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空间特征(分布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 ㈠.概念: 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㈡.类型: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1.均匀分布
⑴.定义: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 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
⑵.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⑶.实例: 森林中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质 (根系),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
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4)种群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体
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 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5)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1.种群特征分析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4.(2009· 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
是( B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2008· 海南高考)下列四项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 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B
②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
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 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N1) 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 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2)及其中标志的个数(N0), 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 度的估计值 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
a.连续增长;
稳定;
特点
b.增长率:种群数量连
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 年的“λ”倍
b.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数量达稳定状态时,增长率 为0,种群数量在 值处增
长率最大
有无K值 无K值 (持续增长) 有K值
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无种内斗争、
曲线形成原因 缺少天敌、空 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 间条件充裕、 量增多等 气候适宜
(2)方法步骤:
①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确定调查对象 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 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 选取样方 为非长条形 (随机取样) 等距取样法:本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 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份,由抽样比 例决定间隔或距离,然后按距离抽取样方 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 平方米)
2.随机分布
⑴.定义:指每一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
个点出现的机会均等,且某一个 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⑵.原因: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 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⑶.实例:蜘蛛的分布,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杂草等的分布.
3.集群分布
⑴.定义: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
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的密集分布。 ⑵.成因: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丰富与 贫乏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 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 结合成群。
种群 (1) 特征 初级种群参数 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参数
(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
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 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 死亡率高、迁出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减少。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
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
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1)性别比例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此处
的“雌雄个体”为可育个体,不包括不具有生殖能力的 个体(如蜜蜂中的工蜂)。因此,种群的性别比例大致有 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
3.相关原理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 减小环 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 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 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 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 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 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 (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 是如此)。
调查总体 为非长条 形时
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 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 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 不作统计。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②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如假设增长型的性别比例为: ♀>♂→种群密度增长快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增长慢
2.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⑶.实例:广泛存在。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
的分布,蚂蚁、瓢虫等的分布,人类的分布等。
2.种群的数量变化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种群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出 生率和迁入率;③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变动首 先主要决定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 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②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等。
③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 蚁等。
(2)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 导预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 变化趋势。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①年龄组成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 不能消失。
1.在一块农田中,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 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有标志的为15只, 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多少只?
答案:39×34/15=88
2.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和种 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作上标志,然后 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又捕获60只, 其中含标志的有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 度为( D) A.500只/平方千米 B.600只/平方千米 C.60只/平方千米 D.6只/平方千米
(1)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如蚯蚓。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前提条件是 未标志和被标志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且在调查期 间,没有个体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 (3)关于标志: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
命和行为的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1.(2010· 临沂质检)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 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 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 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 别是 ( B)
A.衰退型和① C.衰退型和③
B.增长型和② D.增长型和④
2.(2008· 上海高考)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
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 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 ) D
C.300只
D.400只
3.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
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2.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分析
环境负荷量
增长缓慢 增长速度最快 增长加速
K/2
增长缓慢
S型增长曲线
(2)内容比较 曲线 “J”型曲线 “S”型曲线
项目
曲线
种群增长率
曲线
项目
前提条件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理想条件)
“S”型曲线
环境条件有限 a.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
①开放环境中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的阻
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即: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②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 量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 “S”型曲线相比多了一个衰亡期。 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 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①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