨区域流动将成为常态。
五、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1. 劳动力供给过剩:低素质劳动力供给过剩,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1 劳动力市场供给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和城镇居民就业人口。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
1.2 劳动力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
1.3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部份地区和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部份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分析2.1 薪酬水平差异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
普通来说,城市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要高于农村劳动力;高技能岗位的薪酬水平也要高于低技能岗位。
2.2 薪酬水平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渐提升。
但是,薪酬水平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存在差异,部份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
2.3 薪酬水平公平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要实现薪酬水平的公平,需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分析3.1 就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服务业和高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减少。
3.2 就业岗位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也在提升。
但是,部份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3.3 就业环境改善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环境改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便性和适应性。
通过减税降费、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环境的改善。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与发展趋势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与发展趋势一、市场的供给结构在劳动力市场中,供给结构是指为获得收入而愿意提供劳动力的人口群体。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供给结构包括劳动力参与率、工作时间和交通状况等因素。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都有所不同。
劳动力的参与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工作环境等。
从国际上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劳动力参与率普遍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同时,教育程度对劳动力供给结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及职业前景,也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结构。
例如,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了服务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二、市场的需求结构在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平衡状态中,需求结构是指劳动力市场中企业或雇主对人才的需求。
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新兴企业的涌现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
另外,随着劳工法规的完善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大量的女性和老年人开始参加到了劳动力市场中,也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也在不断变动,并且呈现出多个发展趋势。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应量将会逐渐增加。
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供应量会逐渐增加。
同时,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劳动力的流动性也会逐渐增强,人才市场的规模会不断扩大,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应量。
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将会对市场需求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互联网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加。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求 更 高 . 有 部 门的 需 求 占主体 地 位 , 地 区供 求 矛盾 依 然 突 私 但
出 劳 动 力 市场 供 求 关 系的 变化 会 引导 各 种 资 源 的重 新 配 置 。
【 关键词 】 劳动力供 给 劳动力需求 供 求关 系 人 力资本
的 12 7万增加 到 2 1 92 0 0年 2 1 1 ,再增 加到峰 值 年( 05 65 万 2 2 年 ) 3 6 2万人 , 后缓慢减 少 ;0 6 的 24 其 6 — 4岁老年劳动年龄 人 口 由 20 的 4 3 万增加到 2 1 00年 16 00年的 5 9 , 2 3 63万 到 00年前后 达 到 10 0万以上 。这期间相对 高龄劳动力人 口的年平均增长 10
一
、
劳动力市场供求相互关系
劳动力 市场 与产 品市场最 大 的不周在于 参与交易 的对 象
的扩大 , 素质水平在逐 步提 高。根据劳动保障部在 2 0 年年初 07 组织开展的“ 农村外 出务工人 员就 业情况调查” 据显示 , 数 农民
是人 的劳动 , 但是 , 劳动 是依附于人而存 在 的, 因此 , 业对劳 企 动 的需求只能是对劳动 力本身和劳动生产率 的需 求。同样 , 劳
动供给也在于劳动力所提 供的劳动本身 。从这种意 义上来看 ,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形成实际是基于对劳动 的供求所形成 的 , 劳 动力供给与需求一旦 匹配成功 , 就进入 了微观的劳动力配置领
域, 因为劳动提供 过程与劳动 需求满足 的同时性 , 当劳 动者提
工虽然其中有 23 / 具有初 中文化程度 , 但近半数没有接受过任 何职业培训 , 只接受过 1 5天内简单培训 的占 2 %, 5 接受过正规 职业培训的仅 占 1%。 3 从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数据发现 , 20 07年第四季度 , 中文化程度 的求职者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 高 主体 ,占全部求职者的 4 . 39 %,其 中 5 . 85 %的求职者是职高 、 技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化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方和劳动力需求方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关系。
供给方的主体是劳动力,需求方的主体是用工单位,二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反映了社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入手,逐一阐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与现状。
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概述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和用工单位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它由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价格、数量等要素所组成。
劳动力供给方主要是劳动力本身,他们在市场上以劳动力作为交易标的,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能力来获得报酬。
用工单位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他们需要劳动力来生产、经营和服务,从而获得价值。
二者之间的市场交易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生产活动的状况,对于经济的运转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供给方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口变化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群体也更趋于年轻化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老化等因素也对供给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需求方变化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移,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更为严苛和专业化。
同时,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3.市场环境变化除了供求双方的变化以外,社会和政策环境变化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劳动力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制度的改革也对供求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比如,人口政策、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调整,都是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劳动力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1.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率不高和就业质量不优。
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一、概述“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劳动力市场面临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缺口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在劳动供给方面,“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数依然庞大,但劳动力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总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供给逐步增加。
这些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劳动需求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
传统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劳动力需求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缺口问题。
这种缺口既表现在总量上,也体现在结构上。
总量缺口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与需求总量增长之间的矛盾;结构缺口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地域分布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等方面。
深入分析和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及缺口问题,对于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全面揭示这一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点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背景介绍:中国“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及劳动市场的重要性“十三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十三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及对策
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是一个国家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内因素1. 人口结构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现象加剧。
人口的劳动力增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地区面临着失业人口增加的问题。
对策: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鼓励发展养老产业;制定促进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通过培训和转岗,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2. 教育资源不足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到位,大量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高质量的教育,导致他们没有竞争力。
人才流失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
对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创业,吸引返乡创业;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竞争力。
3. 行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行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一些行业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行业供应不足。
对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劳动力配置和流动,推进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域和跨行业流动。
4. 环境和社会治理问题一些污染和互联网黑色产业导致了许多大量的人才流向了发达的国家,影响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应量。
对策: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加强对互联网管制力度,防止黑色产业的恶性循环。
二、国际因素1. 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加剧了国际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一些低技能的岗位被向海外转移。
对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以增强其对未来经济的竞争力;制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工人的权益。
2. 移民问题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行业劳动力供需两极分化。
对策:优化国际移民政策,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和真实的社会需求,减少非必要性的人员流动;探索通过技能移民机制引进更多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进来。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对策
4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 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 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 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 的重点之一。
四、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措施.............................................................................................8
(一)改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状况...........................................................................................9 1. 降低劳动力参与率..................................................................................................................9 2.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9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了9.74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中高端结构比例相对较低。
具体而言,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其次,劳动力供给还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少。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劳动力供给还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
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但仍存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这种教育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
高等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第四,劳动力供给还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一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这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结而言,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教育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调整劳动力供给状况,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加速推进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调整,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
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
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 1.8亿劳动力。
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0
1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2024 2026 2028 2030 2032 2034 2036 2038 2040 2042 2044 2046 2048
2049
-400
-900
-1400
图 2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2002-2050
1
一般来说,劳动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而在校学生由于不统 计在劳动力范围之内,不包括在参与率计算的口径里。但由于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学生已进入劳动年龄, 因此,此处计算的参与率以劳动年龄人口,而非劳动力作为分母。如果在计算劳动参与率时,仅考虑劳动 力,则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参与率水平很高。例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 2005 年和 2010 年所做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 (CULS)资料,16-29 岁组的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均超过 80% (Cai, et. al, 2011) 。 4
资料来源:作者预测。
二、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
当我们将总人口粗略地分为少儿抚养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时, 我们观察到的 人口变化的总体趋势, 是劳动年龄人口和少儿抚养人口的持续下降, 以及老龄人口的不断增 加。实际上,伴随着老龄化进程,劳动年龄人口内部也呈现出不断老化的趋势,并对劳动供 给产生影响。图 3 展示了对劳动年龄人口按更细年龄别分组的预测情况。我们看到,劳动年 龄人口的年龄构成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引用
1.0 0.9 0.8 0.7
劳动参与率
0.6 0.5 0.4 0.3 0.2 0.1 0.0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年龄
图 4 2005 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分年龄的劳动参与率 资料来源:转引自 Du and Wang (2010)。 如果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特征在未来保持类似的模式, 那么, 即便在劳动年龄人口总 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供给的数量也会由于老龄组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提高 而下降。我们以图 4 所展示的分年龄的劳动参与率为基础,结合人口预测数据,可以计算出 在考虑各个年龄别不同的劳动参与率的情况下,有效劳动供给的变化,结果如图 5 所示。根 据我们的计算,如果仅仅考虑人口数量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由 2011 年的 9.68 亿, 下降到 2030 年的 9.35 亿,减少了 3.4%。但如果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老龄 组的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更低的情况,则实际有效劳动供给将由 2011 年的 7.52 亿,下降到 2030 年的 7.00 亿,下降的幅度增加了近一倍,为 6.9%。
2043
2045
2047
图 1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2011-2050
资料来源:作者预测。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约束更具刚性, 因此, 人口变量是一个更稳 定、 不容易对短期的价格信号产生反应的影响因素。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对应于经济增长产生 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我们进一步观察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变化情况。如图 2 所示,由于快速 的人口转变, 目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正经历着急剧的下降。 有两个时间点新增劳动年 龄人口的变化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其一,200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由前一年的 1491 万,大幅下降到 894 万,并 由此开始较长时期的单调下降的趋势。 “十一五” 期间, 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741 万。回顾整个“十一”时期,除了 2009 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外, 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总体上呈不断严重的趋势。 其二,201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首次出现负值,即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将开始减 少。 也就是说,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时间大致出现在 “十二五” 结束之后。 纵观整个 “十 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较之“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 312 万。2020 年, 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较之上一年将减少 280 万,2030 年减少 964 万。 考虑到就学时间的延长而导致的新加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群劳动参与率低的现实, 新增 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 会对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局面产生更大的影响。 结合劳动力需求由于经 济总量扩大而不断增长事实,我们就不难理解“民工荒”为什么愈演愈烈。同时,我们也有 理由相信,这一局面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增量分析的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最近几年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会频繁出现,以及是否 由短期因素所主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供求关系的边际分析,并不是只针对农民工群体, 而是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进行观察的结果。 可以想见的是, 由于供需双方在增量上的差异, 必然需要从现有的劳动力存量中弥补劳动力短缺的缺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察到劳动力市 场上工资持续上涨的原因。 从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构成看,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资源分别来自于两个部分。其一, 是继续挖掘农村劳动供给潜力;其二,挖掘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引用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
都阳 王美艳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转折性变化,其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来自于人口转变 所导致的劳动力供求变化。在未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劳动年龄人口的规 模将很快可能出现绝对的缩减。同时,劳动力年龄组内部也将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并对劳动 力供求产生持续的影响。 因此, 人口因素的出现的总量与结构性变化是决定中国劳动力供求 关系变化的基本力量。 除了人口因素,二元经济特征的逐渐消弭,既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转变的集中体现,也 是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逐渐衰竭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 农村劳动力都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 主要劳动力来源。然而,经济发展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劳动力无限 供给的终结。 这也意味着, 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真正进入了新古典经济所描绘的景 象。 本章从人口因素入手,首先从人口预测的角度分析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总结其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然后, 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可 能对劳动力供求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 本章的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程度、 特 征和可能变化的趋势;最后,就如何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图 3 不同组别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情况 2011-2050
资料来源:作者预测。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内部最年轻组和最老年组出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30 岁以下的最 年轻组别,2011 年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下降到 31.2%,2020 年下降 到 27.6%。到 2030 年,年轻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下降到 1/4。与此相对应的是, 最老年龄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 年 51 至 64 岁组占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重为 2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上升到 24.0%,2020 年上升到 27.9%,2030 年上升 到 32.2%。到 2050 年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将非常严重,30 岁以下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重下降至 22.3%,50 岁以上组的比重上升至 37.2%。 其次,相对于年轻组和老年组此消彼长的关系,31 至 40 岁年龄组和 41 至 50 岁年龄组 的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未来 20 年里将保持相对稳定。在人口老龄化的 总体趋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中年劳动力的比例相对稳定构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因为该年龄组别的劳动力不仅具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参见图 4) ,他们的劳动参与率 也是各年龄组的劳动人口中最高的。2011 年这两个年龄组所占比重分别为 21.7%和 23.9%, 到 2020 年分别为 22.3%和 22.2%,到 2030 年分别为 20.0%和 23.0%。从 2011 年至 2030 年, 31 至 50 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42-46%。 由于不同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个人特征和劳动供给行为上存在不同的特点, 劳动年龄 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 劳动参 与率的变化以及队列变化效应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 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 产生的影响。 其一,劳动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变动有显著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图 4 是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绘制的分年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我们可 以从该图观察到,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现出明显的倒 U 型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由于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本世纪的扩展,刚刚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因为就学,只 有很低的劳动参与率;而 50 岁以后的劳动年龄人口,由于接近法定的退休年龄,劳动参与 率则逐步下降。具体来说,16 至 24 岁年龄组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为 55.9%1,25 至 49 岁组平 均为 88.9%,50 至 64 岁组平均为 60.7%。
2049
4
劳动年龄人口(亿)
67
2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引用
力资源的供给潜力。 而只有当市场的工资率高于保留工资时, 这两个存量部分的劳动力的供 给才会增加。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就如何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政策,挖掘劳动供给潜力 做进一步的讨论。
1600 1494
1100
894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万人)
1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引用
73 71 69 9.81 9 11
2013, 71.9 比重(%) 数量
10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65 63 61
8
7
6 59 57 55 5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2023
2025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