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详解+赏析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全部的古诗

六年级上册全部的古诗

六年级上册全部的古诗《宿建德江》一、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衍生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指诗人自己。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三、赏析:这首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四、作者介绍: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五、运用片段:“哎呀,今天心情好郁闷啊!”我嘟囔着,“这感觉就像孟浩然诗里写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心里空落落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忽吹卷地风来,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衍生注释: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三、赏析: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四、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释义+诗意+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知识点汇总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释义+诗意+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知识点汇总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释义+诗意+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知识点汇总1宿建德江 (1)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4 过故人庄 (3)5 七律.长征 (4)6 菩萨蛮.大柏地 (6)7 春日 (7)8 回乡偶书 (7)9 浪淘沙(其一) (8)10 江南春 (9)11 书湖阴先生壁 (9)12伯牙鼓琴 (10)13书戴嵩画牛 (11)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主题归纳】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描写了停产宿建德江江边时看到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的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主题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主题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主题解析:诗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直接点明“客愁”,日暮时分本就是容易引发愁绪的时候,诗人漂泊在外,这种愁绪更加浓烈。

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描写旷野、低树、清江、近月的景象,在孤寂的环境中,只有明月与自己相伴,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

答案:“新”字好在它写出了诗人的愁绪是不断涌来的。

本来行旅之人就怀有羁旅之愁,到了日暮时分,看到周围的景色,又增添了新的愁绪。

这个字强调了愁绪的不断滋生,使愁情更加浓郁。

解析:“新”字与“日暮”相呼应。

日暮是一个时间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漂泊感等愁绪不断叠加。

如果没有这个“新”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愁绪的动态变化。

3.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其中,仿佛和舟中的人离得很近的画面。

解析:“野旷天低树”是写远景,旷野广阔,天空仿佛低垂到树上,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

“江清月近人”是写近景,江水清澈,月影与人亲近,在空旷孤寂之中,月亮成了诗人唯一的慰藉,这个画面既写出了景色的清幽,又衬托出诗人的孤独。

答案:“舟”“烟渚”“日暮”“旷野”“低树”“清江”“月”这些意象都体现了诗人的愁绪。

“舟”象征着漂泊,诗人乘舟在外,暗示了羁旅之苦;“烟渚”是烟雾笼罩的小洲,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日暮”时分容易引发愁思;“旷野”的空旷、“低树”的压抑、“清江”的清冷、“月”的孤独都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闷。

解析: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在这首诗中,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与诗人的愁绪相契合。

例如“日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是引发愁绪的时间点,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等诗句。

解析:唐代社会繁荣但也充满竞争,文人多有出仕的愿望。

在旅途中,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和熟悉的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其一)》课文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其一)》课文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古诗的详细分析一、背景介绍《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浪淘沙》组诗中的一首。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善于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作品通俗清新。

这首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年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当时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三、诗句赏析1.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突出了黄河的蜿蜒曲折。

•万里沙:强调了黄河携带泥沙之多,象征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力量之大。

•浪淘风簸: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风浪激荡的景象,表现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暗示了黄河的源头来自天边,具有神秘和宏大的意象。

2.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银河:诗人以浪漫的想象,将黄河与银河相连,表现出对黄河力量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到牵牛织女家:化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与黄河边的淘金者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淘金生涯的厌恶。

四、修辞手法1. 夸张:如“九曲”、“万里沙”等词语,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2. 拟人:如“浪淘风簸”将黄河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力量,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3. 用典:如“牵牛织女”的典故,丰富了诗句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诗句的浪漫色彩。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与黄河边的淘金者,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解释及重点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解释及重点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解释及重点解析1.《将进酒》——唐代李白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诗解释: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李白豪饮畅饮的情感。

他说:“要喝酒,杯子不停,与你一同唱歌,请求你倾听我的歌曲。

金钟,鼓乐和美食尽管都很珍贵,但愿长久饮醉不要醒来。

”重点解析: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深深的豪情激昂心态,他想借酒的力量过度自己的遗憾和失落。

其中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犹余数拇与他人”,充分表达了作者豪迈洒脱的性格。

另外,这首诗用了很多音乐的辞藻,比如:歌、鼓、钟,更加丰富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2.《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解释: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李白的情感。

他说:“太阳照耀着香炉,紫烟四散。

远望瀑布悬挂在山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从九天而降。

”重点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情感与景象的交融,通过对瀑布的描写背后透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同时,描写银河落九天的境界,显出作者的豪迈志向。

这首诗在表现自然景色的同时,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体现了作者的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征。

3.《夜泊牛渚怀古》——唐代杜甫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渔灯照离人。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古诗解释: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杜甫在夜晚登船望秋月的心情。

他说:“夜色中,牛渚西江,青天无云。

登上船,看秋月,渔灯照耀着离人。

相思的爱人何时能再见?现在这个夜晚真的让我难以忍受!”重点解析:这首诗表现了杜甫深深的思念之情,对于感情的沉浸表达十分深刻。

同时,通过描述夜晚田园景色增加了切入读者的感人情感,对读者心弦产生共鸣的效果。

表达了诗人对于游人饱览自然风光的憧憬,也表现了对真情、友情、爱情的相思之情。

6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6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6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 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3. 字词解释-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 浪淘:波浪淘洗。

- 簸:掀翻,上下簸动。

- 自天涯:来自天边。

4. 诗句赏析- 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九曲”“万里”写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漫长。

- 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诗人想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一直到达银河,到牛郎织女的家中去做客。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1. 原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作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3. 字词解释- 山郭:山城。

- 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

这里是虚数。

4. 诗句赏析-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

辽阔的江南大地,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映衬着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郭,酒旗在春风中飘扬。

“千里”是对广阔江南的概括,“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写景转为抒情。

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诗人借古讽今,感慨南朝的覆灭,同时也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大兴佛寺的不满。

1. 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解释及重点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解释及重点解析

六年级上册古诗解释及重点解析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解释:在远离村路的小溪桥边,满树早梅凌寒开放,像一条条白玉;人们不知道寒梅因靠近溪水而先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解析:《早梅》全诗表面上写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似玉如雪的早开梅花,实际却为了表面诗人早梅傲寒独放的高洁品质在精神上的契合。

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解释:百尺长的柳条轻指过闪光着银光的水塘。

柳色切莫是深青的,只需要浅黄;柳条虽长未必能蘸到水,原来是水中的倒影将它拉长了。

解析:《新柳》是一首咏物诗,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动感的画面,富有情趣地表面了作者对新柳的喜爱之情。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解释: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即使像雪那样被春风吹落,也胜过南陌杏花被碾成尘。

解析:描绘了杏花照影之娇媚,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表现了诗人傲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气节。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楚江在其间奔泻而过;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对峙,双峰耸立;在那水天相连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解析:诗人通过描写在天门山所见的壮美景色,抒发了对锦秀山河的无比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解释: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山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南朝统治者广建国寺并未改变命运,寺庙多数倒塌,还剩多少眼映在烟雨中。

解析:这首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色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1. 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解析- 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就是说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这里“烟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就好像一幅水墨画开始铺展。

- 然后“日暮客愁新”,天快黑的时候,诗人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为啥呢?因为他是个客居他乡的人啊。

就像我们在外面旅游久了,到晚上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家,诗人也是这样,看着天黑了,就更觉得孤独寂寞了。

- “野旷天低树”,这野外特别空旷,感觉天空都比树还低呢。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视觉感受,把那种空旷无垠的感觉写得特别生动。

- 最后“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江水里,好像离人特别近。

这时候啊,月亮就像是诗人唯一的伙伴,在他孤独的时候陪着他。

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色,把自己的羁旅愁思巧妙地融入其中。

1. 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 赏析- 开头“黑云翻墨未遮山”,这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但是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呢。

这比喻可太形象了,一下子就能想象出乌云滚滚的样子。

-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胡乱地蹦进船里。

这雨下得又急又大,那些雨点就像调皮的小珠子在船上乱蹦跶。

- 接着“卷地风来忽吹散”,突然一阵大风席卷而来,一下子就把乌云和雨都吹散了。

这风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大力士,一下子就把坏天气给赶跑了。

- 最后“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像天空一样平静、澄澈。

这前后的对比可太强烈了,刚才还是狂风暴雨,现在就风平浪静了,苏轼把西湖这瞬息万变的天气写得太绝了。

1.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 解析-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照在树枝上,把喜鹊都惊飞了。

这画面感很强啊,好像我们能看到月光下,喜鹊扑棱棱飞走的样子。

- “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凉的风吹来,蝉也在鸣叫。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古诗词三首知识精讲2.课文主旨《宿建德江》中,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夏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三)手不释卷1.宿建德江宿建德江①孟浩然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1)词句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②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③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④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⑤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诗句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1)词句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③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④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⑤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诗句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④。

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1首赏析汇总

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1首赏析汇总

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1首)赏析汇总(注音、注释、译文、赏析)文学常识必备1[唐]孟浩然《宿建德江》2[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3[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唐]孟浩然《过故人庄》5[现代]毛泽东《七律·长征》6[宋]朱熹7[唐]刘禹锡《浪淘沙》8[唐]杜牧《江南春》9[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0[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11[唐]孟郊《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y í舟zh ōu 泊b ó烟y ān 渚zh ǔ,日r ì暮m ù客k è愁ch óu 新x īn。

野y ě旷ku àn ɡ天ti ān 低d ī树sh ù,江ji ān ɡ清q īn ɡ月yu è近j ìn 人r én。

诗词注释: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诗词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j ī旅l ǚ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ɡu ǎn ɡ袤m ào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雷清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张维屏(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

道光进士。

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

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

工诗文,精书法。

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

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

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

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解析

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解析

采薇(节选)先秦:佚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译文及注释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昔:从前。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及注释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中心注释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中心注释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中心注释一、题目:《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内容概述: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大好河山,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3. 深度评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通过描写河山的壮美表现出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对天地间的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 观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首诗给人一种宽广、豁达和乐观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许之情。

二、题目:《静夜思》1. 作者:李白2. 内容概述:诗人在夜晚思考自己的生活境遇和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迷茫和无奈之情。

3. 深度评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孤独思考的情景,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对自身状况和生活境遇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之情。

4. 观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寂静夜晚,表达了对生活的迷茫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给人一种深沉、孤独和迷茫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之情。

三、题目:《春晓》1. 作者:孟浩然2. 内容概述:诗人在早春的清晨,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 深度评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清晨的景象,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喜爱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情。

4. 观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给人一种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总结回顾:通过对以上三首古诗的分析,我们发现古诗所表现出的情感,无论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生活的迷茫无奈,还是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喜爱之情,都是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真挚情感的抒发。

六年级上册书上的所有古诗

六年级上册书上的所有古诗

六年级上册书上的所有古诗
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每一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哲理智慧和情感体会,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文学风采。

以下是书上的所有古诗及其简要解读:
1.《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岁月流逝的感慨,通过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2.《静夜思》:作者李白,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3.《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描写了登高远眺时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激情的追求,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豪情。

4.《春晓》:作者孟浩然,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5.《登高》:作者杜甫,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高远情怀和豪情壮志。

6.《江雪》:作者柳宗元,描绘了大雪纷飞的壮美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7.《赠汪伦》:作者李白,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深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细腻和豪情壮志。

8.《静夜思》:作者李白,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些古诗反映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热
爱,也能够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文学的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和感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愿我们能够继续热爱古诗,感悟其中的美好,让古诗的魅力永远陪伴我们的成长之路。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古诗详细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古诗详细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古诗详细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详细分析:一、背景介绍《宿建德江》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左右,此时孟浩然已离开家乡湖北襄阳,前往洛阳,后又漫游吴越(今江浙地区)。

这首诗即写于他漫游吴越时,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江水)畔夜宿之时。

孟浩然一生仕途不顺,此诗亦透露出他对于仕途失意的感慨和羁旅生涯的惆怅。

二、诗歌解读首句:“移舟泊烟渚”•释义: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旁。

•分析:“移舟”指划动小船,“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烟渚”则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这句诗不仅点明了诗题“宿建德江”,也交代了诗人此时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次句:“日暮客愁新”•释义:日暮时分,新的愁绪涌上心头。

•分析:“日暮”即黄昏时分,此时船需要停宿,而诗人作为客居异乡之人,面对日暮归鸦、暮色苍茫的景象,不由得勾起了新的羁旅之愁。

“客愁新”中的“新”字,表明这种愁绪是刚刚产生或更加深刻的,与“日暮”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释义: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仿佛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仿佛与人亲近。

•分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以极富特色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所处的宁静而广阔的宇宙空间。

其中,“野旷天低树”写出了旷野的空阔和天空的深远,同时,“低”和“旷”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开阔而苍茫的意境。

“江清月近人”则通过清澈的江水和倒映在水中的月亮,营造出一种亲切而宁静的氛围,仿佛月亮就在人身边,给人带来一丝慰藉。

然而,这种慰藉只是暂时的,诗人内心的愁绪并未因此消散。

三、诗歌特色1. 情景交融: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思与境谐的艺术效果。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解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解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解析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3.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4.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注释: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4.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5.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六年级必背课外古诗词解析

六年级必背课外古诗词解析

六年级必背课外古诗词解析六年级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古诗词的积累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解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通过明月的比喻,诗人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睡梦中被鸟鸣声唤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同时,通过风雨声和花落的描写,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易逝。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首诗以鹳雀楼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4.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这首诗赞美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攀登高峰的决心。

5.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

诗人通过孤舟和独钓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孤独和超脱的思考。

6. 《游园不值》 -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解析:这首诗通过游园的情境,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诗人通过红杏出墙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活力和生命的顽强。

7. 《望月怀远》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解析:这首诗以明月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夜晚的描写,诗人将相思之情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8. 《题西林壁》 -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注释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古诗赏析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古诗赏析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