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总结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总结报告

中国医科大学于1996年至1999年完成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很好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0年申请并获得教育部批准《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1291B13211)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对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教育部资助18万元,学校专项配套40万元。项目进行了四年半时间,按照立项预期计划和目标,很好地完成了项目要求,并取得丰硕成果,现进行项目总结。

一、研究对象及人员

本项目研究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与构建,包括重新修订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并予以实施。我校从2001年起临床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3000余名学生参与实践。全校60余个教研室,2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项目研究第三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归属的16所医学院校参与后期协作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后期向全国医学院校推广应用。

二、总体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总体目标

在完成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程”中我校承担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项目实施的基础上,认真借鉴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通过拓宽医学专业口径,重新修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制定新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达到“宽口

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实施“一个目标、三个结合,四项规格、八组内容”宽口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现状调查,比较研究,总结传统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50年代以来,按照医疗专业对口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国家急需的通科医生,解决建国初期经济不发达医疗卫生系统的急需医生的需求,取得很大成绩。1955年全国医生约50万名,到2003年全国医生有184万名,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1.47名,超过WHO提出千人口1名医生的目标。现在社会对本科医学人才的需求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小城市和农村医疗机构需求。因此传统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过窄,过单一,已经不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求。

传统模式具体表现在:

(1)以培养通科医生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口径过窄,人才类型单一。

(2)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面过窄,存在着重医学专业,轻人文学科;重医疗能力,轻预防保健能力,重技术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在教学模式上,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截然分开,缺乏联系。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单纯传授知识,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不厚,素质不高。

(4)在课程体系设臵上适应“诊断-治疗”模式,课程设臵内容过窄。

1999年,我们统计国内69个医学院校教学计划必修课中设臵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代表性课程:医学心理学占47.8%,医学伦理学占34.8%,卫生学占34.8%,社会医学占5.8%,老年医学占2.9%,卫生管理学占1.4%。

对反映现代医学科技新进展的代表性课程:分子生物学占4.4%,医学遗传学占47.8%,细胞生物学占37.7%,临床免疫学占1.4%,急救医学占2.9%。

反映现代方法论工具性的代表课程:流行病学占47.8%,卫生统计学占27.5%,文献检索占26.1%,临床科研设计占1.4%,医学专业英语占17.4%。

(5)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教学方法落后,单纯以注入式为主,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措施。教学手段跟不上信息时代技术。

(6)人才评价方法落后,重分数轻能力。以考知识记忆、认知能力为主,缺乏对实践能力考核的现代方法。

2、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重新拓宽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一个目标、三个结合、四项规格、八组内容”的宽口径培养模式。

一个目标:拓宽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本专业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初步达到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为进入毕业后实践与专科教育与实践奠定基础。

三个结合: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上,实现医学与人文社科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医疗与预防结合。

四项规格:提出四项专业培养规格即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掌握医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技能;掌握公共卫生及医学相关方面的知识。

八组内容:新课程体系以综合性系统性为特点组成八组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7%);2、普通基础(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25%);3、医学基础(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18%);4、基本诊疗技能(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20%);5、人体的器官系统与疾病(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15%);6、全身生理变化与疾病(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10%);7、医学与社会(教学时数约占总比例5%);8、临床实习(45周左右)。

三、项目研究与实施阶段

本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2000年4月----2002年2月):总结经验,完善方案,试行新模式。

项目执行初,学校成立了包括管理、研究、专业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项目指导组,以便于项目顺利实施。在完成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的基础上,组织项目组成员收集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演变更新,主要课程体系及特点,现行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等方面的资料。派遣项目组有关成员分别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实地考察其“新途径”十年教改成果和赴日本考察日本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情况。先后召开由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的研讨会12次,深化医学本科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应充分体现基础扎实和专业覆盖面广的特点,统一认识,并达成共识。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涉及17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对象包括公共基础和医学基础教师、临床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各专业医生、病人等不同层次人员共2110人,调查内容为专业设臵、人才需求、新世纪对医生的要求、医学本科课程安排的总体情况、课程的设臵等,收回调查表2000余份,为进一步完善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和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材料。

按照新的观念,重新制定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目标、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模块化整合改革,在先期完成人体形态科学整合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整合人体生理学,遗传学和生殖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药理学基本原理,基础病理学,系统病理生理学等整合课程改革,所有整合课都已完成教材的编写,并都开始进行了教学。继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基础和临床一些学科开始采用以问题或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融会贯通的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科在有关的教学内容开始尝试自学讨论式的教学,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完善毕业考试方式,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综合考试国家试题库,保证毕业生质量。

(二)第二阶段(2002年3月----2004年7月):正式实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