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

合集下载

中国本位文化论名词解释

中国本位文化论名词解释

中国本位文化论名词解释
中国本位文化论是一种文化理念,强调以中国为中心,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并倡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它主张坚守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差异,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以及建设和谐文化。

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核心是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它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同时也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它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在实践中,中国本位文化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艺术、科技等。

通过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本位文化论是一种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理念,旨在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

通过坚守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差异、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以及建设和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出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 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

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界定问题乃是治中国文化史者所不能回避的基本论题,也是一个历来歧见纷呈的论题。

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乃是相对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文物、制度、习惯等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是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在张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而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与天人协调四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李宗桂先生则指出: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应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的基本精神内容。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内涵。

436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广义文化与侠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侠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即广义文化第四层次——心态文化层。

第一章【地理环境】:A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B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531.A中国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为发展农业提供适宜条件。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大片农业区。

B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C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自然条件变化的幅度有限,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提供稳定物质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2."中华"的含义。 中——聚四方之都 华——光辉、文彩、精粹 元代的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将中 国成为中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 教,字属中国。衣冠威仪,羽俗孝悌,居身 礼仪,故谓之中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或之国名,亦 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 《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 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 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 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 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社会意识形态。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 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三、”文化“与”文明“ 唐.孔颖达《尚书.舜典》”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 双重意义,影响面大,近似于广义 文化。
文化——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 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政治、法律、教育、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综述周雨第一部分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定义1.泰勒(1871):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1921):一个群体的文化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1929):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

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1905):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威利(1929):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统。

6.亨廷顿(1945):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7.《词海》:“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一、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其二,范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

其三,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8.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9.张岱年、方克立: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产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

礼乐刑政一体
一、礼治、礼教
礼 从 神 道 转 为 人 道
1、周公制礼作乐
礼起源于祭神:本来是宗教祭祀的 仪式。 殷商的礼,通过礼器与牲酒来表达 对鬼神的敬意。
祭牲的固定搭配: ‚太牢‛:一牛、一羊、一豕 ‚少牢‛:一羊、一豕。
一、礼治、礼教
礼 从 神 道 转 为 人 道
“人殉”-甲骨文中卜辞载 :有一次合祭成汤、大甲、 大丁、祖乙四位先王,用“ 百羌百牢”,数量最多时用 “千牛千人”。
青铜酒尊
一、礼治、礼教
而 后“ 远 礼殷 之 人 , 尊 近 周神 人 人, 而 尊率 忠 礼民 。 尚以 ” 施事 神 , 《 , 礼 事先 记 鬼鬼 》 敬而 神 ……
周公制礼作乐,由宗教祭祀 的仪式演变为规定政治秩序以及 人与人关系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 范。 由对神灵、祖先的敬畏转变为 对于道德的关注和追求。
一、孟子:仁者无敌 3、“仁政”、“王
道”
孔子:为政以德,富之教之 孟子:不忍之政、王道、 圣王治道重在道德感化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理念] 落后要挨打 [丛林法则]
圣 王 之 道
二、荀子:隆礼重法
战国末年赵国人 ,稷下学宫的学术 领袖。 曷谓‚贤‛? 明君臣,上能尊 主下爱民。 辨治上下,贵贱 有等明君臣。 以顺上为志,是 事圣君之义。
二、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4、老树新花:现代新儒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文明产生危机感的知 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东方。这种情形使得一些向西方探寻真 理的中国知识分子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 文化,形成了现代新儒家,——会通中外,以接续儒家 “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谋求儒学 现代化的学术流派。现代新儒家,分为 三个阶段:梁漱溟、张君励、熊十 力是第一阶段;冯友兰、贺麟、钱 穆为第二阶段;牟宗三、唐君毅、 徐复观为第三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1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特点:历史承递性、现实性、当代性,三种传统基于中国当代现实的创造性融合,相辅相成又相反相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这种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2业和小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传统自然经济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3放政策;其次是它完善的科举制;统治者的杰出和英明(三教并行)(1)、唐诗:初唐四杰,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白居易,李贺,李商隐(2)、古文:古文运动扭转了刘超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奠定了散文中古文的正宗地位(3)、书法:与魏晋并峙,草书怀素《自叙帖》“时有神助”、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雍容大方,楷书成熟(4)、绘画:苏轼称“登峰造极”,阎立本《步辇图》卓然大雅,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5)、科技:平稳而全面,世界领先,天文学僧一行恒星自动、子午线长度、《开元历》,药王孙思邈《千金方》(6)、建筑:都城长安建设成就辉煌,无论从规模还是布局结构,都无愧那个时代的宏伟杰作4基本精神: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②人本主义精神: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③天人合一:天是万物的起源,强调人事作用④礼制精神:强调社会有序,坚持社会秩序基本特征:①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②重和谐与融合③重实际追求稳定④重理性与人文教养5(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6(1)、精神: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一、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二、崇尚气节,正道直行,三、务实求实、自强不息,四、讲求道义、关心他人,五、贵和持中、宽忍平和,六豁达乐观、以道制欲(2)、看法:对儒家文化扬弃的两方面(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由博爱平等;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起点,中华民族特色之所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实务实鼓舞人民不畏艰险,贵和持中、正道直行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民为邦本,为人民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论文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论文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摘要:吉祥文化在中国流传久远,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文章从文字吉祥、数字吉祥、生肖吉祥等八个方面概括记述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让吉祥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吉祥文化吉祥民间传统吉祥就是预示着好运。

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追求、向往的理想,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吉祥二字又表示福与善,那么其预示的当然是好的征兆,是一种象征,是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美好的一种向往。

说白了,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比如福祺、寿考、富贵、康宁、龙凤、六八等文字。

就单字讲,‘福’是古今人间最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集中、最典型的字,包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义。

福之所至,小到个体,大到人类。

《韩非子》中说:‘福者,备也。

备者,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道具。

”在我对中国传统民俗学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致包含了八大吉祥文化,分别为:文字吉祥、数字吉祥、生肖吉祥、灵异吉祥、动物吉祥、时节吉祥、行为吉祥和植物吉祥,基本概括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吉祥文化的大致面貌。

1、文字吉祥吉祥文字就是表示美好的文字。

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吉,善也’;‘祥,福也’。

人们喜欢用文字来表达祝颂之意,祝寿时,文人雅士相聚以赋写寿诗为一大快事,人们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吉祥祝福。

在文字吉祥方面。

还有一种将字倒放,以表示吉利的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将“福”字倒置,表示福到。

此外,还有将字故意少写个笔划,以求吉祥的做法等等。

2、数字吉祥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不仅仅表示多少,同时隐含着吉祥。

吉祥数字也不只人们常说的‘三、六、九’和‘八’,从一到十、百、千、万,数字都有吉祥含义。

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反映了中国 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 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
(5)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
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 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 世俗的文化,它的文化精神不在于力求构造彼岸世 世俗的文化, 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3)伦理性。 伦理性。 “世间有七种恶报:夫被蛇咬、儿被狼吃、 世间有七种恶报:夫被蛇咬、儿被狼吃、 世间有七种恶报 溺水、身患恶疾、父母被火烧、 溺水、身患恶疾、父母被火烧、自己食儿 肉。”
——印度佛教中译本 印度佛教中译本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4)和谐性。 和谐性。
文”的本义指花纹、纹路,后又引申为文字、文章、 文采、礼乐制度、修养道德等多层含义
“化”
◆“化”的意思 “化”的本义是变化、改动、生 成。
(1)造化。 造化。 “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物,化成万 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物, ——《说文解字》 物。” ——《说文解字》 演化和分化。 (2)演化和分化。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在天成象,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系词 系词》 ——《易·系词》 教化。 (3)教化。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人之性 ——《礼记·中庸 中庸》 ——《礼记 中庸》
文化的汉语词源: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 • 文即纹
• “物相杂”(《易系
辞》)
• “ 错画也 ” ( 《 说文 》 ) 错画也” 说文》
• 笔画交错 乃纹之本字,交错之形也
天然花纹

关于中国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论文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化论文范文一: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导读: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神学世界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上帝造人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劈地”等神话传说和《神创论》,“神化自然”等神学的影子。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是可以谦虚地说:中国虽无西方式哲学体系和哲学论著,但中国不乏有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

关键词::哲学,文化,哲学精神,传统文化一、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中国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态。

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首先,我们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底蕴。

西方哲学大师常讲:“我们所说的哲学,无非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科学设计的是一切可以被认识的理性的东西,神学则超越于理性的知识之上,是超验的,非理性的,哲学则见于二者之间,回答二者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可见,西方哲学起源于神学,以科学为原动力。

这里的“科学”非同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概念。

中国文化中,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将日本之“学科”一词变形使用。

科学和技术不分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西方文化则不同,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科学有三种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科学的技术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篇1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

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侵华战争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

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

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

《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化之一,起源于中国本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戏曲、艺术、饮食、服饰等多个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主张“仁爱”、“礼制”等思想,对中国及东方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中华武术、瓷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华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能够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最后,中华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文化始终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前进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整理版]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整理版]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文化内涵中有一种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不仅体现在乡土文化的自然本色中,而且也蕴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乡土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意识——“乡土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情怀。

法国作家埃尔韦.圣德尼在《中国的诗歌艺术》中这样写到:“中国大家庭所有成员身上具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别的任何民族中都没有这么根深蒂固,这就是对家乡的怀念和思乡的痛苦。

”这足以可见不在故里的中国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人身上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呢?一.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习俗上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因此,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1.从海外华侨“落叶归根”行为上看乡土情结那些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华人,无论侨居它国多少代,即使有人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讲,但是对自己祖先曾经留有足迹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仍是那样的浓重。

如果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上,他们都是热泪盈眶,离开时不少人还要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回家,称之为“乡井土”,表示永远不离祖国母亲的土地!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

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到了两鬓斑白之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

若是死后也能葬入那片土地,才真正感到可以瞑目安息了,否则将成为人生最大的憾事。

因此,许多人不惜辛劳和钱财,想方设法把去世的父母的灵柩或遗骨运回老家安葬。

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赫尔曼·凯泽林(Hermann Keyserling)97年前就到过中国,在《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农人能给人如此纯真又如此亲近土地的印象,“当他们死去的时候,他们又带着童稚般的信赖归于那对他们是真正的母腹的大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即典制,就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典制。

国家典制是行政管理的规范,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

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礼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实力如何,大家往往只注意那些看得见的硬指标,比如外汇储备、人均GDP、钢铁产量、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等。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理念等。

软实力很难量化,但确实是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的。

软实力不但可以在凝聚人心、激励士气、提供史鉴、醇化民风、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为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助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邻国似乎比我们觉悟得早一些。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再塑中华民族的形象服务,它的作用不能低估。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礼仪在现今社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文明要传承这一文明。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

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其次文明要让中国传统礼仪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

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
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

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再次是,文明要让后来的子孙后代很好的发扬中国的礼仪传统。

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

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今天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污染。

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

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

虽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各种致命的弱点事先予以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