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绪论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生物学概述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1.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生物转运、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植物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请简述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1.名词解释:靶器官、效应器官、环境激素、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2.何为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诱导酶有哪一些?酶的抑制作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酶的抑制作用。
3. 污染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和脂肪的影响如何?金属硫蛋白有哪些作用?4. 污染物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5. 联合作用包括哪些类型?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第五节微宇宙掌握生物测试及方法;环境污染物的一般毒性试验、“三致”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第一章――环境生物学01(概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问题P3温室效应P3臭氧层破坏P4酸沉降p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7各学科关系p8第二章-环境生物学02(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的生命物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p5、细胞通讯p11第三章-环境生物学03(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p1、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p4、种群生活史p5第四章-环境生物学04(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p2污染物形态分类p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p5生物膜基本结构和跨膜转运(脂水分配系数)p8环境化学物的吸收p10环境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靶细胞和蓄水池)P14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凯氏带)p16化学物质的排泄p16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机理p19、类型p20、酶诱导与抑制p26、个体和物种差异p27)生物蓄积与浓缩p28污染物的生物放大p30第五章环境生物学05(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物类型与来源治理方法概述p3污染与净化指标p5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特点p7微生物降解与转化途径与因素p8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常见污染物(理解)P9忽略了p10-12危险化合物p12 P13水自净P13的生物降解性和方法第六章――环境生物学0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一级污水处理二级污水处理(生物处理)P3好氧处理P3厌氧处理p6微生物脱氮p7微生物除磷p9固体废弃物微生物处理p9大气污染物微生物处理p11第七章环境生物学01一、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bcf)二、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通畅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三、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1.结构性失调2.生物多样性减少3.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
环境生物复习资料 (山东农业大学)
绪论1.2.○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原因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有用的资源过多地变成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2生态破坏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3.(1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影响(或效应);二是生物系统同时也对逆境因子的行为(或归宿)产生影响。
(2)形成与发展:①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环境生物学的开端②以后的毒理学及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主流③国内70年代末农药的毒理学研究成为热点④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遗传毒理学⑤认为胁迫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保护(3)对象与任务:①对象: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a)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原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b)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和应用c)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及生物修复技术②任务:a)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角度)b)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c)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对自然资源更新能力的影响或危害程度,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4)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5)(6)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1二者环境范畴不同:环境生物学重点是生物与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经典生态学中所涉及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2切入点和研究层次不同:环境生物学和生态学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生态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系统中各组组分成分之间的关系,而环境学则深入到具体组分。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污染物的迁移方式p28①机械迁移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2.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p92①协同作用②相加作用③独立作用④拮抗作用3.污染物对生物有三致效应p114①致突变效应②致畸效应③致癌效应4.微宇宙法有4种p132自然微宇宙、人工微宇宙、水生微宇宙、陆生微宇宙。
噪声的来源p180①交通噪声②工业噪声③施工噪声④社会生活噪声5.优先污染物p26乙苯、二氯甲烷、二硝基苯胺、三氯乙烯、三氯甲烷、三溴甲烷、三硝基甲苯、六六六、五氯酚、六氯苯、甲苯、乐果、四氯乙烯、四氯化碳、甲基对硫磷、多氯联苯、苯胺、苯酚、敌敌畏、敌百虫、氯苯、硝基苯、氰化物、DDT二、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p9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地一个分支学科。
2.生物浓缩p5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3.耐污种p91耐污种是指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4.半致死浓度p100半致死浓度是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微宇宙法p131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6.环境污染p2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象。
7.生物积累p5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统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协同作用p92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环境生物学复习整理
1,、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分类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分类:按污染物形态分:废气,废水,噪声,固废按污染性质分: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2、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优先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物质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变化次生继发性的污染物优先污染物: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污染作为优先控制和对象的污染物。
3、迁移与迁移方式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迁移方式有:1)机械迁移2)物理化学迁移3)生物迁移4、污染物的几种重要形态分类1)离子态2)代换态3)胶体4)有机结合态5)难溶态5、汞的循环迁移过程6、转化与转化形式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形式有: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7、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主要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这个过程成为生物合成作用。
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或简单的有机物,这个过程就是分解作用或矿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8、生物转运和转运方式生物转运是指生物通过生物膜进行吸收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布排泄,从而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位移的过程。
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3)胞饮作用:胞饮作用,吞噬作用9、生物转化和转化过程。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代谢变化过程。
转化过程:略10、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3、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4、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解毒机制5、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6、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技术7、环境生物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究。
其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涉及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等。
111 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毒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借鉴和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生物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21 研究内容环境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和抗性机制;环境污染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在污染胁迫下的变化等。
122 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实验、模型构建、生物监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手段。
野外调查可以获取真实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室模拟实验能够控制变量,深入探究特定因素的影响;模型构建有助于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从基因水平揭示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
13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131 迁移过程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介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和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随水流迁移到河流和湖泊。
132 转化机制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如挥发、扩散;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生物转化则是通过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环境生物复习
1.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2.影响迁移的因素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3.生物转运的概念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4.生物转运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5.环境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途径:⑴污染物经根部吸收随后随蒸腾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⑵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可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⑶有机化合物蒸气经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6.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表面吸附;胞内转移7.环境污染物在分布过程中的屏障皮肤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8.相Ⅰ反应和相Ⅱ反应相Ⅰ反应:外缘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如-OH、-SH、-COOH、-NH2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Ⅱ反应:亦称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相Ⅰ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9.相Ⅱ反应的作用①;使有毒化合物某些功能基团失活;②;大多数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水溶性增加;很快由肾脏排出;起解毒作用..10.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呼吸、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11.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污染物因素;环境因素12.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拮抗作用:是指两者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是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13.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生化反应和非防护性生化反应14.污染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破坏酶的结构与酶激活剂作用;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15.酶活性抑制的分类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16.对细胞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污染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的损伤;污染物可影响膜的离子通透性;污染物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17.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18.生物测试的优点不仅能够弥补物理和化学检测的不足;还可以提供物理和化学检测无法得到的数据;生物测试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又能综合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污染状况.. 19.生物测试的分类根据生物所经历时间长短分为:短期测试方式、中期测试方式和长期测试方式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分为:静止式和流动式生物测试..在水污染生物测试中;流动式又分为重复循环式和更新式两种..在大气中;流动式又可分为室内动态熏气、开顶式熏气和田间全开放式熏气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多物种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定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验、DNA损伤试验等20.DNA 加合物:就是亲电性的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和生物体内大分子形成共价相连的化合物; 是DNA化学损伤的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形式..21. DNA 加合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免疫法、荧光法和32 P—后标记法22.微宇宙Microcosm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称为模拟生态系统法;包含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23.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包括:现场比较评比法、栽培比较试验法、人工熏气法等方法24.SO2气体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幼叶不易受害..25.HF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伤斑多分布在叶尖和叶缘;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幼叶易受害..26.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不超过3个27.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28.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1;调查不同地区特异性疾病的人群分布年龄、遗传特性、性别;地区分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间动态年度变化、季节变化、短期变化2;调查并检测环境中致病因子3;分析调查资料:确定污染物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即确定暴露-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4;综合分析调查及实验资料:为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或疾病的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进而查明因果关系..29.环境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现况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30.生物修复Bioremdiation: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某些动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31.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提取;生物挥发;生物固定32.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一般原则物种适宜性;环境安全性;因地制宜性;可行性原则;景观协调性原则33.基因工程实施的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受体细胞34.PCR技术应注意的几个温度:95℃、55℃、72℃⑴95℃加热约2分钟;使DNA双链解链为两条单链;该过程叫变性⑵温度下降到约55℃并维持2分钟;这时产生的单链与存在于PCR反应体系中称为引物的短单链配对并结合;该过程叫退火⑶温度上升到72℃并维持3分钟;在反应体系中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苷三磷酸从短单链按与长单链配对方式逐个合成;直到长单链末端为止;从而得到与长单链配对并结合的一条新DNA链;该过程叫聚合⑷按变性、退火、聚合循环;一般约30次35.固定化酶:亦称水不溶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36.酶固定化方法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包括格子型和微胶囊型逆胶束法复合法。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 复习资料
简答题:1、病毒的特点: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超微小,在宿主细胞外则是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2、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类脂质和多糖。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被膜(囊膜)。
4、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5、细菌的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黏液层、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
6、细胞质内含物:核糖体(维持形态和稳定)、内含颗粒、拟核等。
7、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涂布、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方法两大类:简单染色法和复合染色法。
细菌染色原理及方法:细菌菌体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由于菌体与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菌体的形态结构,用染色液给细菌染色,以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在显微镜下则可清楚看见菌体的形态。
8、原生动物的四个纲: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
其中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三纲存在于水体和污(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自然水体中,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效果差时的指示生物。
变形虫喜在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自然水体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则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出现。
纤毛纲中的游泳型纤毛虫多数是在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少数在寡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中,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处理效果差时出现。
固着型的纤毛虫,尤其是钟虫,喜在寡污带中生活,钟虫类在β-中污带中也能生活。
它们是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吸管虫多数在β-中污带,有的种也能耐α-中污带和多污带。
在污水生物处理效果一般时出现。
9、霉菌的菌落特征:1.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2.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大,可蔓延至整个平板;3.霉菌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机制。
本文档为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生物圈、地球空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自然发展而成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海洋等。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经过改造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城市等。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灭绝、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生境破坏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3. 气候变化与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生物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主要通过基因变异、个体可塑性和迁移等方式来实现。
气候变化对生物适应的具体影响包括生物周期、繁殖行为、食物链等方面的改变。
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基因的演化,也需要环境变化的稳定。
4. 污染与生态风险污染是指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积累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潜在的,造成生态风险。
常见的污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不同类型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包括生长受限、生育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等。
生态风险评估是对污染源进行科学评价,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一.绪论1.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按污染物性质: 生物、化学、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污染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分类—按环境变化的性质:生物、化学、物理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热、噪声)八大公害—P223.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自然来源(活动的火山或矿床)、人为来源(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产生途径: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要点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12、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及环境物理效应。
213、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a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b废物的排放;c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28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85、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态是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式、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污染物的形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污染物存在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等。
(理解)306、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4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
348、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388、生物转运的方式: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从浓度高的一侧到浓度低的一侧。
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特殊转运(生物膜具有主动选择性,需要载体,包括主动转运和异化扩散两种形式。
主动转运消耗能量,有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异化扩散不需要能量,有生物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胞饮针对液体,吞噬针对固体)。
3810、污染物吸收途径:消化道、皮肤、呼吸系统等。
391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4312、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药物、日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环境污染物等)。
4313、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级医学生物技术方向《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2011年6月环境生物学概念: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1、环境污染概念:人类活动向自然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系统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组分和功能变化,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发展不利的现象。
2、废弃物包括:主要包括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及少量废水。
3、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即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吸热和隔热功能使地面和近地气层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宇宙空间散热减少并吸收和积累太阳辐射,从而使地球大气增温。
4、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指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动物的许多行为都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加上后天的学习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物有许多神经通路或有改变联系的途径,学习能强化、选择、改变其本能行为,从而对不同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5、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的概念: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各污染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6、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指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生物修复。
7、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静止水体受到含氮、磷元素的废水污染后,水中植物异常增长、死亡、分解,大量消耗溶解氧,终致其耗竭,水体受无氧酵解产物影响而水质极度恶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8、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生物污染”。
生物入侵的主要传播渠道有四种:主动引进、无意带入、自然传播和基因交流。
9、BOD5:生化需氧量BOD。
0℃条件下,微生物5天好氧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mg/L)。
小于1mg/L表示水体清洁;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10、化学需氧量COD: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氧化剂的消耗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反映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测定化学需氧量常用的方法有KMnO4和K2Cr2O7法。
11、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p87页。
即任何非动物或人体内产生而且会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运作的化合物。
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
也叫做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12、食物链概念: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生物,彼此之间不是以其他生物为食,便是为其他生物所食,这种藉食性关系而直接串联起来的一组生物,便称为食物链。
13、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①传染病: 微生物因素;②职业病: 生产环境;③公害病: 生活环境;④食物中毒没有地方病。
14、胁迫环境:自然条件下环境要素(生态因子)偏离正常状态而不利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受损环境可理解为胁迫环境。
15、简述环境污染的特点?(1)环境污染概念:人类活动向自然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系统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组分和功能变化,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发展不利的现象。
(2)环境污染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或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还可分为局部污染、区域污染、全球污染或农村污染、城市污染等。
(3)环境污染损害具有:复杂性: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潜伏性:环境损害一般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环境本身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的机制,但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损害的发生。
持续性:环境损害常常透过广大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经过多种因素的复合积累后才形成,因此而造成的损害是持续不断的。
同时,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对一些污染损害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因此,环境污染损害并不因为污染物的停止排放而立即消除,具有持续性。
广泛性:环境污染损害的广泛性表现在:一是受害地域的广泛性,比如海洋污染往往涉及周边的数个国家;二是受害对象的广泛性,环境污染的受害对象包括全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三是受害利益的广泛性,环境污染往往同时侵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权、休息权、财产权等等。
16、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排泄途径有何意义?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主要有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主要有: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系统吸收、皮肤吸收、植物吸收。
生物转化主要有:相一和相二反应。
排泄:机体分泌物或分解代谢产物后导致污染物在体内含量降低的过程。
意义:帮助了解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能产生的生物作用,检测排泄物样品,帮助了解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负荷情况,以及做出生物监测。
17、简述生物浓缩、积累、放大的联系和区别。
生物浓缩作用:指生物机体通过对环境中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使这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放大作用:指在同一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比低位营养级生物增加的现象。
联系:污染物在三种效应中浓度在增加。
区别:1、浓缩是生物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的比较。
C生物体内》C环境2、积累是生物中以前的污染物与现在体内的污染物浓度的比较。
C前《C现3、放大是不同生物生物个体低营养级生物污染物浓度与高营养级生物中污染物浓度的比较。
C高》C低。
18、简述生物靶器官、效应器官、蓄积器官的区别。
(1)靶器官:污染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2)效应器官:污染物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作用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则此靶器官是效应器官。
(3)蓄积器官:蓄积器官是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毒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19、微生物的哪些特点使其在环境污染处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大;(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6)共代谢作用。
20、何为大肠菌群?为何用其作为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大肠菌群: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状细菌。
大肠菌群作为水质的指示菌的原因:①在人粪中大量存在,因此在为人粪所污染的水体中容易测到;②检验方法比较简便;③对氯的抵抗力相似于致病的肠道细菌。
可以认为:消灭了大肠菌群,致病肠道细菌也已消灭,水可供饮用。
作为水体受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最为理想。
21、简述致畸、致癌、致突变的联系和区别。
答:(1)、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致癌作用: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
致突变作用: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2)再讲联系:环境污染物(理化生物因素)引起,都可能由基因损害起始;(3)后述区别:效应机制、部位、生命周期不同。
致突变一定是遗传物质(含基因)受影响,可引起致畸(生殖细胞遗传物质异常),但致畸的原因还可以是胚胎发育期受影响(非遗传物质,不遗传);体细胞遗传物质受影响可致癌,也可不致癌,还可以是别的机制致癌,不一定是致突变的后果。
22、何谓Ames试验?它的原理是什么?Ames试验:利用化学物质对某些微生物的致突变来测定其致癌活性,初筛化学致癌物的试验方法。
原理:在动物体外将待测物经肝微粒体酶系活化后,检测其所诱发的沙门氏菌回变菌落数,即由不能自行合成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his-),回复为能自行合成组氨酸的(his+)菌落数。
23、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简述指示植物法。
(1)指示植物法(2)现场调查法(3)植物群落调查法(4)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5)地衣、苔藓监测法(6)微核技术的应用(7)污染量指数法(8)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法指示植物法:利用某些植物对某些有害气体的特殊敏感性,监测大气中该气体的浓度,称为该大气污染物的指示植物。
2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有何价值?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
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其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25、论述:1、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看法?答: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或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既存在于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
在前一种情况下,在各地区不同背景中形成多样的生境,分布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后一种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其群落由不同的种组成,它们的结构关系(包括垂直和水平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中的关系,如捕食者与被捕者、草食动物与植物、寄生物与寄主等)多样,执行的功能不同,因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总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